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园林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园林的特点范文1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时间在流动,空间在转换,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不断改变。社会在进步,人们在适应,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已经和几十年甚至是几年前有了很大不同。园林――作为我们休憩娱乐的场所,也随着我们的变化发生着转变。在中国,我们有着丰富的古典园林资源,有着大量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它们是我们旅游的圣地,使我们学习的天堂,但却不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因为它们只适用于古代的生活,并不能为我们现代人所使用。所以如何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建设园林,同时还要继承传统园林的特点,成为了现代中国风景园林师的首要命题。
1 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
要想继承中国传统园林,我们必须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如若不然,何谈继承?纵览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特点不仅是过去的反应,也是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更可以对未来的社会提出建议。中国传统园林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中国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和谐,这是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的,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和谐、追求置景与造园要素之间的和谐、追求场所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追求有常法与无定式之间的和谐、追求外在景物表象与内在文化内涵之间的和谐。
1.1与自然的和谐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原则,从而形成了独辟蹊径的自然山水式艺术风格。它不是简单的模仿自然山水,而是经过人工的提炼、概括后的再现,是对自然美的一种感知与感悟,是人与景的完美融合。
1.2与空间场所和环境的和谐
景物是造园的核心。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植物、地貌、水体等要素的统筹与运用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创造出以有限面积创造无限空间,以有形景物创无形意境,以有效布局营无穷画卷的景观效果,因而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1.3与园林要素及人的和谐
中国传统园林在造园过程中,非常注重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协调、园内景色与园外环境的协调。各类建筑与景物的关系和尺度、样式和选址等都要经过仔细的斟酌与权衡。同时,不仅把园内的景物作为规划与设计的核心,还十分强调将园外的景物引入园中,故有“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之说。其中“‘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所谓“巧而得体”。
通过这些特点的分析我认为大家再重新回看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这个题目时,就明白我们不能单单只是继承它的形式,不是说有个连廊、加个漏窗、做个亭子就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而是把传统园林的这些特点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才是真正的继承。
2继承传统园林的设计
2.1继承传统园林的设计观念
传统园林设计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是利用人工手段去改造自然属性,并以人力去抵抗自然力的影响,从而避免人工景观的自然化,反映出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现代园林设计以自然为主体,是依据自然规律对遭到破坏的自然进行整治,或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形成具有自然活力的活动空间。
因此,现代园林设计应采取科学的分类与识别方法,对场地的自然状况做出深入细致的评价,并运用成熟的经验、适宜的材料和技术去探寻并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演进的能力。
2.2继承传统园林的设计方法
以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齐鲁园区内的日照展园为例:
2.2.1 把握地域景观特征
通过卫星图片可见日照市东临黄海,西依沂蒙山区,有着“背山面海”的空间特征,城市结构从东往西为“海―滨―林―山”4个层次。
2.2.2 分析场地景观资源
园林设计就是认识场地的景观资源,并发掘出场地的最大潜能。再观察设计场地,地处园博园西南的齐鲁沿海展园区,东面临水,西依5m高的小丘,登丘眺望,东方的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其地形与日照市地理格局、方位关系都较为相似,像是对日照地形的提炼。
2.2.3 提炼园林景观要素
在对日照城市历史进行了深层挖掘、对设计主题有了初步确定之后,设计师考察设计现场时,做出了快速而大胆的整体结构设想,包括:边界处理趋势、主设计区与简略设计区格局、中心区位置;主立面上的前后层次与高低关系。此时的设计雏形较为粗放,在随后的资料调研和模型推敲中,想法和方案发生改动并层层推进。
2.2.4 构建园林景观空间
通过一系列推敲,最终设计平面借鉴了大汶口图像文符号,采用圆形与折线形相结合的构图,结合设计主题和园址特征,形成“一轴、 两环、三区、四台”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轴”,是指贯穿全园的一条东西向轴线,正对旭日初升的东方,同时也是园博园的主入口方向,使日照展园成为整个园博园的视觉焦点。
“两环”是以直径约45m的“光影墙”围合出的圆形“台地园”,核心是直径约17m的“日坛”,是日照展园自然文化内涵的载体。
“三区”是指从东向西依次形成的全园3大主景区,即“海景园”“岩石园”和“七彩园”。“海景园”隔主园路与湖泊相邻,是将水景和游人引入园中的景观过渡区。
“四台”是利用东侧山坡开辟出的四层露台,起到海景区与山景区的衔接作用。
2.2.5 构建园林景观类型
主轴线顺山势布置,将日照展园的主入口、“海景园”“岩石园”“日坛”,以及西侧山坡上的“七彩园”等主题园区贯穿起来,依次展现在游人眼前的序列性景观有着引人入胜的效果。“岩石园”是全园的核心景区,当中一条跌水礓将“日坛”与“海景园”相联系。西侧的“七彩园”以草花地被形成自然野朴的山林气息,进一步烘托“日照印象”主题。
四层台地既是日照历史文化沉积的象征,也是烘托“日坛”作为观日台的主题,整个立面景观令人联想到大汶口图像文的古朴造型。呈南北向波浪式挡墙、植物带有着海洋般的韵律,由东向西逐渐抬升的露台仿佛托起太阳的彩云。
2.2.6 构建园林文化景观
核心区以环形墙体围合――首先,以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核心景观不至于一览无余,又使核心景观与园博园中其他纷扰景象隔离开来;其次,突出了园址2条主园路相交的区位特征,圆形外墙使游人在园外经过时,感受到柔和弧度的空间引导;第三,在形象上寓意抚育万物生长的太阳,烘托出全园制高点上的“日坛”。于是园内形成了相对静谧的向心景观空间。
还有景观细节的处理也是借鉴了传统园林的特征,浅水中以具有珍珠光泽的贝壳内侧作为铺地材质,以获得阳光照耀的闪亮感;浅水与沙滩的交界处,在入口与南北轴线方向上设有切成片状的日照礁石,雾化喷泉藏于片状礁石的夹缝中。
3 结语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如果只是流于形式的继承传统园林,是难以持续以及发展的。因此我们要从本质出发,研究传统园林中蕴含的自然思想和文化内涵,因地制宜的突出地域性景观特征,才是真正的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只有符合本土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的园林作品,才是真正的对中国传统园林继承的发扬。
参考文献
[1] 杨滨章,关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认知与传承的几点思考[J],中国园林,2009(11)
[2] (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园冶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传统园林的特点范文2
1传统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园林设计中,想要使传统园林设计和现代园林设计相契合,需从实际出发,对传统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客观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设计思想方面。就传统园林设计作品而言,很多作品都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充分展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气息,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由于民众过分相信迷信,使当时所设计的园林景观大都不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利于园林事业的完善。二是,功能方面。对于传统园林设计来说,观赏型使其具有显著特征。因为当时的园林设计主要是为一些少数人服务,比如,宫廷。三是,空间方面。在空间尺度方面,随着传统园林的不断发展,园林内的活动增多,具有更多的功能。随之,在园林设计中,应用到其中的景观建筑物也不断增多。以此,传统型园林设计所具有的空间尺度不断扩大。四是:传统园林设计内容方面。山水等自然景观是其核心的设计元素,而自然景观、建筑物之间的融合已成为传统园林设计的一大特色。但这些设计风格并不能使景观建筑所具有的功能得到更好地呈现。随着时代不断演变,传统园林设计虽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分融入人为因素,忽视自然景观的作用,使所设计的园林作品缺乏一定的自然趣味性。此外,以元素堆砌形式的造园较为普遍,没有对园林植被的栽培引起重视,不能更好地呈现对应的自然景观意境。
2现代园林设计概述
就现代园林设计而言,以多个领域基点,比如,植物、美学,以传统园林设计理念为纽带,改造自然环境的思维过程,加以应用的对策。对现代园林设计来说,它不同于传统园林设计,主要具有这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园林设计的目标对象,更为广泛。其次,设计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最后,用于其中的材料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现代园林景观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各方面的客观需求,还为园林事业的进一步完善做好铺垫。
3园林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
第一,在传承传统园林设计时,需要尊重新时期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化特点。具体来说,所设计的园林作品在充分展现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也需要具有其现代社会的特征。第二,在园林设计中,需要注重细节、实用性。对于二者的契合来说,需要同时展现二者不同的特点,也要能够满足新时代社会群众各方面的需求。由于传统园林设计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注重园林设计的细节,需要把它应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这样在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大众。第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很多自然景观都是自然景观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巧妙结合。以园林中的假山为例,它是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元素,但它并不完全属于自然景观。主要是因为它是施工者精心雕琢的结果。以园林中的小桥流水为例,它也是施工者的“刻意安排”。因此,在二者契合过程中,现代园林设计需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尽最大可能使园林中的景观呈现出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展现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下面便是现代园林设计与古代园林设计契合的景观图。
4结语
传统园林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园林设计;现代技术;应用措施
居住区园林包括居住区建筑以外的庭院、绿地等集散场所,一般具有公共性和私密与公共的过渡性。对其设计要以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水文、传统文化、人们生活方式等特点,将园林整体营建与居住区建筑环境相融合,具体包括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园林水体设计、园林植物空间设计与营建、园路设计等,要在设计中体现居住区的整体风貌和品位,为居民提供生活休闲的理想场所。
1.新中式景观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特点
1.1传统空间处理手法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主张天人合一,主张因地制宜的造园,并从山水、植物、建筑等多方面统一引到设计,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景园。在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造园手法十分多变,不仅使用框景、障景、借景、对景、添景等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现代手法,从曲直、大小、高低、虚实、竖向等全方位的角度来营造景观空间,使其丰富多变,从而营造出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园林效果。巧妙运用渗透,传承古典园林在局限的空间内能够打破局限,渗透、联络、延展、扩散到相邻空间的优势特点,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巧用渗透,能够增加景观层次,丰富庭院组景。
1.2 色彩应用要点
在新中式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上,色彩的合理搭配十分重要,色彩搭配得不同,所产生的效果很可能大相径庭,比如会令人喜欢或者厌恶,宁静或是亢奋等。北京地区传统民居墙面常用的长城灰和芝麻灰、芝麻白等颜色,具有稳重、朴实的效果,但如果大面积混合应用于景墙,会与建筑墙面形成统一色调,则显得压抑沉重,给居住者的心理造成负担化影响,比如北京新四合院易郡居住区在颜色的处理上就有待提高,其在建筑和园路铺装上大面积的长城灰色,使得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沉闷而缺乏通透。因此,颜色的选用不仅要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特点,还需要显露现代气息,克服传统的沉重冗杂,体现时代创新,更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心理。
1.3 传统符号的应用 我国的传统园林在不断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包括祈福的符号、图腾,常用的动物、植物、吉祥物图案;传统建筑结构及装饰符号图案等,不胜枚举。在园林建设中,这些图案符号也被广为运用,标志着民族文脉的点点滴滴,令人视之便有体悟。有些符号甚至已成约定俗成的事物,如中国结、祥云、龙凤、貔貅、狻猊、蟠桃、玉玺等,代表着独一无二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
2、园林要素组合设计要点
2、1园林要素与住宅建筑的和谐统一
在居住区中,住宅建筑占据整体重点,与园林景观及其他共同组成居住区整体环境。其中园林要素中的植物与水体属于软景。从造景的角度出发,住宅建筑在材质上与植物和水景产生对比,这种软硬兼具、刚柔并存、各有高低的景致只有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们提供各种感官的良好感受。
植物景观在整体园景中负担的责任是:突出背景、添加前景,并且创造夹景。水体景观则是增加园林整体的亲和、灵动,激发居民们与自然相融合的精神意趣。植物和水体的布置设计需要从住宅建筑的风格、色彩、意境、特色等出发,对建筑和园林的主题起到添彩、烘托的作用。同时,这些软景还能打破住宅建筑的硬质效果,使得构图形式更加活跃,使园林区景色各异、刚柔并济,也对道路、停车场等其他的场地设计提供了帮助。园林中的硬景一般是置石、假山、园路铺地以及景观小品,这些在竖向上的主要景观丰富了居住区园林的整体景观效果,无疑是对住宅建筑的帮衬和相辅相成。因此在设计上必须与住宅风格、色彩、意境相符合,对体量的处理要科学合理,以达到互相融合,和谐统一的园林景观效果。
2.2各要素设计相辅相成
参考中国传统园林,叠山、理水、建筑、植物这四个元素,便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点。这四种元素不能孤立的存在,而是要互相结合、融会贯通,通过造景手法而形成和谐、自然、美观的园林艺术图画。运用新中式手法对居住区园林进行设计,各设计要素需要和谐统一,具有节奏和韵律,水体、叠山置石、庇佑性园林建筑、园林景观小品、植物、道路铺装等相辅相成,共同为营造良好的居住氛围而服务。以假山的设计为例,园林中山体的运用在北京地区中的地方性表现较为突出,在很多传统园林中甚至可以成为主景。北京地区所用假山的材料多为青石或是土石相间,土石山极少单一出现,而是围合成连绵的山体,用以分割园林内外。土石山在设计营建上结合植物配置,借用高程,使园内树木高大浓荫,更显自然。
各要素之间通过空间组合,可以创造欲扬先抑的效果,借由传统造园手法中的借景、框景、对景等方式,打造有层次的空间。增加层次感不能盲目拼凑,而要结合居住区景观建设的实际情况,辅以当代科技手段,对山水进行合理改造,合理置景,各要素之间在材质、色彩、风格上可在相同基调的前提下。
2.3组合造景的地域性特征
在自然生态层面,居住区园林在进行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时,需尊重当地的自然要素,就地利用自然特色,并对自然生态进行补偿,营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居住环境。比如北京居住区的叠山水景中,所用的山石材料多取用出产自北京附近的黄石、青石、北太湖石等作为材料,搭配当地常用的植物景观,营造自然属性的山水景观,达到生态补偿的效应。
在人文历史层面,设计时需要保留地域传统文化,可对地域符号和地标进行抽取,在园林中再现地域场所精神。各元素组合造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达到完好的融合,使传统与现代在设计中融合体现,使全球性与地方性结合体现。
目前,大多数新中式景观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比如存在简单的元素堆砌、过渡设计、景观克隆、守旧等现象,甚至过于概念化,忽视了“宜居”这一关键理念,不能很好的挖掘中国传统造园的精髓。也有些案例是设计手法和空间营建水平有待提高,空间效果不佳,过于规整呆板的建筑与园林之间缺乏交流,无法渲染当代活跃的气氛。另外,部分新中式居住区在园林景观在施工过程、后期维护中都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红玺台的水池景观,在九月份左右即呈现干涸、无人管理之状态,以至于无法显出新中式景观的优越性。以上园林营建与设计方面的问题都有待解决
结束语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居住区园林设计的水平与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思潮,园林设计中的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设计人员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应加强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宗江.城市园林设计中现代技术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3, (9):59,67.
传统园林的特点范文4
1整体性原则
地域文化的形成依托于地域环境,而地域环境则是一个生态系统,拥有整体性的特点,且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注意考察地域环境的因素,根据地域环境的客观规律,把园林景观中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态特点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使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加强对保护及利用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的关注,从全局出发,综合分析地域内的全部资源,使园林景观符合科学发展观,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园林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园林景观设计应注重对历史遗迹的合理开发和建造,使历史文化能够可持续发展;二是园林景观应对生态系统内的各个物质和能源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利用,保障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
3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
3.1适度保留地域传统
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适度保留当地的地域传统,以删减琐细和留取精髓的方式突出地域文化特点。由于保留的设计手法较为简单,其协调性较高,效果较为明显,且对景观环境的破坏较小,在历史价值高、保留较为完整并有典型性的传统园林景观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能有效减少对历史建筑的破坏,保留园林景观的传统地域文化。
3.2抽取地域文化元素
对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是园林景观设计中表达地域文化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典型元素符号的抽取来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地方传统。这种表达方式在设计空间结构时虽然不需遵循传统,但更注重元素符号的典型性和象征性,这些元素符号既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民俗文化,在园林景观中通过雕塑和小品等形式展现出来[3]。
4结语
传统园林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传统园林;现代景观;设计探讨
1我国传统园林的特点
1.1手法灵活多样
在我国的古典艺术中,体现得最多的就是以形写神的思想境界,这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写实。我国的传统园林建筑,多通过多变的手法来增加建筑的独特性。例如,通过在园林中布置不同流水和植物来体现园林的主题风格,再加上山石的陪衬效果,使得整个园林的建筑更有层次感,整个空间更有虚实对比的韵味。传统园林设计的先抑后扬的建筑风格,以及多变的手法给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1.2构造诗情画意
传统园林设计几乎都饱含诗情画意,整个建筑都像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这种特点大多受到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影响。古代的圣人雅士都喜欢吟诗作对,以山水、虫鱼、鸟兽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将美景通过画卷记录下来。当然,园林建筑和文人的诗画也是相辅相成,这样也就形成了我国传统园林的诗情画意之美。
1.3意境深远高洁
我国的传统园林大多意境深邃,营造出一种自然之美,这也是我国的传统园林的独特之处。这种深远高洁的思想意境同样受到一些儒家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学中的仁礼的思想,影响着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园林的主人一般希望通过园林的风格来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怀,因此,对园林的意境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传统的园林建筑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使整个建筑得到升华。
1.4感官自然和谐
我国的园林建筑一般都是自然环境的浓缩和精炼,希望寻求居住的清宁,即使在闹市中,也能有舒适之感。在传统园林的不断发展中,自然和谐的最求始终没有间断。就像我国古代诗人所描写的那样“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这正是我国传统园林的真实写照,随处都彰显着自然的美,充满诗意。传统园林一般选择建筑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山水环绕,将建筑与自然的美景和谐统一,人工建筑不会显得突兀,甚至有和谐之美,这就是传统园林的最高境界。
2现代景观的特点
现代景观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已经摆脱了传统园林设计的限制,形成了不同城市特有的风格。特别是当代的景观设计更具有包容性,为更多的大众服务,打破传统园林为上层显赫人士服务的局限。现代景观的规模更加广阔,不仅仅是对园林的创作,还包括城市的规划、生态环境的保护,或者一些大型的现代艺术建筑都可以称为现代景观,例如著名大三峡工程,具有现代特色的东方明珠塔等等。生态化、科学化、包容性和艺术性成了现代的景观设计的设计特点。
3现代景观对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
3.1传统园林思想的传承
现代景观的设计思想也要遵循传统园林自然统一的思想。现代社会的人文环境比较喧嚣,景观也需要具有生态和谐之美,因此传统的思想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也符合我国绿色环保的建筑要求。在当代的景观设计中,在追求景观品质的同时,要将人工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维护生态的平衡。“大地有大美而不言”,现代景观的设计首先要基于自然和谐的理念之上,再来谈创新和创作,这才是正确的设计思想。
3.2传统园林手法的传承
现代景观的设计要借鉴传统园林灵活多变的建筑手法,注意不同元素的搭配,格局的构造以及空间的虚实结合。现代景观可以结合以小见大的方式,使整个结构更具有层次感。当然,景观设计一般离不开山石和流水的搭配,各种元素的搭配可以根据景观的主题要求进行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设计知识基础,才能根据需求不断改变设计思路。在传统手法的传承中,还可以进行创新或者借鉴国外的优秀设计理念,这样才能给社会带来新鲜感。
3.3技术创新
时代是在发展进步的,传统的设计思想和手法并不能全部适用当代的景观设计,因此,还要不断地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景观设计就与数字技术进行了有效结合,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景观的各种元素利用虚拟图层展示出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数字技术在景观设计上的制图、分析和模拟能力在不断地加强,使当代的景观设计更加科学便捷。
3.4打破格局
传统园林的设计一般是为上层人士服务,而我国的当代的景观设计是为所有的大众服务,因此,当代的景观设计要进行格局的突破,打破原来的局限,对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进行拓展,形成更开放、广阔和全方位的设计领域。城市的景观系统要合理规划和布局,根据城市的特殊文化,打造不同的城市名片,为居民带来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4结语
传统园林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岭南 近代园林 风格特点
0引言
自古以来,岭南人民就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明显的古典园林,这是中国园林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大部分的古典园林都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的私家园林,其与北方和江南私家园林有着很不同的地方特色,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思路。岭南园林将观赏与休闲融为一体,讲求人与自然、建筑与景观、生活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和谐,创造出一种既宁静舒适、视域优美而又具有岭南特点的园林风格。
1岭南近代园林的风格特点
岭南传统园林的发展主要分南越王朝、南汉王朝、明清时期及近代四个阶段。岭南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及多元兼容、善拓创新、外适内和、重利务实之地区民系文化,深刻影响其近代园林之构思立意、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筑形式、植物风貌、园林材质及造景技术。因此,岭南近代园林具有以下鲜明的风格特质。
1.1构思立意多元文化,具有兼容性
近代岭南园林构思立意的风格是坚持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原则的。岭南文化本身就是许多不同特质的文化融汇而成的,开放、融通性是其重要的文化机制。许多岭南近代园林在融合中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和文化重构,而且也完成了由“得风气之先”向“开风气之先”的飞跃,孕育了推动中国文化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岭南近代文化精神。” 比如1926年建立的开平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以西洋建筑的特点,结合中国园林优美雅致的风格,按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布局兴建的。在装饰内容题材中,既有中国式的传统题材,强调园林自然特质、依势而设,又有透露出西方文化气息的内容,以清新旷达、素朴生动取胜。此外,还有由若干形象各异的单块石头的特置而构成的石庭,著名的如佛山梁园的群星草堂石庭。小型叠山或石峰特置与小型水体相结合而成的水石庭、水局,尺度亲切而婀娜多姿,乃是岭南园林之一绝。岭南园林理水的手法多样、不拘一格,少数水池为方整几何形式,则是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
1.2气候特点下植物景观独特
岭南地处亚热带,观赏植物品种繁多。所以岭南近代园林植物可用“四季繁花,热带风光”八字概括。园内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荫葱翠。岭南近代园林特征树有棕榈类的大王椰、假槟榔、酒瓶椰;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杜鹃、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蕨类、葵类;另有榕树、荔枝等。除了亚热带的花木之外,还大量引进外来的植物,而乡土树种如红棉、仁面、白兰、黄兰、鸡蛋花、水蓊、水松、榕树等,乡土花卉如炮仗花、夜香、鹰爪、麒麟尾等,更是江南和北方所罕有。榕树是岭南园林普遍种植的树种,其生态适应性很强,大面积覆盖遮蔽的阴凉效果尤为宜人,亦堪称岭南园林之一绝。如可园清一色的植物景观,高底错落,廊庑萦回,充满了岭南近代园林那种清静、典雅的美感特色。
1.3规划设计,园林布局形式创新
岭南近代园林有规划的创新设计,通常把布局氛围庭院式、自然山水式、综合式等。庭院式是岭南园林的特色,其小巧堪与日本古典园林相媲美,许多私宅、酒家、茶楼、宾馆皆建有庭院园林,如东莞可园、广州白天鹅宾馆、海口华侨宾馆等。岭南近代园林中具有代表性之一的余荫山房,占地1598平方米,在岭南四大名园中它的面积也许是最小的。但正因为其小,所以园林布局便显得尤为精细、别致--园、台、池、馆与游廊、拱桥、假山、花径交相穿插,构成曲折幽深、小中见大的庭苑空间,凸现了“小巧玲珑、布局巧妙”的构思与手法,被视为岭南造园艺术的代表作。自然式布局,主要是挖高就低,堆山开池。综合式是既有自然之胜,又有人工庭院的形式,如广州流花湖公园。这些创新的布局为岭南园林成为中国园林的一个重要发展流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4民间装饰技艺高超
就装饰来看,传统园林中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岭南近代园林中也存在“三雕三塑”,在门头、门联、窗楣、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屋脊等处,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如清晖园中,随处可见精美的木雕、砖雕、陶瓷、灰塑壁画等装饰工艺。“苏武牧羊”灰塑和板桥花园中的瓜果砖雕漏窗,以及陈氏书院巧夺天工的木雕、砖雕、陶塑等工艺都十分具有代表性。不过最具特色且让人着迷的也许还是琳琅满目的玻璃小筑了,如北园门旁的状元堂、沐英涧中的玲珑榭、留芬阁的五彩玻璃等等,均是岭南近代园林中罕见的装饰风格。据说这些彩绘玻璃都是清代从欧洲进口的,而蚀刻、套色、车磨、手绘等加工工艺,则是当年岭南玻璃工匠所独有的。
2岭南园林形成的原因
2.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岭南,系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年降雨量1500毫米,雨造成地面冲刷十分严重,自然风景因此而形成石林、裸岩、悬崖、峭壁,因石峰而生泉落瀑,形成岭南园林特有的崖瀑潭局,如清晖园的凤来峰景区。常年有台风也是岭南特点,为防台风,建筑的厚墙以抗风,缓顶以减少迎风面,顶上砖石以固定瓦片。岭南属于热带海洋的气候特征,为避暑气,园林建筑做成“连房博厦”和“高墙冷巷”的形式,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
同时,岭南近代园林不属于崇山文化,所以造园不以堆山为主,而是以理水为主。而理水的布局通常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是崖瀑潭局中的石潭和瀑布,将生活性的建筑进行点石、配植、盆栽、插花,实用性建筑也成为了景观,如白天鹅宾馆中的故乡水和水潭以及广州山庄宾馆的三叠泉。岭南园林的用石在材料选择、水石关系、山石关系、叠石技法等方面都显出与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不同的地方特色。
2.2多元并包,开放兼容的人文条件
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反叛,表现于近代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对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岭南中的字画相对于其他园林来说较为之少,但并不乏佳作,如惠州小桃园后门联“不深不浅湖水,半砖半阁人家”;余荫山房门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它的表现。岭南园林大胆采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另外,陈济堂公馆和张维立的立园那样的西欧式园林建筑,龙岩中山公园的俄罗斯园林建筑,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岭南文化开放和兼容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