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1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全球旅游总收入就已超过石油工业和军火工业。在2004年,全球国际旅游收入达6220亿美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到7.6亿人次,同比增长均达10%;全球旅游就业人数达2.12亿,约占全球就业总人数的7.5%;国际旅游收入占全球服务贸易额的29.6%,相当于全球GDP的1.53%。[1]这组数据显示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也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而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也对一些国家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就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开展了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本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出发,提出森林旅游开发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建议以供商榷。
1.生物多样性的涵义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体,确切地说,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2],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3]。遗传多样性,即指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含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内;物种多样性,即生命机体的变化和多样化;生态系统多样性,即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内生态过程的多样性[4~6];景观多样性指的是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7]。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核以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因素和人类生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8]。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傅伯杰等(2001)认为生物多样性的具有利用价值及内在价值,将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价值分为直接利用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利用价值就是指为人类消费提供的那部分的生物资源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于其维持生物圈的功能[7]。1995—1997年王健民等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提出生物多样性总经济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使用价值和存在价值四个方面,并进行了评估约为40万亿元(如表1)[9]。
从表1可见,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联系的间接使用价值,占其总价值的约95%。这一部分价值也正是生态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资源基础。例如,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自然生态环境——以景观多样性为基础;生态旅游欣赏的对象是自然景观、自然植被、自然中重要的动植物类群、特定的物种、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和特殊的生活方式——以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为欣赏对象。
表1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初步评估结果
价值类别
价值(元)
直接使用价值
产品及加工品年净价值
1.02×1012
直接服务价值
0.78×1012
小计
1.80×1012
间接使用价值
有机质生产价值
23.3×1012
CO2固定价值
3.27×1012
O2释放价值
3.11×1012
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价值
0.32×1012
土壤保护价值
6.64×1012
涵养水源价值
0.27×1012
净化污染物价值
0.40×1012
小计
37.31×1012
潜在使用价值
选择使用价值
0.09×1012
保留使用价值
0.13×1012
小计
0.22×1012
合计
39.33×1012
摘自《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998。
2.森林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旅游就是以良好的森林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体,利用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多功能,辅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经过科学保护和适应开发,为旅游者提供游览、休闲、度假、保健疗养、文化娱乐和科学教育等旅游服务。[12]
生物多样性不仅为森林旅游提供基础资源——生物资源,又为森林旅游提供美学价值,为此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森林旅游得以持续、成功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随着森林旅游的无序、盲目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我国数次森林资源清查的资料显示,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00;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1984~1988)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33.73;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78.63,增长了1.9倍[8][10]。森林旅游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存在不确知性(Uncertainly-Known)的特性,人们还不清楚森林中到底有多少物种,加上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种资源或一个系统,本身也处在发展变化之中[11]。所以,人们还不能确切评估森林旅游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大小,大部分专家是采用定性的方法来评价。
经营者以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森林旅游,目的是使经营者自己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必然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能流和物流,对系统内的生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比例和土壤的外部形态等产生一定的影响。[13]据韩也良(1991)研究,旅游区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对山体和植被的直接破坏,往往是其基本建筑面积的几倍和几十倍。[14]森林旅游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森林生物个体的影响。大量涌入的游客的活动使动植物的繁殖习性变得紊乱,使个体的生命周期扰甚至阻断,影响到物种种群的繁衍进程,改变种群结构,严重的会造成物种的灭绝。
(2)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反复的旅游践踏会破坏土壤物理结构,降低土壤层厚度,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从而破坏动植物生活的基础环境。另外,旅游活动在自然环境中造成大量的垃圾堆放,会导致景区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变,并阻塞空气和光线,从而造成土壤营养状态的改变,使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特别是不可降解甚至有毒物质的产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
(3)对森林景观多样性的影响。旅游设施建设过程中大量伐除植物,改变了植被覆盖率或植被结构性质,造成景观破碎度加大,导致景观多样性的降低[7]。
(4)频繁的旅游交通为外来种入侵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便利,另外,大面积建筑物或公路阻隔了两个生境之间物种交换,从而影响到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3.旅游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随着森林旅游活动的开展,其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考验,而且旅游手段越现代化、旅游密度越高,产生的负作用就越大[15][16]。由于政府过去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以及对游客教育的忽视,使得生物多样性迅速衰减,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刻不容缓。
3.1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以物种为中心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两种保护途径[1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从物种保护开始的,但经验表明,单一的物种保护很少能够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18]。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设法保护物种的生存环境——生态系统和景观。在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物种生存环境的保护。比如,在较大范围的自然区域内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应注意规划出的游览区和游径区域一旦有较大强度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状态相比较),是否会影响已建立的自然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网作用的发挥。要求坚持对保护区网外缓冲带以内区域(包括核心保护区、生境走廊、内缓冲带)的严格保护,应将人类活动都限制在外缓冲带及以外的范围内,以免由于人类活动区的不科学规划,造成区域内物种基因、能量、物质流通渠道的损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与破坏;其二,应建立相应的物种监测体系,对每个物种建立档案,以便于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实施。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1)将森林旅游区分为中心活动区和生态缓冲区两部分。在生态缓冲区内严禁破坏森林资源。
(2)采用高设计标准使园内建筑物风格与周围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3)把对环境影响大的不适宜商业活动及设施集中到中心活动区或敏感环境区域外。
(4)在上马娱乐项目时要考虑到生态效应,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
(5)对旅游者普及生态教育,自觉以生态意识贯穿整个旅游活动,并且能够自觉保护旅游资源。
(6)设立醒目而生动有趣的保护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标识牌。
(7)将垃圾分类别(玻璃、塑料、纸品、易拉罐)收集,统一处理。
3.2应处理好的问题
虽然森林旅游对森林生物多样性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森林旅游割离开来,而应该借助森林旅游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促进森林旅游的持续发展。所以在进行森林旅游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森林旅游应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向游人传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科学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之效果。为此,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经营者可以在森林旅游地建立动植物标本档案,供游客参观。还可在森林旅游区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等教育标志。还可通过发放环保宣传单、导游员生动解说等,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2.依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展森林旅游,维护生物生存环境。大部分森林是无效旅游资源,游客一般集中在旅游线路附近,因此应该考虑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所谓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某地区的自然环境所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动量[19]。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来控制游客量,可以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利用,避免开发经营后“人满为患”对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应加强研究,加强管理监控,采用景区分流、价格分流等有效的人员分流方法,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旅游科学文化品位和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4.讨论
对于森林旅游区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极其重要的,也是维护其自身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但是,如何分析生物多样性与其环境的关系,如何找出影响生物多样性与发展旅游的关系,如何找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不但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是对森林旅游区的经营,同样是迫切需要在经营与设计中解决的问题。把保护与经济发展,把保护与持续利用目标相结合,使保护成为一种积极手段。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旅游调研.2005,(10)
2.陈灵芝.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对策.见:钱迎倩,马克平主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15
3.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1993,1(1):20~22
4.McNeelyJA,MillerKRetal.Conservingtheworld.Biologicaldiversity.Gland,Switzerland,1990
5.SouleME.Conservation:tacticsforaconstantcrisis.Science,1991,253:744~750
6.NAS(NationalResearchCouncil).Conservingbiodiversity:aresearchagendafordevelopmentagencies.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92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2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人工林;日本落叶松
日本落叶松(Larix leptalepis)原产日本,1909年左右引进我国,以其速生丰产、优质、适应性强等特点在我国黑龙江至长江流域大面积分布。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1974年进行日本落叶松引种试验,1990年大面积推广造林,目前,营造人工林14666.67hm2,为小陇山林区主要生态公益林。
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促进林养分循环和维护森林立地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林下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是群落结构最基本的特征,而物种多样性是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性的综合反映,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类型、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和生境差异。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经营水平的提高,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大,同时,人工林生态系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面对各种生态问题,政府与林业研究者逐渐重视林下植被在养分循环和稳定林分生产力等方面的作用。在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方面,生物多样性的争论层出不断,有学者提及人工林与乡土生态系统相比,生物多样性是否降低,有学者则认为,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并无显著变化。
1 林区概况
洮坪林场地处秦岭山系西部余脉,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游。地理位置东经104°37′~105°01′,北纬34低22′,林区海拔在1600~3300m,坡度在20~50°,气候高寒阴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7℃左右,无霜期为160d,森林覆盖率35.1%。林区境内3条主要河流洮坪河、碧玉河、白家河(沙金河)均属西汉水一、二级支流。林区树种以红桦为主,其次为白桦、山杨、椴木、枫杨、华山松及少量云冷杉等针叶林。林区内有许多名贵中草药材、珍贵野生动物以及丰富的黄金矿产资源。由于气候、地形、经纬度和垂直分布的影响,种群结构和区系成分有明显的差异,有自身的独特性,孕育和保存了丰富的植物种类资源。
2 人工林经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
在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林分密度,改变植物群落生境的异质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而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洮坪林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分,随经营时间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人为干扰,对林下层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影响程度灌木层最大,更新层次之,草本层较小。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分随其林龄生长的变化,不同时期和不同抚育强度的人为干扰,受其林分密度变化的影响,其林下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林分未郁闭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生物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灌木层在密度较大时,生物多样性的各项指数都较低;密度较小时,其生物多样性各项指数随密度减少而增大的变化规律不一致,是由于在林分生长抚育期采取全面割灌措施,大量清除了影响林木生长的藤灌,使其在干扰过后多样性各指数均大幅度降低。草本层则符合密度较大和较小时,其生物多样性各指数都较低的密度变化规律。更新层在密度较大时,其多样性各指数较小,密度小时,生物多样性各指数较大。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3
关键词:森林抚育;植物多样性;措施;云南景洪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4702
1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发挥其生态功能的重要保障。如果森林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较差就很难抵御病虫害的侵袭造成大面积的死林现象,并对于加快碳循环方面也是不利的,所以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得不到保障就会对森林的生态功能起到阻碍作用。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结构存在问题,那么也将不利于森林的经济效益,比如木材的采伐以及游客的旅游等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植物的多样性。通过对森林的抚育能够显著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的多样性,通过一系列的除草灌溉以及施肥等措施能够显著地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能为森林的多种植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进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的多样性。所以积极地开展针对云南景洪地区的森林抚育对于保持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森林抚育对云南景洪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1 云南景洪植物多样性现状
根据云南省景洪市植物统计相关资料, 景洪市是云南当地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景洪市已知植物种类达264科1471属3890种,植被类型多样,自然植被有8个植被类型,13个植被亚型和29个群系;有哺乳动物102种,鸟类427多种,两栖爬行动物115种,鱼类近100种,昆虫种类更为丰富。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4种、野生动物35种,又是我国珍稀动植物的荟萃地。景洪地区植物的多样性不仅是我国植物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世界植物学界研究的热点区域,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以及采集样本较为困难的限制,该地区还有很多濒危的树种以及生物还没有被发现。
2.2 森林抚育对植物多样性影响
森林抚育的目的是调整树种组成与林分密度,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木材质量和工艺价值,发挥森林多种功能。
云南省景洪市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来源于其较为厚实的天然林基础,但是目前对森林的砍伐现象较为严重且尤为突出,所以亟待采取措施展开对云南省景洪市的森林进行抚育,最大限度的保持该地区植物的多样性。
对于森林进行抚育能够显著的改善林分产能。通过进行森林抚育能提升森林的经济价值以及碳汇集能力还能够显著提升森林的生产力。通过对于云南省景洪市的森林抚育的部分试点的成果可以看出,通过进行森林抚育使得景洪的储蓄量明显的增加了。林地生产力的提升是林地植物多样性的保障。通过进行森林的抚育有效的避免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竞争现象, 为很多生长条件较为苛刻的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通过森林的抚育还能够有效地调节林下的制备。据有关资料表明对于林下的制备进行较低强度的采伐对于植被的种类、密度以及盖度等参数影响较小,而具有中强度或者是大强度的砍伐则对于森林的影响较为严重。进行抚育采伐要选择较为合理的采伐的方式,通过合理的采伐方式来降低植物数量减少所带来的不利的影响,为植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让其进行休养生息。
另外通过合理的采伐还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的结构。在对森林抚育的过程中进行适度的采伐,使得植物生长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由于增加了土壤对于有机物质的分解能力使得土壤的肥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另外通过合理的间伐也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的活性,也正是由于土壤酶的集聚为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较为合理的环境,为微生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此外森林抚育还能够营造更加具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体系。通过森林抚育的过程也显著的改善了当地的卫生环境,减少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这些举措对于维持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加强景洪市森林抚育的重要措施
按照提高生态功能和促进林木生长的原则,主要采取定株抚育、生态疏伐、卫生伐和景观疏伐等抚育方式。
加强对于森林抚育作用的宣传, 并完善关于森林抚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经过多年的森林抚育工作,当地积累丰富的森林抚育的经验,人们也深入了解破坏森林所要面临的法律刑罚,但是面对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还是有很多的单位和个人铤而走险,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违反森林抚育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要结合到森林抚育的法律对当地的人民群众积极地宣传破坏森林抚育的严重后果,将经营抚育的措施确实落实到位。
加强抚育技能推广,能够显著的改善操作的技能和经验, 对于森林的抚育包含多项的内容和程序, 在森林抚育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采伐技能,是否采取了合理合情的方式进行森林采伐。在这个过程中将透光抚育以及生长抚育二者协调好,解决不同的树种之间以及不同的植物之间的竞争生长的关系。作为云南省景洪市已经开展了多年的森林抚育的工作,应该多召开一些森林抚育的经验交流会来交流森林抚育的经验。
林区的补偿与补贴显著提升了, 对于森林进行抚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当地群众广泛地参与,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当地的企业应该着眼于长远,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关系。在实施森林抚育的过程中做到公益补偿兼顾公平。采取政府主导市场推进以及生态保护等原则,建立起由财政和林区的政府对当地群众的直接补偿以及间接补偿的措施和完善相应的体系。
4 结语
云南省景洪市具有十分丰富的植物资源,当地森林覆盖率较高,林区的植物种类达到了264科1471属3890种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对于生物物种科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林区植物的多样性也能够有效的提升森林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得森林系统的生态功能得到保障,通过对森林抚育以及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发现,森林抚育能够有效的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而积极的开展森林抚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谭惠瑜.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抚育关键技术[J]. 绿色科技,2013(8).
[2]陈 丽,董洪进,彭 华.云南省高等植物多样性与分布状况[J]. 生物多样性. 2013(3) .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4
1. 前 言
2.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3. 中国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4. 中国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
5. 结 语
提 要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至1993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618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本文在总结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概述了自然保护区对各类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驯化物种、野生亲缘种及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包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各组分已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分布及管理;评价了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各组分保护的效果;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
1. 前 言
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和“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就地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自然保护区8619个,面积达79226.6万hm2,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1]。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l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818.4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2],其中,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717个,面积6607万 hm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个类型[3],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433个,面积4703万hm2。
2.1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森林类型很多,分布很广,森林面积13370万 hm2。据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共分27大类460个类型,而森林生态系统就占了16大类,约185个类型[4]。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开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半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71处,面积1429万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l80个,面积337.8万 hm2。两者面积合计1766.8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的森林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较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主体;而且分布较广,遍布全国所有林区和生物地理区域,代表着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寒温带针叶林的黑龙江呼中保护区;保护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黑龙江丰林、凉水保护区,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辽宁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河北雾灵山,河南老君山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的河南鸡公山、安徽马宗岭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安徽古牛降、清凉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公山、壶瓶山,广东鼎湖山,广西大明山,四川缙云山,云南哀牢山,西藏察隅等保护区;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尖峰岭、白水岭、五指山等保护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一批保护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带谱的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陕西太白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云南高黎贡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护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网络,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我国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虽然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森林面积的13.92%,但与我国林业用地面积相比,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2%。在保护区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比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广东等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其森林资源拥有量还不相适应,有待加强。此外,大兴安岭林区和黄土高原、太行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有一定差距。
2.2 草原与草旬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草地约17300万hm2,占国土面积18%[5],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草原类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类。我国草原和草甸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 137.8万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4万hm2。两者面积共计142.2万 hm2,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0.82%。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草甸草原的黑龙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护区,保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内蒙古锡林郭勒保护区;保护干草原生态系统的宁夏云雾山草地保护区;保护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巩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护区。我国拥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众多,并孕育了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已建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偏少(仅占保护区总数的2%),而且面积也很有限(亦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至今尚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另外,从草地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现有保护区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要求。
2.3 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荒漠面积约192OO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6],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主要类型有草地荒漠、典型荒漠、极旱荒漠以及高寒荒漠。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83年建立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到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此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3006.7万 hm2;另建有荒漠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560.2万hm2。两者面积总计3566.9万hm2,占我国荒漠总面积的l8.58%。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原始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保 护高寒荒漠、高寒草甸和珍稀野生动物的西藏羌塘保护区;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的甘肃安西自然保护区,等等。我国已建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虽然数量不多,仅占保护区总数的1%,但面积很大,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5%。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维持和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和植被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荒漠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特别是西北地区将是21世纪我国能源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当前更要注重荒漠类型保护区的建设,尽可能多地划定一些保护区。另外,由于荒漠保护区面积大,难以封闭管理,因而要采取特别措施,加强对已建保护区的管理,禁止在保护区乱捕滥挖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要阻止保护区内非法采矿活动。
转贴于
2.4 内陆温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
内陆湿地和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泽。我国湖泊、河流众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蒙新地区和云贵高原;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地、三江平原和川西若尔盖高原等。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38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4%。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始于70年代后期,目前已建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91.6万hm2;另建有内陆湿地和水域生境的珍禽、候鸟、水生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64个,面积675.4万hm2。两者面积合计767万hm2,约占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的20%。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沼泽生态系统及珍禽的黑龙江洪河保护区;保护高原湿地的贵州草海保护区;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和珍禽的内蒙古达赉湖、吉林查干湖、云南茨碧湖、泸沽湖等保护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海南文澜江、四川通江诺水河等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滞纳洪水、抗旱排涝、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功能,并且还是许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与繁衍场所。但湿地生态系统也具有脆弱易变的特点,易受自然条件制约和污染影响。目前,由于乡镇工业污染日益严重,许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影响到人体健康。因此,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设,而目前湿地类型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都偏少。我国河湖众多,类型丰富,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面积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此类型保护区的发展潜力很大。
2.5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濒临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近海水域纵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面积达470多万km2。大陆岸线长达1.8万余km,近海有5100多个岛屿。我国近海因地域差异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河口、港湾、红树林、珊瑚礁、岛屿和海流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到1993年底,我国已建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5个,面积37.8万hm2;另建有海洋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31个,面积336.3万hm2。两者面积374.1万hm2,分布于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的海岸沿线和近海海域。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海南三亚、临高角等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海南东寨港、青澜港,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广西山口、北仓河口、福建龙海等红树保护区;保护海涂湿地等保护区;保护岛屿生态系统的海南万宁大洲岛、浙江南麓列岛等保护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近海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l/2,随着海洋国土意识的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逐年增加,海洋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剧。与其要求相比,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3.中国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动植物种类约占全球动植物区系的10%左右。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是自第三纪后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冰川覆盖的影响,保存了许多在北半球其它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种类,特有种、属也很丰富。加强中国野生生物资源的就地保护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我国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得到充分发展。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284个,面积1904.1万 hm2。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257个动物种和类群以及国务院环委会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354个植物种的大多数都已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
3.1 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
在284个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中,有214个为野生动物类型,面积1800.l万hm2。其中:——保护陆栖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大熊猫的四川卧龙、唐家河,甘肃白水江、陕西佛坪等16个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的陕西周至、西藏芒康等保护区;保护东北虎的黑龙江七星粒子保护区;保护亚洲象的云南南滚河保护区;保护长臂猿的海南坝王岭保护区;以及陕西牛背梁羚牛保护区,海南大田坡鹿保护区等。
——保护水生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湖北长江新螺段和天鹅洲两白暨豚保护区;广西合浦儒艮保护区;新疆布尔根河狸保护区;辽宁大连斑海豹保护区等。
——保护以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浙江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广东惠东海龟保护区;新疆霍城四爪陆龟保护区;江西潦河大鲵保护区;辽宁蛇岛保护区等。
——保护珍禽及候鸟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辽宁双台河口、江苏盐城、西藏申扎、云南会泽、甘肃尕海等鹤类保护区;山西运城、山东荣城、新疆巴音布鲁克等天鹅保护区;山西庞泉沟、芦芽山等褐马鸡保护区;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江西鄱阳湖、青海青海湖鸟岛、内蒙古达里诺尔、甘肃苏干湖等侯鸟保护区。
——保护珍稀鱼类和其它珍贵水产资源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呼玛河、逊别拉河保护区;福建宫井洋大黄鱼、长乐海蚌保护区;辽宁三山岛海珍品保护区;广东海康白蝶贝和海南临高白蝶贝保护区;等等。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如华南虎、东北虎、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朱鹮、赤鹤等种群数量均在100只以下。而且以往的保护主要集中在珍稀濒危动物种,而忽略了一些常见野生动物种的保护,继而使这些种类也走向濒危,如黄羊、狼、黑熊等。另外,以往的保护偏重于脊椎动物,特别是大型哺乳动物,而忽视了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贝类的保护。对水生动物的保护也重视不够,这些物种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
3.2 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
我国已建立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104万hm2。其中: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水杉林的湖北利川、湖南洛塔保护区;保护洪桐的湖北星斗山保护区;保护银杉的广西花坪等保护区;保护桫椤的贵州赤水、四川金花、邻水等保护区;保护金花茶的广西防城上岳保护区;保护苏铁的四川攀枝花、云南普渡河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用材树种的代表性保护区有:吉林白河长白松保护区;福建罗卜岩楠木保护区;福建三明格氏栲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药用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五马沙驼药材保护区;广西龙虎山药材保护区;等等。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已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但由于有些物种种群不集中,在保护区内的种群量比较有限,而种群的相当部分散生在保护区之外,这些种群极易遭受威胁,应以建立自然保护点的方式加强对保护区外种群的就地保护。有些经济药材植物极易遭受人为破坏,即使在保护区内,也遭到偷采偷挖,如人参、杜仲、天麻等植物,对此,需要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此外,以往的植物就地保护比较偏重于大型木本植物,常常忽视对草本及灌木植物的保护,而草本植物往往因生活强度弱,对环境改变特别敏感,常因人类影响而更易走向灭绝。在今后的保护区发展规划中,应注意这些方面。
4. 中国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
遗传资源是指驯化家畜动物、栽培作物的品种资源及其野生亲缘种。我国农业历史悠久,遗传资源极其丰富。随着外来品种的引进、推广和高产品种的种子专业化生产,使家畜和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特有的一些地方性古老、土著品种已逐渐消失。随着自然生境的不断缩小,一批农作物野生亲缘种正遭受生存威胁,有些已经消失。这些野生亲缘种对改良作物品质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应当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我国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以遗传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多,主要有:保护栽培果树野生亲缘种的新疆巩留野核桃保护区、塔域巴旦杏保护区等;保护野生花卉资源的湖北保康野生腊梅保护区、黑龙江老山头荷花保护区等;保护淡水鱼类种质资源的江西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地保护区等。遗传资源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中国是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据统计,在我国栽培的600多种作物中有237种起源于本国。而我国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方面差距较大,甚至尚未起步,很多工作有待于开展。例如,我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分布有3种野生稻,但至今尚未建立野生稻生境自然保护区,随着农业开发,野生稻生境将日益缩小,不久将会消失,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国际性关注的热点,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关健内容,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因此,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问题,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应十分重视遗传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力争多建立一些保护区。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5
南方森林通常意义上包括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贵州共10个省区的森林,在这10个省区域内分布了我国37.12%的森林面积,保存着全国15.97%的森林蓄积[1]。南方森林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地位,其分布范围涵盖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几大水域,森林覆盖率非常高。
2南方森林生态资源经营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2.1规划指导思想。南方森林生态资源经营规划编制需要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森林资源经营方针[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林区生物多样性,逐渐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2.2规划原则。南方森林生态资源经营设计方案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互兼顾、相互协调的原则,确保森林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第二,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以及利用并重的原则,协调好国家、地方与经营者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利益;第三,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协调好森林经营的短期与中长期的目标以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第四,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的功能区以及不同森林类型的功能和具体的潜力进行合理的协调。
3南方森林生态资源经营目标
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理论,对森林资源形成严格的保护和科学的培育,着力增加森林的蓄积量,逐渐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进一步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将森林的各种优势全面发挥出来,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3.1资源目标。首先,需要稳定森林的覆盖率,确保森林的覆盖率稳定并要使其保持在84%以上的水平[3]。其次,增加森林的蓄积量,确保森林的蓄积量在经营规划实施前后能够实现平均每年3%以上的净生长率。最后,优化森林的资源结构,对森林中的林中、林龄以及树种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在规划期内进一步扩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模,增加防护林以及特殊用途林的规模,相应减少用材林的范围。同时,加快大径林材的培育,逐渐减少中、幼龄林木的面积,增加近、成、过熟林的面积。另外,还应该加强珍贵树种的繁育工作,科学经营现有的林分,促进其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的发展。3.2生态目标。首先,需要进一步扩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模。南方森林的生态区位非常重要,其中涉及到多条重要的水域,覆盖范围也较广,是构建我国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南方森林的公益林面积大约占全部森林面积的20%左右,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完善公益林区划布局,在经营规划中应该进一步扩大公益林的面积,使扩大面积之后的生态公益林所占的比例能够达到森林总面积的30%以上,从而确保森林资源应有的生态价值,保证饮用水源等生态敏感区域的生态安全,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强区域内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小区的保护和建设工作,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提升省级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价值。同时,需要加强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管理工作,在森林资源经营过程中需要加强保护、维护以及合理的利用本地特有的生物物种资源,确保生物的多样性。3.3经济目标。首先,维持木材生产与木材经济收入。结合当前的森林资源状况,在保障生态公益林面积增加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来完成对现有森林采伐限额的保障能力,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对于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度较高,森林资源的采伐总量指标不宜大幅度降低。总体上仍然应该保持稳定的木材生产和木材经济收入。其次,提高非木质资源的经济贡献。为了进一步加快建设和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需要适当降低林木的采伐限额,加大非木质资源的经济利用,其中主要为大毛竹林,大毛竹林生长速度较快,短期可成经济林,能够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3.4社会目标。首先,推动森林城市的建设进程。实施森林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森林城市的创建,弘扬生态文化、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城郊森林、城边绿化等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其次,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借助南方森林丰富的旅游资源,利用各种自然保护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品质的森林旅游产品,形成集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森林旅游区,实现生态景观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复合型经营产品,展现森林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主体,努力构建生态旅游目的地。第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林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能够进一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食用菌行业,其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能够进一步优化森林资源配置,降低森林资源的消耗,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创造就业岗位。森林资源的经营规划中的各项工程的实施能够为区域内的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比如人工造林、森林抚育、森林保护、森林道路建设等,通过各项工作岗位的提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同时,这些项目在实施以后能够带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比如林木加工,能够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4主要问题与对策
4.1主要问题。4.1.1林木采伐类型。在“十三五”期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对森林采伐限额总量进行了下调,但是采伐类型的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4]。这种变化对森林经营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是用材林主伐量的增加以及公益林更新采伐量的增加。用材林主伐量的增加,如果简单的采用皆伐的方式,必然会增加采伐迹地,使每年迹地更新以及幼林的抚育任务增加。公益林更新采伐量的增加直接关系到公益林的采伐利用面积,并且更需要加快更新采伐技术的研究。4.1.2树种结构。南方森林中主要分布了乔木林、阔叶林和松木林等林材种类,其中公益林资源的进一步增加,商品林资源下降,同时,优势树种结构出现变化,松木面积减少,杉木面积增加。松木资源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来对松木资源的大量利用以及松木材的利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还涉及到森林经营的相关问题。4.2对策措施。针对当前南方森林采伐类型的变化与森林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需要充分认识传统森林经营方式,实施基于生态保护的森林资源经营方式。森林生态资源经营的特点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设计经营措施,其主要目标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同时保持和提高生物的多样性,使森林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开展适应性经营,其关键在于优化调整森林的结构,使单一的纯林转变为多成分的混交林,单层林转变为复层林,林下通过更多的林下木与草本植物提升生物的多样性,提升森林系统的生态效益,改善森林环境,同时促进森林地力的持续提升。4.2.1更新林木资源的采伐方式。更新采伐方式的最佳选择是择伐方式,择伐是一种集约型的伐木方式,集森林的采伐、更新与抚育于一体,能够同时保证林木的旺盛生长以及达到采伐年龄的林木的伐后更新,在确保森林连续覆盖率的基础上,将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其最适应的是防护林和风景林。择伐方式在用材林经营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多种效益,降低皆伐方式带来的生态风险。通过择伐的方式,能够减少采伐迹地,降低更新造林的成本和压力。择伐方式适用于混交异龄林,对于现实林分,大部分都可以进行诱导混交林和异龄林的适应性经营探索,包括在现有林中进行珍贵树种的补植来提升森林的经营效益。4.2.2培育松木资源。根据景观类型学的基本原则,以森林景观的外在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可以将南方森林景观分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等多个类型,其中松木林是最主要的针阔混交林种类[5]。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寻找一种不仅能够较好地发挥生态功能,又能够较好的发挥经济效益的森林类型,松阔混交林就成为了最佳的森林类型。在传统的森林经营模式下,通常采用择伐的方式进行小班经营。通过对传统经营方式的深入分析,尤其是以景观生态学中关于生态干扰的原理正确评价传统经营方式有利于解决现实林分中的各种问题。农民在松木林和松阔混交林的传统经营模式下,一般采用打枝、割灌、扒松针等方式获取木材,这些无意识的生产方式能够很好的满足马尾松更新的生存要求,并且发挥了一定的疏伐效果,增大了林中的透光度;扒松针包括林中取土实际上是对林地清理和土壤干扰的行为,能够发挥暴露土壤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松林的天然更新,实现了一定时间段内,松阔混交林的自然循环生长。要想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状态,一定的人为干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能源结构以及肥料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传统的干扰行为受到中断或者弱化,松林的自然更新面临较大的困难,加速了林分向常绿阔叶林的过渡,导致松木林资源的面积逐渐减少。因此,适当的人为干扰不但不会破坏森林系统的生态持续性,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适当的人为干扰能够对森林资源在生态演替过程中进行有序调节,在正常的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中,松阔混交林会逐渐向常绿阔叶林转变。但是通过一定的人为干扰,能够使其演替过程发生倒转。对其进行定期的干扰,则能够使松阔混交林始终保持在一种稳定的状态,持续提高木材和非木材的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4.2.3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财富,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生命资源的综合。森林是陆地上最主要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植物多样性、住群落组成以及群落生境的多样性,同时为动物种类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环境,森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因此,森林在经营过程中,如果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是实现珍惜野生动植物资源就地保护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内容,更是森林生态经营的重要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包括对各种自然保护区、重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有效管理,确保生物的多样性。在森林资源经营的各个环节,不仅需要加强对本地特有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维持和合理的利用,同时还需要对外来的生物物种进行合理的利用。在森林培育和利用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种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景观资源的保护工作。
5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关系。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森林经营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的可持续性,而且还能确保森林资源经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陈东腾 李燕芬 邓晓玲 谢晓东 单位:广东省湛江市鼎盛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东腾.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制度建设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4,(3):64-66.
[2]陈东腾.浅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的调查措施[J].魅力中国,2014,(8月上):34.
[3]赖昌巧.浅谈森林资源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4):234-236.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6
关键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环境稳定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自然界认识的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计算方法,但是由于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功能多样行性和认识上的差异,各种评价方法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是太子河上游的水源涵养林区,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对于改善辽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辽宁中部城市饮用水源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林区居民对森林植被的高度依赖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林区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算,阐明其生态功能方面的作用,为提高林区居民对环保认识,制定林区发展规划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依据。
1自然概况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地处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东部,称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244906—1245708,北纬411638—412110。距桓仁县城70公里,在桓仁县和抚顺新宾县交界处,总面积1.5万公顷。
老秃顶子保护区属长白山龙岗支脉。森林植被属长白植物区系。由最高峰老秃顶子山放射成三条河流分别注入浑江、太子河,最高峰老秃顶子海拔1376.3米,素有“辽宁屋脊”之称,
老秃顶子保护区的土壤以棕壤和暗棕壤为主,棕壤为本区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海拔900m以下的落叶阔叶林中,暗棕壤为本区的垂直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900m以上的中山草甸和暗针叶林中,土壤湿润,有机质含量高;
老秃顶子保护区位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中的辽东冷凉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6.3℃,绝对最高气温37.2℃,绝对最低气温—35.7℃,≥10℃年有效积温为3005℃,年降水量为870--1060mm,是辽宁省最湿润地区;无霜期为133天。
老秃顶子保护区水平地带性原生型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垂直地带性质北温性云冷杉暗针叶林,属长白山、阔叶混交林林的西南延伸部分,日伪时期的掠夺是破坏和下部开垦耕地,原生型顶级群落已破坏殆尽,再加上上述经营过程,形成了次生林的不同演替阶段,森林覆盖率为97%;植被类型多样,主要有蒙古栎林、山杨,白桦林、杂木林,和柳叶绣线菊灌丛、锦带花灌丛及红丁香灌丛等。现有低高等植物232科,1788种;陆生脊椎动物63科,222种;昆虫131科,7088种。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17种,野生动物22种。有古化石孑遗植物紫杉、天女木兰,世界独有的冰川时期孑遗植物双蕊兰。
2生物多样性价值计算方法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所包括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所提供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价值;我国在1994年国家科委组织的自然资源核算研究中,将森林资源环境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又分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可分为消费性的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和非消费性的价值(提供人类欣赏的对象);间接使用价值(即生态功能,指间接地支持和保护经济活动和财产的环境调节功能,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CO2的汇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等)。按照我国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分类,本文主要探讨评价了使用价值,包括活立木价值、经济植物资源、森林旅游价值等直接使用价值,和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价
3.1直接使用价值
3.1.1消费性的价值
在老秃顶子保护区森林系统中,消费性的价值主要包括活立木价值、药材价值、食用野果、野菜价值、菌类价值、畜牧养殖价值等几个方面;
⑴活立木价值(V活立木)
根据辽宁主要树种动态序列立木林价和老秃顶子保护区森林资源统计资料,计算活立木价值。森林的活立木蓄积年增长量价值计算式去为:V活立木=Si*Gi*Pi
式中:Si—各林分的活立木蓄积量;Gi—各林分的净生长率;Pi—各类林木的活立木林价。
对老秃顶子保护区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增长量及价值的统计结果。
(2)野果及其它林副产品价值
根据调查资料进行统计计算,2002年林区野果及其它林副产品价值为657.99万元,实际利用价值为120万元。野果及其它林副产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野果:野果种类较多,但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种类主要为榛子、毛榛、山梨、软枣子与核桃楸。经过对林区野果储量及居民家庭采收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出五种主要野果总价值为12.79万元,居民采收野果收入为7万元,
②药材:经过调查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达700多种,根据样地调查资料和聚类方法进行林区内各药用植物资源储量的计算。经统计,林区内所分布的人参、辽五味、辽细辛、东北红豆杉、黄檗、龙胆、羊乳、獐耳细辛、东北延胡索、北马兜铃、兴安升麻、北乌头、威灵仙、刺五加、花曲柳、地榆、朝鲜羊藿、铃兰及天南星等28种储量大、经常收购药材的价值为1802.61万元,以此作为药材的储蓄量价值,按照药材的平均生长年限3年计算,则每年药材资源产生的价值为700.8万元,实际调查统计林区居民依靠药材年收入为13万元。
③食用菌:食用菌类包括榛蘑、松蘑、木耳等,食用菌价值以居民实际收入进行计算,经过统计,居民食用菌年收入44.4万元。
④山野菜:我区山野菜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刺嫩芽、蕨菜、大叶芹、刺五加等,其价值按照居民收入计算,年收入可达56万元。
(3)畜牧养殖价值
2002年,老秃顶子保护区周围畜牧养殖业总产值155.3万元,养殖种类主要包括牛、羊、猪、鸭和林蛙等。畜牧养殖不能完全依赖森林系统获取食物,在计算该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畜牧养殖价值时,以畜牧养殖业当年产值的一半进行计算,则畜牧养殖价值为77.65万元。
(4)种植业价值
2002年保护区周围种植中草药产值达700万,主要品种有人参、细辛、穿龙薯蓣、轮叶党参等,按其60%在林地种植,其年价值应为420万元。
3.1.2非消费性价值
非消费性价值应包括科学研究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和旅游价值。在时间序列里,服务价值是个不确定数值。由于老秃顶子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活动较少,本项目主要评估其旅游价值。估计旅游价值一般采用旅行费用支出法计算和统计,游行费用支出包括交通费用、住宿费用、门票及服务费用。2002年老秃顶子保护区门票纯收入仅有2万元,实际应收约8万元,估计游客人数为8000人。假设游客逗留2日,按最低消费35元/(人*天)计算,则食宿费用约28万元;如果每4人使用一次导游(每次20元左右),则服务费用约2万元。如果按此推算,2002年旅游业产值为38万元,净利润约27万元。
由于该区旅游业刚刚兴起,正处于投资建设阶段,游客人数目前较少。如果采用旅行费用支出法评估,旅游价值可能偏低。截止2002年底,总投资额约1060万元左右。根据投资决策,投资成本将在5-10年左右的时间收回,如果10年收回成本,则平均每年的最低产值应为190万元左右。
3.2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主要通过生态功能体现,反映在①提供生态系统演替与生物进化所需要的丰富的物种与遗传资源;②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主要是有机物质的生产、CO2的固定、O2的释放、重要污染物质降解以及在涵养水源,保护土壤的生态功能作用,然后再应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等方法评价其经济价值。
3.2.1有机物质的生产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质,是生物链中有机物的第一性生产者和生物能量的积累者。地球上植物生物产量约占全球生物产量的99%,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产量又占植物生物产量的90%。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植被单位面积生产力各不相同。
3.2.2固定CO2与释放O2由植物光合作用方程式,可推算出植物体固定有机物质与吸收CO2、释放O2之间的关系,即生成162g多糖有机物质,可吸收264gCO2,释放192gO2。也就是植物体每积累1g干物质,可以固定1.63gCO2,释放1.19gO2。据此可估算出老秃顶子保护区每年固定CO2与释放O2的数量。
根据老秃顶子保护区各主要植被类型的总生物量与总生产力,计算出林区CO2的总储存量为580.88吨,CO2的年固定量为408.45吨。
对于固定CO2经济价值的计算,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计算老秃顶子保护区生态系统每年固定CO2总经济价值为13218.3万元,二者平均值为7993.0万元。
O2的释放量与CO2定量的计算方法相同,也是根据光合反应中固定有机物与释放O2的关系来计算,可估算出老秃顶子保护区O2的年释放量为2.84×105吨。所释放O2的经济价值为10691.6万元。
3.2.3营养物质的循环与贮存
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流动,其中的一部分营养物质合成各种有机物后参与生物体的构建。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表现为木材、林副产品和枯枝落叶而提供给外部环境,或在植物中保存,或归还于土壤,因而这部分营养物质避免了养分受雨水淋洗的直接流失。植物体所固定的这部分营养物质,其主要成分为N、P、K三种元素,所固定营养物质的价值,也以这N、P种元素的价值来计算。老秃顶子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所固定的营养物质的间接经济价值为419.1万元
3.2.4水土保持
通过林冠的截持降水、枯枝落叶层吸水、森林土壤的良好渗透以及森林各层植物的机械阻碍和地表植被、枯枝落叶层的防护,雨水和地表径流对土壤表面的直接冲刷力大大减弱,地表径流减少,从而有效地地降低了土壤侵蚀所造成的林地的破坏和土壤肥力的丧失,减轻了泥沙对河流、湖泊及水库的淤积。
(1)减少土壤侵蚀
对森林所减少的土壤侵蚀量,一般采用有林地和无林地的侵蚀差异来计算,即假定在无林的情况下的土壤侵蚀总量,减去现有林地的土壤侵蚀总量。土壤侵蚀总量的计算,可用土壤侵蚀模数乘以林地面积求得。老秃顶子保护区的林分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多年来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因而用老秃顶子保护区与其周围地区的土壤侵蚀差异来计算老秃顶子保护区减少的土壤侵蚀量,更具有对比性。老秃顶子保护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尚未测定,其森林覆盖率97%,与本溪市森林覆盖率72%,计算出由于森林系统的防护,老秃顶子保护区每年可减少的土壤侵蚀总量为二者之差,即508.2吨。
(2)减少土壤肥力损失
由于森林具有水土保持作用,使林地的土壤侵蚀大大降低,因而土壤中的N、P、K、Ga、Mg等元素和其它有机物也得以保留,所减少的营养物质损失量等于减少的土壤侵蚀量乘以土壤中各营养物质的含量,即:M=mi*pij其中,M为减少的营养物质损失总量;mi为不同土类所减少的侵蚀量;pij为各土类中各营养元素的百分含量;i为各土壤类型;j为不同的营养物质(N、P、有机质)。
老秃顶子保护区土壤类型及所占比例为:暗棕壤占58%,棕壤42%,各土类的营养物质含量见下表2。
表2老秃顶子地区不同土壤表层养分含量
土壤类型有机质(%)全N(N%)全P(P2O5%)
棕壤10.560.48460.1831
暗棕壤9.860.53280.1635
根据以上算法,计算老秃顶子保护区植被减少的有机质、全N、速效P的流失量分别为2.044×104吨、1.043×103吨、8.09吨。每年减少土壤N、P经济损失价值为209万元
3.2.5涵养水源
年涵养水源量用水量平衡法,即公式R=P-E计算:其中:R为年平均径流量(森林涵养水源量);P为年平均降水量;E为年平均蒸散量。平均径流深乘以有林地面积,即为森林涵养水源总量,由此推算出森林每年涵养水源量为2661.3万m3。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用年涵养水源总量(m3)乘以1m3水的价格计算。则涵养水源总价值为1783万元。
3.2.6净化环境
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大气中SO2、HF、Cl2、氮氧化物及其它有害气体含量增加。森林不仅可吸收这些气体,而且还具有降低光化学烟雾污染、净化放射性物质、过滤尘埃的作用。老秃顶子保护区广布的森林,作为辽宁东部的绿色屏障,对提高空气质量、保护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对环境的净化作用主要有两方面,即吸收有害气体和滞尘能力。
对有害气体的吸收能力随林分类型不同而异,阔叶林每年吸收SO2能力为88.65kg/hm2,松林117.6kg/hm2,灌木林地为18.91kg/hm2。根据此数据可计算出老秃顶子保护区植被每年可吸收SO2的潜在能力为14250吨。吸收SO2的经济价值计算,按照削减SO2的投资额为5万元/100吨,运行费为1万元/100吨,即每削减1吨SO2投资成本为600元的数值计算。则老秃顶子保护区植被每年可吸收SO2的潜在经济价值为855万元
植物叶片表面凹凸不平,且生长着附属物或能分泌粘液,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针叶林年滞尘能力为33.2t/hm2,阔叶林年滞尘能力为10.11t/hm2;削减粉尘成本为170元/吨。老秃顶子保护区植被每年滞尘能力为1.95×105吨,削除粉尘的间接经济价值为3315.0万元。
4结论
老秃顶子保护区森林系统生物多样性当年所产生的直接接使用价值为木材蓄积年增长价值、果品及其它林副产品价值、畜牧养殖价值和旅游价值之和,即845.67万元,其间接使用价值为25265万元,远远高于其直接使用价值,即生物多样性所产生的生态功能价值远远超出其产生的实物价值,体现了老秃顶子保护区森林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与辽宁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保护好该区生物多样性尤为重要。
5讨论
5.1森林系统有机物质总生产力的计算是估算林区植被吸收CO2和释放O2的基础,本研究中各群落类型的生产力借用相近地区组成结构相似的同类型群落生产力,因此在计算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
5.2直接使用价值中以药材价值最大,为700.8万元/年,但林区居民依靠药材的收入仅13万元/年,这与药材资源未被充分开发利用有关,因此,充分开发利用药材资源,应是增加林区居民直接经济收益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应主要发展药材的人工栽植,杜绝滥采滥挖野生资源。
5.3尽管老秃顶子保护区森林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价值远远超出其产生的实物价值,但林区居民享受的生态价值仅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受益最大的则是广大市区居民,因此,为了弥补林区居民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牺牲,缓解林区内部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保护辽宁的优良生态环境、保护好水源,根据生态价值贡献大小对林区居民进行适当经济补偿是必要的。
5.4保护区的广大职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他们承担着保护区的资源保护,科研等重要工作,但保护区基础设施落后,经费紧缺,专业人员缺乏,远不能适应保护区工作的需要,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保护区事业,加大建设力度,保证这块珍贵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2.
2.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译.科学出版社,1997
3.郭中伟生物多样性的经济评价.生物多样性.1998.86(3)180--185
4.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1993,1(1):20-22.
5.薛达元.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11
6.辽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植物名录
7.王宗训.中国资源植物利用手册.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8.戴宝合.野生植物资源学.农业出版社,1993
9.熊文德,中国木本药用植物.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
10.中国植被编委会.北京: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
11.林业部调查规划院.中国山地森林.北京:林业出版社,1981
12.徐德应.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影响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3.马克平,钱迎倩,王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
14.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培训教材1996
15.马乃喜,张阳生.我国自然保护区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西北大学学报,1987,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