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心理健康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现状

幼儿心理健康现状范文1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分析 相应对策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纵向看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人们已不满足于幼儿发展成长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关注的角度与方向更多地投向了影响一个人长远发展、影响一个民族未来兴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之,幼教的主体——幼儿教师的培养层次也逐步提升,从最初的中专级别发展到了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高校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也普遍推广,并呈方兴未艾之势,截止2010年,全国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已达56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而新兴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交流中获得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与起步较早的国家和地区的同一领域的差距不断缩小。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让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交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飞跃提供了可能。

2.横向看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地方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幼儿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各个托儿所、幼儿园的教师及部分幼儿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知之有限,具体表现为:相当数量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更多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被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只注重表象工作,未能上升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相当数量的幼教工作者未能有效针对幼儿身心的特征规律因材施教,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刻板化、程式化,效果不理想;虽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有识之士及国家政府的足够重视,但毕竟我国在此领域的发展历史较晚,相关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专业师资方面匮乏也是该领域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落实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牢固树立以培养“完全儿童”为目标的全新教育观念。培养“完全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具体是指:幼儿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完整培养,达成幼儿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各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2.加强幼师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想让幼教事业迈上健康完善发展的科学轨道,必须努力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幼儿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等知识,并学以致用。

3.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环境。从本芬博尼的儿童发展的生态学模式中得知,幼儿的心理发展环境中的人文环境分为三大系统,即直接环境(家庭和托幼机构)、间接环境(父母的工作与交友及社区环境)和宏观环境(时代、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因此,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幼儿教师和父母)与幼儿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幼儿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幼儿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合理的期待(过高或片面的要求)则会导致幼儿心理畸形发展。而且,幼儿教师和父母对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以预防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

4.加强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对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当前,幼儿园的师资培养工作主要由各级中等师范院校承担,各级高校(主要是高等师范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涉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但这些专业大多是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其应用心理学部分也主要是针对青少年以上的对象而展开研究,而且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也主要到中等以上的学校就业。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加强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我们可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1)高校应积极支持心理学专业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2)各级幼儿园应从高校聘请一名以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做定期指导,减少盲目性,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3)逐步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由中等师范学校向高等师范院校培养转变。

幼儿心理健康现状范文2

在幼儿心理健康被高度重视的背景下,通过对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三大突出问题,课程地位边缘化、内容设置混乱化和责任主体模糊化。针对现状中暴露出的问题,应抓住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配套资源的系统开发和主体责任的评价机制等关键因素提出建设性对策,以期对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提供指导。

关键词:

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

随着人们对全面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已经成为家长热议的话题。诸如社会交往、性格培养、意志磨练和习惯养成等这些以往更多的通过隐性教育去实现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它们被涵盖在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大的概念内被提上了日常教学的议事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才应运而生[1]。其中详细规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各项指标,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指明了方向。此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心理健康课程方面增加了投入和课时,但由于园所性质、园长认识程度、师资力量配备和配套教材等一系列问题,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2]。笔者通过对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各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内容及效果。找到影响问题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为了全面了解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使用自编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石家庄、邯郸、张家口、廊坊和保定等地36家幼儿园329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其中公办幼儿园15家,私立幼儿园21;城市幼儿园24家,县城幼儿园9家,农村幼儿园3家。幼儿教师年龄在19~46岁,全部为女性。问卷主要涉及3个方面,包括幼儿园心理健康实施现状、影响因素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置等。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

(一)保障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能否对幼儿实施适宜的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对其一生的幸福产生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家长和教师更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愉快稳定,行为活泼且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与他人相处并适应集体生活等多个方面。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家长片面地重视知识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反思,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回归幼儿教育本质成为了普遍共识。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课程设置中保证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开展对于矫正幼儿问题行为、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幼儿教育创新发展

当前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健康领域中,而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幼儿心理保健成为了家长的一项迫切需求。幼儿园应在需求的驱动下开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按照发展阶段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进幼儿教育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对于丰富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解决个别幼儿心理问题

目前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娇惯、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虽然绝大多数孩子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个别孩子的独特心理问题往往会影响到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幼儿园的氛围。例如,幼儿多动而不能自控、适应性差、爱哭闹和攻击性强而不具有同情心等都会带来连锁反应。由于教师和家长对心理问题的不重视,片面认为孩子的问题行为只是暂时的,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结果往往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在幼儿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个别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开展专业辅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既体现了幼儿园对于家长孩子的负责态度,也传递了幼儿园办学的基本教育理念。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幼儿心理健康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幼儿园中开展是大势所趋,这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本次调查幼儿园类型多样,既包括城市公办和私立幼儿园,也包括县城幼儿园;既有省示范幼儿园,也有农村私立幼儿园。涉及调研幼儿园的范围和层次较广,绝大多数被调查教师认为,在幼儿园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非常必要,占到所有被调查教师的91.5%,认为没有必要的占4.3%,认为无所谓的占4.2%。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但是,调查同样显示只有21.2%被调查教师所在幼儿园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没有一所幼儿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在《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涉及一些零星的心理健康内容。“思想上高度重视,实施上缺乏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共识。这一方面说明幼儿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幼儿教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幼儿园教师缺乏教育创新能力。《指南》只是提纲挈领式的给出了幼儿心理发展的总目标,并未具体列出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幼儿园教师缺乏实践指导,在实际执行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3]。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置混乱

幼儿园教师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设置和配套教材,必然导致教授内容的多样化和随机化。在回答“心理健康的幼儿具有哪些表现”时,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和遵守纪律和规则。这反映出在教师的眼中,聪明和听话是健康孩子的重要特质。在回答“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包含哪些内容”时,更多的教师选择了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情感教育等与情商有关的选项。尽管个别私立幼儿园有意识的开设过交朋友、理解他人等方面的活动和游戏,但整体上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幼儿园亟需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且操作性强的幼儿心理健康教材或可执行性方案。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责任不明确

家庭与幼儿园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仅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无法实现幼儿心理的全面发展。有75.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二者均应承担责任,23.7%的教师认为家庭应该承担责任,只有0.8%的教师认为幼儿园应该单独承担责任。虽然共同承担责任成为主流,但仍有近三成被调查者在推诿幼儿园的责任,这势必会影响到其他教师的心态。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13.6%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由心理专任教师来开展实施,认为带班教师或保育员为主要实施主体的占14%,剩余的72.9%的人选择了“包括幼儿园领导、保育员在内的全体教师”。应该明确的是,集体负责很多时候更容易出现推卸责任,最终导致无人负责的尴尬境地。而目前,这种选择仍占主流。说明还未明确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责任也不明晰。

三、优化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对策

(一)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调查显示,目前幼儿教师存在专业理论素质不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将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要优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4]。个别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观念上仍未脱离照看孩子的传统观念,缺乏必要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手段。城镇公办幼儿园教师虽然入口关把控较严,但学习和培训机会不足也制约教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更高。因此,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可以通过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来补充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短板。在培训内容上不应该局限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通识性内容,而是应该培训包括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与防治、幼儿心理疏导技能等专业性技能。这些技能培训操作性比较强,幼儿教师也容易上手,也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而提高自信心,是今后幼儿教师素质培训的重要发展趋势。此外,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创造型教师必备的能力,要热爱创造,有创造的动机,能创造性地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创造性。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和游戏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互动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参观和实践相结合。幼儿教师只有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才能将本园的实际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课程,真正实现每名幼儿的身体、心理等健康成长。

(二)开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配套资源

当前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并未专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门类,该内容主要通过渗透在其他五大领域中零星呈现。这与幼儿心理健康被高度重视形成鲜明的对比,已经无法满足幼儿园日渐增长的教学需求。缺乏优秀的教材和配套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的主要瓶颈。尽管近年来在上海等地开展过“比比和朋友们”等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源于英国的教材和模式无法发挥最大效果,其教材内容与国内家长期待和幼儿园课程均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该课程的实施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索,为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确立和教学方法与形式的选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更多的关注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已经成为幼儿园相关课程教材开发的潜在规则。将数学、拼音、音乐甚至美术等科目单独设立,已经成为幼儿园选择教材的常态。幼儿教师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在工作中感到困扰等都与缺乏相应教材有关。因此,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幼儿园实际情况,针对幼儿的现有问题,开发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才能够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体内容,便于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开发“园本课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百花齐放的新局面[5]。调查也显示,幼儿园教师普遍关注的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多个方面。经过整理和分析,幼儿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适应、交往、爱与感恩、习惯、情绪和性格等几个方面。将这六个部分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动画导入、教师讲解、参与体验和示范表演等四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构成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课程的核心内容。目前,笔者正在开发相应配套课程的教材和辅助用品。该内容本身作为一种尝试希望能够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三)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以及考核评价机制

针对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建议在幼儿园中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与活动,保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及考核评价机制[6]。如果全体教师均参与幼儿心理健康内容的渗透与引导是初级阶段,兼任心理健康教师是过度阶段,那么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则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高级阶段。“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能够极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能够保证工作质量。专职心理教师需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为园内幼儿建立心理档案,及时与幼儿进行心理沟通,开展心理辅导,定期跟家长反馈幼儿心理发育情况等。因此,还需要在幼儿园中设有配套的幼儿心理辅导室或“心理抚育室”,为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个别辅导提供场所和支持。例如可以通过“箱庭疗法”来疗愈儿童的心理创伤,通过“绘画疗法”来宣泄幼儿的负面情绪,通过“家庭治疗”来改善父母和子女间的亲子关系等。当然这也对专职幼儿心理教师以及幼儿家长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专职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及时针对“个别人”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对“所有人”也应负有相应的责任,这一责任通过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来实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作为必修内容列入一周教学计划,采用游戏导入、教师讲解、幼儿模仿等方法将涉及知情意等相应心理品质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育起来,并配合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最终达到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其中的关键在于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最近发展区”在合适的年龄段来训练和培养孩子特定的心理品质。进一步细化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的放矢的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的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做出评价。

作者:彭丽华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教育建议解析[J].幼儿教育,2013(13):16-19.

[2]姚本先,张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0(02):4-9.

[3]李小球,郭铁成,姜协武,等.《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的初步建构[J].教育科学,2014(04):47-54.

[4]杭曦炜.新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149.

幼儿心理健康现状范文3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幼儿园各领域教育中抓住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幼儿创设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机会,培养幼儿独立进取的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

目前,一些幼儿缺乏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主观动手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人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理念的缺失

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侧重于对幼儿园硬件环境的建设,一味追求豪华来提升幼儿园的吸引力,忽略了幼儿健康发展真正需要的软环境建设。

1.2教育手段缺乏专业性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由非专业人士兼任。知识、经验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1.3重智商轻情商

目前,在幼儿园讲小学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幼儿的智力发展的培养,忽略了对幼儿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了迎合众多家长的喜好,幼儿园都开办了一些美术、乐器等特色班,最后导致:孩子们的热情却在没有假期、没有充分休息的幼儿时代被消耗殆尽。家长和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使孩子们过早地进入不必要的“竞争”状态,导致其丧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2.1更新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幼儿园除了要加大硬件环境建设外,还要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同时要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另外,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和创作环境。教师应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进行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富有勇气和热情。因此,幼儿教育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激发其成功欲望,又让幼儿从世俗中超脱出来接受审美教育。

2.2构建多元化教学手段

2.2.1社会性的培养,逐渐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幼儿的社会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必须从幼儿的社会性抓起。一是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二是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三是开展移情训练:移情亦称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及他人思想及活动的一种能力。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长期以来,德育忽视了幼儿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幼儿德育工作应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高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四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家庭的要求保持一致,共同纠正不良行为。幼儿教师即要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不管幼儿智力发育程度如何,都要平等对待,任何斥责、惩罚、讽刺都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2.2注重个体差异: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实施个别教育。一是开展个别辅导,每一个儿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二是开展儿童的心理治疗。生活中往往存在幼儿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实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2.2.3游戏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发挥增效作用。幼儿教师要十分注意在在一些象征性游戏中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过度的教育”、粗暴的干预都会使幼儿的安全需要和成就感的需要受到阻碍。游戏是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和合群情感的发展,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让儿童提高合作的能力。

2.2.4开展自我评价:幼儿期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过低或过高认识和评价自我的倾向,有助于增强自我接受的意识。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幼儿点滴的进步,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

2.3幼儿智力和培育幼儿的品质教育相结合:幼儿时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倘使培养得不好,就会背离人的和谐发展的轨道。幼儿教育强调寻求幼儿的品行的培养和意志的树立,通常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易被挫折和困难压倒,因此,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让每一个幼儿形成以自信、欢乐、奋发为基调的心理素质。在孩子经历挫折的同时,教师、父母应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作者:张春玲 单位:兰州七里河区秀川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幼儿心理健康现状范文4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沈阳地区72名幼儿教师进行测试,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结果表明:沈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3.6‰各年龄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无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除强迫和恐怖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子都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还对幼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提出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的压力呈上升趋势,幼儿教师也不例外。社会、领导、家长对幼儿教师的高期望,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的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能力素质、专业水平等各种素质的高要求,减员增效、岗位聘任、晋升晋级等都会成为幼儿教师的压力源。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师担负着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急需重视的问题。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显著相关,要减少幼儿行为问题,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则更晚。通过检索文献发现,1997年郑晓边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必须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和王星在《前沿》杂志上发表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这两篇文章可算是国内较早的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论性文章。然后沉寂了两三年,直到2000年以后,各地学者才又陆续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并对此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理论探讨。从理论和思辩层面上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2)现状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论文研究相对较多,如2007年洪佳佳在《科教文汇》上发表的《杭州、金华两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陈小异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粤川渝三省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等,主要是研究者就本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的问卷调查研究和应对策略研究,但未见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3)相关研究。刘瑛2006年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但仅几篇而已,并不多见。

总体来看,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局限在现状的调查研究方面。研究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缺少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和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且研究结论中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证明。有关教师心理健康应对策略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理论探讨水平,操作性不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提高本地区教师素质已成为各地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本省市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沈阳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症结所在,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沈阳地区4所幼儿园为单位抽取100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其中2025岁28人,26-30岁30人,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

(二)研究工具

此次调查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

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法,无症状反应计1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3分,偏重计4分,严重计5分。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由表1可见,幼儿教师各因子检出率前3位依次是敌对、躯体化、强迫。参照有关标准,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通过分析处理,幼儿教师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人数占23.6%,各因子项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敌对18.1%,躯体化15.3%,强迫15.3%,抑郁12.5 %,焦虑12.5%,偏执12.5%,人际敏感9.7 %,恐怖9.7%,精神病性8.3%.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与全国常模相比,本研究的72名幼儿教师在SCL-90各因子得分均比全国常模高,除人际敏感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外,抑郁和偏执两因子有显著差异(P,其它各因子均有极其显著差异(P

(三)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3可见,幼儿教师各年龄段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这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

(四)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4可见,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得分略高于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但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当。 3.不良情绪反应突出。在调查中发现,沈阳地区幼儿教师中敌对、抑郁、焦虑的阳性症状依次为18.1%,12.5%,12.5%,这些情绪长期存在会直接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敌对主要从思想、感情以及行为三个方面反映出来,包括时常有工兀恶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议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抑郁主要指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咸旦、动力缺乏、活力丧失、悲观、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罪恶感;焦虑主要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湘金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特征,如气促、出汗、失眠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教师的成就愿望比一般人强烈,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更渴望成功,可是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教师的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问题。(2)有些园所管理上过于僵化,教师处于被控制;被监视的状态下,导致教师容易神绍过敏,心中不踏实,在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心神不宁。

(二)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不同年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而有的学者研究认为随年龄的增长,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逐渐下降与本研究的结果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1)现代幼儿教师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些,都面临着培训进修,评比,晋级等学习和考核,还有幼儿课程日益丰富、复杂,也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各年龄的幼儿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2)年轻的幼儿教师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小,体力充沛决定了她们对高强度劳动的耐受能力,但自身的经验不足和应激能力较差。年长些的幼儿教师虽然教学经验和心理素质较好,但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除了承受超负荷的工作外,还要承担照顾老人和操心孩子成长等各种家庭问题。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都受各自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水平大体相当。(3)本研究以5岁作为年龄段的划分间距,而年龄在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样本偏少也是造成结果差异的一个原因。

2.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比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其分数略高些,但差异不明。通常,由于经验的差别,教龄短的幼儿教师承受压力的程度,对课程的把握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都不及教龄长的幼儿教师,所以在得分上教龄短的教师高于教龄长的教师。但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同样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教龄长的教师还面临着更多的家庭负担,上有老下有小,同样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与教龄短的教师基本相当,不构成显著差异。

3.不同班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1)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在生活上需要教师的细心照料和呵护,同时小班幼儿的教学计划较少,所以教师虽然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但教学力较小。(2)中班幼儿相比较下更淘气,更活泼,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提高,但家长、幼儿园对幼儿所学知识的要求也更高。这样,中班幼儿教师虽然在幼儿的生活上投入精力有所减少,但教学压力却提高。(3)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强,教师不必在生活上付出太多体力,但在教学计划上更严,更紧,面临的要求也更高。由于不同班型幼儿教师都有各自的工作压力,所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4.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学历上差异非常显著。本科学历幼儿教师除了强迫和恐怖两个因子外,其余各因子上都显著高于专科学历的幼儿教师。而贾林祥在研究中指出中小学教师中学历高者比学历低者更健康。幼儿教师中高学历者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本科生大学毕业后满腔热血地投入到工作中,但较低的工资与社会地位让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认为得到的回报与其学历不成正比,导致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不甘心做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当她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但并没有多大的进步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也是导致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

五、结论

1.沈阳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比全国水平要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

2.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3.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班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5.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除强迫和恐怖因子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子都有显著差异。

六、解决对策

(一)完善幼教办学体制.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待遇

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的基础,但学前教育并未纳入义务教育的行列。这使得学前教育的管理等方面无法与义务阶段的教育相比。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远比不上中小学教师。另外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参差不齐,幼儿教师的流动也较大,这无疑是学前教育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对幼儿教师的合理利益进行保障,落实优惠政策,改善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并通过积极的宣传提高幼儿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与物质的需求,使其付出与回报基本持衡。幼儿教师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她们所从事的职业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家人的支持,家长的配合。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健能力

幼儿教师普遍缺少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自身所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能给予正确的对待,也缺乏正确的方法加以调整,从而使某些心理问题加以恶化。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轻微的心理问题,只要加以正确的调整就可以很快的恢复正常。幼教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举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团体培训,提高幼儿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习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如对新招聘的幼儿教师进行人职前的心理培训,这不仅能提高幼儿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对幼儿教师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要的。

(三)加强自身修养,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幼儿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积极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环境中遭遇的各种刺激与压力,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不要因别人把你看成是“孩子王”就降低自己的职业要求,贬低自己的职业价值,从而贬低自己的能力。幼儿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应刘来自各方面的刁难,也不会产生职业危机感。另外幼儿教师要积极的建立自己的^、际关系网。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会如何与领导相处、与同事相处、与幼儿家长相处,与自己的家人相处,并增进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对增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生活中某些幼儿教师容易把个人情绪带入与他人的交往中,这对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不利的,在教育行业中,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全身投入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不断维护与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不同班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从表5可见,中班幼儿教师各因子分略高于小班和大班的幼儿教师,但经过方差检验无显著差异( P>0.05 ),说明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当。

(六)不同学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本科学历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专科学历,除了强迫、恐怖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在其它因子上都有显著差异((P

四、讨论

(一)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本研究得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3.6%,这一结果高于国内学者对广西、山西、四川等地的调查,也略高出中学教师22.5%的检出率。所以,沈阳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事实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普通人群还多。本研究除了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外(P>0.05 ),抑郁和偏执两因子有显著差异( P

幼儿心理健康现状范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有资料显示,现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存在着诸如多动、固执、娇气、懒惰、易哭泣、吸吮手指等方方面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而言,这些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但同时,如果幼儿的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与影响,可能会引发发育障碍、行为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鉴于此,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地实践与研究,试图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得一定的突破。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创设适宜情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众所周知,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或过于严格,伴着呵斥与恐吓;或过于溺爱,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样的生活环境会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与心理健康。于是,当孩子们走进幼儿园的时候,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必须创设适宜情境,采取有效措施,矫正幼儿不良心理,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在这方面,我们首先要在孩子们学习场所的环境布置方面做出努力,如幼儿园里要张贴、绘画各种植物、动物的图片、图像,摆放一些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玩具等,甚至还可以在教室的“娃娃家”活动区域尽张贴孩子们与家长的合影,让教室、幼儿园氤氲着浓郁的家的氛围。此外,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要倾尽全部爱心,不时地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孩子,帮助他们系鞋带,脱鞋子,扣扣子等,增进孩子们与自己的信任感与亲近感。只有这样,我们才更容易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有一次,我在组织孩子们进行“娃娃家”的游戏活动时,就充当了“妈妈”的角色,和“爸爸”、“孩子”一起游公园,择菜做饭,看动画片……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快乐,在愉悦的活动情境中,有效形成了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热爱生活等良好的心理特点。

二、开展心理辅导,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对于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但放眼目前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幼儿教师对此钻研较少,不具备一定的知识脉络,兼以缺乏专业人士辅导,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与缺陷。

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对于个别好动、孤僻、有破坏行为的学生往往直接说服、训斥,甚至恶语相向,存在着医学化教育倾向,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我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全体幼儿,采取逐渐渗透的方式进行。像游戏,抑或其它形式的一日活动当中,存在着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我们应该善于把握、全面渗透。比如,班里有一名孩子非常内向,不喜欢和别人交往,于是我总是积极地邀请他参加同学们进行的“小鱼小鱼哪里游”小游戏,让他和其他小朋友拉手围成一个渔网,在实际的肢体接触中,这名孩子的心理问题逐步得到了改善。

三、加强家园合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我们知道,幼儿心理品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孩子们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能够在家里找到根源。如有的孩子敏感、自卑,与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就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的孩子爱撒谎,也是受到了或父亲,或母亲油嘴滑舌的影响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对于幼儿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教师不仅要在园所教育活动中施与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要加强家园合作,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譬如,我们班的小凯同学,平时表现出十分胆怯的不良的心理状况,尤其怕火,一见到打火机,食堂里的炉火都会吓得捂住眼睛。后来,在与他父母的交流中得知,小凯的这种状况可能与在家里时父母总是恐吓他不要接近燃气灶、电磁炉之类的东西有关。于是,我建议他的父母要科学地向孩子解释这些道理,不能随便乱动,但也不能恐惧。而且,我还组织了一次“我也会消防”的亲子活动,邀请了一些家长参加,其中包括小凯的父母。活动后,孩子们都纷纷表示了解了灭火器的用法,懂得了怎样有秩序地逃生。家长们也纷纷表示,从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获得了一些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更懂得了如何科学教育孩子。

总之,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关乎孩子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并大胆创新,积极实践,走出一条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现状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 班主任 心理健康 德育 方法

前言:

在社会文明快速进步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落实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去,会促进幼儿园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提升。幼儿,正处于认知社会的重要阶段,将健康与美的事物展示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让幼儿的成长更正确的标准,促进幼儿个人价值观的有效形成。开发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幼儿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落实手段,有利于幼儿教育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困难分析

幼儿园班主任的工作是十分复杂的,班主任需要关注幼儿的生活起居,需要与幼儿进行最基本、最频繁的互动,更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幼儿园班主任工作中,许多因素影响了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质量。下面,我们就来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实施困难进行分析。

1.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

幼儿正处于其成长的最初阶段,在幼儿园生活中,他们与自己的同龄人接触,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习与成长。受到年龄的影响,幼儿的认知水平不足,班主任要想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改正是十分困难的。幼儿不懂得人情世故,也很难接受语重深长的谈话。因此,要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班主任需要开发更多有效的方法。

2.家庭教育中的误导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幼儿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度。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社会思潮多样化发展,人们的个人利益观念越来越强。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受欺负,在教育幼儿时,往往会向幼儿灌输一些“不要吃亏”的思想,让幼儿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家庭教育给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方法分析

作为幼儿管理者,班主任需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现状出发,实施丰富多彩且有效的教育活动。下面,笔者就幼儿园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

1.加强幼儿档案的健全

要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进行实施,最先要做的就是全面掌握幼儿的信息。班主任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幼儿学生档案,对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特点、家庭环境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等进行了解。只有掌握了幼儿的全面信息,才能让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更加顺手。班主任可以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让幼儿感受到温暖,端正自己的行为。

对于那些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的幼儿,教师要记得幼儿的生日,为其送上生日的祝福,让幼儿体会到集体的温暖,避免其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另外,对于那些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班主任要在平时多举办一些分享的小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分享,体会分享的乐趣。

2.言传身教

要让当代幼儿有一个阳光乐观的心理、端正的行为,班主任需要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行端正,做幼儿的好榜样。在幼儿园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班主任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如果班主任的个人行为不佳,会在幼儿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在不自觉中进行模仿,大大影响幼儿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与道德水平。目前,一些幼儿园的班主任给幼儿消极的评价,幼儿也不想做一个不被肯定的人,当他们总也得不到班主任的表扬时,他们会出现孤僻的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要具有健康的心理,能够面对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并温柔谦和地解决问题。这样言传身教,会让幼儿更多地领悟到个人品质与健康心理的意义。

3.加强与幼儿的互动沟通

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对自己的教育身份进行有效地转换。与幼儿做真心朋友,互动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幼儿把自己当成朋友,有利于班主任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一些幼儿有时会因为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具有不良情绪,教师要与幼儿进行沟通,或者与幼儿说一说自己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的表现,让幼儿通过对比去发现正确的做法。幼儿园的班主任要从平等的角度出发与幼儿进行沟通,多了解幼儿心中的想法,走进幼儿的世界。只有教师与幼儿融为一体,才能将正确的问题处理方法以及正确的道德准则传递给幼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4.抓住生活细节进行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

生活中的细节往往会给幼儿班主任最多的教育机会。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无处不在地显示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幼儿的言论以及行动都是其心理世界的展示。幼儿园的班主任要做好观察工作,帮助幼儿去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一些幼儿在吃饭的时候总是主动去和别人说话,或者拖着别人玩耍,影响了其它小朋友吃饭。这时,教师应当将幼儿叫到一边,让他看一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吃饭的,让他体会一下吃东西被人打扰的感受。从生活细节入手进行德育与心理教育,更有说服力。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导者,班主任需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更要关注幼儿在心理以及个人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新时期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教育重担。只有在日常管理与互动过程中,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知识,才能让幼儿更多地去体会其中意味,让幼儿学会自主反思。希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实施,可以促进幼儿园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立杰,路影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J].黑龙江教育.2002(06)

[2]叶晓红.对“特例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黑龙江教育.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