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资源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资源评估范文1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因其自身发展需要不断向外扩张。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和征地面积基本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具体如表1所示。从2005年以来征地面积年均增幅10%左右,2012年较2011年约增长17.36%。城市边缘区处于城市建成区和农村地区之间渐变融合的地域,是城市扩张的首要区域,城市边缘区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异常活跃,因而必然涉及到对土地交易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地价格评估问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 1-2013年三年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51.27% ,52.57% ,53.73%。据中经网产业数据库中房地产数据显示,2005年、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中土地购置面积分别为38 209.86万平方米、36 791 .02万平方米,2007年增至40 609.18万平方米,2008年、2009年呈现下降态势,土地购置面积分别为36 785.37万平方米、31 906.08万平方米,2010年、2011年分别升至40 969.53万平方米、40 972.95万平方米,201 2年、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中土地购置面积分别为35 666.8万平方米、38 814.38万平方米。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市场活跃程度亦逐渐增强,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城市边缘区土地价格评估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土地资源价格评估的主要作用
目前我国共有40 000多名土地估价师,约20 000名执业土地估价师在全国3 000余家土地估价机构执业,随着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估价行业的服务领域将更广,发挥的作用也会更大。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交易逐渐频繁,而进行土地资源估价,具有以下方面作用:
第一,满足在经济秩序逐步建立过程中对地价具体状况的鉴证,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经济责任确定、土地资源利益关系界定及对土地资源价格争议的协调等。此外,在确定土地资源税收时,亦需对土地资源价格进行评估。土地资源价格评估制度是经济社会信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诚信机制。估价制度的最初产生,源于对资产价格认定过程中的不信任假说。在市场机制运行的过程中,利益主体各方需要了解资产的价格状况。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及缺乏专业知识等原因,利益主体很难真实地掌握资产的实际价格状况。
第二,土地资源价格评估可以满足社会对区域性土地市场价格水平及土地资源价格潜在变化趋势的了解等。土地估价作为一个行业,土地资源价格评估的作用之一是协助公众,为其提供地价格方面的指引。公众有时需要了解土地资源的价格状况,往往寻求专业的评估人员进行正式估价。政府服务公众时,亦有进行土地估价的责任和需求,例如建立地价公共信息制度,解决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增强信息透明度,建立土地市场有序的竞争机制,均需要对土地资源价格进行评估。
第三,土地资源价格评估有利于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土地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进行土地市场的管理,而其中土地价格管理是土地市场管理的核心。土地价格随着市场因素的变动而波动程度较大时,土地投机行为极易发生,因此,需要以专业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评估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块价格,作为防范地价波动较大时投机行为恶化的依据,以控制地价水平。
二、城市边缘区土地价格评估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
土地估价机构和评估人员在估价过程中的风险首先体现在土地估计机构的委托风险方面。委托执业质量不高的评估机构将会带来委托风险,不能反映土地资源真实价格的评估,必然会损害土地所有者及相关主体的利益。
其次,土地估价过程中还存在着土地估价人员的执业素质风险,表现为其执业能力风险、职业道德风险和不履行勤谨义务的风险。土地估价人员的执业能力是否全面、执业经验是否丰富对于土地资源价格的评估具有实质性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土地价格评估业务类型众多,各土地估价机构也各有擅长的业务领域,但现实中不乏缺少相关专业背景和执业经验的土地估价人员承接其难以胜任的业务,造成土地估价结果不准确,带来执业能力风险。
另一方面,即使土地估价人员精通估价理论与技术,拥有丰富的执业经验,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也难保估价结果的准确真实。土地估价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是一种故意性风险,表现为恶意执业,出于竞争需要人为操纵估价,迎合客户需求而高估或低估相关土地价格,造成土地估价结果的严重误差。
此外,土地估价人员还可能存在对于勤谨义务的不作为风险。履行勤谨义务要求土地估价人员对于需要进行现场勘查的项目,要实地详细勘查,在执业过程中严格遵守行业规范、保守执业机密等,对勤谨义务的不作为,也将对土地估价结果带来不利影响。
总结的城市边缘区土地估价中的风险因素,除委托风险和评估人员的执业风险外,在实际评估操作中,评估方法的选取与要素的确定对于土地估价结果影响甚大。城市边缘区土地价格有其复杂性和动态性,选取具体的适宜城市边缘区土地的估价方法对执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参数要素的变动与调整直接影响估价结果。
三、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价格评估风险预控系统构建及施行机制
依据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价格评估中的风险因素识别与判断,进而构建风险预控系统,进行土地资源价格评估的风险预警与管理,以期尽可能在城市边缘区土地估价过程中防患于未然,减少估价误差,提升估价的准确性。在具体的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价格评估风险判别和防范的过程中,主要秉持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决策、风险管控的监督反馈这一流程,具体的风险预控。
对于城市边缘区土地估价过程中影响估价结果的各种风险因素,需要以风险管控目标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制定防御策略,分别采取及时预防和超前转移的风险管理对策,其后针对众多风险因素所造成的整体影响状况进行衡量并防范,从整体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强风险监测。通过一系列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加强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在城市边缘区土地估价过程中的风险预控能力。
结果的准确性。
四、防范城市边缘区土地价格评估风险的对策建议
依据城市边缘区土地价格评估中所要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其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判别及风险预控系统的构建,对于防范城市边缘区土地估价过程中的风险对策建议主要有:
第一,加强土地评估行业的自律监管。在国家相关部门监管的情况下,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完善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的监管职能十分必要。需强化土地估价机构的执业规范。执业规范是有效进行地价评估项目组织与管理、规范地价评估人员职业操守的重要支撑,加强行业监管,可通过进一步有效统一地价评估程序、评估标准、评估工作底稿以及评估报告等对地价评估人员的执业行为加以规范和调控。地估价执业中,行业协会需有效完善土地估价理论方法体系与土地估价的技术标准体系。
土地资源评估范文2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84-02
1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 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 以其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形象直观的应用界面、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等特点,能为现实地理空间上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研究提供方便、准确的管理和空间分析手段。因此, GIS 与环境科学的结合运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GIS 与环境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使二者的结合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预期在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及环境地球化学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GIS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GIS技术就被应用于农业领域,从国土资源决策管理、农业资源信息、区域农业规划、粮食流通管理与粮食生产辅助决策到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农作物估产研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基于GPS和GIS的精细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随着GIS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方法和技术的成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逐步深入。从技术角度看,GIS在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作为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建立了农业资源地理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库的浏览、检索等,利用GIS绘制农业资源分布图和产生正规的报表。
(2)作为农业资源分析的工具,GIS技术已不限于制图和空间数据库的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重新导出新的信息,产生专题地图和进行地图数据的叠加分析等。
(3)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建立了各种模型和拟订各种决策方案,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4)作为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利用了GIS的模型功能和空间动态分析以及预测能力,并与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它的现代技术(如RS和GPS)有机结合,便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辅助决策。
3 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林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面对着各种数据,如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立地条件、社会经济等许多因子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借用传统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利用GIS方法却轻松自如。
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随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做出决策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常规的森林资源监测,从资源清查到数据整理成册,最后制定经营方案,需要的时间长,造成经营方案和现实情况不相符。这种滞后现象势必出现管理方案的不合理,甚致无法接受。利用GIS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及有关因子的空间时序的变化特征,从而对症下药。
林业GIS就是将林业生产管理的方式和特点溶入GIS之中,形成一套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减少林业信息处理的劳动强度,节省经费开支,提高管理效率。
GIS在林业上的应用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1)作为森林调查的工具:主要特点是建立地理信息库,利用GIS绘制森林分布图及产生正规报表。GIS的应用主要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
(2)作为资源分析的工具:已不再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推导出新的信息。
(3)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种模型和拟定经营方案等,直接用于决策过程。
三个阶段反映了林业工作者对GIS认识的逐步深入。
目前GIS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有:
(1)环境与森林灾害监测与管理方面中的应用,包括:林火、病虫害、荒漠化等管理,如在防火管理中,其主要内容有:林火信息管理、林火扑救指挥和时实监测、林火的预测预报、林火设施的布局分析等。
(2)在森林调查方面的应用,包括:森林资源清查和数据管理,这是GIS最初应用于林业的主要方面、制定森林经营决策方案、林业制图。
(3)森林资源分析和评价方面,包括: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管理、用于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林权。
(4)森林结构调整方面,包括:林种结构调整、龄组结构调整。
(5)森林经营方面,包括:采伐、抚育间伐、造林规划、速生丰产林、基地培育、封山育林等。
(6)野生动物植物监测与管理。
1993~1997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的“中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现代化”项目顺利执行。以全国林业监测站点数据和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进行全国林地生态类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在空间上和时间序列上完整、系统的反映林地区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特点、林种、群落特征及其林(树)龄。
4 GIS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
GIS技术最初在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图件和属性数据的存储、查询等管理工作等,基本上没有数据的空间分析及其它决策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土地评价工作(土地的适宜性或多宜性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城市地价评估、耕地地价评价等),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多目标规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现状分类与制图,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动态监测。
5 结论与展望
GIS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从技术、地理信息、经济社会的需求等方面分析,在该领域有以下趋势:
结合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以电子政务相关工程为基础,推动GIS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推广应用。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及企业的重要任务,GIS在以资源、能力、生产、资金等空间综合配置、优化组合为目的的信息化建设中,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相应的应用工程,推动GIS的发展。用往专业化方向发展,功能由通用管理功能转向资源评估、监督、跟踪分析等专业功能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各方面的矛盾及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诸多的关联性,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建议,需要功能更专业化的GIS软件系统支持。
参考文献
[1]傅肃性. 世纪之交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发展[J ] .地球信息科学,1999 , (2) :17-23.
土地资源评估范文3
一、关于工业用地土地使用权续期办法
(一)萧山区工业用地土地使用权续期办法
1、政策出台背景
萧山经济发达,工厂林立,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减轻企业负担,萧山区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具有萧山特色的级差地租政策,将工业用地分成20、30、40、50年四个不同档次,时至今日,最早一批实行20年出让期的工业用地已到期。据统计,全区共有约300个到期项目。为解决企业主所面临的土地到期问题,萧山区在2015年出台了《工业用地使用权出让续期办法(试行),对续期条件、续期年限、续期费用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2019年,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对续期办法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续期政策,出台了《杭州市萧山区工业用地使用权出让续期办法(修订)的通知》。
2、适用范围
以协议方式供地,且原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定的出让年限低于法定最高年限50年的工业项目。
3、准予续期的情形
符合萧山区现行产业发展导向,属于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内鼓励类、允许类产业和项目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等要求的;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级为A类(鼓励类)和B类(允许发展类)的。
4、准予短期续期或租赁的情形
(1)属于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内限制类产业和项目的;
(2)工业园区范围内,虽属禁止(淘汰)类产业,但被列入转型或产业提升改造项目的,由所在镇街(平台)出具意见并经经信部门认定后,可在整改期限内予以短期续期;
(3)实际用途与原批准的工业用途不符,或因产业调整等原因暂时空置的;
(4)虽不符合城乡规划要求,但近期内无拆迁计划的,由所在镇街(平台)出具同意意见后,可予以短期续期;
(5)已列入征迁计划的宗地,暂不实施征迁的,经镇街(平台)认定后,可在征迁计划实施前给予短期续期,续期年限由镇街(平台)认定;
(6)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级为C类的;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级为D类,并征得区经信部门同意续期书面意见的;
(7)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规定的其它情形。
5、不予续期的情形
(1)被列入萧山区现行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中禁止(淘汏)类产业项目且属于工业园区范围外的;
(2)连续三年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级为D类且属于工业园区范围外的;
(3)不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
(4)已被列入征地拆迁范围的;
(5)超过整改期限仍未整改到位的;
(6)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规定不予办理的其它情形。6、续期年限
续期年限原则上最高不超过20年,同时,与原合同签订年限及多次续期后的累加年限不得超过50年。准予办理短期续期手续的,续期最高年限按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级高低给予2-10年。
7、收费标准
标准续期出让金的计算方法:出让金基数为现行基准地价的20%,在出让金基数上再按联审确定的续期年期(对照《不同年期基准地价表》)进行修正。即出让金分等级收取,按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级A类按标准续期出让金收取,B-D类企业上浮5%-20%。按萧山区2019年工业用地基准地价65万元/亩测算,标准续期出让金(50年期)为13万元/亩,20年期为10万元/亩。
综述:萧山区工业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续期办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详细的规定了续期的条件、年限、收费标准、办理程序、不予续期及到期未申请续期的处置办法、特殊情况下续期申请人主体资格认定及续期年限的相关规定等。
整个文件至关重要的一环是 “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将工业用地进行行业分类,发改、招商、国土、经信、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动,对企业的亩均经济效益、亩均税收、亩均销售值、亩均产值等内容平台进行评价考核)。
企业能否续期,一切看评价。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续期的年限和出让金高低。
(二)对晋城开发区工业用地续期的思考
目前,我区老区已到期的工业用地3宗,分别是:山西江淮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西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森鹅服装有限公司。三宗用地土地使用权期限均为20年,于2017年到期。如何办理续期,我局建议可以参照萧山区的做法,首先建立起我区的“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制度,为续期工作建立基础。续期手续按以下程序办理:
1、申请。由企业提出续期申请。
2、部门联审。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牵头,组织区相关职能部门(经济发展、建设环保、招商等部门)按照“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各项规定,对企业产业、经济效益、城乡规划情况、征迁情况作出评价,确定综合评价为A类还是B类或其它,各自出具书面意见。
3、作出准予续期或不予续期决定。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根据联审意见作出准予续期或不予续期初步意见,报开发区管委会审核同意。
4、公示。对准予续期的进行公示,公示期10天。
5、地价评估。根据续期年限进行地价评估,按评估价补缴出让金。
6、签订出让合同。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受让人与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签订土地使用权续期出让合同,续期方式为协议出让。
7、缴纳出让金。由受让人按合同约定缴纳出让金及相关费用,费用交清后,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起草批复报开发区管委会和市政府审批。
说明:对不予续期的处置办法
根据以前签订的土地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到期后,如不续期,须无偿收回。按照以往经验,显然无偿收回难度较大,参考萧山区做法,对于配合收回土地的企业,与其签订收回协议并办理土地注销后,可由开发区财政给予适当奖励。
二、关于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模式
浙江省的标准地出让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全国第一宗标准地出让就在湖州市德清县。通过在湖州南太湖新区调研,我们了解到,湖州市目前工业用地已全部施行标准地出让。
(一)湖州市标准地出让制度
“标准地”概念:所谓“标准地”,是指在完成相关区域评估基础上,带着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标准、亩均税收等至少五项基本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通俗点说,也就是政府事先定标,让土地“自带嫁妆”出嫁;企业对标竞价,清楚知道所“娶”何地,按标施建;项目建成后,政府再对标验收。
“标准地”出让意义:标准地出让颠覆了传统的供地模式,土地带上“标准”一起出让,用“承诺制”代替“审批制”,既方便企业快速投产,也倒逼企业更好地落实“标准地”的各项要求,是以高质量为导向的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培育壮大产业群、推进高质量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地”出让的前提条件:标准地出让的前提是完成区域评估。即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前提下,拟出让“标准地”所在区域要统一组织完成区域环境影响评估、节能评估、防洪影响评价、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区域评估。
标准的制定: 由省级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全省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导性指标,建立指标动态调整机制,适时修订指标体系。各市、县(区)政府参照全省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导性指标,根据产业准入、功能区划和相关区域评估要求,建立符合当地实际、切实可行的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的投资、能耗、环境、建设、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体系,并实行动态调整。
实施程序:
1、标准地预设。选定地块,联合会审,明确各项标准。
2、出让。自然资源部门编制土地出让方案,报政府批准后,出让公告。
3、备案。竞得人签订《土地成交确认书》后,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将土地出让相关信息抄送各相关部门,招商部门负责与竞得人签订《标准地使用协议》并收缴项目履约保证金。竞得人凭《标准地使用协议》和履约保证金发票到自然资源部门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缴纳出让金等费用、办理不动产权证书。审批局根据标准地使用协议、土地出让合同、不动产权证书及竞得人相关承诺做好“一窗受理”,完成项目备案。
4、实施。项目承诺备案完成后,项目负责做好规划设计等相关工作,按承诺备案制的要求提交相关资料报备后,由建设局负责核发施工许可证,各职能部门结合报备情况主动上门服务,实施全过程监管,重点检查企业是否按承诺制标准和建设方案组织施工,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整改。
5、验收。项目竣工后,由建设局牵头组织各部门进行联合验收,项目初试运行结束后,由发改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对能耗标准、环境标准、亩均产出等指标进行复核,通过竣工验收的,及时退还履约保证金;未通过的,由各主管部门进行查处整改,追究违约责任。
综述:“标准地”出让是全面贯彻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要求,实现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围绕“事先做评价、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管”建立的一种出让制度;是推动市场在土地资源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有为”之手和市场“有效”之手的有机统一。
(二)对晋城开发区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的思考
201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30条)要求在全省推进“标准地”出让改革。今年,晋城市政府下达我区的任务中也要求完成500亩标准地出让。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通过“承诺制+标准地”出让改革,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势在必行。
建议:标准地出让模式在浙江省已趋于成熟,可参考使用。目前我区已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为推行标准地出让打下了基础。建议开发区管委会以目前正在准备土地报批和开展通平工作的500亩地为“标准地”出让试点,按程序进行出让。
1、区域评估。开发区管委会组织有关部门搞好政府统一服务,开展500亩土地范围内区域评估,完善区域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
2、制定指标。制定工业项目“标准地”的投资、能耗、环境、建设、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体系,为标准地落地提供基础。
3、达到净地。进行通平工作,达到净地出让要求。
4、联合会审。进行联合会审,明确拟出让标准地各项指标。
5、出让。编制土地出让方案,报政府批准后,出让公告。
6、备案。竞得人依次签订《土地成交确认书》、《标准地使用协议》、缴纳项目履约保证金、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缴纳出让金等费用、办理不动产权证书后到审批局进行项目备案。
7、实施建设。竞得人办理施工许可证、作出各种相应承诺,开始实施建设。
土地资源评估范文4
【关键词】国土资源;土地管理;国土开发整治
国土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部分,国土开发整治的对象,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国土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它的开发利用不仅影响到生产力布局的经济效果,而且影响与其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如果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没有遵循生态经济原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生态效益,就会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受到破坏和损害,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对于目前我国国土资源开发的现状,必须结合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和管理实践,重视和加强我国国土资源合理开发,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一、科学界定耕地概念,保护耕地红线
确保18亿亩耕地,是中央的既定方针。但落实这项任务的关键在地方政府。有些省份因违规用地量较大,下达的年度用地指标部分用于弥补超计划用地,影响了新一轮地方经济建设。此外,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形成的旺盛需求,土地出让带来的巨大收益,政绩与GDP增长挂钩,部门发展规划的用地期望,农民对种地缺乏积极性等,都成为冲击耕地保护红线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首先要科学界定耕地概念,以粮食生产恢复能力为标准,将耕地细分为在耕地和宜耕地,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的农地,必要时可以恢复为耕地。其次是严控耕地流失途径。建设占用、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应通盘考虑,预防将耕地报为灾毁,然后再搞建设的现象。再次是继续强化耕地保护问责制。细化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行政责任,约束其它规划。最后,要努力形成节约用地倒逼机制。制定集约节约用地标准,将城乡建设用地纳入整体规划,统一管理。
二、在矿产资源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我国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本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缓慢,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大。可以说,在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形势严峻,责任重大。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认为循环经济是后续产业管理的范畴。此外,对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与形式研究得也不够深入。
所以,国土资源系统应把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当作矿政管理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抓。一是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尾矿、废石等的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制定导向性政策。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则税政策和技术政策。三是适时启动循环经济试点。选择典型矿山企业,创建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重点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三、要重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
目前资源开发秩序问题,经过多方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新体制、新机制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与矿业景气周期形成“共振”,强制手段下的“秩序好转”更多地异化为一种政治口号。分税制是造成地方政府亲小矿远大矿的根源,利益驱动因素一日不消除,构建秩序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应当做到理顺关系、疏导利益、重视规范、构建秩序。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权力向中央集中,分配向地方倾斜。政府调节经济的重心应由效率目标为主转向公平目标为主。
四、善于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瓶颈制约作用显现。从一定程度讲,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密切。在新一轮经济扩张周期中,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防止国民经济大起大落,保障国民经济稳定运行:优化产业结构,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关键。因此,我建议一是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目标进行调控。既要确保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对土地的合理需求,保障国家既定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又要对不合理的需求进行严格限制;既要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更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安排各区域用地。二是把握重点问题进行调控。这些问题包括:部分地区投资过热与少数地区投资不足并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粗放型增长仍然突出,能耗高、用地多、效率低的项目继续上马,重复建设,以及地方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拉动地区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冲动等。三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多种调控手段。在行政手段上,“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方式,可资借鉴。
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从目前情况看,生态补偿面临不少问题。生态补偿缺乏公共政策和法律保障,制定各区域生态保护标准比较困难,生态建设资金渠道单一,以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如何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如何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怎样进行等,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对此,首先应当加强制度建设。从政策法律层面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为生态补偿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保障。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完善生态补偿异地收费制度,实施矿山环境投资的税前扣除,鼓励矿山企业消化环境成本。其次,是建立评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价值和环境资源评估体制,依靠制度、规范和程序,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及比例,减少人为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1]邓锋,石吉金,姚舜禹. 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总体趋势与若干思考[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1, 10(05):155.
[2]黄志华. 实践科学发展观 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J]. 浙江国土资源. 2008, 12(11):207.
[3]徐绍史. 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 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国土资源通讯. 2011, 25(01):93.
[4]包建铎. 构建机制 破解难题 全面提升国土资源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发挥机制作用提升工作水平现场交流会上的发言(摘要)[J]. 资源导刊. 2011, 9(08):84-85.
土地资源评估范文5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 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 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 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 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 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 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 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 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 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 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 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 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 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 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 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 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 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 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 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土地资源评估范文6
GIS技术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施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即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以一定的格式进行输人、存贮、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GIS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具有空间属性的各种林业资源信息,对林业资源管理和实践模式进行快速和重复分析,便于科学决策、标准评价,而且,可以有效地对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状况及生产活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对比分析,也可将数据收集、空间分析和决策过程综合为一个共同的信息流,提高工作效率。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支持空间定位信息数字化获取、管理和应用的技术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在全国行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特别是当今“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GIS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自2O世纪9O年代以来,地理信息系统在全球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林业信息化建设前进的步伐,GIS技术在林业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GIS在林业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km。,森林覆盖率达20.O9/6。森林资源分布地域广,反映资源现状的信息量大,基础数据格式多样,其问包含着与林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各种数据,如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社会经济等许多因子,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利用传统方法还不能及时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适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做出管理决策就显得非常重要。通常的森林资源监测,从资源调查到数据分析、制定经营方案,耗时长,往往造成经营方案和现实生产经营活动脱节,这种滞后的现象势必影响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在全区林业生产工作中,如造林设计、抚育设计、伐区设计、森林防火、病虫害监测以及各种林业工程设计中,常常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利用G1S技术,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提高设计质量,体现出巨大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更趋科学化
将空间数据作为不可缺少的因素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改变单一属性数据分析的缺陷。使制作的决策方案更加合理。对林业森林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一旦资源发生变更,即刻对资源数据进行更新,从而准确掌握资源的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制作与生长模型、决策模型等有关的专题地图提供形象化的决策分析方案,为经营方案准确有效的实施奠定基础。
2.2林业生产工作更具效率化
绘制一个乡镇的地形林相图,手工绘制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而利用GIS技术只需3d左右即可完成,提高工效]0倍以上,并节省制图费用;G1S技术还可适时查询资源数据或进行资源统计;在外业调查中通过GPS定位得到的数据,输入GIS,则可对原有数据进行修正、核实,进行动态更新。综上所述,在林业工作中应用GIS技术能够在大量的设计、统计、分析活动中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人,它体现出来的科学性和优异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的林业工作中应用GIS技术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GIS在全区林业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GIS借助其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功能,可以方便地在空间、属性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生长、预测、经营、决策模型,制定出经营决策方案供决策者参考。GIS在林业上的应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作为森林调查、数据管理的工具。主要特点是建立地理信息库,利用GIS绘制森林分布图及生成报表。GIS的应用主要限于制图和数据查询。②作为资源分析的工具。已不再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推导出新的信息。③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种模型和拟定经营方案等,直接用于决策过程。GIS技术在我国林业上的应用还基本处于第一或第二个阶段。随着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GIS技术在林业工作中的应用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3.1.1基础地图的整理和空间数据的建立
森林经营地图包括林业区划图、造林规划图、资源预测图、森林火险等级分布图、调查样地分布图、树木种源规划图、森林资源评价图、自然保护区规划图、森林公园规划图、环境保护规划图、土地利用图等。森林经营地图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资源、地理、社会经济等有关地图进行综合处理获得,也可根据生长预测模型进行属性数据分析以及空间、属性数据的相关分析进行设计和制作。
3.1.2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目前在我国大都采用关系数据库每个小班调查卡片为数据库中的一个记录,经输入、检查、修改,建成小班调查因子数据库和样地调查数据库。数据库中每个记录的每个数据项(字段)对应一项调查因为实现属性库与图形库的联结.在小班数据库中增加一个关键字数据项IIj字段,文件以乡(镇)或林场为单位.文件名以乡(镇)或林场名称命名。
3.2资源动态变化监测
3.2.1林业用地利用变化监测
林业土地变化包括林地类型和林地面积两方面。在管理数据库中这种变化只能从数量上反映出来,缺乏直观的空间数据反映。G1S方法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借助于地面调查或遥感影像数据,实现了地籍管理,将资源变化情况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利用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及时对森林资源时空序列、空间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过程作出反映,为科学地监测林地资源的变化、林地增减原因、掌握征占林地的用途和林地资源消长提供了依据。
3.2.2林分变化监测
林分因子包括林种、树种、郁闭度、蓄积、龄级等。林分因子是衡量和评价林地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林业生产方针政策、林业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林分变化受自然、经济社会和林业政策影响。通过GIS监测,了解和掌握林分变化,可及时进行林业生产方针政策调整,促进林业生产健康稳定地发展
4应用GlS技术中的主要问题
数据来源与数据质量难以保证(数据来源广泛,但数据质量不高),而且由于仪器设备以及人力物力的限制,许多数据难以获取。现有数据往往由于数据来源不一、数据格式各异、年代不同等原因造成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数据格式不一,使各地区的数据难以共享,严重影响了GIS的应用。同时,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特点是每个数据项都有空间坐标,而传统的人工采集与野外调查数据空间定位能力差,并且往往以点代面,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种误差。因此,数据来源与数据精度一直是GIS技术真正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一个“瓶颈”。标准规范不统~一、数据共享程度低。由于资源环境管理的专业性比较强,在相应GIS建立的过程中,技术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元数据标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使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问难以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