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1

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对整个基础教育效果的集成和检测,有效的阅读教学重要性尤为突出。

一、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分解为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分类更具语文学科的规范性,要求也更具体,指向也更明确。这给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和新的实践***作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目标的达成每一项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阅读。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而当下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因此,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二、有效阅读策略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一)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

1.关于“有效阅读”。有效阅读指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

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阅读效率可表述为:阅读效率=阅读产出(效果)/阅读投入,或阅读效率=有效阅读时间/实际阅读时间;(3)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阅读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阅读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

2.关于“阅读教学策略”。“策略”,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订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第二,可合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合作的方案,有关明确具体的内容。

第三,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二)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内容

1.从宏观角度出发,归纳“五步阅读法”。第一步:初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有社会、历史知识、文体知识。

第二步:通读,梳理文章思路。内容方面,涉及对象(人物主次及关系)、事件、 特征(对象的性格或品质)、主旨(对象特征所体现的普遍意义或作者写作的意图)。能力要求:准确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事件的概述能力(人物+行为+结果);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由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方面,涉及段落、层次及关系。知识要求:懂得关键词、中心句;了解层次结构的几种关系(总分、并列、连贯、对照)。

第三步: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有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知识要求:词语积累,语法知识。能力要求:能分析词语或句子对文章主旨、对象、特征、结构、表达效果等的作用。

第四步: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知识要求,识记常见写作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能力要求,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

第五步: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见解、模仿与创造。知识要求:社会与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能力要求:联想能力,创造能力,迁移能力,表达能力。

五步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

三、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反思

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效的阅读必须是方法正确思维对路的阅读。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就在策略的突破上。从文体特点入手,根据写作的规律,归纳出阅读的思路,让我们找到了把握文章的“穴位”,掌握了“四两拨千斤”的巧力。从“蛮”劲到“巧”劲,就在于方法的把握,从而使阅读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做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阅读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课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2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19-01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及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

“翻转课堂”学术界尚没有对其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翻转课堂绝不是单纯的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供学生观看,其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适应此种教学模式所设立的互助合作环境。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独到的见解及选择教学资源的眼光,以及娴熟的多媒体操作技能与创建开放式合作课堂的能力。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及学习伙伴的帮助,借助一定的学习资料,自主的进行知识结构的构建。并不是由教师进行知识传授,这也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在努力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仍旧摆脱不了教师指挥学生按着设计好的模式牵引学生进行学习的状态,学生仍然不能实现做真正学习的主人。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学习任务真正的交给学生,教师只是提供学习内容、构建学习环境,以及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解惑。教师与学生一同研究探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官。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教师进行新知识讲解,课后练习。学生课上努力装知识,课后进行理解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将课前精心准备教学视频,学生则在课前自主学习并练习,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进行师生间的探究性学习及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将学习真正的交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应对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应用过程中忽略学生主动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负责提供学习资料,创设学习环境及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适当的给予指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依然无法摒弃以往的教学习惯,将自身置于阅读教学的主置上,对文本内容进行逐一解读。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机会,翻转课堂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由教师代替。表面上教学环节的设计是遵循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的,但实质上实施的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真正的夯到实处。

2、硬件配备不完善影响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将教学内容、新知识、方法,在课前以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因此视频的录制必须突出重点,简短精悍。而很多教师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只能利用家用录制设备进行视频录制,导致视频粗糙,内容上更是繁杂,找不到重点,整个视频就如同将传统课堂搬到荧幕上,只是省掉了学生的身影。例如:某校教师录制的《乌鸦喝水》的教学视频,教师采用自家建议的摄像机进行录制,录制完成后未对视频做任何处理。视频中频频出现教师的身影,教师的举动,以及拍摄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无关物品,极大的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视频内容也存在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出示生字生词,要求学生读准生字,理解生词。接着进行默读,并进行思考,文章中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从乌鸦喝水的过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然后教师对每段进行逐一讲解。最后得出遇到困难应该多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便不难找到解决办法。整个视频内容基本是将课堂教学提前进行了。学生根本找不到自学的重点,整个内容显得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学习兴趣。教学视频微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为了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因此必须要突出重点、简短精悍、生动形象。

三、积极探索完善策略

1、深化教学新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受旧的教学观念影响较深,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依然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自身对文本的解读灌输给学生,从而忽视了学生自身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导致学生无法进行自主的阅读,表达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及体会。以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也变成了一句空口号。实际依然延续老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在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前,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讨。创办教师课堂,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对当今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进行详细的解读。使教师真正的了解、接受、认可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还可以建立互帮互助队伍,将那些对新理念理解贯彻、实施较好并取得卓越效果的教师,与贯彻实施较差还在学习中的教师组成互助小组,相互探讨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2、加强硬件建设提升教师素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学校须配备较好的网络服务平台,以方便教师进行课件的准备。教师需要配备专业的设备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录制好的教学视频经过检阅迅速的上传到网络平台,以供学生下载。最好具备作业练习平台以及自学反馈系统,以便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而可以有效的进行课堂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除具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外,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量,全面的搜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整合教学资源,做到对文本全面精确的把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相应的阅读指导。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准确把握新教学理念的核心,有计划、有规律、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使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在于提升阅读课堂的质量及效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虽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笔者对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同仁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3

关键词:图式理论 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 相互作用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97-01

1 引言

随着时展,英语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通用语言之一,占据着意义非凡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学习在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国对各级英语教育制订了不同层次的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初中学习阶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关键,它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在这个关键期打好基础尤为重要。当然,作为接收技能的阅读考察着学习者如英语语言内容知识掌握、技能运用、逻辑思辨等综合英语能力。怎样使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阅读这门技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阅读的本质与教学模式

英语语言教育者要想教好英语阅读,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阅读。阅读可被看做是一种猜测过程,学习者不断地把自己的心理语言与外部的语言文字结合,利用结构知识、语言现象等来实现经验的概念活动,然后进行预测、检验,最后做出判断。当然,阅读也可以是一种交流的互动过程,读者自身所拥有与掌握的知识与信息可以被激发出来,根据读者所带入到文本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他们可以重新构建其对整个阅读材料的意义。当然,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等研究方式,得出三种主要的阅读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强调读者应从文章的细节内容开始理解,最后理解全文;“自上而下”模式注重读者应利用阅读材料的语境信息与现存的知识来理解文章;“交互式”是前两者的综合,兼并了前两种阅读模式优点又对其各自的局限进行了弥补,使阅读模式更加完善。

3 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这个概念首次由Kant提出,之后许多专家对图式理论进行研究,并给出自己的界定。有人认为图式理论是个体过去行为或经验的积极活跃的整体组织(Bartlett,1932)。随后,图式理论逐渐被引入到阅读过程中。Rumelhart(1977)指出图式即知识的结构,个体以前所习得的知识被定义为这个个体的背景知识。实际上,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个体获取的某种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每个人记忆事物也是以图式为基础,根据已有的图式来理解与判定新的信息,从而形成新的图式,随后不断的纳新与同化来变更现存的认知结构。图式有三个类型,语言图式主要与语言的基础知识相关;内容图式指的是篇章的主题或者是文章内容;形式图式具体指的是如语篇的组织结构等。当然,越来越多的学者来研究图式理论并对其不断地完善,足以表明图式理论受欢迎的程度。

4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英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及技能,更要使他们能通过英语课程来开拓视野、丰富经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然而,这两重性质都没有得到理想的体现。目前,在阅读教学方面,许多初中英语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即语言知识教授为主,从词汇意义的讲解,到篇章中句子成分的划分等。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教授学生怎样去阅读进而掌握文章,从而导致学习者既没能有效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也没有培养成一定的文化意识。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他们没有明确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二是英语教育者们没有明确的阅读教学理论指导,怎样有效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这对初中英语教育者们提出了挑战。

5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可以为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供较好的解决思路。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目的,阅读的教学目的不是教师一味单调地给学习者们灌输英语语言知识来使他们表面性的理解文章大意,而是培养学习者一种自主阅读的能力并使其能够运用综合英语语言知识来深刻、全面地掌握整个阅读材料,进而培养英语文化意识。教师除了应教授学生必要的语言知识,更要使其掌握阅读的策略。“交互式”阅读模式既关注英语语言知识的细节同时也兼顾从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意义。同样,图式理论具有交互即相互作用的性质(朱玉,201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原有的图式知识来理解阅读材料中新的信息结构,通过现存的图式与新信息从细节到整体或者整体到细节反复不断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与影响,来及时地更新头脑中的图式结构即对阅读材料的意义理解,最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也就是形成学习者自己对阅读材料的语言、内容、体裁等的把握与见解。教育者可以明确好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从图式理论中寻得方法,或运用图式理论所提供的依据,来明确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6 结语

总之,教育者应了解阅读的本质,清楚地把握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灵活地把图式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去,帮助学习者们理解阅读材料含义,不断拓展与延伸新的图式,这有利于语言知识与技能增长、学习策略的形成、文化意识的培养,继而解决相应问题。

参考文献:

[1]Bartlett,F.C.Remembering: A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Stud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Rumelhart,D. Toward an interacive model of reading. In Dornices.(Ed.)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IV.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体验性阅读 有效教学 构建

当前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以教师体验、教辅结论粗暴替代学生体验,孤立、机械地肢解语言,漠视学生体验的现象,过分强调判断、推理等概念性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体验、领悟、想象等心理过程,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识得,却在自觉不自觉之中扼杀了学生的童真和灵性。如此一来,语文教学的追求只求知识的正确性而忽视学生的体验活动,学生得不到精神的独立、心灵的陶冶、灵魂的提升。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相悖的。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涵义

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主要由感受、理解、情感、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因素构成,它一般是从对事物的亲身感受开始,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引发联想,并生成意义。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根据阅读材料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自觉进入阅读材料的意境之中,通过对语言材料的诵读、揣摩、品味,从中得到感悟、熏陶,形成语感。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过程预设

1.尊重――尊重体验,激活兴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体验。应该从知识学习行为的尊重拓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的尊重。

2.对话――平等对话,加深体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不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加上教材内涵的多元性,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这就需要在对话的过程中加深体验。

3.互动――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它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读书获得对语言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向交流,从而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问――从而提升情感价值。

4.评价――多元评价,升华体验。学习是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自我感悟过程。每个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产生了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使学生学习渠道差异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因此要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多元评价,鼓励学生全新地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升华学习体验。

5.整合――跨越学科,丰富体验。知识是一张网,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是可以融会贯通的。语文教学要加强同其他学科的联系,把其他学科当作学生学习语文、训练语言的另一片园地。

三、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构建

1.情境――情境中体验,激发学习情感。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出一定的情境,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探求未知的思维活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扣人心弦的导语,绘声绘色的演讲,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课本剧的表演指导以及学生课堂游戏的精心组织等,都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方式。

2.对话――对话中体验,引导深度体验。学生主体的体验是推动以对话为特点的阅读教学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观点与观点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融合,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独特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的愉悦,感受到成长的幸福。这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把阅读当作生活的体验、心路的沟通、人生的解悟、生命的历程”。

3.反思――重构中体验,活化语言体验。“体验”式语文在强调对文化的认同与传承的同时,更强调对文化的反思与建构。反思性的主题解读所得的是抽象的真理。在理性的指导下,感性经验可以得到修正、整理和提高,促进认识的飞跃,形成真正敏锐、准确、深刻的悟性。一般说来,阅读过程中,体验感悟始终伴随着思考,尤其是感悟阶段,这应该是《语文课程标准》将感悟和思考并提的原因。

4.实践――实践中体验,内化语文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需着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求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实践中再次体验文本的价值。如在校内写板报稿、广播稿、竞选演讲稿;在家里写信、生日祝语;到社区里写倡议书、招领启事……这样,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课程文本和生活文本间的连接中学习语言。

语文是语言学习的课程,是体验的课程。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活动感受作品丰富的情感、丰满的形象、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掌握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对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情感都起到重要作用。体验性阅读教学要自觉承担起克服目前阅读教学中的“条分缕析”式弊端,丰富学生体验与构建精神世界的重任。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5

目前,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回顾课程改革这几年来,老师们倾情课改,用心摸索,大胆创新,在尝试课改的新思路、新方法的过程中,也遗憾地陷入了一些误区,许多的努力换来的是教学无用功,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非语文的现象。这反映出广大教师对语文的理解有误,对阅读教学认识模糊,以致造成了阅读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那么,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1、学科性质理解不深,把握不准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着眼于它的形式,人文性则侧重于它的内容,因此二者不可分割。教师在把握这一学科性质时,概念模糊,出现了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的错误。

2、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

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目标要求教师通过关注学习的过程、方式、手段、途径等来使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存在学段语言要求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3、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教学方法应本着简明实用的原则,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有的教师为了使用多媒体,过多地使用了图片和文字资料。

4、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课改实施多年仍把学生放置于接受的位置,总是力图把学生讲明白,符合心中的标准答案;对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知识不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学会的知识,教师还是反复提问。

二、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正确理解教材

教师正确地解读教材,是上好阅读课的首要及必要条件。⑴要从教材、学情、教法三个角度研读文本。既要把握语言特点,又要摸准人文内涵;既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已知,又要晓悉学生的困惑与障碍;既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又要有教师明明白白的讲解。在正确地解读文本后确定教学的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⑵解读文本时应深挖文章内涵。看过教材稍加思索即讲将起来,自然也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入读书。⑶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予以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如《白杨》一课,作者借赞颂白杨,赞美了边疆建设者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又奉献子孙的可贵精神。但有的同学提出:这种牺牲代价太大,是可以避免的。对此,教师应及时纠正并给予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

2、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1)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好三维教学目标。设定目标不仅要考虑学段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2)教学过程要清楚,不能随机。从字词句到文章内容结构的把握,再到学习语言、感悟中心、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写法,要带领学生在文中走一个来回。

(3)教学方法要简便得当,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高效的方法。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体会青年忘我的品质是重点,其中对“他已经和游鱼融为一体了”这一重点句的理解,一位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融为一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和游鱼融为一体?怎样读好这句话?围观的人会说什么?而另一位教师则采用了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看到青年画技高超,人们不禁赞叹起来,老人说……(教师手指一位学生);妇女说……(教师手指另一位学生);红领巾说……(教师再指一位学生);然后面向大家问:那位青年怎么样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认真作画,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教师相机指导:这就是“融为一体”。此时青年为什么会如此学生已经了然于胸了。

3、加强学习方法的引领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习得方法,从而爱学会学。教学生学会学习始终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让学生读出好味道来;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技巧,使学生从读中学写。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力求使学生的知识迁移为能力。我们提倡“一课一得”,这个“得”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更是能力的提升。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是在学生学习语言中训练获得;另一方面来自教师在课上的引导和点拨,由学习方法转化而成。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对已知形成规律,对学生的未知和一知半解要讲练结合。

4、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6

关键词:模块儿教学 课程总目标 课程主要目标 书面语言 学分

2009年秋季,我校正式进入新课程。我是我校第一批进入新课程的语文教师。现在,必修5已经教完了,回顾一年半的语文教学,觉得老师们还是单元教学,单元检测;考试还是以百分计,用综合卷。并且“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都随意穿插在阅读教学中,没有专门的教案和明确的授课要求。

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不可动摇的方向。“模块儿教学”确是语文教学最后要走的道路。那么,为什么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人们的模块儿意识如此淡漠呢?我认为是人们对语文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导致现有的教学体制和评价方式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所致。对语文的本质认识不到位,“课程总目标”就无法确定,而课程总目标正好决定着“教学体制和评价方式”。现在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里说:“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我认为,把有递进关系的这五种行为或称之为“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是不科学的,它们应该是达成课程总目标的方法或途径,如果把它们当成课程总目标,那么是不是课堂上有这种行为就算是达成目标了呢?显然,这是说不通的。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上话语理论的兴起,许多国家的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比如,美国。他们在初中阶段,以“文学”作幌子,狠抓“语言训练”,把“语言学习”当作课程的总目标,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模式,不是我们国家很多人想全盘借鉴的吗?所以,对“语文本质”的认识,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能否实现真正意义的模块儿教学的瓶颈。

那么,语文的内涵到底怎样界定,才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呢?我认为“语文,是用来学语言的文化”,而“书面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摘自已发表于《语文报?教师版(初中)》(2009年4月)的自创论文《揭开“语文”神秘的面纱》一文),并且学生对口头儿语言的学习不是从上学学《语文》才开始的,所以,在学校里,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学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学好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相应得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会进一步促进口语的发展,显然,从整体上看念过书的人,总比不念书的人更会说话办事。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学生把书面语言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毕业后就不会说话了,在必修课里我们把口头语言作为学习书面语言的一种途径就可以了,这样,口头语言的学习即使在课堂上也不会间断,更何况选修课里还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帮助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牢记“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语)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实践,争取让学生边学习,边运用,对学生难于掌握的知识,进行反复训练。这样,语文必修课基本上可以划分成“阅读”、“写作”和“书写”三条主线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文体模块儿”教学、写作专项训练和书写(初中必修、高中选修)教学以及校本课程内容教学(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设置)。现在,我们仔细想想,现行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梳理探究”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既然是学习方法,那么它适合阅读教学,就不适合写作教学吗?我听过一节初三的作文指导课,因为涉及到“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老师采用的就是“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方法是随着内容而变化的,怎么可以用一个模块专门学习“学习方法”呢?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吗?再说“名著导读”模块儿,它和“阅读鉴赏”在概念上没有交叉吗?我在教《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就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完成了《红楼梦》的导读,“阅读”是“读”,“导读”也是“读”,为什么要单列一个模块儿呢?不难看出,现在正是由于模块儿较杂,模块儿教学评价又跟不上,老师们顾此失彼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我们学校,我就没和别人交流过一节教“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的课,而在全国范围内“写作依附于阅读”的状况,也没能得到根本扭转。我想,为了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配合,共同为学生学习和运用“书面语言”服务,阅读内容,要按文体编排,突破狭隘的单元限制,编排成一个个“文体模块儿”,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科学有序,并上升到规律层面,为探究性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一个重要的文体模块儿,都用半个学期进行教学,学期满,进行“模块儿水平测试”,计以学分;不太重要的文体模块儿或校本选修课程,可用四分之一学期进行学习和测试。如果与阅读教学同步,写作教学自然会“科学有序”,每半学期和阅读一起进行一次“模块写作水平测试”,可使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步发展,即除了“应试写作训练模块儿”以外,其他“模块写作儿水平测试”都紧密配合当前的阅读教学,例如,教“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儿”,除了自由练笔之外,主要写作任务就应该是“文学作品的创作与鉴赏”,因为有“模块儿水平测试”紧随其后,进行激励性评价,我想写作教学的弱势地位会立刻得到扭转,这样,学生的知行就会达到空前的统一。如果高考再施行“阅读”和“写作”分项记分,老师们总有横向比较教学效果的机会,真正意义的模块儿教学就会展开,新课程改革也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