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范文1

【关键词】农电工学历教育 素质 效果

近年来,为不断提高河南省农电工队伍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从2012年开始对全省基层农电工进行了两期的全职培训,目前有194名员工完成了中专及中级工在职学历教育。对我省基层农电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做了有益的尝试,加强了我省农电队伍学历教育的全面提升,为公司各岗位和专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农电体制改革完成后,农电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近年来,由于繁重的农网改造任务,很少花时间对基层农电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有限,实际操作的规范性较差,以至在工作中一些农电工专业知识薄弱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安全思想放松、不按规程办事及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给单位及个人带来极大的损失和危害,加强对农电工的学习与培训刻不容缓。

为使学历教育培训收到较好的效果,中心针对全省农电工学历教育的严重不足,专业知识的严重缺陷,培训中心设立了农网配电与营业这个针对农电的专业。农网配电营业工,包含装表接电、抄核收、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三个内容。各公司选派了两批学员,脱产学习为时一年,他们与在校生一样住宿学习,一切从零开始,切切实实做学问,勤勤奋奋苦练功。一天八节课,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一年下来共有十八门课程,课业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学员们知道自己的基础差,自动牺牲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在实操基地,教室课堂都能看到他们忙碌学习的身影。

ND-5班的一位学员来自汝阳的一个小县城,高中毕业的他硬是自学成为一名基层的农电工。为了学到专业老师的正规指导,一年来没请过一天假,没缺过一次课,勤奋刻苦,努力钻研,不放过一个学习上的疑难问题,使他在班级中脱颖而出为使学员学习技能和工作技能得到提升,为各单位输送一批技能素质过硬、工作规范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安排了最有经验的老师授课,老师们上课认真,细致缜密,知识面极宽,学员从知识的点到面,从装表接电到抄表核算,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得清晰明白,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针对农村电费的计算方式就给学员讲解多种计算方法,使抄表数字精确的小数点的四位数,学员受益匪浅。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是农电学员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员的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极其广泛。输电专业的老师们从备课,搜集资料,实操的安排,工具的准备,一样样精准细心,毫不马虎。还有老师从课堂教学的由浅入深到实操现场的登杆示范规范作业,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来讲授一个个原理,这样不但便于理解而且也易于学员留下深刻的形象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交互式授课,老师和学员之间充分进行交流,边讲边提问题,不断地鼓励学员多动脑筋、多提问题,根据大多数学员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让学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地联想到已有过的工作实际经验,把实践和理论不相符或不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利用较短的时间解答出来,使主动提问和被动听课的学生都能加深理解,起到带动学习的作用,老师也可以通过不断总结学员提问,找出学员中带共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讲解的重点部分。使学员们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学员们由衷感叹规范技能培训太重要了,为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少出事故,减少损失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在教育管理上,创新管理必须注重实效。培养和树立学员的自主观念和意识,开发学员自身管理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在学员管理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学员自我管理的潜能,让他们在管理上唱主角、展才华。具体方法是:一要选好班级班干部,充分发挥优秀学员的骨干带头作用。二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学员对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更新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增强管理效果。

学员大多来自基层单位,尤其是这些学员在基层工作中面对的服务人群多,事务较繁杂,工作压力大,而我们的培训多是学习时间短,任务重,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为此,我积极探索、立足实际,采取宽严相济的人性化管理。本着对送培单位和学员负责的态度,坚持原则,大胆管理;突出“严”字,做到从严管理,这是搞好培训学员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但在坚持制度管理过程中我还注意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性化管理寓于制度管理之中,以人性管理之柔弥补制度管理的刚性之不足,实现管理的最佳化,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由于农电学员在相应岗位上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有时也存在骄傲自满的现象,老师们利用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扎实规范的实操技能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员心服口服,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实训教学灵活多样,针对农电工基层的实际工作内容,加强他们学习的实用性指导,使得学员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不管是在理论考试中的“纸上谈兵”还是现场实操中的“校场比武”,无论是在抄核收的电脑流程操作、表单打印,还是在能表安装、杆上作业环节中,学员均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标准作业、规范实训。学员对教学效果非常满意,获得了教与学的双赢。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范文2

电子电工实训课程改进措施众所周知,电子电工技术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随着我国电子产品市场的逐渐壮大,对专业电子电工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对其技术要求也应该有相应的提高。电子电工实训课程是电子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有助于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电子电工的实践中。接下来,笔者就针对目前在电子电工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简要探讨并进行改进分析。

一、电子电工实训课程的特点

由于电子电工实训课程是一门主要以实际操作为基础的学科,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具有知识点多,且技术复杂和交叉性强的特点。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复杂的实训装置,内容较为复杂。此外,在实训的过程中还存在环节繁杂等特点,因为电子电工本身就是以实践为基础,所以在实训的课程中会需要学生把相关的原理弄清楚,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

一般来说,电子电工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电子电工实训过程中常用的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要熟练掌握;对电子电工基础知识中的基本单元电路通过实训课程中的实验得到相应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基本单元电路的理解;能够熟练完成对特定电路的故障排查工作;在掌握了基本的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后能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观察,创新性的设计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用电路,即学以致用;所有这些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同时不断向学生灌输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电子电工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电子电工的实训课程和理论教学不协调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然后在通过一定的实践将学生所学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进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理论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这就需要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协调。然而在目前的电子电工实训课程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够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始终认为应该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并且把期中、期末考试中的理论学习作为重中之重,却忽视了至关重要的实训课程。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低下,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参与竞争。

(二)电子电工的实训课程效果较差

部分教师在电子电工的实训课程的教学中,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不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部分教师只是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学习的气氛不浓厚,再加上电子电工实训课程本身就比较复杂,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实践基地较少,学校未能和相关的电子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因此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改进电子电工实训课程的措施

(一)教师加强对电子电工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

要想在电子电工实训课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从思想上意识到对电子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工作。加上目前我国对电子专业人员的庞大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子专业的学生要想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取得突破,就应该不断加强对实训课程的学习。学校应该首先选取实践性较强的电子电工的教材,增加实训课程,建立完善的电子电工课程体系。与此同时,教师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改进电子电工的实训课程效果。

(二)教师不断创新电子电工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积极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摒弃陈旧的教学思想,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笔者结合电子电工实训课程的教学特点,认为在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和具体实验相结合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同时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其次,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再次,教师可以针对电子电工实训课程中的难点设计仿真实验,让学生在直观和感性中掌握知识难点;最后,再利用本校的电子电工实训设备按部就班地完成相关的基础实验教学,实在没有的,或者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可以分组完成用万能板现装的电路进行测试,最起码要做教师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仿真实验虽然方便,但显然没有真实实验来得直观、震撼!总之,通过学校和教师增强实训课程重要性的意识,并通过采取完善课程体系和创新教学方法等措施,就有助于学生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电工实训课程是电子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改进电子电工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真正提高电子电工实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电子电工专业人员,才能为我国日益庞大的电子市场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总之,对电子电工实训课程的改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磊.电子电工实训课程探讨与改进[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5).

[2]陈欢.浅谈电子电工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8).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范文3

关键词:模块;课题;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15301

1模块和课题的设置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级别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根据技工院校的教学特点将教学计划按“三段式”模式制定,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及综合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其中文化基础课程模块实行传统教学(第一阶段),专业课程模块实行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第二阶段),综合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实行校企联合式教学,即学生到企业顶岗学习,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第三阶段)。

专业课教学模块的设置必须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符合企业用户的需要。如维修电工专业(中级)专业课程可编为九个模块:钳工基本技能模块、电工基本技能模块、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模块、电子技术应用模块、电动机模块、变压器模块、供配电模块、常用生产机械电气线路故障检修模块、电动机自动调速模块、PLC控制技术模块。

课题的设置必须符合模块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有的按“模块——课题——分课题”的形式设置,如电动机基本控制线模块中的课题:三相异步电动机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设分课题一: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分课题二: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分课题三:绕线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等。有的按“模块——课题”的形式设置,如电动机模块设课题一: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及其拆装;课题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安装;课题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和维护;课题四: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及其重绕等。

2编制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

传统教材没有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一体化,不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学校要根据技工院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编写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一体化教学教材应突破传统教材重视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合理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适当降低专业理论的难点,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

(2)以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实现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法的编写方式导入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多地在教材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方面的内容。

(4)力要使教材内容涵盖有关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5)编制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应按模块编制,独立成册。

3培养一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能讲会做,因此,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为培养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应专门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可采取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1)利用假期组织全部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或每学期抽调部分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操作技能。

(2)利用假期组织全部专业理论课教师到校实习厂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

(3)对于教师紧,又是两个教师共同完成一个班级教学任务的学校,可采取一个班级配一名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一名实习指导教师的方式,由学校组织两名教师签定互培协议,让两名教师互相培训,共同提高。互相培训要有培训计划和目标,学期结束由学校组织考核,对于效果显著的教师进行奖励。

(4)组织实习指导教师有计划地自学或参加各类学校的学习和培训,以提高专业理论知识。

(5)学校还应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取得高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实习指导教师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取得本专业大专以上的学历。

(6)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学校还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

(7)为了进一步激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有关政策,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4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准备

(1)教室。一体化教学的教室里要布置黑板、多媒体等理论教学设施,又要布置技能训练用的工位、设备、器具等技能训练设施。教室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布置工位,摆放设备、元件、器材和工具等。

(2)工位。不同专业、不同模块、不同课题的工位有不同的设置,总的说来是以满足训练为原则。如维修电工专

作者简介:童峰(1981-),男,工程硕士,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航运物流系学生管理副主任,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与相关的教学。业的钳工基本技能模块、电工基本技能模块、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安装模块、电子技术应用模块等,设一人一个工位比较好,而常用生产机械电气线路故障检修模块和电动机模块设两个人一个工位比较好。

(3)设备及元件。设备及元件要符合专业及模块的特点,其技术方面要满足训练目标的要求,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其数量要能满足学生的训练需要。

5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

5.1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教学质量评价,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评价三个重要因素。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人格等状况作出诊断,以求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思想品德水平;另一个是对一体化教学过程诸因素的组合及教学效果状况进行评判,以求了解教师对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等情况。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的项目包括如下几方面:

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偏重于:(1)教学目标的明确程度与达成程度;(2)讲授和训练内容的科学性;(3)对教材重点和难点与关键的处理;(4)课堂作业的分量与难易程度。

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评价的重点是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因素:(1)方法的启发性;(2)学生技能操作的机会;(3)照顾个性差异;(4)对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指导;(5)教学语言、示范与板书;(6)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

课堂结构。课堂结构评价主要是评价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技校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否符合一体化职业教学的特点。具体有:(1)教学环节的设计;(2)对学生认知结构和技能结构的组织;(3)讲授与训练;(4)教学时间分配。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有所侧重。具体有:(1)教学进程经济、合理;(2)对学生要求严而不死;(3)正确评价学生;(4)课堂气氛活而不乱;(5)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分合有序,合而不乱。

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评价有:(1)课时计划完成情况;(2)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3)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学生的劳动品质和思想素质、(5)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5.2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具有的操作技能主要由学校和鉴定机构通过测验、考试、鉴定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可按模块进行,模块总成绩可由技能平时成绩、技能考试成绩、理论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其权重分别为20、40、15、25。

6结语

根据我院的试行,技工院校推行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好处。抓好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要注重教学模块和课题的开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及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的编制;要有先进的设备、元件及足够的器材、工具作保障;更要注重对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

参考文献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范文4

【关键词】电气技术;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一、“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

(一)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学校成立了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实施课题组,教务科、教研室、实习工厂等部分负责人担任课题组组长和副组长,电气教研组骨干教师担任成员,并负责定制工作计划及具体的研究和实施方案。

(二)课题研究工作。

1.确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社会需求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就业为导向,制定一体化培养目标,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核心技能和辅助技能,各技术模块又都具体理论和技术要求。根据纵向分等级,横向分功能的原则来划分等级模块和功能模块。每个等级模块从简单到复杂,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使教学更加科学系统化。每个教学功能模块相对独立,可以进行积木式多重组合,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层次需要来编排,对行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可以随时建立新的模块添加进去。

2.课程模块基本结构。根据确立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考虑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结合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的特点,设立文化基础课程、基本技能模块,专业课程三大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是主体。专业课程模块分为电工基本功,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工厂供电,电机与变压器,照明安装,五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由若干个课题组成,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

3.课程模块的特点。

(1)突出能力培养 。紧紧围绕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设置模块,强调在传授知识、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理解深刻立体。各模块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学内容安排先易后难、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原则,并打破学科系统编排的课程内容,以课题为中心,将涉及到的各门学科知识编排在一起,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集中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实践性和先进性。模块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将生产实践中普遍应用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技术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学校既能学习到扎实的基本功,又能了解到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学生学到知识、技能及培养起来的职业能力就是当前生产实践中所需的,从而保证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工作,很快达到企业技术要求。

(4)强化技能教学。打破多年来重理论,轻技能培训的传统,树立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技能训练教学服务,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新观念。加大技能教学内容比重,对于理论知识强干弱枝,以必需、够用为度,学生在操作技能训练中体验印证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和吸收;注重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发挥指导作用,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都做了大幅度调整。

4.开发出一套模块式一体化教材。为配合实施一体化教学工作,我校组织电工专业教师及时编写了电类专业"模块式一体化”的校本教材,有《电工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包含电工安全知识、电工仪表使用、电工工艺等),《常用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修》等。

5.教师“一体化”。实施模块“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有一支即懂得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师资力量。我校将电气理论教研组、实习教研组合并成电气设备安装教研组,理论、实习教师按模块分小组办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备课,共同带班。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时间对理论老师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创造机会让实习老师多上理论课,增强他们理论课教学的能力。

6.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实施一体化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主要方式是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教师的角色由过去课堂教学的主要讲授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这一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由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职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教师能力的转变。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均需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一体化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原来的专业理论教师要多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实践,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教师则需要提高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钻研教材和教学理论,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才能成为所谓“双师型”教师。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培训,我校的很多专业教师已把理论、实操两种融为一体,基本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地促进了教改的步伐。

(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一体化教学实施几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从以前上理论课时老师口若悬河讲演而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转变成现在学生直接参与教学,主动进行技能训练,几乎每个实训室都出现了放学了学生还和老师在讨论的情况。这几年在中级电工考证的应知考核和应会考核中,我校学生的合格率从80%提高到93%以上,可见一体化教学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相结合的问题。

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高度统一,紧密衔接,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由于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解决了以前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四)产生辐射效应,加快了我校专业建设的步伐。

电气技术应用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在我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他专业看到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成效,备受鼓舞,积极投入到专业建设中。他们运用这种新理念,针对其专业的实际情况,调整了专业教学计划,越来越多的专业教研组正着手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工作研究计划,为实施这一模式创造条件。

三、体会

1.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想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2.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

3.“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加强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的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于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四、建议

1.各模块间知识的衔接、时间的安排及教师的分配有一定难度,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映以及教学的实际状况,及时进行调整、优化和完善。

2.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既会讲专业理论,又熟悉操作技能,要加大相应培训力度,为教师尽快转型创造良好的条件。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范文5

关键词:水电生产 人力资源 培训 开发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水力发电企业作为国家发展重要的能源供应基本,其健康持久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经济建设、综合实力提升的方方面面,想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就应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溪洛渡电厂是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电力生产和成本控制单位,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其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固本之基。2013年,6个月时间密集投产运行12台机组,并创造了单月投产容量突破300万千瓦的世界新纪录,骄人成绩与其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成效密不可分。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特点分析

1.电力生产管理模式的新变革,员工技能水平面临新考验

溪洛渡电站枢纽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和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规模大,调节性能良好,发电质量高,综合效益显著。溪洛渡工程具有“四高三大”的特点,即高拱坝、高地震区、高边坡、高水头,大洞室、大泄量、大地下厂房;左、右岸电站分别供电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客观上形成了“一库、两站、两调”局面;机组投产集中在2013和2014年,平均月投产1至2台机组。生产调度、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及值班方式的管理难度,对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是对人员技能水平的重要考验。

2.金沙江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带来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冲击

溪洛渡电站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以上230公里(公路)的金沙江河段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当地能够利用的资源相对匮乏。由于库区河段河谷深切,地势高差悬殊,区域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同时,电站所在地是汉、彝、苗、回等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地生活、文化习惯较为特殊。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等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会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生产方式、文化生活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3.员工队伍结构的年轻化,员工思想呈现多元化

2008年,溪洛渡电厂筹建。截止2013年底,电厂员工到岗五百余人。35岁以下中青年员工占89%;工作年限10年以下员工占88%;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73%。电厂人员结构呈年轻化、知识化的特点,工作经验相对欠缺,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相对比重不高。另外,青年员工特有的特立独行、思维敏捷、时尚新潮的多元化群体性的特征,无疑为传统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建设思路

1.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规划

电厂紧密结合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生产管理方式和地域特点等因素,以打造“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将培训贯穿员工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开展以管理和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培训项目,加速培育专业领军人才和知识型、技能型员工,逐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培训开发体系;同时,优化岗位管理,建立注重实绩、逐级培养、梯次推进的人才考评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2.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基础建设

结合大规模、高强度接机发电任务的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组织机构;完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管理、经费管理、计划实施、效果评估等工作流程;充分评估内部人力资源,通过科学的考评手段建立内部培训师、技术专家队伍,规范管理发挥最大效能;加强培训与开发软硬件建设,建立全面系统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培训教材与专业题库,通过网络学习考试系统、网上学习论坛、多媒体教室、技工训练室等开发建设,为员工提供全方位、多层级培训平台。

3.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实施与效果评估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活动通常包括培训需求分析与计划制定、培训活动组织实施以及培训效果评估三个环节。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及员工职业发展需要确定培训目标,以“全员培训与重点提高相结合、自我培训与传授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针,组织员工积极参与,同时加强过程监督与考核。采用前期座谈、调查、考核以及后期用人部门评价、工作业绩考核等评估培训效果,通过改进措施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员工参与兴趣及降低培训成本。

三、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管理实践

1.基于企业发展的培训与开发管理规划制定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企”战略要求,溪洛渡电厂以创建国际一流电厂的目标,紧密结合筹建、接机、运行各个阶段特点,以“服务于参与工程建设、电力生产筹备和员工自身发展,着力打造电站营运、设备维修、技术创新、队伍建设、标准制定五项核心能力”为目标,编制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规划及年度员工培训计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内,实现全员技能达标、持证上岗,每个专业面至少有1~3名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关键岗位员工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员工队伍整体实力和使用效能处于企业先进水平。

2.以服务企业和员工为目标管理体系建设

结合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了培训与开发管理组织机构,由厂长直接领导和协调,各部门、分部/值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确保工作有效实施;完善了员工培训管理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全员覆盖”管理方式开展工作,形成了信息报送、沟通反馈、台账管理等长效管理机制;完成了多媒体教室、钳工等技能培训室建设,结合网上学习考试系统等信息平台开发建设,完善了各专业课件、教材、题库建设,有效促进员工自主学习。

3.注重员工全面发展的培训与开发举措

(1)全方位的岗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是为提高和改善一线生产作业员工安全意识、岗位技能及管理水平而实施的培训,具有人数多、专业广、形式多样和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是培训工作的重难点。电厂结合员工实际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培养体系,采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培训计划、“高强度、高频次、全考核”培训密度,“专家课题、导师带徒、实践课堂、考问讲解”等培训手段,开展系统全面的岗位培训,快速解决了一线生产任务重、关键岗位人员紧缺的矛盾。

(2)分层次的管理教育培训。电厂坚持把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事关企业长久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按核心管理、中层管理以及一般管理三个层级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如核心管理人员主要进行与所分管工作相关的战略管理、领导艺术、决策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培训,而一般管理人员则主要进行与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岗位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效沟通、时间管理、执行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训。

(3)多样化的专项特色培训。专项培训时事性强,培训方式灵活多样。通过“每月一专题、每月一考核、每月一演练”、桌面演练、反事故演习等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了运行人员操作、巡检、分析、值守、工单许可、发受令、生产指挥协调、应急准备和响应等技能水平和紧急应变能力;通过“设备专家论坛”、“模拟工单”演练、模拟事故案例分析、技能竞赛等专项培训活动,提高设备检修人员对所辖设备的巡检、故障处理和设备消缺等业务技能。

(4)系统性的技能达标管理。为有效解决员工队伍技能与经验相对不足的实际问题,电厂全面开展了生产作业人员技能达标上岗工作。坚持量化、细化、准确、具体的原则,编制岗位技能标准与培训大纲,对生产人员应知、应会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标准以及培训内容做出规范。通过技能达标认定方案,对认定时间、形式、程序等进行规定,使员工技能考核、岗级水平认定等工作有章可循。以笔试、面试、实际操作、模拟演练等形式进行分类考核,并及时反馈成绩、集中讲解,确保员工查漏补缺,有目的地学习提高。

(5)有效性的技术专家打造。 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电厂积极培育具有梯级层次的技术专家和领军人才。创建了技术和管理“双跑道”,引导和激励员工专心钻研技术、技能,拓宽了技术专家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了技术专家库,通过参加技术交流、合同谈判、机组设联会、机电安装监理等工作,为其提供技术决策、专业咨询、行政管理的机会;通过组织内外部培训、专家讲坛、技术评审等活动,促进其开阔视野、掌握新的信息和技能;通过参与行业标准、规程编制,结合重点课题攻关、发明专利创造、技术优化建议等活动,有效提升了专家科技创新能力。

(6)针对性的青年骨干培养。针对青年员工比例大、学习能力强的特点,电厂积极探索青年员工岗位成才方法。在工作中采取参与重点工作研究、参加重要会议筹备、提拔任用等形式进行培养;充分发挥技术专家技能优势,通过导师带徒在工作实践中带领青年员工提升技能;加大青年员工参建力度,有效降低了培训成本,提前掌握了设备的管理能力;以互讲促学、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岗位工作技能。同时,根据员工职业发展需要,开展了工程硕士、MBA等后续学历教育,有效提升员工文化水平。

四、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与实施效果

溪洛渡电厂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已建立和运行五年,人才队伍素质快速提高,技术力量得以增强,生产岗位员工技能全面达标,在高强度接机发电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主观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学习型团队的思想得到全体员工的肯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使公司的战略落到了实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整体价值得到了共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葛文波.以服务公司战略为目标的立体化人才开发体系[J].人力资源开发,2007(12):48-51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范文6

关键词:生产型实训基地;化工过程控制;职业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办公厅在2009年5月公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之一即是石油化工与信息产业。以石油化工专用设备仪器及控制系统等为重点,推进信息装备自主化。辽宁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对于改造提升辽宁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自动化水平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通过与中石油、中石化等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利用社会的物质与智力资源,扩大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能够满足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融教学、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产品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研发实训基地。

1.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实训基地按照“立足辽宁,面向全国,辐射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和“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服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遵循专业建设的本身规律,全力建设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具有化工行业特色、适应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且符合我校以培养辽宁老工业基地急需的具备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总体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创建科学、合理、优化的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研发实训基地的目标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及所培训对象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最优化训练。整合校内相应专业认识性实习实训、基础性实习实训、综合性实习实训等场所与资源,通过教学设计、生产要素连接,使其成为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服务)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生产特征,体现现场生产(服务)过程、氛围与组织形态特征,教学过程与相关企业活动相对接的校内生产(服务)性实训基地。

在该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在自动化设备设计、老设备改造、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

2.实训基地特征分析

2.1特征

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研发实训基地依托学校资源,采取企业运行管理模式,力求做到6S管理,认真贯彻质量管理体系,基地内建立了各级管理制度,学生作为“员工”参与生产、管理、技术服务,老师扮演教学、指导、师傅的不同角色,已经形成了集教学、生产、科研、服务于一体的教学实体。实训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仪器设备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

2.2基地环境特征

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基地建设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型设备,而是参考石油化工类企业的实际生产设备,基地设备条件和新兴的化工企业基本相同,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遵循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3基地运行特征

基地本质上是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是学生在校期间零距离接触实际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的基地。基地管理过程采用人性化设计,结合学生特点和企业化管理的需求,实现产、学、研、教、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将企业产品资源引入教学。

基地可面向社会承揽过程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分析、制造、维护、维修等业务,全部工作过程严格执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以客户为关注核心,服务客户。

利用实训基地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实训服务,并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资格认证培训。

3.实施产(服)教研学一体式教学模式

3.1体现生产、服务内容与教学内容对接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安排生产、服务内容,一年级学生基本技能学习:开设课程均为基础课程,需要具备基本焊接技术和电路分析能力;二年级学生学习了PROTEL、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等基础;三年级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能力,需进行生产管理技能提升,安排过程控制系统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学习。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体验”的训练岗位。“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将实习由模拟性训练转变成为在生产性现场“真刀真枪”练兵,大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对化工成套装备的运行管理、DCS控制以及对典型过程装备内部结构、维修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掌握相关的装置运行管理及设备维修技能和规范,使学生具备毕业后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

3.2基地生产、服务过程与学习过程对接

基地生产、服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第二阶段为综合技能训练阶段;第三阶段为创新能力训练阶段;第四阶段为实践能力训练阶段。教学过程从基本技能学习、工艺设计、管理提高三个层次入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管理技能,使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在相应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基地生产、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技术嵌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将实际应用的技术转移到教学中,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3.3基地生产、服务活动与教研活动的对接

通过“走出去”将企业“请进来”,在校内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为企业提供设计、技术支持、技术改进、生产加工等服务;在教学方面,以前安排到校外的生产实习实训,现在可以在校内完成,便于教学实训指导。

通过基地的生产、服务活动,不断加深了对企业的了解,也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不断加深,企业了解基地,基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不断促进学院教学科研活动的发展。

4.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

在学校原有的电工、过程控制和控制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和资源整合。扩建基于集散控制系统实验室和现场总线控制实验室,新建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基地以培养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等岗位所需技能为目标构建。通过扩建实训基地,使之既能满足教学要求,也能满足对外开展企业服务,组织大批量生产的需求。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研发实训基地由过程控制系统实训中心、控制工程实训中心、智能仪表研发中心、电子产品研发中心等实训室(车间、设计室)组成,具体情况见图1。

在进行实训基地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优化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强化培养教师职业教育的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选派2~3人到国际化企业学习过程控制先进技术,到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树立先进教育理念,精通专业技能,提高专业建设能力,使他们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既能够承担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又能主持教材开发和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⑴张彩霞,陈惠卿.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357-359.

⑵李春华,赵杰,任思璟,等.构建自动化专业产学研结合体系的研究及探讨[J].价值工程,2012,(29). 252-

254.

⑶许素安,谢敏,黄艳岩,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自动化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6).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