实体经济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体经济的作用

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1

国内学者对于实体经济的界定,较为统一,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等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5-7]。国内学术界其他相关的学术界定,都围绕上一概念展开:吴立波(2000)认为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生产可以增加人类使用价值、效用和福利的产品或为其服务的经济活动,其基础是物质生产部门[8];秦晓(2000)认为实体经济是指人类的生产、服务、流通和消费活动,其中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9];李星等(2005)认为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10];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1)认为“所谓‘实体经济’,是经济运行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进入市场的要素以实物形态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主要指农业、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等领域。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11]。以往的文献基本上是在研究虚拟经济时兼带研究了一下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没有做深入具体的研究,因为传统的经济基本上就是实体经济。在虚拟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就有必要对相对应的实体经济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拟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演变趋势考察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趋势

(一)实体经济的测度指标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实体经济的界定,初步将实体经济概述为这样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的内容是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其在经济运行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进入市场的要素以实物形态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对应存在的。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12]。结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之间的概念,本文选取实体经济总量和虚拟经济总量两个指标分别对实体经济及虚拟经济进行衡量,实体经济总量是指除去金融业及房地产业之后的各行业生产总值(GDP),而虚拟经济总量则是指金融业及房地产业GDP总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趋势

1.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的时间演变及空间分布

为更加合理地分析实体经济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变化,本文引入了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和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这两个指标,测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总量及虚拟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比重变化。如表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从1978年的3497.1亿元到2010年的357905.85亿元,前后增加了将近100倍。1978年至2010年这32年间,实体经济总量平均增加率为15.8%,其中1984-1988年、1992-1995年及2003-2007年这三个时间段实体经济总量增加率较高。相比较而言,我国虚拟经济却表现出了更为强势的势头,从1978年的148.1亿元到2010年的43296.18亿元,增加了近290倍,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虚拟经济的年平均增加率近20%,其中1981-1989年、1992-1995年及2006-2007年这三个时间段虚拟经济总量增加率较高,这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时间段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以上分析说明,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都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且从虚拟经济发展阶段的滞后性来看实体经济作为虚拟经济发展基础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从实体及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比重指标来看,实体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95.9%下降到2010年的89.2%,共下降了6.7%;虚拟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06%上升到2010年的10.79%,共上升了6.73%。改革开放初期,实体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依然较高,维持在93%-96%之间,虚拟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弱;步入90年代以后,实体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维持在89%-91%之间,虚拟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及金融业的迅速崛起促进了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而驱使了我国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的快速下降。

整体而言,我国实体经济及虚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相互促进的态势。特别是数据中显示的虚拟经济增长的滞后现象充分表明了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表现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离的趋势,一方面是基础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迅猛发展,金融业异常繁荣,虚拟经济膨胀;另一方面却是实体经济的逐渐萎缩,投资率下降,经济停滞不前[13]。美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前车之鉴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调整提供了引导:一是保证我国实体经济资金的合理供应,避免虚拟经济膨胀对实体经济资金供应的挤占;积极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避免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为更加全面地探讨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趋势,本文从东中西部三个地域视角对我国实体经济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我国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平均值为20200.6亿元,中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平均值为12301.19亿元,西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平均值为6288.06亿元,明显存在着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经济改革力度较大,因此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和虚拟经济总量都比中西部地区较大。而就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而言,东部地区虚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体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较中西部地区较低,维持在79%-93%之间,平均比例为88.2%(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总量维持在6%到20%之间,平均比例为12%);中部地区该指标维持在92%-94%之间,平均比例为93.6%(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总量维持在6%到7%之间,平均比例为6%);西部地区该指标维持在90%-94%之间,平均比例为92.6%(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总量维持在6%到10%之间,平均比例为7%)。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结构演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划分方法,本文将实体经济划分为三个产业: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金融业及房地产以外的相关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如图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围绕50%左右上下波动;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在90年代以前较为平稳,而步入90年代以后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截止2010年所占比例仅为11.3%;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自8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上升,截止2010年所占比例达到了36.3%。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效益分析

本文为合理进行效益分析,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建立效益评价指标如下:1980-2010年相应的指标数据如下:数据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效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表4所示,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由初期的0.1上升到2010年的4.7,上升了将近50倍,特别是步入20世纪初期,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倍增;实体经济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绿色GDP的发展宗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实体经济能耗由1980年的13.78下降至2010年的0.91,充分体现了技术进步对于节能的贡献;然而投资产出率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存在着边际报酬递减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虚拟经济带动投资转向存在莫大关系———由于虚拟经济部门的高回报,虚拟经济膨胀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资金供应,致使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下降,投资产出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快速增长的33年。无论是总量还是经济效益,我国实体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提升。然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势头更胜,特别是最近几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也渐显端倪。吸取美国前车之鉴,合理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引导我国经济政策的重点之一。而在二元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是基础,积极促进实体经济合理增长是我国经济政策的导向之一。故此本文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合理分析,以便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分析

结合新古典增长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对经济增长动力进行的深入研究,本文归纳出了我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即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教育优化拉动的人力资源改善和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为更加科学地分析以上因素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推动作用,本文选取合理的数据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的实证分析。回归模型为:lny=∑ni=1lnXi+ut,其中y表示实体经济总量,Xi表示影响因素中各指标变量。在指标选择上,制度变迁(ZD)参考王文博等(2002)[14]的分析,对非国有化率、市场化指数、市场化收入比重及对外开放度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出制度变迁的指标值。技术进步选择以下三个指标来反映我国技术进步历程:一是专利申请授权数(ZL);二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发展人员全时当量(RDRY);三是R&D经费内部支出(RDJF)。人力资源参考朱承亮等(2011)[15]的人力资本存量指标值。资本活跃度采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进行衡量。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为消除异方差,同时保持单位的一致性,本文对各项指标数据都取了对数。本文共设立4个模型:模型1为我国制度变迁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2为我国技术进步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3为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4为民间投资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具体实证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1.改革开放背景下制度变迁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变迁沿着市场化、开放化两个方向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实体经济方面“非国有化”不断合理深化,这为我国实体经济总量增加及其结构改善提供了很好的内在推动。具体而言,制度变迁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逻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较好地优化了我国资源配置方式,使得资源从效率较低的部门释放出来转移到效率较高的部门,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较好较快发展;二是制度变迁带动的产权制度优化使得交易费用得到有效下降,激励约束机制也逐步完善,进而推动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国制度变迁积极地带动了虚拟经济的发展及相关制度的进步,进而从侧面推动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如表5中模型1所示,指标ZD的系数为4.8155(t值分别为15.28),这也充分证实了制度变迁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显著正相关影响关系。

2.创新性建设背景下技术进步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

一般而言,技术进步是指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具体而言是指技术知识的深化和物质生产手段的革新,不仅包括技术设备等硬件的技术提升还包括软件的深化。一方面,技术进步是实体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前提,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了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效率、资本回报率和利润率,进而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增长也为技术进步提供了支撑,实体经济增长为技术革新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和平台建设。技术进步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作用显示出了技术进步对实体经济演变的促进作用。如表5中模型2所示,专利申请授权数、R&D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及R&D经费内部支出对实体经济总量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关系(系数分别为0.0714、0.4767、0.3484,t值分别为1.02、3.91、4.36)。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教育优化背景下人力资源改善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

我国教育等相关因素的优化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人力资源质量,这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力资源的改善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改善能有效地促进实体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二是人力资源的改善能积极地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三是人力资源的改善包括人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的更新以及对“新”思想的接受速度提升,从而带动了思维创新“风暴”,这也包括为制度创新准备的人力基础,实体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此形成。如表5中模型3所示,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系数为5.2069(t值为8.32)。

4.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进步使得我国资本投资十分活跃,而这种活跃度主要表现在投资渠道和民间投资份额的增加上。一方面,资本活跃促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创业和投资增加,既带动了经济发展又解决了就业。另一方面,资本活跃也推动了我国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改制和“非国有化”程度加深,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表5中模型4所示资本活跃对我国实体经济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5533(t值为34.99)。

(二)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及背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两种必然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在两者的关系当中,实体经济是基础、是根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真实提供者,也是社会再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主要供给者,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无疑是得益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特别是对于仍然处于试图通过现代化来实现脱贫致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更为紧迫和关键。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又具有独立的发展逻辑,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其背离现象及其负面影响。目前关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演变影响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刘金全(2004)通过定量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规模和活性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发现虚拟经济无论是货币供给规模还是价格水平的波动都存在着对实体经济规模和增长的正向作用和影响[16]。王谢勇等(2005)利用Java语言编写元胞自动机规则模拟经济运行系统,结果发现虚拟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它一旦形成便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17]。马卫锋等(2005)利用我国27个省市区1978-200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我国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投资总量而非效率提高的途径实现[18]。周业安等(2005)通过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化指数能够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经济增长[19]。周莹莹、刘传哲(2011)通过实证发现,长期内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显著,且对实体经济发展变化的解释程度不断提高[20]。上述研究反映了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影响,故本文不再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虚拟经济对实体经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虚拟经济的角色定位上,具体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虚拟经济起着一个“中介者”的作用,利用其流动性强和回报率高的特点将社会闲置的资金吸收起来,并直接或者间接地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来,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一个“服务者”,通过金融产品或者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和交易提供更为快捷和广阔的渠道,从而有力地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三是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宏观经济环境“营造者”,虚拟经济环境既是宏观经济环境的晴雨表也是引导宏观经济环境走势的一股重要牵引力,虚拟经济对宏观经济观景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实体经济的未来走势,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可以积极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合理成熟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应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部门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出虚拟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虚拟经济的迅速膨胀,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现象也初见端倪且逐步加剧。随着现代市场机制的演进,我国虚拟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入并呈现出了独立发展的趋势。在此过程中,虚拟资本迅速泛化,虚拟经济规模也逐渐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使得其背离现象内在化和普遍化,而资金收益率差异是背离的主要原因[21]。甚至于,虚拟经济的背离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虚拟经济部门膨胀导致其对实体经济投资的挤占等,甚至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缓解经济下行的投资有很大部分都被投入到虚拟经济中。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房地产泡沫,无疑与虚拟经济过度投入有着紧密关系。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还远未达到产生美国次贷危机的程度,但我国的经济体系也更无法承受像美国那种次贷危机的冲击。因此,对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及其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倾向,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和警惕。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总量与虚拟经济总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其增长速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密切相关,同时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政策引导的作用也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从虚拟经济发展阶段的滞后性来看,实体经济作为虚拟经济发展基础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就经济结构而言,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避免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合理协调二元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在空间分布上,我国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较中西部地区较好,而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相对较高。就经济结构而言,我国实体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围绕50%左右上下波动;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在90年代以前较为平稳,而步入90年代以后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自8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上升。从实体经济效益来说,我国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能源消耗不断下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快速增长的积极表现。而投资产出率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也为我国虚拟经济膨胀对实体经济的挤占提出了一个警钟。在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过程中,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教育优化拉动的人力资源改善和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虚拟经济也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其背离现象的初见端倪及逐步加剧。

(二)政策建议

为继续保持我国实体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法二元发展,本文基于影响因素视角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

1.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合理引导资金供给方向,避免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资金供给的挤占,同时通过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推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维护资金的合理流向,保证实体经济的发展拥有充实的资金供应(如在银行业的放贷上制定合理的制度安排,确保实体经济部门资金来源的最低限额或合理比例)。以此为实体经济增长提供更为广泛的资金支持,提高社会资本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反作用推进实体经济的增长。

2.合理引导宏观制度和基础制度建设,积极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优先发展。宏观制度方面合理把握我国经济改革步伐,继续推进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总量发展和结构改善(如法律法规制度的健全等)。基础制度方面科学完善行业制度,一方面促进各行业更有效率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制度规范维护虚拟经济行业部门的稳定,提升虚拟经济行业部门的抗风险能力,维护虚拟经济稳健发展,减少实体经济发展的外来威胁(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经济泡沫一旦出现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将不容小觑)。

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会计;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传导作用

金融危机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发生背离的结果,是社会中各种资源存在配置失误的直接表现,在金融危机发生中会计受到相应的指责,表明了会计具有着宏观社会后果。会计宏观社会后果的发生机理,以及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所担任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是整个社会进行研究会计在经济体制运行中所担任的角色、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会计科学的发展方向等问题的重要前提。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的基础及特点

马克思就银行的生息资本中的资本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虽然表现上看来虚拟资本和原存在的资本以及原资本的增值过程之间的联系已经被消灭了,虚拟资本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独立的运作,似乎是脱离了现实资本,就连符号也可以带来资本的增值。实际上虚拟资本的价值还是来源于实体资本所创造的利润,但是虚拟资本价值收入是由预期的收入所决定的,而并不是由现实的收入所决定的。随着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化,虚拟经济的符号变得越来越多,所衍生出的金融产品和传统的债券、股票相比,它们之间与实体经济的联系逐渐模糊,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价值联系。企业传统型的债券、股票等资产的债券化,是以个别的企业的预期收益、折算率,来作为评估基础的一种符号型的价值体系;证券、基金以及资产的担保证券是以某类证券的预期收益、折算率来作为基础的一类符号型价值体系;政府债券、利率以及利率所衍生出的金融工具等的符号价值,主要受到来至于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的影响,也就是国家的总现实资本预期收入,可以将政府债券、利率以及利率所衍生出的金融工具等,看作是以社会预期的平均的收益水平、折现率作为基础的一类符号价值体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的决定性基础,实体经济的主体的盈利能力以及财务状况是预测实体经济的投资价值和投资能力的基础,对相关的虚拟经济所对应的符号的价值产生影响,但虚拟经济符号的运行已经与商品以及劳务的运行过程相脱离,符号价值的循环周期相对较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虽然存在互动关系,但两者之间的变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但给带彼此的影响力的大小也是不同的。总结历史经济的发展经验和规律可以看出,当实体经济明显超前于虚拟经济时,会造成金融抑制现象的发生,致使资金的运作效率变低,出现市场经济运行疲软的现状,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在市场流动资金的过度冲击之下,会使虚拟经济出现过度膨胀,虚拟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实体经济便会引发经济泡沫,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向虚拟经济输送其所需的收入流,会使虚拟经济的运行体系出现严重危机,并反过来使实体经济运行的困境更为严重。

二、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作用

1.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传导作用

就投资者而言,无论所要投资的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需要就投资对象做全面的价值评估,会计就承担着向投资的决策者提供相关投资信息的责任。目前投资者所需要的投资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更为多样性,但会计的信息披露依然是多种渠道和来源中最为可靠、稳定和经济的,会计准则中也对会计的目标进行了定位,强调了会计要在经济运行中较大的发挥支持作用。会计向企业提供虚拟经济的主体以及实体经济的主体的相关财务信息,向投资决策者提供了是投资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相关决策的支持信息;会计所提供的实体经济的相关信息是决策者就虚拟经济的符号进行定价的重要的基础性信息,会计的这项功用已经被股票价值与会计信息之间关系的相关实证研究所证实,就如超常收益模式反映了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由企业当前的账面价值与未来的超强盈余价值所共同决定;会计信息对于正确的评估企业的偿还能力非常有利,为所持有的企业的债权,在企业债权基础上衍生出的证券进行估值等,都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基础性信息;企业的会计信息被汇总成为板块,形成了行业的发展状况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态的直接信息描述,为企业的基金、股票指数以及利率等衍生证券的价值评估提供了基础信息。基于相关分析可以发现,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互动中担任着信号传导机制的社会角色,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发挥传导作用。

2.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传导过程

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发挥着传导作用,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担任着信号传导机制的角色,参与经济体制的运行,反映并传导着经济主体相关的财务信息。从动态上而言,会计和经济体系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互动过程,可以从图1中明显的看出会计在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的信息传导中的传导功能的实现过程,以及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循环的因果关系的累积过程。市场的价格长期处于波动中,会计手段对资产市场价格存在依赖,会计的初始计量以及末期的后续计量将市场价格波动,经过会计计量和确认反映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从会计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个如实反映的过程,但它将微观经济的运行结果以及市场经济的变化联系起来,综合的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以及企业权益的变化。会计信息的披露将引起市场主体就投资对象的价值预期进行适当调整,会计信息的披露还可能引起国家就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进行调整,微观经济的运行结果会引起宏观经济的变化,为投资者关注并作为决策依据,投资者会综合的考虑会计信息、国家政策的变化、其他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以及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等,对目标投资价值做出调整之后再做出相关投资决策。企业的会计将市场价格变化通过计量传导至会计报表中,会计报表披露出这些信息之后还会再引起企业投资行为的改变,引发新一轮的循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循环的因果累积过程与会计的传导作用以及会计信息的生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总结: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价值关联是两者之间实现互动的基础,会计信息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价值关联的核心信息,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发挥着传导作用。(作者单位:辽宁华衣服装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赖文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02)

[2] 庞立平.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J].领导之友,2012(04)

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3

或许你对兴奋剂的认识还停留在学生时代运动会的那瓶红牛上,但我要告诉你,还有不少兴奋剂在一些项目上的使用,你未必都知道,比如说射击。

其实兴奋剂并不单指能令人产生兴奋的药物,在国际奥委会的规定中,“兴奋剂”是对禁用物质和方法的统称。

β-阻断剂可以降低血压、减轻心率和镇定情绪,服用后可以使射击运动员情绪更平定,瞄准的时候更冷静,扣动扳机的手指更稳定,所以曾经被射击运动员广泛采用。但服用这种兴奋剂也很危险,长期服用会造成心功能抑制和继发性心力衰竭,乃至出现抑郁症和男性障碍。

适用人群:心理素质极其低下者,比如美国射手马修·埃蒙斯,连续在最后一枪射到别人靶上,把金牌让到手软,这种状态的跨届延续,或许唯一的出路就是来上一点β-阻断剂。

兴奋剂的第三大分类“麻醉止痛药”,其中的大麻和吗啡因为能使服用者超越正常的疼痛忍受界限而尽力表现自己,而曾被不少体操运动员选用,2000年悉尼奥运会体操跳马冠军、西班牙人赫瓦西奥就是被查出服用了大麻,被取消所有成绩。

适用人群:疼痛难以忍受者,比如刘翔……

第四大分类中的“利尿剂”,像参加拳击、举重、摔跤和柔道这一类项目的运动员,有些人会在比赛前使用利尿剂来快速减体重,以取得参加较低体重级别比赛的资格而获得较好的名次。而在体操、跳高、赛马这些项目中,那些体重过大、对完成技术动作不利或影响运动能力的运动员,也会使用利尿剂减轻体重,然后以较轻的体重在鞍马上支撑或翻越跳高横杆,而取得较好的成绩。体操运动员使用的利尿剂,会因大量排尿使体液及电解质过度丧失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甚至突然死亡。

适用人群:为金牌玩命者,通过排尿来减轻体重,这意味着你需要尿多少斤,尿多少斤……想想都菊紧。

兴奋剂和

首先,你需要明确一个概念,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些是真的不可能存在。不存在那种平时服用可以强身健体,晚上服用可以金枪不倒的神药,而文学影视作品的误导更是严重。说白了,不过含有大量性激素,刺激神经,分泌荷尔蒙,从而达到的效果,和兴奋剂的原理是相同的。记住,兴奋剂和都是在透支你的生命,它们让你的身体始终陷于一种不能及时得到恢复的疲劳状态,造成身体机能的严重衰退,所以珍爱生命,远离禁药。

天大地大,裁判最大

不管你是豪门还是新贵,不管你的球队云集多少巨星,当在球场上时,唯一的“干爹”就是裁判和他口中的哨子。

2012/13赛季英超第九轮比赛的重头戏切尔西主场对阵曼联,可全场的主角却是当值主裁,他最终成功控制比赛走向,引导了一场扼杀之战。切尔西在落后两球的情况下知耻后勇,顽强追平比分,就在气势逆转的当口,裁判对切尔西球员连续出示了两张红牌,而第二张红牌则是完全的误判,最终面对9人应战的主队,曼联凭借一个越位进球的误判从斯坦福桥球场带走3分。

裁判作为比赛的执法者毋庸置疑,但当他也成为参与者时,比赛或许就会变味。震惊世界的NBA“多纳西事件”中,污点证人多纳西曝出了许多“有意思”的黑幕,比如说裁判会对自己喜爱的那名球员手下留情;执法人员有时也会参与赛前下注,为了赢钱将比赛吹的颠倒黑白;而那些在球迷看来可吹可不吹的犯规,则成了裁判左右比赛的关键。

而最大的黑幕则来自联盟,为了收视率和各项收入,联盟有时会向裁判传达一些暗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比赛和剧情设计的一模一样,战斗到最后一刻,而巨星们则在“规则”下上演奇迹,因为他们代表的正是球市号召力,观众出钱就是为了能够看到乔丹、詹姆斯们上演神奇时刻。观众高兴了,联盟赚够了,大家都愉快,何乐不为呢?

运动员尿检

按照规定,当运动员接到药物检查的通知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检查站接受检查,在同性别的工作人员监督下到专门厕所留取尿样,然后检查人员将采集到的尿样分别装入A、B两个集尿瓶中。A瓶用做试验,B瓶封存于专门的冰箱中待用。这样就存在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如何在监督下尿出来。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排尿是在一个四面装有镜子的屋子里进行的,这样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也缓解了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毕竟都是职业运动员,而在监督下排尿也应该算是职业精神的一种吧。

NBA,人类反兴奋剂史上的“钉子户”

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协同效应;曲江模式

西安市将西安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近十年来,在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打造上也大用心思,先后打造了大雁塔广场、西大街仿古一条街、曲江池遗址公园、雁塔文化一条街、唐城墙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等城市文化符号。

1. 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城市是特定文化形态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每一座城市的兴起与延续都依赖于文化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城市的差异性也必然通过城市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出来。关于城市文化的定义各有不同,总体上说城市文化,是指以城市地域为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关系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1】。西安城市文化可追溯到周文王迁都于丰,周武王建都于镐。之后成为周秦汉唐等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当代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建立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目标”(西安市第十次党代会)也对西安市城市文化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影响着该城市的形象定位,而城市的形象,关系到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城市形象的合理定位是城市个性化建设、确定城市发展基调的关键所在。城市文化是一种可用资源,具有自身的价值,应该被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将城市文化包装、经营、宣传、推广,从而推向市场,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3】。通过对文化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将城市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形成以文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围绕西安古代盛世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现代科教文化、本土文学艺术等四大文化主题,发挥品牌优势,进行系列化的挖掘拓展和再创造。进一步巩固城市文化产业链,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彰显“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的城市形象【4】。

2. 城市文化提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也在被更多的城市人所认同与关注,将城市文化提升到城市建设焦点的地位。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共同作用于城市发展,产生协同效应。近十年来,西安市政府大力弘扬城市文化,积极投身于建设文化古都的行动中。西安的城市文化,绵延千年,深深地根植于西安市民的价值观念,决定着市民的价值取向,它也成为了西安的城市名片,不断促进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更好的为弘扬城市文化搭建了更广阔的社会平台。其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共同支持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2.1 城市文化的提升有利于城市的形象定位

一个城市的形象定位,必须建立在历史底蕴、人文资源特征的坚实基础上,建立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基础上。肖云儒说:“自豪于西安是中国历史的一张名片,也希望它能成为中国现代和未来的一张名片。”一个城市要发展,应该有一个合理和明确的城市形象定位,现在看来,西安最本质的性质是“历史文化名城”,也可称作“千年古都”【5】。西安的世界性声誉也在于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样的形象定位就取决于西安城自身的城市文化。

2.2 城市文化的提升有利于城市的对外宣传

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因素。城市文化的提升能更好的利用有力的文化资源,提升城市的软实力。西安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座城市具有独特而厚重的文化资源,这为其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它的价值就在于为西安打造一张国际化、世界化的金质名片,有利于城市的对外宣传。

2.3 城市文化的提升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品牌就是财富,应充分发挥西安地区的文化优势,加强其城市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西安的城市软实力,为西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能够提高西安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品牌的打造和推广,来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施品牌提升战略,一定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培育知名品牌的力度,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3. 简析“曲江模式”

西安曲江新区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发展新区,是中国文化部首批授牌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近几年来,曲江新区依托西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优势,具备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区内有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 4A 级景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得天独厚【6】。先后建成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馆、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组建了曲江影视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演艺集团、曲江文化旅游集团、大唐不夜城公司等一批成长性好的文化企业,并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承担了唐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法门寺佛文化旅游区、楼观台道文化旅游区的策划规划和开发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会展创意、影视演艺、出版传媒等产业门类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迅速跃升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之一。

曲江新区坚持市场导向,提倡合作共赢,尊重创作个性;尊重文化产品市场规律,尊重文化消费理性与非理性共存;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允许知识产权资本化;鼓励本土品牌,鼓励原创,鼓励差异化服务。走出一条“以城市资源为依托、以文化项目为带动、以文化产业为支撑、以品牌扩张为模式”的文化动力产业的创新之路。

3.1 曲江文化产业

依靠文化产业发展城市经济,是当下“软实力”竞争中的重点。曲江把城市文化与经济很好的挂钩,以产业的发展模式,组建文化品牌,包装宣传,使文化最大限度的产生经济效应。

这几年,曲江不断从历史和城市的角度研究挖掘城市文化资源,使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从隐性资源成为“显性”景观,使文物转化为文化,使遗址转化为“胜迹”,打造了一大批文化工程,也使区域的整体价值快速提升。对处于成长期的曲江来讲,能够将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市场化运作,已经为众多寻求发展之路的资源优势地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曲江模式”的磅礴气度也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3.2 曲江旅游开发

2010年5月1日,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盛情开园,三天小长假接待游客1.5万人次。城墙景区接待2.52万人次,同比增长13.89%;大唐芙蓉园接待7.5万人次,同比增长16%;西安海洋馆接待4.25万人次,同比增长26%;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接待人数35万人,同比增长118%。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共接待20余万人次。“五一”长假期间,仅曲江文化景区、城墙景区和法门寺文化景区三大旅游板块共接待市民游客约72.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5143.6万元。曲江旅游板块的形成,正逐渐成为西安旅游新的增长点。曲江旅游带动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已明显可见。

3.3 曲江地产产业

曲江房地产价格随着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两个景区的建设,土地价格产生了较大增幅,从2002 年每亩30 多万元跃升到2005 年的150 多万元【7】。通过对曲江新区建成和正在建设50个项目(截至2007年12月)的数据分析,城市大型主题景区对居住性的房地产项目的吸引力较强,住宅类房地产仍为曲江新区房地产开发的主要类型,并且有26个住宅类房地产项目是在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开放后陆续开盘。在旅游房地产的四大类中【8】:旅游景点房地产项目9个,占所调查项目的18 %;旅游商务房地产项目4个,占8 %;旅游度假地产项目(酒店) 6个,占12 %;旅游住宅地产项目31个,占62 %。调查中的31个住宅房地产项目均为2003 年—2007年间开盘。

西安曲江新区以城市资源为依托,在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资源配置和城市规划管理职能,运用城市经营手段,超前规划并率先构建体系完备、功能完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框架,促进城市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价值提升。同时,依托区域优越的资源禀赋、独特的人文传统和良好的区位条件,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一批内涵丰富、影响大、示范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旅游项目,促进城市资源价值的再次提升,使其作为城市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4. 总结

曲江目前已经形成的这种“旅游+地产”的模式取得了前期成果,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成为“旅游+文化+商业+地产”的具有一体化继承与整体包装复制能力的完整链条,在旅游、影视、会展、出版传媒、景点经营、文化展示等领域扶持一些在该领域具有号召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明星企业,起到带动作用,为“曲江模式”建立有竞争力的业务赢利模式,同时进入高增长的新兴文化领域,进入资本市场,通过兼并、整合、重组等手段扩大整体规模实力。

“曲江模式”很好的把城市文化应用于城市经济发展之中,以文化带动经济,合理的开发利用,给城市的经济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很好的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这也就像人们展示了城市文化在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力.试论西安城市文化特色及其建设[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8月第17卷第3期.

[2]王文启主编.西安地域文化与城市精神[M].陕西旅游出版社.

[3]朱海霞1,权东计2.论城市经营与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塑造——兼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37卷第2期.

[4]黄书民,李刚.西安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探析[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9月第19卷第3期.

[5]王晓锋.西安的城市定位及旅游业发展探微[J].唐都学刊.2006年7月第22卷第4期.

[6]群.文化曲江精彩亮相文化盛会[N] .深圳特区报.2008年5月(13).

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高校网球 网球竞赛体系 基本框架 新乡市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31-02

近年来,随着网球运动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网球运动已不再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专利,网球运动这朵充满魅力的运动之花已开遍全国。新乡市高校网球运动也在逐步繁荣,但是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且参与国内网球比赛的机会较少。本研究基于高校学生对网球运动的需求和热爱,通过对新乡市高校网球现状的调查,了解了各高校体育教学设施、场地器材的情况之后,尝试性地构建新乡市高校开展网球竞赛的基本框架,以期推进新乡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及普及,同时也为国内一些中小城市高校网球运动竞赛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 新乡市高校构建高校网球竞赛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因素分析

网球运动自1885年传入我国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观念及消费水平的提高,网球运动在人们心中“贵族化”的观念逐渐减弱,网球运动逐渐走入大众体育的范畴,特别是中国金花在雅典奥运会、国际网球赛场上接连创造的优异成绩,大大提升了网球运动在我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和人们从事网球运动的兴趣和欲望。高校大学生历来活跃在时代的最前沿,伴随着网球运动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对网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网球运动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

2.网球运动自身因素分析

网球是一项高雅、文明的绅士运动,通过参与网球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人们在欣赏网球比赛或者参与网球运动的同时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身涵养也会逐渐提高,网球运动所具有的独特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已成为吸引高校大学生的原动力。

3.学校因素分析

第一,学校环境。新乡市地处河南省中北部,是河南省拥有高等学府数量第二的城市,仅次于省会城市――郑州市。现拥有大专本科级别学校六所,分别为: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和新乡市职业技术学院六所高等院校。

第二,软、硬件设施。网球场地和设施是开展网球竞赛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新乡市6所高校拥有场地40余处,为新乡市高校发展网球竞赛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新乡市高校拥有充足的网球运动参与群体。网球运动参与群体是开展网球竞赛的重要因素,网球运动参与群体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网球竞赛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乡市六所高校在校生总人数将近10万人,每年参加网球选项课学习的学生3000人左右。此外,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和新乡学院三所学校还拥有体育专业学生,为新乡市高校开展网球竞赛提供了大量的参与群体。

二 新乡市高校构建网球竞赛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1.参与竞赛和体验竞赛所带给人们的乐趣是人们参与运动的力量源泉

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展,都与比赛分不开。只有通过比赛,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有了及时的反馈信息,教师才能及时对训练与比赛作出合理、科学的安排与衔接。全国性的大学生网球联赛、河南省大学生运动会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新乡市高校除了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外,其他学校还没有建立相对完整的网球队。针对此种现实情况,有必要在新乡市高校之间建立网球竞赛体系,以促使新乡市各大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和普及。

2.我国学校网球起步较晚,基础差,学生对网球的了解少,其地位无法与传统更具影响力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相提并论

高校网球竞赛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借助社会企业和学校的力量促使学校网球运动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竞赛是促使校园网球文化建设和提高网球运动普及的媒体。通过比赛各高校师生之间有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先进的教学经验、管理方法、学生不同的网球技术风格在各高校得以交流,从而大大推动了校园运动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提高了高校学生参与网球的积极性,提高了网球运动的影响力。

三 新乡市高校网球竞赛体系的构建

1.管理机构

新乡市高校网球竞赛委员会由办公室、竞赛部、财务部、行政部、宣传部、市场部等部门组成,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层。

2.网球竞赛委员会管理机构职能介绍

组织委员会是整个竞赛组织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主要任务包括审议通过组委会的参加范围及人员组成;审议批准各职能机构的设置及主要负责人;审议批准竞赛组织的各项实施方案;审议批准竞赛经费的使用原则、范围及竞赛预、决算方案;裁决竞赛组织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办公室主要任务是拟制文件,组织会议,督促协调委员会下达的各项指令贯彻落实到各个执行部门,是整个组织委员会组织系统的中枢。竞赛部主要任务是组织竞赛,组织裁判,负责各高校网球队的报名注册及资格审查工作,组织颁奖,落实场地器材,监督管理竞赛经费等。财务部主要负责竞赛的财务管理,资金使用,审计监督等工作。行政部主要任务有参赛人员的生活接待,物资供给和提供保障等行政事务工作。宣传部主要负责竞赛新闻信息的及传播、宣传推广工作的组织实施,对运动员进行赛风赛纪教育,对采访媒体提供信息服务。市场部主要负责筹集社会赞助,筹集政府资金,联系广告制作及电视转播等工作。

四 新乡市网球竞赛类型的介绍

单数年举行高校网球团体比赛,比赛设三场单打,两场双打,且参赛运动员不能兼项,先赢三场者获胜。团体比赛采用单循环形式,胜一场积2分,负一场积1分,弃权或者没有完成比赛者积0分,积分多者获胜。

双数年举行高校网球单打比赛,比赛采用单淘汰形式,比赛采用8局制。

五 高校网球竞赛体系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体育竞赛是一个庞大工程,其竞赛体系是一项由理论到实践的复杂工作,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执行这项工程的过程中,要做好面对各种困难的准备。

第二,任何一项比赛的开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作为保障,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及联赛人员的食宿费、车旅费以及保证联赛顺利进行的其他各项开支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只有引入市场经济,通过联赛本身产生经济效益,保障训练和比赛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联赛的自我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海哲.河北省高校网球联赛体系的构建[J].衡水学院学报,2011(2):56~58

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 北京奥运经济体育事业

奥运第一次与经济发生强烈摩擦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是在洛杉矶奥运会举办期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是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办以来首次由民间承办的运动会,一切奥运筹办所需资金自行筹措。筹委会主席尤伯罗斯利用自己的睿智,使原计划耗资5亿美元的奥运会,转为盈利为2.5亿美元。据统计,这届奥运会还间接为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30多亿美元的远期收益。这届奥运会为其能在更多国家举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尤伯罗斯因为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所做的贡献,获得了国际奥委会颁发的奥林匹克金质勋章。从此奥运经济逐渐显露在各种图书、报刊等传媒上,成为人们浓墨重笔的热点之一。那么北京奥运与经济的互动影响有哪些,笔者将在本文给予阐述。

一、北京奥运与经济发展

自我国首都北京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权后,北京体育事业进入到一个以筹办奥运会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发展期,乃至全国的体育事业都在这一时期变得更加活跃、更有动力、更有前景。从2005年开始,北京奥运场馆及其附属设施和周边市政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北京市奥运经济工作也开始全面启动。奥运会给北京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已经逐渐显著呈现。奥运经济已经从概念、初始运作,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北京奥运与经济发展已经全面捆绑在一起。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北京经济快速发展,提前实现小康社会建设与发展目标。预计北京将提前两年实现发展目标,即到2008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立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第二,北京市各产业结构得以全面优化升级,城市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第三,拓展了北京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北京奥运全球更多关注力集中到北京和北京发展上来,为我国一些企业和品牌走向世界创造了积极和难得的机会。第四,北京奥运前期的准备和建设已经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方面开始发挥作用。

二、北京奥运新理念融合并促进了经济与体育事业等多重因素的发展

1.奥运理念蕴涵经济与体育多重因素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整个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北京举办奥运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是全国人民对北京的支持,是世界对北京的认同。根据奥林匹克宗旨,北京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举办理念。绿色奥运的含义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既可以指生态绿色,也可以指更深层次上的“绿色”,包括物质绿色和意识绿色两大方面。北京2008奥运将以绿色清新的面貌出现,为世界环保运动注入新的动力。科技奥运将反映科技最新进展,集成全国科技创新成果,推出一届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展示高新技术成果和创新实力的窗口。北京奥运会也是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全面构建人文关怀的奥运盛会,围绕北京奥运会,一系列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文化、体育活动将陆续展开。

2.北京奥运正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化加速发展

北京政府2006年多项政策出台,抓住奥运商机,全面推进北京体育的产业化,加快建立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经营方式多元化,与首都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体育产业增加值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力争2008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左右,体育产业初步成为首都文化型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为了这个目标,北京大力培育适合市场运作的体育项目,构建健全的体育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网络体育、体育书刊、体育彩票市场。积极发展崇文龙潭湖、宣武先农坛、朝阳奥林匹克公园、密云云佛山四大体育产业园区。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体育企业、俱乐部和体育中介公司,壮大体育经纪人队伍。扶持受到群众喜爱的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球、台球、冰雪运动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推动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和市场化。重点培训在国内外体育领域懂规则、会经营的知名体育经纪公司和体育经纪人。加强北京体育企业与媒体产业的互动,通过媒体优势,扩展体育服务领域,积极引导大众消费,开发体育文化市场。切实提高体育市场服务的质量和层次,以高质量高水准的体育服务激活体育消费,满足市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三、奥运经济与体育事业的双向互动推进

1.奥运经济的概念

奥运经济是指为举办奥运会和利用奥运会创造商机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广义的奥运经济还包括成功申办到正式举办,以至奥运会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效应对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被称为奥运后续经济,它们形成了奥运经济的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通过举办奥运会,可以予以举办城市乃至举办国家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经济活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令城市功能得以大幅度提升,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并带来长期和深远的全方面积极影响。

2.国家高度重视北京奥运及相关体系的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北京奥运在经济与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双向互动作用,中央和北京各级领导给予高度关切和指导。新华网北京1月18日电: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2007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并强调,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各项工作,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广大体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大力推动群众体育工作。一要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掀起全民健身运动的新。二要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广大青少年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的精神。三要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民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农村体育发展。

3.奥运经济带动多地区多行业发展

奥运经济已经跨越北京的地域在全国在各行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在或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投资市场、消费市场。奥运经济加速了北京市经济发展,2005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1.8%。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开工建设。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2006年上半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2.3%,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山东作为北京市周边地区,处在奥运经济圈靠近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奥运会比赛分会场,奥运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有着独特的条件和优势。2005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896.5亿元,增长17%,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另外,奥运建设对于青岛市的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在其带动下,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44.8亿元,增长49.3%。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北京及周边地区如河北、内蒙古等地,乃至全国许多省份的相关产业,都在奥运经济大环境下空前繁荣。

4.奥运经济与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双向和互动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动了北京及全国的全民健身热潮。“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为了繁荣体育事业、推动全民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促进体育经营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规范体育市场,建设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体育事业,为体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奥运经济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物质保障。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的体育事业也蒸蒸日上。北京奥运与经济发展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北京奥运经济体系,它带来的是经济与体育的双向互动发展与促进。尤其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契机,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不甚适应。借助这次北京奥运的契机正迎来跳跃式发展的机遇。

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带动了奥运经济快速发展和扩大,由此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加入到体育产业的事业当中,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和灿烂前景。可以预见,随着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赛事,以及相关体育产业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完善,中国体育一定会蓬勃发展,并在促进国内体育相关产业的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将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奥运与北京――奥运经济概念. bjoe.省略/ayybj/

[2]雷选沛:北京奥运经济运营与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3]姬志刚: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社会.《科技咨询导报》,2007(20)

[4]《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体育专项规划》. bjoe.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