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1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发展阅读能力与养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彼此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习。
理解力是通过学生认读文字符号的基础上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比较、联想、分析、概括判断等思维活动,领会词句含义,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能力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标准。传统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完全是割裂开的两大板块,两个板块的效率极其低下。阅读课中只有机械的字、词、句、段、层次的分析,真正用于阅读理解的时间无法保障。试想阅读中没有理解,没有思考,学生能掌握多少内容呢?
(二)阅读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口头解词、释句,概括段意及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采用讨论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表达能力着重表现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1.以口语训练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自觉主动阅读。
口语训练对阅读训练的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说词造句等更多的是从阅读中获得的,有时甚至说的内容也从阅读中来(如口头问答,课文复述,读的感想、体会等),所以没有良好的阅读基础,不可能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加强口语训练能促使学生有效阅读,调动他们向书本寻求说话材料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意地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是很有效的。教学中,除了要用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如辩论、演讲等方法,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学生眼中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被他们感知,经过情感而储存在记忆的仓库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观察,不断地储存语言材料。这就使得学生在写各类作文时,不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进而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另外,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等,也能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阅读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1.摆脱束缚,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师讲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必须时时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日常阅读、写作中,如果学生遇到疑难词句,就应引导学生通过查相关资料解决。其次,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克服学习困难,应使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如查阅描写同类风景的文章、视频等,开阔学生的视野。
2.观察顺序,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阅读教学要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已为语文教师所重视。能力的基础是知识,核心是思维。不经过思维,知识不可能被吸收,更不可能转化为能力。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现实情况是:老师用了大量时间上阅读课,学生也学习了不少课文,可是仍然不会阅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加以指导。
(一)注重阅读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角色置换、观察、想象等体验性活动,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学生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丰富人生经历。获得大量的鲜活的阅读信息,从而获得阅读体验。在身临其境中,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学会多种读法。
在新课程下,倡导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因为阅读的目的、读物内容、体裁及阅读条件均不相同,阅读的方法自然而然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让学生自主选择,对不同年段应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包括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新课标还建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三)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鲁迅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接触面、兴趣爱好等知识结构体系均不相同,所以对作品的理解、感悟和体会也不一样。”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拓宽理论视野,这里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就显得非常重要。
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2
初读是联系精读的纽带。每篇课文的学习要求都含“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其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是第一课时的任务。只有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精读才能达到“有感情”,失去了第一课时的支撑,第二课时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就成了无本之木。而且只有在第一课时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精读时才能继续感悟课文思想感情。充分发挥第一课时的优势
1.搜集资料是初读课文的必修课。
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不仅开阔了知识面,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搜集资料还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因为理解课文必须先了解课的背景。课前收集资料就是了解课文背景最好的方法。《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通过记叙爱因斯坦与小子孩之间发生的事,表现了爱因斯坦爱考虑问题、谦虚好学的品质,因为爱因斯坦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对于爱因斯坦记忘我工作以至成了怪人难以理解。幸好初读前很多学生查阅了关于科学家的一些相关资料。诸如爱动脑筋的爱迪生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还把钥匙错当成鸡蛋放在锅中煮着吃;华罗庚一边看书一边拿面包醮着墨汁吃,还直夸面包香等趣闻。这些相关的科学家的趣闻,让学生理解了爱因斯坦做为一个科学家对于事业的痴迷程度。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2.发挥课文题目的作用。
文章题目是作者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内容,下面的千言万语往往从上面的课题就可见端倪。因此,第一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 感知课文大意,切莫忽略了文题的作用。对于很多课文来说,抓住了文题也主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内容。教学《游天然动物园》第一课时中,当学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前,我在“动物园”三个字下加上了特殊标记,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处处留心动物园中的动物。读完以后,生很容易就找出了这一课中作者描写的动物。然后我又在“游”下作出标记,学生看后就马上站起来完整地回答了本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导游阿里的带领,我们在米库米动物园中遇到了长颈鹿、金丝猴、河马、大象等动物。另外,还可以利用文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巧妙安排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多而杂,巧妙地穿插教学环节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通常都让学生分四步读课文,其它的环节都巧妙地穿插在四步读书中。
第一步读课文是要求学生: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在读书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这一要求的后者,我和学生们逐渐地把它精简为八个字“友情提醒,助人为乐”,就是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有的字音或词语容易读错,可以挑出来提醒大家。还可以把不好读的句子标出来,带领大家读几遍。“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拥有这么多人的学习团体中,通过学生们的挑挑拣拣,第一遍读课文时遇到的障碍几乎被排除干净。有些地方即使自己不知道已读错,但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醒,也会恍然大悟,纠正过来。而且,我们把提醒别人的这种行为定义为“助人为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在读书的时候就会格外细心和用心,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助人为乐”的习惯。
在读完第一遍课文后,我会把字、词教学穿去,要求学生读课后生字、词语,看看自己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它们。在读生字的时候,我还让学生尽量给生字组词,多多益善,看谁组的词多。我们也把这一环节总结为“集思广益,各显神通”。用这样的宗旨要求学生既可以让他们在语境中识字,又可以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在生熟读生字的基础上,我又让他们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有没有自己写起来最拿手的,找出来指导大家写,这一要求大大提高了学生练字的热情和写字的水平。有的学生在指导大家写字的时候,连写字习惯也一并指导了。魏书生曾说过“学生能干的事情老师不要干”。既然学生能胜任老师的工作,我们干吗还要越俎代疱呢?就连理解词语,我也是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自己学习的。这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体现吗?
第二步读课文是和第三步结合在一起的。第二步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在扫清字、词、句障碍的基础上,第二遍朗读,学生应该能够达到正确、流利。第三步读书是对第二步读书的检验。请一名同学在各自的小组中把课文读一遍,别 的同学先不提意见,给读书的同学自 我批评的机会。因为只有学会自己批评自己,才能自己提高自己。在此基础上别的同学再提出批评,意见就很少了。
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3
一、阅读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之中
阅读技能是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最常用的技能。从狭义上来讲,想要高质量地完成一份考试试卷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从广义上来讲,无论是与教师、同学、家长进行沟通,还是了解更多的课外信息与知识,每个人做这些事情的第一步都是阅读。然而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重要时间就是高中语文时期,这便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1.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高中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逐渐趋向成熟,有了很强的独立性,他们的情感正处于敏感、细腻时期,对阅读文本中的情感更是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需要的是教师对他们独特情感的认可,因此,教师如果能合理的引导学生,那么其阅读教学将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比如,该读什么书好?怎么进行有效地阅读?怎样理解书中的中心思想?书中的东西都是对的吗?这些所有有关阅读的各种技巧都需要教师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与引导,让学生们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与此同时,理解伴随着阅读出现,教会学生理解书中的主题思想,并且拥有自己对书中思想内容的看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使学生拥有独到的见解也是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之一。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2.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
如果教师只是僵硬地将阅读任务强加于学生身上,那么其教学成果是失败的。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引导的过程中要时时记得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要懂得教会学生享受阅读中的美。高中时期的学生大都处在一个爱玩爱闹的年龄阶段,没办法静下心来品味书中精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强迫阅读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吸引学生主动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学生用心读了自然也就学会理解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是接受书本知识的主体,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他们的配合是无法或缺的。
二、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是意味着理解能力的提高
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阅读能力大大提升,他的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必然的。其实,阅读的下一个瞬间就是理解,倘若只是大声地读出书上的字词,并不用脑子加以理解,那么就不是阅读这回事了。只要是用心去读了,就算是深奥难懂的内容,多读几遍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方面。学生能够自己体会到书中的内涵,并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真正理解了书中深意,也是学习效率提高的一种体现。
2.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一定提高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之后,理解了书本知识的内涵与精华,并且经过组织讨论之后,相互交换自己的意见,各自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理解与见解。这样一来,学生们汲取的知识都是自己得到的,而不是老师凭空塞给他们的,所以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加长久,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书本上的知识成为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理解的基础,那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一定也会轻松许多。理解便是懂得,再加以学生自己的思想,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完成了,这就是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阅读可以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快乐
1.阅读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如果学生能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那么这一定会是个非常享受的过程。在如今这个功利化的时代,学生就像是学习的机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们被迫局限于学校一方小小的天地,根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美好或残酷。这时,读书就是很好的事情了,读杂志,可以了解社会上近来发生的大事小事,拓宽视野,了解这个世界;读小说,可以体会书中主人公的另一种人生,如同身临其境般的在书中徜徉,经历精彩的美妙生活,能够学习主人公所展现出来的好的精神品质,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灵魂。
2.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大的一个任务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论在什么形式的自我展示中,语言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里就有要说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了,阅读量增加了,文学底蕴也就慢慢积累起来了,只要坚持阅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增强。并且,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提高高中生的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有着重要作用。高中生通过阅读鉴赏,能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能够使他们主动地寻求全面发展,使学生初步体验到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促进其心理成熟等。高中学生处在各个方面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急切的,在阅读中遇到新内容,一定也会更加新奇,急切的想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甚至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方面展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持久的教学任务,学生阅读的能力提高,给学生、老师带来的益处是深远长久的。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
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
“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阅读教学;民族地区;小学语文
一、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
语文这一门学科具有工具性,语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均有深远的影响,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对的,但必须提早阅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我们不能脱离阅读教识字,纯粹为识字而识字的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语文教改潮流。
二、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语感
语文学科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必须依赖对语言的感知。语感是对作品的文字、语言敏锐而丰富的感知,好的语感对学好语言尤其重要。语言是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讲究语音的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平时通过朗朗上口的诵读,进而实现对语感的培养。培养了一定的语感之后,我们再去读其他内容,就会觉得顺口、流畅,同时也可以凭借语感来判断所读内容中的的某些词语、句子有无使用不当的地方。语文学科的应试,很多方面都是通过语感来实现的。而语感也只能通过诵读来培养。如果读得少了,甚至不读,也就谈不上培养语感,就更学不好语文了。
三、阅读教学有助于理解文章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时间长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然就会丰富起来,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了。我们平时读书的感受是:读一两遍,只能对文意产生模糊的印象;再读几遍,印象渐趋清晰,文意渐趋明朗,理解渐趋全面。读的次数越多,对文意的理解越准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汉语的内涵非常丰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思到深层内涵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自己感知、想象、理解。知识的理解不单是老师讲出来的,主要靠学生去读、去悟,而诵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方式。
四、多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阅读是一种技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而词汇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在语言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词汇,就不能传达任何东西。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词汇对获取语言信息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但可以通过阅读有趣的外文小说或感兴趣的专题轻松地扩大词汇量,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锻炼从不同的角度思维的能力。大量的阅读还可以丰富我们的大脑,增长知识与见识,提高自身修养。由此可见,大量阅读,是很重要的。
五、多阅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互动
阅读教学强调讲问有度,语文讲解一定要做到“四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会讲的教师不讲,学生努力后能学会的不讲,即使费尽口舌讲了还不会的也不讲。“提高问题的质量”――提问太多、太碎、太偏、太难,也是造成沉闷课堂的又一主要原因。问题太多,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转,没有了个性学习的时间和机会。问题太碎,知识少了系统性,对文章的理解支离破碎。问题太偏,使教学活动脱离了主题,耗费了时间。问题太难,学生不知所云,当然无从作答。所以我们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加强问题的针对性,克服问题的盲目性,加强问题的有效性,克服问题的功利性。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在阅读互动中提高整体能力。
六、多阅读可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阅读的确很重要,因为阅读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在短文里,蕴涵着丰富的语法大师,这对你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很有帮助。阅读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你对语言的兴趣。阅读还可以扩大词汇量。所谓词汇量不是指你知道它的中文意思,而是知道它怎么用。阅读可以增加对该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小学生入学后,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朗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读的作用有目共睹,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活动起来,给朗读以时间的保证、质量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6
一、直接从阅读中拓展材料,将课文内容延伸
其实,这一点就是传统教学中的扩写。扩写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再创造,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课文,而且能够使他们在写作中自然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写作,又在写作中学会学习。为使扩写的内容感染别人,学生还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生活的积累融入习作。这样,扩写就不仅仅是训练写作能力,而是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从课文的细节入手,通过习作使深奥的课文生活化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和经历的原因,对有些文章的含义还理解不了。如果老师仅仅依照教学参考所提供的内容强加给学生的话,学习的效果肯定不能令人满意。这时如果我们能够从课文中找到写作的契机,使学生在阅读和生活的基础上对课文来个再创造,就能极大地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也能达到潜移默化地学习课文写作方法的目的。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鲁迅先生在寒冷的黄昏救助一位素不相识的车夫后,文章写道:“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文中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但这种感情怎样让学生接受呢?我抓住“饱经风霜”一词,拓展学生的想象。让他们通过文中“经历过许多的艰难困苦”这句话去想象车夫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在困难面前,他会怎么想、怎么做;他生活的艰难,内心的痛苦表现在外表会是什么样子等。同学们受到启发,踊跃发言,想象车夫黝黑的皮肤、因生活的重压过早驼了的背、枯树枝般的手、手上厚厚的硬茧和一道道口子……通过自己对这位车夫的推测描绘,学生一下子理解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又无力救助更多人的痛苦心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课文与语言的感悟也越来越深。
其实,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细节,只要教师用心设计,孩子们肯定能从阅读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三、直接仿照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学习写作
教科书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无数专家反复推敲过的,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语言文字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学习写作当然不能舍弃现成的范本。我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从“总分总”到“分总、并列”,先仿写段落,再仿写篇章,使学生先从结构上掌握写作的方法。比如,学习《一定要争气》一课,我引导同学们学分总的写法,仿照“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写一段话,可以写自己学习的情况,也可以写其他内容,如《xx同学特别爱看书》《今天真冷》等。
四、将自己代入角色,改写课文
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我会引导他们写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这更能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在写作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运用文中的语言和写作方法。这样的练习可以使教材充分发挥作用。如学习完《凡卡》,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和他比童年,因为写珍惜幸福生活的文章已经太多了,孩子们早已不愿再写在他们看来很乏味的题材。我就引导大家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写《给凡卡的信》《圣诞节的祝福》等文章。同学们感到很新鲜,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如有的同学就以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身份给凡卡写信,告诉他生活中的不公平处处有,要坚强,要相信未来。想法令人惊叹。
五、借助阅读教学的契机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写作,学会做人
课本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语言文字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课文语言的精美和准确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教育契机。怎样使它最大限度地为我们所用,需要老师不断去研究和探索。我们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写作,学会做人。
六、在比较中学习,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在感悟中学习不同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