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1

一、创设阅读情景,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高度自觉,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选入新课标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每篇文章中都流淌着真善美,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从而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发动学生用心感悟,就可以领悟到课文中豁达洒脱的情怀,坦荡高洁的君子之风和博大深沉的情感。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读书

我们平常读书一般是喜欢就去读,读了才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启发和教育,从而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语文课堂上老师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开课之初,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作品的作者或者写作背景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资料,但切忌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心灵感悟,压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独到见解,学生的个性也因此得不到张扬,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行为。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种主动接受,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三、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敢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四、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地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转变观念,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语文阅读教学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连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五、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读书习惯

学生的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维度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知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野;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样的思维常常只是混合、精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语言叙述,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教师不要在形式及内容上作过高的要求,但要常常抽时间检查,并给予“很好”、“好”、“较好”的简单评价,并把一本本赏心悦目的读书笔记在同学中传阅,让他们把坚持做读书笔记当做一种快乐,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充分感受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2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

1散文诗歌的创新教学方法

人教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为了真正完成新课标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正式授课过程中,首先应对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简要的说明,从而使得学生在散文诗歌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对作者的情感进行近距离的体会感知,之后再带着与作者相似的情感进行文章情调的感知体会。在抒情类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语句中的情调进行深入的体会,体会到文章语句中舒缓、深沉、豪迈的情感特点。

2文言文的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对于一些较浅层次的文言文,学生应能够通过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的帮助,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科学正确的理解,并清楚明白文章的大致内容,对于一些较为常见的文言词汇进行整理理解。在文言文的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熟悉阅读,之后再选取部分学生进行部分段落内容的概述,并互相评价。在赏析文章的内涵及感情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重点、难点词汇进行板书,让学生通过相关的工具书及注释科学理解难点词汇。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原有的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课本内容的概括复述者,教师依照所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复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其自主能动性也未得到激发。大多数的语文课文都是要求背诵的,由于始终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下,学生进行课文背诵时只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利于语文文本的学习。另外,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中,文言文、诗词中的词句都较为拗口、难念,学生在背诵时极易产生烦闷厌倦的心理。

因此,在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将传统的教学思维进行发散,始终确保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一个和谐的情境,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最大化的发挥。而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由原先的主体转为起辅助作用的客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学生一改原先被动接受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空间更为开阔,教师还可积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进行主动独立的思考,以此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语文知识理解。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解读文本,生成新的知识,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是将其中心、重点放置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对于学生积极良好学习心态的保持也极为关注,并注重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度。在高中语文课程的科学设计及相应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选取上,首先应对大部分学生的共同特性进行充分科学的考量,同时还应注重对个别学生特殊情况的考量。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能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使之将所受到的启发与已有的经验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科学妥善的解决。

如在讲解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四册中的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将部分书面诗词进行画面转化,将有关蓝天、群山、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影视画面进行播放,让学生将其与自己心中所想象的画面相对比。大多数学生所想象的画面是与教师播放的影视画面相似的,学生内心的想法得到了验证,之后再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3注重阅读朗诵,提升教学效率

高中生学习负担较重,压力大,时间较少,无法实现大范围的阅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充分考虑学生具体情况,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与语文教学知识点相关联的文章进行引导性阅读,还应适当加强写作的训练,促使学生充分融入到写作之中。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3

朗读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朗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放声朗读。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很难听到语文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叶圣陶认为:“阅读有自己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到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阅读技能训练所涉及的阅读方式很多,而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却是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它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朗读能增加语感,再现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正确的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在初中语文阶段的阅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程度,确实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这无疑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通过朗读加深学生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同时又能在文字中得到美的享受。为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于己之口,如出于己之心,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意,在朗读中感受文字的美,从而达到情感体验。

一、在朗读中再现情境,陶冶情操,体验语言美

传统语文教学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标准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教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弊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的朗读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教学实践中,通常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解决好前两步。而后两步则通过课堂上的自由朗读、分组读、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来落实。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练习朗读的同时,自然而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当然,学生的朗读水平、领悟能力等也是有差异的,但可喜的是语文课堂上又响起了久违的朗朗书声。让学生在祖国美好的语言中尽情徜徉:在诵读中感知情境,在情境中接受熏陶,在熏陶中健康成长。

二、注重方法指导,感悟文章思想内涵

高中语文课程承担着继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使命,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功能。对此,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各部分均给出了相关表述。如: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课程目标中,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该表述本身既表明了新课标有关高中生朗读能力语音层面、技巧层面、言语表达层面的新要求(普通话;流畅;恰当),同时也包含了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所具有的多面教学功能的内在认定,即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悟文章、生成深层次的主体体验并形成个性化的言语呈现方式,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应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流利,做到正确把握语调、语气,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感情,做到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正确地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我们不难发现朗读是一个由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心理过程,唯有朗读才能更好的品味出文字的美感。因此,朗读有助于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使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文字之中,沉浸在作者的激情之中。从而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深入体味。若只是教师讲解、分析,而没有学生的参与,以有声语言来再现情境,就无法达到此时的效果,这种情境只有朗读才能创造出来。此时,朗读可称得上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以文本为主体,在诵读涵咏中体会读书之乐

倡导诵读涵咏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深得读书之乐。是否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是衡量学生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新课标认为语文教育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教育”、“寓教于乐”的教育,而诵读涵咏恰恰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能够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铺就一条科学的道路。可以说,新课标选择“诵读涵咏”作为教学的策略和审美教育的方式既彰显了本次课改的人文理念,又让广大教师认识到了它本应具有的科学精神。进一步言之,新课标语境下的“朗读”实际上是指向一种可以不断生成教育意义和教学功能的“教学状态”。其本真之义在于:朗读教学即“在朗读中教学”。它将是一个以朗读为基础、诵读为延伸、涵咏为心态背景的教学流程,一个文心、师心、学生的求知之心与外在课堂环境水融的具体教学情境。在这一状态中,朗读与体验并行,想象与创造交织,多主体平等对话,学生的心灵得到化育,思者的智慧受到启迪,教学意义尽在其中,教育宏旨亦有望得以实现。这无疑是一种圆融的教学境界。要想达此境界,在确立目标时理应关注学生主体精神的化育和生命品质的提高,同时也应力避朗读教学性质工具化、操作技术化、地位边缘化等不良倾向。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4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方法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方法

(一)质疑阅读法

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中,质疑与解疑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质疑,如针对关键词语、重点句段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疑,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针对不易理解的语句、看似矛盾的地方、说惴号的运用以及课文表现的中心意思等方面提出质疑,而后再引导学生通过细细品读课本,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消除疑惑。

(二)启发阅读法

语文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内容,调动起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对文本素材的吸收,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如,在教学《有趣的汉字》一课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列举一下生活中哪些广告、标语是对汉字的妙用?这些汉字体现了什么意义?如此一来,可迅速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思考,慢慢积累语文知识。又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先让学生畅谈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以及印象深刻的节日,而后再引入本文内容,让学生带着情感体验去阅读文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预测阅读法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有关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激发起阅读欲望。而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文本,通过贯通上下文、梳理句子之间因果关系等途径,找寻有价值的信息对阅读之前的预测进行检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如,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标题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预测,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宽学生的思路,从而唤起学生对阅读全文的渴望。预测之后,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证实预测内容,获取成就感。

(四)概括阅读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能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所以,在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点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简明扼要地复述所读文本的大致内容。教师应对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导,给予必要的概括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对文本的复述。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会十分注意文本的篇幅、结构、重点句段、关键词语等,达到深入阅读、细细品读的目的。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可给予下列提示词语:幽静、茅屋、断断续续、对话、激动、清幽、陶醉、记录。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词语对课文进行复述,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二、运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深入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能够灵活运用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走进教材文本,摒弃以往过度依赖教参、教辅资料的做法,通过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价值。以《少年闰土》教学为例,大部分教师将闰土给“我”讲了几件事情作为重点讲解内容,这对于拥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六年级学生而言,并不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应深层次发掘文本中隐含的价值,引导学生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闰土讲的几件事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通过深入解读文本,能够让学生形成深入思考问题的良好阅读习惯,从浅阅读过渡到深阅读。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不能顾此失彼。在教学中,工具性是指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人文性是指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阅读教学既要促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掌握文章大意,也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体现的人文性内涵,明确作者表情达意所运用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促进读写相结合。

总而言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化,对阅读方法进行改进,获取最佳的阅读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启发式、质疑式、预测式、概括式阅读方法,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蓉蓉.浅析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J].新课程导学,2014(10):69-70.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45-01

阅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一种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拓宽视野,获取信息,提高语文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然而,目前很多学生无法真正做到广泛阅读,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领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一、创设良好的外部阅读环境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意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学生的读书欲望。例如,学校可以开展读书活动周,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在教室挂一些与阅读有关的标语,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书香气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阅读笔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自由交流在阅读中的心得,将阅读中的经验和喜欢的书与同学分享;等等。

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外部的阅读环境只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不足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因此,老师必须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从被迫阅读、跟风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从内心爱上阅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到阅读的诸多益处,才能对读书持之以恒。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制造悬念。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虎门硝烟》时,可以提问学生:林则徐的生平事迹都有哪些?这些事迹都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品质?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莫高窟》时,可以问学生:莫高窟的壁画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其文学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学生便会主动阅读课外书籍,查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经历融入阅读教学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产生共鸣,增强阅读兴趣。老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成就感。老师要不吝表扬学生,肯定学生在阅读上的成绩,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充满信心,产生继续阅读的愿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阅读,选择一些有助身心健康的文章阅读,能提高文学修养。在课外阅读中,老师不仅起指导作用,还应该起到督促作用。老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切不可拖泥带水。

三、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学界提倡百花齐放,书籍的内容也逐渐多元化。因此,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格外重要。苏教版新课标语文大纲中明确要求老师要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给予相应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内容浅显的记叙类文章,将这一类文章的特点、阅读技巧教给学生,以便学生理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推荐一些中心思想较为深刻的文章。

教师要教会学生不同的读法。文章的整体阅读大体可以分为四部分:初读,了解文章框架;细读,结合字典理解文章大意;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跳读,把握文章的精彩语句。教师可以在这些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学会浏览法、精读法、泛读法、跳读法等阅读方法,同时让学生做好笔记,总结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老师要教会学生对于不同的文体要加以区分,读传记要注重人物形象,读童话要注重寓意,读说明文要注重物体本身的特点。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6

[关键词]整体视角;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是一个序列复杂、层次严谨的系统工程。传统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一个系统而有效的抓手,常常在不同层面的散点内容中不断地重复。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将小学阶段需要的训练内容进行了统整编排。因此,教师要从整体的视角出发,精准定位目标、科学研制内容、合理提出任务,旨在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整体性统整,制定体系化学习目标

(一)言意兼得,整体协调中厘定目标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整体视角下制定目标,既要关注文本的内容,又要辨析解构表达密码,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内在的精妙,以达到言意兼得的整体性效果。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的《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教师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轻松和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之情。显然,这一目标与课文所反映的情感主题息息相关,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但作为语文课程,仅有主题的洞察是片面的,因此要有凸显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层面的言语形式、表达策略的目标等。在言意兼得的整体性架构下,语文教学要在感知内容、体悟情感的基础上,聚焦文本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萧红率真的语调、诗意的描写、清新的语言,从中习得表达的营养,在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都有所收获。

(二)言思并进,隐显辉映中厘定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引领学生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而且要关注语言表达背后所蕴藏的内在规律,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丁香结》一文,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城市街旁的丁香、月光下的丁香、春天的丁香和雨中的丁香,并抒发自己的感情,揭示了文本表达的主题。“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一步步写出来呢?”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内在的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展开理性的思考,透过语言文字理清作者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对表达思路探寻的过程,正是学生基于语言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只有紧扣语言进行思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整体性统构,研制体系性教学内容

(一)从单一到单元,在分层设置中研制内容虽然统编教材还是以文选为主要形式,但由于整个单元设置了单元导语和训练要素,每篇课文的后面有习题的照应,同时有着《语文园地》的保驾护航,这样使得原本散落的单篇文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整体思维下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聚焦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握关联中让课堂教学彰显出1+12的教学效果。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其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依循这一语文要素,编者选编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这几篇典型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平均用力,更不能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以相同的标准落实在这几篇课文的教学中,这样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端重复。为此,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标准与对应的文本联系起来,展开有层次的教学。如,从《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典型语段中了解什么是关键语句;从《海滨小城》中理清关键语句与其他语句之间的关系;而对《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可引导学生尝试给课文加上关键语句,并运用关键语句进行练笔。这样,一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既有围绕语文要素的内在关联,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不同层次,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从课内到课外,在拓展链接中研制内容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但绝不是唯一的载体。整体教学视角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将关注点局限在一间教室里、一本教材上,而要根据教材文本的特点,通过链接的方式为学生拓展文本内容,形成课堂内外相得益彰的教学局面。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材所选编的四篇课文。这个单元设置了《快乐读书吧》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学习了单元的课文后,将习得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快乐读书吧》内容的阅读中。为此,教学课文时,教师一方面要从文本自身的教学价值入手,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童话的阅读兴趣,然后相机拓展《快乐读书吧》所推荐的《安徒生童话》,以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拓展链接。语文教学讲究的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找准课内外之间的关联,在整体思维的观照下展开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整体性统筹,设置活动性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