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1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16

阅读是引导我们进行思考的武器,阅读是促进我们理解知识内容的必要阶段,阅读是我们学习生涯中最为基础的事情。由此可见,阅读在我们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内在因素不同,因而在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也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在接受教师的阅读方法指导的情况下,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性学习。可以说,阅读的方法因人而异,当然,阅读的效果也就因人而不同了。阅读形形的事物,阅读具体的知识性、科普性、生活性的书籍,阅读增长了我们的见识,阅读让我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拥有了有力的臂膀,阅读给我们的精神带来了愉悦,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人世间千变万化的事物,了解自然界的无限神奇,发现生活的奥秘,为我们的人生带来无限的乐趣。既然阅读的好处多,那么,面对具体的语文阅读,我们又该如何做呢?相信很多任课教师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阅读教学。希望可以给广大的教师带来一些浅显的帮助,也希望可以帮助我们的学子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到阅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阅读是引起学生进行思考的根源,阅读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整体素养,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身心得到有益的放松,阅读可以极大地开拓我们的视野。总之,阅读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面对如此多的好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涯中一定要激励自己多多进行阅读,了解阅读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特别是在语文学习中,更是需要学生多多阅读文学作品,进而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很多学生在小时候就有强烈的阅读兴趣,这种兴趣伴随着他的一生,可以说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涯中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阅读的无限好处,进而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兴趣,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再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强化,相信我们的学生可以很快地爱上阅读的。

然后,在进行日常的阅读教学时,我们的教师要对具体的阅读材料进行分类,让学生根据各个类别的具体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对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清晰的把握和理解,进而有效提高阅读的效果,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对阅读素材进行一个明确的分类。在我们的语文学科中,常见的分类就是按照文本的特点来分,常常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等多种形式。这种分类方法把语文阅读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到各种文体的特征,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关于阅读的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语言特色、写作手法的运用、文体的具体特色的彰显等等,这些内容对我们的整体语文学习来说也是最基础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再次加以强化,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知识点,从而帮助我们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争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与满足,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对学生本人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阅读可以是学生自己进行默读、大声朗读,也可以由教师进行泛读,或者听阅读录音。这些方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灵活地加以使用,其主要目的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地感悟到阅读的有效性,进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这些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益良多。其中,关于阅读的方式,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的学生自己进行默读的形式,而是采取小组合作、分段朗读的形式,相信这种新颖的形式一定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阅读教学的效果。

最后,面对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之中的深刻内涵,让我们的学生通过阅读得到思想上的升华以及能力上的提高,这才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最为有意义的目的。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2

一、静心品读。还原文本画面――真切体验

入选苏教版教材的文章,大多文字隽永,内涵丰富。有的描绘了各地的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如《埃及的金字塔》《烟台的海》《秦兵马俑》等,读着这些优美的文字,孩子们的心田被人类文化的神韵滋润着,他们登堂入室,领略着大自然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无穷乐趣;有的表现了人间挚爱与真情,如《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第一次抱母亲》等,孩子们读着这些文字,学习着语文,生命在成长的同时,心灵也在成熟……打开文本,无疑是打开了知识的宝库,静心品读,真切体验,是挖掘其中宝藏的最直接的法宝。针对文本特点,或放声朗读,或轻声吟诵,或无声默读……许多情感,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步入文本中间,行走在字里行间,沉潜到情感世界里,触摸文字,在“读”中释放心灵,体悟情感,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

二、精心设疑,激活阅读思维――深入体验

虽是同一个文本,但不同的学生对其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生发出迥异的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随时产生或解决许多不同的疑问,这样精心设疑,激活阅读思维,边读边思,读思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学生才会深入体验,真正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悟,真正尝到读的甜头。

曾听过一位优秀青年教师执教《槐乡的孩子》一文,学生读完课文后问“月落柳梢”是什么意思?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设疑激思的绝佳契机,于是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读课文,理解月落柳梢是指晚上,然后请学生找出文中这类表示时间的其他词句,如“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要求学生仔细读读课文中这些表示时间的语句,想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学生细细品读文字,慢慢体验画面后,答道:作者用图画式的语言写出了乡村的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这种诗意与孩子们以苦为乐的劳动互为衬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和遐想。此处,教者适当设疑、启思,引领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对这些韵味无穷的句子进行了到位的品读、思考。这样的深入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咬文嚼字、思考辨析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既习得了语文本领,又锤炼了思维品质,使教学达到了“文意兼得”的效果。

三、用心搭台,创设交流机会――分享体验

阅读过程中,随着体验的深入,孩子会产生向他人倾诉、与他人交流分享的需要。这时,教者应适时地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充满自信地自由表达,自我表现。可是如果只是大范围地全班分享,也许有些孩子永远也不会走进你的视野,永远也不可能走上讲台,课堂上的展示机会可能每次都会被那些聪明的、勇敢的孩子抢走了。如何给需要交流分享而又缺乏机会与勇气的孩子一个机会,就要靠教师创设一个自由表达、互相分享的平台。课堂上同桌讨论就是教师为孩子搭建的一种非常不错的平台。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堪称经典课例。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模仿孙老师教学,在课堂上让孩子们进行了分享体验。教者说:“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林冲是怎样一个林冲?你的理由是什么?你能从课文哪些句子当中找出这些理由?同座之间先讨论讨论。别急,还有一个要求,待会我让你起来讲的时候,不仅要讲出你认为林冲是一个怎样的林冲,还要讲出你的同桌――他认为林冲是怎样一个林冲。就是要把同桌的话、同桌的语言原原本本说给大家听,就是要学会倾听同桌的发言……”如此的教学,教者先让学生同桌之间小范围分享读书后的感受,接着在全班交流,不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引导学生细心地倾听同学的观点,并要把自己的观点与同学的观点一起表达出来。这样的讨论和发言,不仅给每个同学搭建了交流与分享的平台,提供了表达与展示的机会,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倾听以及悦纳他人的好习惯,这是一种体验性阅读的有效策略。

四、潜心会文,写出真实情感――升华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有感而发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内心情感和文本和谐地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恰当的练笔,几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三言两语,一个片段均可。除了课堂小练笔,有时还要求孩子们在书上动笔写一写阅读之后的感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有时候,甚至是把同学的精彩发言记录下来。多动笔,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学习习惯。通过这种体验性练笔,让学生学会用“写”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教版第12册《理想的风筝》一文,通过腿有残疾的刘老师放风筝的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的精神。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漾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先引领学生抓住前文刘老师故意撒脱手放飞风筝的情景,想象刘老师一蹦一跳追风筝的样子,体会他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然后,抓住文本内涵,出示了一个写话练习:“刘老师仰望蓝天白云,他在想:____。”引导孩子们体验、揣摩刘老师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刘老师热爱生活、敢于追求、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从孩子们后来交流的虽然幼稚但流露真情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刘老师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正逐渐在学生心里丰满起来。这样的体验性练笔正是我们语文课所需要的,它带给学生的丰富体验将伴随其成长并在每个孩子生命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们营造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3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被称为语文实践能力与课文展开的“最初对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预习被认为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手段。然而,一些老师对预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再加上传统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的制约等因素,导致学生的预习形式单一、创新性少和教师布置作业但无检查等问题出现,更谈不上在课文预习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前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环节学习的实践性。在讲到《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开头写的山区孩子上学条件艰苦时,有“跋涉、蜿蜒”两个词语非常重要,“跋涉”就是跋山涉水,“蜿蜒”的原意是蛇爬行的样子,在这里是弯弯曲曲,形象地突出了小女孩上学时的困难与艰辛。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借助字典等工具查到这些词的意思。当我在讲到这段时,又播放了山区孩子上学的视频,他们很快就理解了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而如果单独理解,就体会不够深刻。通过语境,学生对所表达的意思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真正实现预习在增强实践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夯实字词基础策略

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元素是字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以字词基础夯实与否。没有字词的基础就不能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更谈不上准确生动地进行语言表达、遣词造句,也就从无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夯实字词基础对进行阅读文章的实践活动和运用字词表达的实践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提升增进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课堂上通过动作表演对“翩翩起舞”、“上下翻飞”、“团团围住”等词的理解,表情朗读“大声嚷”、“怒吼”等词,扩大词汇理解如“五彩缤纷”,想象画面理解如“寒潮降临北风呼啸”,表达运用如“一无所获、扫兴”等对字词的概念展开扎实有效的实践性学习。最后,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三、“以读为本”阅读策略

读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途径。“以读为本”是指以学生自能思考实践、自能读书实践和自能领悟实践,达到自主积累、认知和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语文的实践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松鼠》一课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松鼠具有哪些外形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是什么,接着让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朗读,直到读通读顺,不少一字,不误一字,不多一字为止,然后挑选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让学生品读,并及时对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和指导。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自由,边读边感知语言,在阅读中感知字形,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咬准字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

四、加强多媒体教学策略

比如《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老班长的那种崇敬之情,这种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离那个时代已比较久远,对于文章背景和人们当时的心理状态更加难以把握。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感情,而这对学生理解文章感情的内在联系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借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教学。首先播放过草地的视频片段,通过再现当年感动过无数人的纪录片来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烈士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当老班长去世时小战士会如此的悲痛,并且至今那只生了锈的鱼钩还陈列在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如此这般,学生才能建立从文章字面意思到图像画面的转换,而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方法

高中生面临着来自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所以题海战术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然而这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从新课改实行以来,将语文的阅读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已经成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来谈一下高中语文如何能够实现有效阅读。

一、高中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比较明显的弊端,一种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课上教学的时候,依旧是采用从字词到段落进行分析教学,形式单一,没有新意可言,学生在课上完全是被灌输的对象,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在大型的公开课、观摩课上表演、虚假的演戏成分越来越多;另一种是对语文新课改理解偏差的影响。虽然新课改已经推广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流于形式的现象,并不能把新课改的要求执行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尊重事实,不尊重学生的个性,所以新课改的收效不大。面对这些低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再想想新课改的提倡和要求,我们亟待要解决的就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需要深挖教材,在课研中来提升自身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更要多加关心,指导他们获得快捷有效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探究式阅读的训练

高中生面对的依旧是高考,而且目前来说,这对高中生还是一次转折点,所以高中阅读就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学生要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光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的层次感。语文教师要借助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把兴趣爱好保持下去,让他们认识到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教师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要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创设开放性阅读问题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而每个学生又是独特的个体,致使学生对与阅读的理解与情感体验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阅读个性。这样,学生面对同一阅读文本和问题时,思考和理解程度与角度因学生而异,难以评定高下优劣。所以在阅读问题的设置上,不应对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进行限制和束缚,而要强调问题的多样解答性,言之成理即可。从而利用开放性的阅读问题,调动学生的个性思维,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祝福》一文时,教师可设计以下两个开放性的问题:第一,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是否认同祥林嫂的一生都缺乏生机,没有希望?第二,请同学们座位前后排四人为一组,小组讨论祥林嫂是否具有反抗精神,为什么?开放性问题的创设,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催化剂,在开放性问题的引导和促进下,学生能够从自己的体会与感悟出发,对阅读的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总结。

(三)营造师生平等的对话氛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本质上是对话的过程,应该营造师生平等的对话氛围,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用心去与学生交流,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良好的对话和精神沟通。教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微笑,都能让学生感到温暖。学生只有在真心的喜欢和认可教师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提升个性化阅读效果。教师应尽可能地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尊重和关心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遵循民主、平等的教学原则,使阅读课堂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对话的氛围,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富于个性化的阅读实践。

(四)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课外拓展是必需的;教材课文主要的作用是一种工具的载体,是通过文章的分析学会语文学习的一些方法策略,这些方法策略掌握后目的是为了阅读更多的文章,知晓更多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那些语文学得好、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往往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头脑中有知识储备,在写作时就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写出一手好文章;可见,课外阅读教学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提高阅读量,阅读量的多少与阅读能力的高低是正相关的,因此加大阅读量是课外阅读教学首先应该考虑的方面。高中课程的学习比较紧张,没有太多的课堂时间可以拿出来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这个过程主要由学生在课下完成;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给学生列一个书单,供学生进行选择,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性,有省却了数目选择的麻烦;老师所列的书单中包含的书都是精心挑选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体验不同的人生历程和生命情感,人文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增强;另一方面,阅读书目或者文章可以是教材的延伸,例如,课文中选取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课外的拓展阅读可以是徐志摩的诗集。第二,提高阅读质量;为了检验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建议定期检查学生们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在一周中拿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使课外阅读教学真正发挥作用。

三、结束语

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知识储备含量,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口语表达能力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总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要在汲取传统式教学模式精华的同时,适时的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全面的指导教学。给与学生广泛的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素材,运用多种渠道来拓宽学生的阅读界面,从而引领学生有效的阅读,使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提升了知识运用能力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曹国庆.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5

关键词:高中现代文;有效阅读;实施策略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方法。阅读重点在读,核心在理解和体会。但传统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受限于应试教育,教学中多以考试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关注较少。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方式较为简单,除了课堂中在教师的指令下阅读外,课前阅读和课后阅读较少。同时,阅读中学生更喜欢去抓知识点,体验较少。倪文锦先生曾说,阅读是“提高语文修养的必由之路”。[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要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最关键的是要丰富学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我感悟。

关于有效教学的思想源泉,古代早已有之。《学记》主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并明确指出“善教者使其继其志”[2],这里所说的“善教”,即指教学要有效,这可能是最早的有效教学思想。当前的高中语文现代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过多的讲解分析去压抑和代替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感受,忽略了现代文教学的本质,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采取能使现代文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提升阅读兴趣,增强学生主动性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对文章生成出自己的体会,得出有效的结论,首先还得让学生去读文章。但在以往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为主,学生的阅读都较为被动,故而体会也就不太深刻。而影响学生主动性的原因除了学习目的外,教学中的气氛和文章的呈现方式是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内容呈现方式上,不仅要注重结合文章内容来进行,还要注重以情境来引入问题,用问题去引导学生阅读。

首先,就阅读教学中的氛围而言,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压缩课堂时间以便向学生讲授知识,从而为高考做准备,教学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就较少。同时,因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发言、提问机会也就更少,课堂多以“你讲我听”为主,气氛紧张而枯燥。所以,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以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体验和感悟为核心的。要激活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教师就需从观念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课堂中多鼓励学生发言、提问,让学生积极

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其次,在呈现文章内容方式上,教师要转变以往以教材和黑板为主的方式,而借助多媒体以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同时,要注重在

情境中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阅读中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父母爱的认识,然后围绕文中父亲与母亲爱的不同的原因来引导学生阅读,效果就会好得很多。针对不同的文章创设不同的情景,变换教学方式,这样就会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获。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所以,在现代文教学中,教师应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强化方法指导,体现延伸性阅读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也在仔细的阅读,甚至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阅读上,但其阅读效果始终不佳。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方法是影响其阅读效率的关键。在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多关注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对学生阅读方法关注较少。由此,很多学生在读中只能是凭借自己累计的经验进行阅读,显得有些盲目。

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核心。在高中现代文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注重从研究教学方法转向研究学习方法转变。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梳理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就要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在合作中理解作品的内涵。但需要注意,在提问过程中,因忽视目标的导向作用,很容易让问题过多,从而让学生限于应付问题的窘境,故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目标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要注重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进行点拨和指导,让学生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如小说阅读,要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形象去理解其表现的社会生活。从课后阅读来说,要注重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方法进行延伸,然后选择针对性的文章来引导学生多读。要让学生能在读中抓住论点,在对论据分析的过程中掌握作者的论证方法。以鲁迅的《拿来主义》为例,在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基础上分析“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然后再拓展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方法的应用,提高其阅读效率。

在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应以课前任务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在课堂中通过情境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感知文本,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辅以多样化的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如此,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学生才会更加喜欢阅读,也才能在阅读中得到发展。在课后拓展中,教师在所选用的方式上定要多样化,如小说阅读后可采用读后感方式进行,而在读后感的写作中,可引导学生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中的某一方面进行,也可就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展开。又如主题交流活动,如《信条》后可组织学生围绕“你的人生信条”而展开主题交流活动。又如课后实践探究活动,如角色表演,如剧本的学习后就可组织学生展开话剧表演。无论哪种方式,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去读,在读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这样才有利于阅读效率。

三、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丰富学生体验

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说过;“阅读像一片彩蝶款款绕飞于红花绿叶之间,像一川江流滔滔漫过生命的荒原,像春鸟叩动黎明的缱绻”[3].的确,阅读主体之所以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与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就在于在阅读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体验到了心灵得以绽放的。在这种状态下,读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之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因此,体验在很大层面上就是阅读教学的新航标。

提倡合作式阅读,要注重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涵。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再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精讲。以《故都的秋》的教学为例,教师以“秋”的话题和图片来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主要意象后,以问题“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故都的秋的?”来引导学生从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方法展开讨论,以问题“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作者喜爱的是哪里的秋?”引导学生围绕地域感、历史感和现实感来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如此的阅读,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效果更好。这样的讨论,老师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解读差异,学生们各抒己见,散发思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验与结论。

四、优化阅读练习方式,培养解题能力

阅读后的练习也是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优化阅读练习,首先要加强课堂练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以即兴问答、小组互问互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熟悉文章内容,达到巩固目的。其次,课后练习要注重从单一的书面练习转变为以针对性的书面练习为主,辅以读后感、角色扮演、阅读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书面练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去体会文章内涵,生成体验。

在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以课前任务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在课堂中通过情境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感知文本,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辅以多样化的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如此,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学生才会更加喜欢阅读,也才能在阅读中得到发展。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愿意并主动地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以课堂教学改革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如此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才会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才会得到稳步提升。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家园,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能力,提升情感价值观的平台,让我们的课堂有效率,有魅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放飞心灵的殿堂,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梦想。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加强高中现代文教学有效阅读策略的实施是顺应新形势下课改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提升语文综合成绩。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及趣味性,另一方面应当做到加强阅读的目标性,有效阅读的策略要与课本内容教学相结合,同时做到与当前的教学模式相匹配,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2):36―40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兴趣;合作创新

一、转变观念,在探究中体现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之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采用的是“满堂灌”的形式。有的时候像是在进行互动式教学,但实际情况不是如此,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教师在进行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学生是不进行思考的。像这样疲于应付教师的问题,学生又怎能真正思考、探索了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自由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在学习中,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就会产生疑惑,有了疑惑不能独自解决,于是就有了交流合作的必要。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来切磋学问,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探究质疑问难,深入分析研究,长期就形成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面向全体学生,把探究时间还给学生

实施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给学生合作探究,从每一位参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给学生尽可能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讨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究者。而在课堂中,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探讨得出结论要比教师提问达到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意义。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包含了对新旧知识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而学生的提问则使学生成为问题的真正拥有者,成为课堂信息的直接提供者。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创新、探究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中学生。

三、运用联系的方式进行探究性阅读

语文阅读不仅讲究的是探究性,也相当讲究阅读的联系性。探究的意思就是指在阅读时应该带着已有的经验进入到文章的阅读,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造性,把学生带领到身临其境的情景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上也可以延伸到学习同一时期且有相同情况的其他诗词、美文等,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这样还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阅读能力,开拓知识面,也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和达到了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根本宗旨。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阅读教学前,我布置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去预习课文。如教小说类文学作品时,我让学生从文学文化常识、生字、难词、故事情节等方面预习课文,指导学生就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的主题、写法揣摩等。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了初步感知小说的方法,为以后阅读小说打下了基础,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有时学生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一句中,‘东’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为名词作状语?”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深入到探究句子的内部结构。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确有区别,甚至在教学资料上都没有明确的解释。这就说明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创设多种问题情境,乐于探究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指引者。教师只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中学语文文章体裁多样,教师可以依文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运用话剧表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而在教学《向沙漠进军》《看云识天气》等文章时,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补充,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对科研知识的探究意识。

六、合作创新,提高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了传统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它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台阶》时,小组合作探究先提出了关于“如何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到底需不需要愚公这样的人?有没有愚公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等问题。接着通过各小组间交叉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用合作探究的形式由每一组记录员记下大家的答案,然后小组探究,再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公布答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使情感教育进一步升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的阅读教学不应为教而教,我们应该把探究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要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