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思考

新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现由教到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此,特教工作者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方面,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是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增加生活实践

(一)通过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仔细观察与认识生活。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2

关键字: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而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其中有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做到在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人文修养教育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学校首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即教会学生怎么做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如同人生的方向盘,对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着引领作用,不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一个人在对待处理事物、社会人生时就有了持久而稳定的价值标尺,所以形成较为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它帮助学生“精神成人”,它能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广博而强大。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够夯实实力并且会转换为就职所必要的素养,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理解能力,能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及职场中具有优势和竞争力。语文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课文中那些充满美感的诗句,那些严谨而实用的人生哲理,都能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3],转化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1、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世界观的影响

语文是一门兼具思想性与人文学的学科。它能借助文字的魅力使人们走出混沌,知书明理。它能起到对学生净化心灵,塑造美好灵魂的作用,对学生有着最直观、最深刻的影响。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对课文进行了丰富而全面的选择,有关于人生、关于理想、关于青春、关于爱情等不同的主题,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文学体裁,有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优秀篇目和选文。

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课程中富含了大量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情趣熏陶的内容。课文中所体现的民族思想、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同时,学生能够体验到整个人类的文化感受,了解并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能够以较为正确和公正的立场来进行评论。语文课程中加大了社会、哲学、艺术等相关的人文学科的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博大宽容的世界观,是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自由的发展[1]。

2、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健全完美的人格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朗活泼的性格、沉稳灵动的气质、广泛多样的爱好、正常发挥的能力、锐意进取的思想、纯正高尚的品德。这些高尚的品格在语文课本中,在先人的著作中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这些优秀的人格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致使他们能最终形成较为正确的人生观。

自古以来,语文教育都融汇着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教育,建立起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教育观。但是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的不同,在阅读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倾向。

目前,一些学生的文化趣味趋于世俗化,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网络游戏成为非中文专业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精神食粮。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高职学校甚至整个社会淡薄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那么高职学校的语文教育的正确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层次、文化品位的神圣使命。一些经典的课文贯穿着急公好义、忧国忧民、天下为先的人生观,这些承载着整个民族的优秀精神的篇章在千百年来传诵不已。那么,在新时期就更应该让学生懂得和体会其中的感染力、感召力、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当前社会,弥漫着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潮。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如何做到对学生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众所周知,部分高职学生可能从小成绩不是太好,表现不是最佳,他们往往在中考或高考中失利,最后选择了高职院校。这些学生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有的精神上出现颓废倾向,进而出现价值偏向。其中少部分学生甚至沾染了不良习气,对人生失去了较高的理想和追求。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注重选取内涵丰富、情趣生动、语言经典的教学素材,使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品味和感悟,触动灵魂,引起共鸣,从而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的精神人格、自强进取的民族精神、天人和谐的人生追求和崇德尚能的价值取向。

在新的语文课程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过程和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终极目标。通过语文教学的熏陶和教师的言传身教,颂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讴歌民族精神,肯定和褒扬高尚品性和人格,深刻探讨生命的意义,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可通过了解和赏析课文对作者的人格魅力进行宣扬,还能通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渗透[2]。

三、结论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知识涉及面广,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等多方面,中国语言文学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广博而深邃,睿智而高远。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对于正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职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语文教学,并且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审美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成长就会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金豪.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学——谈语文教学对学生人生观的正面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04):20-21

[2]马成.浅谈语文教育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科学与财富,2010,(7):166-167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教学;三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25-01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最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真正摆脱了以前教学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语文教学手段,切实提高了教学整体效益。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偏离正确轨道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优势,就要努力做到“三不”,使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更精彩。

一、正确认识,不追求时髦、一哄而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优势不言而喻,“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随着网络教学的逐步推广也出现偏离轨道的现象,不少教师对应用网络教学目的不明确,甚至还出现了极端情况。许多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网络,教学就先进,教学手段就现代化,自己就教得好,学生就学得好。许多教师在网络的应用上出现了不分学科、不分课型、不分环节一哄而上的现象,有的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网络,就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就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尤其在评选优质课上,非有网络的参与,课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否则好像犯了天条戒规一样,因此出现了许多评优课的备课前不是深入研究教材,而是挖空心思找网络素材的不可思议的现象。

大家应该知道任何教学手段都有其局限性,比如网络在情感交流、记忆分析、动手合作等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强调语言积累、口语交流的文学艺术类课程并不适用网络环境实施教学。众多事实已证明,在没有必要使用网络的课堂上勉强使用网络,不但不会提高质量,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所以说网络的优势应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质量和学习方式的提高上,这是衡量网络实效的唯一标准。

二、巧妙使用,不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教师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时,经常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一些特性,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信息技术课。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看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起伏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体验都消失在冰冷的计算机屏幕前。另外在教学过程所展示的一些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色彩艳丽,图文出现的方式不断变化,各种声音轮番上阵,这些在教学中不顾学科的属性、不考虑教学内容的贴切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

这样的课件根本达不到应用网络教学的真正目的,恰恰是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这些强烈的感官刺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需要我们有大的教学观,要有先进的理念做指导。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积极的认知思维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将网络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的定位。基于此,网络提供的内容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三、仔细甄别,不鱼目混珠、弄巧成拙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4

现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越来越重视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在注重体育教学能力的同时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必将是未来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课题将从高校学生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作为切入点进行论证,阐述人文精神对当代体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途径,促进人文精神在高校学生中快速发展,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一我国“人文”体育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自1996年才将体育学正式列为一级学科,在此之前体育从未提及“人文”这个词汇。1997年我国设置了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体育学的二级学科,自此体育中才正式将“人文”的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中。尽管体育人文观念已经在我国存在了十多年,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依旧比较匮乏,专业教育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机械的给学生灌输体育技能知识,而随着体育专业知识不断地更新、拓展,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教师要想教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形中,学生将完全被局限在某个专业领域,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辛苦。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固化的专业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成为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卓越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能够灵活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体育教育必将进入“人文”“人道”“人本”的新阶段。“人文”精神体现在体育教育中的目标就是要寻求人文精神的回归,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集聚智慧,获得心智的提升,使他们不仅要具备创新精神,批判性的思维及跨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应该具有爱心、责任心、崇高的道德水准,与人和谐共处、共赢的健全的人格。

二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

我国高校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一般为“一言堂”方式进行教授,师生关系基本为“教师权威制”或“师道尊严制”,[3]教师存在着很强的本位主义思想,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4]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学生对体育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个人情感和身体素质的不同需求。教师以学目的、材内容、学进度、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要求学生,忽视或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严重束缚了学生体育运动个性要求。[5]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动作的准确性及规范性要求过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情绪低落,对于教授内容疲于应付等现象。同时由于师生缺乏平等、和谐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对话,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被严重压制,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环境下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尤其是器械运动)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高校体育教育如果要克服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各项弊端,消解因体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对高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必须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基础”的人文精神目标,充分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多重性、可塑性,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展个性、塑造个性。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展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人文精神”科学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打铁首先自身硬”,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起直接决定作用。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将“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正确实施。热爱、尊重、信任、关心学生的教师,是“人文”体育教育在高校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素质评判不应该仅仅考核教师的业务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更应该注重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养及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是“人文体育教育”能否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

2.教师自身转变观念,明确“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基础”的人文精神目标。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现阶段急需解决人文精神匮乏的问题,但是部分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时很难摈弃旧观念的干扰,仍不肯放弃自身“高高在上”的“主导”角色,无法立即转变观念。但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基础”的人文体育精神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将自身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需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沟通,做学生的“平等的朋友”。

3.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

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保证,[6]而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的教育关系。“人文体育教育”将重点改变以往“教师权威制”下教师与学生的不对等教学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改善了课堂气氛,同时通过同学间互动,也营造了学生团体协作的氛围,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7]教师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者自居,努力营造“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大胆提出意见,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实事求是、相互尊重的体育人文精神。[8]

4.改变体育统一的标准,充分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要充分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身体素质、技术基础、情绪状态等具体情况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及内容,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素质、技术较差的学生,一定要避免指责、讥笑、讽刺、挖苦,要尽量耐心引导、鼓励,避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减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与逆反心理,让学生主动积极融入教学过程,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充分体现人文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质核心。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人文精神;缺失;影响

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基本核心对象对人类生存价值及意义的关怀,高度重视人的道德、理想、信念、品格等,是对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人格、理想的追求。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新时代的学生要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人格及努力拼搏的精神。高职英语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淡化了人文教育意识,忽略了人文性物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1“人文精神”缺失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

1.1影响学生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受功利性影响导致人文教育受到很大影响,院校人文教育气氛淡化,以致许多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历史、文学等学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经典文学学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使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存有空隙,如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国内外经典著作,不了解国内外地理、人文、文化习俗等,阅读没有系统的规划,种种因素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封闭并影响其知识面的宽阔度。英语教学的研究条件、师资配备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较为丰富,然而学生较易受语言功能及语言技术等影响,出现“拜金主义”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不重视人文教育类课程,没有将学习重点放在和毕业、就业有关的课程,尤其在西方思想的熏陶下轻视做人,注重做事,重个人及轻团队合作等不良影响。

1.2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和交流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因没有经人文知识系统学习而不能受人文知识感化,英语专业学生在思维和理解能力发展的瓶颈即不系统的知识结构,一旦深入学习环境时就表现出基础不扎实。主要表现为对丰富的人文背景知识的英语材料难以渗透理解,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较为薄弱,不能比较中西语言文化特征,更无法全面概括相关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的欠缺导致该教育体系没有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如在翻译英文时受到汉语表达能力的制约,表达英语时无法产生感染力,因没有实际交流经验而导致交流不畅。

2“人文精神”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必要性

首先高职英语语言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工具;语言是人和人重要的交流工具,更是丰富的人文知识载体。它可以充分显出人类的灵魂,人们获取广博人文知识的基础就来源于深厚的语言功底。高职英语教学涵盖了丰富的人文思想,人文自然也是知识的传播工具之一。由此可见,高职英语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所以十分有必要将人文教育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其次英语课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英语程度的开设范围在高职教育中涉及各种不同级别、不同类别高职院校的全部专业,所开设课时也相对较多。其课程内容涵盖丰富的人文精神、西方人文精神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人文教育效果。第三英语教学是人文教育的关键环节;理论与实践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从理论角度分析,教师应有机地将科学文化理论和人文教育的理论相结合,进而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文化相融合。从实践角度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以人文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此实现正确的管制和鞭策学生行为,促使学生的行为适应社会需求并起到积极作用。

3在高职英语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措施

3.1建立生本英语课堂

人文素质是自我内化反思的过程,其中需要将所学的人文知识结合个人社会实践思考个人素质。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都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来说,应通过模块教学设计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人文内涵的课程体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述体系需要不同模块组成,如人文素质、基础知识、人文素质拓展、听说训练等。在开设英语课程时可结合学生未来所需的职业能力,通过校外企业实训、课堂基本语言技能训练、人文素质训练及职业模仿等多方面培养模式。同时开展职业英语听说训练、口语交际、人文素质讲座、职业英语阅读与写作及文献检索等实践性课程。这些课程能让学生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还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使学生主动适应当下社会竞争。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从形式上改变教学环境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高职英语教育课堂在开展教学时应结合当下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渠道,组织学生在适合教学的单元运用个人示范、声音及色彩等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讨论,一方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是营造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内在精神受到跨文化交流的冲击。

3.2合理应用英语教材中的人文信息

高职英语教材中能从多方面反映英国人文精神,可以说涵盖着大量的人文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这些人文信息充分利用,借助其熏陶学生。例如在高职英语某套教材中,该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十分重视在内容中渗透人文观念,某单元内容以主人公的个人回忆录为讲述文本,全面阐述了该主人公学生时期所遭遇的困境及面临的挫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运用学习过的英语词汇描述该主人公背后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同时设立讨论小组让学生明白课文所传达的意义,再伟大的人在成功的道路上也必然有曲折,然而只要目标坚定、努力进取、百折不饶及踏实进步就能获取掌声和鲜花。学生在积累文化背景和人文信息过程中就能掌握语言知识背后所涵盖的文化及文化精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重视人文精神的传递,能同时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3.3建立凸显“人文精神”的考评机制及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目前高职院校的考评机制多数缺乏对教师、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对学生的考评呈现“分数化”“应试化”特点,而对教师的考评则呈现“程序化”“功利化”等特点。首先为学生制定形成性考评机制。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由个人素质、卷面成绩、学习态度、职业精神等多个方面组成,学校和教师考量学生是否进步的依据都参考学生在社会化和精神层面是否得到提升,类似于学习成绩,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竞争环境下锻炼出积极向上和独立自强的学习态度,从而信心百倍的面对社会挑战。其次教师是教育功能的执行者和教学过程地完成者,衡量教师工作能力和质量可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进行考核。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考核时都参考“定量”要求,没有考核教师的教学是否对学生有精神影响力、教学创新能力及教师人文素质等多方面要素考量。因此高职院校可将价值引导、情感激励、认知建构等方面内容作为综合考查教师机制当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要求英语教师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在英语课堂中有效应用人文信息营造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教师还应对我国历史、艺术、文学有一定的积累,便于在日常英语教师中能熟练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肯定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生和人生挫折。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育中如果缺失“人文精神”则会严重影响该门课程,除了不利于学生对英语教材中的专业英语知识掌握,更不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所以高职英语教育要求教师不单单集中于提高学生语言知识技能,要避免教学工具化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文精神,对其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薛燕 单位:河南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曹青.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谈人文素质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0):16-17.

[2]陈文,沈剑“.人文精神”缺失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J].教师教育学报,2013,11(8):146-148.

[3]张丽超,李婵.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调查[J].城市地理,2015(12).

[4]孟源源“.人文精神”缺失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J].电子制作,2015(2).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6

一、将对学生的人品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借助语文教学阵地提高学生的品行,教会学生做一个有德之人。

“先做人,后做学问”。可见教会学生学做人、做好人比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我院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有许多甚至初中都没读完就来就读,可想而知,在初中阶段他们绝对不会是教师眼中的好孩子,所以他们大都不太受老师的重视,也因此,我院的学生大都对自己没什么信心,对老师也没什么好感,对一味说教的老师甚至会有敌对情绪。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地有着自暴自弃的想法,不愿规范自己的言行,我行我素。为此,我常跟学生们说一些有成就的人,如比尔・盖茨借此告诉他们:一个人学习不好并不影响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但是品行对一个人却至关重要。三国时的刘备,论智谋不敌诸葛亮,论打仗不如五虎上将,却做了蜀国的皇帝,为什么?没别的原因,德行而已。天下有德者居之。

在一次一批青年才子在同一位知名企业家座谈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请问您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要德才兼备。”

“德才两者,哪个优先?”

“德!有德的人至少可以找到适合他的工作岗位,缺德的人我们企业坚决不要。”

“您所指的德是什么?”

“首先是社会公德、人文品行。”

“为什么?”

“没有起码的社会公德、人品素质,这种人不可信也不可用。”

企业家的回答,提出了现代企业乃至现代社会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为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好的人品、好的品行?就是教育。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要想学生养成好习惯,就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制定切实可行的言行标准,奖罚分明,坚持不懈,精心疏导,将学生的好的品行逐步培养塑造出来。

二、利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能听到学生跟我说这样的话:“老师,我已经好几年没写字了。”可以想见学生的语文基础有多差,而且一大部分学生还有着“我来这所学校就是学技术来的,学基础文化知识有什么用?”这样的心理,所以对语文的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兴趣。我深知,我们的学生三年后大部分不会有接受大学文化氛围熏陶的过程,无论是从完成教学任务还是从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角度看,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教会他们基本的文化知识。

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体会到要想让学生能自觉自愿地配合我,学好语文知识,让我顺利地完成授课任务,首先我就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我、信服我、喜欢我,进而喜欢上语文课。一次,一名学生上课迟到,敲门进来后怪声怪气地说了一句:“I am sorry.”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心里清楚,他这样做无非就是在搞怪。我一笑,看着他说:“It does not matter this time,but you must be earlier next.”听完,全班同学的笑声更大了,那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听不懂。”我说:“没关系,我刚刚说:‘这次没关系,下次早点。’”经过这个小插曲,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变得不一样了,我再引导提问,回应的就多了。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在心里已经开始佩服我了,这样后面的教学也就容易进展多了。

至于学生认为文化课不重要的这个想法,我知道单凭说教解决不了这个思想问题,想了许多方案,最后想到了一个就在身边,却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

“大家都看到了,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在这一两年内建了许多的高楼大厦,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大楼是直接从平地上起的还是先在地面以下挖一个深坑?”

“先挖一个坑。”

“那是什么?”

“地基。”

“那楼房盖好后,你是住地面以上的楼呢还是地面以下的地基?”

“住地面以上的楼。”

“那为什么那么费事地先挖地基,我们又不住它,不是一点用没有吗?”

“那是为了让楼房更稳固。”

“好,大家也知道地基的存在是为楼房更稳固,即便是以后我们根本用不到它,但是它却对楼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地基就如我们现在所学的语文知识,现在你明白了学校给大家开设语文课的意义了吧。”

解决了这个思想问题,接下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而学生通常不按老师的要求做关键也是缺乏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常常从诱发兴趣入手。比如,在讲朱自清的《春》时,我就针对学生爱上网的特点,投其所好,让学生上网查找跟春天有关的诗句,越多越好,看谁找的诗句跟《春》的内容最接近,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也顺便识记了许多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经杏出墙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就这样把学生由被动学习拉向了主动学习。

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我将这些诗词以歌曲的形式教唱给他们,然后举行一个小小的赛歌会,这样既达到了识记诗词的目的,又收到了活跃课堂气氛,师生良好互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