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植物细胞与生物细胞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植物细胞与生物细胞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 教学 策略
中职生物学概念较多,是中职生物学教学的重点、难点。正确的生物学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又可为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传统的概念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背的过程。新型的概念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掌握了某个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不同认知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来实现概念教学。
一、抓住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概念,并从关键性字词入手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强化了概念,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书上给出的定义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关键字词,从中概括出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具体的两个阶段。
又如,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活细胞产生”“催化作用”“有机物”是酶概念的内涵,体现了酶的本质属性:只有活细胞(又指全体活细胞)能产生与无机化学催化剂功能相同的有机物。“蛋白质”“RNA”从化学成分上界定了酶的范围(酶一般为蛋白质,RNA也能起到酶的作用),这是概念的外延。一个基本概念一般由“内涵”和 “外延”两个部分组成。在这样的概念讨论学习中,教师不但让学生自己建立清晰的概念,同时也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适时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相似概念的辨析、比较,把握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概念,致使我们在学习时易混淆不清,在运用时产生错误的理解,或把一个概念的某些属性运用到另一个概念中去。因此,在学习时要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区别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列表格等方式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和联系,找出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区别概念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区别。由于表达概念的词语基本相同(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或内容上有共同的因素(如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例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可从它们产生的部位、化学本质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生长激素是由动物的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动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生长素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具有促进和抑制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又如: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进行概念教学时,半透膜是指一些物质可以透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猪肠衣、鸡卵的卵壳膜、离体的膀胱膜、蚕豆种皮、青蛙皮等。根据半透膜是否具有生命现象可分为生物膜和非生物膜。选择性透过膜是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它对物质的通过既具有半透膜的物理性质,还具有主动的选择性,如细胞膜。因此,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必然具有半透性,而具有半透性的膜不一定具有选择性透过,活性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从而使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在生物学中,还有很多概念属于这种情况,如反射和应激性、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性激素和性外激素等等,均可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巩固。
三、运用归纳、整理法,构建知识体系
在中职生物教学中,许多章节都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建立一些相关概念的连接,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植物细胞与生物细胞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初中生物;应用;分析
1 引言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寻找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一种思维方法。生物是初中阶段丰富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素养基础的重要学科,但长期以来,生物教学中过多的关注的是学生成绩的提高,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而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具备创新意识,逐步形成自己发学习的意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科学思维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具体而言,发散性思维的核心还是在于一种求异的思维,要抛开传统解题和思考问题思路的束缚,通过对所面对的材料,通过科学的整理,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着手分析,使原有知识能够与现在知识串联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能力,锻炼拓展思维的效果[1]。本文拟通过对初中生物课堂中发散性思维的运用进行分析,促进生物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构建新时期高效生物课堂。
2发散性思维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分析
2.1基于现有知识深入引申和发挥,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度
基于现有知识深入引申和发挥就是围绕一个问题举出多种可能相关的因素,通过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和表象联系丰富学生的思维宽度,是学生的视野变的开阔。比如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区别”时,除了学习微观上的差别比如:细菌体内没有成形细胞核,而真菌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孢子生殖。另外教师还可以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能够见到的、摸到的、听到的一些关于细菌和真菌的区别,这些宏观上的反映有时对于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找到载体,更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2]。比如有的学生家里种植西瓜、草莓,而这些植物都是不能连作的,因为连作后会严重影响下茬作物的产量。因为连作会促进包括“尖孢镰刀菌”在内的一系列真菌累积,进而使植物换上“枯萎病”;又如大白菜有时会患上一种“软腐病”,而且感病后植物组织粘稠湿腐,成烂泥状,有恶臭味,病斑向上、下、左、右扩展蔓延,造成茎基和根、叶柄腐烂。因为这是一种 “欧氏杆菌属”的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侵然后会分解植物的细胞壁,分解后产生大量的脱落酸,恶臭味主要来自脱落酸,而细胞壁被分解后自然就会产生植物组织粘稠湿腐,成烂泥状。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使学生养成对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和引申的习惯,慢慢的丰富了知识。
2.2 大力开展解题思路的发掘创新,塑造学生思维的深度
选择一些合适的练习题进行训练,不断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创新,可以最大程度上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起来,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3]。比如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木本与草本植物之间的异同;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植物的开花异同;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的区别等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结合学到的理论知识,从课本之外的角度阐明这些植物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和相同之处,这些异同之处又对进一步深入探究这些植物起到什么样的启发作用。又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D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这些现象与内在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联系,缺乏到什么程度会患病呢?当然学生不一定要搞清楚,但是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深挖知识,善于思考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度。
2.3 充分关注课堂知识的整合拓展,延伸学生思维的广度
思维广度,是发散思维构成的一种要素,思维具备了一定的广度,才能形成足够强的发散能力。因此,思维广度是思维对知识的一种整合能力和延伸能力,也即思维通过对事物的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认知,表现为一种见微知著、见局部知整体,见个别知全貌,见过去知未来,见已知洞悉未知的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思维广度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时,很多教师都会讲糖类的转化,包括淀粉通过唾液变成麦芽糖这个过程。然后再学习“食物的消化”时,让学生在下次吃饭时,注意吃馒头快速的吃与细嚼慢咽之间感受味道的区别,并把感受记录下来,让大家把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看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4];又如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时,一般教师都会讲空气污染会形成酸雨、水污染会破坏水域生态系统,而且严重的水体污染甚至会引起水生动物的变异。到后面又会学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延伸这两种知识的本质,看看一些地方水生生物的特殊变化与水体的严重污染之间有什么必然关系,可以让学生课下自行查阅资料,然后分小组举例汇报。通过这样的手段让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都能够前后融会贯通,前后互为依托的学习,慢慢的学生就会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思维的广度也会逐步的被延伸和拓展,这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
3 结语
总之,发散初中生物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智能的养成,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关注生物课堂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实践环节的利用,使学生能在理论与实践中体会学习生物课程的乐趣,进而不断的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对生物学科本身价值的进一步体现,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罗洪江. 生物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4(4).
[2] 钟福仁. 新课程背景下高巾生物教学申的发散性思维培养[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6).
植物细胞与生物细胞的区别范文3
在本章复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以下考试热点:①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病毒的相关知识;②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的功能;③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及与细胞质遗传的关系,等等;。
另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图形辅助进行复习,。例如:①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②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③有丝分裂中DNA分子数、染色体数和染色单体数的变化曲线图等。上述热点知识点经常会出现在识图作答的简答题中。另外,
另一热点,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之余,还要注重知识在生活和生产科技上的应用,例如:①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应用;②癌细胞的特征、产生机理和预防,,等等。
同时要注意,由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高考中常以细胞亚显微结构为纽带,密切联系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生物工程等内容,因此同学们还需要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
二、知识回顾与拓展总结
1.、正确区分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和核酸(DNA或RNA)构成,不能把它当成原核生物。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才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分。
单细胞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单细胞绿藻(衣藻)、单细胞真菌(酵母菌)等都是真核生物。
名称中带“菌”字的,不一定是细菌。细菌为原核生物,按形态可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和弧菌等,所以名称中出现这些字眼的,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都属细菌。乳酸菌属杆菌,也属细菌。而霉菌、食用菌等属真菌,为真核生物。
2. 、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①小分子和离子:
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②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
内吞和外排。
3. 、有关细胞器的小结
①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是:中心体;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高尔基体。
②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具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④含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含R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含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其它有色体、液泡;
⑤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能合成有机物的细胞器: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能自我复制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⑥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线粒体;与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相关的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三四、典型例题
例1.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
A.、功能和所含有机化合物都相同B.、功能和所含有机化合物都不同
C.、功能相同,所含有机化合物不同D.、功能不相同,所含有机化合物相同
【[解析】]本题是考查细胞结构、成分、功能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了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三个概念,它们在细胞内被膜系统分隔开来,在成分和功能上有很大区别。如叶绿体基质中具有光合作用暗反应所需的酶,而其他两者没有;在线粒体基质中具有有氧呼吸相关的酶,而其他两者没有。
[答案为]B。
例2 .右图为人体细胞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
【[解析】]本题以细胞的来亚显微结构为纽带,体现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涉及的知识比较基础,却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3 .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高度分化后的细胞一般不具有分裂能力。
B.细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C.分化后的细胞只保留与其功能相关的一些遗传物质。
D.细胞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细胞分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多细胞生物体,一般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所以细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再分裂。从本质上说,细胞分化是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上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与其功能相关的一些遗传物质(基因)得以表达,而一部分基因不表达,不表达的基因并没有丢失,因此细胞内仍然具有全套的遗传物质。
[答案为]C。
例4 .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碱基U和T的培养基培养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到其有丝分裂周期为20h20小时,根据这两种碱基被利用的速率,绘制成如下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b点时刻,细胞正大量合成RNA。
B.d点时刻,细胞中DNA含量达到最高值。
C.c至e阶段,细胞内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D.处于a至e阶段的细胞数目较多。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有丝分裂过程中分裂间期的特点。间期的最大特点是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的合成需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根据RNA和DNA碱基的组成特点,图中U和T的利用速率分别代表了RNA和DNA的合成速率,b点和d点表示两者的合成速率达到最大,正在大量合成。而细胞内DNA的总量应该在DNA完成复制以后,即e点时达到最大。根据图示,c至e正是DNA复制阶段,容易发生基因突变。e点以前是分裂间期,e点以后逐渐进入分裂期,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时,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因为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所经历的时间最长。
植物细胞与生物细胞的区别范文4
目前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相继在教育领域提出核心素养体系。中国教育部在2014年3月也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着力推进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4年12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全面启动,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凝练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于课程的前提是确立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2016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生命观念不等同于生物学重要概念,具有跨概念性和上位性,是众多概念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因此,在生物学中生命观念就包括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通过对比中美两国教材中“物质的跨膜运输”这一章的知识内容,来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生命观念。
1 探寻两国教材知识内容的差异之处
“物质的跨膜运输”这一章属于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的内容,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在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中“物质的跨膜运输”属于第五单元“分子与细胞”的第十五章,这个知识在这里只有一个小节的篇幅。下面从两国教材对知识点的设计出发,进一步对比其不同之处,取其精华,以供教育者更好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
1.1 细胞吸水和失水
中国教材通过“问题探讨”栏目,以渗透现象为引,设置问题情境,过渡到本小节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回忆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材料制备细胞膜的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来介绍水分子进出红细胞的情况,由个别到一般,推广到其他动物细胞。再由一个探究实验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情况。本小节还提供了一则分析资料,通过讨论提供的资料,了解其他物质的运输情况,从而得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的功能――选择透过性。其中还穿插了“与生活的联系”栏目,在生活中学习。
美国教材在这一小节的伊始列了章节预览,设有学习目标、知识回顾、关键术语,还提供了制作折叠式学习卡的步骤及使用说明。接着进入知识点的介绍,先提供“渗透”的概念,再以水加糖、浓糖水混稀糖水为例探究控制渗透的因素――浓度梯度,并以此介绍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的概念,动植物细胞在这三种溶液中发生渗透时水分子的扩散方向。并将水分子在三种溶液中移动以及动植物细胞在三种溶液中变化的示意图并列展示,图文并茂。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知两国教材对该知识点的设计有所差别。相比中国教材,美国教材的知识涉及面宽,拓展了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的概念,并以此为中介,辅助学生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另外,美国教材还凸显出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章节预览”和“折叠式学习卡”栏目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而相比美国教材,中国教材更注重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1.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中国教材先以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活动为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过渡到众多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其中融入了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出假说,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最后介绍大多数人接受的流动镶嵌模型,即生物膜的结构,并提供生物膜结构模型示意图,形象逼真,辅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一个近球形的细胞的三维立体细胞膜结构。课后还设置了课外制作专栏,教学生制作生物膜模型。
美国教材在这一小节里没有涉及该知识点。而是把该知识点放在第十四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第二节“细胞膜”中。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知两国教材对该知识点的设计差异明显。相比于美国教材,中国教材对“细胞膜的结构”这一知识点的设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素养,在学生掌握了生物膜的功能后,就将生物膜的结构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该结构的理解,更能引导学生结合生物膜结构来理解其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观。并且通过“课外制作”栏目,引导学生动手建构模型,效果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佳。
1.3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中国教材通过展示人工无蛋白质脂双层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来过渡到本节内容,以蓝墨水滴到清水中的现象引入扩散、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概念,再分别介绍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详细过程,并配有示意图。还设有“与社会的联系”栏目,将知识引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
美国教材直接介绍被动运输的概念,并设置了迷你实验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被动运输的课外知识,还详细介绍了两种转运蛋白介导的被动运输;介绍主动运输时也是直接给出概念,讲解主动运输过程,并列表对比了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列举某些单细胞的胞吞胞吐现象来进行概念的介绍。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知对这个知识点两国教材的设计区别不大。相比于中国教材,美国教材中多了一些知识的拓展和总结,拓展了转运蛋白和通道蛋白,用表格总结了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相比于美国教材,中国教材虽然缺少知识拓展和总结,但将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恚?这是值得保留用的。
2 提高学生生命观念素养的几点思考
2.1 注重知识拓展,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正确生命观念,提高素养水平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点,而应适当拓展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两节中,教师可以借鉴美国教材,给学生拓展渗透的含义、高渗、低渗、等渗溶液的概念以及几种被动运输的载体蛋白和主动运输的过程。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杜威也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因此,中国教材中的“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等栏目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和生活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生命现象,提高生命观念素养水平。
2.2 指导学生建模,自主建构概念,灵活运用知识,提升生命观念素养
生物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课外制作”栏目,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资动手构建生物膜模型。除了建构物理模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这一章时根据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绘画概念图,利用概念模型将知识形成系统。生物模型的建构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灵活运用知识,提升生命观念素养水平。例如,在学习种群的增长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模型,画出增长曲线来辅助学生理解不同生境下不同种群的增长,从而能够运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能提出一些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措施。
2.3 教师转变观念,对学生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植物细胞与生物细胞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紫金龙;宽果紫金龙;鉴别;比较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66-04
紫金龙为罂粟科紫金龙属植物紫金龙[Dactylicapnos scandens(D.Don)Hutch]的干燥根,出自《云南中草药》[1],民族药名:串枝莲(临沧),川山七、豌豆跌打(大理)[2]。味苦辛,性凉。有阵痛、解痉、止血功能。用于胃痛、神经性头痛、牙痛、外伤肿痛、出血等[3]。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紫金龙具有治疗外伤疼痛、血管性头痛、偏头痛等多种作用[4]。主产于四川西南部(冕宁)、云南西北部(德钦)、西部、中部至东南部,广西西部和东南部,生于海拔1100~3000m的林下、山坡、石缝或水沟边、低凹草地、沟谷。不丹、锡金、尼泊尔级印度阿萨姆、缅甸中部和中南半岛东部均有分布。宽果紫金龙为罂粟科紫金龙属植物宽果紫金龙[Dactylicapnos roylei(Hook.f.et Thoms.)Hutch].的干燥根。主产于云南中部至西北部(洱源、丽江、中甸)、四川西部和,生于海拔1 500~2 800 m的林下,山坡灌丛、蕨类丛中或路边等。印度西北部、尼泊尔、不丹、锡金有分布[5]。民间广泛将宽果紫金龙当作紫金龙使用,但该药目前善无相关研究报道。故对二者进行生药学比较研究,拟在为鉴别紫金龙与宽果紫金龙及开发新药源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实验材料 实验药材紫金龙采自于玉溪新平,植物标本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鉴定为罂粟科紫金龙属植物紫金龙[Dactylicapnos scandens(D.Don)Hutch.];宽果紫金龙采自于大理漾濞,植物标本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鉴定为罂粟科紫金龙属植物宽果紫金龙[Dactylicapnos roylei(Hook.f.et Thoms.)Hutch.]。
乙醇、甲醇、石油醚、硫酸、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等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蒸馏水。薄层色谱用硅胶板购自青岛海洋化工厂。
1.2 实验仪器 Nikon Eclipse 80i型高级研究用正置(明场微分干涉系统)生物数码摄影显微镜、DXM1200 超高品质显微摄影数码相机、Nikon D90 APS-C数码单反相机、数码恒温水浴锅HH-S、循环水真空泵SHZ-d(111)、T-1000型电子天平称、2F-20D暗箱式紫外分析仪等、TU-18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普析通用)。
2 实验方法
2.1 来源鉴别、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 观察原植物形态及药材实物,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并拍摄图片。将药材制成石蜡切片、粉末制片等,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构造、细胞特征及内含物特征,拍摄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照片,并绘制横切面简图。
2.2 理化鉴别 将药材粗粉(过40目筛),制备成冷(热)水提取液、乙醇提取液、酸性乙醇提取液、石油醚提取液等供试品溶液,进行化学成分系统预实验,初步得出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并对主要成分进行薄层色谱比较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来源鉴别
3.1.1 植物来源 紫金龙为罂粟科植物紫金龙[Dactylicapnos scandens(D.Don)Hutch.]的干燥根。宽果紫金龙为罂粟科植物宽果紫金龙[Dactylicapnos roylei(Hook.f.et Thoms.)Hutch.]的干燥根。
3.1.2 植物形态比较 见表1、图1~2
3.4 理化鉴定
3.4.1 化学主要成分 据文献报道,紫金龙主要化学成分为:l-四氢巴马汀、d-异紫堇定、l-四氢非洲防己胺、普罗托品、d-紫堇定、巴马汀、药根碱及青藤碱[6]。经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表明:紫金龙和宽果紫金龙成分相似,都可能含有生物碱、有机酸及香豆素类等成分。
3.4.2 薄层色谱比较(见图9~10) 分别取粉末1 g,加甲醇10 mL,超声处理15 min,滤过,浓缩,用10 mL容量瓶定容作为供试品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青岛海洋化工厂)上,以环己烷-丙酮-甲酸-氨水(1:1:2: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256 nm及368 nm紫外光下观察,点1为紫金龙,点2为宽果紫金龙。二者Rf值、斑点数量以及斑点颜色均相同。斑点颜色依次为:a、蓝色,b、淡紫色,c、红色,d、蓝色,e、淡黄色,f、橙红色,g、金黄色。
3.4.3 紫外光谱 分别称取紫金龙、宽果紫金龙各2.0 g,置25 mL容量瓶中加乙酸乙酯定容,冷浸72 h,取上清液适量,稀释5倍(2 mL10 mL),用TU-18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普析通用)200~400 nm扫描。结果表明紫金龙大约在208 nm(Amax)、284 nm处有吸收峰(见图13);宽果紫金龙大约在208 nm(Amax)、278 nm处有吸收峰(见图14)。两种药材吸收峰对比(见图15)可见,二者均在208 nm处有最大吸收峰,吸收峰形相似及吸收波长略有区别。
4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紫金龙及宽果紫金龙的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及理化鉴别进行初步研究比较,结果表明:
两者植物形态主要表现在花、果以及种子上的差异。药材性状中表面特征、颜色、断面颜色、直径大小等有一定区别,除品种间的区别外,还可能与产地以及生长年限有关。两者组织特征存在的差异,仅是宽果紫金龙皮层外侧含有石细胞,紫金龙则没有。故粉末特征中,宽果紫金龙也多了石细胞,而二者均有淀粉粒、纤维、导管,但在数量及形态上略有区别。这是否与生长基质、年限以及药材采收时间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经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及薄层色谱研究发现,二者成分类似;紫外光谱在相同参数下比较紫外吸收形相似,最大吸收波长相同,峰高及吸收波长略有区别,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紫金龙与宽果紫金龙理化鉴别的比较,初步证明其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为二者同时作为紫金龙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另外,其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上的区别又可作为二者的鉴别依据。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云南省药品鉴定所.中国民族药志[M].第一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507~510.
[2]黎光南.云南中药志[M].第一卷.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 510~511.
[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M].第二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52~55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第九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649~650.
[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第三十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9~92.
植物细胞与生物细胞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 文化哲学细胞分裂有性生殖
中国古老的文化哲学典籍《老子》中就有关于生命规律的论述,《老子》又名《道德经》、《德道经》,是讲述关于天道和人道的玄妙至理。《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讲的是天道至理,可以看做是万物生命演化繁衍的至理。
一、“道生一”的规律
何谓道?道在哲学上可看做是“无”和“规律”。宇宙间没有出现的事物是“无”,但在这无中蕴含着“有”的规律。《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在哲学中指的是那些无形或未成形的东西,形而下指的是有形或已经成形的东西,道是形而上的无形的规律,器是形而下的有形的事物。
“一”是事物的最初形式,是“有”,但其发展并没有固定的方向,只是在外界条件成熟下的一种“萌芽”,是一个开始。相当于《易经》中的“太极”,由无极而太极,是由无到有的过程。太极之理最为玄妙,最简单的一个初始本源却蕴含着整个宇宙苍生的诸多规律。北宋哲学家邵雍说:“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上》)“一”并不是一个数字,而是数字的开始,万物的开始。邵雍之子邵伯温解释“一”说:“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而衍之为万,穷天下之数复归于一。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宋元学案・百源学案》)最稚嫩、最单纯、最简单的一个雏形,却拥有着巨大的能量,在生物中就相当于干细胞。
道生一的规律就可以看做是生命出现的最原始方式,当外界条件满足于生命形成的条件后,这一规律便呈现出来,进而出现了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地球之初,天地混沌,没有生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符合生命形成的条件,特别是蛋白质形成之后,最原始的生命形成了,这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管是厌氧型细菌,还是单细胞生物,不管是陆上的还是水中的,所有的生命的远祖都曾经历了一次从无到有的过程。原始大气中生命的最初原料,在太阳的紫外线、放射线、火山活动、陨石冲击、雷电等自然能源的长期作用下,大气中的甲烷、氨、二氧化碳、氢、水等生成了氨基酸、嘌呤、嘧啶、核糖等有机小分子。这些有机小分子是形成原始生命的基本粒子。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产生了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然后随着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生物大分子进一步演变成能进行自我复制、可以新陈代谢的原始生命。
生物化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把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氨、氢和水蒸气混合并进行放电实验,结果产生了氨基酸、脂肪酸、糖、尿素、嘌呤、嘧啶等简单有机分子的生命物质。这是生命起源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通过实验证实地球生命起源的一个假说:在早期地球环境中,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
后来,科学家们仿效米勒的模拟实验,合成出大量与生命有关的有机分子。如嘌呤、嘧啶、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脂肪酸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支持化学进化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长期演化而来。
二、“一生二”的规律
《易经・系辞上》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太极在这里就相当于“一”的位置,而《易经》中的这种成卦规律,是一种二分方法,符合万事万物“一生二”的规律。
“一”在这里是初始的意思,是一个独立体,是一个最原始的生命,是万物的开端,没有数字意义。而“二”则是两个互为对应的本体,两者有着相对、相近、相同的特征,具备了数字的内涵。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就是说由无到有,有后成性,性动而变阴阳,阴阳是万事万物相对的两面,相互转化,由一而生。邵雍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二”由“一”而生,一中蕴含着二,经过外在环境的变化,适时蜕变为二。张载在《正蒙・参两》中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这里的“两体”指阴阳两个对立面,前一个“一”是一个物体,后一个“一”指对立面的统一;“神”指气化运动的潜能,“两”指对立面,“化”指阴阳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一故神”是说有对立面的统一,才有运动的性能;“两在故不测”是说,由于统一体中存在着对立面,所以其运动的性能神秘莫测。“两故化”是说有对立面才有运动变化的过程,其自注“推行于一”是说,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存在于统一体中。所以,因二存在于一中,而生出二。这一哲学,在生物学中更是随处可见。
首先,分裂生长。细胞学说的创立,打破了动植物之间的界限,植物和动物都拥有相同的基本组织结构细胞,而生命体的成长壮大也是因为细胞具有分裂功能,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不断重复的细胞分裂,使生命体不断壮大,最后形成各式各样不同功能和性状的生命体征。细胞的分裂生长模式是一种最为典型的“一生二”的生长方式。
其次,分离再生。分离再生主要指一些动物和植物,生命体具有再生能力,即一部分从母体脱落后,母体与脱落体都能独自继续生长,最后成长为与母体一样的体征。在动物界,低等动物有些是靠无性生殖来繁殖的,还有些动物雌雄共体,也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如蚯蚓、水螅或涡虫被横切为两段,可分别再生,成为两个独立个体。植物在繁殖中更鲜明地体现分离繁殖的特征,植物的枝条与母体分离后仍具有独立生长的能力,如:分离繁殖、压条繁殖、插杆繁殖、嫁接繁殖都可以看做是一种“一生二”的繁殖方式。
再次,分裂繁殖。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由生命本体分裂出来的个体,脱落于母体后形成的新生命。出芽生殖,酵母菌在母体的一个部位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从母体脱落,成为与母体一样的新个体。孢子生殖,真菌和一些植物,产生无性生殖的细胞――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下,孢子萌发长出新个体。如:青霉、曲霉、衣藻、苔藓。营养生殖,马铃薯的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等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从母体脱落后,能够发育成为一个新的个体。
三、“二生三”的规律
“二”是一个数词,代表两个,是增多的含义,在量上有一个增进;同时也是一个代词,指相对的两个或两方面,两者相互运动、冲撞、相交、矛盾,而这种运动之后,就产生了“三”。张载说:“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任何事物都是“一”与“二”的矛盾统一体,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具有对立面,对立面又存在统一体之中。“三”不是数量三的本意,其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新生事物,由二而生成的不同于“一生二”的新个体。第二是多的意思,是万事万物的高级繁殖方式,含有发展的含义。如果说“一生二”是量变,那么“二生三”是质变。如果说“一生二”是无性生殖,那么“二生三”就是有性生殖。
“三”代表着一种新的子代,也代表着所有的各式各样的子代。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万物附阴而抱阳,即阐释“道生一,一生二”之理,任何一个事物或生命,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也能分化出阴和阳两个个体。而“冲气以为和”则是阐释“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二生三之理便是冲气以为和,也就是阴阳相交,产生的平衡和发展。在生物学中可以理解为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就是“三”。
在动物界,高级动物几乎都是通过有性生殖来繁衍后代的,通过雄性和雌性的合体,来达到受精,产生下一代。有性生殖是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而产生新生命的生殖方式。通常生物的生长过程中包括二倍体时期与单倍体时期的交替。二倍体细胞通过减数分裂来产生单倍体细胞,可称为雌雄配子或卵细胞和;单倍体细胞通过受精形成新的二倍体细胞。
接合生殖是一种低级生物的有性生殖。多细胞生物及单细胞生物群体由特化的单倍体细胞“配子”进行融合生殖。细菌的接合生殖是两个菌体通过暂时形成的原生质桥单向地转移遗传信息:供体(雄体)部分染色体可以转移到受体(雌体)的细胞中并进行基因重组,这种连接是最原始的接合生殖。原生动物的接合生殖多见于纤毛虫类,按接合子的形态又分为两类:第一,同配接合,接合子的形态相同。接合时双方暂时融合,小核在减数分裂后进行交换,相互受精后分开,如尾草履虫。第二,异配接合,在进行接合生殖前,虫体先有一次不均等分裂,分成大接合子和小接合子,大接合子固着,小接合子自由游泳,小接合子找到大接合子后就牢固地附着在上面并开始接合,小接合子被大接合子吸收。异配生殖有两种类型:第一,生理异配生殖,参加结合的配子型不同,但形态上并无区别,相同型的配子间不发生结合,不同型的配子相互结合,如衣藻中的少数种类,这种异配生殖是最原始类型。第二,形态异配生殖,参加结合的配子大小和性表现不同。大的不活泼是雌配子,小的活泼是雄配子,有了性别在形态上的分化。在原生动物和单细胞植物等低级生物中,所有个体或营养细胞都可能直接转变为配子或产生配子,而在高等动物中,生殖细胞是由动物的性腺生长产生的。另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生物的配子可不经融合而单独发育为新个体,为单性生殖,如蜜蜂、蚂蚁的雄性是未经受精的卵细胞长成的,属于“一生二”的范畴了。
四、三生万物
“三”除了表示不同于“二”的量变特征外,另一层含义是“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所有结果都属于“三”的范畴。三是各类成熟的个体的总和,有这个“三”就可以产生万事万物了。三为简约稳固之数,冲气之后的状态,如生活中的三角形、三足鼎等。同时“三”又是一个简约变数,冲气之后形成的新的初始,也就是三,含有运化万物的道理,如生活中的口号:1、2、3开始。1和2是不动的,3则变动。“一”和“三”的区别是,“一”是一种抽象的万物初始,“三”是一种具象的万物综合。“一动一静,天地之妙欤?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之至妙欤?一动一静之间者,非动非静,而主乎动静,所谓太极也。”(《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太极就是有极,就是“一”,这种动静之间而产生的至妙之理,由“一”而主,归于“三”终。“三生万物”是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尤其高级动物的生命演化,即便是现在仍能找到进化的痕迹。
万物演化都属于三生万物的规律,其包罗万象,复杂而神秘,现仅以几种动物和人的生命从胚胎的形成过程为例,做一个管窥探讨。胎儿的形成与其他动物的形成区别不大,不管是鱼类、鸟类、爬行类,还是哺乳类,在胚胎形成发育过程中,都有相通之处,但有各自不同。18世纪晚期,欧洲政府和医学界将健康和数量众多的人口看做是一个社会井然有序、颇具竞争力的国度所必不可少的,于是,新建医院会向未婚先孕的女性提供各方面的照顾。这些机构增加了解剖学家接触胚胎和胎儿标本的机会,最终令他们制作出诸如此类的图像。来自于赫克尔后来编写的一本书,描写了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胚胎在三个发育阶段的进程,用以说明人和动物胚胎的相似之处。
――――――――
参考文献
[1] 邱进之.道法自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