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范文1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今,新媒体主要指基于互联网平台之上的传播媒介。相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具备传播速度快、效率高、互动性强等特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是和三大传统媒体并行的“第四媒体”,其所具备的“融合”特性更使传媒转型成为了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传媒转型所带来的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输出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运用现有新闻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所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媒体机构的需要。因此,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思考新闻教育应该如何适应传媒生态环境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授课效率。
微博、微信(双“微”)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发展十分迅猛。都具备社交媒体属性,互动性强,在大学生中普及程度高。双“微”的移动化程度高。二者都有十分成熟的手机客户端,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方便使用,碎片化时间利用率高。因此,双“微”具备成为高校课堂辅助教学的优势条件。
一、微博平台辅助教学
(一)信息
网络传播学在大多数院校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其中所涉及很多知识点讲起来也比较枯燥乏味,知识也相对比较理论化,学生对于这样的课程兴趣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知识点,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是网络传播学教学的主要问题。
微博作为信息平台能够成为网络传播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注册微博账号,让学生进行关注。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上作业,布置预习任务,公布教学进度,考勤情况。学生可以马上通过评论或是私信功能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二)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在定期在微博上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评论功能进行讨论。在课下,如果教师在微博上看到有价值的与课程相关的博文,也能第一时间转发,与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效地进行了互动,同时可以使学生通过讨论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实践教学工具
微博还可以成为一种实践教学工具。例如,教师在首次课布置微博运营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运营一个微博。在教学过程中,讲授一定的技巧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到实践中。
二、微信平台辅助教学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集文字、信息、图片和视频于一体的即时交流型社交媒体。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基于微信基础之上使得一点对多点的信息推送形式成为现实。微信公众平台注册简单、操作易上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的页面注册,就可完成个人或是企业账号的登录,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实现对特定信息的自动回复、群发推送或是独立双向交流。这种传播模式非常适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可行性分析
首先,微信用户的数量已经超过五亿,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一部分,他们自然是微信的忠实用户。将微信公众账号在大学课堂上使用有着最为广泛地受众基础。其次,这种平台在使用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在网站上进行相应的注册,提供一些个人信息就可以得到一个公众账号。同样,在教学手段更新之后,相应的教学方法将进一步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升级,将不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应用模式
1.签到。到课率一直是很多高校较为头疼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公众平台,让学生用手机签到的方式完成到课率的检查。
2.设计课堂测验、布置作业。教师可以在PC端先编辑好测验或者作业题目,并可以设置主观题和客观题,根据教学进度和需求在课堂上随时。学生使用手机就能够完成测验和作业。
(三)积极作用
在将公众账号应用到网络传播学的课堂之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也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也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开始不断参与教学,成为网络传播学课堂教学的中心,是现代教学主体转变的一个典型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热情,开始主动分析网络传播学的一些知识点,也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获得更多的边缘知识,提升了学习兴趣。
其次,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相应的知识结构,其中理论知识没有什么更新的空间,主要还是课本中的实例相对比较老,很多都是十年前的数据,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现代新闻行业现状的掌握,公众平台可以将教师在网上收集的一些新闻学的最新数据和信息给学生,让他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情况。
最后,新技术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这种公众账号的掌握是现代新闻专业、企业办公室岗位需要掌握的内容,在网络传播学的课程上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进一步促使学生熟悉这种工具,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这个技术,提高了就业的机会。
总之,把社交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在网络传播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地提升现代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MOOC;大众传播学
近年来,学校又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不断深化创新素质培养体系建设.2015年体验式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作为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子项目启动研究.体验式教学研究方式多种多样,本项目主要将体验式学习模式与MOOC新兴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设立MOOC体验式教学法.作为此次项目研究成果之一,本篇论文就MOOC、体验式教学混合教学法在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领域进行探讨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1MOOC体验式教学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经过十几年传统填鸭式教育,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课程学习仍抱有固有学习态度,依赖教师线性式教育,致使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经历,形成自我学习的体系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养成.近年来,以MOOC为主要方式的体验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更是被给予厚望.MOOC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OnlineOpenCourse)的简称,出现以来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其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被认为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一是MOOC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师生双方通过MOOC对重点知识展开研讨,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启迪学生独自去解决问题,在这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创新潜能得以激发.二是MOOC最大特点为全面开放,学生从选课到学习再到考核,全由自己做主,充分行使自身的学习自,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个性化学习.
2MOOC体验式教学法概述
2.1MOOC体验式教学理念框架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播和强调知识点的传授,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与记忆.教学过程中教师卖力地讲,学生费劲地记,教学过程成为知识点的转存和再现,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在理论层次上,表现为教与学成线性单向流动,(如图1所示)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懒散,缺乏活跃性.在具体教学效果上,学生易出现知识认知疲劳,知识点掌握少而浅,灵活应用性不强等问题.MOOC体验式教学教师课前将MOOC视频到网上,学生可自主选择观看,对重点知识点进行理解.课上,教师先请学生简述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论、解答;随后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并随时调整课堂所需讲授的重点知识和扩充知识.课后,学生仍可通过MOOC对本堂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复习,原先单向流动的教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拥有了主动性,主动学习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完整认识知识的创新生成过程,体验理解、吸收新知识意义与乐趣,让学生以知识创新者的主体角度去学习,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2.2大众传播学MOOC体验式教学法的提出
“大众传播学”是我校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为新闻学、广告学、播音等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主要研究传播的现象与规律,是传播学的入门性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学科内容上看,由于大众传播学起源于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三大学科,因此学生所掌握的内容抽象且庞杂,需要调动一定的心理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按照常规教学模式,很难在教学时限内完成.从教学内容上看,大众传播学起源西方,在此后的学科发展过程中西方理论学说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学生来说存在时代错位和区域隔膜.此外,大众传播学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学生心理预期有较大反差.从课程内容实践性上看,传播本身就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的形式、手段、媒介更是快速更新.大众传播学课程要求学生们利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中的传播现象,从学科角度,本身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将大众传播学中的理论解释、理解、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传统照本宣科式讲授方式已经不适用这门学科的教授.鉴于前述讨论和研究,提出大众传播学MOOC体验式教学法.MOOC本身就属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特殊传播方式,具有先天学科优势.其次,本课程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要求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自由思考的空间,以此掌握先进的传播研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每章重点知识点进行提炼,录制成视频,到网上,并以之为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对关键知识点的集体讨论与老师互动式研究,深刻了解知识点的内涵,让学生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去了解相关理论,激发其思维创新能力和学习激情,深化对传播理论的解读以此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大众传播学MOOC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
3.1MOOC体验式教学法在大众传播学中教学方案设计
大众传播学MOOC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是将MOOC与体验式教学融会贯通,因此需要科学且合理的实施方案.方案实施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下:让学生体验什么———如何通过MOOC这一形式实现———课堂环节如何处理———体验过程的组织形式问题.本校大众传播学课程采用的郭庆光主编的《传播学教程》.该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包含对传播基本问题及传播学史发展的概述,人类五种基本传播类型的描述及传播五大研究领域的综述等内容.在教学方式设计上,考虑高校教育特点,结合大众传播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能力培养为着力点,将课程能力目标要求和培养过程进行细化,将大众传播学课程分为“传播的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传播的五大类型”、“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传播效果研究”五大讲.同时,依据MOOC特点,将每个任务点拍摄成视频时长在10分钟左右的MOOC课程,并配备教学PPT、教案、自测题及答案、综合作业题及参考答案等.同时,在录制MOOC中,适时插入精神设计的交互式问题节点,以提示学生思考,增加记忆.
3.2MOOC体验式教学法在大众传播学课堂的运用———以第一模块
“传播的基本问题”为例MOOC、体验式教学混合教学方法实施的核心部分是对课堂环节的组织.教师在课前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时长、体验活动等以此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教师会准备灵活多变的应对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人类传播的基本问题”是《大众传播学》中重点章节,是初次设计传播学的学生们理解掌握的难点.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体验重点:传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时4学时(45分钟/学时).MOOC体验式教学课时分配方案:(1)在第一节课前,让学生们上网自主学习本节MOOC课程,掌握重点知识点.(2)第一课时,分组研讨,请学生就关键知识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教师通过体验式讲解,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程度,学生通过体验式讲解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和理论创新意识.下课前,教师点评,并就知识点进行讲解.(3)第二节课前15分钟,带领学生观看MOOC课程知识点,余下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习的传播系统结构加以解释.并引导学生对现有传播系统结构加以补充、完善,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理论创新能力.(4)由于通过MOOC已将重点知识点进行了讲解,第二课时后,将布置研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察某一知名直播网站,阐述其传播过程及系统结构.由于研究对象不是假象而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传播现象,相关研究资料不够充分,因此需要学生查找资料梳理分析并进行深入研究,其目的在于找到问题突破口,并将整个传播过程进行理论性的阐述,这将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第三课时,邀请各组进行成果展示.在点评环节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将抽象理论放在实际传播环境中考察,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探讨,不仅只依赖于书本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研究分析,提升理论的创新性和应用性.也是对学生前期理论学习成果的展示.(6)第四课时,课前要求学生重新观看观看MOOC内容,对理论知识再进行梳理回顾.课堂上,教师依据前期讨论情况,将整章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扩充,完成此次讲解任务.
4MOOC体验式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与评价
4.1建构学生信息反馈环节
高校学生是MOOC体验式教学的主体,学生信息反馈机制的建构是了解此次体验式教学有效与否的基础.学生反馈信息的原真性和丰富性将直接制约课程日后课程教学的发展改进方向.笔者采用阶段性问卷收集和实时信息收集两种方案收集学生反馈信息.所谓的阶段性收集方案,即结合课程教学进度不同阶段,在课程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实施后等阶段组织发放调查问卷.为消除学生心里顾虑,保证教学信息收集的原真性,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形式;实时性收集方案指为获得学生实时动态反馈信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间歇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以收集不同个性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建议与意见.两种收集方案各具特色,阶段性收集方案相对稳定,收集时间与区域较为固定,建构了教学效果信息收集方案的骨架;而实时性收集方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有利于不同个性学生信息收集,进一步保障了反馈信息的丰富性.MOOC与体验式教学混合教学方法实施一段时间以来,实施阶段性收集方案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从学生反馈信息上看,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普遍比较欢迎.特别是应用MOOC教学模式,将知识点分解讲解,同时可以随时随地的反复观看,比较喜欢.另外,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也比较欢迎,特别是小组展示环节对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4.2直观实施评价环节建构及反馈
除了学生们主观感受,本身还设定了直观实施评价环节建构,即以学生选课率、考试成绩、量三个客观数据为依据,考察在大众传播学实施体验式教学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情况.虽然这两者并不具有直接的关联性,但通过客观的数据可以清楚体验式教学带给大学生能力的变化.通过对客观测评分析得到MOOC体验式教学法受到大多数同学欢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增强.以15级广告班为例,《大众传播学》课程随堂考试,中、低分数段分布人数减少,高分段分布人数逐渐增多,学生对大众传播学课程整体创新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渐趋优化.此外,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提升.主要表现为论文观点的独特性和独创性趋势增强,15级广告班学生学院内十余篇,论文内容均为关注新近传播现象的实践性探讨,有自己独特思考与见解.
5结语
MOOC体验式教学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个新尝试,在大众传播课程的教授上,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这种模式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挖掘、释放,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对教育理念和体系的提升都将大有裨益.
作者:陈琳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晓晖.体验式教学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借鉴教育管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11).
〔2〕田丽.论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5).
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范文3
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可按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划分为两类:以“采写编评摄”为核心的侧重于实践教学的课程和以“新闻学概论”、“新闻传播史”为核心的侧重于理论及史论的课程。由于专业的实务性质,长期以来,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老师往往按照“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将自身的经验及知识以“传、帮、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以期能培养出精英的媒体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带有一定的“手工作坊”的余韵,是传统精英教育的理念。而在慕课模式下,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遭到挑战。慕课动辄几千上万的学生、没有任何入学门槛的限制都表明慕课的教学理念已与传统精英教育的理念大相径庭,它是一种普及教学。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慕课所代表的精英文化普及化的方向将成为势不可当的文化潮流,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也将遭遇到更大的冲击。
二、慕课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挑战
1.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挑战。
慕课的学习看似开放自由,但实际上是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否完成一门慕课的学习,更多地要依赖于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律精神,依赖于学生的坚持能力以及对自我的约束能力。而这对当前新闻专业的学生形成了完成慕课最大的自我障碍,从而导致了慕课通过率的低下。以目前中国慕课的《新媒体概论》一课为例,该课是由浙江大学传媒学院的韦路博士讲授,注册的学生共有13571位,但在课程结束后只有109位成绩合格和160位成绩优秀的学员,其比例仅占注册学生比例的1%左右。可见,慕课模式之下,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教学模式。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社区大学研究中心助理主任莎娜•贾格尔斯(Shann.Smith.Jaggars)强调,慕课比较适合于为了个人或职业兴趣的学习。如果学生为得到课程学分、获取学位而注册学习,风险就比较高。
2.对学生知识积累的挑战。
每一门学科体系都有其符合逻辑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在授课的先后顺序以及彼此关系上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前后衔接的知识铺垫。在模式风潮来袭的语境下,新闻传播专业目前上线慕课的课程仅为极少数。这些慕课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前期教育中储备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否则便在课程学习中有困难。因此,慕课课程并非对于每一个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都适合,它的适用度仍然要视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所学前期课程的情况而定。
三、慕课模式下新闻传播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契机
无论慕课的发展如何迅猛,从本质上说,慕课只是一种技术性工具。它固然有其对传统教学理念的颠覆部分,但由慕课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也展露出新闻传播传统教学模式的价值与优势。
1.慕课不能取代传统教学中师生的人际交流及其所引发的教学效果。
新闻传播传统教学的一大魅力即在于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在讲授知识,同时也在讲授自身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亲身感受以及人生哲理。延续长期以来人文社科教育的传统,教育的内容除了教学课程内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即为师生之间精神的交流和人生感受的分享。这一内容,有赖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多次授课而形成的人际交流共享圈以及师生之间在课堂、课间和课下的交流互动。而在慕课中,面对素未谋面的成千上万的学生,这些人际交流则很难做到。也正基于这一点,德国鲁尔大学哲学研究所终身教授汉斯马丁•萨斯(HansMartinSars)认为,慕课这种网络授课形式对于化学、数学等学科足够,但对诸如生命伦理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就不够,因为这些学科更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讲授和现场交流。更为重要的是,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授课教师的个人新闻传播的实践经历也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其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被分享,是学生从业后的巨大精神财富。从人际传播的角度而言,人们往往不会面对不熟悉的人分享自己的私密经历。而慕课的大规模学生,相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却是陌生的存在,授课教师那些经历自然不可能在慕课中得到分享。
2.慕课不能取代新闻传播专业传统教学课程中的实践课程。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非常看重实践的专业,因此有大量倾向于实践的专业课。如《新闻摄影》、《电视摄像》、《新闻剪辑》以及音效合成等众多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类课程。对于这类课程,最好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上课方式:由老师和学生以班级为授课单位,通过现场教学、对学生作品的现场指导以及点评来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操作类的实践课程是延续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作坊模式,而学生也能通过老师手把手的教学学会设备和软件的使用,并在一些细节的技术处理问题上得到老师的专业指点,最终完成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这些操作类课程中其不懂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对于设备的使用及专业技术的盲区也是不一样的,这些问题只能由授课教师一个一个地逐一解答。而在慕课模式之下,面对动辄几千上万的学生,教师根本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因此,这些实践类的操作课程并不适宜于慕课教学,甚至也不适宜于大班教学。
3.慕课模式下新闻传播传统教学的契机。
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范文4
数据库服务、新闻专线服务模式、3G移动互联模式――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媒介之间的界限由清晰变得模糊,“打通”与“共融”成为媒体创新发展的必然途径。融媒体资源共享、海量传播、双向互动、优势互补的综合表现方式,给传媒业界带来新际遇,也引发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新思考。
高等学校新闻学及相关传媒类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是打造具有综合素质的传媒人才。业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直接决定新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融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教育应当紧密联系业界动态,用前瞻及发展的眼光。及时调整,在不断更新的传媒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笔者认为,融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应当是结合业界传媒动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工具,以启发学生在新传播环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模式。
理论依据:探究式教学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融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它注重学生的前认知和体验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式教育模式。这是由新闻学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新闻学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新闻从业专门人才。教育目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诉求。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是简单的理论灌输无法涵盖的。启发能力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重实质轻现象,帮助认知规律,适应新时期新需求。
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世界观、认知体系较为成熟的青年群体。随着知识量的增加,他们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简单的结论,而要求探明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青年学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创造性,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富于理想,对前途充满希望。简单的理论灌输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探究式教育模式符合青年群体的认知习惯,保证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由点及面的渗透积累
我国的新闻学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及内容多发端于西方新闻学、传播学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存在实践与理论脱节、培养目标较业界动态滞后的状况。传统媒体时代这一问题业已凸显:融媒体时代,新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传媒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这一矛盾日益加剧。新闻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应由单纯专业知识的点式教育转变成以新闻学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拓宽,即由点及面的渗透积累。
当前,新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多是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前设定的,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模式受此影响较深,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往往局限于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讲授。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界限存在着一定不足。如:以传统报业教学为主,缺乏对新媒体介入后的当前报业现状的介绍;面对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型传播技术,无力进行新技术及行业新软件的教学;强调专业细分,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媒体等相关课程割裂进行,难以适应当前不断出现的跨媒体集团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融媒体时代的课程教学目标应密切联系业界动态,放弃传统的以知识点记忆或单项技能操作为授课目的的简单模式,实现多学科交融、多技能交融,由多个知识点、技能点的交互强调渗透到学科脉络的构建,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平台,构建融媒体时代解决新传媒环境下新闻传播实务的方法论和价值观。
教学流程:课堂内外结合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新闻学专业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操作性强,与业界动态紧密相连。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相较传统媒体时代,这种为“我”所用,为“我”服务的运作模式,使得信息与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业界的变革速度同频率增长。融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流程,将课堂内教师讲授与课堂外学生自学拓展有机结合,适应学科特点,有助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外的自学拓展包括预习与复习两方面。课前预习要求专业课教师根据课堂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给出启发性预习要点。不同于传统的预习模式,融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开阔的海量知识平台,利用互联网、数据库等形式,学生通过预习得到的信息量远大于书本,具有开放、链接、延伸等优势。课外复习即专业课教师提点拓展性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帮助强化课堂记忆、延展理论深度。
融媒体时代的课堂内教学对教师的开阔视野与充足储备提出高要求。熟悉教材内容的同时,教师需密切关注业界日新月异的动态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效案例进行探讨,帮助学生完成新闻学理论依据上的原因分析、动态预测。双向互动的探讨模式、课堂内外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建立独立思考及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
融媒体时代的多媒体授课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ppt或多媒体课件教学,而是指融合课堂内课件授课、互联网交流反馈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手段。
新闻学专业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有效延伸教学表现手段。相比普通教学,多媒体授课的直观性善于突破视觉限制,突出要点;动态性有利反映概念及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可重复性及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时间和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便于呈现教学内容的脉络及体系,视频、图片、音频效果与文字内容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利于表现新闻作品特殊形式,如电视新闻、广播新闻、报纸新闻等,另一方面便于教师设计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在理论讲述较长时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适时突破较为沉闷的学习氛围:利用相关场景引发联想、还原场景、启发思考等。
互联网交流反馈系统指利用互联网搭建的可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教学平台。融媒体时代众多的新传播手段提供了多种工具,如qq群、微博、博客、个人主页、校内主页、个人信箱等。互联网交流反馈系统不仅用于学生与教师的实时交流,帮助解答疑问,还可发挥课前要点预习、课后练习下载、课后作业提交等多项功能。伴随新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这一平台亦可延伸至手机群体用户。
构建融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平台。应紧跟业界动态,结合多种媒体表现形式,渗透多个学科知识要点。如《外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平台,可引入国外著名媒体网站浏览、著名媒体时事评论等内容,并穿插新闻学写作、传播学经典理论等相关知识渗透。
融媒体时代给新闻学专业学生提出了新要求。融媒体时代产生的融合新闻是各类型专业媒介新闻传播业务的融合,也是普通公民借助网络媒介参与新闻传播的一种“共享式”的新闻实践活动。媒介组织之外的个人成为新闻传播者,新闻媒体不仅更“公众化”,而且将越来越多地扮演“公共交流平台”的角色。公众的观点与信息传播与职业新闻人同样平等传播,信息传播的限制壁垒无体化。对于即将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在校学生来讲,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必备素质,需要在新闻学专业课程教育中不断积累。
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范文5
配备完善的新闻传播教学资源
目前,新闻传播专业已构建起了由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组成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但与相对齐全的新闻教育体系相比,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归属是含混不清的。这种尴尬的局面造成了高校新闻学资源相对匮乏、实力不够雄厚。在许多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是设置在汉语言文学系的。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与记录,文学与新闻有某种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本质区别。汉语言文学的基础课程虽能为新闻传播专业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却忽略了新闻传播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更要把理论知识转换为新闻操作能力。
因此,学校首先应加大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投入,除了配备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摄像机、录像机、编辑机械之外,还应该设立专门的演播室、编辑室等实验室,以供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与制作、播音与主持、电视摄像技术、纪录片的拍摄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之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权威的图书、报刊资料。综观许多高校的图书室、阅览室,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图书较为丰富,而新闻传播方面的则相对匮乏。互联网虽然能够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信息,但是网上的信息终归是零散的、片段式的。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既要关注新闻动态、新闻现场、新闻资讯,更要通过新闻传播方面的书籍、报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展自己的视野,以此来提升学习的自主性。
课堂教学内容作品化、成果化、精品化
目前,依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立的新闻传播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偏重于理论讲授,教学思路比较单一。从教学效果来看,新闻传播类的课程虽然开设了不少,但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说清楚。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依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缺乏探究新闻传播理论与传播实践之间关系的热情。原因何在?这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有关,另一方面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方式有关。课堂讲授结束后,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大多是就某一新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对相关的新闻作品进行赏析,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造意识相对薄弱。
要实现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模式的改革,笔者认为,应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作品化与成果化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的作品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比如以身边发生的新闻,拍摄一条新闻短片,时间不少于6分钟。首先,老师和班干部确立拍摄小组;其次,确立相关的细则,逐项打分,包括拍摄的实施步骤,新闻立意要贴近大学生生活,画面衔接自然、流畅等;再次,对作品进行展示与评比,以此来树立学生的作品意识,拉近学生与新闻实践的关系。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传媒人才。囿于学校环境的教学终究过于封闭,难以适应当前媒介市场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感知、理解传媒市场的变动,我们鼓励学生“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创意大赛,在竞争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从而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真正达到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基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作品化、成果化的实践,在学院组织的创意大赛中,笔者教授的学生所完成的优秀作品《漫画工坊》获得最佳技术奖,《一条街的神秘与忧伤》获得最佳制作奖,《NIKE的创意构想》获得一等奖。通过上述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在自我转型中更新教学理念。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不仅是教学展开的基础,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新闻传播学的师资队伍看,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传播教育,他们多来自语言、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结构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传统的学科多为基础理论学科,新闻传播类学科的实践性则比较强。新闻传播类的专业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否则,当他们以传统的教学理念来从事教学时,就会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很多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个新闻现象的分析,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对新闻操作具体流程的讲解只能陷入理论的说明。因此,要实现新闻传播教学的突破,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应该加强自我培养,可以通过出国进修、到新闻单位实践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新闻实践能力。
其次,多媒体教学为辅,启发式教学为主。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融文字、图画、声音于一体。在新闻传播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让学生置身于真实、鲜活的新闻现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停留在多媒体的演示上,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跟着画面走,进而形成单线思维。而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能够报道新闻,更能够发掘新闻背后的事实。也就是说新闻工作者应兼具感性思维与理性认识。如果说新闻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那么教师还应当利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来做理性认识的引领者。目前,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思维活跃、个性意识突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他们而言,信息的获取并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加强学生的辨析能力,进而让学生有所领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借助多媒体手段的同时,更要针对学生的个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抛砖引玉,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新闻传播教学活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再次,在学校课程中心搭建网络交流平台。美国的浦尔教授曾提出“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理念,“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体融合可以使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把报纸、广播、电视等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媒介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信息采集、新闻表达、资源利用等层面的融合。目前,许多高校设立的课程中心可以说顺应了媒体融合这一趋势。课程中心不仅是课程展示的平台,更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尤其是对当下的新闻传播教学来说,仅凭借单一的课堂教学不足以完成对信息的筛选与分析。
借助课程中心,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随时添加、整理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而且90后大学生普遍热衷于网络技术,乐于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课后,教师可以对上课所讲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料库,也可以论坛的形式发起讨论,形成学术探讨的氛围。笔者发现,学生对论坛的参与度比较高,甚至一些平时课堂上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表现很活跃。在线作业与批改让教师能够及时掌握信息反馈,从而切实有效地展开答疑、辅导。总之,新闻传播学课程中心的使用,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又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与延伸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迅速,但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依然不足,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与汉语言文学学科相比,新闻传播课程还很少,而且课程设置依然还是依据传统学科,特色不突出,内容重复的现象严重。新闻传播专业的实验观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较少。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媒介市场对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我们期待着新闻传播类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不断走向深化。
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传播学》;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7-0010-01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于应用型大学教学而言,《传播学》课程需要切实转型与升级,以适应社会、企业、学生的需求。因此,分析应用型《传播学》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到转型升级的具体方法,对应用型大学做好转型与升级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有机衔接,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等主要任务。其实在此之前,浙江、四川等地的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就已经向应用型转变。
2 应用型大学《传播学》课程现存问题
2.1 课程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与应用型大学设置的诸如采访、摄像、后期编辑等新闻传播动手实践的课程不同,《传播学》课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众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重点介绍《传播学》中关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等的相关理论。而这些理论知识又更需要学生主动去理解、记忆、消化,再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技巧,但这一过程往往比较漫长,在课堂上花费的时间也较多,就占用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真正动手等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闻传播一线需要。
2.2 课堂教学以讲授方式为主,导致学生的知识接受度较差
就目前而言,《传播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即使像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学校,在整个教学课程设置中,《传播学》课时也仅有48个课时,而其他学校的课时也一般在32个学时左右。换句话说,传播学所占的课时相对较少,导致教师为完成基本的理论教学任务只能偏重采用讲授的方式教学。但是《传播学》相关理论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最终使得学生的知识接受度较差。
2.3 教学双方关注点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导致学生课堂失去兴趣
讲授《传播学》课程的教师职称至少都是讲师,年龄最小都是27岁。看似年龄小的教师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修《传播学》课程的学生一般也就18、19岁,与27岁的教师依然差八九岁,二者之间的代沟较为明显。这就更别提与年龄较大的教授之间的代沟了。27岁以上的教师关注社会传播实践更注重深度,而十八九岁的学生关注传播实践更注重感官、直觉。另外,由于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丰富性与传播媒体的多样性,二者之间关注的传播事件也就存在极大的差异。
3 应用型大学《传播学》课程转型与升级策略
3.1 学校要培养、提高教师动手传播的能力
整体而言,应用型大学对各学科教学的要求都更倾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校运用,到单位就上手,甚至独当一面。这就首先要培养能够真正动手的教师。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动手能力才能将操作的具体方法、技巧、捷径等通过讲授、实验、讨论等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应用型大学一方面要安排好薪资、待遇等问题,制定适当考核机制、奖励措施,让教师轮流前往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与新媒体担任传播工作的相应职位,掌握传播工作流程,做出实质性的传播事件;另一方面,要制定专门的专家演讲、座谈、论坛等制度,设计好流程邀请传媒业界精英不流于形式地到学校与教师近距离交流,将优秀的传播技巧、策略、细节等与教师沟通,让教师真正接触到各级、各地、各类媒体的成功经验,打开教师的视野,实现提高动手传播能力的目的。此外,应用型大学还要经常开展业务培训会、举办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等,让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3.2 教研室要增加课时、调整教学时间,研究改善教师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等的策略
教研室作为推动《传播学》课程要积极发挥基础作用的纽带。因此,面对网络传播迅猛发展亟需专门的传播人才,但《传播学》课程教学课时偏少,学生难以及时消化传播理论知识、传播技巧等问题,教研室一方面要迅速结合报社、电台、电视台以及网络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尤其是要结合互联网的传播技巧、策略、特性等,调整课程课时分配,适当增加《传播学》课时,调整教学时间。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传播学》教师教学研讨会、交流会,开展教师与学生座谈会,邀请报社、电台、电视台以及互联网与新媒体业界的优秀传播人才到教研室座谈,从而实现研究改善教师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等的目的,帮助教师真正掌握教学的规律。
3.3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为应用型大学的《传播学》教师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所授课程需要特别强调实用性,授课对象也更想掌握具体的传播技巧的现实,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3.1 结合学生关注的事件讲授相关理论,奠定他们动手操作的基础
无论何种年龄的教师,都要尽量采用微信、微博、QQ等非面对面沟通形式,座谈等面对面沟通的形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掌握他们比较关注的事件。在掌握他们关注的事件基础之上,将传播学的理论知识点与他们所关注的内容相结合,才能真正让他们在聆听自己关注的事件时感受到传播理论的重要。这样他们认知并运用传播理论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3.3.2 鼓励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思考事件并绘制分析事件进展图、传播策略图,增加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动手能力
鉴于学生现在不太积极配合老师思考,而是求助网络问题,教师一方面要跳出书本,结合当下最火热的事件,鼓励学生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层层分析传播者的目的、传播的内容、针对的传播对象、具体的传播技巧、传播的效果等。另一方面,应尽量在课堂上腾出时间,让每个学生绘制已经发生的事件进展图、传播策略图。此外,教师应同学生一起依据相关传播理论分析事件可能的新进展,推测传播事件的新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动手机会,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