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修辞;反思

语文课堂中的修辞教学该讲到何种深度,讲得浅了,学生不懂;讲得深了,又怕高于孩子的接受能力。修辞教学一般不出现在低年级课堂,但有时很让人困惑。因为修辞和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修辞学到大学才被正式列为一门课程,中学虽然学一点修辞,略知皮毛而已,小学则不知这皮毛为何物。这样说来,学习修辞,似乎是中学的事,大学的事,与小学不沾边,或关系不大。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修辞似乎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不大,但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特别是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修辞现象多如牛毛,凡为专家和多数人已认可的修辞格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大都出现过。

在教学《月亮湾》一课,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在这句话教学中,又让我想起了上学期小杨老师在上课时,为了讲清这样的句子,杨老师告诉学生说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后来在评课时老师们都认为课上不能用术语,打比方这个说法不应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但是期末的练习卷上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题: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其实那时我就很困惑,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老师们怎么讲清楚呢?后来查找了资料、教参,才知道一年级老师教学时是这样教的: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月亮和小船什么地方很像,学生说:月亮弯弯的,小船也是弯弯的,这时的月亮两头尖尖的,小船的两头也是尖尖的。我很敬佩一年级的老师教会了孩子们。针对课堂和现实的练习卷,老师们又该把握怎样的尺度呢?今天,是本册课本中的第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且也是应该教给孩子们的,该如何教呢?我又该给孩子讲些什么呢?我找来了远望的桃花图片和朝霞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点子上。有的说:“老师,桃花和朝霞颜色很像,远看形状也很像。”这时的我觉得很不满意,我又紧追了一句:“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把桃花比作了朝霞。”我觉得还是没讲透。又补充了一句:“对,句子中能找到把什么比作什么的句子就叫打比方的句子。”我又例举了两个句子,让学生巩固。

课后我也反思,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干什么的呢?如作简而明的回答,曰:是学语言的。既然是学语言的,就和语言学有关。而且涉及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如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文字学、修辞学都密切相关。若再问,学习语言具体指的是什么呢?答曰:具体指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语言,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此二者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先讲语言理解的问题。对语言的理解,由于人们的需求和目的的不同,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就一般而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基本上是对语言所表达意义的理解,主要是对语言内容信息的提取。但是,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就比一般意义上对语言的理解要复杂多了,它要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识字,了解某些语言知识,形成比较敏锐的语感,它还要在理解语言的同时积累语言和学习运用语言。这样说来,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它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所提供的有关内容的信息,它还应该关注语言本身,关注有关语言形式的信息,语言的审美信息,语言知识的信息。要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并适度地了解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体会语言的美。特别是对那些经过修辞的言语,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些言语是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对语言更高层次的运用;它更讲究表达效果,力求最佳表达效果,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同时,更注重表达的形式,争取做到内容与形式比较完美的统一。中年级的课本中出现了更多的修辞,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等好多课文中有多处比喻句、拟人句。

何谓修辞?修者,修饰、选择也;辞者,语辞、文辞也。所谓语辞,即口头语言;所谓文辞,即书面语言。故修辞是对语辞、文辞进行修饰和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语言现象,是一种言语活动的方式。研究修辞这种语言行为、语言现象,这种言语活动方式的学科被称之为修辞学。由此观之,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因此修辞学属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修辞学和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研究的对象都是语言,虽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研究语言,虽然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研究对象,说明这些学科之间肯定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并以它们自身的语音规律、语义规律、词汇规律、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共同阐发着语言的规律。

对刚刚上学的小学生来说,教师提到的许多术语很难理解,那么将如何把难点讲得浅显易懂,使学生学得轻松,用得灵活呢?我觉得不是讲不讲修辞的问题,而是像窦老师所说的不是怎么讲,而是讲什么。在教《夕阳真美》这篇课文时,讲到“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这句话时,我说作者看到太阳涨红了脸,这时的太阳多可爱、多美丽呀。你也能说一句这样的话吗?蒲毅说:“小鸟在枝头唱歌。”赵立伟说:“蝴蝶像花瓣。”我说:“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它们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孩子们知道第一句把事物写得可爱,当做小朋友写活了,第二句话是把蝴蝶比作花瓣,它们有相同的地方。我觉得孩子们懂这些就很不错了。

综上所述,修辞和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掘这份丰富的资源,利用这份宝贵的财富,对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具有其他教学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了修辞方法的言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意义的层面上,还应该适度、恰当地引导理解言语的表达方式,这对还语文之本,归语文之真,返语文之道,务语文之正业亦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2

关键词:电教媒体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204-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较大冲击。电教媒体也逐渐走进农村课堂,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因为农村环境的闭塞,学生课外知识的缺乏,学生对新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心,而多媒体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则改变了农村小学语文中课堂沉闷的情况。但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利用电教媒体仍存在一些困惑,下面,笔者将如何巧妙利用电教媒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谈感受。

1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鉴于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导入新课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单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巴很难让学生有很高的兴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显得非常沉闷乏味。因此,多媒体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师可在开课之初,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教材有关的视频或图片,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顶碗少年》这篇课文中,农村的小学生对杂技缺乏一定的认识,没有接触过杂技表演,对于课文内容缺乏兴趣。鉴于此,教师在導入时可先播放杂技表演的视频,并让学生看完杂技表演后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视频的展现,让学生了解了杂技,并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接下来的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多媒体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的确定,要求课文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这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较难达到,那么此时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则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研读与赏析课文是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课文重点语句的PPT,让学生仔细研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当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的重点语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当读到“天冷极了,下着雪,天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时,可以出示大雪纷飞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环境的恶劣。这些画面的展示,不仅将学生带入当时情境中,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语句,从而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3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原先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已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难以适应先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而多媒体教学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效的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优化了教学结构,使教学内容变得异常丰富。

无论是散文教学,诗歌教学、写作教学,还是口语交际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而多媒体教学在每个教学环节也都发挥了其巨大的作用,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环节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配乐朗诵,引读课文,使学生读出感情。在研读赏析阶段,借助多媒体教学,展示与教学相关的视频或画面,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语句,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最后在拓展延伸阶段仍然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了解课文之外的有关知识。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能够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4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能够使抽象的东西直观形象的跳跃出来。在低年级的小学语文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进行识字写字,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识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而借助多媒体教学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及口语交际教学也都能够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其次,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新课标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维主导,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对于课文没有自己的理解与独立思考。但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声形的结合使学生与老师一起融入课文中,去思考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抽象的思维能力能够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3

微课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授课方式,其时间短内容具体、资源类型多样化的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这些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应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应用的现状和优势,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原则。

关键词:

微课;小学语文;儿童认知发展

1引言

“微课“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微课程“的概念,是指用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时长很短的教学内容。在国内佛山教育局最早推出”微课“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线学习的最佳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本身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太长。而微课模式恰恰迎合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近几年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带动了”微课“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开始应用微课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多种内容和形式,在线视频、音频、文字、图像、PPT等资源多样化的微课形式恰好能够适用于小学语言教育的各种内容和环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必然能够为小学生短小精悍、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微课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设计的时长约1分钟左右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目前国内的学者对于微课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胡铁山教授最早提出“微课”的概念,并且近年提出了微课概念3.0版。他认为微课又称微型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将微课也称为微课程,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而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并不是微课程,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可以是视频、动画、PPT等)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短小的、完整的教学活动。

2.2微课的特征

(1)时间短、内容少。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时长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左右为宜。该时间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自学效果。与传统的课堂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为了反映某个教学环节而设计的,其内容非常精简。

(2)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某个课题或某个知识点进行,主要针对难点或重点知识点、例题习题、实验操作等课内外教学过程或者相关资源,因此主题非常突出,一个课程只有一个主题,都是具体的、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

(3)资源类型多样化传播、使用方便。微课资源的呈现形式除了主要的在线视频形式,还有音频、动画、PPT等各种流媒体格式,通过网络在线方式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或者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在线观摩教学案例,便于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这些流媒体格式形式出现的微课内容可以非常方便地下载到电脑终端或者当前流行的智能手机终端,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方便。

3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3.1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知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形式,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将各种小学语文素材制作成PPT、音频或视频,不但能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还能够提供实际的使用情境,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

3.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年龄段分成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2-6、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6、7-11、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着眼于抽象概念,但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11、12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存在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长时间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内容少的微课一方面短小精悍,正好满足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形式多样的微课每一个课程都有具体的主题和情境,给小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能够调动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4.1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现状:

随着网络课堂的流行,佛山教育局在全国首创了“微课“在线学习模式,微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小学师生熟知,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频率低。“微课“一词虽然出现了多年,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有限,大都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有的教师不了解微课更不会制作微课,更谈不上在课上和课下随时使用微课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了解微课及其制作流程,但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是偶尔在课堂上使用微课。

(2)微课在线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少。目前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还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师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进行播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不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显著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左右,将课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8分钟左右的微课,更利于学生课下的在线学习。

(3)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资源还比较单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动画视频等资源更感兴趣,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资源还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文字图片类做成的PPT。教师缺乏系统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制作的微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4.2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优势

(1)微课时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并且更侧重于具体的形象认知。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某一考点或疑点,内容具体。并且微课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适应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2)微课资源形式多样,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各种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微课除了在线视频的主流格式以外,还可以以文字、图片、音频、PPT等一系列的流媒体格式呈现,可以应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微课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前使用,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堂上穿插使用让学生们抓住重点与难点,还可以在课下使用为学生们解答疑疑点并进行师生互动。

4.3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微事物,人们也开始习惯用平板、手机能智能设备进行办公和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已暴漏出很多缺陷,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微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2)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整合“微课”资源。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不光是学校之间零互动,就连一个学校内部各个教师也是各自为政,按照自身教学的需求制作零散的“微课”资源,即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取得持续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安排教师参加正规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将各个年级的教师组成一个微课设计和制作团队,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纲统一制作各个阶段的微课资源。即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为师生提供持续的教与学过程。

(3)小学语文教育微课的主体应当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主体参与。首先,学生自然是微课的主体,无论是课前微课,还是课中微课,或者是课后微课,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其次,教师当然也是微课的一个主体。除了课堂中师生互动,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教师都应当和学生互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最后,在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微课中,家长也应该是一个主体。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中,家长都要需要和孩子一起观看学习,陪着孩子一同学习的同时解答孩子的困惑。

5总结

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的涌现,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变,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学习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微课“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中心,5-8分钟左右的视频以各种形式为学生展现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微课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写作等各个学习环节,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各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接受系统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建立现代化教学的思想认识,提高制作微课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和课堂下积极应用微课教学。

作者:彭作玲 单位:临沂北城小学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07

阅读,是学习语文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同样极为重要。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认知水平较低,能力不足,而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拓展其认识世界,为其全面健康地发展提供一项必备的技能。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阅读教学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是一个个变化的个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总会出现新的教学问题,而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做一次剖析,找到症结所在,寻求相应的对策,使之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进而增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就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教与学不协调,阅读教学过于突出教师而忽视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实际有偏差,教学随意性大;阅读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手段,未能发挥其作用,甚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阻碍了教学效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与学失衡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新课标更是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课堂实际上仍然是被教师所掌控,尽管教师也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仍旧被限制了,并不能真正地自主学习,阅读教学不过流于形式,实质上仍是传统教学模式。此种做法,看似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却是换汤不换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完全得到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未能得到很好地合作,教与学不可能达到平衡状态,那么,阅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不可能有大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存在问题

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新课程标准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出现与学生学情不符的情况。部分教师将新课标视为圭臬,不管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一律向新课标看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情况发生矛盾,不能指导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失效。此外,部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过于简单随意,既忽视了新课标的要求,又不考虑学生学情,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过大,不能具体实施,因此在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时,不好操作。

(三)阅读教学内容选择不当,中心和重点未能体现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必然会设定教学内容,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教师出现误选、错选,影响阅读教学。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对所教内容的自主选择权更大了,所以教师为了体现区别,往往内容过多,内容范围过大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对于教学内容非常详细地讲授,面面俱到,而学生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一时不能吸收消化,不能理解教学内容的中心和难点,便会对教学产生困惑,影响其学习。另外,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而忽视了在阅读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导致学生为学而学,不能真正领悟到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相长,以教促学

教师教的真正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的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教师一贯的灌输。阅读教学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层次具有差异性,每一个学生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教师要灵活恰当地选择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活动是呈动态发展的,所以教学方式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改变。比如,就《瀑布》这篇课文来说,教师可展示有关的图片,以此来营造一种教学氛围,使得学生能够想象自己就身处其中,这样学生就易于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二)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所以一旦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慎重。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确保与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相符;然后,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分析学情,保证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达成教学目标。其次,教学目标不能设定的过大、空洞,要保证能够很好地检验,所以教学目标要详细,易于操作。最后,教学目标的设定特别考验教师的水平,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应该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以及自身的教学优势,然后以此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三)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确定同样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首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剖析,理清文本的结构层次,抓住中心和重点。教师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够很好地教学。其次,教师要研究学生,分析学生当前水平和能力,找到学生最好的学习点,通过选择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在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教学内容不宜过多过难,要考虑学生学情;教师还应该注意教学活动要提出重点,着重强化学生某一方面的阅读技能。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5

[关键词]:影视资源 小学语文 教学 运用

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上半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电视相继出现,成为人类科学史上最具有划时代的重大事件。100多年来,已经拍摄了上百万部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影视艺术综合了文学、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被称为“第七艺术”。很多的事实证明影视作品能轻松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培养一个人的素质。

那么在我们教育领域中能否融入影视资源呢?在多年前我国知名专家和学者就成立了全国小学电影实验研究课题组,对影视进入小学教育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影视作品不仅具有娱乐和德育的功能,它还可以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具有优化教学课堂的功能,还可以为语文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模式,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服务。丰富多彩的影视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全新的探索视角和全方位的感知空间,有利于提高语文知识的理解度。

运用影视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改革了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创设出的情境中观察、阅读、质疑、思考、探究、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影视艺术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体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影视资源对小学语文教学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一、利用影视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是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学生只有要具有浓厚的兴趣下,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影视资源有着丰富的画面,集“声、画”于一体,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景、物、人如触手可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主动去求索。

例如在进行《蜗牛的房屋》一课教学时,我先通过动画让学生观察了蜗牛以前和现在的样子。生动的动画形象,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绘声绘色的描绘了蜗牛的样子,也很有兴趣的提出了:“为什么蜗牛以前和现在会不一样呢?”这一问题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课文。

第二、利用影视资源加深理解、突破难点

一堂成功的课就是学生能突破难点、理解课文,从课文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由于地区性的差异,历史与时空跨度,常常使一些课文题材成为学生想象中的虚拟空间。尽管老师们费尽心思、费尽周折,却也难以让学生突破难点,进而无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和深入理解。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影视资源,却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因此当课文出现此种难点困惑时,我们便用影视资源的独特魅力,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进而理解课文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难点是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体会圆明园毁灭之惨痛,通过朗读课文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之美。由于历史时空跨度,学生对圆明园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文章的内容又相对单薄,缺少生动的感性的描述,要在学生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之美很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向学生播放了大量圆明园的影视资源,如《》等。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一下就映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在通过课文的语言,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的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

第三、利用影视资源打开眼界、拓展提高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有机延伸,是语文教学活动最好的补充和拓展。语文活动量大,语文教学观下的生活与实践。多姿多彩的影视资源为我们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孩子既在欣赏影片,同时又得到了充分的知识给养,为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影视资源是语文活动课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6

[关键词]语文;理性;语言;思维;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9-0039-04

[作者简介]余坚(1962―),男,广东高州人,本科,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教育研究室教研员,小学副高级。

小学语文教学正在经历着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到学习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滤尽浮华,冷静审视,小学语文教学却存在很多困惑,诸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孰重孰轻?语文教学要“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诸要素中哪个要素是主要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的作用如何体现?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究竟以教材资源为主还是课外资源为主?要解决这些困惑,必须理性地思考我们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努力促进语文教学回归学科本位。

一、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崔峦先生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能力、领悟读写方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

(一)找准言语训练的基点

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是阶段任务不清,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落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得“意”、轻得“言”。究其原因:一是不清楚“教什么”,二是不懂得“怎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辩证的统一体,只有清楚“教什么”,找准语言训练的基点,才能使“怎么教”更有实效。如教学《颐和园》这篇精读课文,一位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按 “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的游览顺序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1.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分别看到什么?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抓住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并总结学法。2.自主研读“长廊”和“昆明湖”的段落,一抓特点,二悟表达方法。3.学习文中写法,描写校园一角。4.文章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找出来,体会其作用。

以上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抓住了年段训练的基点,清楚地知道训练什么,什么时候训练,训练到何种程度,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有意向的,且是互相联系、逐步深入的。

(二)理解言语表达的形式

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问题实际上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争执,对广大教师来说,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言语形式,什么是言语内容。通俗地说,“言”,是指语言文字的各种知识,也包括言语表达的技巧与艺术,它指语文的工具性。“意”,是指通过语言而得以传达的各种思维、情感、思想、意志与人性,它体现的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次,要弄清楚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关系。从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看,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对言语形式精妙的品味,进一步提升人文、情感的内涵。一句话:“言”“意”兼得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三)致力言语内化的引领

言语的学习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认读、理解、内化、记忆。 认读是基础,理解是前提,没能正确读通文本,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学生就不可能内化运用文本语言,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使文本语言变为学生自己记忆储备的语言。如郭初阳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中“众鸟纷飞”片断的时候,从感受语言文字到理解语言形式、引领语言内化、发展语言能力,很有独到之处:1.让学生研读课文,找一句跟鸟有关的句子。2.在学生默读、思考、汇报后,引导学生朗读描写“众鸟纷飞”的段落。3.在学生完成感情朗读、填空式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众鸟纷飞”这个言语形式,选择一个自己所熟悉的场景(不再是树林,也不再是鸟了,状态变了,动作也变了),表达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的句子。这样,学生不但留住了巴金文章的语言格式,还得到了写一个大场面的启示。

二、思维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习语言的目的是发展思维。正确地发展思维,是语言能力提高的前提;有了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必将会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和思维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同时又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学必须坚持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的统一,语言训练和思维方法的统一,思维的培养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品质则是智力的支柱。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直接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因为人的思维既有共同规律,又有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我们通常叫思维品质。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人无时无刻不在思维,而且都以自己习惯的方式思考着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也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的反复训练,不仅可以矫正学生不良的思维习惯,而且能使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逻辑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二)训练基本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哪些思维能力?尽管看法有别,但是我认为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值得关注的:一是直觉思维能力,二是想象能力,三是求异思维能力,四是求同思维能力,五是逻辑思维能力,六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片面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发展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子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即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时,也不忽略求同思维。这样,才能“放”得开,“收”得拢,准确感悟两个“幸福”的“同”与“异”,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三)追求有效思维价值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语言现象中的字词、句型、段式、章法就一个具体的思维流程来说,都遵循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必须从思维起点开始,逐步走向终结。即有一条思路,这就是思维的有序性。语文课堂教学切忌无的放矢,应该抓住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但这样还不够。正如王尚文所说:“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语文思维能力指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的思考能力。要达成这样的能力,就必须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努力追求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质量,使语文思维活动做到有序而有效。

三、语言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更要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将语文实践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定位在“语文实践”上,就是认定语文课是关于语文实践的教学活动。

(一)独立自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才能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和愿望,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如何保证学生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我认为: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凡是学生能读懂学会的,就让学生自悟自得。其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分享学习收获,进行学习评价。这是落实自主、独立、创造性语文学习的基本条件。

(二)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是我国语文教育的灵魂。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推进,阅读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但“满堂问”增加了。在改革和反思中我们发现,有些经过历史锤炼和实践完善的学习方式仍然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方式。比如语文教学中的――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今天我们仍旧提倡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就是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但并不是无限制地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的自由阅读,也不是放任学生在课堂内胡思乱想。教师是要对学生的读加以精心组织和指导,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发展能力、挖掘潜力,努力体现:读,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读,一遍有一遍的方法;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三)平等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作为一种交往方式,意味着师生关系的平等,否定了“独白式”的教育;“对话”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意味着知识与能力的动态生成,摆脱了“教材至上”的盲从。在这里,把“阅读教学”定位为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现代教育的理念之光。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流,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着对话权由老师主宰,对话目标不明确,对话脱离文本,对话内容肤浅等弊端,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一要营造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愿意对话,有机会对话;二要围绕对话的载体,充分利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挖掘对话的资源;三要指导对话的技巧,启发学生抓住对话的“点”,构建对话话题,让学生学会对话;四要重视对话的评价,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让学生享受平等对话、探索新知的乐趣。

(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杜蕴珍老师也认为:阅读教学要把握语文课的方向,落实“学语习文”。 在学习了文本基本内容、言语技能、言语形式之后,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光读书,不练习,属于只学不用,读书既要明理,也要运用到实践当中。而且,写作还能促进对书本的理解。现在比较流行的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来迁移巩固,但许多读写结合往往变成了课文内容的“仿写”,课文情感的演绎,而非表达出个性化的语言。今天我们的“读写结合”,应该走出急功近利的误区,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泳”,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强化语言实践,倡导语言创新。这样,“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

(五)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是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孔子有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是如果教师举了一隅,而学生不能以三隅来说明印证,则不必强求回答,应该相机再加以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呢?实践告诉我们,知识可以转变为能力,语文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也是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叶圣陶就十分强调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他说:“语文教学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些例子要让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因此,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迁移,进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四、个性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育是育人,人是要有个性,然后才会有创新,最后才会有社会的进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尊重孩子的天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提出个性化问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由敢问到善问,提出极具个性的、富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与解决一个新问题的意义同样重要。因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就是以提出问题为开端,以探究问题为线索,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例如:学生在默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课文后,提出了很多个性化问题:为什么课题要用引号?为什么父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

(二)鼓励个性化感悟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对语言材料的初读感知,到熟读精思,再到活读鉴赏,其个性感悟也就因人而异。如学习了《天窗》一文后,学生有了更多的个性化感悟:“天窗”是想象的翅膀;“天窗”是心灵的慰藉;“天窗”是快乐的源泉;“天窗”是孤独时的朋友;“天窗”是启迪智慧的老师;“天窗”是扬起希望的风帆;“天窗”是洞察宇宙的慧眼;“天窗”是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

(三)发表个性化见解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任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专注地倾听,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个性的见解。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加深自己的体验,丰富自己的理解。同时, 语文教学中“听”和“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生生之间发表个性见解,可以从对方的见解中得到启发,吸收和分享对方的学习成果。即使学生提出荒谬的假设,甚至和教师的意见针锋相对,也要鼓励他们的积极性,不讽刺、压制,逐渐形成探究问题的民主学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