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相关知识范文1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本文从优化、重新设计演示实验的讲解与操作过程,强化学生实验并改进其方法,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创新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关键词 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创新;思想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的灵魂。而很多化学教师对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我认为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及各种能力,应把重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上。化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贯彻素质教学思想呢?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具有鲜明、生动和真实性,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1)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挖掘实验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有的放矢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做HCI和NH3的喷泉实验之前,就反复质疑:如果喷不出“泉水”原因是什么?尽可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质疑之后再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中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争论得到结论学生难以忘却。喷泉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烧瓶不够干燥,气体未收满,装置气密性不好,胶头滴管喷出的水不足等。带着这些结论再来观察演示实验,对此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心知肚明,理解和印象都非常深刻。
2)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使演示实验现象更为明显。化学实验多数是在小型仪器中进行,其中所发生的变化现象要让后排同学看清楚是不可能的,这样使后排同学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如在讲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时,我将配制过程的视频用多媒体投影出来,可反复播放或定格在某个重要观察点,并配合实际操作讲解演示,通过观察投影和实际操作,全班学生对配制进程的细微注意点一目了然。在演示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过去是钠与水在大烧杯中进行,可改在方型投影水槽中盛滴加酚酞的水,然后加入金属钠进行化学实物投影,学生在投影屏幕上能清晰的观察到“浮、游、熔、响、红”等现象。电教手段演示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尽可能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方法: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推理—结论。如将苯酚性质的系列演示实验改为具有探索性的学生实验,举其中一例。质疑:如何用实验证明其酸性强弱?同学们联系到强酸制弱酸的一般规律,踊跃讨论得出向所得苯酚钠溶液中加盐酸又变浑浊,说明苯酚酸性比盐酸弱,若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变浑浊,说明苯酚酸性比碳酸还弱,完成了由实验观察到自己探索出结论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2强化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教学中,更能形成学生实验技能的还是学生实验。加强学生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我首先布置了实验预习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操作,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严肃实验纪律,在实验前强调操作的关键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规范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在实验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如化学教学中的中和滴定是化学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学习中和滴定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对于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都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时我除讲清原理、滴定管名称、构造和用途外,还帮助学生明确在实验中要重点掌握的实验技能和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实验操作方法,强调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处理数据、分析误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这一运用广泛的化学分析方法、技能、技巧。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如学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课本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分在不同学时进行,因两种实验间隔时间较长,易忘记,学生实验易出错。而我将演示实验(前面已述,用多媒体配合)和学生实验合为一节课,把其次要的准备性的知识提到前面一节课讲授,集中精力做好此配制操作实验,即把学生实验改为边讲边练课型。由于演示后学生能及时练习操作,符合及时巩固和及时反馈的原理,因此几乎所有学生记忆深刻,对实验的操作都能准确把握。
通过认真上好实验课,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逐步形成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质量。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方法和思维是科学文化的翅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化学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新创异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试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教材上的化学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是验证性实验,已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和扩展,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材上实验室制CH4的实验,是采用一份无水CH3COONa和三份碱石灰混合加热制备,所产CH4气体量很少,点燃后火焰只有米粒大,且瞬间就会熄灭或者点不燃,影响实验效果。我指导学生从分析CH3COONa和NaOH反应的质量比入手,通过大量的研究、探讨,改进了实验方案,采用4份无水CH3COONa、3份碱石灰、1份不研碎的NaOH混合均匀加热(改进详理略),效果非常好,火苗高度达3cm,点燃时间长达5—7分钟。
再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这样就迫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所有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在实验室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案等,以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4借助典型实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教学相关知识范文2
关键词:中职教学;启发;引导;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88-0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而孟子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就好像是启发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了。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地促使教师们去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使学生适应目前社会的需求。
一、中职教育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标和生源上尤其特别。
1.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近几年的教学改革,让我们从在黑板上讲课变成了在社会上讲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有了较大改善,但是还存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个性,能胜任社会工作的学生,这是作为基层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2.目前中职学生的主要组成是中考落榜生、辍学生和部分社会闲散的青年组成。随着普通高中的逐年招生,中考落榜生的比例严重下滑。学生的现状就是不知道学习。另外,掌握专业知识,能学为所用,也是作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的优点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联想获得知识。启发式教学主体的体现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在如何的这个点上,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启发学生,促使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启发式教学的互动性和延展性。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要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进行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且当问题抛出后,学生的思维被启动,往往会得到更好的延展,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启发式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在启发式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提问、引导、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将企业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逐步地渗透给学生也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呢?对教学的实际过程做了如下设想:
1.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典型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典型案例都是教学的好帮手,如何使用这些案例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在使用案例的过程中巧妙地将案例与实际任务结合,就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进行过案例分析之后,再根据案例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适的问题。提问是一种艺术,要将学生可能的疑问清晰地表示出来,需要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地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心理特征。
3.设置合理的游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练习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游戏的方式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补充设计的灵感。
4.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互相启发完成任务。启发不一定是教师提问实现的,也可以建立一个小的集体,之间互相来启发完善各自的观点,这也是一种启发。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更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上四个步骤来设计一堂课应该会很成功吧!
四、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课堂上教师是起辅助作用的,在合适的时间采用合适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提高。这是目前教育的一种境界。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就需要教师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1.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现状。课堂上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性格爱好是进行沟通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去确定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切入点能恰到好处的地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喜欢上课堂。现在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中职学生的年龄层次决定了他们的叛逆性格,这就需要教师,放低姿态和他们做朋友。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选择和变化。只有和学生成为朋友才能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这对教学至关重要。
2.熟练掌握所讲科目的现状。根据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学生喜欢的是知识面广且平和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地补充。并且可以让学生了解补充知识的过程,这会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会很好地帮助老师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不管是“传道”“受业”“解惑”都需要教师对所讲的专业有足够的了解。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教师本人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在学生中树立学识上的威信。这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教学相关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课 实践教学教学 探究
思想政治课是把国家规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的过程。课堂课教学负担着以上知识传输的任务,是一种强化认知过程。受教育者要对教师传递的教学内容加以反映并内化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研究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教学包括教学和实践教学。
在国家的不断推动和教育界的不懈努力下,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从最早的课堂实践性学习活动,如简单的课内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教学形式,如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实践基地、“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校内部门,如团委、学生处、各系部等加入到这样的实践教学中来。
内容、形式和管理上的不断总结创新,使得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和功能,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学载体,而是在独立特征的基础上更加接近于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我们有必要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课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澄清认识,掌握规律,以促进思想政治课进一步发展。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和教学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从最初提出到今天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平行存在,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自成体系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我们应看到,作为共同提出的一对范畴,二者首先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的学科,严谨认真、具有逻辑性的教学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必须要以教学为指导,在目标、内容、环节设置上保证不脱离整体大局。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发展,是实践教学的载体。
实践教学是在教学基础上实现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部分,用来印证教学的正确性并发挥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在教学的基础上,把居于被动受众地位的学生转变为活动主体,将思考加以深化和升华,达到和实践相结合。同时,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活动反过来可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在育人功能上相互配合,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独立性特征
总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大量案例都是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以主题形式开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得比较好的案例,严格按照问题提出、研究、资料搜集、数据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对策、实施、效果考核的程序作为项目开展起来,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虽然是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依托,但从某些方面看,它已超越了一般知识体系,实现了与其他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在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教学目的方面的不同
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教学目的上又存在不同。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提出不仅仅是从思想政治课的角度,而且是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因此,不能将思想政治课的一般教学目的直接迁移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活动,其教学目的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实践本身即是教学目的,具体的教学目的仅仅是过程的外化表现。在对不同的院校进行调查中,我们发现,各高校均制定了自己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一而同,但总体来说,是院校综合社会相关情况制定出来的,体现了过程和目的的一致性。
(二)教学规律方面的不同
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对既定知识的正确反映,在教学中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要求以科学和文化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包含多个层次的立体教学,一般课上和课下实践活动简单、普遍、易行,能够经常性开展,通过一些特殊案例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世界的问题、现象或事件等进行探索,对热点时事形成正确认识;校外项目实施过程往往真实、复杂,强调过程研究和知识的分析应用,学生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将科学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修养。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强调间接经验的获得,步骤简单直接,而实践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存在着更多的环节和因素,已明显具有了不同的教学实施规律。
(三)教学内容的变化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内容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任务,主要是进行国家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在教学中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但多是用作支持、辅助。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实施过程更具体,环境更真实,各类影响因素更多,使得其覆盖的学科范围也更加广泛,延伸到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学习过程。虽然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没有列在教学目的中,但究其实施过程来看却是必需的,没有这些科目知识和能力的支撑,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实践教学项目。这也就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自发地扩大,而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
(四)教学方法的差异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学习。为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在学生意识领域镌刻上知识内容,虽然是间接知识的掌握,但要求越直接、越迅捷越好,其内容也要求越正确越好。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过程性教学,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目的,这就使得实践教学项目不是直达目的的,而是要通过摸索、探究,要在很多的偶然、不可控因素中发展。过程不确定,结果多元化,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既要研究归纳,又要进行演绎,是一种研究型学习,同时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能够推动和开放学生的思维。即便是在最简单的课上讨论实践中,为了强化过程学习,也可以故意制造弯路来加强其过程性,实现能力训练的目标,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五)评价的区别
思想政治课教学多以试卷问答作为成绩考核形式和学生水平评定依据。在考核中,不仅仅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会通过时事问题、材料分析题目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但是,这些题目的滞后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更多反映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对社会的了解,而不是学生的分析能力。由于题目没有真实环境,也难以体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过程的非确定性、答案的多元性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偶然、变化、分歧或错误的发生,使得考核能够更准确地展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但这种考核也变得更加艰难,更多的主观判断会直接影响到客观公正性,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内在地推动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思想政治课是教育“人”的工作,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面向真实社会的教学。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展现出不同于教学的独立性特征,在研究这些新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相关知识范文4
中医学具有特色鲜明、完整的理论体系,其认识论上的整体观念与方法论上的辨证论治,构成了迥然有别于西医学的思维模式,进而也形成了有别于西医学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人才培养规律。正因如此,中医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会遇到更多的障碍。这些学习障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很大影响,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据了解,中医药院校以往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多着眼于教师“教”的方面,如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学”的过程,尤其是对专业学习障碍关注度远远不够,导致措施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局面—教改呼声很高,热热闹闹;学生呼应不够,冷冷清清。许多教改项目因此以“成果”的形式束之高阁,很少在教学中运用,并得到学生认可,对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教学相长”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知”则是笔者根据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有关师生关系的一个观点,认为通过建立“教学相知”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转变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关于“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处自《礼记·学记》。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教学相长”的认识学界则尚存争议,主要观点有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相长”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如毛礼锐等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即认为“教学相长”“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王炳照等主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也指出“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相长”是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主体是教师,理解为“教师施教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教而促进自身的学”。如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认为,“‘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上述两种观点根本区别在于,“教学相长”中的“教学”究竟指的是所涉及的主体还是主体行为,即是教师之“教”、学生之“学”,还是教师之“教”与“学”。认为若从其语境而言,第二种观点似为其本义;若从“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角度讲,第一种观点无疑更加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2关于“教学相知”
“教学相知”是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这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特别强调的一种师生关系状态,也是对关于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维系一定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进行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特定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质性、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 1教育关系
这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建立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这种关系是从教育过程本身出发,根据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各自承担的不同任务和所处的不同地位而确立的。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一般是参与者、学习者,因而传统的教育关系一直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和主体地位并未体现出来。
2.2心理关系
在教育关系之外,师生之间还有因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所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这种心理关系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有着直接影响,因而对教育教学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能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进而有益于最终的教学结果,并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良性影响。
2.3 伦理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学生的道德观念有很大部分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教师的情趣、情调、情操、情怀都会发挥示范或样板作用,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很多人走向社会后的行为准则或言谈举止都可以程度不同地看到当年某些老师的影子。在当代社会,师生互相尊重、人格平等已成为师生伦理关系的基础。
“教学相谐”是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状态,就必须在树立“师生平等”理念的基础上,做到“教学相知”。毋庸置疑,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欲教学相长须教学相知
教学任务须由师生共同完成。只有师生准确把握各自的角色定位,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换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若要做到教学相长,必先做到师生教学相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的话精练而准确地道出了老师教学的三个基本职责或要索。此三者并列统一,缺一不可,同时又分有层次,各有侧重。
“传道”是教学的最高层次,包括传“做人之道”与“专业之道”。传“做人之道”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主要通过感动、感染与感化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上,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表达对专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传“专业之道”则要求老师有较高的专业索养与境界,要注重方法学习与思维训练,做到“授人以渔”及“教学生学”。
“授业”是教学的具体目的,即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高为师”,老师“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高校,学生评价老师有很多个关注点,但最关键的还是专业水平,因而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是一个老师永远的任务。而对于学生来说,学好专业是将来从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解惑”是“传道”、“授业”的保障措施。学生在处世与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疑惑和困扰,这些都有赖于老师给予帮助。①要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要注意观察,对其生活中的问题在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使其尽快走出困惑。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善于观察的习惯及敢于质疑的精神,并切实掌握一定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传道、授业、解惑,构成了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教育的整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求老师注意换位思考,做到“亦师亦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专业状况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亲近感,进而“亲其师则信其道”,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不难理解,只有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才能“辨证论治”,有的放矢。这就是所谓的“向问题学习”“向学生学习”,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
4 在中医教学中建立“教学相知”的师生关系
教育教学相关知识范文5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笔者所谓的“横向勾联法”是将初中汉语知识中的词类、合成词的结构、短语结构和句子(单句)结构的一般情形····作横向勾联,比较异同,让学生触类旁通。实践证明,运用此法教汉语知识,适合于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能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并列式合成词的勾联①朋友(名词,两同义语素并列)亲朋好友(名词短语,两“定+名”结构并列)他有一个好朋友。(句子,名词“朋友”作宾语)
②观察(动词,两同义语素并列)察颜观色(动词短语,两“动+名”结构并列)他在观察动静。(句子,动词“观察”作谓语)
③是非(名词,两反义语素构成)招是搬非(动词短语,两“动+名”结构并列)我们要分清是非。(句子,名词“是非”作宾语)
④买卖(名词,两反义语素构成)买与卖(动词短语,两动词并列)正午后一点的时候,他又拉上个买卖。(句子,名词“买卖”作宾语)
例③中名词“是非”与动词短语“招是搬非”的勾联,以及例④中名词“买卖”与动词短语“买与卖”的勾联,求结构之同,存类别之异。
二、偏正式合成词的勾联⑤红旗(名词,前偏后正)红色的旗帜(名词短语,“定+名”结构)红旗高高地飘扬。(句子,名词“红旗”作主语)
⑥雪白(形容词,前偏后正)像雪一样白(形容词短语,“状+形”结构)四周是雪白的墙壁。(句子,形容词“雪白”作定语)
偏正式合成词中,特殊的如“火车”、“白菜”之类,虽不能勾联出“火之车”、“白色之菜”式的短语,但依照⑤⑥的思路,是不难理解其为偏正式结构的。
三、支配式合成词的勾联⑦管家(名词,支配式)管理家务(动词短语,“动+名”结构)这应该是管家的职责。(句子,句词“管家”作定语)
⑧签名(动词,支配式)签署姓名(动词短语,“动+名”结构)他没有签名。(句子,动词“签名”作谓语)
例⑦“管家”和“管理家务”的勾联,正好求结构之同,存类别之异;而⑦⑧的类比,又说明,结构相同的词并不一定词性相同,前面①与②⑤⑥也可说明这一点。
四、陈述式合成词的勾联⑨地震(名词,陈述式)大地震动(主谓短语)地震发生了。(句子,名词“地震”作主语)
⑩月亮(名词,陈述式)月儿明亮(主谓短语)天边升起了月亮。(句子,名词“月亮”作宾语)
⑨⑩将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渗透到词、短语、句子之中,举了这个“一”,反“三”也就不难了。
五、补充式合成词的勾联提高(动词,补充式)提得高(动词短语,“动+补”结构)这样就提高了工作效率。(句子,动词“提高”作谓语)说明(动词,补充式)说得明白(动词短语,“动+补”结构)这是要说明的问题。(句子,动词“说明”作定语)
以上仅就合成词的几种基本形式,以构词方式和词性为端点,勾联起短语和句子。这样,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将语素与合成词之关系、词与短语之关系、词与短语和句子之关系作横向联系,便于学生形成系统轮廓。
第二,将合成词与短语在结构、类别两方面求同辨异,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教育教学相关知识范文6
【关键词】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职业角色与社会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周围总是围绕着各式各样的光环,被赋予了各种荣誉与使命。但是,人们却很少能注意到教师潜在的幸福与痛苦。教师需要人们更多的关怀与理解。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却很少关心教师自身需求与发展的需要。忽视了教师的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发展。
一、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起源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从80年代开始延伸到教学领域,到了90年代,倦怠问题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突出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也成为了国内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问题。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在课改后,高考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更大压力,成绩的提高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但是很多教师又不知道如何上课。并且名校之间争夺生源,师资竞争以及社会舆论和家长的反馈,很难认可教师的劳动成果。因此,教师面对的压力和职业倦怠感会变强。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1)学生因素。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说表现的最为密切,因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也最直接。众多研究发现,学生是教师最强势的压力源。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复杂给教师的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与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提不高,学习动力不足都使教师非常无奈。(2)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师平均工作时常超过9个小时,班主任则更长,有晚自习的话则更长。教师的评优晋级等各种学校要求使教师承担了各种额外工作。都在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3)教师的人际交往。随着教师职业的发展,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尤其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生硬的角色,及时转换角色,去适应新的环境。(4)教师专业发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Y理论,该理论表明,教师内部的动机远比外部动机更具有发展推动力。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一切行动的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个体由被动走向主动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非常自我的、内在的,所有的外力作用都必须通过教师内因发生作用。因此,教师个体能否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能否做到主动专业发展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关键。在平日与教师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和资源的匮乏以及必要支持的欠缺,也是教师缺乏专业发展自主的原因之一。由于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内动力、自主性,又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支持,使教师长年累月的重复着简单、乏味、低效的工作,如同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概括的那样“12年的工作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工作的倦怠感就会产生。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
1.学校管理层层面
(1)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人是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才充当社会角色,担当社会职能的。然而,社会往往把教师职业的职能和手段价值看得高于其生命发展。其次,实施年级管理责任制,实行偏平化管理,将年级作为管理的实体。(2)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和师德水平可以有效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一个教师道德高尚,在工作中有理想、有向往、有追求,就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事业心、责任心就很强,工作的动力就很大。这样的教师在工作中就会情绪饱满、乐观,不良情绪就不容易被感染;反之,一个教师道德水平不高,在工作中没有理想、没有向往、没有追求,就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3)建立开放的教师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教师“谈心室”,聘请校外的专家定期到学校来,倾听教师的心声,这样也可以使教师能够减少顾虑,敞开心扉,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从而减轻职业倦怠感。(4)努力开展各种活动帮助教师释放心理压力。一是安排各种文体活动,如经常在教师课余时间举办一些有益的比赛,让老师即能强身健体,又增加了同事之间交流的机会,丰富了老师们的课余生活,而不是每天在自己办公室的小天地里封闭自己。二是学校筹备建立教师的宣泄室。准备在室内设沙袋、压力墙等可供教师宣泄情绪的器械,教师们可以在这个特殊的房间里尽情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调节心态;三是,学校在每学期搞一两次心理沙龙活动,没有固定的主题,允许教师谈谈憋在心里的问题,也可以发发牢骚。
2.个人调节方面
(1)加强自身修养。不会正确地抑制每日每时的激动,不会掌握局面,是最折磨教师心脏、消耗神经系统的事。要防止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教师个人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才能更好地顺应当前的“知识经济”,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对于教师而言,无论是与领导和同事的交往,还是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都是人际互动的过程。(3)学会疏导情绪。人的基本情况情绪包括快乐、喜爱、惊讶、厌恶、羞愧、愤怒、悲伤。教师面对压力和挫折的不良情绪主要表现为容易激动、愤怒,常常压抑苦闷,情感减退等,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到教师的正常能力表现,影响人际关系,影响身体健康。而上述的负面作用会诱引教师的心理走向职业倦怠。(4)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想控制不良情绪,除了要学会疏导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还要善于选择能够改善低落情绪的膳食,让食物帮助自己打理不佳情绪,缓解倦怠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