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进出口贸易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解决措施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适时变动人民币汇率,在我国贸易结构的调整中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币的升值对一些利用价格优势,且技术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来说,会受到非常巨大的冲击,削弱了这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可以促进行业内产业机构整合,对产业层次的提升,市场份额的扩大都有着很大的好处。在一般情况下,我国贸易的发展和实践与贸易的结构升级是息息相关的,贸易结构在升级的过程中,主要克服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所以,人民币的汇率升值也给贸易结构的升级带来了正面影响。

(二)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通过一些国内外学者,对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产生的影响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的汇率变化和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是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币的汇率处于升值的状态,则可以改善贸易的条件,对出口产生刺激作用而对进口产生抑制作用;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的情况,则造成贸易条件的恶化,对出口产生抑制作用而造成进口增加。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为对我国日益恶化的贸易条件进行改善并且防止贫困化出现增长的状态,可利用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来实现。

二、解决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措施

(一)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结合

第一点,调整出口退税率,对一些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商品出口补贴量进行调低操作。当期,我国出口退税率已经达到13.4%以上,这就产生了非常巨大的财政压力,可通过外汇储备的提升来逐步减缓款偿的速度,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对财政压力的缓解有很大的好处。经过税率的下调会引起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放缓,最终可以对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行缓释。第二点,逐步减少人民币的存款利率,增加贷款的利率。从存款的利率来分析,将造成我国人民币的收益率降到比以外国家货币收益率低的状态,这样可以科学有效地避免过多的“热钱”进入到我国的市场中来,对资本项目中盈余的一部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进行缓解;与此同时,能够提升贷款的利率,这样会造成出口企业的成本增加,逐步降低出口的增长率,对来源于经常项目盈余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行缓解。同时还需要注意对一些投机性的“热钱”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汇率制度及宏观经济可以处于有序而且平稳发展的状态。

(二)降低进出口贸易依赖

目前,我国对外出口的区域结构出现了一些失衡。出口往往都集中在少部分国家,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对这部分国家依赖程度的增加,导致我国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比如说,我国的贸易收支顺差主要源自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对非洲大陆、拉美等一些欠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非常少。这就需要我们适时调整贸易区域机构,积极和那些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活动,减少对美国等国家的贸易依赖。

(三)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企业需要注意加强整个产品结构的调整,对市场经营的机制进行更新,这样才能大大提升自身在出口产品方面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汇率的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后,如果受到影响的出口企业不能扭转传统的技术,附加值相对较低或通过较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的状况,将造成企业在占有外部市场份额的过程中越来越艰难。相关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品牌、管理特点还有相应的技术创新来进行产品科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提升,从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出发来加强自身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地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汇率是两个国家的两种货币之间进行比价或进行交换的比率,对一国经济贸易的均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对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调整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的经济贸易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并且积极进行经验的总结,可以对汇率变动与进出口贸易的界定进行清楚的认知,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给予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

参考文献:

[1]冯宗宪,李祥发.中美经济因素、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中美双边贸易差额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3,(07):04-15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人民币 SDR 贸易

1引言

历史上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经历了很多转折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贸易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管理到市场机制为基础、由吃“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贸易不断自由化,中国的贸易政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进一步推进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近几年,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IMF的四年考察期内,中国的货物与服务出口额一直位居前三。进入2011-2015年的考察期内,中国的商品与服务出口速度不减,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占全球货物出口的11.2%,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从内容上看,我国软性技术进口少,我国专有技术等软性技术引进不足,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始终是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主流,此外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贸易摩擦和纠纷日益激烈的压力,贸易企业逐渐由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过渡。

2人民币加入SDR的机遇

2.1对外贸易发展的里程碑

人民币加入SDR篮子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虽然人民币纳入SDR中国在IMF中的话语权较小,并不意味着挑战或者取代美元的地位,但是意味着中国参与国际储备体系变革的必然趋势,有助于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IMF同意人民币纳人其货币篮子,有利于提升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认知度和被接受的程度,可以使中国在全球经济金融领域获得进一步认可,提升金融体系话语权。

2.2提高国内市场对外贸易吸引力

中国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将大大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交易中的支付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加快了人民币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贸易往来,人民币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多边使用的趋势将继续向欧美等地区扩展,人民币使用将获得新的机遇,人民币将成为除了我国大陆地区以外国际结算和投资货币的重要选择。

2.3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自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下降,无序波动。近年来,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进入SDR篮子,有利于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促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公平、公正、有序。人民币借助这样一个机会,推进人民币的利率和税率的市场化,扩大人民币双边互换的规模,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相互协调、互相竞争。通过这种竞争关系形成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3人民币加入SDR的挑战

3.1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体系承担更多责任

2015年中国GDP约占世界的比重为15.5%,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美国长期垄断国际话语权和国际霸权,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权力与责任并不对等,美国享受到了铸币税收、对外融资和国际支付等多重好处,却没有能力承担应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的责任。人民币加入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承担更多责任,可以缓解系统性风险。

3.2加入SDR实际收益不显著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加入SDR出现收支逆差时,例如金融账户逆差,就可以向IMF申请特别提款权,用以维持收支均衡与本国汇率稳定。中国获得SDR权利,虽然对人民币有强大的象征意义,但是当中国处于经常性贸易顺差和总体收支为正时,并不能使用到所谓的SDR针对国际收支逆差国的权利,中国只没有所谓的“特别提款权”,美国才是最大的收益国。

3.3汇率波动风险

人民币加入,降低了欧元、英镑权重,但美国所占权重并未发生太大变化,美国的地位不可动摇。并且IMF规定了条件,人民币加入SDR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更受美国影响,汇率难以稳定。汇率的大幅度波动将给贸易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提高了国内进口企业的资金成本。全球股市暴跌,风险偏好下降,催化剂是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贬值等。如果美国选择加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国货币贬值,选择进一步吸引资金回流,那么工厂获取资金成本就会进一步抬高。

4人民币加入SDR对外贸易新路径

4.1增强中国进出口综合优势

中国对外贸易条件的改善并不在于简单的促进出口或抑制进口贸易,而应该体现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要从长远的角度改善贸易条件,需要加强产业内部的调整,摒弃内部的价格竞争,同时激励技术创新、打造品牌。具体来说,国家应该转向自主创新驱动阶段升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中国外贸企业不仅需要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更要重视产品差异化和产品创新,开拓国际市场。

4.2打造进出口贸易“新常态”,实现互利共赢

在IMF的考察期内,中国不断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也居世界前列。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人民币加入SDR后,但人民币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同时,必须发展开放经济,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在国际化的同时,让人民币发挥更大的作用。

4.3树立国家和企业风险意识

对我国来讲应当加强金融制度建设,建立更加多元化的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创新,增加风险对冲工具。对企业来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单边升值,波动率较低,进出口企业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企业普遍缺乏套期保值的观念,要让企业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在企业内部避险机制建设方面应更加关注人民币的汇率变动情况,在尽量平衡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上,选择成本较低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钱文锐,潘英丽.SDR需要人民币:基于SDR定价稳定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1).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范文3

[关键词]港澳台投资 中国大陆 国际收支

一、相关文献综述

以蒙代尔为代表的关于FDI对国际贸易的替论有效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个国家之间发生的直接投资。蒙代尔(Mundell,1957)认为在完全满足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将会完全替代国际贸易,从而减少东道国与投资母国之间的贸易总量。小岛清(kiylshi Kojima,1978)提出了FDI与国际贸易的互补关系,强调了直接投资不单是资本的流动,而是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总体转移。小岛清的模型表明,FDI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大多数国内学者从定量的角度,如丁文丽(2001)、奚君羊、刘卫江(2002)、许和连、赖明勇(2002)、施敏颖(2002)、高然(2003)、崔学臣和唐左(2003)等运用实证分析认为FDI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呈正向相关性。

二、计量模型及其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体现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这两个方面。从资本项目看,东道国因外商初始投资带来的资本流入而得到好处;从经常项目看,当外商投资企业向母国支付红利、利息和特许费及行政管理费时会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我国直到1995年才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股利和利润汇回进行单独报告,数据较缺乏,因此本文将集中考察FDI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从1983年的436.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737.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5.6%。而吸引对外直接投资(FDI)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对外贸易增长速度,1983年我国实际吸收FDI仅有6.36亿美元,2001年则高达747.6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9.1%。为了研究港澳台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建立港澳台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模型如下:

其中下标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

模型选取全国31个(97年以前为30个)内地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作为截面样本,时间段从1994年至2007年(其中部分变量的数据94年以前统计资料并没有提供,故数据样本从94年开始),并用Eviews5.0软件包进行处理,下面详细说明各个变量的选取方法,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一)T、X、M:分别为各时段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占GDP的比例;

(二)FDI、FDIHK、FDIO:各时段外商直接投资、港澳台直接投资和其它外商直接投资比例的平均值,由于各省市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数据无法获得,而且这两个指标在本质上是类似的,因此本文采用全部外商直接投资、港澳台直接投资和其它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代替。

用Eviews5.0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如下

三、结论

统计结果显示港澳台投资和其它国家外商直接投资都对中国的进出口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这与我国对外企的出口导向型政策有关,反映了80年代以来出口导向型引资政策的明显作用,外资的大量涌入从数量上推动了中国出口的增长,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比重较高。由于外商通常在国际贸易中具备良好声誉和广泛的销售网络,以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东道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而外资为东道国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也有助于提高东道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产生的需求带动国内企业的“间接出口”;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本地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带动整个地区技术创新和出口增长。

仔细分析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对于港澳台投资而言,其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对进口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其它外商直接投资而言,情况正好相反,其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小于对进口的促进作用,并且不论是出口促进效应还是进口促进效应,港澳台投资都大于其它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促进效应。这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港澳台地区投资商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且劳动力成本较高,他们在中国大陆进行投资主要是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及其它资源,如果根据kiylshi Kojima(1978)对外商直接动机的分类,可以看出港澳台更倾向于自然资源寻求型和低成本劳动力寻求型,而其它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更看重的是中国大陆广阔的市场,从动机分析属于一种市场寻求型。2)从进口角度看,外商投资企业通常比当地企业有更高的进口倾向,特别是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将导致东道国的贸易赤字,但同时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FDI将会减少东道国从国外进口的需要,这实际上就是进口替代。3)一些跨国公司通过从国外母公司高价进口原材料、零配件实现利润转移,达到避税的目的,表现在统计数据上就是对进口的贡献大于对出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文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总量及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经济经纬,2002(2),96-98

[2]奚君羊,刘卫江,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1年12月,第3卷第6期:3-11

[3]许和连,赖明勇,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预测, 2002(2),10-13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汇率波动 中日双边贸易 协整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10-010-05

一、文献回顾

自2001年以来,我国连续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引起了以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的极大不满,贸易摩擦频繁不断。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进出口总额占GDP很大比重。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因而受到越多越多的关注。而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走升,同时呈现“有升有贬”的双向特征,波动幅度不断增大。这使得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

尽管国内外汇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但大多集中在考察汇率水平值对我国进出口总量和贸易收支的影响方面,考察波动性对贸易影响的相对较少。李广众(2004)研究表明汇率波动风险对分类贸易量存在正负双向和冲击程度上的差异。陈六傅、钱学锋、刘厚俊(2007)的研究表明,实际汇率风险对企业出口所造成的负面冲击更为显著,而冲击差异程度与企业风险意愿类型、风险规避能力以及出口产品质量等因素有关。谷宇、高铁梅(2007)发现,在短期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进出口表现为负向冲击,但对进口冲击效应较大,在长期内对进口表现为正向冲击,而对出口表现为负向冲击。沈国兵(2004)、任兆璋和宁忠忠(2004)分别运用1998-2003年月度数据和1980-2001年年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Rahman和Thorbecke(2007)利用引力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对中间产品、资本和最终产品贸易的影响发现,人民币升值将显著降低中国对美国出口,但对进口贸易影响不大。

从目前来看,有关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美贸易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多,而有关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日贸易影响的研究则相当不足,只有潘红宇(2006,2007)研究了汇率波动对中国对日出口的影响。汇率波动对中国对日进口的影响虽然在安辉、黄万阳(2009)一文中也得到分析,但研究却停留在汇率波动风险与中国对日进出口贸易的长期关系上。当前,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贸易逆差来源地;而中国在2004年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显然,中日两国存在如此重要的贸易伙伴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入分析中日双边汇率波动与双方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在前述文献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首先,本文应用经济基本面数据建立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GARCH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得出的条件方差度量中日双边汇率的波动性。其次,本文构建了包括汇率波动性的进出口模型,并运用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比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日双边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了贸易伙伴实际收入、中国与贸易伙伴双边实际汇率水平及其波动性对中日双边进出口波动的贡献程度。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理论与实证分析框架,第三部分讨论数据处理过程及相关实证检验方法,并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最后是结论。

二、理论模型与数据选择

(一)理论模型

本文进出口模型是参照Hooper et al.(1978),Goldstein et al.(1985)的研究建立起来的,并在实证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见Sauer and Bohara(2001)、Choudhry(2005),谷宇和高铁梅(2009)等。其关键假设是商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汇率的价格传递是完全的。其中,模型的进出口方程分别在进、出口部门实现均衡。进出口均衡方程分别为:

这里Mt,Xt分别表示本国实际进、出口;Yc,t表示本国实际收入,衡量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能力;Yf,t表示外国实际收入,衡量贸易伙伴对本国商品的需求能力;REt表示本国实际汇率水平,反映本国产口产品的竞争力;Vt表示本国实际汇率波动风险;m1,t,m2,t分别表示进、出口方程估计残差。上述进口方程意味着,进口主要受本国实际收入,相对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影响,其中相对价格用汇率来反映,价格不确定性用汇率波动风险来反映。类似地,出口主要由外国实际收入、实际汇率及其波动风险决定。考虑到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本文在原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两个结构变量D1(2001年12月前取0,12月后取1)、D2(2005年7月前取0,7月后取1),分别考察中国加入WTO和汇率制度改革的结构性影响。

(二)数据选择

本文数据样本自1995年1月至2010年4月,数据处理采用Eviews6.0软件。由于日本未公布GDP月度数据,日本实际收入用工业生产指数代替(2005=100);中国没有公布GDP月度数据,以及工业生产指数,实际收入使用工业生产总值代替。由于我国对日进出口贸易额,以及我国工业生产总值,日本工业生产指数具有很强的季节规律性,因此首先对这些数据进行12阶差分调整。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应数据均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量,运用CPI指数对数据进行平减。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经济信息网。

本文实际汇率表示为RE=ECPI*/CPI,这里 E 是外汇加权平均名义汇率,CPI*、CPI是贸易伙伴和中国物价指数。对于汇率波动率Vt,因为人民币对日元名义汇率在1995年1月至2005年7月之间基本没有变化,名义波动率几乎为0,本文采用实际汇率。汇率波动率的测度采用最新的广义条件异方差(GARCH(1,1))过程进行估计。标准的GARCH(1,1)形式为:

这里(3)式为均值方程,(4)式为条件方差方程,其中et为扰动项,s2t-1上一期扰动项et-1的预测方差,e2t-1表示用均值方程扰动项平方的滞后来度量从前期得到的波动性信息。利用条件方差对汇率波动进行测算的好处是考虑到实际汇率扰动项的波动可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而不是同方差,这样可以考察汇率波动方式及其持续性对进出口可能造成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1月以来,我国人民币对日元总体呈升值态势。在1998-2001年,2001-2008年两个阶段,均出现人民币对日元在经过一定时期贬值后,而后慢慢升值。从图2可以看出,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波动具有一般金属价格波动的特征,呈现出波动的积聚性,是一种非随机的非线性波动。从波动率的变化趋势来看,人民币对日实际汇率波动整体上不断趋于平稳,2000年以来,波动幅度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1/4。这说明我国行政干预汇率制度的作用在不断减弱。

三、汇率波动对中日贸易的冲击效应

(一)进出口方程变量平稳性检验

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为防止伪回归的出现,在进行协整分析前必须进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对变量进行检验,检验形式按照AIC准则选择。在95%的置信水平下,lnMJP,lnXJP,lnYJP,lnREJP,lnVREJP,lnYCH都是非平稳的,它们的一阶差分形式DlnMJP,DlnXJP,DlnYJP,DlnREJP,DlnVREJP,DlnYCH都是平稳的。因此,各变量原值都是I(1)过程,各差分变量都是I(0)过程,各变量单整阶数一致,可以对各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二)进出口方程变量协整性检验

1.汇率波动对进口的影响

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检验对中国日进口方程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迹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之间存在1个协整方程,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不存在协整方程。由于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不一致,为进一步判定中国对日进口与其他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首先假定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然后利用误差修正项(VECM)中的误差修正项系数符号来进行判断:如果系数符号为负,说明这种协整关系是稳定的;反之,则说明这种协整关系是不稳定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误差修正项系数小于0(见方程(7)),这说明中国对日进口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是稳定的。相应地,可以得到反映长期均衡关系的标准化协整方程(6),括号中的值为标准差。

方程(6)表明,从长期来看,中国对日进口主要受到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拉动,弹性为3.552,即人民币实际汇率每贬值(而不是升值)1%将使得日本对华出口增加3.552%。汇率波动性对进口产生显著的负向冲击,波动率每上升1%,中国对日进口将下降1.878%。这对于欲扩大对华出口的日本企业来讲,日本政府采取措施维护中日货币实际汇率稳定尤显必要。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5年中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均显著促进日本对华出口,并且其促进作用远远大于中国实际收入增长所产生的拉动作用。

以上部分探讨的是人民币汇率水平及其波动弹性,与中日双边进口之间均衡关系,但进口是波动的,短期内会出现偏离均衡的状态。因此需要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来解决这种均衡误差。在VECM中,所有作为解释变量的差分项系数反映了各变量的短期波动对被解释变量短期变化的影响;误差项系数表示对上一期偏离均衡的调整。根据AIC、SC准则,确定差修正模型的滞后阶数为1。方程(7)表示短期修正关系的中国对日进口误差修正模型,括号中的值为t统计量。

检验值:R2=0.2215 log likehood=194.6670 AIC=-2.0626 SC=-1.9212

从方程(7)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这表明上一期中国对日进口与各变量之间的非均衡误差0.007的比率对当期进口进行修正,即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自动实现,但由于比率较小,恢复至均衡关系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滞后1期的对日进口和中国实际收入对当期进口产生较显著的负向效应,进口与实际收入增加在当期就会对进口产生抑制作用。与长期冲击效应一致,实际汇率贬值在短期内对进口具有促进作用。与长期冲击效应不同的是,滞后1期汇率波动性并没有对当期进口产生负向冲击效应,相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尽管冲击效应相对较小,仅为0.025。两个结构变量,即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5年中国实际汇率制度改革均对当期进口产生较小的正向冲击效应,分别为0.093和0.015。

2.汇率波动对出口的影响

与前面类似,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对日出口、实际收入、实际汇率水平、汇率波动性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相应的协整方程为:

方程(8)表明,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贬值将显著推动中国对日出口,出口汇率弹性达到3.958,这意味着实际汇率每贬值1%,对日出口将增加3.958%,而实际汇率升值将使得中国对日出口受到巨大冲击。日本实际收入对中国出口的促进作用仅次于汇率贬值效应,为1.6556。这意味着,一旦日本经济走软,我们对日出口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汇率波动性对中国对日出口产生负向冲击,这从侧面说明国内厂商出口溢价能力低,利润空间较小,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的加剧将对国内厂商利润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导致出口下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金融避险工具的缺乏使得我国厂商无法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并最终影响出口。

与方程(6)类似,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2005年中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对日出口也产生正向冲击效应。不过,比较方程(6)、(8)可以发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对日进、出口相对影响力刚好相反,在方程(6)中,前者对中国进口的影响大于后者,而在方程(8)中,后者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大于前者。

与进口分析类似,本文建立如下出口误差修正模型:

检验值:R2=0.3996 Log likelihood=274.2026 AIC=-2.9023 SC=2.6716

方程(9)表明,从短期影响来看,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并且比较显著,这说明中国对日出口与其他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可以自动恢复实现。且与方程(7)中的误差修正项系数相比,可以发现,出口长期均衡关系恢复速度相对较快。中国对日出口在短期内受自身滞后1期、2期的负向冲击比较明显。滞后2期的日本实际收入对出口表现为正向冲击。滞后2期的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对出口短期影响表现为正冲击。汇率波动性在短期内并不影响中国对日出口,这也反映日本进口商可以利用本国相对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金融避险工具来规避汇率波动给其进口产生的风险。

与对日进口误差修正模型类似,中国加入WTO在短期内也对中国对日出口产生正向冲击效应,尽管冲击效应相对较小。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冲击效应因t统计值不显著而未纳入方程(9)。

(三)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动态冲击分析

图3、4分别为中国对日进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冲击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从脉冲相应图看,假定其他变量不发生变化,给定人民币对日实际汇率一个标准差信息冲击,在冲击发生当期对进口起到促进作用,稍后在第2期对进口起到抑制作用,在长期中这种作用是不确定的,在正负交替中衰减至零。给定汇率波动率一个标准差信息冲击,在短期内(前2期)对进口产生抑制作用,但在长期中冲击的抑制与促进作用在交替中衰减至零。相应的方差分解图见图7。

从图7可以看出,中国对日进口一个标准差的变化可以分解为自身以及其他三个主要变量的作用。这些作用大约在滞后4期后趋于稳定。中国对日进口的一个标准差变化主要是源于自身的变动,大约有96.5%可以由其自身的变化来解释,而只有3.5%可由其他三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在这三个变量中,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的变化能够解释中国对日进口的一个标准差变化的2.1%,而汇率波动能够解释其中大约0.7%。

图5、6分别为中国对日出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冲击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从脉冲相应图看,假定其他变量不发生变化,给定人民币对日实际汇率一个标准差信息冲击,在冲击发生当期对出口起抑制作用,稍后在第2期才起到促进效果,首次促进效果持续2期左右。这表明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贬值对出口的推动作用具有滞后性,大约滞后2期。在长期中这种作用是不确定的,在正负交替中衰减至零。给定汇率波动率一个标准差信息冲击,在刚开始4期内,总体对出口具有促进作用,而后才对出口具有抑制效果。这表明汇率波动性冲击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具有滞后性,大约滞后4期。在长期中,冲击对出口的抑制与促进作用在交替中衰减至零。相应的方差分解图见图8。

从图8可以看出,中国对日出口的一个标准差变化可以分解为自身以及其他三个主要变量的作用,这些作用大约在滞后5期后趋于稳定。中国对日出口的一个标准差变化主要是源于自身的变动,大约有88%可以由其自身的变化来解释,而只有12%可由其他三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在这三个变量中,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的变化能够解释中国对日出口的一个标准差变化的4.4%,而汇率波动能够解释其中大约0.6%。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GARCH模型衡量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波动率,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具有主要金融商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呈现出波动的积聚性。从波动率的变化趋势来看,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的波动整体上不断趋于平稳。这意味着我国对汇率的行政干预在逐渐减弱。

在合理量度汇率波动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中国对欧元区进、出口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本文估计和检验了中国对日进、出口方程各变量之间的长短期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对日进、出口方程各变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中日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均增加双边贸易出口,但中国对日出口实际收入效应远大于日本对华出口实际收入效应,前者约为后者的6倍。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关注日本经济走势,因为日本经济疲软将对我国对日出口造成显著负面冲击,我国对日贸易逆差也会进一步扩大。

尽管在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性变化对中日双边进出口变动的贡献度相对较小,但其长期影响不容忽视。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升值在长期内对双边出口均产生大小相当的抑制作用,且远高于其他变量对双边出口的影响。人民币对日元汇率波动均对双方出口造成负向冲击,并且其对日本对华出口造成的影响远大于中国对日出口,前者将近是后者的4倍。这就要求中国货币当局必须保持人民币对日元汇率稳定,避免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以防止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剧。在与日本就汇率问题进行谈判时,应注意到人民币升值也会对日本对华出口造成不利影响,维持汇率稳定对日本对华出口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汇率制度改革均对日本对华出口(亦即中国对日进口)、中国对日出口具积极推动作用,并且其合成效应基本相当。然而,两者对推动中日双边出口的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异,就日本对华出口而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产生的推动作用大于汇率制度改革的推动作用;就中国对日出口而言,后者的推动作用大于前者,而且,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出口的推动作用大于对日本出口的推动作用。这意味是中国货币当局改盯住“美元”为“一篮子货币”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对日出口,缩小中日贸易逆差。

参考文献:

1.谷宇,高铁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戏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

2.李广众,Lan P.Voon.实际汇率错位、汇率波动性及其对制造业影响的实证研究:1978-1998年平行数据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

3.陈平,熊欣.进口国汇率波动影响中国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2(6).

4.余珊萍,韩剑.基于引力模型的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新金融,2005(2).

5.安辉,黄万阳.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基于中美和中日贸易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9(10).

6.安辉,黄万阳.汇率波动与中日贸易[J].广东金融学学院学报,2009(3).

7.陈六傅,钱学锋,刘厚俊.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风险对我国各类企业出口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对外贸易;汇率风险;防范

进出口贸易是典型的涉外经济活动,企业在外贸业务中要收付大量的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和债务,故涉及外贸活动的企业受汇率变动的冲击更为显著和直接,面临的汇率风险也更大。

一、汇率风险的形成机理

(一)汇率波动引发汇兑风险

在外贸业务中,从最初的合同订立到最终的货款交付,一般都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若外币升值,进口企业支付既定的外币数额要付出更多的本国货币;而若外币贬值,则出口企业收进既定数额外币结汇时可得的本国货币更少了。虽然以外币表示的款项数目没有变化,但反映到企业的收益水平上,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可能远远超过企业进出口业务所获得的利润。

(二)汇率波动产生利润风险和市场占有率下降风险

当人民币升值时,在汇率完全传递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商的外销价格如果与货币升值上升同等幅度,在国际市场上此商品价格需求弹性较大的情况下,那么出口的数量就会锐减,进而导致出口企业丧失市场份额,收益下降;如果出口商自己承担一部分本币升值带来的利润成本,只部分地提高出口品价格,则会直接导致其出口利润下降。他们只有自己承担大部分本币升值带来的成本,而无法向外国进口商转嫁,因此,当前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现实背景加剧了出口厂商的利润风险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的风险。

(三)汇率波动导致折算风险

在我国,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账面资产上不仅有人民币资产而且有外币资产,但其综合财务报表上的资产和负债都要统一折算为人民币来表示。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资产负债表中某些项目的价值也会相应改变。目前我国规定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幅远远小于兑非美元货币汇率的日波幅,对于最终财务成果以人民币结算的我国企业而言,如果他们使用非美元货币计价结算,则其面对的汇率风险要高于用美元计价结算。

(四)汇率变动将强化企业预期并影响其业务拓展

现实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对出口企业的预期产生很大影响,并进而影响其业务拓展。在企业预期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的情况下,其可能会通过提价来确保正常收益,但当进口国的货币购买力保持稳定或出现对内贬值时,提价的结果将使得企业损失大部分客户,进而导致经营困难。

(五)汇率变动可能导致企业价值变动

人民币汇率改变有可能会导致企业价值发生变动。比如,对于我国外贸企业而言,如果基于公司价值的层面,在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走势下,以未来美元现金流的现值衡量的企业价值,将出现较大幅度的缩水,从而

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融资能力及投资价值。

二、人民币汇率风险的衡量

在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就走上了逐步升值的道路,且升值幅度呈递增态势,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汇率风险因此逐渐积累和放大。

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程度可由方差计算的波动率和币值变动幅度来综合反映。从图1可以看出,经过汇改初期的微幅波动之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逐渐上升趋势。2005年汇改至年底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间波动率仅为0.0001,人民币汇率仅升值0.5%;2006年的波动率迅速上升至0.005,人民币汇率也升值了3.4%;而2007年的波动率进一步扩大至0.017,人民币汇率也升值了6.9%。这就意味着,在2007年,如果企业没有做任何汇率风险的防范措施,仅人民币升值一项就使其利润率减少6.9%以上。而从2007年末到2008年2月底,人民币两个月升值幅度就达到2.1%。对于那些习惯了在国际市场上靠薄利多销维持生存的国内企业而言,这种汇率变动的风险已经对其敲响了警钟。

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单边升值相比,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呈现出双向波动的走势。在2005年初至2007年末这段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率为0.07,而对欧元汇率的波动率为0.15,可见国内企业对欧洲贸易的汇率风险程度更高。另外,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的方向并不固定,汇率风险更难确认。在2005年11月16日之前,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由10.98升值到9.43,但此后人民币对欧元朝着贬值方向演变,至2007年末,已贬值到1欧元兑换10.65元人民币,贬值幅度高达13%。这就意味着,那些以欧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国内进口企业,汇率变动已经使进口成本上升了13%。表1反映了这几种汇率的统计性质。

表1数据表明,人民币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汇率波动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基于标准差和方差的分析都表明人民币与港币汇率波动幅度最小,与英镑汇率波动幅度最大,与欧元汇率波动幅度也比较大,与美元和日元汇率波动幅度基本相当。由于这几种货币都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使用的币种,波动幅度的增加显然是我国贸易商必须面对的交易风险。

上面的计算仅仅揭示了已经发生的风险程度,而将来要面临的汇率风险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将会持续扩大,升值速度也将继续加快。一方面,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将继续增加。尽管国内经济高速增长,但受到社会保障、教育以及体制方面的约束,国内需求提升乏力,加大出口是消化国内产能的主要方式,贸易顺差的扩大必然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我国持续施加升值压力。欧美等国为保护本国利益或转嫁国内危机,通过各种途径要求我国放宽汇率波幅,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人民币汇率很难维持小幅微升的走势。此外,国内的紧缩货币调控以及由此引发的升值预期,也会促使人民币汇率继续走高。因此,未来的汇率风险程度还将有所上升,成为企业外贸活动中面临的首要风险。

三、汇率风险的后果评估

从目前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并未对我国外贸总体格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2005年至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52.9%,进出口贸易盈余更是增长了157.4%,这说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汇率波动的影响。尽管人民币相对美元持续升值,但我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仍然较为明显。而且很多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人民币升值在增加出口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原料进口成本,两相折中后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有所增强,可以积极采取合理措施规避汇率风险。

但是总体的波澜不惊并不能掩盖局部的负面冲击。由于特定行业的贸易模式区别较大,汇率波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的行业而言是长期利好,但对出口为主、外币资产高的行业冲击较大。其中,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低附加值、低利润出口行业将受到影响。纺织企业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也在不断减弱。然而,对于那些技术和资本门槛较高的行业而言,如电子、机械、冶金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利润率相对较高,且议价能力较强,能够在合同中增加合适的价格条款规避风险,人民币升值对其的冲击相对缓和。

此外,近年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也比较快,在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关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已有相当大规模,2007年末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6189多亿美元。表面上看,进入我国的外资既能获得投资收益,又能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真可谓一举两得。但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从我国近两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上早已体现出来,从2004年到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幅为28%,而从2005年到2006年,这数值已经下降到15%,从2006年到2007年进一步下降到14%。这说明,人民币不断升值并没有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为一旦投资者将其外币资产换成人民币资产,等若干年后再兑换回去时,可能面临人民币更大幅度的升值所带来的损失。因此,人民币不断加速升值以及仍然存在的升值预期显然会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另外,已经获取相当投资收益的外资也会在各种借口和渠道下流出我国。它们一方面已经取得了投资收益,分享了我国经济调整增长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经过这两年的人民币升值,它们也获得了升值带来的好处,正所谓一举两得。因此,不断加速升值的人民币很可能促使它们尽快汇出以实现收益。

四、汇率风险的控制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几种主要的外贸风险,本文提出以下几点风险控制的措施与建议。

(一)合理选择结算货币

在对外支付中,应多使用软货币,而在收汇时则应多使用硬货币;在对外融资中,应争取使用软货币以便减轻债务负担。从目前的国际货币走势来看,美元将会延续弱势,而欧元的强势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人民币也将持续升值趋势。因此,要力争在对外贸易中以美元作为支付和融资的货币,而用欧元作为收入结算的货币,尤其是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另外,还要注意保持外币资产与负债的币种匹配。

(二)积极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在发达国家,外贸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进行保值操作是规避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最常用的方法。汇率保值操作主要有外汇远期、外汇期货以及外汇期权。这些现代衍生金融工具在西方企业的外贸风险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我国企业对此还相当陌生。外贸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外汇避险工具。在汇率波动幅度逐渐扩大的情况下,培养外汇专业人才,不断积累自己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以便在汇率发生波动时采取适当措施保全自己的利润。

(三)择机确定合同价格和结算方式,适当分散交易风险

我国出口企业在结算货币呈现贬值趋势时,可适当提高出口价格,或与进口商约定按一定比例分担汇率损失;当结算货币可能升值时,我国进口企业可要求境外出口商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外贸企业还可通过提前或推迟结算时间来规避汇率风险。企业可以根据结算货币的汇率走向选择提前或推迟结算,如果预测结算货币相对于本币贬值,我国进口企业可推迟进口或要求延期付款,而出口企业可及早签订出口合同收取货款,反之,进口企业可提前进口或支付货款,出口企业可推迟交货或允许进口商延期付款。

参考文献:

1、赵明昕.出口贸易中的国家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6(6).

2、侍伟.出口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组合型方案[J].中国外汇,2006(5).

3、牛晋玲.进出口贸易中外汇风险的防范[J].世界经济情况,2005(9).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范文6

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中国贸易研究室主任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 ,中国实行的是“出口导向”政策,这一政策使出口增长很快,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近来有对出口导向政策的批评,我认为有失偏颇。

过去实施“出口导向”政策是对的,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走过的道路。粗放型的出口方式尽管存在问题,但应看到,这些问题都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同时这种出口方式也带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中国出口产品共有三次转变:上世纪80年代末期,轻纺产品替代了资源为主的初级产品;90年代初,机电产品替代了轻纺产品;90年代末期直到现在,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共同替代了单一的机电产品。现在,高新技术产品正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的增长点。

此外,在入世以后,中国在外贸政策上已经不再提“出口导向”,早先的一些鼓励出口的措施,如出口补贴等等都已经取消了。至于出口退税,则不能算做推进出口的一个手段,因为这一做法本就是国际惯例。出口退税的目的是增加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中国现在已经从单纯鼓励某类商品的出口,转换到为出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增强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要看到,在入世以后,中国的进口增长速度也很快。关税降低,一些非关税的手段取消,这些都是为进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外资进入国内,其产品虽然主要是用来出口,但所需的原材料也都要进口,而中国对这些进口都给予了相当的优惠政策。同时,中国近期降低了一些产品的关税,放开外贸经营权,此类措施都是在为进口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和中国一向贯彻的“发展外向型经济”政策是相适应的。

应该说,近些年来,进出口还是比较协调,没有太大顺差。

要达到2020年GDP翻两番这一经济目标,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就要保持在至少6%的水平之上。在目前中国国内商品普遍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出口作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大动力之一,快速增长尤为重要。

王俊宜

著名经济学家,国内WTO研究权威专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教授

近几年,中国出口增长的速度很快,但同时,进口增长也很快。2004年的进口是5614亿美元,出口是5930亿美元,这其中只有300 亿美元的顺差。比起日本,这个数字并非很大,因此总的来说,进出口还是大致保持平衡。这也体现了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上的一贯政策。我个人不赞同中国搞进口战略,因为中国的国内市场太大了,如果全盘放开,什么都可以进,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也是相当大。

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个动力之一。因此,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中国的出口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好处。

首先,出口带动了出口产业的发展,而出口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随之带动了公共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由此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积累资金能够用于投资。出口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其他的经济增长动力。

对一国的国民经济来说,出口最直接的好处还有两个方面:

一是增加外汇收入。外汇收入增加了,才能有钱去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增加投资。

二是增加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丰富,才能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二十多年来,中国出口的发展形势是:出口量在不断增加;结构在不断地优化,目前初级产品的出口只占了六个百分点之多,九成多是工业产品,其中大部分是机电产品;此外,出口市场也在不断地多元化,出口的区域不再仅限于美国、欧盟和日本,而是朝向更多的市场和国家。

我不认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态势。中国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这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避免的问题。

韩玉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生导师

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扩大需求规模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双重功能,对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消费等国内需求拉动的,出口作为需求因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很弱。1978年以后,随着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出口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7%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的24.2%,投资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27.92%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的39.06%,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则从1978年的65.08%下降到2002年的36.74%。出口所占比重的大幅度提升说明,在经济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口作为重要的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大幅度提高。

除需求功能外,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实现资源从农业和轻工业向工业和重工业的转移。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1978年以后初级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同期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快速增长。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下降说明,进出口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已从改革开放前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创汇、进口生产资料的模式,逐步转向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转移,通过一般加工产品的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实现资源从一般加工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在改革开放前期,为满足生产资料进口的需求,初级产品和轻纺产品出口仍具有很强的创汇功能,但随着农业和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的短缺现象逐步消失,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初级产品和轻纺产品出口除了创汇之外,很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国内市场需求不足问题。

出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出口工业品加快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品出口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4.39%大幅度提高到1990年的11.17%和2002年的23.23%。特别是重化工业产品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缓解了重化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也对1990年以后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再次进入工业化以及1996年以后的重化工业化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分析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每增长1%,会引致工业总产值增长0.667个百分点,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每增长1%,会引致重工业总产值增长0.506个百分点。

杨一心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综合办副主任

观察出口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不妨以苏州为例,看看出口给苏州带来了什么。

对苏州来说,出口主要带来了三个收获:

首先,出口给苏州的发展带来了资金、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在我国,出口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这种方式实现的。在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走的是新工业化的道路,挑选那些技术含量高,能耗低的产业,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降低外贸依存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园区非常注重加工贸易企业的植根性问题,就是要让企业在本地植根下来,其表现之一是企业进来的设备能够尽量多,技术含量尽量高,其次是在园区的产业链条幅度要尽量长,让企业依存于园区,走不了。正因如此,园区把加工贸易企业的进入门槛提得很高,这种做法实际上降低了我们的出口风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追求出口量的增长,而是讲究发展,一个综合性的扩张。

其次,出口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使苏州得以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苏州工业园区从建立初始就注重通过出口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随着园区外资企业的不断发展,植根性逐渐加强,它就会主动寻找园区内的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苏州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资源都已经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锻炼出了一支产业队伍,学习了很多符合国际惯例的先进管理方式,这使园区奠定了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

第三,出口提高了苏州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了苏州城市化的程度,提高了当地政府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出口在给苏州带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同时,也带来了与之配套的人文环境建设。苏州在发展出口贸易的同时,城市规划、社会环境建设、政府高效服务理念等几乎同步完成。城市规划井然有序,为企业选择苏州奠定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政府的服务理念快速转变,高效办事、“亲商”理念深入人心。

薛荣久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关税委员会专家咨委会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邀顾问,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中国的对外贸易应该有大贸易观念。从大贸易的观点来看,中国还称不上贸易大国。

大贸易包括货物、服务、要素流动和投资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货物贸易去年在世界上排名第三,贸易额达到1万多亿美元,但服务贸易比较落后,在世界排名第八。不仅在名次上落后,而且存在贸易逆差。再看投资,中国已经成为高于美国的利用外资的国家。但问题是,现在仅仅讨论利用外资是不够的,因为外资是变相地占领了国内市场。也就是说,投资流向存在问题,流入的比较多,流出的比较少。发达国家在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上差距不是很大,而在这方面,中国的差距很大。前年统计的数字是,引入外资535亿美元,而对外投资则是18亿美元。

中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应该是从货物到服务然后再延伸到对外投资这样一个思路。目前的重心要放在大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上。

在服务贸易中,提供就是出口,消费就是进口。在世贸组织的协定中,服务贸易被分为四类: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它不是按照海关来衡量的,而是按照所在地提供的消费实现来衡量的。也就是说,服务贸易的出口,在国内就可以实现。

目前,服务产业占到了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3%,就业人口也占到了30%以上,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就是服务。如果中国的服务贸易做得不好,货物贸易和对外投资都会遇到障碍。比如,在货物贸易里,运输方面中国是逆差。信息、广告等服务领域的贸易如果做得不好,也会影响到货物贸易。

在树立了大贸易观念的情况下,处理贸易摩擦时,有些问题就会看得比较清楚。比如,对美国的贸易,如果单从货物贸易来看的话,中国对美国是贸易顺差,但如果从大贸易观点来看,也就是把美国在中国的投资也综合起来考虑,中国就可能出现贸易逆差。这样对我们处理贸易摩擦时,就能够做到有理有据。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

中国贸易增长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特别是东亚国家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转移到中国来生产。

过去这些年,我们出口的产品都处于劳动密集的环节,即附加价值比较低的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最挣钱、最创新的中间环节,都被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牢牢地握在手里。

但我个人认为,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竞争力的不断加强,这些问题都会解决。如高耗产品出口,本就是一个历史问题。鼓励高能高耗产品的出口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初期,当时产品匮乏,只好依靠这些产品出口。随着我们出口能力的不断增强,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政府有实力抑制这些产品的出口。

有关贸易摩擦的确在增加,但应该看到,这有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首先,中国出口迅猛增加,但出口产品结构以低档为主,且多为最终产品,在进口国的零售市场上,中国产品随处可见,给进口国大众直接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中国出口秩序混乱,压价竞销十分普遍,假冒伪劣产品流出境外也时有发生。再者,中国对外贸易区域不平衡,在总体保持进出口贸易平衡的情况下,对美国等个别贸易伙伴存在巨额贸易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