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学习和理解课本内容外,还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帮助学生对历史概念有准确理解,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掌握学习历史的规律,培养再认识和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特点
历史思维能力指再认识和再现历史事实,对历史客体进行分析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对历史规律进行阐述和揭示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开放性。历史教材改革重点应放到对人类一切文明遗产的继承、对世界形式的洞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等方面。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能力应该是开放的,世界之博大,地球上多于两百个国家,有上千个民族,各国文化传统多种多样,国与国之间的文明应该相互交融,教师教育要面向世界,学生学习要走向国际,对于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的环境能源问题、人员资源问题等应创造解决条件。
(二)辩证逻辑性。高中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中的必然与偶然进行辩证思考,用系统方法考证历史,从历史中挖掘民族精华。
(三)求实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在古今历史、中外历史的对照中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并得到新启示,对历史的真实性进行探索和发现。在当今这样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对事物本身有独立思考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思维有创造性,对当今社会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
二、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让学生从传统对课本内容的学习记忆中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自我反思意识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建立起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的建立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历史体系,所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以辩证逻辑思维对历史内容有正确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历史观。
三、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
(一)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首先是建立多元化教学课堂。学生学习环境质量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素质好坏,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老师说教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进行教学。比如,讲授“运动和”这一课程的时候,因为其中教学重点较多,而学生在学习中像等重点可能与其他相似教学内容混合,让学生对进行自由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讨论中感叹英雄的气节,对清朝政府的覆灭感到振奋等。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能通过建立思维结构掌握熟悉,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另外,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这一专题的时候,教学内容涉及太多学生非常陌生的希腊文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内容,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更深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疲劳的理解状态,以此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有效结合,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虽然很丰富,但由于学习时间的局限性,一些有助于学生开拓历史思维的内容在教材中是没有的,需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补充,让学生利用这些课外史事史料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比如,可以推荐学生关注央视的《百家讲坛》,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或许对其中的讲述并不能完全认同,激发学生对历史真实性的探究兴趣,从而让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掌握是学习重点,学生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核心。
四、结语
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教师的教学核心,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思考、反思、判断的辩证逻辑能力得到培养,对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德康.“提问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对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1(8):57-58.
[2]梁志玲.探究性学习在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应用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Ⅱ教学为例[D].赣南师范学院,2013.
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更是历史课程价值的具体体现之一。因此,教师要转变历史教学思想,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为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本文就从以下方面入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论述,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贡献。
一、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活动之一,也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讲到底的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来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拓展性课堂中形成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也为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复习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为了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效地给学生搭建独立思考、自主对比的平台,以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所以,在复习时,我组织学生自主对《》《俄国十月革命》《》这三个革命进行比较分析,自己思考:与俄国十月革命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思考:俄国十月革命对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和思考,这样的自主比较复习不仅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锻炼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而且在这种对比和思考中逐步形成发散的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与学生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联系。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历史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和试卷讲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模式,要鼓励学生在问题思考和分析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有助于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组织学生多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高效自主的历史课堂中形成严谨、具有逻辑性思维的历史课堂。例如: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工人状况:(1)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2)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
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3)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材料二: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
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概括了近代英国工人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二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思考:两则材料中对于探究英国工人的状况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近代英国工人发展的何种特点?
教师组织学生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自主分析并对下面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样的案例分析和解答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而且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及学生借助历史知识进行问题解答能力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三、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是抽象、枯燥的,这是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是影响高效历史课堂顺利实现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改变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历史魅力的展示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复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这一单元时,为了使抽象的课堂形象化,也为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时我先借助多媒体从总体入手将19世纪以来的“诗歌、小说与戏剧、音乐与美术、电影与电视”等相关作品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基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能使抽象的课堂形象化,进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
总之,在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从多角度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给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保护、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性工作。
参考文献:
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3
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通过深入探讨来提高他们的辩证思考和全面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新时期的高中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生为本,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历史教学需要思维训练
传统历史教学认为只要学生记住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能够记住教材中的观点,并针对新教材进行移植就可以了。但随着高考要求的提高,学生需要具有分析判断能力,准确、科学地表述,能够透过历史事实、现象得出规律、结论;要能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够描述和阐释事物,并对其进行论证和探讨。如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卷中的第一题,在四个选项中选出对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主张的正确理解。要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与孟子的“民贵君轻”相比较,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如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的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有这段历史事件的概念,能对其阶段特征有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能够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客观看待和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拿破仑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美洲为中心的民族解放运动最终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的必然性等。在具体内容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整体思维进行训练,使其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能从生产力方面去思考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增强后的政治要求:要改变国内不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体制,在海外发展势必会造成对抗,引发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阶级对立与利益发生冲突必然会有工人运动的出现。如此,学生就能整体把握、灵活运用,学会变通地解决历史问题。
二、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途径
历史学习需要通过历史事件的认知,发现事件背后的原因,可以通过自主阅读、问题探究、辩证思考等学习活动获得历史学习与历史思维的培养。
1.加强生活联系,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是前人的生活史、奋斗史,是前人经历与成败的再现,学习历史是为了借鉴和提高、为自己所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从而获得比较客观的看法。如在《开辟新航路》学习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联系生活思考,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当然,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前几年的民工涌入大城市,现在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分析一些大城市出现用工荒的原因。分析后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进行联系、对比,从而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得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也能从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宗教原因以及地理位置因素等方面去思考为什么葡萄牙和西班牙会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急先锋。另外,我们还要让学生思维活跃且有深度起来。如我们引以为豪的“郑和下西洋”也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思考“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让中国成为海上强国?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有更为客观的看待和分析,从而提高了学生依据史实从原因、目的、利益、发展等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2.重视意义探讨,提高思维质量。
历史事件和现象无不传达着历史道理,且对于历史事件影响的探究往往能提高学生辩证、发散与归纳的思维能力。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多国利益博弈之后的结果。那么,这个条约的制定在当时有什么意义,随着事态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这一条约不仅在短期内有影响,而在后面的苏德战争、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其实也都有影响的。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找到思考的点,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收集资料,并思考其意义有哪些,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其意义的方面以及其积极性与局限性的方面。但前提是要掌握内容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下认识这一条约制定的情况、条约内容及含义:从德国希特勒角度去看所实施的“先西后东”战略方针,从苏联斯大林对英、法的拖延、无诚意的不满维护自身利益、是极端复杂的国际形势所逼而签订的。因此,其意义可以从苏联、德国、德日法西斯同盟、英法等西方国家的角度去进行探讨,当然,为了探讨的深入,可以提供丘吉尔、对此的评价。对这一条约可以从有利、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甚至完全不利的角度去探讨其意义。可以说,历史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只要学生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那么就可以认为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当然,历史教学也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基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有意识地进行独立思考,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并学会用史实说话,充分利用历史材料来进行分析与阐释。另外,掌握一定的思路与表述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夯实其基础知识以及提高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技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发现,提高其参与讨论的兴趣与质量,从而获得思维的训练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者:祁景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
参考文献
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思维;知识结构
历史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学生学习历史时应该培养的一种最基本能力。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必须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是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中应具备的相关能力。结合知识讲授对学生进行技能和思维训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目标。因此,如何使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是值得高中历史教师深刻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中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讲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讲清历史概念是最基本的要求。概念不清楚,则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现象的基本认知,更谈不上让他们认识历史规律。现行高中新课程以专题式的方式编排,要求学生有相当的通史知识储备。
传统历史教学中,我们强调历史概念的五要素:时间、空间、人物、内容、结果。这些都是基本要素,但容易让学生把历史概念僵化为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具体的史实,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去理解历史的规律。因此,历史概念不能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讲述一个历史概念,都需要将它活化,通过明确的目标,多角度构建多维的历史学科体系。
历史概念的抽象程度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利用多样化的资料,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进行。如在涉及历史人物评价时,我给学生出示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讲到曹操,就会联想到《三国演义》和戏台上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应该还原曹操本来的历史面目。”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结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脸谱化,要看他的实际作为,这种认识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概念的讲析在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性思维认识。
二、解析课本的知识结构,探究教材编写者诉说历史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如何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它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有些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活动潜移默化,而有些能力则必须通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才能得以巩固,如一些复杂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与比较。我认为在大考之前的适应性训练是必要的,而要让学生真正能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综合运用史观,达到史与论、知识与能力的水融,则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求助于教材本身,其实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历史思维的榜样。教材中对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叙述,一般都必然经历背景、过程与影响或意义的叙述过程,我以为这就是最简单的历史思维的体现。因此,教会学生看书,尤其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教材结构,看其如何分析、叙述、概括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思考历史问题的模式,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形成一定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完成一定的求异发散的思考。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有意引导学生认识教材是如何分析处理问题要比单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对于学生的意义更大,至少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参考的思维方式,这难道不是一种良好学习方法的训练与养成的手段吗?
分析、探究教材的思维模式,就是感知和理解编者意图、留意从教材中发掘、提炼出思维方法。从小的方面讲,要弄清教材每一个历史问题和思维方法;从大的方面讲,要理清整个子母、章节和各个单元的思维结构。包括史实与史实之间有什么联系?论据与论点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编者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是如何组织史实、运用史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等方法展开论证,进而得出结论的?等等。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创设有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学习探究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感受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的愿望。
首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用心去构建每一堂课,去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其次,以讨论、辩论、小论文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很多,课堂教学是实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5
国家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因此对教育制度的深化和改革,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具体的实操中,对于历史课程的教学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为重要,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如今更加注重解惑的讲课方法,即与以往相比更侧重于对每一位学子的思维训练。
据笔者观察,与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显要难题是无实践、多抽象,多数老师讲课倾向于重知识、轻理解,重灌输、轻引导、重结论、轻演绎。
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过多地追求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长此以往,往往使得本就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丧失兴趣,认为历史课只能用来考分数。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来应付期末考试,这样不仅抹杀了历史的有用性,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有道是不读史不能明智。
本文认为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恰恰是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这一症结的药方,配合各项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发掘出一条适合中学生正确学习历史课程的途径和方法。
一、何为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能力,即是一种与常规思维方式相左的思维模式,也常被称之为反向思维,常言道:“倒过来思考”说的就是逆向思考的方式。作为一种求异思维,对于习以为常的结论、或者常识反过来思考的一场逆向思维方法,“反其道而行之”。
对于中学生而言,让思维朝向对立面发展,从知识的另一面进行锲而不舍地探索,从而树立新的认知。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历史课本中的“司马光砸缸”,顺向思维的方式是先从水缸救人,然而司马光却另辟它径,使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果断的用石头打破大瓷缸,从而就出水缸中的同学。
上述实例,便是采用逆向思维处理问题的方式,通过这种思考方式的不断训练,使得中学生轻松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技巧,同时也可以练就多维度认知历史、判断当前、预知未来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的最根本目标是,使每一位中学生在成长阶段获得对历史知识的深刻认知,培养他们对历史、对当下、对未来的把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多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减少对结果的关注,避免使学生陷入死学的漩涡。
对于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擅长启发式授课,徐徐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多质疑,用疑问来启发新知。
比如,在母系氏族公社中,缘何是女性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无比重要的位置,男性则处于附庸位置?再比如,为何有的国家信奉伊斯兰教,而有的地区信奉基督教,缘起是什么?对于学生们千奇百怪的问题,作为历史老师,不应该阻止,反而应给予肯定的态度,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一起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逆向思考、推理演绎的能力。例如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个从结果刨根溯底追究问题的原因,教师此时应当引导学生顺藤摸瓜,层层推理,步步设问,最后寻出战争爆发的原因。
可以引导学生首先提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学生根据查询课本得出结论“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掠夺之战”。随后,老师循序渐进指引学生进行分析,参战的双方是谁,学生再次查询资料得出,双方为同盟国与协约国,并得出这是河蚌之争,是世界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利益之争。紧接着,老师会继续发问,这两个帝国主义集团是怎样出现的,学生再次讨论、查阅书籍,得出各大帝国主义国家因利益之争,引发不可调节的矛盾。继续推导,具体矛盾有哪些,以及形成这些矛盾的原因又是什么,结论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殖民地的掠夺。追问,掠夺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推论出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丰富的资源,这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引起的西方国家的迅速扩张。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一个系统地、连贯性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前后相继的因果联系,在历史授课中,通过引导学生从结论循序渐进地反向找到事件发生的原因,实际上,这也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反推运用,更是逆向思维学习初中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这个“顺藤摸瓜”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对历史事件不得其解或了无兴趣时,均可采用这种逆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
三、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多重思路
除了逆向思维能力,还需要辅以其它的思维方法来配合逆向思维使用。具体说来,首先,需要有怀疑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对所学要保持怀疑的态度,多问为什么,这是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的前提。例如,清末中国处于一个翻天覆地的剧变中,作为两个时代的衔接阶段,历史课本的讲述也许并不能完全解答学生的疑问,如李鸿章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清朝末年为何遭受各帝国主义的瓜分,带着众多的疑问,教师引领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更多详尽的资料,最好来自我解答心中疑惑。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不提倡将历史故事化,但要鼓励将历史形象化,几千年的历史,正是由一个个单独发生的历史事件串联而成,在解读这些历史事件时,不仅要运用逆向思维能力来理解历史,也要鼓励中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提高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
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6
1.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首先,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把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搞清楚,分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出历史知识结构。其次,在构建完小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还要构建某一历史阶段的大的系统知识结构。例如,对封建社会的每一个阶段应当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理解和认识。这样同学们能够形成对封建社会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还有助于梳理历史知识,有利于同学们简化历史知识,比较方便地进行学习和记忆。
2.培养思维能力
(1)培养历史重现的能力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重复性。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应具有历史重现的能力。重现也就是再认和再现。再认、再现就是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的知识形成记忆,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在题目的提示下回忆起这些知识,并用其解决相关的问题。依据“能力要求”的提示,记忆的诸方面包括:①历史事实;②历史概念;③历史结论。这些要求中,包括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演变的本质性内容,着重说明事件的基本进程及其前因后果;了解历史概念的确切含义;对历史现象作出基本判断和把握。总之,就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的再现。在平常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借助直观历史图像、历史文字知识等在头脑中再现历史场景,进行直观感受。
(2)培养历史阐释能力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规定了四个方面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其中,“描述和阐释事物”这方面又包含三个小的方面: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对考生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目标之一。什么是历史阐释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用一种历史理论解释一种历史现象。这就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一个大的特点――史论结合。同学们要重视历史证据,重视历史思辨能力。
另外,要培养评价能力。在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要具备一定的“反向”思维。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能够有一个客观正面的评价,不要超越时代背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价。
(3)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虽然不直接影响解题能力,但是对历史主观题而言,文字表达能力是解题能力的落脚点,将直接影响考试分数。在解答历史主观题时,同学们要依靠文字表达来阐述解题思想和内容。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答好考}的重要因素。在解答历史主观题时,应当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语言要准确,逻辑要严谨。语言准确,要求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在概念和术语的使用上必须用词恰当和含义明确,语句要合乎语法,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逻辑严谨,要求陈述有序、结构完整和主旨明确,在条理分明的基础上达到逻辑上的一致。
3.培养时间敏感度
在高中历史教材当中,比较常见的时间复习方法就是公元纪年法,比如公元前841年、公元25年等。如果想要表示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一般情况下,都会利用XX世纪XX年代这种表达方式。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一个世纪的初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等类型的表达方式,同学们要将这些时期的具体表达规律和方法弄清楚。弄清楚之后,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能够马上反应出来题目所指的到底是在哪一个时间段发生的。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同学们理清题目要素,而且能够帮助同学们简化题目,为解题提供良好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