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技术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技术的特点

医学检验技术的特点范文1

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前沿性强、更新快,主要以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理论知识抽象枯燥涉及实验操作技术繁多复杂。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来说,除了应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以外,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才符合我国21世纪医学检验人才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掌握相关实验技能为基础,理论指导实验,实验促进理论理解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瓶颈进行了探讨研究,以期摸索出符合医学检验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方式。

1理论教学改革举措与存在的问题

1.1结合专业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设计以专业为出发点,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将教学各要素有序安排。本着“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技能,具备从事科研工作及临床检验工作,同时具有较强的动手和科研能力学生”的教育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分子生物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三大部分,可概括为基础、技术与应用。

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为基础部分,主要以基因、复制、转录、翻译为主线,辅以损伤与修复、转录和翻译的调控机制。掌握基础理论部分内容,可以为后续内容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内容在广度与深度安排上适用于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因此组织该部分教学内容时,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

分子生物检测技术为技术部分,主要介绍巳经在检验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及其衍生技术、核酸杂交技术、蛋白质检测技术、高通量芯片检测技术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与实验课程联系紧密(我们将此部分内容与实验课程安排时间相呼应)。既介绍分子检验的基本技术,也介绍近年来在检验医学中得到应用的新技术,如生物传感器、生物质谱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为应用部分,主要介绍分子在感染性疾病、肿瘤、遗传性疾病疾病实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得益于分子技术的日新月异,因此这两部分的内容密不可分。该部分内容结合如乙肝病毒感染、SARS病毒感染、镰状细胞贫血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多种受广泛关注的疾病,以引起疾病的主要生物学特点、筛査的技术方法、诊断判定、治疗监测、预后判定为主要内容,辅以不同取材、检测方法以及结果的讨论。内容设计总体循序渐进,既具职业倾向性又具前沿性,力求所讲内容全面、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

    1.2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活动体系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它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人为本,灵活运用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性,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发展创造力。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理论部分对生物学基础薄弱的检验专业学生来说,内容较抽象不易理解,主要可以采用讲授法结合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掌握好课堂节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结构、获得较系统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积极创造能力,对技术以及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部分内容适时弓I入多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例如学习分子诊断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课堂上以SARS病毒的感染检测为案例,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以此学习隐藏于案例背后的知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分子诊断技术知识时,将学生在一些基本技术的实践操作所出现的问题带入课堂,并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解决办法,加深学生对技术原理的理解以及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当引入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的讨论,增加学生的好奇性,如对利用基因芯片等技术来检测儿童天赋基因应用等话题的探讨。

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引入课堂,作为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辅助形式。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为一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符合一定教学设计原则,体现一定的教学策略,把每个教学章节分解成数个模块进行设计、制作,尔后再连成一个整体。课件内容上要精炼,视觉上要简洁美观。建立分子生物学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平台设计本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原则,将课程相关教学材料(包括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和录像、习题集、网络资源和参考资料等)上传平台,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并利用平台做好师生互动,学生可以根据平台信息及时掌握知识更新,老师可以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活动进行约束和有效引导。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提供了个性化的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拓展实验教学模式

立足于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及实际工作的要求,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有一定的实践动手和科研创新能力。因此,我们构建了以基础实验课程为基础、临床检验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以往实验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的特点,首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再将其分为不同子模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个模块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从而从整体形成完整的验证型或应用型大实验。如DNA的分离纯化、核酸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常规PCR检测几个基本实验,实验操作之间相互独立,内容相延续,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由于绝大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很少有设计型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引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弓I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设计性实验,老师提出实验题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老师给予指导,以学生为主实现实验方案的操作。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之外,注重培养学生规范化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更能提高学生诸方面技能和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避免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脱节,建立理论课与实验课的互助式教学模式,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将实验课程安排在学期中,与理论教学的技术检测部分相互应。理论课程中遇到部分实验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时,先重点讲解原理和应用范围,同时提出疑问,待学生在实验课中探索答案,注重弓I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部分实验技术内容先由学生实验操作,课后集中汇总在操作过程再反馈到课堂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学习平台衔接起来,通过实验操作与设计,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理论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分子生物学对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意义。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其培养目标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操手,我们应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拓展新的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成为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适应21世纪我国医学检验和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医学检验技术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基层检验科;显微镜技术;检验技术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79-02

显微镜是一种重要的检验设备,在病理学研究中广泛应用,是检验科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尿液成分分析仪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显微镜往往被认为检查操作难度大或者检查时间长,不受检验科重视。在采用血尿常规分析仪进行分析过程中,忽略了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导致漏诊现象。因此,加强显微镜技术的应用是检验科,尤其是基层检验科应重视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加强基层检验科中显微镜技术的应用作一综述,以飨读者。

1 加强对显微镜技术的重视度

基层检验科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显微镜技术对于临床诊断的重要性,熟悉检验医学的各专业,并明确专业特点以及发展方向等,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等。应根据科室实际情况指导显微镜检验。显微镜下的形态学检查除涉及体液、血液以外,还涉及了微生物以及免疫学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诊断由高菌群失调所引起的腹泻中,通过显微镜直接涂片以后,即可快速作出初步鉴别。进行分泌物的培养时,在接种之前进行涂片染色检验,当发现阴性杆菌或者革兰阳性球菌时,即可报告临床,临床医师便能够有目的性地选择用药,从而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因此,基层检验科管理人员应重视显微镜技术的应用。

2 完善显微镜管理制度

显微镜具有结构复杂、技术先进、测试精度高等特点,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因此,应制定并完善相关的仪器管理制度,以确保其完备率,有利于提高显微镜的检测准确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规定,制定并完善科室显微镜专项管理办法,对显微镜的选购、建档以及使用操作等制定明确的准则,并明确人员职责,确保显微镜技术的应用有章可循。同时,应建立科室显微镜管理负责人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并严格相关操作规程,要求使用人员认真、翔实地填写使用管理登记簿,包括使用记录、使用人及运行情况等,并提高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心。

3 加强检验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显微镜检验技能

应加强对检验人员的显微镜专业知识教育,使所有检验人员均认识到显微镜形态学检查的重要性,并牢固树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明确检验质量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作用。加强显微镜检查技术,避免发生假阳性或者阳性漏报等情况。可组织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检验人员指导低年资、检验水平相对较低的检验人员进行实践学习,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显微镜检验基本功。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显微镜知识、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应用效果等,总结并分享显微镜技术应用经验;积极开展科室内关于显微镜的学术活动,以深入探讨显微镜的临床应用,并提高检验技术人员对于显微镜及显微镜技术的认知,全面提高检验科全体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提高显微镜检测准确性。

4 加强显微镜的日常维护保养

显微镜在使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设备故障,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加强其日常维护保养,可有效减少或者避免偶然性事故的发生,以确保显微镜性能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首先,应确保显微镜的工作环境良好,以免不良环境条件影响其性能、测量可靠性以及寿命等。测试现场应严格防尘、防潮、防蚀、防热、防磁、防震等。注意保持仪器的清洁,并应严格按照显微镜的维护说明清洁显微镜。控制其存放环境的温湿度,通常温度在20-25℃左右,湿度在85%以下。同时应远离热源,并避免阳光的直射,以免仪器因光照射而老化、使用寿命缩短或者灵敏度降低等。使用或者存放显微镜时,均应避免接触酸碱等具有腐蚀作用的气体或液体,以免各元件被侵蚀。应在远离电磁干扰作用的工作台或者减震台上操作,以免影响显微镜的性能以及测量结果等。应定期进行计量鉴定或校准,确保检验结果的精确性。

5 加强检验质量管理

显微镜检查项目均需进行镜检。在尿液干化学分析中,如显微镜复检中,蛋白、亚硝酸盐、白细胞等任何一项指标呈阳性,均应进行镜检。在进行血细胞检查时,对于任何一项异常提示,均应进行染色镜检,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对于其他镜检项目,应明确镜检视野限度,确保不漏诊、不误报等。

近年来,各类血尿分析仪在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各类尿沉渣分析仪以及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等逐渐应用于临床。但这些仪器设备多只具备显微镜检查所具有的过筛作用,尚未达到显微镜的形态学检查效果。血尿常规检查中,形态学检查是临床检查的重点内容,也是临床诊断中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之一。形态学检查、分析是临床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据,对部分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显微镜在检验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应用血尿分析仪时,更应加强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对于异常标本需要及时进行涂片镜检,避免误诊、漏诊。

总之,显微镜在医学检验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积极推进显微镜技术在基层检验科中的应用,加强显微镜形态学检查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全面提高形态学检查水平,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自坤,方乐,姜碧霞等.显微镜观察药物敏感度检测技术在肺外结核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7):411-415.

[2] 徐云峰,刘松坚.临床检验需重视显微镜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1):1022-1022.

[3] 李敬.显微成像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2):168

医学检验技术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技能型人才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日显,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需要。针对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本校资源和学生特点,在2014级检验技术专科班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如何制定培养方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本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发展服务为宗旨,构建了高职高专检验专业的“1+1+1”3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即1年专业基础学习,1年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践,1年顶岗实习。第1学年的专业基础部分在校完成,以理论讲解为主,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第2学年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两部分内容指的是专业课程学习,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校内授课“学中做”,校外见习“做中学”,将“教、学、做”融于一体。前两年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岗位基本技能训练。第3学年分组进入企业、医院进行专项培训和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在学生实习阶段加强与实习单位和学生的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化指导。

2优化课程体系结合

当前检验医学的发展变化及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优化后的课程共设置28门,1632学时,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4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24.3%、31.9%、34.7%和9.1%。在专业课设置中,采取分阶段、层次递进的原则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将原独立设置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别与《微生物学检验》和《免疫学检验》进行纵向整合,合并为《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和《免疫学及检验技术》两门课程,删减了不必要的重复内容,使学生更易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考虑到当前输血技术的发展现状,在《血液学检验》中增加输血技术内容,整合为《血液学检验及输血技术》。整合后的课程使知识更具连贯性,理论实践连接更为紧密,有助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实验教学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2013年版)》中的检测项目要求,以及目前各大医院、检验中心开展的检测项目优化实验内容,采取“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策略,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特色。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3.1“考证、升本”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

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及部分学生有进一步继续学习(专升本)的愿望,在前两个阶段以“考证、升本”为导向组织理论教学,将“考证、升本”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专业课中将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全部纳入课程学习和考试范畴,并可直接以职业资格考试试题作为结课考试题,形成“课、证”一体的理论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实施中依据不同课程特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资源,以图片、声频、视频、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微观、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在血液学和微生物学中主要利用图片、动画向学生生动展示细胞的形态特点,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生化检验和免疫学检验涉及到的大型、昂贵设备较多,校内资源有限,可以借助影像资料讲解。结合具体课程内容特点,采取多手段交叉设计的课堂教学,如PBL、TBL、CBL、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并将人文素质、职业道德以渗透的方式融入所有教学环节之中,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素质加职业素质教育。

3.2“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学习采取“理论-实验-实训-理论”循环式教学策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思路是:理论在实验中讲,实验在理论中学,校内获得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在实训基地用,最后再反馈到理论中总结完善。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如血、尿、便常规检验,血糖、肝功,乙肝两对半等)先在模拟的临床实验室中教师讲解(理论)、学生操作(实验),获得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原理、方法、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和动手能力后再到相应的实习基地对真实患者的真实标本检验(实训),针对真实情境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析,最终提出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理论)。从理论出发又回归理论的循环是阶梯式上升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自身,弥补不足和疏漏,为创新创业和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知识基础。

3.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学生群体已成普及态势。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课程学习中,建立开放的微信平台,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炼整理后以图、表、习题或微课的形式上传网络,推送给学生,并链接互联网相关教学资源网页,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环境制约,可以快速分享平台内容,具有快速、实时、随意的优势。并可以聊天形式展开群体讨论,形成虚拟的课堂环境,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促进了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学习,是对课内教学的良好辅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改革评价体系构建与教学方法

改革配套的评价体系,强化教学效果。改变传统单一的“一卷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成长。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构建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两者各占50%。其中,形成性评价采取多主体、多点式、多对象的多元化考评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为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研究认定为课堂学习成果,以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的考核总成绩中。

医学检验技术的特点范文4

1.前言

作为医学检验中的一项重要方面,对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分子生物学应用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医学检验相关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概述

当蛋白质和核酸成为科学家科研工具下的研究对象时,可能不会有人会预料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临床医学有多种重要检验手段来为患者提供治疗疾病的科学依据。比如,分子蛋白组比对分析为遗传学的亲子鉴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如今,它是唯一主要的检验手段;再如,分子芯片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医疗器械上,为医务人员提供便捷而且准确的检验结果。当然,历史的足迹是向前走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的仅仅以此为这就是最完美的检验技术,在全面发展的分子生物技术领域横向扩张,推动博大精深的分子生物学迈向辉煌。

3.分子生物学技术存在问题

3.1 技术复杂以及仪器要求过高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新兴发展的医学检测技术,目前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还有待完善。其中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技术过于复杂,此外,对检测的仪器的质量要求也颇高,检测时所用到的药品和反应器皿十分昂贵,这些条件的限制都严格的限制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处理以上的问题需要合理的检测医学项目,分子生物学医学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需得到极高的提升,但是目前医学检测的实际标准仍有待提高。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结核菌在培养时,没有必要挑选昂贵的培养器皿,常规的培养器皿即可。此外,临床疾病检查不可过度依赖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检测,此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医生的诊治效率,但是也存在技术纰漏,所以应该结合临床检查一并再得出结论。

3.2 监测管理力度不够

分子生物学技术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部门之间的检测管理力度明显不够,监管部门的责任十分重大,按照国际上的医学检验程序规定,医院应该制定较为严格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监管制度。确保医学检验中不会出现重大的检测故障,此外,虽然分子生物学技术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其发展的速度确是不容忽视。与此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大管理力度积极推动分子实验室的建设,设定专门的管理监督人员,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分子生物学技术临床试验的稳定持续发展。

4.分子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探讨

4.1 分子生物传感器

所谓分子生物传感器就是指利用生物或化学技术,将生物识别元件固定在能量转换器上,当遭遇到特定待测物时,换能器上固化的识别元件就会通过换能器输出光、电信号,并以此进行待测物质的定性分析,达到分析检测的目的。这些生物识别原件包括各种抗原、酶、核酸、抗体、蛋白质等等,因此这种分子传感器可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小分子有机物、微量蛋白、核酸等物质的检测中,而这些检测资料往往都是临床诊断以及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据。现如今,这种分子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临床检验中,比如重症病人生命体征监护仪,手术用的精密医疗设备,丙型肝炎病毒DNA转录及聚合酶链式扩增过程监控装置,血清中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的压电免疫传感器等等,都是分子传感器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常见应用手段。

4.2 分子生物纳米技术

随着纳米技术研究的逐步加深,在临床医学领域也逐渐出现了许多运用了纳米技术的新型药物,新型的纳米装置也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于疾病控制和监测。人们将特异性抗体固定到磁性纳米球表面,然后用酶、荧光染剂、放射性同位素等为基础得出检测结果,并将之与传统检测技术相比较,发现这种新型检测技术具有灵敏高效、简单快捷的特点,因此这种年轻的检测技术被快速的引入到了临床医学的实际应用之中。人们利用分子纳米技术检测人体内各种生化成分的状态,以此判断机体是否获得了足够且恰当数量的微量元素供应;这种技术还同时被应用于病变基因的修整,并被报以了深厚的期望,人们希望借助这种技术手段提前将癌症消除。

4.3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学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的很多新兴技术,例如实时定量PCR、原位PCR技术等都是由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衍生而来的。这些新兴技术不但能够节约大量成本和时间,还具有可控性强、针对性强等优点。除此之外,PCR技术还被应用于基因分离、DNA/RNA病理诊断等临床检测中。在现代的医疗环境下,仅需要10分钟左右就能够检测到样本中的DNA转录,而这些都是由PCR技术衍生实现的。说起这些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分子生物芯片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固定于特定支持物上的大量分子探针与样品反应,在通过检测仪器观察反应信号强度来对样品中的靶分子数量进行判断。

4.4 分子蛋白组

有关分子蛋白组的研究确立了早期检测及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人们以此为基础,对疾病的演化历程做了更加精细的分析,同时也使得针对性药物的研发进程大大加快。这项技术自身存在的一些限制性和局限性,以及过于复杂繁多的癌细胞病原诱因的制约,让这项技术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发展之后陷入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只有进一步加深研究,促进分子蛋白组技术的发展,才能够让这项技术真正在临床领域获得突破性的成功。实际上,分子蛋白组技术相较于其他生物分子技术而言要更加接近生命最本质的根源,便于开展早期的诊断和检测,从而更加方便准确的引导后期治疗。

医学检验技术的特点范文5

从一般意义上说,代谢组学是指通过分析组群中的单个细胞结构、器官、组织或者体液内的小分子物质,对组群指标进行高位检测和操控处理,利用多元统计学原理和模式识别的技术设备,对细胞体内的代谢物质进行全面立体的检查和研究;是一门对某一特定时间段的有机体全部小分子代谢物质,进行定量和定性解剖处理的学科。

二、代谢组学技术与研究方法

(一)代谢组学的检测技术

1、核磁共振技术

核磁共振技术作为检测有机体机构的重要谱学,能够在自动旋转的原子核的基础上,依靠核外磁场的引力作用,通过吸收到的辐射波刺激发生能量跳迁的一种谱学技术。其优点在于无损害,对检测的样品结构不存在破坏性;操作方式多样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多种检测方案,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速度较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富有动态性,能够得到较为与时俱进的灵活变动的研究信息。缺点在于检测的灵敏度不是很高,制约着NMR技术的发展。

2、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从字面上解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融合了色谱、质谱二者的优势特点,检测的灵敏度更高、效能更好、分辨率清晰。由于自身的构造,需要观测的主要参数为毛细管柱的尺寸大小等指标:被检测样品通过毛细管柱时,仪器设备会依据生物体分子的构成性质不同而得到分离,各自流入不同的柱子里,记录下不同时间段里流入柱子里的分子结构,然后利用色谱和质谱进行检验。这样通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地将被检测样品实行快速的剥离,然后利用相关仪器进行检测和分析处理,最终进行定性分析,记录研究的结论。但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在检测之前需要对样品结构实行预备式的衍生化操作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会因时间的耽搁而使原本的样品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使检测结果不真实;同时还有一个缺点在于不能分析某些个大分子代谢物质的结构。

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把液相色谱作为一个样本的分离处理系统,把质谱当做样本结构的检测处理系统,这样液质联用技术充分发挥了色谱和质谱的优势特色,融于一身。既具备了分离复杂样品结构能力强的色谱的优势,又具有了检测灵敏度高、动态性强的质谱的特点,使这一技术能够更好地为疾病监测发挥自己的力量。

(二)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通常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代谢组学检测程序一般要经过收集样品、处理样品并进行保存工作;进行仪器的分析和选择,获取样本数据,进行数据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处理;最终进行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归纳,总结出生物学意义上的代谢结论。

三、代谢组学技术在医学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1、代谢组学技术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糖尿病与肾病紧密联系,目前进行的DM并发症的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更多地涉及肾病,可以借助核磁共振技术分析DN中小分子代谢物质的结构,进行剥离处理和分析,如果实验证明葡萄糖含量和氧化三甲胺的存量在血浆中有上升的趋势,而多种氨基酸却在下降,则证明有机体肾存在着病变,为医学临床诊断和检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2、用于诊断肿瘤

医学专家Odunsi等曾利用氢核磁共振波谱法开创了一个新的医学诊断模型,利用检测血清上的代谢标志物可以诊断出是否存在皮性卵巢癌的病症。Corona专家学者曾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用于肿瘤方面的诊断研究,发现了重大的成果,结果中发现通过分离检测能够分析出不同种类的代谢物质分子结构,灵敏度和清晰度较高,其中的色氨酸、丝氨酸及其甘油磷脂等为医学中诊断乳腺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测

医学家利用氢核磁共振波谱法技术建立的生物标志体模型,能够及时、较快速的检测出有机体是否存在肠炎病症,进行及早的治疗。

四、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的特点范文6

医学检验的概念和地位

医学检验是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及免疫学、微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手段,以手工操作或自动化分析方式,对人体血液、尿液、粪便及其他各种体液和分泌物进行物理学、化学和形态学的检查,为临床及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实验资料。检验医学主要是利用实验室的各项工具,协助预防医学中对健康状态及生理功能的评估,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及追踪等的一门学科。由于医学检验所进行的检查项目均须在实验室内完成,故又称为实验医学、实验诊断学。检验医学同时也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本身的发展与应用,均为医学的进步带来极大的贡献与实证。临床医生根据检验结果和数据,结合临床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推理、逻辑分析,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科研等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现状和意义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质量,促进医院综合能力的发展,我科采取了多种方式,与临床科室互动交流,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通过检验人员直接参与到各临床科室进行沟通、调查,我们了解到检验科与临床医护人员有某些问题仍需改进,如标本采集不符合要求造成检验结果误差。我们经常在门诊看到病人送检的粪便标本是“正常”的,而实际上是他不了解应送检含有黏液、脓液、血液的病理部分。另外,检验科的工作人员也不完全熟悉临床知识,在检验过程中如发现有明显异常或通常不太可能的结果时,检验人员应积极询问相关科室医生或病人,了解具体情况再做出正确判断。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互动

目前,我省的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大多处于脱节状态,尤其是在二级甲等医院,即临床科室人员不了解检验的情况,检验人员也不清楚临床资料,临床科室对检验科普遍存在着一些意见和误解。检验科的检验项目是病人病情检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师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之一。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检验医学工作人员还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

技术的更新都会对彼此带来促进和挑战。检验科在开展新的项目时,有时会对临床科室宣传不彻底、不及时,也会影响新技术的应用。当今检验医学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如何使一项新的检验项目让临床接受,是检验科的责任,所以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检验人员应深入临床科室与患者及临床医师交流

Schwarz在《开展临床与实验室对话》中指出:“一个实验室医学工作者没有同临床沟通和对话的能力是不能生存的。”其首先就强调了检验医学管理的要素是交流和对话。在临床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如饮食或输液后、临床用药后对结果的影响。这些信息都要通过沟通交流才能获得。临床医师、护士可以影响检验标本的真实性,但对于一份真实的标本,其结果的准确性则依赖于检验技术人员对质量的控制。

临床医务人员主动到检验科与检验人员交流

为了促进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交流,现在我省有很多医院新进的临床医师到检验科轮转,以了解检验项目和检验科工作特点,这是加强医检交流的好办法。医生到我们检验科来,既可以了解新近开展的检验项目的标本要求、参考值、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等,也可以对检验结果与临床信息不相符的地方提出新的建议、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