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技术规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渔业养殖技术规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渔业养殖技术规范

渔业养殖技术规范范文1

1“十一五”期间渔业科技工作成效1.1渔业科技示范和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1.1.1冷水鱼大水面增养殖取得成效。一是龙羊峡池沼公鱼形成稳定产量。池沼公鱼自1997年在我省龙羊峡水库移植增殖成功后,目前产量稳定在千吨左右,主要销往日本、韩国,以及国内湖南等地,该产业为库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当地农渔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大力开展白鲑鱼类增养殖。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目隼白鲑、齐珥白鲑、凹目白鲑等白鲑鱼类开展大水面增殖和网箱养殖。2007年高白鲑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已形成南门峡、黑泉、盘道水库三个高白鲑种源基地,在龙羊峡水库等水域累计捕捞高白鲑500吨,2011年《高白鲑繁育及增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通过专家审定。目前进一步开展高白鲑、齐珥白鲑等网箱养殖,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首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1.2沿黄以虹鳟鱼为主的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较好。“十一五”期间,推进冷水鱼网箱养殖技术,沿黄龙羊峡、李家峡、苏只等大中型水库群众网箱养殖发展较快。2011年主推大规格虹鳟养殖技术、白鲑鱼类网箱养殖技术、抗风浪大网箱养殖技术,今年上半年全省水库网箱发展到1040只,养殖面积5.06公顷,以虹鳟鱼为主的冷水鱼产量达600吨。预计到年底全省网箱面积发展到5.3公顷,产量达到800吨。

1.1.3河蟹实现规模化增养殖。我省河蟹规模养殖从本世纪初发展以来,高原河蟹养殖技术得以推广,现形成可鲁克湖和贵德黄河滩地两大养殖基地,约有养面积0.42万公顷,年产优质河蟹50吨左右。可鲁克湖蟹目前已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了青海省名牌水产品的称号,2011年荣获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暨BioFachChina金奖。目前可鲁克湖大闸蟹已销往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

1.1.4开展水产技术培训及技能鉴定,开展基层技术指导和服务。“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举办各种类型、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班20余期,培训渔民、管理干部和基层推广人员1000余人次,开展淡水捕捞工、水生生物养殖工、成鱼养殖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有200余人获得渔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渔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1.2开展全省渔业环境监测工作

1.2.1开展省内重点水域环境监测工作。先后开展了省内长江、黄河、澜沧江等重要江河流域,青海湖、可鲁克湖等省内湖泊,以及东部农业区中小型水库渔业生态环境常规监测,并进行玛可河重口裂腹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黄河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青海湖裸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专项监测。每年组织编制印发《青海省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1.2.2开展水利水电等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十一五”期间,先后开展了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环评鱼类调查与影响评价,对黄河流域梯级电站拉西瓦水电站、积石峡水电站、班多水电站等工程开展水生生物监测及水生生物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开展此项工作,科学分析了水电站工程对河道鱼类和渔业资源的影响,提出了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保护和恢复措施,为工程规划设计部门和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3进行水生生物保护,开展增殖放流工作

1.3.1进行濒危鱼类专项救护。2005年在玛可河建成川陕哲罗鲑救护中心,对长江上游玛可河流域水域生态环境及川陕哲罗鲑等濒危珍稀鱼类进行调查、监测和宣传保护工作,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影响。

1.3.2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科考活动。于2007年、2009年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哈拉湖渔业科研调查、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等活动,在省内外产生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我省水生生物科研保护工作

1.3.3土著鱼类人工繁育及增殖放流取得突破。2007年在黄河上游苏只、积石峡水电站修建黄河鱼类增殖站。依托鱼类增殖站,2009年至2010年黄河裸裂尻、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人工繁殖先后获得成功,并开展池塘规模化苗种培育,累计向黄河流域放流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苗140余万尾。“十一五”期间,我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从孵化繁育技术、规模化苗种培育、较大规模进行增殖放流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为进一步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渔业资源养护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1.4实施科研项目,开展渔业基础科学研究

1.4.1取得的水产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完成各类技术推广、示范、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其有:《青藏高原钩虾属的分类系统发育及其生物学地理研究》、《青海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等项目成果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使我省渔业基础科研力量和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4.2进行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渔业科学基础研究。2008年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通过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和计量认证,2009年获得“青海省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称号,是全省唯一从事水生生物基础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渔业水域生态监测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水生生物疫病检测等综合室验室,其中在水生生物监测评价和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高原特有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分类、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及遗传评价等方面成果显著,填补了对青海土著鱼类系统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1.4.3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十一五”期间,通过组织考察团到省外培训学习和考察,加强同行兄弟单位之间的渔业技术交流与协作。同时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英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新品种引进、渔业生态保护、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存在的问题

2.1渔业生产和科研基础设施亟待加强

目前我省鲑鳟鱼养殖发展速度较快,省内苗种生产和供给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由于虹鳟鱼IHN疫病,使国内虹鳟鱼养殖场区几乎都受到影响,省外苗种不能引进,亟需建立苗种自繁和供应支撑体系,以解决苗种极度短缺的问题。另外,目前我省疫病防控能力十分薄弱,尚无水生疫病检测能力,省级病害防治中心人员少,设备简陋,开展不了工作,基层更是空白,亟需建立省级水生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增强装备、建设队伍,提高检测手段和能力。

2.2渔业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差,群众养殖技术有待提高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薄弱,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有效的工作设施和手段,严重影响到渔业科技公共服务的有效开展。加之沿黄网箱养殖生产者缺乏养殖技术,标准化网箱养殖程度较低,规范用药、产品质量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推广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确保我省鲑鳟鱼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3渔业科研开发能力弱水产研发能力较弱,无法全面系统的开展水产品良种引进和开发研究工作。

今后我省渔业科技发展建议

3.1加大鲑鳟鱼养殖技术基础研究开发力度

3.1.1白鲑鱼类网箱养殖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白鲑鱼类网箱养殖配套技术研究。目前高白鲑、目隼白鲑、齐尔白鲑等白鲑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和大水面增殖技术已相对成熟,进一步开展高白鲑等白鲑鱼类网箱养殖示范推广,进而扩大养殖规模,进一步提高鱼产量。

3.1.2推进大规格虹鳟鱼标准化网箱养殖技术研究。目前我省沿黄网箱养殖已起步,重点是引导养殖场开展标准化虹鳟鱼网箱养殖,制定网箱养殖标准,推进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及网箱养殖全程质量监控工作,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3.1.3加强冷水鱼养殖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随着冷水鱼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疫病防控工作压力随之加大,要及时做好冷水鱼养殖疫病的监控、指导和宣传,开展疫情的监测、诊断、预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建立健全疫病应急预案,有效控制疫情发生,减少养殖生产损失。

3.1.4开展冷水鱼鱼品加工技术研发。加大对虹鳟、高白鲑等白鲑鱼类深加大工技术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3.2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3.2.1开展全省渔业环境监测。完善全省渔业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推广重点渔业水域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提高监测质量,提升监测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准确性。

3.2.2重点开展三江源濒危珍稀鱼类的保护研究工作。开展省内三江源鱼类资源本底调查,掌握其种类分布、生存状况、栖息环境等基本情况,开展濒危珍稀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建立种质档案。

3.2.3继续开展经济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及养殖开发。加大对花斑裸鲤等土著经济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力度,并进行增殖放流效果技术评价研究。并开展拟鲇条鳅、厚唇裸重唇鱼等珍稀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力争在人工繁殖方面有新突破。同时对上述鱼类进行人工养殖试验开发。

3.3开展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结合我省实际,逐步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尤其是我省湖泊、水库等大水面资源开发利用和渔业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研究湖泊、水库增养殖、集约化养殖技术模式,使我省渔业资源得到合理、持续利用。

渔业养殖技术规范范文2

1创新推广方式,促进技术推广

采用技术集成创新、典型示范带动的推广模式,积极推进“水产专家委员会+水产技术骨干+新型经营主体+养殖个体户”的推广服务模式。依托项目水产专家委员会,强化对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示范基地指导,水产技术骨干人员通过服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带动广大养殖个体户应用项目技术。2016~2018年,项目水产专家委员会每年对所有项目县(市)进行两次技术指导,培训项目技术骨干513人次。各项目县(市)非常重视服务方式的创新。杜尔伯特县采取“水产推广人员+河蟹协会+养殖户”的服务方式,河蟹产业发展协会由县水产总站发起成立,现有会员55家,县水产总站同县河蟹产业发展协会专家深入烟筒屯镇、一心乡、巴彦查干乡等乡镇组织开展产业扶贫暨送技下乡培训活动,培训水产助理、各村负责人和水产养殖户500余人。

2建立示范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建立不同类型河蟹生态养殖模式的项目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引导作用。一是建立池塘生态养蟹模式示范区,在肇源县鲶鱼沟水产养殖场建立了万亩池塘生态养蟹模式示范区。二是建立稻田生态模式示范区,建立了北安市乌裕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万亩稻蟹生态种养示范区,在双丰农场万亩稻蟹生态种养示范区。三是建立湖泊(水库)生态养蟹示范区,分别在杜尔伯特建立了湖泊半精养生态养蟹模式示范区,在泰来县南山湖建立了湖泊大规格优质河蟹养殖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区示范引导作用,组织现场观摩和现场会。各地组织示范区现场观摩100余次,观摩人数达到3000余人次。2018年9月7日,在北安市乌裕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万亩蟹稻综合种养区召开了全省稻蟹生态种养现场会,各市(地)、有关县(市、区)农委(农业局)、水产局的主要领导,以及水稻种植大户、渔业生产场户代表共120人参加了现场会。现场会的召开,宣传了项目,扩大了影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项目技术普及。

3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促进养殖技术推广

为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注意建立健全了四项服务体系:一是渔政服务体系。依托各级渔政部门,维护好渔业秩序,使河蟹养殖户无后顾之忧。二是技术服务体系。以承担项目的各级水产推广站为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注意加强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改进服务手段,从而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三是蟹种及渔需物资供应体系。首先,与河蟹苗种企业战略合作,保证优质苗种供应。重点与辽宁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合作,为黑龙江省蟹种生产企业提供“光合1号”蟹苗,为成蟹养殖场(户)提供蟹种。其次,各项目实施单位为场(户)提供物资信息,组织物资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2018年春季,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县河蟹产业发展协会组织专业人员远赴江苏省兴化市安丰镇集中采购河蟹养殖物资,解决广大河蟹养殖户采购养殖物资难的问题,购买调水药剂、增氧设施、防逃设施、水草、药品、饲料等6大类20余种,物资总重达32吨,价值60多万元。共涉及13户河蟹养殖户,共辐射养殖面积达3万多亩。四是销售服务体系。组织河蟹养殖场(户)与顺丰、京东、淘宝等销售平台的产销对接,促进产品销售。

4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推进河蟹养殖

在河蟹产业化方面,积极推动河蟹养殖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

4.1规模化经营

通过项目积极引导,一批河蟹养殖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全省万亩以上湖泊(水库)生态养蟹10余处。肇源县鲶鱼沟水产养殖场湖泊养蟹面积达到了12万亩,年产商品蟹50余万公斤。万亩以上稻蟹生态种养新型经营主体2家。万亩以上池塘生态养蟹企业一家。

4.2标准化生产

项目水产专家委员会制定了适合北方高寒地区池塘生态养蟹技术规范、湖泊(水库)生态养蟹技术规范、稻蟹生态种养技术规范等三项技术规范,为河蟹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依据。肇源县鲶鱼沟水产养殖场、黑龙江金海大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还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河蟹养殖企业标准。

渔业养殖技术规范范文3

一、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现状

(一)渔业资源现状。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海拔高度自西南向东北从9.6米平缓降至5.6米,马颊河、德惠新河、漳卫新河3条河流贯穿全境,宽10米以上的干渠28条,沟渠密布,形成了纵横贯通的河渠体系,河床面积14058亩;河渠水面总面积18591亩。水产养殖品种主要有鲢、鲤、鲫、鳙、草、团头鲂、杂交鲤、革胡子鲶、乌鳢、日本鲫、南美白对虾、河蟹、中华鳖等;近海溯河鱼类有赤眼梭、鲈鱼、刀鳍等;水生植物有藕、苇、蒲等。

县宜渔水面面积15800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9900亩(池塘养殖面积5730亩,水库养殖面积4170亩),未利用宜渔水域面积5900亩。养殖池塘多分布在3条河流两岸,其中自然坑塘占79%,人工挖掘坑塘占21%,60%坑塘底部土质为粘土,40%为沙白土。

县宜渔荒碱涝洼地、废弃窑坑、村边湾坑等“三荒”资源2.85万亩,主要分布在崔口、严务、东辛店等乡镇,宜渔“三荒”资源丰富,地下水埋藏浅,浅表盐碱水适宜养殖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广盐性水产品种。

(二)渔业生产现状。年,县水产养殖面积为8205亩,渔业总产量为2829吨,其中养殖产量2571吨,捕捞产量258吨;渔业总产值3159万元,其中养殖产值2053万元,水产苗种产值360万元,捕捞产值206万元,流通服务业产值540万元。莲藕种植面积2760亩,产量2830吨,产值849万元。以香海禅林古枣生态园、北海公园垂钓娱乐园、枣王村垂钓娱乐场等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逐步发展成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一)存在问题。县渔业基础设施落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养殖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带动能力弱。二是布局分散,聚集效应不明显,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三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四是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技术人才匮乏,劳动者技能素质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五是苗种生产规模偏小、品种老化,优质良种供应不足。

(二)发展前景展望。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为水产养殖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水产品是重要的蛋白源,水产养殖业作为不消耗粮食或少消耗粮食即可获取优质动物蛋白的产业,在保障食品安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渔业养殖产品市场潜力大。我省毗邻韩国、日本,水产品外销渠道广阔,加之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水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名优特品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三是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促进了养殖技术的提升和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发展。四是宜渔养殖面积开发潜力大,县宜渔荒碱涝洼地、废弃窑坑、村边湾坑等“三荒”资源丰富,浅表盐碱水适宜养殖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广盐性水产品种。五是休闲渔业前景广阔。休闲渔业集养殖、垂钓、观光、餐饮、娱乐和钓具销售为一体,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和新的增长点。

三、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理念,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效益、渔民增收为目的,优化渔业资源配置,推行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渔业发展格局,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和“一个突破四项提升,建设幸福”战略实施做出贡献。

(二)总体思路。采取招商引资、政策引导、强化服务、典型引导、名优推广等方式,扩大水产养殖面积,拓宽生产途径。根据全县渔业发展思路,科学规划,使我县渔业实现向质量效益型、规模效益型和生态效益型发展。

(三)发展目标。一是进一步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基本解决养殖水域产权问题,使群众明确养殖生产方向,保障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二是推进养殖生产布局更加合理,丰富养殖品种种类,健全产业链条,总结推广渔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壮大渔业龙头企业,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增加水产品附加值。三是扩大水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生产能力,完善养殖基础设施,逐步实现“环境优美、技术规范、产品安全、效益良好”的水产养殖目标。到年,渔业养殖面积达到10050亩,渔业总产量达到3600吨,渔业总产值达到5800万元,其中渔业养殖产值3960万元,渔业捕捞产值240万元,渔业流通服务业产值1600万元,分别比年增加22.5%、27.3%、83.6%、92.8%、16.5%、196.3%。莲藕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产量4100吨,产值1350万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44.9%、44.8%、59%。

四、渔业滩涂区域规划

(一)高效生态池塘养殖区(Ⅰ区)。以南大洼为重点,辐射带动南侯水库、积水宜渔坑塘、窑塘以及盐碱涝洼地,规划面积6000亩,发展高效生态优质商品鱼基地,搞好池塘配套建设,调整池塘养殖结构,在精养鲤鱼、鲫鱼、草鱼等品种的基础上,发展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引进推广精养、高效、低污染、节水养殖模式和技术,推行健康养殖和无公害养殖。

(二)品质渔业养殖区(Ⅱ区)。以水库周边、尚堂镇大郝渔场、中丁乡前大店为重点,规划建设品质渔业养殖区。以名优特生态养殖为主,推广“上粮下渔”、鱼藕混养以及渔牧、渔禽、渔果等养殖模式,以渔改碱,实行规模化经营。按照标准化生态池塘建设要求,发展南美白对虾、罗非鱼、河蟹、泥鳅、水蛭等品种养殖,开发整理池塘4500亩,使之成为无公害、绿色名优特水产品养殖生产供应基地。

(三)苗种繁育养殖区(Ⅲ区)。以徐园子乡东安务、常家镇于家店和尚堂镇枣王等3个鱼种场为基础,规划建设1000亩苗种供应基地,扩大基地的苗种繁育能力,确保渔业苗种供应,及时引进培育新品种,满足广大渔农对名优特水产品苗种的需求。

(四)旅游休闲渔业区(Ⅳ区)。规划建设面积5000亩,依托北海公园、香海禅林古枣生态园、马颊河风景区等,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渔业。到年,初步完成旅游休闲渔业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旅游、休闲、垂钓、娱乐、餐饮、服务于一体的旅游休闲渔业区,争创“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打造渔业旅游品牌。

(五)河道养殖区(Ⅴ区)。对马颊河、德惠新河和漳卫新河等3条河流适合条件的河道开发河道养殖,采用围网养殖或网箱养殖,重点养殖草、鲤、鲫、鲢、鳙、泥鳅等品种。

五、保障措施

(一)政策扶持,促进渔业稳定发展。充分认识渔业发展巨大潜力和重要地位,把落实养殖水域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宜渔则渔、宜藕则藕”的原则,制定出台渔业园区建设、渔业标准化和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合作组织建设等奖励政策,大力支持渔业标准化坑塘改造、渔业良种培育等重点项目,将水产养殖规划落实情况纳入乡镇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深化改革,推进产业化进程。一是全面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搞好养殖水面承包经营和确权发证,维护承包合同的严肃性。二是加强渔业合作社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扶持壮大渔业规模经营。三是加快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实施名优高效无公害渔业工程,使渔业劳动者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渔业生产由“粗放型、数量型”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四是拓宽渔业生产范围,做好渔业与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结合文章,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垂钓等产业。五是加强水产品市场及信息体系建设,建立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养殖大户于一体的渔业信息网络体系。

渔业养殖技术规范范文4

一、大力推进了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步伐,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高

2004年青岛市在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方面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了机构建设。为了进一步明确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的职能,今年,我市在原来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使我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职能以及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职能得到进一步明确。二是大力提高了能力建设。为了保证我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今年,我局在进行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咨询有关专家,制定了实验室建设方案,对已有实验室进行了改造装修,并将实验室建设面积扩大到400多平方米,目前青岛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在技术设备上已建立六个实验室,拥有43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为了提高现有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力,选派了8名技术人员参加了技术培训,人员培训率达57%。

二、进一步加大了海洋环保经费的投入,确保海洋环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2004年青岛市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经费累计达到1043.2万元。其中,奥帆赛区的海洋浮标系统建设投入573.2万元,海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投入350万元,海洋环境监测经费投入120万元。海洋浮标系统主要包括三套浮标系统、一套波流测量系统和一套常规单要素监测系统。监测仪器设备上添置了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在监测上主要的投入为:海洋环境监测经费38.5万元,渔业环境监测经费11.5万元,奥帆赛区海洋水文、水质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前期经费35万元,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建区监测、调查经费10万元,海洋环境执法检查和巡视以及“白泥”污染治理前期调研的经费5万元,各区(市)海洋及渔业环境监测经费约20万元。

三、我市开展的环保工作

(一)制定了地方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制度、规划、标准并做到了严格执行

1、进一步完善了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法规

为保护和改善我市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我市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健康发展,今年我市完善了一系列青岛市地方性海洋环保法制法规。起草并送审了《青岛市无居民海岛利用与保护管理办法(草案)》;按照市政府的立法工作计划,完成了《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和草案的编写工作、完成了《青岛市渔业资源增殖管理办法》、《青岛市胶州湾海域管理规定》的起草工作。

2、以制度和规划来规范和指导海洋环保工作的开展

为了促进我市海洋环保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制定了《海洋与渔业系统实施〈行政许可法〉办法》;结合青岛市海洋环保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在青岛市编制的《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委托中国海洋大学拟定了《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方案》。准备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海洋生态保护为重点,以海域环境容量控制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入海总量为手段,进行《青岛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及海洋环境管理的对策研究,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3、制定了标准并做到了严格执行

为了推广生态养殖,减少因养殖而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2004年青岛市重点制定了《青岛市无公害食品日本对虾生态养殖技术规范》、《青岛市无公害食品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规范》、《青岛市无公害食品菲律宾蛤仔底播增养殖技术规范》等10个技术标准,并严格执行了已有的现行标准。

(二)认真组织落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海洋信息、海洋工程、保护区等方面的工作

1、建设了海洋水文、水质监测暨预报系统,准确提供了海洋环境预报信息

为了保证2008年奥帆赛的顺利举办,满足国际帆联关于奥帆赛对海洋水文的专业需求和对水质的要求,青岛市积极组织开展奥帆赛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工作,完成了海洋水文数据通信系统改造扩容和“波浪骑士”浮标的电池更新改造工作,初步完成了小麦岛海洋环境监测站的技术改造,进行了通讯试验。自2004年8月1日起每天小麦岛监测站的部分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并应奥帆委的要求,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和残奥会期间同步向奥帆委提供小麦岛监测站逐时海洋环境监测信息。

2、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工作全面加强

为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对政府、公众等各方面的服务作用,今年海洋环境保护的信息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主要工作有:为了让公众及时了解海水浴场的海洋环境状况,暑期在新闻媒体、浴场显示屏上每天了海水浴场的现场监测数据;向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省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报送了12篇海洋环保信息;筹建了青岛市海洋与渔业网海洋环保专栏,专栏内将定期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各类信息,目前该网站已投入试运行,市民可以上网查看;在各类报纸上了20多篇青岛市的海洋环保信息;在中央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上了青岛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同开展奥运会帆船赛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安排等内容的大量海洋环保工作信息。

3、强化了对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随着海洋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的实施,青岛对涉海工程项目的管理已逐步完善。今年对7项涉海工程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初审、审批,对在建涉海工程项目进行了跟踪检查,开展了施工期监测,实施了对涉海工程的全过程管理。

4、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2004年,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获市政府批准建立,该保护区的建立推动了我市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展了大公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保护区海域的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各种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了保护区的环境和资源。开展对保护区的资源环境调查,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开始选划长吻虫珍稀动物保护区和胶州湾特别保护区。

5、海洋标准计量工作

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关于海洋方面的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公布青岛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三)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1、进一步强化了海洋执法监督和巡查力度

加强了海上执法队伍的建设,加大海上执法的力度,认真贯彻《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涉海工程项目实行严格控制和监督检查,建立起了海洋与渔业环境监视举报信息网和联动共管机制,重点打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资源的违法行为。我们今年开展了保护海洋国土“蓝箭专项执法行动”,有效地保护了我市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在“海盾2004”专项执法行动中,查出了多起围填海和海洋污染案件,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

开展海域使用、海洋生态保护执法检查,查处沿海一线的乱圈、乱占等违法养殖行为,对与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相抵触和违规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的海水养殖建设项目坚决予以打击,爆破清理了在青岛前海一线非法筑造的3000余平方米鲍(参)池。通过执法行动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规范了海域使用秩序,树立了海洋执法部门依法管海的权威,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严厉打击了非法采挖海砂行为,保护了我市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栖息地。在海砂执法检查中,我们坚持长期检查和阶段性突击检查相结合,专项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做到常抓不懈,从严打击。自开展示范工作以来,共查处了多起船舶非法采砂行为。

2、强化了海洋赤潮防灾减灾工作

我们开展了赤潮防灾减灾和应急监测工作,编制并实施了《青岛市赤潮监控方案》,建立了青岛市赤潮监视信息网,成立了全市海洋赤潮防灾减灾领导小组。为避免赤潮对2008年奥帆赛带来不利影响,我市编制并开始实施了《青岛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建设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赤潮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反应预案等内容。

3、进一步强化了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工作力度

我市已经建立了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新建了常规、微生物、病毒及生化等实验室,先后开展了近岸海域养殖区的环境监测和水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养殖产品药残监测和贝类残毒监控等工作,初步发挥了监测机构为奥帆赛区服务的职能。制定并实施《2004年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开展了近岸海域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趋势监测,海水浴场泳期环境监测预报、胶州湾底部重点底播养殖功能区等海域海洋环境监测和小麦岛污水处理厂、青岛碱厂、团岛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监视性监测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监测,重点加强对奥运帆船赛区的监测,目前,各项监测已按计划要求完成任务。《2004年青岛市近岸重点海域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报告》也已编制完成。

4、如期了青岛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今年上半年,按照国家海洋局的要求,以2003年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结果为依据,对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完成了2003年青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编制工作,并进行了,同时将质量公报上报了市政府、国家海洋局等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进一步了解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了保证。

5、开展监测机构计量认证

青岛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在技术设备上已建立了六个实验室,拥有43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其中2名技术人员获得了省技术监督局实验室内审员资质,并组织多人参加了培训;我市的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中心与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和北海监测中心采取合作共建的模式,实行边监测边建设边发展的原则,目前主要工作依托北海分局预报中心和监测中心来开展。与省计量认证委员会签订了计量认证咨询合同,由对方指导进行计量认证申请工作,正在积极申请进行我市海洋环境检测、渔业养殖水质的监(检)测和水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控能力的计量认证资质,

(四)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为了提高全社会海洋与渔业法律意识,保护海洋环境。在“两会”召开之际和“海洋节”开幕前夕,我们通过青岛日报、招商周刊等新闻媒体,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履行海洋行政管理职能”、“大力发展高效渔业、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等为标题,分别以6个整版的篇幅进行报道,宣传效果明显。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利用重大节庆活动和深入基层召开环保知识宣讲现场会等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对严重的违规行为予以曝光。我们还多次在开展海洋和渔业环境监测时,邀请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向群众直观、详细地介绍监测的方法、过程,以及环境监测对海水养殖的重要作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提高了全民海洋与渔业生态环保意识。

(五)积极开拓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领域

1、开展了我市首例海洋生态污染损害整治恢复工程项目

根据历年对胶州湾东岸青岛碱业公司排污口附近海域的监测结果,在征求我市海洋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治理胶州湾东部海域“白泥”污染的方案》,提出在政府的扶持下,由污染单位进行“白泥”污染治理的建议,力求通过“白泥”污染治理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市实际的海洋生态恢复的路子。目前,市政府正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该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2、建立了我市范围内的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自去年开始筹建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局开展了一系列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委托海洋大学编制了《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论证报告》;组织专家对论证报告进行了评审,并通过了评审;协调了市环保局、市规划局、青岛海事局、部队等有关单位的意见,并获得了相关单位的支持;将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提报了市长办公会,并获得了市领导的支持;今年又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需经省政府批准”的要求,将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提报了省政府及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环保局等相关单位,获得了省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支持。8月10日青岛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建立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为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面积61.81平方公里。文昌鱼保护区的建立标志着该保护区申报工作的完成,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始,成为我市范围内(包括陆地)建立的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

四、我市积极开展开创性工作

1、推进了国家级海洋环境监控区建设

为做好奥帆赛区海洋环境保障工作,青岛市政府和国家海洋局积极磋商,于今年7月8日,在青岛国际新闻中心签署了《共同开展奥运帆船赛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安排》。通过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大奥帆赛场及附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监督和整治,为使青岛承办一届最出色的奥帆赛,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总体目标将产生积极作用。这是全国沿海地方政府首次与国家海洋局合作共同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协议签署后,为保证该项合作的顺利开展,我局又会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就合作具体方案进行了认真地论证,编制并上报了《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国家级海洋环境监控区实施方案》,准备在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政府同意后,尽早组织实施。

2、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大面积赤潮的监测、科研及防治项目

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市前海海域环境质量,杜绝赤潮的发生,根据青岛市政府的指示精神,我局会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科研单位编制和上报了《青岛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建设方案》,准备在前段赤潮研究和监控的基础上,整合和优化我市赤潮研究、监控资源和力量,联合开展“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该项目目前已经立项。

我们针对目前青岛近海赤潮发生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布设37个站位,进行了大面积的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水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环境指标。据此,我们编制了《青岛奥运帆船赛区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和《浮山湾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专题报告。

另外,我们还强化了海洋赤潮的日常监督监视工作,组织项目承担单位不定期地对奥帆赛区的重点区域实施了不间断的监视和监测,并对近岸海域发生的两起赤潮现象进行了应急跟踪监测监视,对赤潮可能发生的概率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3、开展青岛奥帆赛区海洋监测预报系统建设项目,建成我国近海岸最先进的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系统

渔业养殖技术规范范文5

本研究探索增加昆明地区养殖品种的方法,研究在内陆高原地区渔业工厂化技术的运用效果。

2材料和方法

2.1材料

2.1.1场地温室大棚一座,棚内有2.7m×2.6m水泥池14口、13.0m×10.0m水泥池6口(见图1)。其中Ⅱ-1至Ⅱ-5为沉淀池,1、3号为养殖池,2号为臭氧曝气池,4号为生物净化池。本试验报告中的所有数据均来自1号养殖池。

2.1.2虾苗虾苗产地是厦门,仔虾5期(P5),平均全长0.5cm,盐度5‰。

2.1.3无机盐试验所用无机盐包括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钾、溴化钾和高硼酸。

2.1.4饲料试验用饲料为天邦牌苗种培育专用饲料1号-2号和海大牌南美白对虾专用饲料0号-2号。

2.2方法

2.2.1设施的选用南美白对虾属于热带虾种,在昆明地区养殖须采用加温的方法。渔业生产中可采用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工厂温排水、塑料大棚、太阳能温室、锅炉加热等。本次对塑料大棚增温的方法进行试验分析。

2.2.2水处理技术及方法水产养殖的水处理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水产养殖科研攻关的主要方向之一,养殖用水的净化和重复利用已成为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本次试验中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的水处理方法。综合水处理系统包括养殖池、五级沉淀池、臭氧曝气池和生物净化池。在养殖池中采用絮凝的方法使水体中的悬浮物迅速沉淀,在射流增氧机造流作用的推动下,沉淀物随同池底的粪便、残饵、残渣一起向池中央部分集中,由排水抽水机抽入沉淀池中进行沉淀。经过五级沉淀和排污的循环水通过虹吸流入臭氧曝气池中,主要作用是针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氧化,同时起到消毒水体的作用。

2.2.3养殖与管理

1)苗种中间培育:中间培育是迫使南美白对虾逐渐适应淡水生活的过程。南美白对虾要进入淡水养殖需在苗种阶段进行淡化。经试验,盐度12.0‰的仔虾直接放入盐度20.0‰的高盐度水体中96h成活率为100%,而直接放入盐度2.0‰的低盐度水体中96h成活率为10%;直接放入淡水中96h成活率为0。所以在虾苗中间培育阶段,淡化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否则会造成虾苗严重损失。本次试验采用的方法是购买盐度为5.0‰的仔虾5期的半咸水苗,到达试验地点后,再进行中间培育,继续淡化和标粗的方案。在水泥池中,配制与海水组分比例接近的人工半咸水,采用人工控制盐度、温度、光照、溶氧等理化指标。根据虾苗生长,分别投喂天邦牌苗种培育专用1号-2号微粒饲料。在苗种中间培育阶段,每天对池底进行2次排污,及时清除粪便和残饵;每天适量换水,并加入盐度为2.0‰±0.2‰的清洁半咸水,使标粗后淡化苗的盐度与养殖池水体盐度基本一致,以便放养的虾苗尽快适应环境。

2)成虾养殖:整个养殖阶段,严格按照云南省水产研究所制定的《内陆高原地区南美白对虾半封闭式淡水养殖技术规范》进行。7月22日排干池水,使用二溴海因按10.00mg/L浓度配制消毒液,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杀灭池塘中野杂鱼类、螺类、蛙类和病原微生物。我国内陆淡水的总硬度一般小于100.00mg/L,而且R值明显不同于海水,所以在淡水中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必须注意调节养殖水体的Ca2+、Mg2+含量及Mg2+与Ca2+的比例。清塘后,在4号池中配制人工半咸水。用60目筛绢过滤加水至80cm,并依次向池内添加粗盐、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钾等无机盐共480.00kg,开动射流式增氧机,使各种盐类充分溶解。池水TDS达到2.89mg/L,用溴氯海因按1.00mg/L消毒,沉淀后加入1号池中。然后按照同样方法配制2号、3号和4号池的人工半咸水。8月1日向养殖池内施生物肥料400ml培养基础饵料和建立有益菌的优势菌群,使水色呈浅绿色,透明度60cm。8月6日,向1号养殖池中投放经淡化标粗至平均体长2cm、平均体重0.05g的虾苗18000尾,放养密度为138尾/m2。根据对虾生长各个时期的不同要求,选用适口优质安全的饲料。前期、中期每天从投喂4次,投饵率为15%至3%;后期(体长8cm以上),每天从8:00-22:00投喂3次,投饵率为2%。投饵技术的关键是正确估算存塘量和掌握合理的投饵率。养殖期间,每10d测量一次生长情况,通过数据统计估算出存塘量,计算出日投饵量,制定10d投饵计划;并根据每天吃食情况和生长情况,校正投饵计划。南美白对虾进入淡水生活环境后,阻断了一些病毒性疾病的水平传播途径,在养殖中较少发生病害,但仍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病害防治原则。从清池消毒开始,定期(每月)使用二溴海因按0.2×10-6用量,进行水体消毒;使用生物制剂培养有益微生物优势种群,抑制病原菌生长。本次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南美白对虾病害,未使用违禁药品和抗生素。

3)养殖过程中的生物及水质管理。由于采用高密度的精养模式,对生产管理和水质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养虾池是一个有大量物质和能量流入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包括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还原者。生产者包括浮游植物和光能自养型的微生物,他们能把光能固定为化学能进入生态系统中,消耗水中的氮源和二氧化碳,生产有机质和释放氧气,但因为好氧型的浮游植物夜间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养殖水体缺氧,所以试验中采用定期泼洒光合细菌的方法,培养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优势种群,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浮游动物是主要的初级消费者。浮游动物既可以捕食浮游植物,又是南美白对虾的天然饵料,在水质培育阶段和养殖前期,通过施肥培育可获得大量繁殖,随着虾苗生长,浮游动物不断被捕食,群体生长受到抑制,所以要培养浮游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来消费生产者。南美白对虾作为养殖主体,是最主要的消费者,但在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其他生物进入池塘。在试验中除严格做好清塘和进水过滤工作外,在养殖过程中,一但发现其他次级或更高级消费者坚决采取措施灭除。还原者主要是一些化能自养和异养型的微生物,负责把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由于池塘生态系统是一个物质、能量不断富集的系统,所以在养殖后期应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粉剂和硝化细菌粉剂,补充化能自养和异养型的微生物菌种,加强还原者生物的培育。由于采用封闭式的养殖方式,整个养殖过程中养殖用水都只在系统内部循环使用,所以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对虾的生长和成活率,整个养殖期间,培养和调节水质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养殖期间定期对水体理化因子的监测,试验中常用理化指标有盐度(TDS)、pH、DO、透明度和水温,分别采用美产AG便携式盐度计、国产pH计、碘量法、黑白盘和普通水温表在试验现场测定;一些重要化学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氮、硬度、CODMn和重金属离子等经现场固定后,由云南省水产研究所水化分析室测定。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管理主要针对氨氮、溶解氧和pH。通过有效利用水体自身光合作用和合理使用增氧设备,保证养殖水体中有充足的溶氧,消除氧债。水体中充足的溶解氧有利于硝化反应的进程,促进氨氮向硝酸盐转化。

4)综合水处理系统的使用。使用综合水处理系统对养殖用水进行调控和处理,确保对虾在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养殖池和生物净化池均配备有射流式增氧机,动增氧机不仅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满足白对虾正常的呼吸和新陈代谢的需要,促进水中有害物质的氧化分解,打破池水正态分层,消除温跃层、消除底层氧债,而且能推动池水垂直、水平循环,促进养殖池中的污物向池中央部分集中,以利于排污。

3试验结果

11月5日对1号池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经过11d的中间培育阶段和91d的成虾养殖阶段,共产出平均体重8.03g的成虾89.24kg,达到0.69kg/m2的产量。通过对原有的水泥池进行改造,加盖塑料大棚后,日平均水温比大棚外提高5.34℃,在养殖周期内日平均水温为27.31℃,使水温达到了南美白对虾的最适生长水温,在昆明市成功地开展了一季南美白对虾养殖。

4结论

渔业养殖技术规范范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迅猛发展,但是畜牧业发展水平受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制约,过快、过急或一刀切地推进规模化养殖,无形中让畜牧业发展面临着沉重的环境压力与严重的风险。当下各省份在畜牧业的规模发展模式上呈现协调发展格局,在时间上保持适度演进趋势,通过建立优势产品优势产区生态养殖模式,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体制,实现规模化养殖的稳妥过渡。

一、畜牧业经济状况及特点

从发达省市的畜牧业发展态势上来看看,由于自然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在畜牧业现代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模式,主要包括,天然草地为基础,围栏放牧为主,资源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主要包括以规模化、机械化、设备化为主要特征,精饲料资本和技术密集投入的高投入、 高产出、高效益的模式; 规模适度、农牧结合、环境友好的模式; 以土地、 资金和技术集约为主要特征的模式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 其他大中型城市畜牧业产业发展速度极快, 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产值中的份额稳定上升, 已成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其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生产方式逐渐变化, 规模化生产增长加快, 畜牧业产品生产开始由原有的个体散户饲养向规模化养殖发展, 现阶段主要是小农户家庭畜禽饲养、养畜专业户饲养与企业化规模饲养三种共存方式。而这三种畜禽生产方式在提供畜产品总量, 产品总量中所占份额, 以及三种生产方式的内部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突出地表现为小农户畜牧业生产规模普遍提高。

(二)畜牧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畜牧业产业的区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十年来, 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依赖他们的饲料产地优势和富裕劳动力供给优势, 中原交通运输的优势, 迅速的发展成为畜禽生产大省。

二、畜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大国但也是畜牧业资源短缺的国家。过去二十年畜牧产业高速发展, 满足了国内居民的需求,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也存在如下影响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和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 缺乏对动物疫病的严格检验与有效防治,严重降低了消费者信任度和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畜牧业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 虽然因生产成本较低,在畜牧产品销售中占有较强的价格优势。然而, 由于对动物疫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和科学的检验手段, 近年来的畜产品出口也呈现下降趋势。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动物疫病的检验检疫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对进口动物产品进行极为严格的检验检疫,对细菌病不仅要进行细菌培养, 而且还要检测细菌毒素; 对病毒病不仅要进行病毒分离, 而且还要进行基因检测。然而, 与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基因检测和顺序分析等更精确的检测病毒的分子诊断方法相比, 我国对某些疫病的检测还停留在检测抗体的血清学方法上。这就容易导致我国的动物产品在出口前没有检出病原体而在出口后被进口国检出的情况时有发生, 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因为卫生监督防疫体系的薄弱, 使得我国畜禽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倍受质疑, 并对进口禽畜产品在卫生检疫、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环境保护等方面设置了多重贸易壁垒。由于非典、禽流感、口蹄疫等疾病的频发, 欧盟仍未解除对我国主要动物源性食品以及禽类产品的进口禁令; 日、韩等国也没有恢复我国冻鸡等禽产品的进口; 俄罗斯不仅继续对我国肉类进口实施关税配额管理, 而且又宣布禁止我国肉类产品的输入。粗略估算, 近年来由于各类重大疾病在中国的时有发生, 每年都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对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社会秩序也存在潜在的威胁。

(二) 畜禽食品安全急需加强。长期以来, 由于农畜产品的短缺, 主要重视了产量的提高, 而忽视了质量上的管理。从畜产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 政府的监管主要体现在被动的、强制性的对企业产品实施事后检验监督, 缺乏前瞻性, 不能做到事前预防。企业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 政府监管部门也没有建立帮助企业实施质量控制的机制。这种质量生产与质量管理脱节的状况, 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的畜牧业生产单位无需在兽医部门进行登记,对市场准入没有门槛, 这也是管理中的一项疏漏。由于畜牧业生产的分散性, 且绝大部分生产分布在农村, 农牧民特别是专业户往往要靠大量的抗生素来提高动物保健水平, 以维持较低的动物死亡率。他们往往不遵守用药规则, 滥用甚至大剂量使用违禁药物, 动物屠宰前或出售前不能保证有足够的停药期, 这样造成动物体内药物残留超标。这种生产的高度分散性, 也为销售违禁药品、饲料添加剂提供了条件。

三、对畜牧业前景展望

虽然畜牧业发展受资源短缺、投入比重不足、科技支持乏力、 宏观调控难度大等因素的制约,但是,只要把发展畜牧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正确轨道上来,我们可以断定,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畜牧产品, 尤其是牛奶和牛、羊肉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加。

(一)拉动需求。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畜牧业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 在生产保持相对不变的情况下, 价格将会上涨。而一路稳步上扬趋势的价格, 又将会鼓励畜牧业农户们加重投资, 增加产品产量, 从而提高收入。与此同时, 尽快脱贫致富是农牧民强烈的愿望, 而畜牧业在农民收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