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1

一、学生分层

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非常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根据班级学生的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进行分层,一般来说,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A 层(拔高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

B层(发展层),是基础和思维一般,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

C层(基础层),是基础、智力较差,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

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4位同学组成,其中A层1人,B层2人,C 层1人,并任命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随意调整一次。

二、备课分层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

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要求他们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

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争取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而学生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因此,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对每节数学课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及具体教学策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如何设计各层次的作业、练习等等。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索;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三、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就是分层教学。在相同课时的限定下,需要教师兼顾所有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授。育的本意,是让所有的学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于C层的学生,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多给予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并且多以鼓励为主。对于B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四、作业分层

教学的分层必须实现作业分层,作业能巩固学生上课所学知识,并且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

中国从孔夫子时代起就一直倡导“因材施教”,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传统上课班级授课制的约束和限制,教师很少顾及不同学习智能水平学生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上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在各自的水平层次上,造成了后进生“吃不好”,尖子生“吃不饱”的现状,各类学生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据教学实践来看,分层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分层教学是“着眼于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分层教学的一些观点。

一、学生分层

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非常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根据班级学生的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进行分层,一般来说,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A 层(拔高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

B层(发展层),是基础和思维一般,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

C层(基础层),是基础、智力较差,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

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4位同学组成,其中A层1人,B层2人,C 层1人,并任命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随意调整一次。

二、备课分层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

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要求他们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

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争取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而学生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因此,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对每节数学课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及具体教学策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如何设计各层次的作业、练习等等。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索;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三、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就是分层教学。在相同课时的限定下,需要教师兼顾所有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授。育的本意,是让所有的学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于C层的学生,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多给予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并且多以鼓励为主。对于B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四、作业分层

教学的分层必须实现作业分层,作业能巩固学生上课所学知识,并且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7、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鼓励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的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7、评价分层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2

摘要:我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有一个好的课堂开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如果教师老是以一种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丰富自身的教学素质,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本文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些常用的引入手段进行论述,旨在为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初中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经验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这是教学过程中我们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往往会有某种联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够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采用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数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这其中各个知识点之间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以及相似点,也有一些争议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似之处,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矛盾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实现良好的引导效果。比如在教学“角”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联系之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进行判断:“直线是平角吗?”“射线是周角吗?”让学生进行判断。在一般学生看来,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也就是一条射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根据他们之间的定义来进行区别对待: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直线没有顶点,所以不是角,也就谈不上是平角,而射线虽然有端点,但是只是一条线,所以也不是角,就更算不上周角了。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实践的策略进行引导教学也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导入策略。通过实践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提升教学效率。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同时这一方法也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的新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的讲授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比如让他们分别报出自己在第几排、第几位,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他们进行一个二维的编号,让他们对于坐标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四、设疑式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就需要我们做好设疑工作,通过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量出来各个边的长度,就能够割出来一个一模一样的,也有的同学说只要各个角一样就可以了,这个说法立马就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反对:相似三角形就是角一样,但是不一样大小……然后,我就趁机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够通过简单的测量来计算出各个参数,很好的实现学习效果。

五、演示教具导入法

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几何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采用教具演示教学,就能够提升教学的直观性,使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变得更为形象。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园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六、直接导入法

在课堂引导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直接导入的教学策略,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通过教学的引导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七、强调式导入法

在教学的导入阶段,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做好重点知识的认知,就能够很好的实现引导的效果,让学生认识到重点,有目的的学习。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章圆。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苏强.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理论探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第2期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问题;探究;初中数学;教学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数学教学来看还存在着一大弊端:课堂上教师牵着学生走,大部分问题都是教师提问,学生答,一问到底,问的问题烦琐或没有多少价值,学生回答常常不加思考,关键性问题议的也少。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通过实践证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初中数学问题探究教学特点

从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教学过程来看,问题探究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问题是数学教学的良好开端

部分教师通常可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发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对问题探究教学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向性。

2.从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整理模式结构来看,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既是数学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数学教学的终点和延伸。它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为主要的是能够引发出更多的新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综合、重组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发展的过程。

3.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不能单纯地做知识的传授者、讲解着、促进者,还要精心设计问题,触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巧妙地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学有所思,探有所得;要唤醒学生的潜能,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启发学生思考,进而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进行学法指导,组织讨论,控制数学教学活动的进程;要进行总结评价,延伸问题。

学生则应由知识的被动建构者转变为进行信息加工的主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二、初中数学问题探究教学实施策略

1.搭建民主平台,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1)营造特定氛围。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愉快、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去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让他们感到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压抑,能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驰骋思维,提出疑难假设,并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讽刺、挖苦、刁难则是教学的大忌,教师一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做”的反问,有可能会扼杀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一句“你总是爱钻牛角尖”的挖苦,就足以使一个创新型的人才毁灭。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他们异想天开、钻牛角尖;允许他们自由讨论,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民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让他们成为心灵充满快乐的人,抬起头走路的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坚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长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念,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无论是教案的书写、教法的选择、教学的组织过程、教学的评价,还是学法的指点、疑难的解答等,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让他们在教师的指点下,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主动建构新知识,培养主人翁意识。

(3)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应养成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应热爱、尊重、关心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充分肯定,对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则要热情帮助、指点,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于学习。

2.多角度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能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奥苏伯尔认为,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出现矛盾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惊奇,从而产生好奇心理,于是就有了要了解或理解相关事物本质的需要,从而产生认知内驱力。

3.重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更大的探究空间

(1)改变座位排列方式。教师适当改变课堂中学生座位的排列形式,为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多种空间形态,如马蹄形的排列,前后座位组成“蜂窝组”、全班转圈坐等,这几种座位排列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在集体教学中增加特色数学教学形式:一是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方式有指导式讨论,也有自主式讨论;二是组织学生成立“互助组”,就是让同座或邻座的二至四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让这些学生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讨论时交头接耳,商量答案,然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3)师生易位,让学生当小老师。让学生尝试着上讲台,就数学课本中的某些内容或某个问题,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听课的同学可以向授课的“教师”提出问题,进行质疑,教师则适当进行点拨、指导。除让学生做小老师上课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出试卷,进行自测,等等。

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感到有迹可循、有法可依、有路可走、学习兴趣也就随之而来了。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教学;阅读教学;策略

一、重视对教材的阅读指导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的规范性材料,教材中的很多引例、概念、例题、练习等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典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教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SAS”后,我们可让学生阅读定理的内容:“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尝试让学生从这个定理中寻找关键词,并把它们圈画出来,学生不难找出“夹角”“对应相等”等关键词,但仅仅强调这些,学生只能算是了解了该定理的内容,还谈不上真正掌握和灵活应用这个判定定理,我们可以适当补充内容或适当加以改变,让学生阅读。

重视利用教材中的“读一读”等补充材料,这些材料通常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我们可充分利用它们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面。例如,九年级上册教材“读一读”中“生活中的判定与推理”,我们在新课结束后可以布置学生认真阅读,而后在下节新课开始前相互交流阅读所得,他们既可以获得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更好地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对阅读中的问题积累

在学生的课外练习和作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阅读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具体存在的问题,适当穿插一些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a、b、c是ABC三边之长,且满足a2+b2-4b-6a+13=0,求ABC中最长边c的取值范围。这个问题前面部分的解答学生大都能顺利进行,通过配方得到(a-3)2+(b-2)2=0,求得a=3,b=2,从而得到答案1

三、重视对阅读问题的渗透

近年来,阅读理解型问题已然成为中考中的一类热门题型,这类问题所涉及知识面广,要求高。在平时教学中,如果我们经常能渗透此类问题让学生尝试去解决,在考试中遭遇此类问题时,学生的把握应该更大一些。因为要解决好这类问题,通常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所给材料,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析、比较、概括与综合。这类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需了解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途径

初中数学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苦,学生累,效率低。如何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育者关注的重点。下面就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作出一些探讨。

1.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因此,评价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认真,教学的内容是否完成,而且要看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是否学到了知识,学好了知识。说的通俗些,就是追求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效果。这里的“有效”,不只停留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构建方面,还包含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等。

2.有效教学的盲区

在新课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重形式、轻实质,高投入、低产出,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发展的教学低效现象。如:

2.1 课堂气氛表面活跃,实质浅层参与

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所有的问题生成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时,我生成这样几个问题: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4x+1和y=-3x-2的图像,并说出他们的图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由问题1你发现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观察1中的两条直线,直线y=4x+1从左往右呈上升还是下降趋势?y随x增大而怎样变化?直线y=-3x-2从左往右呈什么趋势?y随x怎样变化?在结合两个函数图像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学生很快弄清楚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有时提问题要趁热打铁,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持续的兴奋点。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盲目追求提问次数,却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提问,这样的提问式教学与教师的填鸭式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还有的教师并没有将一个问题作任何铺垫,便直接要求同学小组讨论,同学们立即凑到一起,言不达题的随便私语一两分钟,老师就迫不及待的宣布讨论结束,以至于很多同学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这与新课程倡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是格格不入的。

2.2 以“少讲”代替“精讲”,忽视问题预设

新课程还特别强调教师的“首席”地位,教学的奥妙就在于该讲的讲、该问的问。而一些教师课堂上讲解缺席,将少讲定位教学原则。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跟学生兜圈子,不停地重复“你说”、“他说”,怕担上“灌输”的罪名。而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新课程强调问题的预设,强调百花齐放,“答案不是唯一的”,可有些老师却“脚踩西瓜皮”、“跟着感觉走”课前既无法预知课堂上会出现些什么,课后便无法测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果我们的老师课前能合理进行课堂问题预设,就会减少或杜绝其产生负面影响,以提高有效教学的比例成分。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我们应该真真切切地从热闹中沉静下来反思,理性认识新课改,呼唤数学回归本源,真正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3.1 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3.1.1 解读课标,钻研教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解读课标、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前后之间的联系,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教材,能运用自如,对上课充满信心。同时,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开阔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 、新理论 、新方法。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

3.1.2 研究学生,分析学情

要实现有效教学,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即备学生,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教学所用。如:学生能从函数图像中读取数字信息,能对数据进行计算与比较,但是能发现一般规律或推断出隐含的结论就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度,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 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知识需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新教材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要从实际出发,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或为学生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或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入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能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3.3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过程。可见,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3.4 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3.4.1 注重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我不是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折纸(让每一位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利用剪下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进行汇总,从边和教两方面分类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新知识。

3.4.2 关注讨论与合作

教师要把合作精神融入课堂,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同样一个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取长补短。如果是个别的问题,同学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我们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利用这些时间我们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生成能力,这才是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对于克服厌学情绪,提高教学效果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为此,教师要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每一个活动环节,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探究,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作出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6

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式又习惯于大教学班、课时限定、教法固定、评估僵化等做法.就实际情况而言,学生的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教育环境、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兴趣爱好、潜在能力等存在必然差异,这些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于是,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只能以照顾多数的原则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这样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没学够,一部分学生学不了,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既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给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难以实现主体提升与全体提高并举、共性需求与个性发展同进,最终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那么,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呢?

一、教学主体的分层策略

1.充分考量分层的标准.分层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是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的差异,在充分考虑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参考数学成绩,临时的、动态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类别.具体的角度有两个:一是以数学学习成绩为分层标准;二是以影响数学学习成绩的各项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分层标准.

2.减少分层的负面效应.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一定标准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可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为了减少分层的负面效应,教师可与每个学生个别联系,不予公布,分层思路和措施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等的依据.进行学生分层,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消除心里顾虑,分层是相对的,也是短暂的,优会转差、差可创优,只要认清自我、树立信心、锻炼能力和提高水平,就可优保持、差上升.

3.实施动态的分层管理.要设立学生的分层档案,具体掌握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等学习现状,跟踪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要科学编排、组合分层小组,最好以1个好、2个中等、1个差编排为一个学习组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辅导、比赛等教学活动中的优势互补,自我提升.要注意分层是相对的,经过一段时间分层学习后,教师以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时间点,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进行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差层逐步解体、消亡,中等层和好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的分层策略

1.在教学准备(备课)中拟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目标.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制定具体可行的分层教学目标,既要定好整体教学的共同目标,也要定好属于各个层次的个别目标;既要设置能够完成教材中基本概念、一般练习题的每位学生必须掌握内容的目标,也要设置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选做题、复习题、提高题等提高性、深度性的目标.比如对低层次(C层)的学生,教学目标设计要简单,低梯度,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基础知识,了解基本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基本理解能力;对中等层次(B层)的学生,教学目标设计要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能灵活运用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对高层次(A层)的学生,教学目标要设计有弹性和有难度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深刻,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拟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有所乐,都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层次较低的学生,具体的教学目标定得较低,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得到增强;层次较高的学生,具体的教学目标激励性强,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独立性和自我要求的提高.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分层是弹性的,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现状进行调节,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形成人人追求上进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落实教材大纲的基本要求,因而可以分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两类.对于低层次(C层)的学生,具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了解某个数学概念或者定理的性质,能够直接应用这些性质求解一般的计算题;对中等层次(B层)的学生,具体教学目标在完成C层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A层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高层次(A层)的学生,具体教学目标是要达到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解决典型的某个数学概念或者定理的问题,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常用技巧,学会根据条件或自设条件去寻求难题的解法.

3.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分层教学,是一种立体的、弹性的教学,能够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得到上进的激励,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越来越爱学数学,越来越会学数学,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教师应将基础性问题优待低层次(C层)的学生,一般性、适中的问题给中等层次(B层)学生,逻辑性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交给高层次(A层)的学生.这样,对于C层学生,在教学中侧重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对于B层学生是启发思考探索精神,学会归纳一般规律与结论;对于A层学生则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养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分层策略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其目的主要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效果.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保证分层教学的实施与效果的取得.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目标要多元,方法要多样,要着眼于过程、着眼于鼓励、着眼于发展,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发展的方向、提升的空间.比如对低层次(C层)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采用激励性的表扬评价,以便找出他的闪光点和特长,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并得到及时肯定,从而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中等层次(B层)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采用勉励性评价,既“压一下担子”又帮忙“扶一下肩”,既指出不足又告知努力方向,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向上追求;对于高层次(A层)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让学生在相互竞争、共同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要求,从而促使他们更加严谨,不断超越自己,最终实现全体学生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重视不同层次学生分层练习的课堂评价.课堂分层练习有利于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检测、了解预定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形成真实教学结果的信息反馈,以便调整对各层次学生的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落实所有学生学习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时,要精心编排课堂练习,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可以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者重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促进每一个个体得到发展.在课堂作业方面,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既是对一堂课教学效果的检验,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堂作业的多层次设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课堂作业可分必做和选做.如作业本必做、同步选做、练习卷选做.避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抄袭现象;题型布置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可设定为基本题、提高题和提升题两类或三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其中一类或两类,保证作业的量和难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跳一跳,够得着”;在作业批改上,对低层次(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采用作业过关法、作业互助小组等形式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讲评和巩固;对B、A层学生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方式,通过成立兴趣小组、自学小组、对抗赛等各种活动提升他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