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的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数学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数学的知识

关于数学的知识范文1

关键词:新时期;职高数学;教育

职高作为专业技术性的高中,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职高学校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同时,职高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目标。然而,目前在职高数学教育中,仍存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大、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数学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差等一系列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职高数学教育工作者,新时期要积极探讨加强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对策,在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一、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对于未知的事物,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而“探究式”教学方法即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以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质疑、思考、调查、讨论、分析等途径去发现、研究,进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认知需要,进而产生一种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积极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探究和认知。

如,在《正弦定理》的教学中,笔者开展了如下“探究式”教学:

师:一天,甲方在A处执行巡逻任务时,忽然发现其正东处有一乙方敌艇B正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朝北偏西40°方向航行。于是向其发射速度为60海里/小时的鱼雷予以打击。那么,甲方怎样才能确定发射角度可击中敌舰?(提出军事化题材的问题,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强烈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始质疑。有疑必有思,有思必有探)

生:可以根据几何模型来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很对,用几何模型模拟鱼雷及敌舰行踪,可抽象出一个解三角形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师:那么,如何利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生:要计算出考察角A的范围,可利用“大边对大角”的性质。

……

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点拨,启发思考、启发探究,激发学生对三角形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实。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并体验成功的愉悦,发挥了趣味数学的作用。

二、传授“灵活解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是未来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之一。而数学教学中,过于呆板、单一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感到生疏,对正在学的知识难以巩固,对没有学习的知识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排斥和厌倦心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把握整体的教学进度,强调重点章节的精讲、普通章节的细讲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和运用,传授“灵活解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达到巩固、深化知识的目的。

所谓灵活解题,主要包含两方面,即“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为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站在不同的思考角度、依据不同的数理原则、运用不同的运算方法来解答同一类型的数学题。该学习方法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对问题所隐含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进行综合运用,去探究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而提高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能开拓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思路,诱导学生选择灵活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成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多题一解则是在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问题中发现诸多问题的本质都是相同的,进而采用一种方法和思路进行解题。该方法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训练学生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生活实践”课堂情境,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情境创设是教师创造一种形象、直观、趋近实际的教学环境,并将教学内容融入特定的情景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运用知识。职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充分开发,知识运用思维潜力正待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实践”课堂情境,选择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从而迁移所要学习的知识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国江.浅谈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

关于数学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数学意识; 学习动机; 探究学习

意识决定着我们的思想行为,制约着我们的动机。我们在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构建学生数学意识,把握好数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只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提高了,他们才会主动学习,才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解决问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会有所发展。本文就如何构建学生的数学意识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会巧妙解决数学问题谈谈一些教学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强化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我们在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有关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益于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践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学意义的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有关于高斯解答1+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史。引导学生向数学领域靠近;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痛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能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参与热情。

二、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概念以提高其判定意识能力

概念的掌握能提高认识能力,我们在渗透数学思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本质很重要。由于初中数学中基本概念较多,很多选择题是根据所研究的对象的定义或基本性质二编制,因此解答这类选择题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所研究数学对象的定义或性质,直接根据定义或性质作正确的判断出

例如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C.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用反例来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叫做反例法。反例可选取适合某一选项的特殊值来验证已知条件是否成立。如果成立,那么这一选项应排除;反例也可选适合某一选项的特殊值,验证已知条件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那么这一选项应排除。

例 11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若a2=b2,则 a=b

B. 若xy=0,则x、y同时为零

C. 若a=b,则a=b

D. 若a=b,则a=b

A选项中例22=(-2)2,但2≠-2排除;B选项中例0×2=0,只有一个为零,积就为零排除;C选项中例若2=-2,但2≠-2排除;D选项是正确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课堂设计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以操作体验为特征的合作探究活动

这种层次的探究活动主要以测量、制作、摆放、实验、游戏等外部手工操作活动为支撑,在对相关问题、现象产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猜想、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并作出逻辑解释。[1]

例1: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用硬纸片制作一个角

(2)把这个角放在白纸上,找出∠AOB(如图1)

(3)再把硬纸片绕着点O旋转180o,并画出∠A'OB'

(4)探索从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每个学生都可能发现如下的某些结论:OA与OA',OB与OB'是一条直线;∠AOB与∠A'OB'是对顶角,∠AOB与∠A'OB'的大小相等,还可能发现:∠A'OB与∠AOB'也是对顶角,也相等;∠AOB与∠A'OB互补,……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探究活动不可过多停留在外部的操作活动上,而应及时上升到数学思维的层面上,这是数学探究活动的精神所在。

2.基于情境认知的合作、探究活动

有时候,为了使探究计划切实可行,根据学习任务的背景、特征以及知识生成的思维过程,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将探究活动镶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展开,不仅能使探究活动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分析、思考过程中,丰富了探究的内涵,提升了探究活动的层次。[2]

例2:如图2,要测量一个池塘的宽BC,在不能直接测量的情况下,有人在池塘一侧的平地上选一点A,连接AC,BA。你能借助ABC知道池塘的宽BC的长度吗?请说出理由?

由于探究任务的一部分已经有所交待(选一点A,连接AC,BA),方向基本明确,而另一部分(如取AC,BA的中点D、E)则要学生自己猜测、思考、探索得出。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以探究活动为纽带连接起来,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挥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3.基于开放性问题的合作探究活动

将学习任务以一个或多个似乎摸不着头脑的开放性问题呈现,这样的问题一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迫使”学生以“科学研究者”的姿态主动参与,认真尝试、猜测、探索,亲身感受和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

例3: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

学生发现其中规律后,教师可以再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把这个问题推广到一般的情形,推出1+3+5+7+…+(2n-1)=n2。

构建具有探究价值的开放性问题,设计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类型:①条件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即求解问题所需的条件或过多,或不足,或不够明确、完备,学生无法直接根据给出的条件来解决问题。②方法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即问题的求解思路、方法多种多样,且使用何种就去展开探究没有明确的暗示和导向。③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即结论不是唯一确定的,根据着眼点的不同可以探索出相应的不同结论。

总之,数学意识是数学创新思维活动的关键,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和空间形成的自学能力的反映,它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调节作用,良好的数学意识会使数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将在数学意识下提高。因此,新课程教学的今天,我们要认真构建数学意识,发挥其在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年第24、25期

[2] 《科教创新论坛》2012年第3期

[3]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编,《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

[4] 吉友勤. 《关于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思考》,初中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思考》,2007.12

关于数学的知识范文3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一直重视直观手段的运用。从儿童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直观”可以孕育数学理解,催动思维发展,促进数学表达。这种价值,既贯通在学生整个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也落实到了具体课堂之中。现以“认识乘法”教学为例,对此做简要的阐释。

[关键词]直观 数学理解 儿童数学学习 数学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05

近日,我上了一节“认识乘法”的公开课,几次磨课的经历,让我对“直观”地学数学产生了新的思考。

第一次试教前,我研究了乘法概念的核心——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在教学中,我直指知识本质,设计了一组算式,让学生通过计算算式并分类,引出加数都相同的算式,并在充分观察、交流认识这类算式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像这样“具有相同加数的算式”,需要引入新的定义方式——乘法。

几次实践之后,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开放度太大,学生分类的标准过于发散——有按照得数是否大于10来分类,有按照能否用凑十法来分类,有按照加数的个数来分类,等等,花费了大量时间却没聚焦到“相同加数相加”这一核心。二是抽象度太高,直接呈现较为抽象的算式,不符合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由于缺少了直观形象作支撑,学生经历的“过程”是简单的模仿与记忆,经历的观察与发现都是形式上的观察与发现,学生所获得的关于“乘法”的知识可以说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告之”。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了新一轮尝试,从观察直观的实物图开始(如图1),让学生在观察、交流、解答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加深对“相同加数相加”这一种现象的认识,实现对乘法内涵更为深刻的理解。

【片断一:直观素材孕育深刻理解】

师:梨一共有多少个,你会求吗?

生1:我的算式是3+3+3+3+…

师(生边汇报,师边板书,并不断地说):你说慢点哦,我跟不上了。

师(故意写了9个3):这个算式对吗?

生2:不对,老师少写了一个3。

师:哎呀,我都糊涂了,到底有多少个3?谁能把算式说得更清楚。

生3:这里一共有10盘梨,每盘梨有3个,所以应该是10个3相加。

生4:我们写的时候要特别细心,因为这里的3太多了,很容易写着写着就多写1个3或者少写1个3。我要提醒大家写完之后还要再数一数。

生5:这样写太浪费时间了,我有一种新的写法。

师:你真有想法,同学们看得懂他的意思吗?

生6:对的,我同意他的写法,这就表示10个3相加了。

生7:我还有比他更简便的,我还会写乘法呢!

师:乘法!谁听说过吗?谁来写一写?(生板书:3×10=30)

师:我们的古人也发现,像这样好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写起来太麻烦了,于是就创造出了“乘法”,像这样“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问题”,就可以写成“几乘几”。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8:我知道这里有10个盘子,每个盘子都是3个梨,就是3×10。

生9:乘就是加,把长的加法变成了简单的乘法。

生10:我感觉乘法和加法有关系,“×”就是把“+”斜过来看,说明有好多相同的加数。

师:有意思的发现!

【我的思考】

直观素材是揭示数学对象的性质和关系的有力工具。人们在认识和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往往要使用视觉形象来表征数学问题,从而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知识的实质和关键,从而达到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数学内容和方法的目的。

这里10盘梨的呈现,冲击了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首先直观地感受到每一盘的梨都是同样多的;其次,盘子的数量非常多;然后,在写加法算式的时候,教师通过“慢一点我都来不及写了”和“佯装漏写了一个3”这样的事实经验,让学生再次直观感受到这样的算式有加数相同和加数多的特点,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乘法产生的必要性,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说一个一个地相加,不如说几个几相加”,让学生自己创造出一种新的运算“几个几相加用乘法”,很自然地引入新的乘法运算与符号表示。

直观素材的呈现与现实活动的卷入,使得学生对于乘法本质的揭示不再是教师的“告之”,而是学生自己产生的主观需求,学生对“乘法”的理解达到了“概念性水平”,是对概念本质的把握,是在冲突、心里不舒服的状态下,迫切需要产生一种新的运算方法的情况。而学生“相同加数加得特别多的时候就可以把加号斜过来写成几乘几”的说法虽然语言不够规范,但是意义却非常深刻,可以说是有效地沟通了新知识和已有旧识知之间的本质联系。

【片断二:直观素材推动思维发展】

师:回顾刚刚解决的求总和问题,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发现这里有好几道算式都可以变成乘法算式!

师:是吗?比如呢?

生2:我发现苹果的问题是4+4+4,一共有3盘,每一盘都是4个苹果,也就是3个4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3×4=12。

生3:我有补充,苹果的算式也可以写成4×3。

生4:橘子也可以用乘法,因为每个盘子里的个数都是一样的,都是2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就可以了,一共有5盘,就是5个2相加,可以写成5×2或者2×5,都等于10个橘子。

师:桃子的这一题可以吗?

生5:桃子不行,因为第一盘桃子是1个,第二盘是5个,第三排是3个,每一盘的数量都不一样,不一样就不能用乘法了。

生6:我也觉得不行,因为只有相同的加数才可以。

生7:我觉得也可以,可以用3×3。

生8:对,对,只要把第二盘移两个到第一盘去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听懂了吗?想一想,咱们干吗要移呢?

生9:从第二盘移两个到第一盘,这样第一盘也是3个,第二盘也是3个,第三盘也是3个,每一盘的数量就都一样了。

师:非常有意思的发现!看来想要写成乘法,必须要怎么样?

生:每一盘都是一样的。

师:真棒!加数如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写,有几个几相加,我们就写成几乘几。

师:草莓行吗?

生10:不行。因为虽然草莓前面4盘都是一样的,但是第五盘只有1个,加数不都是一样的,所以不行。

师:很有道理!

生11:这个可以把部分写成乘法,先算前面相同的4盘,用4×5,然后再把后面的1个草莓加上去就可以了。

师:你真有想法!这说明只要怎么样就能用乘法呢?

生:加数相同的情况下就可以了。

【我的思考】

直观素材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和深刻性的有利工具。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更易于接受直观的实物和实物图,直观素材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丰富多彩的直观推理,进而洞察数学对象的结构和关系,获得数学结论。

这里学生通过想象和推理把“1+5+3”转变成“3×3”更可以说是直观素材引入的胜利!在新授课上,学生能够通过对直观材料的观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发现和再创造数学知识,用移一移的方法把不相同的加数转变成相同加数,并成功地转变为乘法,获得了对乘法知识内涵更深刻的理解。同样把“5+5+5+5+2”转变为“乘加算式”也表达了学生对乘法和加法联系与区别的把握。

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时候解题的灵感来源于对直观素材的观察,直观素材的提供使得学生展开想象和创造性的探求活动成为可能。可以说,直观素材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不但丰富了学生对乘法的核心是“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片断三:直观素材助力数学表达】

师:同学们都对乘法都有了一定认识,我们来放松一下,用耳朵听一听。 (敲打节拍器:啪啪啪 啪啪啪)我刚刚拍了几下?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生1:拍了2次,每次拍了3下,2个3相加可以写成“2×3”。

师:声音里还藏着乘法,其他运动项目中也有——瞧,王老师是拍球高手,看看我拍了几下足球。(师拍球:每次拍4下,拍两组)

生2:每次拍4下,拍了2次,也就是2个4相加,可以用乘法2×4或者4×2。

师: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如图2)可以横着看,可以竖着看,表示的几个几不同,但我们可以用相同的乘法算式3×5来表示。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3×5吗?大家可以画图,也可以想其他的表示方法。先自己独立思考、准备,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作品:

生3:我是拍手的。啪啪啪 啪啪啪 啪啪啪 啪啪啪 啪啪啪

生4:我也是拍手的,不过和他拍得不一样,啪啪啪啪啪 啪啪啪啪啪 啪啪啪啪啪

师:两位同学拍得都对吗?

生5:都是对的,第一个同学拍了5个3相加,第二个同学拍了3个5相加,都可以用3×5来表示。

生6:我还可以跳绳。每次跳3个,跳5次,或者每次跳5个,跳3次都可以。

……

【我的思考】

直观素材帮助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抽象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对应着数学的代数结构。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经常会遇到一些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的概念或者性质,这时候直观图形或者直观模型就能够给学生提供形象的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帮助学生把头脑里的“数学事实”外显化。

这里为了让学生在初步理解了乘法含义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碰撞把自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表达出来,教师创设了“我来表示3×5”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借助具体形象的图形、声音、动作直观建立了多种多样的乘法意义模型,并且通过自己的创造体现出了“3×5”既可以表示为“3个5相加”,也可以表示为“5个3相加”,极大地丰富了乘法的内涵,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创造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了乘法的意义,从不同角度深刻体会了乘法的意义,初步获得了利用直观描述数学知识的经验。

总体说来,直观感受和直观表达是“直观”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小学的概念学习中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积累概念建构的经验,同时也为问题解决过程中表象的迁移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使得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内心深处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学习材料数与行统一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的言语表征转化为形象表征,将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外显为具体形象的图像或者模型,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关于数学的知识范文4

一、“动力优势组织模式”中,课堂上老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丢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其实,新教材的内容更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得很透,抓住重难点,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看书探究,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师更要讲得精,更要善于引导,放手之前要先看学生的水平如何。比如上“用字母表示数”时,我用比较理想的教法担好引导者的“职责”,引导思维活跃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常常采用各种提问方式去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通常用非常易懂的教学方式,采用和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语言,使整个课堂非常有趣,富有挑战性,很适合学生的胃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意图,特别是在创设情景时不能随随便便,或者是搞花架子,这样容易流于形式。教师在情景创设时,目的性要强,要选取有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素材来创设情景,从教学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这样才能达到创设情景的目的。

二、“动力优势组织模式”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比如在上“代数式”这一节时我就非常地关注这一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当时表现老师要马上能够举一反三。

同时,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我会根据学生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也能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转贴于 三、“动力优势组织模式”中,更要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热爱数学课堂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从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实践情境、问题情境等入手,可以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喜欢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比如在上“代数式的值”这一节时,即能够让所有学生明白代数式的值如何计算,更能够在这一方面进行拓展,让优秀的学生对后续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创设故事情境: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学生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中。通过设计,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创设实践情境: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授课“整式”第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收集了大量式子。充分让学生理解整式的含义。同时让学生亲自设计了几个式子,通过“动力组织模式”方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整式的理解,既培养了创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动力优势组织模式”中老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管理备课既注重知识的落实,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课前尽可能地做好充

分的备课,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这样在时间的支配和知识上的引导,我

关于数学的知识范文5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有效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既然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就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应用性和广泛性。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与学生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题材,创设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研究交流等途径,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当然很多例题的设计就已经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题材,只要我们稍加组织整理即可创设出生动的数学生活情境,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抽象化,让学生产生研究数学的强烈需要,从而将学生的思想集中到教学活动中去,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了装饰教室需要买花边的生活情境:“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就要来到了,我们班要召开新年联欢晚会,不少同学设计了这么多漂亮的方案(展示出同学们设计的作品)”。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去购买花边,怎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呢?引导学生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把枯燥乏味的长方形周长计算问题情景化为购买花边的实际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内化。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知识探究加入了动力。

二、借助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当前生活化教学是数学研究活动本身的需求,也是现实生活本身的需要。我们应注意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出发,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价值数学的兴趣。有价值的数学,既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又是个体自身发展所必备的。既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帮助,又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有价值。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学习新知识,以成为当前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基本共识。 转贴于 每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确实要重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一方面重视与日常生活、现实空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注重与学生自身知识基础相联系,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出发。例如简便计算236-145-55,可让学生采用“超市购物的经验”来理解:妈妈带了236元钱上超市买衣服,一件上衣145元,一条裤子55元,她怎样付钱?最后妈妈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一共用了200元,最后还剩36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规律。同时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很多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形,而学生对于那些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又容易理解。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三、回归生活实践,促进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实践,重视学生直接经验,充分利用教材的有利资源,把教学归根于操作实践,归根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到处是数学,要丰富数学课堂的生活化,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的积累,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仅课堂40分钟的简单感知是有限的,不断引导学生捕捉获得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都有,无处不在,学以致用这是数学的基本原则。把社会生活作为数学的大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使他们更深刻也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的运用性。

关于数学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职业学校;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27-01

一、职业学校艺术教学的紧迫性

职业学校的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职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事方法,合作能力是职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通过一些以集体活动开展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协作配合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统一认识和共同情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每个个体会自愿的为了整个团队而接受法律的约束、从而形成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艺术教育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比如一些服装设计和表演专业、计算机网络制作以及动漫制作等,这些都是需要具备很好的额审美能力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学校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能力,切实综合的发展学生素养,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个体参与到以后的社会工作竞争中。

因此,职业学校需要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作为培养综合人才和育人的目标之一。

二、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艺术教育起源于西方,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属于我们本土的一种具备地域性质但是皆具世界通性的一种教育。由于我国职业学校众多,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一些职业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不重视,主要体现在:1、意识不够强。办学者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招生、就业、学校规模等这些事上,却忽视了学校内涵的建设、打造特色学校、品牌专业以及提高学生素质这些软实力方面,特别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力度明显欠缺,殊不知这些软实力正是构建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的竞争说到底其实是学生的竞争,只有具备良好的学生人才,学校才会具有竞争的实力。2、师资不够。老师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主导人员,目前职业学校在艺术类教育方面的老师配备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一直以来对与艺术教育的不重视而造成的,从而使得艺术老师在学校教学中专注力不够,能力素质好的基本都会寻找更好的出路,导致了职业学校艺术老师不仅师资不够同时教师的质量也参差不齐。3、艺术教育氛围不浓。由于目前学校在管理模式上的一贯风格,使得学校重视技能以及就业方面的氛围营造,而缺乏对于文化、艺术等氛围的营造,学生在学校中得不到更多的艺术给养,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对于艺术的一种追求,导致学生艺术素养不高。

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模式及改革

1、转变观念,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是教育的主导,这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和相互影响的管理。职业学校需要根据具体的学生的数量以及专业设置过程中的要求配备相应的老师数量,如果老师的数量太少,根本难以维持正常的学校授课,如果过多,则会造成师资的极大浪费,所以合理的配备师资力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组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确定。对于没有艺术类专业的职业学校,基本可以配备一名音乐老师和一名舞蹈老师,这样就能基本满足学校平时的日常教学活动。而对于艺术类学校或是有艺术专业的职业学校,则要增加艺术老师的数量,以满足教学要求,并且确保艺术教学的质量。

2、合理设置学分机制。要切实的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开设足够的艺术课这是很必要的,同时也必须的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经的模式。学校需要对专业学生开设一门或是多门的艺术课程,并且实行学分制管理,将艺术课的学分纳入到学生的学分制中,成绩合格的课程可获得一个学分,这样从某些层面来讲可确保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同时还要每周固定安排时间上课,学生学完课程之后,成绩合格取得1学分。通过上述的这些改革,学生不仅能提高其艺术修养,也能通过艺术课来弥补文化课或是专业课所缺的学分。

3、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校招收艺术专长的学生进入学校组成艺术团体来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已经成为学校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种方法,并且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但这些活动的受益范围有限,一般只是参加表演的人员可从中受益,但对于表演能力不强但酷爱艺术的其他学生来讲,也同样充满了对于艺术的渴望,所以学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同等教育,进一步提高其艺术素养和能力,做到均衡发展。

4、提高教师素养。老师的素养直接影响到授课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老师的道德、世界观、教学态度、行为举止和治学精神具有极大的敏感度,并受其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艺术老师在具备很好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倾注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充分了解学生做好沟通工作,以自身为榜样感染和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