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管理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安全管理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安全管理专业

建筑安全管理专业范文1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人才;人培养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1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社会和学科所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是人才培养目标由理想变为现实的重要途径。

2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员现状和高校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

2.1建筑安全管理队伍专业构成不合理

缺少具有安全知识体系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的人员,大多数都是从相关专业(如管理类、土建类)转岗过来的人员任安全管理工作,他们虽然是业务精英,但缺乏对安全系统的整体管理、监测、分析和控制能力。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项。

首先,管理学的历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而安全工程在我国高校的历史只有五十多年,至今还不被大多数人所熟悉。且管理学在复杂程度高的工程中有其明显的优势,可满足工程中质量、经济、时间、安全等要求。其次,安全管理人员都来自于土建类专业的人员有其合理性。土建类专业的人员有其合理性。土建类人员在长期工作中对工程的实施过程非常熟悉,且其本身有保证合格完工的专业技术知识,所以在满足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由其担任安全管理工作也更稳妥。此类人员直接服务于建筑生产,作为进行市场竞争和追求利益的企业,这种由相近专业人员担任安全管理工作的现象还将一直持续。

2.2建筑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建筑安全管理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有 52.19%的人员的学历都在高中及其以下。同时,建筑安全管理人员的职称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合理的职称梯度,主要表现在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不足,无职称的人员还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占到50.77%。

2.3建筑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知识不系统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涉及的安全内容比较广泛,其对不同类型的管理人员要求不同。建筑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知识不系统虽与先天所学专业关系最大,但与后天培训也有很大关系,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员培训途径很多,但知识基本都是出自自编教材、自己出题考试、自组织阅卷,不管教育培训效果如何,只要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及格。并且教育培训上岗后的效果如何,没有进行回访。甚至会出现主办单位为赚钱,参加人员为观光,交钱就可拿证的现象。我国还没有针对管理人员制订合适的、完善并且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规划。所以知识来源零星、片面、不系统,这对本身就缺乏安全知识体系的人来说是急需改进的地方。

2.4高校培养目标存在缺陷

发达国家的培养目标除了对安全专业知识技能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有口头与书面交流技能、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的人。建筑业的从业主体本来就是多方参与的,作为建筑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所以必要的交流沟通技能必不可少,但我国高校安全类及建筑安全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却把这一要求忽略了。

建筑质量安全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而建筑质量安全问题较多,主要是因为相关规章制度与监管体系不健全,但也与建筑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的缺失有很大关系,但高校的培养目标中缺少这方面的指导,从而没有把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的教育纳入相应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这不利于学生安全价值观的形成,学生从事工作后也影响建筑业的安全文化氛围。

2.5高校课程设置及实施难以达到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的要求

我国安全类专业设置广泛的工程背景课,工程技术课,设置少量安全科学方法论课程,设置少量(或不设)医学、心理学课程。旨在使学生主要用工程技术,次要用管理手段解决安全问题。对于安全工程专业来说,只懂管理不懂技术,看不出问题,说不到点子上,大家不服,还容易被假象蒙蔽,安全工作难以深入;但只懂技术不懂管理,容易限于具体的技术等细枝末节问题上,缺乏全局和系统的观点,组织协调合作能力差。只有既懂与建筑业相关的技术又懂安全管理的人才,才是企业欢迎的建筑安全管理人才。

安全科学的交叉性,需要几乎所有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如经济、管理、市场、质量、法律、环境、人文等,学生在本科四年要学的课程太多,一方面造成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基础知识不扎实。另一方面受总学时的限制,每一门课所拥有的学时有限,使得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我国开设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把关于建筑安全的课零散地分布其他专业课中,不独立开课,导致没办法考核,即使就仅仅学到的关于安全的知识是否掌握也无从而知。使学生在对建筑安全的认识上先天不足,在专业知识形成过程中,缺失安全意识的培养,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美国工程教育的课程内容更新很快,每年都有大量陈旧的课程被取消或被更改,紧跟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脚步。高校关于建筑安全的教材也不系统、不规范,有些知识都比较陈旧,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最主要的是师资力量不足,既懂安全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很少。

2.6高校缺乏实践训练

安全管理工作除了本专业的要求之外,社会经验也要求较高,我国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课程内容与工作实践的联系不紧密,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与企业脱节,与校外的各相关部门单位缺乏紧密联系,造成学习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国虽重视实践课,实践环节分为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部分,但由于学生自身受考研、就业与评价标准等影响,实践环节、毕业设计大打折扣,实践能力受到削弱,收效甚微。当然,也有缺乏工程实践型教师和经费等原因,使实践课程、实习环节难以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3结论

在对大量建筑伤亡事故原因的调查中,安全责任不落实、工人素质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是经常被提及的主要原因,但这仅仅是事故直接和表面的原因。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事故的深层原因在于整个建筑业的安全文化存在很大问题,企业各级领导安全观念淡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人的安全知识欠缺,安全意识落后。

大量事故致因理论表明,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预防和控制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措施就是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来增加人的安全知识、改变安全态度、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改变安全习惯,从而减少行为失误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周德红.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 赵惠珍,王秀兰,程飞,金玲.2011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J]. 工程管理学报. 2012

建筑安全管理专业范文2

关键词:多方参与;建筑安全管理;机制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建筑安全一直是个大问题,需要更为有效的建筑安全管理机制,多元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机制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管理方式,对有效降低建筑事故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对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机制进行研究有着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下文将首先对其研究基础进行详细分析。

一、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的研究基础

1、建筑安全理论基础

建筑安全属于公共产品,所以它具有公共产品在消费上没有排他性和在竞争上没有排他性的特征[1]。在消费上没有排他性主要是指建筑工程无法将没有在安全方面付款的人排除出去;在竞争上没有排他性主要是指安全费用的增加对建筑的边际成本没有任何影响。根据公告产品原理,建筑安全拥有“免费搭车”现象,就是不需要付款就可以享受建筑服务,这样就会出现各种建筑单位在施工中不关注建筑安全,而只愿意分享建筑服务的情况。

另外一方面,建筑安全也是一种殊价物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安全不能提供足够的供应[2]。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模式主要以国家监管为主,如果这种制度可以顺利开展,那么我国的经济可以得到稳定发展、建筑事故会得到大幅度降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机制的好处也只能被部分被企业应用。但是如果政府通过强制手段加强建筑安全管理就会增加难度,因为这种做法对企业没有任何利益。

2、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界定

多方参与就是指建筑市场上能够影响建筑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责任施工单位时其中最直接的责任主体,另外还包括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可以间接影响建筑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另外,虽然政府不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但是政府是市场中一支看不见的手,所以也是建筑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

综上所述,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多方主要包括施工单位、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政府等部门。

3、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必要性分析

①政府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工作的宗旨,所以政府要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负责[3]。建筑安全有自己显著的特征,同时市场经济仅仅依靠市场来调节是无法平衡的,所以就需要政府这支看不见的手参与市场经济中,对建筑安全进行管理。

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监督执法等措施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保证企业在建筑施工中安全生产,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在良好的客观环境中也会使得企业主动关心建筑安全问题,提高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政府为企业提供安全生产的环境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保证企业安全施工的关键。

②业主

业主是建筑工程项目的所有者和投资者,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同时也是多方参与者的联系人[4]。在建筑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业主的行为都会对建筑安全造成一定影响,比如在建筑施工前,业主对设计单位的选择决定了建筑设计的安全与否,业主对承包商的选择决定了建筑施工中是否按照合同操作,业主对监理单位的选择决定了建筑工程能否得到有效监理;在建设施工阶段,业主投入资金是否足够、委托施工单位是否合格、施工单位的相关施工资料是否齐全等方面都会对建筑安全管理产生影响。

另外一方面,业主是合同中的甲方,业主的行为对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机构都会产生很大的态度变化,注重安全管理的业主就会带动其他单位也注重安全管理,所以业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效果。

③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是整个建筑具体建设的主体,是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人,所以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部有关加强施工单位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施工单位是施工阶段的主体,其行为会对建筑安全管理产生直接影响: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是否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体制、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否能够达标、是否具有处理紧急事故的方案、是否注重建筑安全生产等。

另外一方面,施工单位的具体行为会受到其他参与方的影响,比如业主对建筑安全管理的态度会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产生影响,政府是否构建良好的客观环境会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产生影响等。但是作为建筑安全生产的直接参与者,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对建筑是否安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具有长远眼光,将建筑安全生产和企业发展相结合。

4、各方参与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关联性

①政府与业主的关系

政府的作用在于为建筑安全管理创造一个有力的客观环境,业主的作用在于在宏观上对建筑项目进行掌控,所以虽然二者并没有直接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但是在建筑安全管理中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业主往往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通常都会投入较少的安全资金,这样的投入只能保证建筑项目在施工中可以安全进行,但是对建筑的长久使用却没有足够的保障,同时这样的行为也与政府充分促进建筑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因为公共利益和企业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导致政府和业主之间存在一定的博弈关系,即政府要求业主投入足够的资金来保证建筑安全施工和使用,从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然而业主为了眼前的自身利益往往选择减少安全投入,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同时逃避安全责任。

②政府与施工单位的关系

施工单位是建筑安全管理的直接负责人,在建筑安全方面受到政府相关法律的监督[5]。在具体施工中,施工单位会因为建筑安全只具有外部性的特点,所以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不是太高。另外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施工单位在建筑施工中对建筑安全担负着绝大部分的责任,并且有些责任并不是由施工单位负责,这样就会促使施工单位担负的任务过重,具体在安全管理中会力不从心。所以政府要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时要明确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保证施工单位担负的责任科学合理。

二、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机制构建

1、构建的基本原则

首先,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机制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是因为以人为本是我国政府的执行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也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体现;其次,要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主要是因为建筑安全生产不仅仅是施工单位的事情,需要有合理科学的机制,这样才能改变施工单位力不从心的局面;再次,要坚持主动性的原则,主要是因为以政府监管为主的被动式建筑安全管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调动不起企业的积极性,而转变为主动参与就可以把建筑安全管理转变为实现企业利益的重要途径;最后,要坚持创新性的原则,主要是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推动国家不断进步的永恒动力,所以建筑安全管理也要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各方面,达到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2、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机制的总体框架

①机制的层次划分

第一个层次要以市场经济效益为基础,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机制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将建筑安全管理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相结合,所以要建立以经济效益为动力的多方参与建筑安全管理机制的基本层次[6]。政府需要在这个层次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保障各方在参与建筑安全管理中可以获得自身的利益,这样才能激发各方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

第二个层次应该以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基础层次的顺利进行,从而保障建筑安全管理的实现。政府应该在管理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并且要减少通过直接行政干涉影响市场经济的秩序。另外,政府还可以大力发展有关组织,并将具体监督工作委托给这些组织,保证工作的有效展开。在具体执法时,政府应该坚持严格执法,确保施工单位在法律监督下进行施工,从而确保建筑的安全使用。

第三个层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贯穿于整个安全机制之中,属于建筑安全文化层次。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文化层次强调建筑工程中的政府、业主、施工单位等参与方多方面的文化建设,而不是单单施工单位的文化建设。多方参与的安全文化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循环,保证各个参与方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具体的建筑安全管理中,提高整个社会大众的安全意识。

②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机制的总体框架

在第一层次中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并且各个参与企业都以追求自己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参与到建筑安全管理中,业主和施工单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参与者,业主是建筑工程的投资人,施工单位是建筑工程的直接负责人,二者以合同的形成进行合作。对于有能力的业主可以在本单位内部建立建筑安全管理机构,在施工过程中参与安全管理。而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与建筑安全质量挂钩,再加上业主的监督,所以施工单位会积极参与安全管理。

第二层次主要由政府负责,政府为市场经济和建筑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建筑安全法规来规范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确保他们追求经济效益的权利与安全管理直接挂钩。

在第一和第二层次的作用下就会形成安全文化层次,确保建筑项目的所以参与者都能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

3、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

①以业主为直接责任主体

把建筑安全仅仅看作施工单位的责任是导致建筑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所以业主应该分担施工单位的责任。业主应该负责的内容包括:第一,要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实际水平进行考察,保证建筑项目工程是在合格的单位运作下完成,业主要对施工单位完成的时间进行规定,可以采取安全管理激励措施,对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第二,业主要对建筑项目施工的所有环节进行监督,保证建筑生产中采取的安全管理手段有效,并对建筑具体工作需要的人力和资金进行说明,确保对建筑安全监督到位。

②对业主进行经济激励

对业主进行有效的经济激励可以调动他们对建筑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管理的水平。主要对业主的经济激励办法包括:第一,将业主的金融贷款和安全效果相结合,主要是因为建筑项目工程需要大笔资金,一般业主都要通过金融贷款获得,如果业主的安全效果差就会在金融贷款上出现问题,不利于自身的长期发展;第二,对建筑安全事故采取重罚,具体罚款数目要与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建筑项目规格挂钩,罚款可以用于事故受害者的救助、支持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安全管理效果显著业主的奖励;第三,建立健全建筑项目安全担保制度,可以根据业主实际的安全管理能力建立安全信用评级,这样可以让社会大众对其监督,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业主比如会加大安全管理。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筑安全管理中的施工单位、业主、政府等部门和机构进行多方参与是有效提高建筑安全的重要机制,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机制在构建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员参与的原则、主动性的原则、创新性的原则,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机制在构建总体框架时要建立以经济效益为动力的第一层次、以政府为主体的第二层次和建筑安全文化第三层次,并在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机制运行时建立以业主为直接责任主体和对业主进行经济激励的保障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建筑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董大昊.构建以业主为核心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J].建筑,2009,01(12):29-30.

[2]马秋林.建设单位在建筑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责任分析[J].建筑安全,2009,03(12):37-38.

[3]孙灵锁,王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职责分配的现状及思考[J].建筑安全,2009,12(29):30-31.

[4]张双群.德国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模式[J].建筑安全,2008,09(11):78-79.

[5]罗仲伟,马健.国外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体系的经验[J].经济管理,2006,06(19):58-59.

建筑安全管理专业范文3

建筑业 建筑安全管理模式

0引言建筑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建筑业的安全问题也不容轻视,尽管国家一再强调要重视安全生产,但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前阶段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模式主要还是以政府监管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手段,这就使得相关参与主体对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1动力机制理论1.1基本理论动力机制理论是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处于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一系列行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行为的根本动因是因人自己的私利,但在下述几种情况下也会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动:(1)他们出于爱、团结或其他各种利他主义而努力有益于他人。这种动力机制能在诸如家庭、小部族和朋友圈子一类小群体中有效起作用。(2)他们受到胁迫,胁迫者以对他们使用暴力或命令相威胁,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使人们为他人利益进行生产的主要动力机制。(3)他们按自己的自由意志行动,但出于明智的自得动机,因为他们能获得充分的回报。1.2启示促进建筑各参与方真正重视安全管理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起自利机制,这种良性的激励机制最能有效地调动各参建方的建筑安全意识及安全行为,真正地把建筑安全与企业效益、市场信誉度及市场口碑等方面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我国的建筑安全管理水平。

2参与方的界定多方参与指的是在当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体制下,能够给建筑安全管理实效带来影响的各参与责任主体。具体地说,不仅包含与建筑安全有着最直接关系的施工单位,还包括其他能直接或间接对施工单位的建筑安全管理带来影响的各个参与主体,即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中介组织及保险机构等。作为宏观环境的营造着,政府虽未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但也是建筑安全的重要参与方之一。综上所述,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多方”本文中主要包括业主、政府、总承包商(即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中介组织以及保险机构。

3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层次的划分以动力机制理论为理论支撑,将多方参与的建安管理体系分成微观管理层级(各参与方组成)、宏观管理层级(政府)及安全文化管理层级三个层面。3.1微观管理层级是由建筑工程的相关参与方组成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机制中的经济效益的激励。市场积极条件下,提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建筑工程各参与主体主动地参与安全管理,如何使个参与主体在安全管理方面做到“主动”,经济效益是主要驱动力。由各个参与主体组成的建筑安全管理微观管理层次应该是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单元。需要补充的是,因建筑产品具有殊价物品的经济属,因此需要政府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宏观运行环境,来保障各个主动参与建安管理的主体的应获利益全部为己所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建安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进而不断提升建筑安全管理水平。

3.2宏观管理层级是以政府为主体,其主要任务是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安全管理市场进行监管,保障微观管理层级的正常运转。与以往政府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相区别,在宏观管理层次中政府的作用发挥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实现的,而不应过多使用行政手段干涉市场运行。此外,政府可以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在涉及到建筑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可以授权或委托给中介机构去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政府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还解决了因专业性过强而无法介入的问题,这样政府就从琐碎具体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集中于宏观环境的营造上。法律法规等宏观环境营造是一方面,同时政府还应该在执法处罚等方面加大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规必究、做到公正公平,要让那些敢于在建筑安全方面违法违规的企业付出远高于建安管理成本的代价,逐步使他们彻底放弃侥幸心理,认真开展建安管理,全面提升建筑安全管理质量和水平。3.3建筑安全文化层级是作用于整个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并不独立存在,是在微观层级和宏观层级长期正常运行下,逐步形成的一种全员参与式的安全文化。我们过去也谈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但这位二者时有区别的,这里谈的第三层级的建筑安全文化是囊括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参与方、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大众,其覆盖面要远大于施工企业的企业内部安全文化范畴,而是一种全员式参与式的大安全文化。尽管这种安全文化是由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经过长期的顺利运转产生的,但它对由建筑工程各参与方组成的建安微观层次(第一层次)和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层次(第二层次)具有反作用,三者逐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促使建筑项目各参与主体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建筑安全管理,受此影响社会公众的整体安全意识也会随之提高,新闻媒体及社会大众的力量也会作用于整个安全管理体系,互相促进。

4结论根据动力机制理论,本文从宏观的角度构建出了我国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并将其分为了三个层次。首先是建筑市场中各参与方组成的微观管理层次,它是体系的基本层次,由于在此层次里各参与方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其安全管理水平直接相关,就能激励各参与方积极主动地参与安全管理。其次是政府宏观管理层次,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以及监督的方式,保证基本层次的顺利运行。最后是作用于整个体系的安全文化层次,它是在第一、第二层次长期合理运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是一种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通过构建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体系的方式就能转变我国以往以政府监管为主的被动式安全管理模式,从而激发建筑市场中的各参与方主动积极地参与建筑安全管理,最终达到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坚.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与预控措施

[J].科技创新导报,2009,(5).

[2]徐俊.论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J].经营管理者,2010,(2).

[3]袁策凤.建筑安全事故预测及其评价

[D].武汉科技大学,2008.

建筑安全管理专业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 安全管理 问题 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China,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building has appeared a number of security issues.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through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unit of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afety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管理的内容也涉及到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只有在每个环节都严格监管,才能真正提高建筑生产的安全质量。本篇文章主要是对本人多年来从事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经验的总结,对当前的建筑管理中的个别安全生产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同行作为参考。

2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建筑安全管理的口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也是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但是现在仍有许多企业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安全投入不足,只是表面做足了,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某些项目的领导在项目管理的同时不能够真正的认清安全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2)虽然建筑施工企业都有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但却没有建立完善的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不能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和创造效益,创建优良工程,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是施工企业生存、创造更大效益和发展的前提保证。

2当前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涉及的方面主要有四个:一是政府单位;二是建设单位;三是施工单位;四是中介服务单位。每个方面都与建筑安全管理问题息息相关,也是各类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要解决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单位进行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共同合作的结果。当前建筑管理中的安全生产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建筑安全生产在思想上的认识不高,安全意识薄弱

这一方面的着重体现在某些项目的项目领导,虽然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生产施工经验,但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只注重生产施工,而忽略了安全管理工作,另一个是实际施工者。他们的思想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筑业中,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施工企业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开发、获得项目、投标方面,对安全生产工作没有达到足够的重视;二是由于某些项目经理普遍素质低,虽然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但是由于缺乏安全责任意识而且安全管理水平差,只抓生产,创造效益,但是不能处理好安全与生产效益之间的关系,对安全生产抱有侥幸心理;三是农民工作为施工生产的第一操作者,也是当今建筑市场主要劳动者,他们文化水平低,安全知识与自我防范意识薄弱,这些都给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所以,我们在喊口号的同时要真正从思想上去认识他,重视他,才能保证安全是效益。

2.2.建筑安全生产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建筑安全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结果。这些法规主要是包括已制定和颁布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规以及国务院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办法、条例等,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对某一法律进行的补充规定等,还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安全生产的事故发生率仍然很高,究其原因是主要是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只是一中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法,导致在实际的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甚至知法犯法,违规指挥工人冒险作业。建筑领域的安全生产管理是复杂而多变的,有些方面还没有标准可以执行,处于完全空白或标准极少的局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等还十分落后,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建筑生产中出现隐患。

2.3建筑安全监管机构监管力量薄弱,安全执法混乱

我的建筑监管机构包括的部门主要是:建设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门及消防部门等部门。如此多的监管部门往往会产生监管力量薄弱,与执法混乱的现象,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这些部门的职权划分往往不明确,管理范围出现重叠,在在实际管理中就出现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现象,这使得政府安全管理整体效能相对减弱,使企业无所适从;2)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出于政绩考虑,对建筑安全事故瞒报、漏报甚至不报,致使安全事故记录、管理缺乏权威性和真实性;3)安全检查中的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及时严厉的惩处,安全责任事故的法定损失赔偿标准偏低,"私了"现象普遍;4)监督队伍的人员组成不合理,专业不配套、不对口,缺乏施工经验,专业技术知识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安检工作的正常开展;5)有些地方地方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充当了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和现场监理的角色,这些监管模式非常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安全生产。这些方面对于建筑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建筑市场安全生产的发展。

3.4建筑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足,教育培训不到位

建筑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主要包括安措经费以及劳动防护用品等经费。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往往是我国投入经费的3——5倍,比方说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建筑发达国家。由于目前建筑行业中的竞争激烈,很多的建筑项目的经费不足,利润率小。单位往往会把有限的资金优先安排在保工程形象和进度方面。用在安全生产上的投入不足,由于缺少经费往往会导致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偏低、安全设施陈旧、老化、防护不到位、防护用品质量低劣、数量不足等弊端,施工工人就会处在一个充满事故隐患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

其次是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到位。由于建筑企业的从业人员存在着很大的流动性,他们随着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区域或企业间流动,职工岗位变动大。企业未能及时对这些人员进行岗前安全教育,技能培训,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而且由于施工工人多半是农民工,这些工人安全意识薄弱,其安全防护意识差和操作技能低下,给建筑安全施工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3建设单位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工作建议

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解决好这方面的内容需要通过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建设单位是建设工程的投资者,在工程建设中居主导地位,通过本人在多年的建设单位中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在建筑安全生产中管理工作要点,以供同行的参考。

1)、相关手续方面(如需临时占用的规划物场地、可能会损坏公共设施的临时停水停电、中断交通、爆破作业活动等)。建设单位应通过依法办理,并且通过政府部门进行监管避免一些疏忽违规操作;

2)、合同工期方面,建设单位制定的合同工期应能保证正常建设条件下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管理方法以现行工期定额进行制定。不能因为时间、经济效益而随意压缩合同工期,否则必然会违背科学客观规律,必将会存在生产安全隐患,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3)、建设单位要向施工单位提供与施工现场建筑物相关的地下管线、水文等有关的资料并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4)、建设单位向施工单位提供足额的安全生产费用;

5)、监督施工单位购买不合格用具设施,并做好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的督促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1]耿建军.对做好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感想[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2(16).

建筑安全管理专业范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对其重视也在逐步加强,然而建筑安全管理又是整个建筑施工中重要管理部分,所以应当加强安全管理。目前我国的安全管理较比原来有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加大对管理措施的开发,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为建筑安全事业提供更好的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建筑安全;安全措施;全面质量管理

建筑安全产关系人民群众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对稳定社会有间接的作用。由于建筑生产具有一次性、复杂性、露天高空作业多等特点,在客观条件上来说是所有工作中安全隐患最大的,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到2010年,总建筑工人伤亡数平均每年的发生为约为1400件,给个人和企业以及国家带来了的损失,倘若加强安全管理,对其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这些不必要的惨痛损失是能够避免的,由此看来,加强建筑中的安全管理第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出现的问题

根据对我国建筑工程的实际调查,总结发现一些几点普遍性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监管不到位

安全监管的工作是由总承包单位负责的,然后再分给下属的各个专业分包或劳务分包队伍来完成,这些工作人员与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相差很远,会产生不重视工程质量的侥幸心理,然而上级总承包单位又不重视其监管,导致恶性循环。主要原因是因为业主或者主管部门选择指定的分包单位,其指定的分包单位有自己的人员管理主管,对总包的管理不是认真的服从,总包又疏忽与他们的直接交流,交流的时间也少,所以造成现场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甚至导致失控的恶果,给施工中的安全问题造成隐患。

1.2 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建筑行业最多的人员是现场施工人员,一般又都是农民工,其文化知识普遍很低,专业知识几乎没有,如果不进行对农民工的安全常识培训,这将会成为最大安全隐患的群体。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对新入职的工人其安全教育时间超不过两小时,这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很多企业就是不注重对工人的教育培训,把他们的安全问题都推脱到领导阶层或监管阶层的干部,这又减少了农民工自身的安全意识。对于领导阶层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只能停留在安全常识的灌输上,应该要求专业的水平,只有领导阶层的人员具备了专业的知识,且掌握的够硬,才能在下级中发挥带头的作用,才能更好的监管更多的人员。有些领导自认为自身的条件是良好的,不虚心的学习。如果安全教育不到位会造成盲目操作、违章操作、冒险操作、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较差等,不但损失了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最严重的会对人身安全有直接的伤害。

1.3 事故应急机制不到位

有些事故的发生,如果应急措施及时抢救,不会带来很大的损失,但是目前据我对建筑现场的调查,发现很多措施存在漏洞,比如灭火器的数量不够,安放的位置不明显;比如消防车的通道设置的不够宽,高度不够高;应急指挥形同虚设,在关键时刻,由于现场的混乱,指挥人员思路混淆;没有建立应急队伍等。这些都是需要严加注意的,如果这方面设施齐全,可以短时间内处理问题。

2 建筑安全管理的措施

2.1 大力弘扬和培育建筑企业安全文化

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伤亡事故是由于管理者不重视安全生产。如果想彻底扭转这种局面,需要依靠法律的规则和市场经济的有效调节,不间断的灌输安全生产的思想,比如每周抽出一小时对农民工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课,讲课老师必须是该施工工程的管理领导,一来加强了工人的基本安全常识,而来巩固了领导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大力宣传安全文化知识,比如在现场设置安全提示语“安全为天”“生命为大”“热爱生命”“安全第一,金钱第二等”,这些标语时时刻刻提醒着工人的安全问题的重视,长久的持续会在无形中提高安全意识,潜移默化的培养安全的认识。

2.2 提高安全科学技术水平

应用现代的通讯和电子计算机成果,比如在施工的现场设置监视录像等,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安全信息网络,建立建筑安全意识的论坛,开设比较流行的建筑安全微博等,这些可以让工人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安全的相关信息。有效的避免了事故的发生,消除了安全隐患。通过信息系统对建筑安全管理部门以及科研机构进行安全生产科研工作。派遣相关的科技研究小组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招聘一些专业学校毕业的高材生,掌握国际领先现代技术,对安全的管理非常有帮助。

2.3 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监督机制

我国原本的建筑安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虽然很完整,但是针对于现在的新型建筑安全措施还需要补充。比如从法规上合理划分建设各方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把安全工作细节分配到个部门手中,才能更好的引起注意,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在安全监督方面,要求业主承担直接的责任,监理单位承担失察的责任,争取建立一套完成性的安全运行制约机制。大力发展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术较强的中介咨询公司,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政府监督部门提供咨询服务。

2.4 完善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首先可以建立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统一监管,这样把安全问题和卫生问题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利于二者的相互配合,而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是一种必然趋势。在发达城市中比如香港,劳工负责劳工安全与卫生监管方面的全部职能,劳工部门在香港属于政府机构,必须执行劳工处的安全与卫生的全部规定,政府工程的相关负责单位也分配到执行劳工处。

其次是建立发达的安全服务中介体系,在建筑行业中,中间体系很多,但尤其重要的是安全中介体系。一方面能协助政府加强对安全卫生的管理,而且提供给政府技术的指导;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安全的设施检测、检验、评价等,而且为建筑工人进行安全卫生意识和技术的培训,由此看来提升了企业的安全管理意识。

再次,建立健全的行业管理组织,相对于一般的中介体系来说,它属于大的中介组织范畴,行业协会代表同业企业的利益,有直接执行权。比如在发达国家的德国,建筑工伤保险协会负责行业工伤保险制度的实施,同时也是主要组织机构。它主要的任务还包括拟定发展计划书、预防和治疗职业病、工伤保险和安全教育等,在发生事故之后,有专门的事故处理小组及时进行现场救治工作,德国的这项管理措施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最后,可以建立建筑保险和建筑安全管理相结合的体系,在建筑行业中由工业工伤保险协会分会负责,具体的设立协会项目包括商业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基金、企业自保等。这项体系的建立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并且在事故处理方面有及时的效果。

总结:

通过本文的论术,对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和管理措施提供几点建设性意见。在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工作重点,发扬“安全高于一切”的职业精神,稳步发展高效率的传统管理体系的同时,要虚心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而且保证在实践中不断的开拓创新安全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孙兰会.建筑事故防范措施研究[J].科技信息,2009(22).

[2]许丹枫,张礼敬,胡义铭,曾晓.跨江大桥建设安全管理系统综合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

[3]洪绍祥.浅谈建筑安全管理[J].科技传播,2009(11).

建筑安全管理专业范文6

【关键词】建筑安全生产;现状;管理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的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广泛用新科技、复杂化的工艺结构设计的大 型 建 筑、高 层 建 筑 以 及 地 下 结 构 形 式 越 来 越多。同时,由于行业特点,使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已经成为我国所有工业部门中仅次于采矿业的 最危险的行业。[1]在建筑行业突飞猛进迅速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筑安全生产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本文通对我国目前建筑安全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加强了我们对建筑安全问题的认识,激发了我们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

1、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现状及事故成因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每年我国基本建设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5% 左右。工程建设的巨大投入和从业人员的规模使得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 十分严重。安全事故与一切客观事物一样,它的发生必然有其特定的因果关系。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对事故进行全面而又具体的分析,辨明其中的逻辑关系,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1.1 安全环境因素

(1)通过对若干建筑安全事故的案例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安全事故是由于安全投入不足造成的。

(2)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受到地理环境、天气情况、气候状况、时间雷理、社会条件、政策等一系列环境的影响。事故的发生很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不考虑客观的情况而概指责施工人员的“粗心大意”、“疏忽”却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

1.2 建筑工程顶目违规现象严重 。

在近年来对我国建筑工程顶目的检查中发现部分顶目无视国家建筑法规规定规避报建、图审、招投标 等基本的法定建设程序,这些行为给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埋下了重大隐患。究其原因,建设单位依法建设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强,仓促开工,往往“重项目”。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是,在建筑企业中的部分职工不能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抓安全生产得过且过,对建筑安全性认识不足。

1.3 建筑市场混乱,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机制 不规范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上高资质企业和低资质企 业之间、总承包和专业分包企业之间、国有、股份、个体等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很 不规范,差距也很大。由于不同等级的企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因而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保证体系、安全制度 创新、安全教育方法、安全管理适应市场机制转变等一系列深层次管理问题解决的方法、力度和深度,也 直接影响、制约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1.4 监管体制不完善

尽管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建筑实践经验表明,建筑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安全管理整个系统的漏洞监管体制不完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这两者都与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因 此说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4]

2、关于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构想

做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面对大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树立信心,抓住面临的历 史机遇,以我国加入国际《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 和落实《安全生产法》为契机,加快建筑业安全生 产法制建设,依法管理建筑安全生产。

2.1 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体系和 技术标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出台为建筑安全法规的完备提供依据和方向。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呼尽快出台《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等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制定完善操作性强的配套规定。同时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考核工作 要进一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建设领域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规定》,完善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和监督考核机制。

2.2 明确安全监督机构的性质和责任

首先,作为建筑行业的安全监督和国家监察一样都属于政府行为是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情况下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其次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作为依法行政的责任主体,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新观念,改革和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法,使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在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从行业监督管理的基础上总体去把握,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变微观检查为宏观监督。

2.3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建筑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建筑生产活动的安全监督管理基本上都拥有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综合监控系统,它们采用高新信息技术手段对建筑生产活动进行监控预警。在建筑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方面,美国除一般的法律规定以外,主要依据1970 年颁发的适用于美国各州和地区的《职业安全与健 康法》。 应充分吸纳国 内外先进经验和成果,促进建筑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问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对建筑安全雷理工作的反思,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 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建筑项目也不断增多。在这种 形势下,建筑必须要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的管控,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施工技术工程,结合工程项目具体需求。坚信通过不断完善建筑安生产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我国建筑行业会更加强有力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方东平,黄新宇. 《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第2版[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