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范文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特色集镇、美丽乡村,同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切实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格局。坚持改善民生不懈怠,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升保障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生态产业描绘美丽乡村
8月12日清晨,鹿鸣乡马金村村民曾广清只用了20分钟就吃上了早饭。“这两天天气晴朗,得抓紧时间把包谷收回来。”曾广清说,放在以前,做顿饭得耽搁个把小时,自从6年前用上了沼气,家里不再烧柴火,不仅省钱省时还省心,生活也变得更美好了。
“推广农村沼气应用,不仅能有效的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县农委负责人介绍,自2004年以来,全县已修建农村户用沼气3万余座,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30余处,推广太阳能热水器8000余台,节柴炉、灶改造1万余户。
记者获悉,面对彭水被定位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县委、县政府更加坚定坚持生态保护不动摇,按照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的要求,严格实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着力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集聚、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为了进一步推进彭水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着力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据统计,截至目前,彭水培育了县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企业27家、新型股份合作社60个、专业合作社439家,巩固发展6600个种养大户,家庭农场45个,切实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一批农业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支持。
共富新村照亮幸福生活
8月16日早晨,家住鹿鸣乡龙田共富新村,今年57岁的小学教师冉金建,迎着朝阳,托着鸟笼,漫步在新建的广场上。“每天早上,我都会与小画眉鸟逗上一阵,看着可爱的小鸟,听着动听的歌声,感到心旷神怡。”冉金建说,虽然住在农村,也能过上城里面的生活。他指着一幢幢“别墅”式鳞次栉比的新房说,村民家家户户,房间都宽敞明亮、装修华丽、陈设时髦、现代化的家电一应俱全。
彭水农村能有这样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规划引领、特色彰显、宜居宜业原则,加快建设特色集镇和农民新村。稳步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引导搬迁农户自主向县内外城镇、景区附近、交通要道有序聚集。
彭水,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地理条件都十分恶劣。县委、县政府以实施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为契机,全力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积极引导居住在高寒山区、基础条件较差、生存环境恶劣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安置点和条件较好农民聚居区搬迁,让农民移居到美丽乡村。
记者获悉,彭水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规划建设80个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力争把集中安置点建成一批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宜居宜业、苗乡风情的特色乡村。因此,彭水提速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已建成农村公路730公里、产业路200公里,新增、恢复蓄水能力320万立方米,实施生态农业治理1万亩、石漠化治理1.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35平方公里,有力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文明新风彰显乡村魅力
8月26日傍晚,桑柘镇青蒲社区村级活动中心的广场上,来自周围的老老少少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只要不下雨,来跳坝坝舞,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一种生活习惯,这样既能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又能增加乡亲之间的友谊。”村民胥成玲说。不仅如此,每当夜幕降临,在彭水39个乡镇街道的文化广场上都会准时上演村民自己的文娱盛宴。
彭水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打造彭水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吹打等特色文化。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环境立县、产业富县、开放活县、文化兴县”四大战略。
县委、县政府加快推进“文化兴县”战略,建设文明开放、文化繁荣、文脉彰显的新彭水,打造渝东南民族文化高地。截止2013年,全县有县级公共文化单位文化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9个,村村有图书室,有线电视用户49500户。
同时,还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推进广播电视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标准化建设,加紧实施文化惠民项目,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壮大文化产业,发掘、打造了一批民族民俗文化精品,固定举办“一节一赛”等文体品牌活动。
近年来,依托乌江画廊、阿依河、摩围山大旅游景区,按照“美丽乡村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促进美丽乡村”基本思路,着力在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狠下功夫,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范文2
大家晚上好!
××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在党的“xxxx”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拼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金秋送爽,瓜果飘香的季节里,走过××载风雨历程的共和国即将迎来又一个喜庆的日子。值此迎金秋、庆国庆的欢庆时刻,今晚我们在这里举行“××××”文艺晚会,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乡党委、政府全体干部职工向全乡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向为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不懈努力的乡村领导干部和群众表示亲切的问!向所有关心和致力于我乡各项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和全乡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这场晚会的所有演职人员表示忠心的感谢!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单一,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精神文化落后。现在,随着“××”工程的完工和××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加一点什么样通车的词语通车,交通的便利极大促进了××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生态乡和卫生村、文明村的创建活动的开展,乡村的集体风貌与群众的综合素质都在不断提高。展望未来,随着浅滩工程 的完工和高速公路的通行,××将成为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美丽的旅游胜地,××的发展必将势不可挡。今年,将会是又一个紫菜丰收年。从全浮式紫菜养殖技术推广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与试验,我乡的紫菜养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后我们要继续朝现代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紫菜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紫菜的生产速度和产品质量,将“紫菜之乡”这张名片做强、做大。
我乡自去年开办“××××”文艺节目以来,已举办过多次文艺下村活动,并在县“百岛之夜”激-情演绎广场上与县文体局联合主办了一场文艺汇演,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乡的群众文化,同时也向全县人民充分展示了××特色的文化底蕴和近几年来我乡的飞速发展。为庆祝今年我乡所取得的成果,借此节日之际,我乡特举办此次“××××”巡回演出,希望通过这次巡回演出,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认识能够进一步统一到党的xx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乡党委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和举措上来。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范文3
1 新农村建设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2011年末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乡村人口仍有65656万人,比重达48.73%。[2]即使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安吉县尚书圩村作为一个贫困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通过生态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整治多数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逐步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综合保护。尚书圩作为一个面积5.94平方公里、人口仅1140人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为实现脱贫致富,对本村6200亩毛竹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贩卖,山林遭受严重破坏。这不仅损害村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与山体滑坡。而且砍伐毛竹的微薄收入也不足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多数村民被迫到外地务工以维持生计,尚书圩村面临着生态破坏与劳动力流失的双重困境。尚书圩村在生态破坏的惨痛教训中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该村充分利用上级政策与资金扶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正式开展之后,尚书圩村牢牢把握政策文件要求,把“村容整洁”内化为村庄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具有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与优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品牌。尚书圩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村庄发展的优先地位,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 农村发展建设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只是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可短期开发利用的资源,没有认识到它的综合效益与价值。此类开发利用模式在短期内虽可实现一定经济效益,但在资源枯竭之后往往走向停滞乃至衰败。[3]尚书圩村在以往的开发建设中也经历了这一粗放型的发展过程,村民饱尝生态破坏导致的恶果。为转变生态持续恶化、资源枯竭的困境,尚书圩村根据本村自然情况,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营道路。为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对本村毛竹林予以严格管护,严格落实生态公益林禁伐、承包林有计划间伐的规定。为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通过征地补偿的方式把中心村300亩水稻田改种为葵花园。尚书圩村所确立的这条以优良生态环境经营村庄旅游品牌的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仅2012年全村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5万元。从2008年创建美丽乡村项目至今,尚书圩村累计吸收项目资金达1200万元。尚书圩村的案例证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资源与优势,将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4]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 新农村建设所要求实现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否则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最终会导致发展成果沦为泡影。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当中,不仅成为评价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指标,更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尚书圩村同样经历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惨痛经历,这一历程使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破坏性开发成为了村民共识。安吉县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这一国家级品牌,不将经济发展成为唯一考核内容。“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成为评价村庄全面发展的四大主体,树林环境保护、村容村貌等36个详细指标为村庄发展指明方向。尚书圩村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政绩考核与政策项目引进相结合,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成效。
2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尚书圩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值得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承载能力差、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2.1 生产力落后成为制约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因素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低。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中要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不仅要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还要注重合理利用村庄资源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5]在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远比生态文明建设更受政府和农民重视。
2.2 生态保护机制不健全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依靠政府一项项的政策与项目来推动,必须形成生态保护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各政府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我国环保立法仍较为欠缺,对其中政府、企业、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难以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约束力。在机构设置上欠缺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往往职责不清。这造成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立体管理保护体系。广大农民也没有被组织动员起来,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旁观者。
2.3 农民生态环保理念落后使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 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环保意识不强,对于农民来说实现脱贫致富远比环境保护重要。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科技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仍然采取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以消耗资源、能源作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⑥同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污染是可以通过良好卫生习惯而得以改善的,但当前主要依靠环卫措施进行治理,成本颇高。环保理念的缺失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广大农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较少参与其中,甚至成为生态破坏的主体。
2.4 外来投资与开发项目加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 中国农村普遍缺乏资本,这使得农村各项事业难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期面临资金匮乏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大量工业企业及其它建设项目开始搬迁至农村地区,为农村带来了大量投资。此类项目由城到村的搬迁不仅带来投资,同时也造成严重污染。污染企业搬迁至农村的价值取向在于控制成本、提高收益,农村有关环保制度的欠缺和环保意识的落后,使得企业对自身造成的污染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很少投入资金进行污染防治。因此农村对比城市,引进工业企业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承受了巨大压力。
3 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复杂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现有条件与优势,特别注重在农村生产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推动力。
3.1 促进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发展生产力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充实村集体资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态效益,很多村庄生产力发展后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破坏。这是因为在村庄生产发展中并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当中,很多村庄正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越走越远。因此必须将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推进农村发展的集约化、产业化。
3.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性保障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作为支撑,使相关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一,必须进一步健全生态与环保立法,形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完整法律体系。要推进对农村生态息息相关的农业法、林业法的立法完善,突出其生态价值与作用。第二,各地方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环保法规与政策,促进基层环保工作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生态特色与资源状况制定操作性强、适用度高的政策,针对生态污染问题形成有效治理方案。第三,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与政策,使环保方案迅速转化为环保实践。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范文4
(江山市广播电视总台 《走进新农村》栏目,浙江 江山 324100)
摘要:县级台要做好各种对农栏目的对农报道,其报道内容必须要让农民群众感兴趣和满意,根据本地的特点,在本土化、地域化和当地可供利用与开发的资源上做文章。村歌时代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旋律优美,我台勇于探索,用活了本地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办村歌节目,把村歌植入对农报道,从而拓宽了对农报道的题材,创新了对农报道的样式,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县级台;对农报道;村歌;中国幸福乡村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126-02
一、引 言
县级台要做好各种对农栏目的对农报道,更好地为广大农民受众服务,其报道内容必须要让农民群众感兴趣和满意,而要让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本地的特点,在本土化、地域化和当地可供利用与开发的资源上做文章,让受众听到或者看到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和他们息息相关的,可以吸引他们的,甚至是他们可以参与互动的内容。
近年来,江山市广播电视总台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抓住时机,加强谋划,围绕本市各村多有村歌的特点,办起了村歌类的节目,做起了植入村歌的报道,起到了推介江山产业经济、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达到了“聚人气、造声势、浓氛围、促发展”的目的,从而办“响”了对农报道。试述如下:近年来,江山市作为中国村歌发祥地,结合如火如荼、创新开展的以富裕乡村、满意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活动,创作了100多首以村歌为主的乡村歌曲,全市20个乡镇(街道)几乎都有了自己的村歌。这些村歌都由江山人自己创作,自己写自己唱,时代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旋律优美,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江山市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喜人成果,反映了新农村的新风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江山市已成为全国村歌活动示范基地、首个中国村歌之乡、中国村歌创作基地。
我台在广播电视宣传中勇于探索,用活了村歌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办村歌节目,把村歌植入对农报道,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不仅使村歌在江山逐步深入人心、人人传唱,也因为村歌的多样化和优美的旋律丰富了我台的对农报道,办出了广播电视的特色,扩大了对农报道的影响,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近几年,《中国村歌发祥地 幸福村歌响四方》、《村歌唱香了大陈面》、《乡村歌者陈宏君》等10多件或以村歌为题材或植入村歌的广播电视作品在省、衢州市好新闻评比中获得了大奖。
二、“响”在拓宽了对农报道的题材
村歌,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农民幸福感、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江山市的村歌,涉及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每一项内容,更是成为推动江山市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正能量,也为丰富我台对农报道的内容创造了有利条件。
几年来,我台制作和播出的以村歌为题材和植入村歌的对农报道,内容极其广泛。以《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为例,这首歌因大陈乡大陈村村支书汪衍君的倾情演唱,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奖。我台的广播电视报道不仅做了歌曲欣赏节目,还做了大陈村歌唱响大陈面的经济报道;做了村支书汪衍君用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报道;做了汪衍君在全国村歌大赛演唱会上,唱出“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伴随着我们一年又一年,不论我们走得多么远,故乡永远在我们的心间”一句歌词,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最终站上央视最高领奖台,成为“中国村歌和谐之星”的综艺报道;做了汪衍君唱着村歌走进湖南卫视,畅谈“用文化管理村庄”理念的动态报道;做了汪衍君作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得主,在灯火辉煌的颁奖晚会现场,端出《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又说又唱地在舞台上表演的报道;做了汪衍君先后获得文化新浙商候选人、文化产业创新奖的报道;以及后来延伸的对《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曲作者、中国村歌推动人物陈宏君的人物报道等等。横联纵串,围绕着一首村歌展开宣传,使得本台对农报道的内容丰富多彩。记者中流传的“一碗大陈面,可以养活一批记者”的调侃,真实地反映出村歌在对农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在媒体竞争形势日趋激烈的情势下,笔者以为,对农报道要吸引听众的耳根,要让他们喜欢听、听得进、记得牢,就必须办出具有本地化特色的节目。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做以村歌为题材的报道或者做植入村歌的报道,不失为丰富对农报道的好做法。我台《碗窑美》、《千年清漾》、《好客赵家》、《绿牡丹——裴家地》、《南坞三月三》、《半篮花生地》、《莲心曲》、《幸福的彭里在歌唱》等村歌题材和植入这些村歌的对农报道,或反映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或反映乡村美景旅游经济,或反映农民的幸福生活……大大拓宽了对农报道的题材,丰富了对农报道的内容。
三、“响”在创新了对农报道的样式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范文5
关键词: 农村社区教育 兼容性 生态文明建设 实践与思考
什么是生态文明呢?指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中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党的十面向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后者放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的突出位置,这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战术。“农村天地,广阔有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既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机组成,又是其中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重要内容。而农村社区教育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推力。就是说,加强农村社区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交融,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简析农村社区教育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相对于生态平衡与和谐社会来说,人既是一种建设性力量,又是一种破坏性力量”。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多是由于人的盲目行为造成的,而要融洽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帮助人类及其社会群体的人们提高相应的思想认识,进而把正确认识转化为一种积极有效的自觉。《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强调提出:“教育对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态度行为是不可缺少的,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本文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如下理念:努力推动生态教育向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通过丰富多元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逐步把生态保护变成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而这种理念与社区教育的基本服务功能是完全一致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同样是社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如果农村社区教育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在全体民众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促进当地乃至区域化“五位一体”的各类文明建设将发挥生力军作用,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简析农村社区教育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性
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功能等都是相似的,都需要地方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人心关注、积极参与和共同协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相互兼容是完全可能的。
1.充分发挥政府及部门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首先要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导作用,把之纳入中长期和年度发展规划之中,并引导纳入社区教育计划之中。其次,在政府的有效主导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团体等既是社区培训项目的指导者,又是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推进者,要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带动并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把生态文明教育与“美丽乡村”建设、卫生城市创建、文明单位争创、文明社区评创和“星级家庭评选”等活动相结合,切实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教育的先导作用。随着科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但是由于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比较薄弱,对“地球村”的认识程度比较浅显,直接导致生态危机现象不断加重。为了有效遏制并切实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通过生态教育活动完成使命。鉴于此,对于人数较多、破坏现象严重的广大农村地区,要坚持以社区教育为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生态教育活动,从中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带动的“双带”促进作用。通过多样载体形式,着力开展如下教育活动:生态知识普及教育,生态文明观念推进教育,强化生态环境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技能教育,加强各类产业转型培训等。通过培训教育,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农村社区教育的常态内容和主体内容。
3.充分发挥健康舆论宣传的引领作用。要让全社会力量重视和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和舆论引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鉴于此,我们要坚持以农村社区教育为有效载体和良好支撑,一是高态势、大力度地开展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教育活动,积极营造健康良好且热烈浓厚的舆论环境,逐步让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二是积极举办诸如“人美・家美・乡村美”之类的生态教育周活动,通过发放资料、植树护绿、征文演讲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大力倡导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意识行为,反对一切不和谐因素。三是认真挖掘和注重培植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不断放大典型示范和辐射促进的教育效应。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范文6
一、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2014年《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4)》,杭州市余杭区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第八。这是余杭人民加快建设“美丽余杭”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建设“美丽余杭”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抓手。这不仅契合了《经济生活》“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教学内容,也为该课的开设提供了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余杭经济新形象,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和举措。
2.思考余杭经济新发展,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要求。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素材的解读和教材的研读,初步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增强自主阅读的能力。
2.通过参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技能。
3.通过生活素材和教材文本的有机结合,尝试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谈余杭、探余杭、析余杭、建余杭”等学习活动的体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和自豪感,增强建设“美丽余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对余杭经济全面的了解和剖析,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同感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举措。
教学难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教学方法】
主题教学法:在教学中以“主题导人——主题剖析——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为逻辑,依托本土资源,围绕“余杭经济新水平”、“余杭经济新形象”、“余杭经济新理念”、“余杭经济新希望”等四个环节,通过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二、课堂实录
(一)主题导入——余杭经济新水平
师问:同学们,我们生长、生活在余杭,作为余杭人,您自豪吗?
生答:自豪(非常自豪,很自豪)。
师追问:你们能用一个数字概括出为余杭经济自豪的理由吗?
生1答:余杭经济全国第9;
生2答:第8。
师:这两位同学非常关注余杭经济的发展,很好。确切地说:根据《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4)》,2014年余杭区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第8,比2013年第9又进了一位。
师:同学们,这是全体余杭人民加快建设“美丽余杭”取得的重大成就,代表了余杭经济发展的新水平,为进一步了解余杭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一起来探究。
(点评:从“本土情节”切入,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生活与理论的距离,有利于快速形成和谐、共鸣的课堂氛围。家乡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激发了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主题剖析——余杭经济新形象
【探究1】
教师呈现预设的表格(见下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时间6分钟,讨论后各组代表发言。
(学生四人小组在小组长的召集下,分工合作,认真而又热烈地开展了讨论和分析。教师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并大致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第一维度——知名企业
组1代表:阿里巴巴、老板集团等。阿里巴巴坐落在余杭的海创园内,是余杭的知名企业,不仅在美国成功上市,而且马云成为中国首富。原因是因为有了淘宝网。
师引问:阿里巴巴除了淘宝网,还有哪些产品?
学生1:.支付宝、快的打车软件等。
师追问:这些软件的研发得益于什么?
学生2:这些软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研发得益于阿里巴巴的不断创新和科技进步。
师引问:阿里巴巴企业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生齐答:走自主创新道路。
师归纳: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经济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二维度——特色产业
组2代表:塘栖枇杷等。塘栖每年举办枇杷节,枇杷知名度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塘栖枇杷把种植、采摘、餐饮、住宿、农家乐等结合起来,带动休闲旅游业发展。这启示我们把农业与服务业结合起来,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师点评:这位同学对枇杷产业甚是了解,看来塘栖枇杷后继有人了。(生笑)我看了其它组的同学也写得很好,如仓前掏羊锅等,时间关系,大家可以课后多多交流。
第三维度——农村变化
组3代表:农村发展快。农业丰收、农民富裕、农村面貌大有改变。如,私家车多了,房子漂亮了、道路宽敞了、交通便捷了、设施完善了、文化生活丰富了。原因是经济发展快,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好。启示:国家要重视“三农问题”。
师引导:对,农村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这是有目共睹的。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好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具体有哪些,知道吗?
生1:实行粮食保护价。
生2:科技下乡。
生3:取消农业税。
生4:工业反哺农业。
生5:户籍制度的改革。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这些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推动城乡一体化。
第四维度——生态环境。
组4代表:生态环境应该两面看,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工业排放废气、废水,汽车尾气、生活污水等,确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在努力改变生态环境,如“五水共治”等,有些地方山绿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这启示我们:企业要节能减排,利用清洁能源。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低碳出行,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师点评:这位男生回答得太精彩了!尤其是能够一分为二看问题,既客观又全面,思路清晰,掌声鼓励!
师:(引导学生阅读板书上的表格内容,重点强化启示中的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城乡一体、节资环保等字眼)问:这些重大举措的目的是什么?
生:(在快速翻阅了课本P88-90页后)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师总结:对!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条主线。
(点评: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余杭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四个维度的表现、原因和启示,生成并利用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本土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习有广度、有深度,实乃本课一大亮点。)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我们了解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你们觉得最难理解的是哪个举措?
生:(异口同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刚才我们在探讨“特色产业”的时候有所涉及,但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还有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换结构等。老师希望通过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帮助大家了解余杭是如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树立经济新形象,并进而理解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和要求。
【探究2]
师引导:第一步,精读教材P89最后一段,并运用“3W”法思考和标注;第二步,利用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划出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材知结合”,口头阐述。(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余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及各类行业研发设计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材料二: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余杭出台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等扶持政策,鼓励工业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
材料三:余杭抢抓与杭州主城全面融合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要素建设临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未来科技城三大区块,切实增强塘栖小城市和瓶窑等中心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运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余杭是如何树立经济新形象的?
生1:材料一中余杭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说明余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依靠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生2:材料二中余杭推进企业“机器换人”,鼓励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说明余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
生3:材料三中余杭建设三大区块和美丽乡村,说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走城镇化道路。
师点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精准,余杭确实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树立余杭经济新形象的。
(点评: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要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教材和分析典例,比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并初步学会如何“材知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知识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当然,由于文本本身的抽象性和理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仍处于“浅层次”,有待强化和拓展。)
(三)主题深化——余杭经济新理念
师:余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余杭经济新形象的塑造,必定蕴涵丰富的新理念,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吧。
【探究3】
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一方面快速阅读P87-P88有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我们上述的探究成果(黑板显示图表一新理念)思考:余杭经济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6分钟后请各组代表踊跃发言。
师:时间差不多了,谁先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组1代表主动举手回答: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塘栖枇杷等特色产业发展迅猛,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说明余杭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说明余杭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五水共治”等环境治理举措,说明余杭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师点评:这位同学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余杭经济发展新形象的举措,讲得很有道理。
师启发:是不是某个维度与某个要求只能一一对应呢?如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只对应发展是贴近实际的本土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习有广度、有深度,实乃本课一大亮点。)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我们了解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你们觉得最难理解的是哪个举措?
生:(异口同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刚才我们在探讨“特色产业”的时候有所涉及,但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还有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换结构等。老师希望通过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帮助大家了解余杭是如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树立经济新形象,并进而理解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和要求。
【探究2]
师引导:第一步,精读教材P89最后一段,并运用“3W”法思考和标注;第二步,利用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划出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材知结合”,口头阐述。(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余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及各类行业研发设计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材料二: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余杭出台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等扶持政策,鼓励工业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
材料三:余杭抢抓与杭州主城全面融合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要素建设临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未来科技城三大区块,切实增强塘栖小城市和瓶窑等中心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运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余杭是如何树立经济新形象的?
生1:材料一中余杭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说明余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依靠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生2:材料二中余杭推进企业“机器换人”,鼓励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说明余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
生3:材料三中余杭建设三大区块和美丽乡村,说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走城镇化道路。
师点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精准,余杭确实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树立余杭经济新形象的。
(点评: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要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教材和分析典例,比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并初步学会如何“材知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知识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当然,由于文本本身的抽象性和理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仍处于“浅层次”,有待强化和拓展。)
(三)主题深化——余杭经济新理念
师:余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余杭经济新形象的塑造,必定蕴涵丰富的新理念,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吧。
【探究3】
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一方面快速阅读P87-P88有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我们上述的探究成果(黑板显示图表一新理念)思考:余杭经济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6分钟后请各组代表踊跃发言。
师:时间差不多了,谁先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组1代表主动举手回答: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塘栖枇杷等特色产业发展迅猛,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说明余杭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说明余杭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五水共治”等环境治理举措,说明余杭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师点评:这位同学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余杭经济发展新形象的举措,讲得很有道理。
师启发:是不是某个维度与某个要求只能一一对应呢?如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只对应发展是平、探余杭经济新形象、析余杭经济新理念和建余杭经济新希望,共同学习了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内容。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定能在“美丽余杭”建设中再创辉煌!让我们一起为余杭经济的未来喝彩吧!谢谢大家!
(点评:本环节立足于课外实践,引领学生亲近实际、关注社会、学以致用,打破应试桎梏,彰显新课程理念,有点睛之功效。当然,对于高一学生,事涉政协、议案,略显陌生,如有具体实例抛砖引玉,则更具操作意义。)
三、教学反思
本次参加优质课评比,承蒙专家与同行认可,拿到一等奖。备课、磨课、上课过程中虽多有曲折,但收获颇丰,现总结以下几点以自勉:
(一)资源开发本土化。好的课堂犹如一出好戏,剧本的好坏直接关乎戏的成败。本课在设计之初原本是立足于中国宏观经济谈主题与主线的,虽契合教学内容,却过于“高大上”,不接地气,效果不佳。几经反复,才落地于余杭经济这个切口。对于家乡实情,学生多了一份熟悉,也平添了一份热爱,娓娓道来,层层推进,兼具效度与信度。
(三)情境设置主题化。好的课堂应该“形散神聚”,既注重情境的广度,又挖掘素材的深度,尽量做到“一例到底”、“一材多用”。本节课围绕余杭经济这一主题,以“主题导入——主题剖析——主题深化——主题升华”这一路径展开教学,主题明了,容量可控,受到听课专家与同行的肯定。
(四)学生参与主体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已达成共识,但如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来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有效参与仍是一个课题,这也是本课教学力图突破的地方。在本课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互助、合作探究、阅读文本、课后调研等活动,有话可说,有例可找,有书可看,有问可思。
【专家点评】(徐晓芸,浙江省余杭区教研室,政治特级教师)
卞巧娣老师是一个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能熟练、综合素质较好的青年教师。她执教的《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建设“美丽余杭”》-课,在余杭区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其奥妙所在可以用“高、大、上”这三个关键词概括,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立意有高度。该节课从谈余杭、探余杭、析余杭到建余杭,始终让学生以一个主人翁的角色,紧紧围绕余杭经济的发展,去学习、理解、把握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精要。尤其是第四个环节余杭经济新希望的设计,引领学生关心余杭的未来,参与余杭的建设,打破了应试的桎梏,立足学以致用,着实让人敬佩。
(二)教学设计现大气。该节课的大气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够大胆,先主线、再主题,主线体现主题,顺理成章。其次还表现在教学的手法以小见大够大度,从余杭经济发展的典例中探索、剖析科学发展的大道理,比起那些纯粹的阐述更来得令人信服。再次还表现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放”为主够大方。一般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比较难以把握,不知道学生会想什么、说什么、问什么,而卞老师放中求活,驾轻就熟,可见其扎实的功底和聪慧的机智。
(三)教学成效显上位。这节课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围绕主题层层推进、学生探究生成资源、教师点拨方向引领……,不仅将“高、大、上”的知识安全着落,学生能说会用;而且学生的合作、探究、阅读、分析、阐述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重要的是在惊叹、赞许、“冲动”和跃跃欲试中流露和构筑的“余杭情怀”更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