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能源管理体系

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1

[关键词]能力 课程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模式 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侯江丽(1976- ),女,新疆石河子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赵飞(1975- ),男,内蒙古赤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边颖(1976- ),男,天津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河北 邢台 05403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37-02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已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引起考核方法的变革。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和方式,探索建立起符合时代特色和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职教育考核体系,可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一、高职课程考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考试内容上,仍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较少。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死记硬背上,考完就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其导向的结果是“高分低能”和“素质残缺”。

2.在考试形式上,仍以期末闭卷的考核方式居多,考核标准不系统,考核的随意性较大,很难保证公平、公正。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课程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由笔试变为了过程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是随着教师的上课过程实现的,老师的随意性很大,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考核标准,就很难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

3.在考试结果上,缺乏必要的反馈和总结。学生是分阶段、分课程地完成整个专业的学习,期间通过各个教师教授不同的课程来完成。多数老师对考试分析不够重视,组织评价的则更少,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及教师教学的改进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4.在考试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倾向性。虽然教学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的程序化,但在考试管理中,仍然过分强调分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作用,其结果导致学生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的培养。

5.在考试安排上,还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高职院校大多把考试集中安排在期末,考核内容多为应会知识考核。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存在投机取巧心理,平时懒散缓慢而只靠考前突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

二、完善高职课程考核体系的途径

1.制定与完善高职课程考核标准。深入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课程的要求,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从专业定位分析和就业岗位分析入手,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实践探索符合高职学生成长规律、具有普适性的课程考核标准。在评价内容上,高职课程考核标准应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与考核,将评价学生是否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课程考核的根本目标,尤其应注重一些关键、核心技能的培养与考核。在评价方式上,摒弃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采用具有学科特点、灵活多样的检测方式。考核方式应选择能真实反映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能力的最佳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实际操作、实践报告、开卷考试、口试、作品设计、大作业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相结合,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获取信息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评价途径上,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考核标准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外,同时还要注重交流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考核。有些专业课程可采用模块化教学,通过各个模块的教学与考核,对学生进行整体、客观的评价。

2.选择适合课程的考核模式。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课程考核应采用灵活的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的力度,形成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机制。由于不同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特性,如何根据各种课程的特点来选择和确定有效的考核模式,是“考评促教”最关键的一步。根据调查研究,可将课程考核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四类:(1)完全过程考核:适用于实施行动导向改革的课程,课程有明确的项目或任务载体,把考核当做完成项目或任务工作过程中的评价环节,教师针对每个项目或任务都要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赋以分值,作为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的标尺;赋分的原则是公平合理,可以根据项目或任务的个数分解100分,也可以每个项目或任务都是10分或100分,再配以不同的权重,教师可根据课程实际自行设计。课程成绩是所有任务考核成绩的总和。(2)过程考核 + 期末考核:适用于实施行动导向改革的课程以及有任务载体的课程,课程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组成,其中过程考核成绩占50%以上。期末考核以考核应用性知识为主。考核内容以完成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应用性知识为主,考核题目应注重问题和情境的创设,除传统的选择、填空、简答外,教师应设计一定比例的开放性题目,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3)平时考核 + 期末考核:适用于课堂教学为主的课程,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考核成绩比例为20%,期末考核成绩为80%。加强对学生平时的管理和督促,主要包括出勤、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及其他教师自定项目等。期末考核以应用性知识考核为主。(4)等级考试或证书考试代替课程考试:适用于有对应的国家级、省级等级考试或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在平时考核成绩达到12分(平时成绩20分,及格分是12分)的前提下,以学生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相应等级考试的成绩代替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模式需要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平时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相应的等级考试或证书考试。在上述的四种考核模式下,可以根据具体课程进行细化,使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相结合、操作技能与学习态度相结合,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3.完善高职课程考核的执行与管理机制。课程确定了相关的考核模式,就必须建立起考试相关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高职课程考核的执行与管理和及时反馈,检验现行考核模式是否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新思想、新事物需要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应用自如。课程学习结束,通过考核进行反馈,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发现之前的不足,从而促进后续的进步与发展。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管理机制。首先,由授课教师和学校聘请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专家组成课程小组,各个课程小组负责人再组成专业教学团队,由系部领导和专家组成协调小组进行宏观调控。在课程考核的过程中,由课程小组成员统一制定考核标准、创建习题库,这样既能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同时也能及时改进和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为后续的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其次,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结束后,将课程考核的反馈意见都及时地上传到相应的网站上,便于督导和共享。这对高职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1X).

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2

【关键词】集体效能 作用机制 人力资源 管理措施

集体效能的作用机制是基于共有任务分担和员工自我感知的原理下的机制。因此只有对于其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措施。

一、集体效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集体效能的作用机制包括了诸多内容,以下从更好的完成共有任务、提升自我效能感知、提升个体平均值等方面出发,对于集体效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

(一)更好的完成共有任务

集体效能的作用机制在于更好的完成共有任务。众所周知通过交互的过程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被整合,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聚合形成了集体效能。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古集体效能的形成包括了团成员的动机、信念和行为间复杂的相互影响。根据许多现有的文献来说,今人们对于“集体效能”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统一。举例来说,在集体层面上集体效能是一个团队认为通过齐心协力他们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程度,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多表现为团队或是组织整体地对可以成功完成一项任务的集体信念。其次,在个体层面上集体效能是个体对集体能力的信念。因此在这一之中不难看出集体效能内涵的差异,本色就是研究者关于集体效能究竟是个体层面还是集体层面对集体能力的感知差异。

(二)提升自我效能感知

集体效能的作用机制能够有效的提升自我效能感知。通常来说集体效能的y量不同学者对集体效能理解的不同,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形成了基于不同内涵集体效能的测量方法。以自我效能感知聚合法为例子进行说明,在这一方法的应用过程中集体效能最早的测量方法是个体对于自我效能感知的聚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集体内成员对集体能力的评价来测量集体效能。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新时期有部分学者质疑这种方法是否能够抓住集体共享的信念,因此从集体层面而言,集体效能是一个自我对于效能的感知过程。

(三)提升个体平均值

集体效能的作用机制在于合理的提升个体的平均值。由于包括个体均值评估法在内的集体效能方法的大量应用,对于集体效能测量的第二个阶段是个体感知到的集体效能的平均值大大提升了。其次,在对于个体平均值进行提升时工作人员首先可以根据每个个体的评估算出这五个等级各自的平均值,然后接下来再计算集体内每个个体分数的平均值,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现有的研究聚焦于集体效能是否能够提高集体或个体的绩效、行为和态度,因此这意味着集体效能具有着显著提升个体平均值的作用。

二、基于集体效能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基于集体效能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是一项系统性的措施,以下从合理进行集体分析、优化绩效评定方式、改善成员工作态度等方面出发,对于基于集体效能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合理进行集体分析

基于集体效能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是合理的进行集体分析。企业在合理进行集体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于集体讨论法进行合理的应用,并且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企业不应当提供任何特殊的指示,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让集体可以更加自由地制定一个能够得出集体反映的过程。其次,企业在合理进行集体分析的过程中还应当清醒的认识到集体讨论法对集体效力具有更高的预测效度,并且在这一过程汇总这种一致性可能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受到个人效能影响所形成的。与此同时,企业在合理进行集体分析的过程中还应当确保集体效能测量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变不同的内涵及测量在集体层面上的表现,最终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绩效评定方式

基于集体效能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优化绩效评定方式。企业在优化绩效评定方式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认真的思索集体效能影响了集体成员在集体内做些什么、愿意为集体作出多少努力以及他们在集体行动失败后的忍耐程度。其次,企业在优化绩效评定方式的过程中还应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的实证研究来判定出集体效能在集体中的的表现,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积极的影响到集体的任务绩效的提升。与此同时,企业在优化绩效评定方式的过程中还应当认识到具有团队行为的动机集体效能还有助于成员的学习与自我发展、有助于提升成员在集体背景下的独立工作的能力,最终才能够让成员积极地影响集体规范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的提高集体行动倾向。

(三)改善成员工作态度

基于集体效能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着眼于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企业在改善成员工作态度的过中首先应当适当增强集体效力集体效力,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对于包括集体的生产水平、协同工作的能力和团队成员的发展和健康等三个维度进行持续的优化。其次,企业在改善成员工作态度的过中还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当任务不确定性低、团队成员协同工作和团队集体主义强的时候,集体效能与集体效力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系,最终可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结束语

集体效能作用机制模型构建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只有做好员工的心理研究并且对于自身的绩效评价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执行更加的有效。

参考文献:

[1]李燕萍;王子超.集体效能作用机制模型构建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6).

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3

平台科学建设与有效运行维护相并重真正要使平台发挥出显著的效益,必须更加重视平台建成后的运行和维护管理。要做到平台科学建设与有效运行维护相并重。当阶段性的平台建设工作完成后,学校要根据平台特点,制订详细的运行维护制度,并保证其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良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机制是保持平台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学校应着眼长远,为平台的运行维护建立长效的人员、资金及制度方面的保障,只有平台处于健康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真正地确保节能管理体系目标效益的达成。监管体系建设为节能长效机制作保障在学校“数字化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和节能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将理念、制度和科技三方面的工作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才能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达成。很多高校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办法,产生了一些节能效果,但从总体上还缺乏节能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节能综合效益不显著。针对这个问题,学校要通过“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将节能空间的发掘、管理制度的延伸、节能改造的切入,和后期节能效益的评估等各环节全面地串接起来,有效地解决节能工作的系统性问题,避免长期以来“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式、非连续的工作模式,实现学校能源的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管理。

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需要我们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在新的理解和认知层面上开展再创新。从“平台”到“体系”的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新时期高校能源管理要求的再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现阶段,一批先期示范的高校正在经历从“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向“能源监管体系”建设的过渡。未来高校能源监管体系的建设,将是“再创新”给高校能源管理模式带来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在这次变革中,高校的能源监管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与管理和服务业务相结合、与绿色建筑和绿色区域评价体系相结合、与数字化校园相结合,最终实现高校能源监管的“可控制,可管理,可服务”。再创新的目标与价值观以江南大学为例,学校在高校能源监管体系的“再创新”过程中,对前期“数字化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进行归纳与提升,结合节约型校园管理与服务需求,完善节能监管系统平台相关子系统。先后研制成功了以“网络化预付费管理系统”为代表的服务类应用系统,学校的数字化能源监管体系,目标是建成体现“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应用带动”的“数字后勤”应用系统群,并在管理服务过程中体现价值。能源管理、服务的需求最终将通过科学深入的“数据挖掘”,逐渐过渡到与“信息流”相结合的阶段,实现与“数字化校园”相融合。这样,未来高校数字化能源监管体系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为再创新培育强有力的内生动力高校能源管理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环境育人”在“再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念教育、行为养成要从日常教育抓起。高校则更要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思维模式融入到相关专业的教育体系之中,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植根于师生脑海中,渗透到其专业素养中,进而体现在其行为上,成为高校师生全面参与“再创新”的内生动力,使其成为低碳社会发展过程中坚实的依靠力量。创新的历程是艰辛的,但成功的创新者也将享受到攻坚克难和战胜挑战后的兴奋和愉悦。未来,不断进步的高校将对自身的能源资源管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承担社会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校将义不容辞地成为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示范。

作者:王强 潘吉仁

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4

关键词:能耗监管平台;三网合一;管理

Construction of energy consuming inspection platform system research

Qiu Zhen, Zhao Xiaofeng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Energy management has become one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among a series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policies. Researchers of Beihang university have achieved a 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university energy management. By utilizing the Internet, supply chain and sensor network along with the new method of data analysis, Beihang university can adopting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historical data, Beihang university can efficiently isolate energy usage problems.

Key words: energy consuming inspection platform; integration of three networks; management

我校能耗监测平台系统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数字通讯及存储技术、传感器及控制技术以及最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开发,对校园内的水、电、气、热、空调等能耗数据进行详细的分类、分项采集和统计分析,形成各个监测单元的年度、月度、每日、每小时乃至每分钟的能耗曲线,生成费用报表,并提供详细的数据报表。同时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指导能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量化管理,建立起我校能源能量平衡管理和节能管理体系。总设计体现了“集中管理、分布监测、灵活构建”的思想。系统构架以校园网为主要媒介,对校园用能建筑、用能系统、主要用能设备进行监测,构建可靠性强、效率高、共享度高的校园能耗数据库,建立能耗监测、统计、公示平台。

能源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各项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如何有效地对提供的能源进行监控,进而对采集的能源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管理部门所需的各级报表,从而在能源消耗以及管理上提出改进计划已成为现阶段各高校能源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部分高校能耗数据统计粗放、管理疏漏、没有科学的用能预测与监管,导致能耗数据要么不准确,要么人为捏造,增加学校进行节能监管的难度,实际上高校能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节能任务严峻。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对高校缺乏有效地能耗数据监管,理论上缺少能耗数据模型的研究所造成。因此,建立以数据为基础的能耗监管系统,动态掌握学校的用能状况,建立科学的能耗模型,为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实现高校节能减耗目标已势在必行。

1 能耗监测平台设计思路

能耗监测平台系统结构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将仪表技术、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监测技术、图形图像技术、软件技术等多学科技术融为一体、高度集成。能耗监测平台系统总体设计立足于技术先进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系统功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软硬件的成熟性,满足“节能型”校园能源分析、管理的需要,并保证长远发展的兼容性。

2 能耗监测平台系统总体架构及功能

能耗监测平台系统以学校校园网为主体,无线传输网为辅建立起了学校三级能耗监测平台系统。整个节能监测平台系统是以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基础的三级网络模式,由节能监管中心、分类监控中心、现场采集监控系统和通讯网络四部分组成(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网络结构图

图2 北航节能监测平台系统图

能耗监测平台系统主要完成五大功能:能耗监测、能耗分析、能耗报表、能耗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大量采用图形化分析工具,实时监测的各种参数可通过图形化显示,简单、直观而且美观,可视性强。软件界面运用多种形式(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多媒体等手段)使运行管理人员清晰、直观、实时地掌握用能单元的所有信息,使运行管理人员非常方便、精准地管理用能系统。同时,可以利用曲线、图表、饼状图、柱状图以及折线图表示用能信息(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系统流程图

图4 系统报表

3 节能监管中心建设

为了实现能耗监测可视化管理,以100m2左右经过装修、装饰的房间作为节能监管中心机房,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

北航节能监管中心机房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5 北航节能监管中心机房效果图

3.1 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主要包括:服务器、交换机、管理计算机、大屏幕显示设备、打印机及UPS等设备组成。

为保证能耗监测平台系统的高可靠性要求,系统对运行中间件和数据库服务器的主机采取主从模式。

主从模式是最标准、最简单的双机热备,即是通常所说的Active/Standby方式。它使用两台服务器,一台作为主服务器(Active),运行应用系统来提供服务。另一台作为备机,安装完全一样的应用系统,但处于待机状态(Standby)。当Active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通过软件诊测(一般是通过心跳诊断)将Standby机器激活,保证应用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正常使用。

3.2 软件系统

能耗监测平台系统主要针对校园中电量消耗、燃气消耗、热量消耗、冷量消耗及水资源消耗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管理。系统的软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数据监控,该部分的核心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的可视化手段,保障相关管理人员能方便快捷地对北航的实时能耗情况进行掌控,同时对异常情况进行实时报警。

第二部分是数据分析系统,该部分的核心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的业务计算(如对标体系,标准折算等)与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及相关统计分析算法,进一步从原始数据中发掘出节能的“知识”与措施(如图6所示)。

图6 数据仓库系统结构图

整个软件系统抽象为以下核心粗粒度组件来完成大部分实际功能:数据采集引擎;数据变换与管理引擎;实时数据库;数据仓库;知识管理;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组件UI;数据挖掘与分析工具集(如图7所示)。

图7 软件系统结构图

4 分类监控系统及数据采集

4.1 电力监测系统

电力监测系统主要是对校园内一级和二级变、配电室计量系统和部分典型建筑的三级计量进行采集监测。包括:引入的2路市电110kV电源,1座110kV主变电站和17座10kV配电室及部分分项电量计量。

共采集电量监测点923点,其中:一级参数44点、二级参数100点、三级参数779点。

电力检测系统对主变电站和17个配电室的电参数进行集中监测。配置监测中心计算机,将主变电站和各配电室的用电情况进行集中监测,实现一级、二级和部分三级电量的在线监测(如图8所示)。

图8 北航电力监测系统数据采集界面图

监测中心主机采用高可靠性的工业计算机,电力监测软件采用专业的电力监测软件。监测中心接收现场采集设备上传的电参数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转换、存储,并以数字、曲线、报表等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并将电能耗数据上传至节能监管中心服务器进行综合分析管理。便于电力监管人员能够在办公室通过计算机远方浏览监测能耗系统运行状态和调看各种运行报表。

4.2 供水系统采集监测

供水系统的集中采集监测是针对一级水量计量的采集监测,包括:市政给水、自备井及中水利用。由于供水系统一级监测点较少,而二级供水主要作为生产运行和建筑能耗系统管理,因此供水系统不单独设子系统监测,而由节能监管中心集中监测管理。

4.3 供热监控系统

集中供暖系统的热源为燃气锅炉房内的3台燃气热水锅炉房,下设有9个间接供热换热站。在锅炉房安装温度、压力、电量、水量、热量采集设备,构建学校集中供热监控系统,配置供热监控中心主机,集中采集锅炉房及各换热站的运行参数和能耗数据,再通过校园网将采集的数据传送节能监管中心服务器,实现供热系统能耗在线监测。

通过以后对供热生产现场运行设备的改造,配合能耗检测平台,就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监控,实现气候补偿、变频节能和分区供热的自动控制,实现运行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信号报警等多项功能,从而可使供热生产现场设备在“无人值守”的自动控制下安全平稳运行。节能控制的运用、各种运行参数的实时监测与调整能够使能源利用和系统运行始终处于科学、合理、经济状态,为现场安全管理和高效节能提供了保障。供热监控系统不仅以本锅炉房(换热站)为单位自成体系,也将相对分散的各供热现场的能耗数据、运行数据和实时状态集中传输到节能监管中心,为相关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本地锅炉房、换热站现场监控设备作为底层基础数据源通过网络通讯方式,与供热监控中心主机实时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了对整个供热网络的集中监控(如图9和图10所示)。

图9 热网系统图

图10 换热站系统图

监控中心接收现场采集设备上传的供热运行数据和能耗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转换、存储,以数字、曲线、报表等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并将能耗数据上传至节能监管中心服务器进行综合分析管理。

4.4 通讯网络

能耗监测平台系统通讯网络组网方案利用了现有的校园网络作为数据远传网络,数据传输速度快,维护及使用成本低。

现场能耗采集设备通讯主要为有线方式,采用校园网或485总线通讯。所有数据通过校园网或485通讯总线传输到分类监控中心或节能监管中心主机。采用RS485现场总线将多台水表、电能表、热量表分别连接至网络服务器或现场采集监控设备,再通过校园网将采集的能耗数据上传至分类监控中心和节能监管中心。

对于特殊场合不具备有线传输条件的采集点,系统采用无线物联网通讯技术,使用了无线网络与主干网结合的组网方式,很好地利用了已有的基础网络。

部分水表数据传输使用了无线网络,现场安装方便,不需要破土布线,后期维护方便,成本低,电表数据传输中,使用了现有的RS485总线,在有数块电表集中的场所可以只用一个信号采集装置,节省成本;信号采集装置与信号传输装置以无线方式连接,现场施工及后期维护方便,成本低,整个系统无运行费用。

5 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了高校校园网、无线物联网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高校的水、电、气消耗的实时在线监控,可以迅速、准确地了解高校各建筑物以及用能点的能耗状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学校的用能环境,制定节能方案,提高能效。建设高校能耗监测平台,对于促进高校能源节约和合理应用,缓解能源供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保障能源供给和节能育人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5

关键词 CRP;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高校社会管理创新;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2-085-02

社会管理主要是指为促进社会系统和谐有序的运转,政府和社会组织站在各自的立场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协调与服务的过程。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就是要以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目标、以调节社会矛盾和平衡利益为重点、以有效的社会政策为手段,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权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

高校社会管理主要是指为促进高校内部系统和谐有序的运转,高校和高校内的组织站在各自的立场对高校内部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高校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协调与服务的过程。对高校社会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就是要以维护公平公正为目标、以调节内部矛盾为重点、以有效的政策为手段,建立起高校主导、师生参与、责权明确、运转高效的高校管理体制。高校社会管理创新就是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创新。

高校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信息化在高校社会管理创新的应用对整个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借鉴意义。清华大学率先根据企业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提出了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理念,用以指导其数字化校园建设并取得成功,本文根据大多数的学校的特征的基础上使用了校园资源计划(CRP—Campus Resource Planning)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

1 高校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学院系部、教职工团体、学生团体、教职工、学生等高校的组成部分各个环节之间的规范、协调与服务的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

1.1 学生管理问题

1)学生管理的主体还是高校一元化管理,而不是多元化管理,学生不是管理的主体。学生管理的权限基本都在高校手里,而没有部分下放到学生团体或学生当中。同时也缺乏机制和手段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2)高校和学生的关系是管理和被管理的方式,而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部分高校还认为管制学生越严格就越好。

3)学生缺少有效的途径和学校、各部门、老师进行交流,且各方面诉求很难得到满足。

4)学生对高校各个环节的监督作用很有限,双向反馈长久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学生没有长治有效的机制反馈自身需求给学校、学院系部、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师。

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会失去应有的活力,参与学校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1.2 教师管理问题

1)缺乏一个定量和透明的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干多干少都一样的想法普遍存在。

2)高校管理的透明度有待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3)教师反映想法和诉求的渠道比较有限,不能很好的被学校决策层和相关部门了解。

4)教辅部门有变成教管部门的倾向,老师变成教辅部门的管理对象,在这样的关系下,教辅部门对教学的支持和老师对教学的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教学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同时阻碍了教师个体发展的工作热情。

1.3 管理规范化问题

很多高校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也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手段,很难实时向学校各级领导提供准确的信息,使学校的工作可视、可控及可持续改进,不利于学校管理层决策。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极大地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

在信息时代,面对高校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如何利用信息化创新高校社会管理体制,解决高校目前出现的管理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2 基于CRP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促进高校社会管理创新

高校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社会管理体系创新要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就高校而言,师生是高校社会管理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被管理者,师生的积极参与是高校社会管理成功的关键。积极满足师生需求和回应师生诉求,充分调动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服务意识,符合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为高校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技术支持。

2.1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是理顺高校和师生关系、提高效率的“加速器”

在传统的高校社会管理中,管理采取的是一元化管理方式,形成了只有学校对师生行为约束的管制型学校,其后果就是各个方面难以受到有效的监督,同时高校决策层要想获取各种信息只有通过传统的单一渠道来传递,这样的方式并不能排除各个相关部门因对信息进行过滤或修饰造成的信息传递失真。师生的真实想法无法有效地通过正规渠道向上传递,大大影响了师生参与学校发展建设的积极性。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可以让人和人之间方便直接地交流,并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自动采集相关信息反馈到决策层和相关部门,这样可以很好的理顺高校管理的内部关系,提高高校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师生能够借助网络、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等多渠道将信息直接与决策层对接,使政策的决策层获得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样,信息与决策层之间的人为阻滞和时空限制就能得到消除,就能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从而有效避免信息传递失真,以及由于信息迟缓和信息失真所引起的决策滞后及决策失误,带来明显的高效率和低成本。高校可以通过在CRP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研发以下软件模块解决高校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教师和学生管理问题,以下是部分重要软件模块。

1)督导模块。学生根据督导模块可以方便地将大量的学习、生活问题通过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反映到高校决策层和各个相关部门,办理问题的过程可以选择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上公开透明办理或直接发送到决策层的信息平台办公门户上,通过学生的监督使得发现问题的频率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大提高,提高了学生参与学院管理的积极性,既方便了学生又能促进高校管理。督导教师可以将听课记录和反馈录入数字化信息平台,督导模块会自动将听课反馈发送往教师的信息平台门户,这样有助于教师根据反馈意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投诉、建议模块。师生可以根据投诉、建议软件模块方便地向高校决策层和各个相关部门提交投诉、建议信息,投诉、建议处理过程可以选择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上公开透明显示也可以直接发送到决策层的信息平台门户,这样使得高校师生可以方便真实快捷地反馈自己的诉求。

3)评教模块。评教模块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连入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简单快捷地参与评教,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学生按月评教,这极大的提高了评教的效率,并且各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评教的结果展开听课、评课工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根据反馈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起教师和学生快速的双向反馈通道。

2.2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是提升高校服务、创新应用的“催化剂”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可以改变高校为师生提供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不断促进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可以方便地为师生提供服务,通过在CRP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研发以下主要的软件模块来解决高校社会管理存在的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问题,提高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

1)报警、报修模块。师生可以方便地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上进行报修、报警,报修、报警消息在信息平台会自动发送往相关的责任人,同时可以根据相关部门提供服务的质量给予评价。这大大提高了师生进行报修、报警的效率,同时在广大师生的监督下可以让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给相关部门,使得一些潜在的问题得以解决,也践行了管理无死角的理念。

2)审批模块。师生可以方便地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上提交请假申请、勤工助学申请、批文申请、办公用品采购申请等审批申请,高校领导的审批结果可以实时地在申请人的门户中看到,这种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师生需求得到了满足。

3)校园办学能源管理模块。师生可以方便地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上缴纳水、电、气、网的费用。

4)学习资源平台。师生可以通过学习资源平台获得教学和学习上的海量电子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高校成为可能,数字高校成功地推动了高校服务供给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与再造,它使得各部门经过数字重组形成了信息互动网络,服务供给方式得到了整合,服务供给手段得到了优化。

2.3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是高校精细管理、促进和谐的“稳定剂”

由于时空不统一、信息不对称使得高校决策层难以准确了解高校管理各方面的准确信息,影响了高校的工作可视、可控及可持续改进。信息化在收集数据和智能统计数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可以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立基于高校各岗位的信息采集系统定期采集各岗位的工作数据,并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处理显示成直观的图表,使得决策层可以实时地了解高校各个方面的情况。很多高校都引进和建设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这个信息系统来促进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即一系列的管理流程得到刚性地贯彻执行,从而实施健康、有序、高效的质量体系管理,通过在CRP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研发以下主要的软件模块来解决高校社会管理存在的管理规范化问题。

1)教师日志模块。教师上完课后在教师日志上填写相关的教学信息,如学生听课表现、考勤情况、教室设备卫生情况、课程的建议等数据。学生听课表现可以自动发往辅导员日志模块,教室设备卫生情况可以自动地发往教室负责人的信息平台门户,课程的建议可以自动地发往教务处相关负责人的信息平台门户。

2)辅导员日志模块。辅导员录入一天的工作情况,如突发事件、班级活动、走访宿舍、家长沟通等情况,同时要确认教师日志发送的学生考勤情况。

3)实验员日志模块。实验员根据教师日志发送的设备卫生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实验员的处理情况作评价。

4)督导员日志模块。督导听课结束后填报“听课反馈”,同时将一天的督导信息录入督导员日志。“听课反馈”自动发送到被听课教师的门户上。

5)教学秘书日志。教学秘书录入每天上课的检查情况、调课、补课、停课数据到教学秘书日志模块。这些数据会自动上报到教务部门。

6)安全保卫、宿管员日志。安保人员需要录入当天的安全保卫情况,宿管员需要录入学生宿舍发生的异常情况,这些数据会自动地往相应的负责人的门户递送。

3 总结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可以将整个系统各个模块包括各个岗位的数据提取出来进行智能的处理并通过图表的方式显示出来,提供给高校决策层进行管理决策,同时利用信息化流程刚性化的特征促进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

基金项目

2013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jkj2013-57)

参考文献

[1]高芙蓉.信息化对创新社会管理的影响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3):70-73.

[2]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EB/OL].(2006-03-09)[2011-07-25].http://.

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6

(一)定位不准,导致合同内容风险

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合同条款和合同附属文件。条款随着合同事项的不同,差异较大,一般应包括的基本内容有:当事人的名称、地址、合同标的、数量、质量等级、技术参数、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履约地点和方式,合同的担保,解释、保密条款、合同联系制度、维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式。合同附属文件应在合同条款中说明或列出,作为合同附件,如图纸、技术参数、执行标准等。地方高校在签订合同时首先应定位准确,考虑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如超20万的维修项目、超10万的服务咨询项目就必须政府采购,而校方自行签订采购合同本身就属无效内容。在合同内容上还得看是否完备,许多合同签订时双方仿佛都是君子,缺乏对维约责任和争议处理的准确界定,如地方高校物业外包后工作缺乏监控,物业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老弱病残齐上场,导致校方因合同中没有相应制约条款而失控。有的合同界定不清,如移动租赁学校场所建通讯机站,合同约定甲方认真管理,但谁来管理怎样细化管理却含糊不清,更没有建立管理台账,导致5年租赁期每年交费不清却无人过问。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合同履行失去控制

一方面,合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学校中还未完全构建,以简单的合同签订为主,一旦签订后便无人问津。而全面风险管理贯穿合同履行到事后分析的全过程,业务部门、学校招投标办公室等共同参与的全员式管理,以及从合同的社会责任、技术指标、经济数据、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式管理。另一方面,合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院系二级管理,学院对系部不经常性地监督和检查,或者考核没有与员工绩效等挂钩,从而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合同管理也没有与员工绩效挂钩,致使员工管理积极性不强。许多院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设施设备共建共享的少,重复购买的多,甚至一些上百万的设备购回后几年未开箱。如许多学校后勤食堂的大宗物质采购,确定了入围企业便一了百了,以后入围企业提供商品是否有检疫证明、质量标准是否准确无误、价格是否随行就市、售后服务是否准确到位等却无人过问,且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缺乏相互监控,没有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分离的界定,导致责任不清,出现事故无人问津。特别是合同执行过程中资料收集和归档处理混乱,如基建项目的设计图、预算、评审结论、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施工合同等的档案归集上没有章法,导致无据可依,甚至在一些学校的账务处理中变相进行科目归类,如一些学校为降低招待费开支,虚构合同列入设备采购和维修费,直接导致资产账目不真实。

(三)责任不明,导致合同纠纷无人理

地方高职院校签订的合同数量大,相对其他研究型学院,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接触更为紧密,定单培养、校企共建、技能培训、员工招聘、设施设备购买、基建维修、图书购置、无形资产转让等无不是通过合同来相互合作与相互约束,并且有些合同涉及不同部门相互交叉,一旦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因事前责任不明而出现。如政府采购项目中采购标的技术参数不清楚或有明显排他性,国资部门说教学单位上报数据有误,教学单位说国资部门把关不严,合同未签订就已经相互推诿了,还有联合办学合同签订后一旦合作单位出现重大问题,各部门无人出来承担责任,最后不了了之。又如许多地方高校通过招商引入学生公寓空气源热泵项目,合同签订时关注度大,管理中却无人问津,导致引入企业收费标准不精确、服务质量水平不高,合同履行效果大打折扣,引发师生诸多不满。

二、地方高校合同管理的对策研究

针对地方高校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

(一)依法规构建合同风险管理体系

合同风险管理是指地方高校围绕管理目标,通过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构建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合同风险管理包括全过程管理、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三个层面。

1、全过程管理。合同风险管理应该是合同从事前分析、合同签订、审核、履行直到终止、变更、责任追究的全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地方高校原是简单的合同签订,从合同签订时的众星捧月到执行合同的无从问津,而全过程管理特别强调事前分析和事后反馈。正如许多高校食堂采用了HACCP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从危机-风险点控制开始的,如设备采购合同签订前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后有询价报告,然后进行采购招投标,最后是入账管理。所以合同管理应贯穿于地方高校正常运转的全过程,突出“全过程管理”。合同风险管理可以分为前期调研、风险预警、合同审签、合同履行、合同账务信息、合同统计分析等六个程序。合同前期调研主要是对类似合同执行情况的全面了解,审签阶段的管理包括对合同主体资格、合同条款等的审核,特别是违约责任的界定一定要认真审签;合同履行阶段管理是对履行合同的过程管理,如标的是否一致,技术参数是否吻合,交货时间是否及时等;合同账务信息管理由基础数据、供应商信息、执行合同所达到的结果和预期情况的数据对比等的管理;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是合同的归类管理、以及利用分析结果为学校决策提供未来依据和参考。构建全过程管理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必须要有事前的分析、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才能构建一个和谐顺畅的管理环境。

2、全员管理。合同管理是地方高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全员式管理。过去我们总认为合同是领导的事,领导定的事不论怎么执行都是对的。合同全员管理以统一领导、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为构建原则,学校领导、合同签订人员、合同审批人员、合同承办人员均明确权限、严格责任、共同负责。全员管理主要包括有严明决策审批制度下建立的决策审批部门、合同执行全过程的控制与执行时协调配合的综合管理部门和合同承办-履行部门四个层次。

3、全方位管理。合同风险管理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只有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全方位的管理,才能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全方位管理包括合同的技术、经济、法律、效益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各个部门做好严格审查、各口把关,从专业管理的角度对合同进行综合管理。

(二)据实际改进合同风险控制流程

合同从调研、制定、审核到签订、执行、反馈与分析是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各环节界定清楚,才能对经济合同进行更好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合同管理的人员应该从一开始就设置好合同管理整个过程的流程,并制定简洁明快的流程图和相应的流程说明,同时还得明确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点,各部门和单位执行合同时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合同执行中各单位的责任和潜在风险在哪里,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易出问题的风险点到底在哪里。这样做既有利于各个部门的双向沟通,又有利于合同执行效率的提高。在该流程中,始终贯彻全过程管理与全员管理的原则。学校中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合同的编制、审核、监督等全部过程。其中合同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合同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合同的风险预警管理和合同法律方面的审查;待审查通过之后,交由项目单位编制相关项目的合同;然后由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审核合同的相关条款,并监督合同的履行。

(三)求规范建立健全合同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防范合同风险管理的制度是合同风险管理的保证,地方高校合同风险管理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制度建设:

1、建立合同风险预警管理制度。合同风险预警管理是指在合同签订之前,对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可能会遇见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并运用风险点处理流程提出解决合同风险的防范方法。合同风险预警管理制度需要规定以下内容:签约主体信用调查、市场同类合同业务的执行情况分析、合同风险点预警报告。在这方面首先要加强合同教育,重视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认真学习《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省市政策及学校合同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

2、建立完善合同审查制度。合同审查包括政策法规、技术参数、经济和社会效益、财务可行和可控性、合同可带来的改变等方面的审查。合同制定出来之后,首先需请学校法律顾问进行法律审核,然后经学院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经济审核、各使用部门进行合同条款的具体梳理后按程序上报审批。审批时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在这里,授权审批制度尤其关键,必须应由关联方进行详细审核,特别是高校合作开发项目要强化学校无形资产的度量和权衡,联合办学合同中学校品牌价值的衡量。

3、完善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为保证签订的合同统一合法有效,并具有专一排他性,对外签订合同必须统一加盖唯一合同专用章,防止一些部门和人员加盖其他公章对外签订合同,逃避合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监督。签订合同时,必须有经办人签字,得以明确责任。

4、强化合同监督制度。对学校合同的进行监督是学校合同风险管理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方法和内容。合同的监督同样从合法性、可行性、真实性、合理性、经济性甚至影响力等方面入手。从财务上说,合同所涉资金流量是否足额及时;在技术上,认真监督执行时的技术参数是否切实可行,如教学仪器等还得看是否满足教学需要,是否符合教学需要;以及从法律角度监督合同双方在整个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合法,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特别是在设施设备的采购上是否有可行性,有些部门重复呈报采购计划,甚至是一些不必需不必要的采购,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调研和专业培养方案做支撑。

5、坚持合同履约报告制度。虽然先期调研了解过对方的类似合同履约情况,但依旧还是得审查合同,就是对方当事人的资信和履约能力,但合同的履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合同履行前要做符合性测试,了解政策、需求满足、教育教学的内部特点和规律,能规范合同签订双方行为,保障学校合法权益。如合同能源管理的执行情况一定要有报告,运行、消费、反馈都有完整的规定与呈现。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