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优秀生态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优秀生态案例范文1
关键词 低碳 生态 展馆设计 会展经济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会展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均加快了建设会展场馆的脚步,随之而来的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资源、能源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展馆用电量巨大、展装搭建浪费、开展期间纸质资源浪费等。在北京的《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年度)》指出,2014年,我国年建筑垃圾产生量超过15亿吨,而再生利用率仅为5%左右。在中国的南方,“2014珠海国际车展”上,一个展位三天的电费竟达6000元,展览中被随处丢弃的广告传单也消耗了大量资源。而国内外现已有建设低碳展馆的案例,这些低碳展馆的建筑模式,不仅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也节省了展会支出,从而在根本上增加了展会的经济效益。
自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等词汇逐渐进入到社会生活。会展行业作为未来在经济中将发挥巨大影响作用的朝阳产业,从各方面贯彻“低碳”政策已显示出不可磨灭的重要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会展业作为我国一大朝阳产业,其在经济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具有1∶9的带动效应,可以为会展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促使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它的另外一个惊人之处在于:展馆办展期间资源、能源的消耗量理论上与展会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而现实中,办展机构和展馆方通常入不敷出。资源、能源的支出占据了办展支出的绝大部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办展机构和参展企业都没有低碳意识,一味追求展位的美观与新颖,造成数额巨大的展位搭建费用和大量的搭建废弃材料;二是办展机构和参展企业受到展馆的硬件限制,在现有的展馆设施基础上无法实现低碳的目标,不得已而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原因归纳为国内普遍缺乏系统、严格、深刻的关于低碳展馆建设的理论指导,尤其是没有长期的规划和设想,只在外观上追求创新,实则“换汤不换药”,展馆仍然采用传统的运营模式。在这背景下,研究国内外低碳建筑的设计案例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能更好地为国内会展从业人员提供可行、有益的展馆设计认识。从单纯为展会提供场地而建设展馆的单一模式,更新到涵盖了设计理念、设计思维、建筑、材料、多媒体、环境、照明等领域的集成设计,力求从根本上建成真正的低碳展馆。
二、文献探讨
(一)“低碳”与会展经济的关系
会展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应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结合现代减少碳排放的环境顺势兴起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内地已拥有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会展市场。为此,我们要结合政策法规,打破常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会展经济发展的低碳道路,使我国会展业成长为新兴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经济。
(二)生态建筑学理论的提出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炎说到,低碳将是未来十年会展业发展的新理念。说到“低碳”,就会想到“绿色”“生态”。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里(Paolo Soleri)创建了城市建筑生态学理论,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合并为一体,即Arcology,意为生态建筑学,并在《生态建筑学:人类理想中的城市》(Arcology:the city the image of man,Paolo Soleri,Cambridge:MIT Press,1969)中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理论。所以低碳场馆的建设可以充分借鉴生态学的思想和内容。杨国杰(2013)将展览会展示设计的生态设计解释为“运用生态学原理与美学原理对展品、辅助设备、展示空间、展品组合造型、色彩、灯光等进行合理设计,既能突出展示主题、文化内涵,又能体现生态内涵。特别是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要有利于环境保护”。从中可以看出,设计低碳展馆的重点是要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
(三)生态建筑学理论的应用
1.理论的应用范围。杨国杰(2013)还认为“生态设计的内容包括了展示空间、展示材料、采光照明、展品组合造型这四方面的生态设计”。笔者将展示空间划分成两种范围,一是每次办展的场地,即展品展出以及人员流动的主要区域;二是整个展馆,它的设计包括外形设计、外部材料的使用,以及内部设施的选择与摆放。
2.理论的实际应用。首先,笔者认为展馆的外形设计和外部材料的使用是能决定展馆内部设计的。比如说,考虑当地的日光照射情况,将展馆的总体走向设计成让展馆在多数时间能最大程度接受阳光直射的角度,然后展馆的外墙采用镂空、蜂窝结构或者全透型玻璃面板的形式,那么自然光照射将成为展馆内主要的照明方式,从而减少照明费用的支出,节省电力的消耗。其次,设计展馆时要充分考虑到人类与植物的关系,利用植物能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的特性,在展馆周边或设置生态花园,绿化植被能为展馆提供阴影和富氧环境。再次,设计师要突破封闭空间的思维,采用流通的空间形式,不设置或少设置固定的墙体,利用过渡空间使得流动的空气能够达到展馆内的每一处,但这在建筑技术上有较高的要求,如“成对的剪力墙在角落围合起来,以支撑承托八层建筑的大跨梁”,这在国外已有了先例。最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中不乏用于自动检测空气质量及能耗使用情况的系统或机器,展馆在装设内部设备时一定要有一套自动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及时调节、减少设备和空调系统的能耗。另一方面,无纸化办公早已成为趋势,展馆提供数字化阅读的机器和可自动为手机发送信息的机器,这将大大减少指引标志、展示画报、传单广告的使用量。如果有一个展馆做到了上述理想目标,那么它将是会展业走向技术尖端的时代标志。
三、低碳展馆(建筑)案例研究
下文将对德国法兰克福考莫兹银行总部大厦(国外)和中国2012上海世界博览会世博中心(国内)的生态设计进行资料收集和详细分析,列举两个案例中突出的生态性设计,并从迪拜建筑的两个案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萃取理论,最终梳理成为有力的理论资料。
(一)国外低碳建筑优秀案例
1.德国法兰克福考莫兹银行总部大厦。德国法兰克福考莫兹银行总部大厦是由诺曼・福斯特爵士1994年担纲设计的德意志商业银行总部大楼,于1997年竣工,是世界上第一座也是全球最高的高层生态建筑。该建筑的生态性体现在它的外形是平面边长60米的等边三角形,其结构体系是三个独立框筒通过八层楼高的钢框连接而围成的巨型筒体系。这样设计外观的好处是三角形平面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照射,又减少了对北邻建筑的遮挡,创造良好的视野。顶部采用透明采光设计,使楼内有充足的阳光;整座大厦全部采用自然的通风和温度调节,在三条办公空间中设置了多个空中花园,将运行能耗降到了最低,自然通风量可达到60%。将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室内,不仅能净化空气、调节温度,也能借助其自然景观价值来柔和建筑的刚性,把社会、自然、生活融合为一体,充分表现了现代生态建筑追求贴近自然、符合健康要求并且环境舒适的精髓所在。
2.中国2012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世博中心。上海世界博览会世博中心(以下简称世博中心)是我国在举办2010年世博会时的运营指挥中心、庆典会议中心、新闻中文、论坛活动中心。世博中心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沿江景致,设计成晶莹通透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使得建筑大部分功能空间都能获得最佳的景观视野,也获得了节能、生态价值。设计师将地面设计成绿化用地,屋顶设置大面积的景观绿化,降低了建筑外表的温度,也减少了可能的光污染。在建筑内部,设计按照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将资源、能源最大化地节约、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世博中心还采用了很多高新技术,除了使用节能环保的太阳能、LED照明和冰蓄冷系统外,还创新利用地理环境的优势,采用降水循环降温技术,减少空调的耗电量,地源热泵、雨水收集等节能技术也被运用其中。另外,设计师避免使用大量传统建筑材料,转而使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如玻璃结合铝板等。外墙也将使用不同材料形成的组合幕墙,舍弃传统的封闭式建筑形式,满足了人们对阳光和清新空气的追求。
(二)低碳建筑对经济的影响
人们在衡量一件事物时通常只考虑短期的、眼前的效益是否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很难接受一个短期内效益不好、但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事物。低碳场馆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投资,在前期需要很多的费用,而要实现利益,则有一段缓慢的、较长的过程。
迪拜的旋转塔是由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设计的一座世界首个风力发电的旋转摩天大楼。建设这座大楼花费了约7亿美元,但整座大厦所需的能源都是自给自足的。它还装有太阳能板,能为自己或邻近的建筑物提供电力。
另一面,迪拜的“蓝色水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反面的案例。虽然这座冰制建筑由镶嵌在冰体表面的太阳能电池板供应电力,但是,想要在夏季炎热的波斯湾沿岸长期保存一座人造冰山,必定是要花费巨大能耗的。我们很有必要去思考这样的建筑是不是得不偿失。这启示会展相关从业人员在规划场馆之时一定要认真考察当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以免在当地甚至在国际上闹出笑话。
四、结论
通过对上述生态设计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生态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所以“低碳展馆”不应该是个陌生词。但国内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展览型展馆,这需要很多人在观念上进行转变,也需要已成功的案例发挥引领作用,更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上海世博中心的设计在设计理念、形式、建筑、展示、材料等各方面都是当代世界最前沿的展馆设计。这一类的低碳展馆,在经济上能开源节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正因其对环境的友好,能帮助展馆树立起不错的品牌形象,继而帮助当地会展业在国内乃至在国外都具有一定的美誉度。但盲目追求建筑的生态性,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与追求经济效益的道路背道而驰。
总而言之,“低碳”是会展业必走的一条路,是一条对会展经济影响巨大的路。如何走以及何时开始走,这需要政府和会展从业人员做出长远的规划。
(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参考文献
[1] 李萧萧.济南市吴家铺农业示范区生态展览馆设计方案[D].济南大学,2013:3.
城市优秀生态案例范文2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修复;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5.12文献标志码:A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作为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湿地公园兼有城市生态保护、游憩与环境教育等综合功能。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影响着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景观风貌特点。
1.发展中的反思
我国环境资源丰富,国际《湿地公约》列出的全部湿地类型在我国都有较广泛的分布。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急剧扩张,城市蔓延迅速,这一发展阶段城市对土地的需求处于最高点位。城市生态环境的侵蚀化造成了城市及城市周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如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城市水体急剧萎缩,不仅严重危及城市自身的生存环境也使城市湿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直接影响城市生态功能的修复。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目前阶段看,我国城市湿地减少的趋势还在继续。因此,现阶段我们首要的恰恰不是大规模建设新的湿地公园,而应更大力度合理保护那些城市中因无序建设而受到威胁或正在消亡中的湿地。
我们有必要严肃的审视可持续发展下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以宏观与自然观的角度看,毫无疑问保护城市湿地应优先于保护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今天我们所做的一点点努力却是以满足自我要求为出发点。从认识的根本出发点呈现极度狭隘性的现状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最根本的应该是建立新的价值评判与意识标准。新的标准应该是不应先评判其为我们建设了什么,更本质的应该看其为自然做了什么。
国家住房建设部特别指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原则是 “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这一原则却在相当一部分建设中被曲解。在一些所谓的生态城市,人造景观多于自然景观,人工植物主导了城市景观,而城市中生物多样性指标却在所谓的人工生态化下急剧下降。与此同时,尤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是在城市中建设湿地公园必须对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以促进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为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提供必要的空间条件。
2.国外优秀案例的启示
(1) 伦敦湿地中心(London Wetland Centre)
2000年夏天正式开放的,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错落有致的植被组成的生态组群的伦敦湿地中心占地43hm2,位于距离伦敦市中心不到6公里的希思罗(Heathrow)国际机场附近,其规划的核心理念是展示在未来的世纪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而提供一种理想的参考模式。在建设之前该地区为伦敦泰晤士河南岸废弃的混凝土水库旧址,英国野生鸟类和湿地基金会通过引水排淤,分隔水域,种植多样性水生植物的方法,将其改造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
伦敦湿地中心在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之下使各个湿地区在开放的同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以控制物种的界限。整个湿地中心如同一个湿地博览馆,通过展示构造不同的土壤结构与植被类型,真实再现了世界上十余种不同地域的湿地形象。在设计过程中亦不乏创意之举,如水生生物区通过水下观测窗,让参观者从地面一下的独特角度观察水生物的生长过程,极大的促进了湿地的旅游业发展。
伦敦湿地中心的大面积水域和植被成功改善了伦敦地区小环境气候和空气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则吸引了大量野生动物,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部生物圈。成功的规划使处在城市边缘的伦敦湿地中心塑造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环境,成为联接伦敦市民和自然环境的最佳景观斑块。到目前为止,这个湿地中心依然是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最成功的湿地项目。
(2)拉斯维加斯过水区 ( L a s V e g a s W a s h )
位于美国内华达州克拉克县拉斯维加斯山谷东南部,全长约1 9 . 3 k m 的拉斯维加斯过水区作为城市自然水系最成功的湿地设计案例,为其领域内2 0 0 多种丘陵、河岸及湿地的植物提供了栖息之地。拉斯维加斯过水区的规划将水利、生物、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等学科相融合,通过与政府间的协调实现了湿地整体概念上的保护。
作为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系统破坏的必然结果,城市湿地生态环境破坏是极难修复的。尤其是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拉斯维加斯。拉斯维加斯在控制渠道水土流失、湿地修复、动植物复兴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其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规划手段值得我国生态破坏严重的东部沿海城市与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借鉴。
(3)吉隆坡Putrajaya湿地公园
建于1997年占地650hm2的吉隆坡由自然保护中心和沿Sungai Chuauh河流域建造的一系列由堤坝落差而形成的162hm2类池塘式的湿地系统以及城市污水经湿地净化后汇集形成的Putrajaya湖体与森林公园组成。三部分有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防洪、净化水体以及休闲娱乐的湿地公园综合体系。在Putrajaya湖滨则规划建设新的吉隆坡政府行政中心、总理府和高级公务员社区,打造呈现“人在林中”、“城在绿中”的大生态概念景观。
如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快速发展的吉隆坡利用Putrajaya湿地公园解决了因迅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的如城市废弃物与废水污染、城市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城市旅游价值提升等诸多问题。我国许多城市正大规模建设城市新区,如何解决城市新区环境与功能间的平衡与融合,吉隆坡Putrajaya湿地公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模式。
3.对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再认识
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城市人口激增而引起的问题,我们应尽快强化对城市水域景观、尤其是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比较分析,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应认识到以下问题的重要性:
(1)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应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湿地公园的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中,从湿地公园选址、功能定位、修复方法、修复过程、建设规模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整体控制,以系统的管理模式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自然发展。
(2)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规划平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与修复必须通过生态学、社会学、景观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合作实现。目前国内湿地公园的建设多为规划设计部门的自我运作,作为具有复杂系统性的城市环境,必须应探索多元合作的规划模式。我们应借鉴拉斯维加斯过水区的经验,将城市湿地公园构建在多元交叉学科体系之下,实现湿地系统的综合规划。
(3)必须辨证的认识城市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能动关系。实践证明,不能成功解决与周边城市功能和谐对接的湿地公园不但影响城市功能版块间的协调发展,其自身在发展中亦将出现如萎缩、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其综合价值的发挥,甚至使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出现倒退。
(4)与郊野湿地不同,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和建设内容应向综合性、多功能方向发展。在城市湿地保护的前提下,融入游憩、生态科普、专业培训以及合理的房地产开发等功能,使城市湿地成为多功能的综合城市公园,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重视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重视以湿地景观为平台的特色旅游。
4.结语
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热潮也涌入了中国的城市中,随着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与杭州西溪生态湿地等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作为面临诸多问题的发展中城市,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借鉴,在实践中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浩,汪辉,王胜永,孙新旺.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但新球,吴后建. 湿地公园建设与理论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赵思毅 等. 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成克武等. 唐山南湖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规划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5]王向荣,林箐.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城市优秀生态案例范文3
关键词: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1 滨河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常规定位
1.1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河流穿过,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们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自然风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视,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哈尔滨的松花江等等。
而那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功能、名气、位置、自然风光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待遇就差得多,有些居然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目前的城市管理者们由于经济和水利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些河流的功能定位于行洪河道、排污河道,与这些河流相邻的绿地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幸接触到了几条类似命运的河流滨河绿地改造,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河流有幸等来了受到尊重的机会,这些河流绿地将和周边用地紧密结合共同为城市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 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2 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探索
2.1 一个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城市的有机体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
2.1.1 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1.2 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交通系统及外部用地功能分析
四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跨越风景区,从南到比分别为堤岭桥、东方红桥、三八桥、天衢桥,均为双向四车道,其中堤岭桥所在东风路是进出城市的主干道。八条城市交通副线尽端抵达风景区,其中一条路名为“文化路”的附道,该路与旧城新湖风景区相连,是非常热闹的城市生活性干道,后来设计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主入口。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工业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内容。
2.2 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B][设计案例] 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B]
场地分析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影响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科学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2.3 文化的引入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
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发展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B][设计案例] 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B]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
3 经验总结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抛弃这两项原则的设计一定会留下遗憾。
参考文献
城市优秀生态案例范文4
关键词: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项目教学
收稿日期:2011-06-28
作者简介:吴玉琴(1976―),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245-02
1引言
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风景园林设计和施工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还在于对自然景观保护和环境的恢复,这就要求园林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新时期的园林工作对园林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标准的日益提高,目前市场上急需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园林生态学知识、能够做好园林工程工作的人员。结合几年来园林专业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以生态学为基础实现对园林的营造和管理成为需要,因而在园林教学中引入生态学的内容势在必行。
2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麦克哈格的名著《设计结合自然》开拓了园林设计与自然结合的风气,园林生态学在西方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骆天庆调查(冷平生,2008),美国这类课程的开课率占风景园林类专业的30%以上,其中生态技术方法型课程多属必修课,生态学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主要支撑;而我国有80多所本科院校将园林生态学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目,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也将其列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全球“大生态”和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浪潮推动下,园林生态学已迅速发展为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支撑课程。有关园林生态的学术文章大多散见于《中国园林》、《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及相关的大学学报,如赵慎等(2001)、康兴梁(2005)对园林生态学进行了界定和刍议,蔺银鼎等(2006)、冷平生等(2008)对园林生态学课程建设进行了讨论,张永兰(2008)、张文华(2008)对高职、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另有冷平生(2003)、周志翔(2003)、刘常福(2004)、唐文跃等(2006)先后出版了园林生态学的教材。从中不难发现,总体研究过少,教改论文尤其少,教改成果过于笼统;缺乏围绕就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知识的整合,没有体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实践中具有创新性的素材;缺乏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技术在园林实践中的作用的示范项目,与园林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园林生态学课程贯穿了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这3大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学校制定的风景园林类专业教学计划并未显示出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对生态类课程不重视,认为其偏重理论;另外,风景园林专业本身处于快速发展中,对如何开展园林生态学教学,仍处于探索中,没有成熟的经验。
(2)虽然园林生态学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识,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与风景园林类专业的特点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值得探讨。
(3)实际教学中,课时安排不够合理,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践教学课时偏少,考试形式以及评分标准太过偏向理论知识的检查,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应用能力注重不够,能力培养欠缺提高。
(4)目前使用的教材,还没有体现出园林人才目标市场的最新变化,并且缺乏结合华南地区生态设计和工程的特色,提出相应的园林生态项目的案例和示范。
3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园林生态学”课程教改研究,包括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践大纲、课程考核大纲等的研究。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内涵,围绕职业技能应知、应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探索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生态系统中有关绿化生态效益的问题,城市园林绿化中有关植物生态的问题,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协调问题,城市园林的生态设计,城市园林的生态工程,现代园林生态经济,城市绿色廊道、园林生态系统中植物配置与利用。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明确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开发项目课程;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针对性,最好能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程;加强实践教学,科学地安排实验实习内容,突出实训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强教学效果的考核,积极探索适应学科发展的考核方式。可采用野外调查、数理统计、实验分析、定位观察、生态网络等研究方法。充分反映园林生态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体现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成果。如通过实验、场地调查分析等方式实现园林植物特性与应用的个体生态学的教学;实现对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平衡问题、群落构成的规律、植被恢复重建的原理方法的教学;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生态工程理论和方法技术等指导园林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工程。教学体系的改进和创新,突出教材结构的发展观,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理论理解、基本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突出生态示范项目案例教学和工作过程情境教学,优化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华南地区的特色,增强学生园林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的能力,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3.2项目教学法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项目的选择、项目的成功完成、形成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4个方面进行。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专业课的教学应更多地考虑依据工作而设计的项目,搞好的关键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方面。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技能训练,以项目的实际训练为主导,把学生推到项目活动中去。教师只是提供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充当问题引导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讨中寻求项目的解决方案、思路和最终的解决办法。依据设计好的项目,认真做好准备,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证学生掌握应学习的内容。项目从设计、实施到完成必须要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成品出来,作为项目的成果,使学生完成项目后有一种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兴趣。
(1)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可以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学生在自己操作时,应强调自身的创造性。
(2)以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为例。园林植物景观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的主体,一个园林项目的规划设计作品是否优秀,植物景观的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每一个项目的实施一般来说都经历从策划、方案规划、方案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及设计变更等一系列的工作程序。整个过程有设计师、业主、主管部门、专家、群众、其他相关技术人员等直接或间接参与,从项目策划到设计变更的最终完善,通常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分成5个阶段,第1步:项目策划阶段;第2步:方案规划阶段;第3步:方案深化设计阶段;第4步:施工图设计阶段;第5步:设计变更阶段。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训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训练了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利用工学结合对培养出来的合格毕业生,熟悉了工作岗位环境,掌握了相应的技能,走入企业后能马上融入到企业中进行工作,促进了学生就业,提高了企业对学校的满意度,得到社会对学校的认可。
4结语
通过以上的改革,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生态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重点强调把该领域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方法,体现基础知识“必需”、基本理论“够用”、基本技术“会用”的原则。紧扣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体现就业和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理念,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推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教学中形成更有实效、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园林生态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庄雪影.园林树木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庭风.岭南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常富,陈玮.园林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城市优秀生态案例范文5
1.1强调理论教学
忽视课程设计实践的创新《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将园林建筑构造、工程制图、设计表现等多种课程与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的融合,在各类型园林建筑课程设计实践中,提升学生对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然而,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地方院校多数园林专业老师较为年轻,缺乏一线的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加之与园林建设设计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交流较少,对各类型园林建筑的设计认知与创新难以得到提升和更新,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进行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而忽视紧跟当下园林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新要求,对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进行更新.
1.2过度依赖课本及参考书上的优秀方案
缺乏建筑的空间尺度感地方院校园林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以及受先前地方院校本身教学体制的影响,很多的园林教学实验设备不完善,如:与园林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类型园林建筑模型、建筑布局组合的沙盘、建筑构造与结构模型等很难在在短时间内配备,导致很多的建筑专业老师,只能依赖课本或参考书上经典的优秀方案来进行“弥补式”教学;另外,由于领导对专业的认识度较浅,多数地方院校的专业老师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到园林建筑营造比较好的城市进行实践实习,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很难感受到建筑的空间感、存在感,设计时空间想象力严重缺乏,课程设计实践中暴露出很多低级错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1.3缺乏“接地气”的实践项目
学生的设计兴趣难以提高地方院校园林专业老师由于受地域、自身能力以及在当地城市的社会认可度的限制,很难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找到能够让学生亲临真实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区域现场,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该区域将是自己马上要进行某类型的园林建筑的设计.因此,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老师往往多采用假设的方式,通过选取某些参考书上现状地形假定为拟建在某个城市的相应区域,来进行课程实践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自然更难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1.4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思维模式根深蒂固
教学思路单一多数地方院校的园林专业老师由于受前期专业学习环境的影响,在进入教学工作岗位后,基本上是延续先前在各自母校老师的专业课程教学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没有充分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来进行创新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地方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人才很难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当初应用型园林专业的初衷.
2地方院校可用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区域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特征分析
2.1地方院校所处城市园林绿地种类齐全
园林建筑景观类型多样当前,在创建和谐生态文明城市大背景下,各类各级城市都在建设大量为城市市民能够在闲暇之时到户外休憩、游玩的园林建筑设施,包括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公园绿地等各类园林空间内部,而且在这些园林绿地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园林建筑景观,包括园林小品、亭廊架、园林大门、服务型园林建筑等,在进行园林建筑课程教学时,可以根据建筑理论和实践的需要,灵活选用不同园林建筑类型进行课程实践教学.
2.2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地域特色鲜明
每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都有自己的特色所在,这也是每一个城市亘古以来都在为之而努力的方向,而园林建筑作为城市构成要素的一部分,即使它极其微小,但它的存在对于塑造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城市园林景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兴办有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也会带有这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专业教师可以在充分熟悉所在城市已建的园林建筑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对照设计理论及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式教学,学生在感受建筑空间的同时,也建立起设计主题创作的源泉来自于设计对象的本身,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这一正确的设计思路.
2.3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距离近
用于课程实践教学方便为了弥补对于一些距离远、且又有非常经典的现实园林建筑案例的造型和立面设计精髓,专业教师往往会借助于影像资料来进行教学,同时,由于教学经费和学生经济能力的限制,只有极少数的城市园林建筑景观,才会专门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学习,这样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做专项课程设计时,能够及时感受建筑及周边的空间关系.然而,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而且距离院校相当近,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实地调研学习,以弥补单一的利用影像资料介绍建筑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不足.
3充分利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路探析
3.1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
系统挖掘区域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传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往往多数通过课本及参考书,通过已建成的世界著名园林建筑空间设计实例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传统风格园林建筑特色及设计理论,之后结合各类型园林建筑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忽略利用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绿地空间中分布的各种类型园林建筑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过度依赖课本和设计图片,缺乏对场地空间的尺度感,针对单项的课程设计难以提炼出符合场地精神的设计主题,设计过于形式化.因此,地方院校园林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通过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所处城市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分布及其建筑设计特色,结合建筑课程设计的理论与设计实践,可以很好的弥补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园林建筑空间尺度感的缺失,同时能够更深层次的体会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在场地当中所体现的设计内涵,是如何通过建筑的造型和立面进行表现的.
3.2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区域特色进行课程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科也应是紧跟时代向前更替和发展壮大的.2012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与此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写入,而2013年,中国东部众多城市陷入了雾霾的污染之中,人们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赋予了园林学科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园林营造,而应该从生态学的角度去探讨城市园林的景观建设,园林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应该紧跟环境改善的要求,协调好与园林环境的其他要素.因此,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开设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跟时展的主题,以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总目标,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教学工作.同时,也应该充分分析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的特色所在,进行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建筑课程设计教学,真正意义上为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而培育出大量适应区域发展的园林专业人才.
3.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城市优秀生态案例范文6
关键词:景观设;地域性;生态;创新
当前我国的景观设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景观设计作为一个古老又崭新的学科,起着协调人与自然的重要作用,他的宗旨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景观设计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病弊,我们景观设计的现存状态并不理想。在当前这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景观设计做出重新定位和思考,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才能保证我们的景观设计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中国景观设计的现状
1.1 缺少地域性特征
20世纪80年代开始, 中国进入快速的社会转型中,在景观设计领域, 众多设计师或在文化盲从的潮流中, 或在缺少文化自觉的状况下, 在中国土地上大肆试验、 创作,使当前我国景观设计的设计模式趋同,对于优秀的设计实行“拿来主义”,复制者被复制者复制,“千城一面”,割裂了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造成当前我国景观设计地方资源利用不当,以及文脉不当选择的问题,导致了我国的景观设计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缺少地域性特征,我国的景观设计面临缺失地域文化身份的危机。
1.2 对生态的破坏
俞孔坚在《景观:生态,文化与感知》一书中写到“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并存的社会时段,不必讳言,五六十年生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不幸的在中国大地上重演了,而且更为严重。”我国的景观设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由于对建设速度的热衷以及在各种各样的利益的驱使下,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透支现有的资源为代价来换取发展的高效率。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洱海天域”事件,一个公认的破坏环境的项目,开发商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围湖建造别墅,破坏了洱海地下暗河的补水功能,使得洱海的自然环境遭到了永久性的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可能是不可逆转。
1.3 照搬西方模式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景观设计行业中, 各式各样的设计形式和设计理论摆在我们面前,中国自身的设计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景观设计的生存现状并也不理想。在我国的景观设计中对国际设计的融合远小于对国际设计形式的抄袭,现阶段,各地大搞城市建设和城市美化,涌现出了大量“景观大道”、“世纪广场”和“摩天大楼”,很多景观建设就是大量的种植草皮,做些水景、旱喷、花径等,使得城市形象变得越来越象西方风格。这些虽然可以改善城市或居住者的生活环境,然而这离我们想要的目标还有这很大离,这些也与我们中国的文化有点格格不入,更不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全部内容,这种设计仅仅停留在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的设计模式当中。
二.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 立足本土——保持地域性
与国外的景观设计相比,与之相似的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古典园林,并且创造了灿烂的园林文化。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北方皇家园林堂皇气派,江南私家园林精致小巧而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象征,中国景观设计要想立足于世界就必须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之上,保持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因此,我们的景观设计在于国际接轨的同时,应该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自身经历和文化历史背景,然后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特征,让中国的景观设计体现自己当地的特色,保持中国自己的地域性特征,融入本土。在世博会上的“亩中山水”这一设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这一设计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韵味,它包括由叠翠亩、桥影亩、雨轩亩和荷香馆组成的凝翠园与石笋园、叠石园、映月园、盆景园和环秀园。在这里中国古典园林通常不止一个主题,园中的局部景观也有不同情趣的主题。
2.2 可持续性发展——走生态景观之路
生态化设计的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一种更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因此,我国在以后的景观设计发展中也应该遵循生态设计的原理,合理利用自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护当前的自然资源不受侵害,把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以维持自然系统的完整,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之路。将生态主义用于我国的成功案例,当属俞孔坚主持设计的中山市歧江公园。一个废弃的庞大造船厂,充分利用那个曾经辉煌的时代遗留下的工业符号,如:水塔、大跨度厂房等等。创造出既尊崇历史,又寄托深远的人文缅怀情结的工业遗址生态公园。
2.3 借鉴西方经验——走创新之路
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仅有一百年的发展历史,并且伴随美国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为美国的城市环境建设、国家自然生态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因此,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成熟的实践经验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借鉴既不是照搬西方模式,也不是“文化大搬移”,而是要经过消化吸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以避免在景观设计中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
三.结束语
立足本土,富于地域个性的,具有良好生态系统的,有着无穷魅力的、创新的现代景观设计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景生境,景观无所不在的人居美好环境,将是我国景观设计者追求境界。我们可以相信,富有中国地域性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将会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