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教学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教学法范文1
[关键词]语法教学;智慧学习;对分课堂
引言
语法之于英语学习,一直存在很大争论。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怎么学?如何学好?一直都是大家讨论的话题。毋庸置疑,语法十分重要,它贯穿英语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之中。那么语法究竟应该如何学习,又应如何实施,本文对其进行了探讨。
1目前我国英语语法学习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片面性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近年来兴起的交际法。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认为语法知识最重要。教师一般通过大量机械操练和书面练习来训练学生,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以达到精准地掌握语言知识。传统语法翻译法采用演绎法教学,这也是我国最初语法学习的方法,其弊端是过于重视结构,易忽略语言的交流功能。它强调语法知识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性,但用孤立而静止的方式看待语法,属于知识本位的学习法,该方法培养出的多是应试能力强而实际运用能力弱的学生。鉴于语法翻译法的弊端,交际法应运而生。交际法对语言准确性要求有所降低。它着重强调意义与交流,反对教师演绎法的直接讲授知识,认为应当通过交流的方式学习语言,与语法翻译法相比,其重点在于去结构化,表意为上。在此之后,英语教学中逐渐出现了淡化语法的现象。这导致很多教师认为语法在英语教学中并不重要,仿佛只要提起语法学习,就会认为是传统观念。于是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轻视甚至不愿意讲解语法,从而导致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程建平调查发现,有60%的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词性,也不知道什么词可以修饰什么词,对句子成分更是模糊不清[1]。这是一个很恐怖的现象,对语言学习非常不利。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曾指出:“对一种语言,语法体系的习得依然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法是获得语言运用创造性的手段,缺乏语法知识会严重影响交际能力。”[2]所以在当前教学中,若片面采用以上任一种教学方式,其实都是以分离的方式看待语法学习,将语法和交流置于一个非此即彼的地位,割裂了语言本身的整体性。正如曾贤模对我国英语教学历史总结后得出结论:“语法教学,过分强调了,会给英语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若忽视了,则会带来不可弥补的缺憾。”[3]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是将规则与交流相联系的一种学习。
1.2教学评价单一性
目前,中学英语学习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根据的观念由来已久,教师往往都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认为教学评价就是考试,考试就是分析分数,分析分数就是分数排队,这种观点是学科本位,缺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4]韩丹在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展性学生评价进行研究时发现,学生评价方式有95%是通过测验与考试[5]。考试固然是评价的一种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若单一用考试成绩对学生做出评价,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从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教育并不是只为了促进智力的发展,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一定是教学评价多样化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这才是关键。
1.3学生主体积极性不高
提起语法,学生多半都感觉十分枯燥。究其原因,语法教学一般是教师先讲解语法的知识结构,然后布置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完成。单纯的背诵和题海战术对于语法的掌握而言,非但无益,而且徒增学生对语法学习的排斥厌恶情绪。“动机(motivation)是外语学习中最有影响的学习者个体差异之一,是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其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6]动机又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主要是外部环境的因素促进学生学习。学生较容易因为外部因素的改变而丧失学习动机;内部动机主要是学生内心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它能促进学生更持久地学习。所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与发展。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1.4学生实践能力不够
目前,学生学习语法主要是为了应试,而非真正的实践。这导致一些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在日常进行口语交流时依然是语法错误百出。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失败的。以上现象说明现行的英语语法学习并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表达的语用目的。过于重视背语法规则做对单选题拿到高分,这绝不是语法的智慧学习。语法的应用领域绝不应该是考场,而应是实践生活。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应是在实践中通过正确的语言运用,听懂确切的信息和正确地表达自我。
2智慧学习改进学生英语语法的思考
智慧学习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广义的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3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践行)智慧的教育。”[7]根据这3个层面,笔者认为语法的智慧学习也分3个方面:(1)通过语法的学习,掌握语法知识并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是语法智慧学习的基础部分。但是这一层次中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容易被教师们忽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分析、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事进行分析和判断;(2)通过语法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近年来,高校学生杀害同学的案件不在少数,每次都能让大家震惊。造成悲剧的原因有些仅仅是因为吵架、误会等,这其实都是与人交流能力欠缺的表现;(3)通过语法的学习,最终能在实践中运用并创新。“高分低能”现象在现代社会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僵化的,实际运用中往往漏洞百出。这也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应届生的原因,他们认为应届生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实际运用之于创新,笔者认为是递进关系,不会运用何来创新?只有在实际中会应用了才能去思考高一层次的创新。
2.1对分课堂下的语法智慧学习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创新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8]虽然对分课堂最初是针对大学课堂提出的,但是笔者认为它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首先,其目标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对分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也有别于最近兴起的讨论式课堂,将两者和谐地结合起来,既能消除传统讲授课的枯燥,又注重了教学效率,非常适合中学课堂。其次,中学生与大学生有部分的心理特质相似,能够接受此课程。再者,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进行智慧学习,来达到全方位的协调发展。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之语法教学的操作模式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教师首先讲授本单元语法内容,只做大概讲解,随后教师布置作业。本次语法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需要有书面语法知识作业,这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验学生掌握程度;二是需要有整理语法等探索类作业,这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准备。第二节课进行分组讨论,每个成员都应参与讨论,随后教师再解答小组没讨论出的问题。具体如图1所示。图1语法的对分课堂
2.2对分课堂之语法教学的优点
1)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传统课堂上,教师全盘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觉得非常枯燥。尤其是语法学习,大量的知识结构和具体规则的背诵,以及做大量习题的检测方式,让学生觉得语法枯燥沉闷。而对分课堂的优点是:首先,语法作业的布置不再是题海战术,更注重趣味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例如让学生自己发挥灵感设计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不仅可以通过作业的趣味和新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其次,在第二节讨论课中,让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的环节,能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参与了课堂,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应当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鼓励态度,让学生不产生畏难情绪,继续保有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智慧学习的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动机的激励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2)教学方法的创新。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构清晰、内容明了的知识。但是由教师全程主导的课堂,学生容易形成不思考、只记忆的不良学习模式。讨论法能启发学生思想,但是讨论的内容容易走偏,导致学习效率并不理想。对分课堂将两者结合,既注重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学生的讨论,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对于语法教学而言,前面探讨的传统翻译法的重点在于知识本位,重视语言结构的讲解,但是容易造成具体语境意义不准确;而交际法的重点在于意义本位,重视语境,但是却容易造成语言使用的正确性降低。对分课堂在语法教学法上,也能够很好地将两者优点结合起来。在第一堂课的讲授法后,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独立内化知识的阶段后进行讨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明白具体语境的运用,从而促进语法智慧学习中理性智慧的发展。3)教学评价更科学。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为考试型终结性评价,仅以分数论英雄。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且不具有完整性。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有时会受到学生心理素质、外界干扰等影响,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分课堂中,强调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对象是学生,主体是学生与教师。一方面是作业评价。教师记录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也自行记录在独立完成作业时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做出下阶段相应的学习调整。另一方面是讨论评价。通过不断改善如交流时的态度、语气或方式等来提高学生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的社交能力,由此来促进语法智慧学习中价值智慧的发展。4)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传统课堂培养出的学生,大多会考试而不会在实践中运用,而实践运用是智慧学习最重要的一方面。在对分课堂中,教师第一节课讲解语法结构,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该语法的语用场景。通过第二节课的讨论和总结,学生能真正明白该语法的用法,进而再设计真实场景的实践性作业,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比如,在被动语态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在下个语法知识点之前,课间布置一个用被动语态进行表达的小比拼。由小组长记录情况,在下次语法学习之前进行奖励,从而促进语法实践智慧的发展。
3结束语
智慧教学法范文2
为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本学期我校语文组首先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大家一起来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最后由一人执笔写出集体教案。教案每面的右边都有一方框备课札记,供任课教师补充之用。这样,既有集体的智慧,又有个人独特的教法。我们初一语文组以集体备课为依托,在教学实践中能做到同中有异。
适逢教育部课程改革评估调研组来我校指导工作,初一语文组承担了一节听课任务。为上好这一节课,我们备课组多次开会研讨,首先选好课题《纸船》,然后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好点子报上来,紧扣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最后形成集体教案。
我在教学《纸船》的过程中,以集体教案为蓝本,同时筛选、补充其他内容,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入
集体教案中的导入语是:假如你在茫茫大海中船行,身边没有通讯工具,你如何与亲人联系?
针对这一导语,我是这样想的,学生都预习了课文,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纸船”,这样就自然地进入课题,效果比较好。但是,学生缺乏思考后的交流。于是,我就设想了这样一个导入语:小时候你有没有折过纸船?(很多同学都回答折过,有了气氛),当你把折好的纸船放入水中,随水飘流而去时,你有什么感想?小小的纸船载去了你的什么愿望(大家纷纷发言,气氛活跃起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冰心的诗歌《纸船•寄母亲》,看看冰心通过纸船寄给了母亲什么》(即刻板书课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引入了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并和本诗有机结合。
二、语言积累
虽然集体教案中准备了小黑板,但有注音、解词、造句,也得花上好几分钟,由于设计的教学内容较多,时间紧,我在一个班上课时就显得时间不足,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把它融入到诗歌朗读中去。
三、整体感知
教案中有这样一个步骤:朗读全诗,你能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知道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写下了这首诗的?
学生通过朗读,一般能作答,且和教案中的点评基本一致。我在小结的时候补充了这样一段话:粼粼的海波也曾唤起冰心童年的回忆,如和小伙伴们一起套圈子,抛沙袋,有优美的大自然:海景,一颗纯真的童心,但作者去国离乡,少了母爱……我边板书“自然、童心、母爱”之后点明这是冰心爱的哲学的三根支柱,并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课本后面的附录,进一步了解冰心诗歌内容及特色。我以前总是在作者简介时介绍冰心的“自然、童心、母爱”,现在却能巧妙地利用这样一个情节,伺机插入而又点化无痕,比起以前来,确是胜了一筹。
四、分组讨论
讨论内容是:小小纸船到底承载了作者哪些情感
在学生热烈讨论交流后,针对诗句“求它戴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我补充了这样的内容:以船载愁,古诗词早有之,如李清照《武陵春•春晚》“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板书)向学生解说:愁是看不见,摸不着,是不可以衡量的,尤其是不能用重量来衡量。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愁之重。冰心在诗中也借鉴了这种写法,把抽象的愁具体形象化,用纸船来载爱和悲哀,形象生动感人,可见其对母亲的思念之深。
也许有的教师会说:现在实施新课标了,注重交流合作,老师只是起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你在这里大讲特讲古诗词,岂不是有背新课标的理念?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学生的探究交流是难能可贵的,但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由老师补讲一些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教学并非一无是处,新的教学法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一堂课下来,教师也要补讲一些内容,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不过要注意相机引入,要与整个教学融为一体,而不可孤立开来。在这里,我不但要讲李清照的词,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说出所知道的类似于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可感之物的诗句。学生果真就说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就恰到为处地把知识连贯起来了。
五、创新活动
在教学时,我完全采用了教案,把集体智慧化为己有,那就是让学生现场折纸船,并在上面写一、二句话献给母亲,回家后带给母亲。这一适合儿童的特征、富有童趣的活动,在临近下课前几分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
智慧教学法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实践运用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实际操作、社会调查等,目的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参加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动机,让其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能力。高职高专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因而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它不仅让学生获取基本的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迅速、正确的获取相关的教育理论信息,能在一定的正确的教育观的指导下,依照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在分析和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将目标转换成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教育活动,并能组织实施和分析评价。在学前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前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与桥梁。理论与实践相互映衬,开展理实结合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激励学生参与模仿教学,发挥课程教学优势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使得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层次显著提高。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前教育学生属于实践应用型人才,当学生一毕业就可以凭借自己过硬的素质和良好的技能投入到幼儿园工作中去。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讲授或灌输来实现,技能必须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进行。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中使用模仿教学模式,是将学校教学培养的人才转化为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的衔接点。它通过人为创设一种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情景和心理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仿真模拟情境下,扮演相关角色,进行心理模仿,按既定设计,通过解决问题等方式,来达到训练职业技能的教学目的。在模仿中体会教学的意味,积累教学的智慧。
比如,由一名学生模拟幼儿园老师教学,其余学生模拟幼儿,教学完全靠学生自“导”自“演”,学生不仅要展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还要考虑或表现出幼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反馈以及应答,由此再继续往后的教学。因此,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案例分析,清晰自己在模拟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孩子”的身份,做好模拟教学的心理准备。其次,实施模拟教学前要认真做好准备。一是教师的准备,教师应熟悉相应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在施教之前设计好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同时熟悉各教学环节、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来组织模拟教学;二是学生的准备,在实施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为了实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掌握相应技能的目标,学生也有必要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以及能力准备。
二、有效利用设计教学,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活动指导课程是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给学生提供了设计教学,参与活动的空间。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力,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师的指导,设计教学,实践技能。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即教师给定、学生自选一个题或一个案例,从设计教案说课组织教学反思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创造力及机智的环节。整个的设计教学包括了实际的思考与各样的活动在内,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他们会深深体会自己是自我发展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生命线,而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则是学习与发展的关键。传统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只会模仿教师的教学,对实践的运用也只停留在简单的教学环节阶段,实际运用和创新能力较差。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尤为关键。学生怎样完成角色转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对学习情景的控制;学生设计的教案也需要教师来把关;活动结束后,教师的点评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根据本学科实际,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适当时间进行实践训练,如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组织能力的训练,保教工作能力的训练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到由易到难,使学生教学实践能力阶梯式提升。利用每节课前5分钟时间进行分享活动,一“课”一“分享”,学生轮流进行“讲故事”、“手指游戏”、“音乐游戏”等简单的教学片断,学生在感受课堂教学乐趣的同时,从短小、简单的教学片断入手,对学生来说易于掌握。比如,在语言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中,针对幼儿园教学中的各类型提问进行训练。新授课中进行幼儿园教学活动单个环节的模拟教学。《幼儿园歌唱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学习中,教师在讲授新知后,紧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感知新歌”环节的模拟教学,进一步掌握此环节设计与指导的要点等。
三、构建课程评价综合方式,打造课程教学特色模式
根据不同的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特长爱好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引导和鼓励每一位在校大学生能发挥自身所长。从而形成一人一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反思、自我评价、互评等,通过实践让学生得到专业成长,将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改变学生不会学习或被动学习的现状,以达到“教,是为了最终不教”的目标,培养适应幼儿园教育需要的人才。根据学生在“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的表现情况,分析其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予缺陷的补偿和注重潜能的开发,并以此制定学生个人课表。学校每学期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使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接收到相应的知识点。一人一评价。任课老师在备课时,对同一个教学知识点,对每个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要顾及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相应的知识点,课后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分析每个学生的个别需求,为其私人定制训练方案,使学生在不同领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也使得学校特色教学更具专业性。
四、搭建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专业化成长
1.注重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在本地区甄别、遴选优质的幼儿园,建立稳固的教育实践基地,确保学生的保教见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的顺利完成。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各幼儿园进行见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日常保、教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巩固专业思想,促进专业学习。组织安排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性教育及保育实习,让学生巩固课程内容,锻炼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保育、教育和幼儿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强化职业技能,提高专业素质,为就业创造条件。
2.创新教育实践操作模式
采用2.5+0.5的课堂模式,即1―5学期在校教学,第二至第五学期每期安排见习或实习,第六学期顶岗实习。在此期间学生在“学校幼儿园学校幼儿园”间学习,进行“理论―实践―理论―实践”教学,促进工学有机结合,加强教与学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幼儿园尝试“学―做―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五、结语
在《活动指导》的教学过程中,探寻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的个性化素质与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积累教育的智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智慧教学法范文4
关键词 合唱 指挥法 教学
合唱是一种高雅的音乐体裁,是音乐会和社会文化活动中常见的形式,并深受群众喜爱。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教育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合唱教学的重要性,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多声部合唱作品的演出能力,而且在提高学生音乐整体素质和修养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社会活动中,合唱也成了一项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各地的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成立。但是,由于缺乏较为专业的合唱指挥人才,因而导致了很多合唱团水平普遍较低的局面。因此,作为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高等师范音乐院系,就应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培养合唱指挥人材的责任。然而由于各师范院系缺少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这门课的教学是很不规范的,甚至有的院系只开设合唱课,不开指挥课,因而培养的学生无法胜任合唱的排练与指挥工作。这种现象是不利于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的,而且会影响到我国合唱专业的发展与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高等师范音乐院系必须切实加强合唱指挥法的教学工作,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一定指挥水平的音乐教育人才。
高师音乐院系指挥法的教学和专业院校是不尽相同的,在专业院校,因为师资情况、教学方法以及培养目的的不同,因而他不能培养大量的指挥人才。而师范院系的学生各方面专业知识面较为宽,且这门课是必修课。因而较容易普及,也就是说,师范院系更加有机会培养具有一定能力的合唱指挥人才。
高师合唱指挥课的教学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有较长的学习时间,因此,就要求在合唱指挥教学课程的安排上,注意课程内容及上课时间,要适应集体课教学的特点,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上课内容重点突出、主攻分明,教学效果显著。
一个合唱指挥的任务不是单纯的打拍子,或提示声部的进出,他最主要的职责是正确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表现音乐的内涵。他是曲作家与演员、演员与听众之间思想感情交流的使者。因此,他首先必须正确的运用指挥法。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通过指挥手法传递给演员和听众,从而达到解释音乐的宗旨。学习合唱指挥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具有较好的音乐理论知识与文学、美学的素养,而高师音乐院系的学生恰恰具备这些条件,因此,有利于普及合唱指挥法的教学。
合唱指挥法的教学的最主要内容是学生正确的指挥手法。要培养正确的指挥手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从事教学工作。
一、正确的指挥图式
指挥图式是由一系列的点与线构成的。指挥图式中的“点”,是指拍点,它预示着音乐的速度。拍点的产生要有弹性,不能僵硬,且要求准确、稳定,拍点被视为音乐的“骨架”。“线”是挥拍过程中点与点之间手的运行轨迹,代表音乐的旋律线,被称为音乐的“灵魂”。线的走向和起伏在基本图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指挥的习惯往往会有多种变化,而这种变化其宗旨与要领是传达指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它由上肢的各个部分充分协调而构成。在实际的练习与指挥中,遇到快速的、进行曲风格的作品时,以击直线拍为主。拍点要求明确。抒情缓慢的音乐则以曲线拍为主,拍点较为隐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的挥拍图式正确、拍点明确清晰、拍线起伏层次分明,点线交融,浑然一体。这是最初步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知识点,在集体课的教学中,必须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动作,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和集体师范练习的方式,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
二、正确的起拍与收拍动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指挥,能正确的用手式带领合唱队整齐的进声,是对一个合唱指挥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灌输的指导思想。起拍动作由“准备动作一预备拍―起拍”三个部分组成,尤其要重视预备拍,因为预备拍预示着音乐的整体形象,因而要慎重的设计。起拍分为“硬起拍”和“软起拍”两种。另外,根据起拍的位置,又可分为强拍起、弱拍起和后半拍起拍三种起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谱例,指明要领――预备拍的动作要与起拍动作的方向相反:弱起拍――预备拍的动作要改变方向:后半拍起拍――预备拍轻而小,起拍动作在点上要做短暂的停顿。在合唱指挥集体课的教学中,要给予起拍的练习以足够的重视,指导学生反复的练习、实践,做到心中有数,达到在教师弹奏的节奏练习与乐曲练习中,学生的指挥动整齐划一。收拍动作也要强调“预备动作一预备拍一收拍“三个要素,它关系到音乐结束的统一性。因为它是整个指挥动作及音乐的结束,因而尤其重要。
收拍分为弱收和强收两种方式。作品结束时的情绪激昂向上。力度较强,宜采用强收束――手臂坚定有力,手随着音乐的结束变为紧握拳状,如《保卫黄河》、《团结就是力量》等。若作品结束时的意境悠长舒缓,音响减弱,可用弱收束――手势随着音乐的结束做轻柔的掐花状,如《牧歌》、《大漠之夜》等。收拍动作的设计,视音乐的内容、风格、情绪而定。另外,同一种收束方式,其手势动作也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联系作品,做不同处理的师范和讲解。让学生做到心领神会,得心应手。
三、指挥动作幅度的大小
一般而言,指挥动作的大小取决于音乐的速度、力度和风格。有较强的音响和宽广的速度的作品。如《祖国颂》《娄山关》中的部分段落,要求指挥动作幅度大,挥拍坚决、反射有力。开阔、抒情的音乐要求动作幅度大,线条优美流畅,如《牧歌》《阳关三叠》等。大幅度的指挥动作常使用大臂,甚至上身的辅助动作来加以扩展,同时打开小臂来增加线条的长度。对于幅度、力度较大的动作,要注意整个身体的稳定,可以双脚稍分开,这样不但可以保持了上身的稳定,又能衬托出音乐的整体气质。
对于欢快、活泼的音乐,如《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一般采用幅度小而富有弹性的动作,给人以轻盈、跳跃的感觉。有时可只用手指尖做轻微的点击动作,会更加贴近音乐的内涵。急速的且节奏紧凑简洁的动作。适用于如《团结就是力量》、《保卫黄河》一类风格的作品。但是,这种指挥动作要尽量避免机械式的挥拍,要按情绪的变化而适当的简化动作,或双手交替的动作,关键是即要做到动作简洁明了,又可以恰当的解释音乐。
关于这一点的练习,要充分结合乐谱,也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指导学生合理设计指挥动作,避免出现多余的动作,也要克服机械式的挥拍。
四、双手的分工与合作
在指挥过程中,右手往往起主要作用,负责音乐的节拍、速度,提示声部、指出重音、延 长音和切分节奏等作用。当然,左手在指挥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它往往提示音乐的情绪,描绘音乐的形象等。它可以单独提示音乐,也可以与右手做对称的指挥动作,还可以单独的引导声部的进入与退出,指出作品要求强调的重音和该控制的音量,提示分句和呼吸以及勾画大块的力度线条等。因此,指导学生作好左手挥拍技巧的练习及指挥动作的设计,对指挥多声部音乐作品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学习指挥法的一个难点。掌握好这方面的技巧,不但可以改变一味的对称动作所造成的单调感,而且能更加有效的表现音乐形象。在集体课的教学中,必须要求每一个学生不能出现动作不知所指的的现象。
五、手的方位与手势
手的方位指在挥拍过程中手上下活动的范围,一般情况下,其活动范围是“上不过眉线,下不过腰线”。高位置的手势一般表示强而有力的音乐情绪,反之则表示柔和舒缓的情绪。但是,指挥手法在艺术处理方面常有不同的设计与运用,如手用力打下去表示强,手柔和的上抬也可以描绘出轻而弱的音乐意境。
不同的手势对指挥音乐有不同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手形保持半握拳状,手心向下。而手心向上,手臂有力上抬,则表示音乐激昂振奋向上,如《娄山关》前半部分。掌心向前,则表示音乐轻柔安逸舒缓,如《摇篮曲》、《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一些感情深厚的作品,如《红豆词》、《银色月光下》等,常掌心向内的手势,更容易激发演员的内在的感情。
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应悉心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灵活运用指挥手势,做到挥拍准确,运用自如。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在设计指挥动作的时候,不能养成生搬硬套指挥动作的习惯。
六、主动拍与被动拍
指挥是合唱演出中的主导者。凡是速度、力度、节奏等要变化时,指挥必须提示演员,带领音乐往下进行。这样求指挥必须恰当的调整动作,预示音乐的变化。但是如果指挥一味的击主动拍,就会影响到音乐的流畅性,甚至破坏音乐的形象。因此,要指导学生仔细分析作品,合理运用主动拍与被动拍,恰当的提示音乐,引导学生投入地进行对作品的演绎。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是防止指挥者机械的挥拍法,也是指挥的一个技巧性知识,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的练习,才能运用得当,在实际指挥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集体课的教学中,对着一点的要求应相同于起拍动作的要求。
七、分拍与合拍的运用
分拍、合拍是指挥中的常用手法之一。合理的运用,将使音乐表达更加准确、细腻。一般情况下,快速进行的音乐在按记谱的图式不能适应时,可采用打合拍的方法。如《我和我的祖国》、《乘着歌声的翅膀》《蓝色的多瑙河》等,可以把6/8打成二拍子,9/8打成三拍子,3/8打成一拍子。用这样的图式来进行指挥,使指挥动作更加灵活、自如、且对音乐情绪表达的更加贴切、流畅。舒缓的音乐,因为每拍所占的时值较长。如果按记谱的图式指挥,则显得僵硬、呆板,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用分拍的指挥动作来保持对音乐节拍的控制。如合唱《大路歌》、《到吴起镇》等作品。
合拍与分拍在安排得当的情况下可以灵活的运用。可以是整首作品、整个段落,也可以是某一小节或某一拍,关键是按音乐的实际情绪而定,不可生搬硬套,画蛇添足。合拍与分拍和主动拍与被动拍一样,是指挥法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技巧,教师必须耐心的指导学生,恰当的进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做到自己的动作就是音乐进行的轨迹,融动作与音乐为一体。
八、指挥整体的形象
智慧教学法范文5
关键词:实验;探究;教育价值
以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多教师演示实验少学生实验,多验证性实验少探究性实验。现在的科学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所以实验教学的科学教育价值是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下面,我结合实验教学实践来阐述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科学教育价值。
一、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1.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科学知识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对学生有示范作用,必须保证实验成功、效果显著。对学生获得新知识、学会操作技能有一定的作用。如《科学》7年级实验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演示,学生模仿。
2.学生实验――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实验技能
同样是练习使用显微镜,如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需要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之实际应用。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①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②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③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像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1.验证性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科学知识与技能
它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知识,后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实验结论来验证已学过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验证性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是很有好处的。如《科学》八年级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但是,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看,验证性实验还有其局限性。
2.探究性实验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教师控制下的探究性实验,即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
《科学》七年级探究“水稻种子”萌发最适温度和含水量。
(1)提出问题:根据工厂化育苗,为了提高种子的萌发率需要知道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含水量。
(2)建立假设:通过上网查资料或查阅有关图书找出影响种子萌发率的大概温度和含水量。
(3)设计实验方案:先分析变量:①找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②确定主要和次要因素;③确定要控制的变量,再确定实验方案,确立需要的材料和器材并建立表格。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评价与交流。
这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教学,它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学生是在亲自动手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因此大大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巩固率。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训练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这种实验教学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动脑、动手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探究、概念的形成,使知R的理解、结论的检验、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大部分生物实验周期较长,不可能在一个课时中完成,需要通过课外实验等形式加以补充,完成实验全过程。应该让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或至少了解实验的全过程。“探究种子萌芽的外界条件”的实验,就通过星期六、日分组做发豆芽的实验,再由学生讲出归纳的关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温度。
通过课内外结合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实验确实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确实让学生“过了一把探究瘾”,在发展学生科学认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端正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实验教学应有的教育价值。
是的!现在的科学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新课程的科学实验教学追求开放、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注重实验经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影响与熏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辩证理解起重要作用。实验教学唯有达到这样的水准,才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科学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智慧教学法范文6
一、研究教材并包装教材
中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偏低,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学校、教师、家长、自身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大部分是由于所学内容与他们生活联系不够,专业性太强,难度逐年增加,学生却难以理解与接受授课内容所导致。
教师应该深入教材,研究并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生活需求,因势利导地去挖掘教材中的可授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认知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土壤。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我们不妨来学学包装,对教学也像做“广告”一样,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心动,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制定与他们心灵共鸣的教学内容。比如,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绚丽的阳光》一课,我将课题改为“阳光下的莫奈”,将原本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包装成这一节课。讲述莫奈的一系列作品以及其精神与追求;讲述莫奈为阳光而画;为时代而画。从而,从其中的一点扩展到整个印象派的全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个抽象的含义。
二、抓“厌学”生的积极性
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对美术缺少热情的学生,他们上课无所事事,自己不学还扰乱他人学>-1。仔细观察,他们的闪光点,他们面临的困难有哪些?有一次我发现平时爱闹的几位“厌学”生回答问题时,还特别有想法,有些问题回答得还相当准确。我找到了答案,他们不是对美术课完全没有兴趣,只是某些原因阻止了他们。我发现无论是什么性格、什么气质、什么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他们无论是情感丰富的、理性的、爱脑力劳动的、喜欢体力劳动的,都能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我开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合作完成作业。这种学习方法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只要适当地去引导,并让他们感觉到成就感,同学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更好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
为了鼓励每个同学,他们的表现要与小组集体荣誉联系起来,要与个人的期末美术成绩挂钩,从而形成小组监督评比的制度,促进学生良性竞争,并定期召开小组表彰会。另外每个月集体表现好的情况下,也要给予奖励,但这奖励物也要有意义,不要浪费掉宝贵的40分钟,鉴于学生们的喜好,利用这些奖励课给他们看些经典的、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另外,动画片中的音乐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感受,影片中的道德教育也很重要。要选择存在内在美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影片。
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美术课由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其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课堂上往往很容易乱起来,尤其是在课堂练习的时候,纪律极为不好,这样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们往往用大声训斥的方式去解决,但现实表现出来,以恐吓当作教育的捷径并非一种好方法。有时侯面对学生的不断讲话,耐心等待可能比大声训斥的效果来得要好。用自己的双眼紧盯着班里相对讲得最欢的那位学生,一直盯,盯到他感觉到不对劲。让学生自己感到错误比强迫他们停下来的效果要更好,用眼神来制止他们,做到无声胜有声。俗话说,“一心不可两用”,当学生还没准备好进入下一环节时,作为老师就要学会等待,严格要求学生,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尽力避免学生同时执行“活动”及“听讲”这两种任务,每个环节,都要让学生专注于一件事情,我们必须要有耐心等待学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之后再来开始下一个环节。
四、善待学生,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