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农业产业发展报告范文1

-----以上浦镇农业发展为例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使产、加、销一体化,农民不仅能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享受“从田头到餐桌”的利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上浦镇地处虞南地区,全镇约2.3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2.23万亩,山林面积6.73万亩。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部门的项目,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推进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文秘范文)

一、 上浦镇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开始走向产业化。以九连村为例,全村共有1861人口,600多户农户,有土地2400多亩。到xx年,全村有100多户农民种蔬菜,形成蔬菜基地652亩,除了一些不适合种蔬菜的土地外,基本上都种上了蔬菜,农民每亩田的收入从600多元增加到xx多元,蔬菜基地成为九连村的特色农业。

2、特色农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到xx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652亩,桑园2500亩,杨梅2110亩,竹林2400亩,茶业1430亩,板栗xx亩。

3、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目前全镇拥有5个养禽场,规模5500羽以上,6个养猪场,年出栏7500头以上。

4、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有所发展,目前有金达茶厂、玉龙茶业有限公司、绿鼎茶业有限公司、谷贤粮油加工厂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有一家专业合作社(九连蔬菜专业合作社)。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过发展加工业,开展劳务输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出现部分离土农民。

二、 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浦镇的农业产业化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农业产业发展报告范文2

******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大蒜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总公司占地500余亩,现有职工126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0人。公司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储藏能力3.5万吨的恒温库及保鲜产品加工厂,引进美国先进的联合脱水生产设备,日生产能力110吨,有1000吨的低温冷藏库。公司主要生产经营蔬菜脱水、保鲜、速冻、腌渍、油炸等五大系列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南非、欧盟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公司成立于1996年10月,注册资本3069万元,资产总额10750万元,2010年共生产各种蔬菜制品17890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93万元,同比增长79.23%,上缴各种税金790万元,实现净利润929万元,同比增长11.79%,各项经济指标较2009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我公司自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来,集团公司大力实施科技龙头带动战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战略,通过积极探索,从而形成了“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完善“科、工、贸一体化,产、工、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以县政府授权管理使用的3600亩农场为依托,在临沭县大兴镇建立了3000亩有机蔬菜示范基地(自属基地);在苍山县神山镇、磨山镇建立了26000亩优质大蒜种植基地(合同种植基地);在金乡县建成了30000亩的杂交大蒜种植基地(合同种植基地),基地规模达59000亩,基地全部实行标准化管理,严格按照无公害大蒜种植操作规程操作。公司生产的“***牌”保鲜蒜米、保鲜蒜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公司的脱水、保鲜、速冻产品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我们深知,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率低,风险大,龙头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真正起到农业产业化龙头的作用,除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还应当紧紧依靠广大的农民,和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农民才会向企业提供保质保量的原料和充足的劳动力。企业要想和农民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护好农民的切身经济利益。公司签订的合同基地原料采用收购方式,实行保护价收购,2010年我公司出口大蒜每千克平均收购价格8.2元,高于市场价格7.6%,保护了基地农户的积极性。2010年我公司收购大蒜、蒜苔等农产品支出资金1.69亿元,向公司周边加工户发放粗加工费1200万元,带动了农户增收,公司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针对基地基础设施薄弱,农户对有机农产品意识不强,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品种少的问题,公司将继续加大对生产基地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指导,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依托公司的研发机构,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开发出新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公司将不断改善生产加工条件,使加工能力更强,随着加工量的增加,不仅带动种植农户增收,而且带动周边加工农户致富,真正使企业和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整体,促进农村种植业、加工业的良性循环,使农民致富,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农业产业发展报告范文3

一、全乡概况

__乡地处金沙江畔,位于武定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8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东邻万德乡和发窝乡,南接田心乡和高桥镇,西与环州乡接壤,北与元谋县姜驿乡隔江(金沙江)相望,是武定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1%。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的低热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荞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气候炎热,常年无霜,宜广泛种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类多种经济林果及热区作物。20__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有4003 户,14389人。其中,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2人,占总人口的95.7%。现有耕地面积14845亩,其中水田5335亩,旱地9510亩,人均1.05亩。粮食总产量598万千克,人均有粮353千克,工农业总产值51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全乡经济总收入为3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乡级财政收支困难重重等诸多原因,故是一个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贫困乡。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优质香蕉、优质稻、冬玉米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十多年来冬农开发和热坝作物栽培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河谷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优质香蕉、优质水稻、优质菜豆、冬早玉米、热区水果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稳水稻,保香蕉,增定单,重冬季农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__年优质稻面积达到3640亩,产量205.5万公斤,产值308.25万元;优质香蕉面积4020亩,产值350万元;冬玉米面积由1200亩,产值112万元,优质菜豆面积1000亩,产值161万元,花生1280亩,产值62.5万元。我乡已经发展为全县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__年共组织各种培训35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48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桂朝系列、楚粳系列面积达4000亩,多蘖壮秧、扣种稀薄、单行条栽、双龙出海等措施的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县农广校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24场次,培训农户215人,合计150人毕业获得“绿色证书”。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低冬季热河谷光温水资源,注重冬季农业开发,形成了河谷冬玉米、冬番茄、优质菜豆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带,20__年发展种植了1100亩冬玉米,1000亩优质菜豆,350亩冬番茄。利用夏季光热资源,在河谷两岸发展优质花生1200亩,玫瑰茄450亩,优质柑桔300亩,龙眼150亩,大青枣450亩,石榴450亩,形成了河谷热区水果种植带。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农村水、路等基础设施滞后,造成“有水不能用,产品运不出”,旱季河水从谷底流过,半坡农地缺水严重;雨季时常断路,造成农产品滞压,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

规划,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东坡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优质稻、优质香蕉、冬玉米、优质菜豆、优质河谷水果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依托我乡低热河谷资源,重点发展优质香蕉、优质稻、无公害菜豆、双低油菜、中药材、热区水果等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一是发展优质香蕉。在所所卡、东坡、东甸、白马口、庄房发展优质香蕉3500亩。二是发展优质水稻。在所所卡、东坡、东甸、白马口、庄房、达卧6个村委会夏季发展高档优质稻4000亩。三是发展冬玉米。9月中旬在所所卡、东坡、庄房3个村委会利用秋热发展地膜冬玉米1000亩。四是发展无公害菜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在东甸、白马口发展无公害菜豆1000亩。五是发展玫瑰茄。在白马口、以赤叨、东甸发展优质玫瑰茄10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在达卧、东坡、发展优质柑桔300亩,石榴300亩。在东坡、所所卡、东甸、白马口发展优质芒果200亩,大青枣350亩。

农业产业发展报告范文4

一、*县种植业生产现状

20*年全县农作物正播总面积达248230.3亩,比去年同期增加55692.3,同比增长28.9%。

1、粮食面积大幅增长,玉米,青稞,豆类等作物面积略有下降;20*年粮食总面积达57733.8亩,比上年增长62.8%。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4730亩,较20*年相比增长74%;玉米1722亩(正播),较20*年相比下降27.8%;青稞面积8*.5亩,较20*年相比下降18.3%;豆类作物面积473.3亩,较20*年相比下降25.5%。

2、经济作物面积平稳快速增长。20*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为174057亩,比上年增加33094亩,增长23.5%。

3、草业面积平稳增长。苜蓿种植面积达14057.4亩,较20*年的13931亩,增长0.9%。

二、当前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还较小,多数是在一些农贸市场中交易,流通渠道还未完全通畅,卖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信息网络发展慢,网络化程度低,信息滞后,一些乡镇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倾向比较突出。

(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流通不畅,农业综合效益不高。随着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提高,商品量增大,有大批剩余产品需要进行加工和销售,以实现产品的多次升值。*县的农产品由于运距长的问题,增加了成本。

(三)一些乡镇农技人员的自身素质还不适应。由于多年来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主要放在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农产品数量上,而对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特别是对发展优质农产品的技术推广不够,农技人员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四)农业科技部门条件差,基层农科队伍工作难度大。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乡镇级农林牧站所,由于经费不足,工作装备差,人员少,致使农业科技实用技术推广及农民培训难开展,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的增收。

(五)农民身上存在的消极落后观念,仍然比较突出明显。一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他们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种植习惯,虽也五花八门地种些花生、玉米、棉花,养有鸡、鸭、猪、羊,但都不成规模,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二是向往致富,却怕担风险。对农业方面出现的新品种、新模式,他们既跃跃欲试、又裹足不前,惟恐拿不准白搭进本钱,抱着等别人成功了自己再跟着学的想法。三是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农民内心深处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他们特别希望政府能拿出好主意,并在项目、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也能够包揽起来,使他们既能致富、又不需要投资或承担风险。

三、几点建议:

1、“三夏”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做好夏收、夏种、夏管工作,认真抓好棉花的中后期管理,同时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防预报及其综合防治工作,切实做到防早、防小、防了;要重视复播工作,尽可能地扩大复播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

2、加强农资市场日常监管。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从农业投入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加强日常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和商业操纵行为,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3、搞活农产品加工流通,加强引导和扶持,促进农产品流通和转化。农产品销售困难年年都有,因此,涉农部门要认真分析今年各类农产品的产销形势,及早准确地为农户提供信息,做好农产品的销售工作。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确保今年农产品都能卖得出,卖出一个好价格,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4、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粮食损失。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水平。认真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的补贴政策。抓好新品种和配套新技术推广,加强培训指导,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增收效益。农技人员要加强种植业的指导,特别是在复播、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要临田指导。

农业产业发展报告范文5

“三特一主”产业形成多“龙”腾飞之势

目前,××县业已形成面粉、花生、香油三大特色产业和养殖主导产业“三特一主”产业群,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和持续动力。

——面粉产业成为全国最大面粉加工基地。全县有较大面粉企业43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日加工小麦200吨以上企业有16家,亿元以上面粉企业2家,全县日加工小麦能力10000吨,从业人员4000人,年产值31亿元,利税2.7亿元,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县。原创:“龙头”企业五得利集团拥有5个分公司,18条生产线,日处理小麦62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国家标准化试点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五得利”牌面粉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五得利集团总裁丹志国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花生产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花生年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15万吨。南李庄、张集、金滩镇三大花生市场年交易量达25万吨以上,交易额10亿多元,市场辐射冀、鲁、豫、辽、蒙等11个省市,带动3000多农民群众从事花生加工和流通,是长江以北最大花生集散地。全县有总投资500万元以上花生深加工企业9家,其中千万元以上企业2家,名福植物油、名龙花生、名威花生、康宏食品等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花生4万吨以上,已形成食品、油脂、饮料三大系列、十几个品种,创出花生油、烤花生、分级筛选花生米等一批名牌产品。花生龙型产业年利税1.9亿元,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花生之乡”。

——香油产业香遍全国。××小磨香油“油香磨小名大”。全县拥有小磨香油专业村40多个,7500多个香油专业户遍布全国,年生产小磨香油4.5万吨,占全国香油总量四分之一,从业人员3万人,年产值13.5亿元,年利润3.6亿元。2004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小磨香油之乡”。县内投资百万元以上香油加工企业4个,亿元以上加工企业1个。去年以来,新建了总投资1.2亿元的中国××香油城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后,××香油产业将实现由分户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的跨越,××将成为全国香油名气最大、销售量最多、销售范围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小磨香油加工县。

——养殖产业成为增收富民第一主导产业。目前,全县重点养殖乡镇12个,养殖专业村78个,养殖龙头企业投资百万元以上的有14家,千万元以上2家。冀南牛业、京华养殖、亚基饲料、正大饲料等一批养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示范带动了全县养殖业发展。全县养殖业总产值突破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多“龙”腾飞从壮大龙头开始

××县委、县政府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工业化,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主攻产业化龙头项目,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

1、在龙头企业项目选向上围绕特色做文章。围绕打造“三大基地”(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最大的花生集散地、最大的小磨香油加工销售基地),育壮扶强产业龙头,着力做大做强做长面粉、花生、香油三条龙型经济。面粉产业,投资2.3亿元的得利城面粉深加工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年底可完成主体工程,投资6000万元的美佳香馍食品项目已竣工投产;花生产业,投资5000万元的名福植物油项目已竣工投产,名威、名龙花生深加工扩建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香油产业,成立了中国××小磨香油协会,投资1.2亿元的中国××香油城项目即将竣工。

2、在龙头企业业主选择上让民营经济唱主角。对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从资金、土地、税收、工商、信息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对民营大户实行县级干部联系制、挂牌重点保护制、优惠政策扶持制,并成立面粉、花生、香油三大产业推进指挥部,建立起“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支队伍”的推进机制,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内引改制县企,鼓励民营企业购买、兼并、租赁、参股、控股集体企业、破产企业,盘活资产,打造新“龙头”。目前,通过政策支持、牵线搭桥,由民营企业购买兼并破产企业3家,租赁9家,参股6家,酒厂、油脂厂等县办企业一经民营注入,活力显现。

3、在龙头企业发展力量上全民参与。实行“1+x”项目机制,将党政机关推向项目建设第一线。全方位、多渠道拓宽招商方式,积极探索网上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激活民营招商主体,原创:以“民企”引“民企”。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招商引资,走出去学习先进理念和管理知识,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上半年,组织民营企业经营者到沿海开放地区——京、津、沪,有针对性重点招商5次,吸引18家外地客商到××投资置业,引进资金5.2亿元。狠抓工业城载体建设,“筑楼招亲”。在城区东部215省道两侧规划建设了8平方公里的“××府工业城”,实现了“五通一平”,目前,已有10个项目入内建设,建成4个,近期又有5个项目相继入内开工建设。

农业产业发展报告范文6

1.1地理位置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隶属吴忠市管辖。地处东经105°17'~106°41',北纬36°34'~37°32'之间。东北部与盐池县接壤,东南与省界甘肃环县为邻,南与原州区毗邻,西连海原,北接中宁、红寺堡等地,南北长102公里,东西最宽处达135公里。海拔1283~2625米。地处鄂尔多斯台地西南部和黄土高原西北部相接,地势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倾斜,处于灌区与山区的衔接地带。

1.2地形地貌

同心h处于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分异明显,类型复杂多样。总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县城海拔1344米。东南部为黄土丘陵区,海拔1500~2000米;西北为中低山,缓坡、丘陵、川地纵横交错,海拔1283~2625米,以山地为主,较大的山有大、小罗山,马家大山、窑山、老爷山、青龙山;中等山90座,小山丘4000多个。西有清水河、长沙河,东有苦水河;全县较大的沟有三条,折死沟、金家儿沟和大洪沟。三大川即同心川、韦州、下马关川。境内由山地、丘陵、川盆梁峁交错分布,并以丘陵坡地为主。南以黄土丘陵为主,境内沟壑纵横,地形高低起伏,支离破碎。北为高丘陵和缓坡丘陵、洪积扇及川地为主,地势由陡渐向平缓,并有大面积的山间川地。

1.3气象及自然条件

同心县属典型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特点是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夏热短,且昼夜温差大。降水受海洋气流(季风)影响,年际变化大,干旱少雨,其降雨区域分布,大体由北向南每伸延1公里,雨量平均递增1毫米。年际分布较差甚大,年均降水量为277毫米,降水量的月际问分配变率也甚大,其特点是冬春雨量稀少,夏秋雨水集中,冬季南部占雨总量的1%,北部占1.9%,春季南部占16.4%,北部占18.1%,夏季南部占35.5%,北部占53.5%,秋季南部占28.6%,北部占26.2%。7、8、9三个月,南部平均降雨量占全年65%,北部占全年的53.5%。群众故有“三年两头旱”之说。年平均蒸发量2300毫米,北部比南部蒸发量多352.52毫米,是降雨量的8.3倍,北部比南部显著干旱。年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增。南部年平均为6.7℃,年较差30.6℃;最热7月,平均温度20.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9.6℃;极端最高温度37.7℃,极端最低温度28.1℃。北部平均气温8.4℃,北部比南部高1.7℃,年较差30.6℃;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22.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5℃,极端最热天气为39℃,极端最冷天气为27.3℃。同心县由于受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较久,大陆性强,多晴朗干燥的天气,故日照充足,属于长日照地区,年均日照为3018.9小时。同心县地处荒漠干旱区,气候干燥少雨,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全年太阳总辐射量达148.9千卡/平方厘米。南部地区积温≥0℃为3276.2℃,≥5℃为3146.3℃,≥10℃为2737.1℃,≥15℃为2124.9℃。北部地区积温比南部高,其中≥0℃为3709.2℃,比南部高433℃;≥5℃为3544.3℃,高398℃,≥10℃为3149.2℃,高412.1℃;≥15℃为2381.7℃,高256.8℃。南部初期霜以9月23日始至次年终霜期4月27日止,无霜期平均为146.4天,初霜期最早发生在9月5日,最迟发生在10月5日,无霜期最长天数176天,最短天数107天。北部地区初霜期平均在10月11日,终霜期在次年4月12日,平均为183天,初霜最早日期9月18日,最迟11月1日,霜期最长天数233天,最短天数119天。其主要灾害有:干旱、冰雹、暴雨、霜冻、低温、大风、沙尘暴、青干和热干风等。

1.4土壤与植被

同心县耕地土壤有6个土类、8个亚类、13个土属、19个土种。土类主要有黄绵土、典型新积土、典型灰钙土、典型黑垆土、淡灰钙土、草原风沙土、冲积土、钙质粗骨土。其中黄绵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6.9%;典型新积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6.5%;典型灰钙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7.1%;典型黑垆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5.4%;淡灰钙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4%;草原风沙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4%;冲积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0.2%;粗骨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0.06%。同心县主要植被类型有干草原、荒漠草原及沙生草原等。干草原植被分布于黄土丘陵地区,包括张家塬、预旺、马高庄、田老庄及窑山、王团、下马关等部分地区。植被由旱生多年生草木、蒿类、小半灌木为主。荒漠草原植被分布于本县干草原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丁塘、河西、韦州、下马关等乡镇及王团、窑山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区,地形多为平坦川盆地和缓坡丘陵地区,地势由南向北逐渐下降,海拔1260~2000米。土壤为灰钙土,植被构成以强旱生蒿类为主,还有小半灌木、半灌木等。零星插花分布于韦州、河西等乡镇荒漠草原地区,植被以沙生半灌木、灌木为主的白刺、沙蒿等构成。

1.5社会经济状况

同心县共辖7镇、4个乡、2个管委会,170个行政村,总人口3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75.8%;回族人口34.16万人,占85.79%。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2317万元,同比增长10.4%;实现农林牧业总产值109254万元,同比增长5%。其中,种植业产值131631万元,林业产值3134万元,牧业产值89078万元,农林牧服务业产值5778万元,实现农林牧业增加值109726万元,同比增长5.7%。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同比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3元,同比增长12.2%。

同心县土特产有甘草、发菜、二毛皮等宁夏“五宝”中的“三宝”,而且同心县是这“三宝”的主要产地之一。同心县甘草条杆顺直,色棕红,骨重粉足,味纯甜,是同类中的佳品;同心县的发菜丝细长,色泽黑亮,堪称上品;同心县的二毛皮毛穗柔软洁白,波浪弯曲,皮板柔软,轻便保暖,享誉全国。同心县土质适合生长洋芋、红葱、豌豆、扁豆、荞麦、瓜果等作物,尤其红葱闻名全区,瓜果含糖量高,香甜可口,耐储存。

2农业基本情况

2.1耕地及农业结构

全县土地面积665万亩,耕地面积212万亩。其中水浇地45万亩,旱耕地167万亩。常年种植面积150万亩左右。2015年,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47万亩。其中,冬小麦14万亩、春小麦10万亩、夏杂5万亩、玉米35万亩、马铃薯30万亩、糜子7.9万亩、谷子10.2万亩、荞麦6.9万亩、油料10万亩、露地蔬菜5万亩、西甜瓜5万亩。水浇地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油葵、枸杞、苹果。旱地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冬小麦、春小麦、油葵、食葵、夏杂(豌豆、扁豆)、油料(胡麻、元元)秋杂(糜子、谷子、荞麦)、中药材、枸杞、同心圆枣。

农业是支柱产业,“三红一绿”是同心县特色支柱产业,据专家检测认证,当地苦水枸杞含糖量50%以上,其药用价值高于宁夏同类产品;红葱、红枣发展前景广阔。预旺地膜西瓜具有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糖分高,易储运等特点驰名;沙土马铃薯个大皮白,淀粉含量高,远销越南及亚太地区;小杂粮(小米、扁豆、豌豆)出口韩国;玉米因籽粒饱满色泽好畅销西南各省市;食用精练胡麻油红遍我国西北,幅射西南、华北。同心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畅达、通讯便捷、电力充足。境内三纵(银平、包兰、惠平),一M(兴仁至惠安堡)四条公路线和宝中铁路大动脉经过同心县。

2.2种植业

玉米平均亩产水地850公斤,旱地地膜玉米400公斤;马铃薯水地及补灌种植平均亩产2000公斤,旱地种植800公斤;水地地膜西瓜平均亩产6000公斤,旱地地膜西瓜3000公斤;水地油葵平均亩产200公斤,旱地地膜油葵150公斤,旱地地膜食葵130公斤;旱地露地食葵80公斤;旱地平均糜子90公斤,旱地谷子110公斤,旱地荞麦130公斤;豆类平均亩产100公斤;旱地胡麻平均亩产60公斤。日光温室年平均棚产值(棚长80米)1.8万元,水地大田地膜西瓜平均亩产值0.3万元,旱地地膜西瓜0.1万元;水地枸杞平均亩产值0.8万元,旱地枸杞平均亩产值0.3万元;苹果平均亩产值0.3万元;水地番茄平均亩产值0.5万元。

2.3养殖业

2015年全县牛饲养量达到38万头,其中存栏13万头,出栏25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80万只,其中存栏70万只,出栏110万只;清真牛羊肉总产量达4.74万吨,清真牛羊肉总产值达20亿元。扶持建设标准化棚圈5717座、55.92万平方米;组建国家二级以上滩羊种母羊群7万只;投放滩羊种公羊2800只;开展基础母牛“见犊补母”2000头;完成黄牛冷配改良8000头;加工调制利用秸秆15万吨;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5家,扶持发展养殖专业村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