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1

经济下行、中小企业显现出来的金融危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但是做外贸只做工厂,做对内贸易却要建渠道,到处都缺钱。”由此,这个老板准备也赶一下“时髦”。与资本过过招,把经营的一部分资金投入证券市场,一部分投资房地产市场。

在本届豫商大会名为《大力发展实业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支柱》的分论坛上,演讲嘉宾向全国各地的河南籍企业家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近几年来,我们的工业增速在逐步放缓,这是不是也意味着,那些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制造”已经穷途末路?

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献福、上海优势资本中国基金执行合伙人卢晓晨、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孙学敏、内蒙古河南商会会长杨森等嘉宾一起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究竟什么才是实体经济,什么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定义五花八门。孙学敏首先纠正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概念与区别。“结合现在的企业运行环境看,简而言之,只有能够增加社会总财富的产业才叫实业,而虚拟经济是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缺钱也要守住实业。”内蒙古河南商会会长杨森作为论坛嘉宾在会上如是表示。温州钱殇,鄂市多伤是虚拟经济泛滥,实体经济下滑的真实写照。很多不务正业的企业家们纷纷涌向房地产、股市、地下钱庄等高风险投资领域,彼时,河南也一度因投资担保事件而被推至风口浪尖。

来到分论坛的一个企业向记者诉苦:做实业赚的都是辛苦钱,有时很煎熬,远没有金融业来钱快。

由此,上海优势资本中国基金执行合伙人卢晓晨指出,企业如果没有实业为依托,没有十足的发展后劲,只靠在虚拟经济里打转,中国人的钱只能从左口袋转移到右口袋,这非但对企业经济结构转型没有益处,对有着百年企业梦想的公司更是“损人而不利己”。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2

虚拟经济的特征和它的作用、影响

由于虚拟经济的内在本质与实体经济不同,所以无论是从静态的属性还是从运行的规律来看,都拥有它自己独具的特性。与实体经济相比,这些特性表现如下:其一是虚幻性。虚幻性是虚拟经济最本质的属性,同时也是它有别于实体经济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二是依赖性。虚拟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它的存在和发展最终是以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为目的的,对虚拟经济作用的评价依据也只能是它对于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其三是复杂性。虚拟经济的复杂性主要体现为交易载体的复杂性、交易主体的复杂性以及交易决策的复杂性。其四是高度的流动性。如前所述,与实体经济主体相比,虚拟经济主体的形态更为虚幻,交易起来更为便捷,有时仅仅是进行虚拟数字的转移;而且,随着电子化交易手段的日益发达,交易速度更是快得惊人,从而使虚拟资本具有了实体经济主体难以比拟的流动性,这客观上大大有利于优化宏观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是虚拟经济的最大优势。其五是不稳定性。由于虚拟资本形态上和交易手段上的虚幻性,使得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像实体经济那样———经济主体价值表现不会背离自身价值太远。由于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判断并且对外来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这就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其六是高度的投机性和风险性。虚拟资本的交易离不开投机动机。随着交易手段的现代化,虚拟资本交易可在瞬间完成,促使投机者跨国、跨地区操作投机。由于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幻无常,交易过程成为一种操作难度很高的金融领域专业技术,加之虚拟经济主体对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异常敏感,人们的有限理性使得人们的判断力经常出现偏差,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得虚拟经济的运作成了为一种风险很高的经济活动。[3]其七是更讲求规范化。鉴于虚拟经济的虚拟性,对之稍有疏漏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其操作程序要求更为严格。首先,运用的载体必须讲求一致,不能各行其是;其次,游戏规则必须讲求一致,如果有人违背规则,就会出大问题,其危害程度会比实体经济大得多;再者,配套服务必须讲求一致,哪怕是任何一个小环节与总体系统不协调,都会影响到整个体系的运行。虚拟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和企业并购等多种运作方式,虚拟经济可以为企业扩大规模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以资金为纽带的诸如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等类似形式的企业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促使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促进社会经济协调、有序、高效地发展。第二,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资源的配置。比如,通过虚拟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发行、交易,可以调节社会资金流向,进而能够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能够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第三,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各种高效能的投融资方式,对于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第四,充分发挥货币数字化的作用,节省了交易时间,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摆脱了现金形式对于巨额交易造成的不便。第五,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直接增加了GDP的规模,同时也能够产生财富效应,促进消费,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可见,它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经济形式。

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也不同。实体经济基本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虚拟经济则主要是信息时代的宠儿;实体经济的主角大都置身于传统工业行业,虚拟经济的表现舞台主要是现代金融领域。两种经济形态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们之间又具有着难以完全隔断的内在联系,即虚拟经济助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则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我们先来看前一个方面,虚拟经济如何助推实体经济。首先,虚拟经济的波动会大大改变宏观经济的形势,进而影响到虚拟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如前所述,虚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状况能够对于宏观的走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不可避免地会作用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于虚拟经济营造一个适宜自身发展的环境氛围,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动力。实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资金方面的支持,无论是从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或是通过金融中介进行间接融资,都是虚拟经济大展身手的天地。另外,虚拟经济的发达程度支撑或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纵览国内外的实业发展史和金融发展史可以发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并不总是同步的,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来看,两者不会脱离太远,越是接近现代社会越是这样。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虚拟经济就愈加发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愈大。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看后一个方面,实体经济怎样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起初,虚拟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与支撑,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基础。然后,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对虚拟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是要求金融市场更加发达和国际化水平更高,从而推动虚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不然虚拟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最后,虚拟经济的作用效果如何,也必须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考察。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其动机是为推进实体经济服务。因此,虚拟经济贡献于实体经济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程度,自然就成了检验虚拟经济成效大小的最终尺度。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机理,可以得出结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二者各有其长,唯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使其相得益彰,各尽其职,从而全面地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转贴于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笔者认为,关于中小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可以对外资金融机构放开资金进入之门,采取参股或控股的方式引进国外资金和国外的管理模式,并且进一步,可以鼓励国外金融机构在我国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或引进国外的金融工具。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全国性金融组织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开放上还要采取谨慎态度,短期内不宜开展股权类合作方式,但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联合贷款等项目上可以积极开展合作。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22-05

一、社会主义是否应该发展市场经济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全成功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些国际友人也充分肯定了我们取得的成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产生了具有社会主义内容的特殊规律;具有市场经济一般的许多共同的运行形式,又产生了许多不同既往的新的市场经济运行形式。它是在否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市场经济新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种重大探索、重大突破、重大进步和重大创造。它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宏观管理、综合平衡条件下更加活泼,更有生机,更有适应调节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发展生产力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些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而市场经济的优势主要是利用价值规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过去我们只注重发挥前一方面的优势,把后者误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加以忽略甚至抑制,为生产力发展设置了障碍。这两种优势本来是社会主义制度都具备的,只是过去我们没有发现这一点,而现在也还未能完全认识这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摆正了市场与宏观管理的位置,既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重视发挥宏观管理的重要作用,使两者的相互关系走上了正确轨道。宏观管理或称全局管理是从国民经济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对经济进行管理,它立足实际、放眼全局,实现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并尽力避免市场失灵问题,使市场运行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符合整个社会平衡协调、有步骤、按比例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差别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当然有共性,如市场经济运行的形式和规律等。其中,“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市场经济共同的最重要的基本规律。因此,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成果,有利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掌握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共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市场经济不仅是资源配置的方法,也表现了生产关系的性质,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运行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所有制基础不同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但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之上,使其先天便具有两个无法解决的根本矛盾。实践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日益下滑,而且这不是单纯用基数大所能解释的,只是表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物质生产停滞甚至下降,而另一方面,其虚拟资本却疯狂增长。如,美国原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物质生产国,能源、钢铁、汽车等曾居世界首位。但这些年来美国物质生产逐步衰弱,其煤矿矿井减少了1/3,煤矿工人减少了1/7,炼化厂减少了1/3,钢铁产量已不到中国的1/6。制造业占GDP比重由1960年的29.7%下降到2009年的12%,虚拟经济和服务业占比则由30%上升为88%。1998—2009年,美国GDP增长了1.4倍,虚拟资本增长了10.4倍。2010年,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金融货币交易额超过1000万亿美元,其中与物质生产有关的仅占1%,外汇市场日成交量是商品日交易量的90~200倍。金融业从业者数量飞速增长,国家垄断向金融资本垄断高速发展。目前,美国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资产,占全美1万家银行资产的56.8%。有2000多家对冲基金,7000多家保险公司,保险业从业者230万人,证券业从业者超过万人。1970—1997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增长32倍,国际证券投资增长265.6倍,每年获得超过万亿美元的利润,虚拟资本投资利润比实体投资利润高几十倍。

发达国家一方面是物质生产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另一方面是消费和债务高增长。其消费不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增长上,而是建立在入不敷出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基础之上。2010年,美国国债达到11万亿美元,2011年上升到15.3万亿美元,加上其他债务,总额已超过50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0%和税收的674%。2009年,美国债务占全球债务的39%,居世界首位。不仅国家负债累累,而且居民也举债度日。2008年,美国平均每个家庭负债21.7万美元,家庭私人负债占CDP的比重达到98%,负债比自有资产高50多倍。2010年,欧洲的公债相当于GDP的80%,其中英国为100%,法国为77%,意大利为106%,希腊为135%。高负债实际上是用别人的钱或未来的钱来维持自己眼前的高消费、高福利,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虚弱和无奈,并成为经济危机产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

美国不仅利用举债掠夺发展中国家用辛勤劳动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还利用美元作为储存手段和结算手段的特殊地位,通过大量印钞、汇率变化和美元贬值等手段,将危机转嫁给世界,更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发达国家一、二产业比重下降、虚拟经济和债务经济急剧发展,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生产力发达的反映”,而是表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有生产才能有消费,发达国家在生产下降的情况下依靠投机、举债来维持自身消费,进而成为全球经济的破坏者和掠夺者,使能够获得高额利润的虚拟经济成为资本主义腐朽性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和反映,食利阶层人数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寄生性愈发突出。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剥削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它们的打工者、出口市场和廉价原材料供应地,使寄生阶级发展为寄生国家,以至于一些失业者宁肯拿失业救济金赋闲,也要把赃、累、危险的工作让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工负担。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必然在收入分配上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定会表现在分配关系上,而后者又会进一步影响生产。近年来,发达国家两极分化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美国最富的5%的家庭收入占国民财富的60%。当年经理层年收入1080万美元,工人为33121美元,前者比后者高325倍。近30年来,美国最富的20%的家庭收入增长了89%,而另外80%的家庭实际收入无任何增长。美国财富正迅速向少数金融寡头和大垄断资本集中。2010年,美国排前5名的金融公司市值达到8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20。发达国家358个亿万富翁所拥有的财富相当于世界财富的一半。而同时,发达国家的贫困人口迅猛增长。2010年,美国贫困率达到15.1%,贫困人口达到4620万人,每7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处于贫困状态。德国5%的高收入者占有私人财富的1/3,另有50%的家庭其收入只占10%。法国、意大利、德国失业率超过10%,其中青年人失业率更高,意大利为33%,法国为22%,比利时为20%,西班牙为35%,整个欧盟失业人口达2200万。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社会强烈不满,导致发达国家犯罪率激增。美国犯罪率最高,2010年犯罪案件超过1000万起,其中暴力犯罪125万起,财产犯罪908万起。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万美元,欧元区接近4万美元,竟还有那么多的贫困人口和失业者,可见其财富不均和两极分化程度之高,也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关键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者手中,保证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一致性,从而在根本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共同占有,使生产力得到根本性的解放,并解决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矛盾,原则上消除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存在矛盾和对抗性,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以解决。

(二)资源配置方式存在差别

由于正确认识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建立起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认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必然性,并形成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制度,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认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实际上是认识商品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我们是处理得最好、觉悟得较早、认识较深入的。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与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的根本区别,在于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由市场决定,即使计划的制定执行也必须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这样的体制机制,才能称之为市场经济。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基础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基础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按劳分配。公有制企业之间虽然也存在竞争,但更多地体现了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非公有制也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但不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目的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相互运动中,注重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通过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相互转化和实现,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一些共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内涵发生了改变,需要我们结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好地认识和尊重规律,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三)宏观调控目的和作用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宏观调控体系,解决了从全局出发配置资源这一资本主义不可能解决的根本问题。生产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这一矛盾带来资本主义经济的盲目发展,导致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愈演愈烈和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虽然资本主义国家也尝试调控,但私有资本不可能甘心接受干预,结果致使这一矛盾无法得到解决。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不仅对市场的调节能力有限,而且其国家机器的运转反而受到私有资本的“调节”,导致资本主义无法摆脱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关键生产资料,从而有权力、能力和责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全局出发,使用和配置主要社会资源。管理经济是人民民主国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集中力量搞建设、谋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必须集中力量完成这一任务。国民经济管理体系是一个强大而科学的体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系,是自觉地把过去控制自己的力量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体系。这种从全局出发进行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与加强宏观调控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优势。

总之,两种市场经济从所有制基础到运行内容、运行目的都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虽然还不成熟,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但是它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并不断发展完善,是当今人类社会最先进、最优越的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制度。

三、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怎样理解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在宏观调控下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但是怎样理解“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呢?有的同志把这一问题理解为单纯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配置,是让“看不见的手”完全自由地配置资源。这种理解是不完全的,没有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内容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项内容:第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第二,资源配置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三,市场在各个环节配置资源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第四,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优势的同时,尽可能限制市场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意。有人把市场的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提出经济领域的完全自由化;反对以公有制为主体,提出以非公有制为主体,让国有经济退出一切竞争领域。这种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放弃宏观管理的观点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将带来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怎样看待和进行宏观管理

如果把资源配置理解为生产组织方法和运行方式,那么资源配置的形式绝不只市场和宏观(政府)两种,它应是一个从个人、企业、企业集团、地方政府、各种中介到中央政府资源配置的金字塔,有若干层次,每个层次都会使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资源配置,只是配置的内容和范围不同。把资源配置方式概括为市场和宏观管理两种,实际上沿用了过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划分,并不完全科学。不过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还是使用这两个概念。如果说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那么宏观管理也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先于市场、高于市场,且单纯的市场配置无法取代的手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信条便是“看不见的手”能够调节一切,所以无须任何外部干预。但现实中诸多的市场失灵问题证明,单纯依靠市场自动调节实现均衡只是一个空中楼阁。而宏观管理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摆脱企业和市场的局限性与盲目性,从全局出发观察和处理问题,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对社会资源进行社会范围的总体配置、综合配置和有预见的配置。宏观管理包括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两种形式。我们强调宏观间接管理,但并不排斥直接管理,包括在一定范围和时期下达指令性计划。如,航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涉及2/3国土面积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的实施,大面积建设高产田、加强中西部地区建设等,都需要宏观直接管理。当然,指令性指标的制定、执行和实现也离不开市场,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之上。但是这里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不是只考虑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是考虑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并将两者妥善结合。

(三)怎样看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也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前提。虚拟经济是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有虚拟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的根本任务是为发展实体经济服务,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需求自行发展,就可能导致经济泡沫,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客观规律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这一点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如此。对此,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动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都反映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其性质和内涵都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目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已经超过国界,成为各国之间密切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现象,我国也已深深融入其中。这给我国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经济、金融风险。因此,应当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从而建立多元竞争的国际金融体系。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立足于广阔的国内市场,扩大对外开放规模,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使对外开放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 后现代经济;符号;广义符号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1―0017―08

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开始迈向后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提出“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同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为反映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还提出了信息经济、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等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后现代经济)的本质并无统一的认识。人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主体和归宿,经济生活中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人类自身的无限欲望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对人的本质的正确把握是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和关键。恩斯特•卡西尔是现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作为一位新康德主义者,他从康德哲学的基本思想出发,着重研究人类认识问题。在《符号形式的哲学》和《人论》中,卡西尔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向,他试图用符号形式的哲学思路去把握和描述世界以及人性的生成与演化。在其名著《人论》中,他以“人是创造符号的动物”为出发点,勾勒了人性发展及人类文化的所有创造物――语言、历史、艺术、宗教、神话的整体构架。作为西方人学理论的一次创新与突破,卡西尔的关于人的符号本质的论点或许能够使我们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后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

一、符号

符号是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的理论基石。符号的基本意思是标签或象征。如果一个事物若能“代表”它以外的某个事物,那么该事物便成为一种符号,如语言、文字、数学符号、意象、音乐、物件、姿势、面部表情乃至人的嗅觉、触觉以及仪式、习俗等。卡西尔在一般意义上对符号作了解释: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卡西尔也认为符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1]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符号并不是单纯的实体物质,它属于关系范畴,反映的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关系,即外在物质的形式和内在意义的统一关系,不应片面地将其理解为形式化的记号或标记,忽视其意义。例如,送玫瑰给情人时,玫瑰就是“爱”的“符号”,这一符号的能指就是作为物质形式存在的玫瑰,所指就是能指代表的意义,即爱;基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联想式的整体)产生了第三个术语①,这束玫瑰成了一个符号。我们必须注意:作为符号,这束玫瑰不同于作为能指的那束玫瑰……作为能指,一束玫瑰是空洞无物的,而作为符号,它是充实的”。[2]134作为符号的玫瑰的主要意义和价值体现为对“爱情”的表征,接受者接受的不是物质性的“玫瑰”,而是作为符号的玫瑰,即“爱”。

符号作为对象的指称形式,它的统摄功能具有生成人性和塑造人类文化的作用。首先,“符号的抽象性使人的生活超越了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有了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3]53其次,符号的普遍性表明人的符号功能是不受任何感性材料的限制,这使人的世界有了比动物世界无可比拟地宽广和丰富,使人类能够打开文化世界的大门。最后,符号的多变性使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也可以在同一种语言内,用不同的词表达某种思想和观念。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教育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3]35

卡西尔认为要更好地理解符号,需要把符号与信号相区别。信号是物理的或实体性的存在,是对外在世界的被动的接受,动物是以所属的种的本能活动获得信号,被动的适应外部环境,例如巴甫洛夫所作的狗的第二信号系统实验表明,铃声作为“食物”的信号仅仅是一个物理事实,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信号不能和人的“符号”相提并论,符号是观念性的或意义性的存在,是人类意义世界的一部分。人类有了符号,不仅可以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做出被动的反应,而且能够凭借自己创造的符号主动地把握世界、解释世界,以自己的精神力量能动的改造对象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类的需要,使人从动物的纯粹自然世界升华到人的文化世界。

符号与信息、知识、体验、注意力和文化等概念之间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了解了它们的区别才能更好地理解符号。第一,信息反映的是信息的接受者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强调符号所蕴涵的意义是否有新意,具有直接明确的价值性,信息传递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实现符号互动。第二,知识是人们对外在的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果,即以符号方式存在的符号互动的结果,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是人类整个符号系统的一个子集②,但是符号不一定是知识。第三,体验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的反映,这种关系形成于消费者和消费的产品或服务互动过程之中,它不能离开主客体而单独存在。由于人与外在世界之间互动的基础是符号,因此体验所反映的关系是一种符号互动的关系。第四,注意力只是人类活动(符号互动③)的一个表层环节或方面,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注意力所关注的是如何吸引人的“眼球”,却忽视了“注意力”背后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各种形式的符号需求。第五,文化即人化和意义化,文化本身并不是符号,而是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意义。这个关于文化过程和文化关系的意义只存在于文化参与者的思想之中,必须借助符号才能得到表现,并通过人的感官才能被体验。需要强调的是,符号具有的物质实在性是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符号的本质属性是与文化相关的东西,即可以被用来在多种文化语境中传递的意义。符号是去魅后的文化,是人类的特殊创造物,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处在特殊关系之中的符号既可以表现为信息又可以体现为知识。

由上可见,符号可以很好地涵盖信息、知识、体验、注意力和文化等概念。我们认为“符号经济”一词较好地概括了后现代经济的各种表现形态: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文化经济。这些形态都是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或局限于经济活动的某一范围和环节分析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缺乏深刻性、系统性、全面性。而符号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既关涉了以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为运转方式的传统经济,又包含了以智力资本、文化资本、数字(信息)资本为运营方式的新经济,它在深度、广度以及简明性等方面明显优于上述概念。[4]

二、符号经济与广义符号经济

符号经济就是以符号为基础的经济,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符号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经济活动。关于符号经济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威廉•波特在其《致富秘诀》中提出了具有符号意义的票据通货,并认为票据和金属货币虽然有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仅仅是历史渊源上的联系,正如“货币或许起源于某种商品,但其价值和行为已不再受那种商品的控制了”。[5]440-441现代较早提出并使用符号经济这一概念的是彼得•德鲁克,他认为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一组对立的概念,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即“资本的运动,外汇率以及信用流通”,实体经济(real economy)是“产品和服务的流通”。[6]38张晓晶认为,由经济符号的创造、流通所形成的执行一定经济功能的经济系统就构成了符号经济。他把经济符号看作是一种能够变现的对未来收入的索取权凭证,并认为“货币”、“信用”、“金融”等都可以纳入符号经济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张晓晶进一步指出金融经济与符号经济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着重于功能上的描述,而后者更侧重于形式上的描述而已。[7]

货币符号是经济符号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有了货币符号,有了货币符号使用范围的扩展,经济生活才得以从符号上去理解;但是,如果符号经济的概念仅仅局限于货币金融领域,提出这一概念就没有太大的意义。首先,局限于货币金融领域的符号经济的外延和内涵并没有超出马克思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理论和现代的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张晓晶在《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指出,符号经济与虚拟经济、名义经济以及金融经济的外延是一致的。虚拟经济与符号经济的内涵也没有多大的差别:符号经济指的是经济符号,即“货币”、“信用”和“金融”的创造与流通形成的价值增值;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8]其次,对于张晓晶提出使用符号经济可以有助于区别虚拟经济的歧义,我们认为这一建议的确可以较好地消除歧义,但是成思危的方法更佳。成思危指出,目前造成“虚拟经济”含义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把英文中的“Fictitious Economy”、“Virtual Economy”、和“Visual Economy”都翻译成了“虚拟经济”,并同时在三种含义上使用,消除混乱的方法是:将“Fictitious Economy”翻译成虚拟经济,因为它是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概念衍生出来;将“Virtual Economy”译作“拟实经济”,因为它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运行方式,比如说电子商务等等,即“网络经济”;将“Visual Economy”译作“可视化经济”,因为它是指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际经济活动的可视化经济活动。[8]再次,从用词的匹配性角度看,张晓晶认为用“金融”没有用“符号”与“实体”匹配好;我们认为用“虚拟”更好,因为它与“实体”更对称、更匹配。最后,张晓晶指出,符号与实体经济并列可以很好地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实体”自然是第一位的,“符号”自然是第二位的,这突出了实体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9]7我们认为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分析两者之间关系。其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到目前为止实体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20世纪以来全球金融业的繁荣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表明实体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主导地位开始动摇;在未来,人类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所处的位置只是基础性的,符号经济需要做的不是“突出它”,而是“取代它的主导地位”。当然,此时的“符号经济”不是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而是拓展后的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

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是对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的拓展。第一,从外延上看,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的外延大于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现代符号学认为,一个事物若能“代表”它以外的某个事物,则该事物便成为一种符号。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的外延非常广泛,包括语言、文字、数学符号、意象、音乐、物件、姿势、面部表情乃至人的嗅觉、触觉以及仪式、习俗等;而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主要指“货币”、“股票”和“债券”及其它金融衍生物。第二,从内涵上看,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更偏向于强调符号的形式,即符号的“能指”;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则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由于需要跨越学科之间的壁垒,许多人常常难以了解符号的真正内涵,常常错误地把符号理解为标记,即符号的能指(符号外在物质的形式),忽视了符号的所指(符号代表的意义)。

由上可见,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是广义的符号经济,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是狭义的符号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已经有人从较为广义的角度理解符号,思考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问题。例如,让•鲍德里亚在20世纪中叶就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西方国家的符号消费问题;我国学者汪丁丁在本世纪初分析了个体符号交往的经济学含义。[10]为此,我们建议放弃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从符号学角度理解“符号经济”,下文的符号经济主要从广义角度加以理解。

三、后现代经济的符号本质

保罗•萨缪尔森指出,“人类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每个社会都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事实上,经济组织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在今天与在人类文明之初一样地关键。”[11]4-5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它们是判断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重要标准。后现代经济的符号本质主要体现为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

第一,在经济活动的主体方面(即“谁来生产”和“为谁生产”)符号经济突破了传统物质性、生物性的“经济人假设”,提出经济活动的主体不仅是“经济人”,更是具有精神性、文化性的“符号人”。

人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主体和归宿,经济生活中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人类自身的无限欲望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因此,对人类自身欲望和行为的研究成为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和关键。但是,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形式上已经非常科学化的主流经济学对现实问题不能作出有效解释和预测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关于人的假设的不完备。众所周知,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确立的“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但是,“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准确、全面地反映人的“真实”本性。当代法国经济学家亨利•勒帕日指出,“‘经济人’这种简化了的个人模式,用卡尔•布鲁内的话来说,即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12]2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人”假设经历了由古典经济人、新古典经济人到广义经济人的演变过程。广义经济人主要体现在加里•贝克尔、詹姆斯•布坎南、道格拉斯•诺思等“新经济学家”的著述之中。加里•贝克尔指出,“由于异乎寻常的精确化充斥了消费者需求理论,特色、声誉或善举等变量越来越失去存在价值。然而,人类行为其实并不是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充分(唯一)内容的。受欲望规定,人类存在着对荣誉、友谊、尊重等许多非经济利益的需要,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经常包含一些健康、道德、友谊、和社会目标”。[13]117-118“广义经济人”不再是凡布伦所指责的“洁白无瑕”的经济人,而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其行为的目标在于实现个体效用的最大化,这种效用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从而涵盖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对伦理、文化传统的考虑。

在经济人假说不断修正的同时,也出现了“管理人”和“社会人”的假设。“管理人”是赫伯特•西蒙在批判“理性经济人”时提出的一种人类行为类型的假设。他认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最新发展已经证明人类行为包含着大量非理性的因素;同时,在现实世界中,人受到自身在认识和计算能力方面固有的局限,以及信息不完全、时间有限的制约,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因此,不论主观愿望怎样,人们只是追求可以实现“满意的状态”而不是最大化。[14]226西蒙把这类以追求“满意”为目标的有限理性人称为“管理人”。

“社会人”是一些“制度主义经济学家提出的人类行为分析模式。社会人假设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社会性的需要;人所作出的选择,并不仅仅以它的内在的效用函数为基础,而且还要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地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互相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内环境的;因此,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它与环境的关系去理解人,去解释人的经济行为”。[14]225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人本经济学等各种新经济学对人类自身行为以及人的本性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求解,他们的结论表明,人不是单纯的“生物人”、“经济人”,人是具有文化性的“社会人”。面对如此多种关于人的假设,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分析了形而上学的理性人、神学的宗教人、自然科学的生物人,认为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的某些存在属性。他指出,理性人过于抽象和空洞,不是对人性的实在反映;宗教人是对人的文化本质的荒谬的异化;生物人看到了人的存在前提,忽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它们都没有对“人的本质是什么”作出根本性的解答。卡西尔通过对符号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析也阐明了社会人和文化人的本质是“符号人”。

卡西尔认为,人不是生活在一个纯粹自然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世界之中,换句话说,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也只有在这种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必然地把人塑造成文化的人。这就是人的真正本质,也是人的唯一本性。在卡西尔看来,人类文化生成是可能的,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人类的符号活动。因为符号活动“这种自觉性和创造性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它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时也标志了我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之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设他自己的宇宙――一个符号的宇宙”。[3]8这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就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出一个“符号的宇宙”,创造各种各样的文化世界。因此,符号是第一位的,文化是第二位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卡西尔强调,“人是符号的动物”。

作为一个符号制造动物,人所创造的一切的基础都是符号(文化),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科学、历史是人所创造的符号的最主要的几种形式。通过符号系统,人们认识了工具和理性的意义,进而认识了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成为符号世界(文化世界),使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变成为符号关系,使自然人成为文化性的符号人。总之,文化人、社会人的本质在于符号,“人是符号动物”。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的本质是符号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在“生产什么”方面,符号本身已经开始成为商品,并正在形成一个广阔的经济活动领域,推动人类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符号成为商品是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本质区别,是人类需求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人类需求按性质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历史的归宿看,精神需求将越来越重要。在物质匮乏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初期,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低下,物质产品严重不足,不断增加物质消费、提高物质消费水平是当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最主要的事情,人们购买商品主要是为了物质消费,即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如充饥、御寒等),而文化消费只是一种生活点缀。在工业社会后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能力迅速提高,各类物质产品不断丰富,人类的物质消费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绝大多数人的生存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物质消费的边际效用开始递减。于是,人类的需求层次开始提升,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推动了符号的商品化。当前符号的商品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基本形态。

其一是符号商品化的低级形态,即符号渗透在物质性商品中,与物质性商品一起被销售和消费,这种符号与物质相混合的商品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人们购买商品不再单纯地注重商品的物理效用,而是同时关注情感和精神上的效用,即符号效用①;于是物质商品之中开始包含更多具有文化意义的符号因素,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意(如产品设计、广告等方面)对产品营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托夫勒早在1970年就指出,“后服务业的经济的关键在于从制造业开始的各种生产的心理化。今天所有的工业国社会,尤其是美国,产品有各种奇特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商品的设计越来越迁就消费者心理上的额外因素。厂商在基本商品上增加了精神因素,而消费者则乐于为这一捉摸不定的好处慷慨解囊”,[15]196于是,我们“过渡到创造一种与满足心理需求相联系的经济,……但(这一经济)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忽视”。[15]195其实,这种经济的本质就是符号经济。

其二是符号商品化的高级形态,即符号成为独立的商品。虽然独立的符号产品需要物质性的载体,但是人们购买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单纯的精神情感需求,商品的使用价值主要由它提供的符号效用决定。当人类创造的各种符号(如科学技术知识、历史文物、绘画、雕塑、音乐、戏剧以及其他文化艺术产品)由于自身或人为的因素变成了一种具有“符号效用”稀缺性资源时,符号就可以成为商品。早在欧洲的中世纪和我国的两汉时期,符号就已经作为独立的商品存在,当时一些“穷秀才”靠“鬻文为生”;20世纪中叶以来,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金融、科技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凸显了符号的经济价值。目前,全世界仅文化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就高达220亿美元,并正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增长速度更快,例如,2003年英国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12%。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其产值占GNP的7.9%;[16]291美国的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达到14%,其产值占GDP的比值已经超过31%。[17]8由上可见,符号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经济活动最为重要的方面,符号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

第三,在“如何生产、交换和消费”方面,符号经济时代的企业的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更是人与外部符号世界的符号互动过程,是一个生产差异化符号的过程,作为符号商品的交换和消费变成了文化和意义交换和消费,企业生产(符号创造)的动力不再是简单的竞争,而是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和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冲动。

在符号经济时代,人们的主导性需求不再是物质需求,而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与精神和文化方面紧密相关的高层次的符号需求。人作为“符号创造动物”,其符号创造活动主要来源于人与自然界或社会互动,这种互动是一种以符号为中介的互动活动。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符号系统,人们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其他非语言符号才得以可能,因此,人与社会互动的实质是符号互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也是符号互动,这是因为人通过自己创造的符号系统将自己与客观的自在世界分离,在符号的创造过程中,人类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客观的自在世界,而是一个符号世界,客观世界隐藏于符号世界之后,于是符号世界变为连接人与客观的自在世界的桥梁,只有借助符号世界,人类才能认识和把握客观的自在世界。

符号创造活动主要表现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活动与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创意活动。自然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在与客观世界进行信号互动基础上的符号系统的自我演绎,是人的好奇心的外在表现。这种演绎过程既表现为不考虑符号意义(所指),由人脑或电脑进行的单纯形式上的和物理意义的符号(能指)运算过程;也表现为剥去符号的外在的、具体的形式(能指),由人脑进行的关于符号意义(所指)的整合过程。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创意是最为典型和最为单纯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互动,是对可能世界随心所欲的表达,是人的符号创造欲的外化结果。

符号的生产和创造是一种差异化的生产和创造,这种差异化来源于创造者所拥有的符号系统的异质性,如果这种特异性产生的符号产品的差异性符合某些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该符号产品就可以变成商品。作为商品的符号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具有象征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交换价值,它也许具有传统经济中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经济交换价值,但是这已经不是主要方面。于是,作为商品的符号的物质性的经济交换价值的主导地位被符号的意义性的交换价值取代,物质流通体系转换为意义流通体系。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这一交换所规定的消费就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所能分析的内容了,因为它追求的并不是传统消费中的实用性一面,今天的消费过程正是将经济交换价值转换为符号交换价值的过程。[18]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就必须从传统研究中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分析里走出来,将分析符号交换价值的产生过程作为自己分析的基础。

在符号经济时代,符号创造的动力主要表现为人类天生的好奇心、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冲动。在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人的动物性求生本能导致人的物质欲望大大超出稀缺资源所能满足的程度,于是发生了与“物竞天择”类似的社会竞争规律,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实,过度的竞争只会使市场趋向无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层面和阶段,经济演进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变化发展的。如前文所述,当人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进入了珀特尔所论的“财富驱动的发展阶段”时,人们就会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从人的符号本性看,就是追求符号生活的富足。在符号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基础是符号的创造、生产和消费。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一种精神活动过程,其生产出的产品(即符号)可以被多个人同时享用,“效率”不再是符号创造活动的主要判据,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竞争和社会的过度分工,也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这一活动中,虽然仍然会存在竞争,也必须要讲求效率,但现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尽管竞争可以成为人的创造性的激励,但更多地是对创造性的压抑。正如凡勃伦所说,文化是一种“奢侈品”,需要所谓“有闲阶级”的创造;[19]因此,过度的竞争和社会分工往往会使人异化,导致人的职业厌倦,束缚人的想象空间,降低人的符号创造能力,削弱人们的文化符号需求,扼杀文化的丰富性,减少符号创造的差异性,进而限制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于符号的创造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意,而创新创意的动力来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欲,因此,在人类的符号消费需求的拉动之下,符号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表现为人类天生的好奇以及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符号创造冲动。

参考文献:

[1]李恩来.符号的世界――人学理论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尔人学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8~13.

[2]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4]柳洲,李祖扬. 广义符号经济:当代经济发展趋势的哲学阐释[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7-13.

[5]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朱泱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前沿[M].许斌,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7]张晓晶.试论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2):15-20。

[8]成思危.解读新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4.

[9]张晓晶.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汪丁丁.观念创新与符号交往的经济学[J].社会学研究,2001,(1):26-37.

[1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2]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3]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4]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5]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孟广均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

[16]郭羿承.国际艺术授权及其发展[C]//文化蓝皮书200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90-294.

[17]林拓,李惠斌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8]仰海峰.现代艺术与符号拜物教――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4,(1):31-37.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6

来自世界银行的权威数据是,2005年中国GDP按名义汇率计算为2.263825万亿美元,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则为上述数字的4.78倍,即约为10.99万亿美元,接近美国2005年的12.49万亿美元,经济上基本与美国等量齐观了。以这样的数字来看,这意味着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价格相对于物价基准而言,被大幅扭曲,这使得目前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看上去非常便宜。

安邦特约经济学家钟伟也与安邦分析师持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目前阶段在金融市场大幅放开外资准入,其实是非常不合适的,人民币汇率的扭曲导致中国所有的资产价格都异常廉价。

第一,廉价的人民币导致廉价的中国和中国企业。以实体经济看,中国是美国的1/4,但是在美国,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7倍。在欧洲,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5.58倍,但在中国,虚拟经济不足实体经济的2倍,这导致了美国虚拟经济规模是中国的14倍左右,美国通过中国的金融开放可以轻易地、廉价地“收购中国”。

第二,以上市公司看,股改后,现在股市的确可以转让公司控制权了,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公司的平均股价是85美元,连美国Dasdaq的small cap的股票平均价都有3.15美元,类似GE、微软这样的单个公司市值就接近3000亿美元,而A股市场只有2美元的平均股价。从这种角度看,中国A股市场的价格不是太高,而是廉价得离谱。

第三,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几乎是美国的3倍,企业盈利增长也是美国企业的3-4倍,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扭曲导致中国的一切都廉价,企业市值也过于廉价,在汇率调整到位之前,金融大开放和送钱给外资差不多。

第四,目前对外金融开放的时机选择总是出现各种问题。如目前中国面临严峻的外汇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流动性过剩,根本不需要享受各种政策优惠的外部资金再注入。而在QFII之上,股市千点时让QFII来抄底,在股市近期大跌时增加QFII的额度,这些做法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钟伟强调指出,在汇率扭曲被充分纠正之前,对外金融过度开放是不恰当的,在目前中国金融体系高度不发达的情况下,任何指责中国存在金融泡沫的想法,从国家战略来讲,都是相当不明智的,人民币过于廉价是中国贫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