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范文1
家具广义上是指人类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器具,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家用的器具”。狭义家具主要是指具有坐卧凭依或贮存支撑等使用功能的器具。自人类社会出现家具以来,其发展便再也没有停止过,家具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作为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载体,中西方家具发展都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各种各样装饰风格的形成,造型、结构、用材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十九世纪是处于古与今的交替时期,中国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家具发展出现了顶峰后的衰落期;而西方世界正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家具发展缔造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中西方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一时期下所发展的家具装饰风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们对今天的家具设计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十九世纪中国家具装饰风格的演变
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古人习惯席地而坐,席可能就是最早的家具,而床为主要的家具。后来出现了屏、几、案等家具,床既被用于坐具也用作卧具,榻则在床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到了南北朝,人们从屈膝而坐逐渐变为垂足而坐,高型坐具开始流行于当时的社会。
在家具设计风格上,中国家具自古秉承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装饰风格上把三家思想交融互补、兼收并蓄。如秦代家具制造汇聚六国工匠的技艺精髓,汉代家具融南北方风韵于一体,唐时期家具风格借鉴了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别具外来风韵。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具设计令人称道,其精湛的工艺和设计的别致性成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宝贵的一笔财富。尤其明清家具设计艺术以其简约的线条、古朴的质感、简洁而精美的木雕装饰让人流连忘返。在中国家具发展历史中,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一定会被相提并论,在这里先探讨一下明式家具。
1.以典雅脱俗为装饰风格的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一般是指在宋元家具风格的基础上,继承优点并逐步演变而成的,被称为“细木家具”,是以上乘硬木为主要材料的日常家具。明代家具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形式多样、构造巧妙,实用性和审美趣味相统一而闻名于世。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生产明式硬木家具,而只有苏州地区出产的明式家具,其风格特点和工艺技术最具底蕴。这种家具风格鲜明,经过年代的推移依然深得人们的喜爱,最地道的明式家具也称为“苏式家具”,或“苏做”。名贵的黄花梨、红木、楠木、紫檀等硬性木材常被用于制作明式家具,而大理石、玉石、贝壳等多种装饰材质也会被嵌入其中。明式家具精湛的艺术手段和装饰美学的极致追求高度融合,在世界设计史上是罕见的,是功能与美学高度统一的完美例子。
中国古代家具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到明中期达到顶峰,一般来说,“明式家具”和中国传统家具几乎可以划上等号。当然,乾隆之后的清式家具,也是中国传统家具,但是,由于太堆砌,最终僵化,因此还是以明式家具来代表中国传统家具。
2.以繁复华丽为装饰风格的清式家具
如果明式家具是以简洁而优雅为见长,那么清式家具则更注重细节局部处的装饰、雕刻,尤其是皇室宫廷的家具。清式家具从历史角度可分三个阶段:清初家具在造型结构上保留了明式家具的特点,仍可称为明式家具;从康熙末至雍正、乾隆,乃至嘉庆这一百年,是清式家具发展的鼎盛期,家具华丽的装饰和雕刻也大量增加;道光时期,也就是十九世纪,家具过多的奢华达到极致后,是中国家具的衰落期。
清代初期,家具制作从造型、工艺、装饰、材料等各方面都趋于成熟,特别在家具的种类上,也比以往朝代丰富,形成了“清式家具”。
清代中期,是家具制作的黄金时代。家具设计风格多样,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刻样式繁杂、体积大、气度恢宏。这期间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色彩绚丽、纹饰华丽,形成独具韵味的装饰风格。
清代晚清,正是十九世纪初期。自乾隆年间家具发展的顶峰后,清式家具出现了追求华丽和精细的装饰雕琢的风格,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注重装饰带来的整体效果。但除了细密的装饰外,晚清标新立异的家具作品已经少之又少。道光年间,随着的结束,家具业出现了长时间的停滞,工作量日益减少,家具生产日益衰落,清式家具也失去了原本的辉煌。
十九世纪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演变
十九世纪的西方世界正在频繁地进行着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和科学革命,在这些带有创新思维的革命推动下,进入了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各国由于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社会条件及其后的不同,所用材料各异,呈现出不同的装饰风格,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家具文化。
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末就爆发了几个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分别是新古典主义运动、工艺美术运动以及新艺术运动。在这三个艺术运动中,家具设计风格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1.以高雅精致为装饰风格的新古典主义家具
新古典主义运动是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初风靡欧洲各国的艺术运动,它的出现代表着借古复今的潮流,并标志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这一时期的家具装饰艺术是家具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复古运动。在艺术风格来看,新古典主义家具以其庄重、典雅的古典主义格调代替了华丽且脂粉味浓的洛可可风格。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家具可以说是欧洲家具中最杰出的家具艺术。首先,新古典主义家具中对直线的运用,为家具的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奠定基础;其次,它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合理性、舒适性,还有优雅而不做作的特点,是古为今用的典范。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家具装饰风格,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观,给奢华的洛可可风格所笼罩的西方国家注入了一股清新的装饰风,对古典艺术进行了新的挖掘和揭示。
2.以质朴纯真为装饰风格的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
工艺美术运动是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英国设计革命,也是一场著名的设计改良运动。这时期的装饰风格特征具体表现在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代替人手生产;提倡设计应以诚信为本,反对哗众取宠和浮夸,注重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的功能。
这时期的思想也体现在家具设计上,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主张艺术家在家具设计中,追求多采用自然纹样作装饰,这场运动打破了矫饰主义盛行的沉闷之风,使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重新唤醒,让家具设计在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受到关注。家具设计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多用几何体作为造型手法,排斥多余的装饰,用作装饰的部位都要带有功能性,形成了家具使用功能与装饰风格的统一。
3.以美轮美奂为装饰风格的新艺术运动时期家具
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启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及美国出现了名为“新艺术派”的实用美术方面的新潮流,是一次影响极大的“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本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的延续,同样是对工业化的一知半解,同样是崇拜自然、推崇曲线及自然草木中的纹样,但表现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之一是深受东方艺术的日本所影响。日本家具对新艺术运动的不对称形式的影响深远,很多新艺术家具中的花卉图样就是采用了日本“浮世绘”的特色,东方艺术的淡彩、细长的线条和空间的运用都在新艺术家具中有所体现。
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家具装饰也是独一无二的。早期的家具风格仅停留在表面的装饰,但随着艺术家的创新,在家具设计中融入雕刻、镶嵌等艺术手段,不仅使艺术形式更加生动,拓展了家具设计的表现手段,也使新的艺术语言在家具设计中得到恰到好处的应用。
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对比
1.十九世纪中西方社会背景的差异
十九世纪的中西方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晚清年间,清朝君主和他的臣民仍然陶醉于闭门造车的封建农业社会里面,对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毫无兴趣,固步自封。直至两次以及1894年的,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署了一连串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才被迫打开了国门,而这时候西方世界快速社会和技术变革都发生在此期间。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都先后完成,资产阶级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大部分财富的主人,他们追求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于是渴望变革。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是家具产品得到批量生产,但其外观与设计都是比较粗糙的,急需改善,因此而产生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把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运动。这个时期中国的少数有识之士意识到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救中国,从而开始把西方的机械技术带到了中国。
2.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差异
十九世纪初,中式家具的装饰风格沿袭了乾隆时期的风格,而西方世界则刚兴起新古典主义风格。造型上中式家具强调体积较大,沉稳、厚重,注重富丽堂皇的装饰与雕镂;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家具倾向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模仿,造型多参照古典建筑的形体。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式家具业日渐衰落,过度的装饰造成了必然的衰败,家具的造型粗糙简陋,行业早已出现长时间的停滞不前。此时以英国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正遍及欧洲,家具设计的造型简单而自然,带有明显的哥特式与中世纪风格。
同治、光绪时期,中国的家具业已经日趋没落,家具设计变得越来越程式化,连苏式家具都陷入了形体笨重、装饰繁缛累赘的境地。这时期整个欧洲与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正不断迈向成熟,把家具设计引向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3.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相同之处
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都体现一种浓厚的装饰味风格。对比明式家具,清式家具偏向华丽与高贵,无论在纹饰或手工艺上,清代晚期的家具都显然受到了西方以及中亚风格的影响,出现了所谓的“西式纹饰”,如卷草纹等。西方的三次艺术运动都强调装饰,纹饰的设计与运用都达到了较高的成就,精湛的制造工艺使家具设计更趋精美优雅。这一时期的西方家具设计受到中国的影响,西方家具的美感与工艺的创新同样给予中国启迪。
结 论
通过对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发展的研究,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家具发展在经过长时期繁荣与昌盛的顶峰时期后渐渐停滞了,家具业的褪色就正如清朝统治的没落。而同时期的西方家具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各种艺术运动的发起,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朝着把家具艺术与人类生活紧密结合这一目标前进,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最终成为了现代设计的开端。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范文2
探究哈尔滨多元文化的成因,可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在《中俄御敌互助条约》下,中东铁路在中国东北动工修筑。1898年成为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哈尔滨,从松花江畔的小渔村,开始了全面的规划和建设,开始从以农副业为主的小渔村向着新兴的工业社会转型。随着中东铁路工程的展开,大批的技术人员参与了城市的规划设计,俄国殖民者仿照莫斯科的城市面貌,开发建设哈尔滨。与此同时,中东铁路的兴建也将沙俄的文化意识一并传承到哈尔滨。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促成哈尔滨博得当时东北亚最负盛名的国际化商埠的重要地位。1907年哈尔滨已经成为中东铁路以及东北铁路枢纽。30多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在此,不乏至今仍散落世界各地、为推进世界社会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的犹太人。这些移民带来了自己国家跟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化的交汇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哈尔滨。多种形态的文化与哈尔滨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交汇。这样的建筑风格确实反映了哈尔滨在历史长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大量欧洲移民的涌入、西方文化的浸染,必然使得哈尔滨早期民间大量的地标建筑体现中西兼容并蓄的城市特点。
二、哈尔滨地标建筑中的文化“包容性”
哈尔滨的建设规划中融入来源于西方的多元文化,使整个哈尔滨的发展走向了世界最前沿,与整个先进文明时代的发展保持着基本相同的步调。城市文化包容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居住空间的融合。1907年后,蜂拥而至的外国移民中,不乏一些杰出的建筑师。其中,对哈尔滨影响最大的是沙俄的建筑师,他们将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带到了哈尔滨,兴建了一批批独具特色的建筑。其中一部分保存至今,其中主要以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还夹杂着一些西方现代建筑风格。
1.宗教建筑的异彩华章。俄国建筑师仿照沙俄时代莫斯科的城市面貌,在喧杂的南岗区博物馆中心地带建成了“尼古拉大教堂”。这个标志性的宗教建筑,让哈尔滨的冬天如同千里之外的莫斯科。显要的地理位置非凡的建筑场地控制力,在漫长的岁月里影响着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形态与建筑风格的演化。在当时的俄国建筑风格主要是以法国建筑中的浪漫艺术流派为主导。多元文化的聚集,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将自己的宗教也带入到了哈尔滨。教堂建筑的出现,成就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在30年代的哈尔滨,教堂共计50多座,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等不同教派的教堂、庙宇散落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现今保存下来的东正教“索菲亚教堂”,也是现今中国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这座近百年的建筑,宏伟、壮观,古朴典雅。惯用的篷顶洋葱头式穹顶,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设计手法,既衬托出雄浑气质、又勾勒着整个外墙体华丽多彩的细部,是“媲美”莫斯科的瓦西里教堂的经典之作。这种带有典型俄式风格的西方宗教建筑,将哈尔滨这座城市文化包容性展示得淋漓尽致。
2.商贸建筑的瑰丽绽放。哈尔滨作为一个具有殖民色彩的移民城市,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产生的效应,更多地反映在新艺术运动风格的传承和创新中。哈尔滨最具有多元文化风格的中央大街,为欧洲文化所熏染。比比皆是的欧式建筑,让“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盛誉名副其实。多元文化在此聚集,生根发芽,绽放着历久弥新的华彩。这条大街涵括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有起源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式,17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建筑,这些建筑都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精髓。目前,中央大街仍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建筑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马迭尔宾馆,原为犹太人萨姆所诺维奇兄弟商会。她的兴衰起落,是哈尔滨历史发展的见证,哈尔滨的繁华盛景、血雨腥风,在这座百年商铺中留下了太多的传奇往事。1931年日本发动了对华战争,在占领哈尔滨后,将其文化一并带到哈尔滨。所以这一时期日本的建筑文化又作为哈尔滨建筑的一部分融入到了建筑文化中,并且逐渐走向主流。将当时在欧美非常流行的、与现在工业文明相适应的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建筑移入哈尔滨,“滨江桥”、道外“桃花巷”等商圈的“圈楼”“中华巴洛克”成为另一道哈尔滨的特色建筑风景。
3.新艺术地标建筑的中西并蓄。哈尔滨现代地标建筑别具风格,防洪纪念塔就是其中之一。建于1958年,为纪念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修筑永久性江堤而建造。主设计师是前苏联建筑艺术设计师巴格奇•兹耶列夫。这座建筑让中西方文化和谐交融得以延续。由20根7米高的古罗马式回廊围绕。塔碑刻有“塔镇江天”的中文介绍,同时塔基前设有两层仿古罗马式水池,塔顶端为防洪建堤英雄们高举旗帜的立体塑像。罗马式回廊的建筑风格既体现了浓重的西方文化,而在细节上、在塔主体的标志线跟塑像则体现了中式风格,文化的交融在这座建筑中得到自然的、细腻体现。显而易见,哈尔滨的新艺术中建筑风格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因而新式建筑风格具有抹不掉的地方色彩。在100余年里,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呈现旺盛发展态势,这一中西兼收并蓄的地标建筑设计特色,对哈尔滨城市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建筑风格的主流模式。
三、结语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范文3
关键词:高迪;建筑风格;自然主义
1?高迪简介
安东尼奥·高迪 (Antonio Gaudi Cornet,1852-1926年)出生在距巴塞罗那不远的小城雷乌斯,巴塞罗那几乎所有最具盛名的建筑物都出自他一人之手,被称为西班牙建筑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家。今天在巴塞罗那保留的18件高迪作品中,17件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其中米拉公寓、圣家族教堂和古埃尔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高迪的建筑以反功能主义立场、追求精神力量和纯粹的形式而成为新艺术运动的代表。
高迪出身于铁匠家庭,从小的耳濡目染以及后来师从Viollet-lduc关于古代建筑的维护和研究,使得高迪能够对哥特建筑有很深入的理解。高迪小时候的多病身体,使得他很少能够贪玩,而是花更多时间亲近自然,日后使得高迪着迷于自然。自然中的诸多元素如海浪、贝壳、岩石、海草等都成了高迪日后建筑创作的灵感来源。
2?高迪建筑哲学
高迪将哥特式、罗马式、东方伊斯兰式、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当成不同的音乐谱号,按照自己对生活的体会与感悟,创造了高迪式的建筑曲调。下面从高迪不同创作时期的典型艺术作品来分析。
高迪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其一是早期的东方伊斯兰摩尔风格,偏向于光复后遗留的阿拉伯遗留风格,具有浓郁的东方风情。其二是新哥特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这主要是受法国勒杜克和英国拉斯金理论的影响。其三是自然主义风格,这是高迪中年后日渐成熟的标志,也使得自然主义风格也趋于巅峰。
2.1?摩尔风格
西班牙是个历史比较复杂的国家,阿拉伯摩尔人对西班牙长达几百年的占领与统治,不仅留下了璀璨的伊斯兰建筑如阿尔罕布拉宫,也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融合。这种源于伊斯兰的摩尔艺术风格,将传统的阿拉伯形式和西班牙的地域特色相结合,是西班牙穆斯林在保存阿拉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将基督与阿拉伯、波斯与北非文化元素的重新结合与创造,身处欧洲却有强烈伊斯兰摩尔风格的西班牙吸引着全世界的艺术家们。
建于1883~1888年的文森公寓,是高迪建筑生涯早期的代表作品,这是一座外立面有着丰富的瓷砖装饰的华丽住宅。建筑的装饰带有浓郁的“摩尔风格”面貌。摩尔风格的装饰语言成为一种文化根基的象征,在文森公寓中被高迪解释为充满视觉魅力的面貌。与阿尔罕布拉宫相似,文森公寓也采用了穹窿这种能够使建筑镂空的元素。不过高迪对文森公寓的穹窿进行了半平面化的处理,使得它能够凸在墙面,并且采用颜色不同的瓷砖形成装饰,打破了原先摩尔风格过于统一的样式,使的文森公寓更加空灵美丽。这种摩尔风格的东方特色对高迪的建筑思想有很深刻的影响。这种摩尔风格的东方特色对高迪的建筑思想有很深刻的影响。
2.2?哥特主义风格
高迪青年时期在卡塔兰地区的巴塞罗那学习建筑,高迪一生绝大多数的设计都是在这个城市中进行的。巴塞罗那颇具自由主义思想气氛,高迪自然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当时还在探索自己风格中的高迪,自然会受到巴塞罗那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哥特风格那时对他的影响最大。
19世纪的哥特风格风靡欧洲,具有强烈的怀旧情绪,而民族主义是哥特风格复兴的核心。西班牙独特的阿拉伯摩尔和天主教光复运动,使得加泰罗尼亚地区一直有比较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高迪也深受此哥特民族主义风格的影响,采用复杂精密的结构来表现哥特式的元素,如尖的拱门、角楼等等。但高迪的哥特建筑偏向于历史风格,正统的哥特建筑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宗教题材的花窗玻璃等,但是高迪认为大自然没有直线的存在,直线属于人类曲线才属于上帝,所以高迪的哥特又是一种偏向于自然主义的复古哥特,是一种典型的“高迪化”建筑。
2.3?高迪的自然主义建筑
有人问过高迪最喜欢哪本建筑书,他指着书房窗外的树说,那是我最好的老师。自然是高迪灵感的源泉,他从不挖空心思去“发明”什么特别的形式,只想着仿效大自然,像自然那样去建筑,他说:“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他认为直线是刻板的人类抽象出来的,曲线才是合乎自然的最美丽的形式。
在巴塞罗那帕塞奥·德格拉西亚大街上,坐落着一幢闻名全球的纯粹现代风格的楼房——人称石头房子的米拉公寓。高迪认为这是他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米拉公寓外观十分不规则,轮廓是一条条波浪线,墙面凹凸不平,连阳台的栏杆都是海洋模样。它不仅外形有非常大气的整体雕塑感,里面还隐藏着他对庭院和建筑内部的精心处理。屋顶上,烟囱和通风口竟然被做成一片扭动着的精灵塑像,粗犷却又精致。内部则有一个圆形和一个椭圆形的大小不同的天井,它们有典型的西班牙民居特色,沿天井两侧的阶梯导向住户入口的回廊,空间非常丰富,步移景异,堪称一绝。在高迪看来自然就是美,美即是实用,实用即是自然的存在,自然即是实用的展现。米拉公寓完全采用有机主义形式,是新艺术运动发展极致的作品。
3?小结
高迪对建筑和艺术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高迪的存在让我们终于能够从另一视角来重新审视现代建筑运动,重新思考建筑文化的问题——我们的建筑师既缺少现代建筑大师的简约手法,又缺少像高迪这种用心灵去装饰人间的独特建筑语言。高迪的建筑能够帮助我们审视我们内心,探寻内心的真实,这是高迪建筑最美妙之处!
参考文献:
[1] 徐芬兰.高迪的房子[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范文4
民间艺术是相对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艺术而言的,也就是所谓的“生产者的艺术”,它以劳动人民为创作主体,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如年画、剪纸、玩具、服装及其他生活用品等。其艺术特点是朴素和壮美,表达了劳动人民内在的善良、热情、朴实的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艺术又会不断演化,其种类和形式日益丰富,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继续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表达和渲泄情感。
一 民间艺术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应当属于“实用主义”,从文化的视角观察,则更多地是属于“乐感文化”。吉祥观念是我国民俗中最根深蒂固的观念,它与人们生命中的一切相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的一切都是由以“福禄寿喜”为核心的吉祥观念生发,按照“融入寓意,传递精神,形成表意图像符号”的方式本文由收集我国民间的许多图形图案都由此而来。我国民间的吉祥观念是中国文化除儒、释、道之外的另一脉,在民间极具影响力,它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对中华民族影响已经有了几千年,并且还将延续下去。因而,现代艺术设计要借鉴和和吸收民间艺术,就应当先深刻理解民间艺术的哲学基础。
二 民间艺术图形的意蕴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许多传统民间艺术的图形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含义,最常见的有蝙蝠象征福气,蝙蝠和桂花的组合象征祈求幸福富贵等。对传统民间艺术图形按其蕴含的意义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生理安全型、文化寓意型和精神向往型,且这三种类型间是有层次的。生理安全型当属第一层次,通过谐音、借喻、暗示等方法,让人们心理得到满足和愉悦,如用蝙蝠、鹿、仙鹤、喜鹊象征福禄寿喜等。文化寓意型当属第二层次,图形多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借助其中的褒义所在,利用其不同的文化和物化意义,传达人们祈求和平安康、生生延续等方面的念想,文化寓意型的图形虽然有具体的形象,但其抽象意味更为强烈,如“万字”、“云纹”、 “方胜”等等。精神向往型是最高层,通过诗意化的物品图形来寄托人们的内心追求和精神上的向往。精神向往型以德为美,如通过梅、兰、竹、菊等“四君子”传达精神方面的追求。这三种类型的图形之间也不是完全被割裂的,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通过具象、抽象及不同形态图形的组合,让人们获得视觉意识、社会心理、精神寄托等多方面的精神寄托。
三 民间艺术的启示
民间艺术是一种生的艺术,即人生的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民间艺术虽然有点没落,但民间艺术中蕴含的实用哲学和乐感文化精神还在,只要这种精神在,民众还是会喜爱这种渗透和反映精神寄托的现代艺术作品。设计师们应当从传统图形的图案和形象中领会其文化价值,并将其文化内涵在当代艺术设计中运用。但凡是艺术创作,寻根溯源,都能挖掘出其蕴含的文化和哲学。随着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诸子百家、二十四史等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学习和关注。但这些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应当是在民间,即民间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这才是在我国文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成分。国人的精神、性格和习惯,都源于此。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可以影响人们对新旧事物的取舍,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深入研究,就能了解民众的悲喜忧愁,启发设计师门该设计什么样的艺术作品,该怎样去设计艺术作品。计师们能从中得到很多技术方面得不到的启示,即文化和哲学层面上的启示。只有在这些方面有了突破,才会使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成为有源之水。设计师们应当利用中国民间艺术图形图案这一广袤的田园,为当代的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营养。
四 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艺术的运用方法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创意思维;数字美感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62-01
一、所谓的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源头包括:受杜象影响甚巨的六十年代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和达达式行为、以及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ing)脱胎转变而成的七十年代表演艺术等。同时,五、六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出现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 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沟通与合作成为在这些范畴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的关注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而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界线,而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另外,整个二十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也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二、新媒体艺术——创意的思维狂潮
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你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以及你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会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乃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技以及生命系统相关的“湿性”生物学的结合。我将这刚刚正在萌芽崛起的新媒体艺术称之为“湿媒体”(moistmedia)。首先还是让我们回过来谈谈主要特点为促使观众(使用者)和作品进行互动并介入参与作品转化与演变的网络与数字科技。这些“作品”可能是显示于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统、抑或环境式结构;但共通点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藉由触摸、在空间中的移动、抑或所发出的声音。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观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性质的。连结性乃超越时空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导致的结果。在这些网络安身的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搜寻天涯远方的数据库以及信息档案、渗透到异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在面对和评析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时,我们要提问的问题是:作品具有何种特质的连结性或互动性?它是否让观者参与了新影像、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创造。
新媒体艺术是对主流艺术的一种颠覆和反叛,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世界曾经主流的艺术形式已是过去的事了,传统的艺术空间在未来也将会“消解”。新媒体的发展及与人们的互动性达到了任何艺术形式无法达到的程度,这是一个全新的颠覆和革新层面。目前有规模、有实力的藏家和机构已经开始收藏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作品目前很少出现在拍卖场,基本都在画廊和博览会中进行销售,这些作品在市场上的交易量有限,价格在目前也较低。
新媒体艺术一直处于边缘,不被主流艺术界重视,新媒体艺术长期以来是以当代艺术的分支而存在,对于当代艺术毋庸置疑是具有实验性和挑战性的。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境况,其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新媒体艺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作者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多维度的空间来表现其观念,更可以调动参与者的多感官。事实上,新媒体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存在,与建筑、表演、商业、公共空间、科技等都有非常多的交集和联系,而且目前市场化的程度也非常高。
三、用艺术玩转高科技
以“数字美感”向生命致敬正在新艺术之外,手艺不再是冰凉的,我们以至能体味由不成见前言物量所带来的。荷兰艺术家埃德温·凡德海德的做品《延展的火花网》,分析了互动声音取灯光安拆、电磁勾当传感器、特制软件及火花网等多类前言,不雅寡正在展厅外的一举一动都被器记实下来,并上传到展厅顶部庞大的火花网安拆上,同时随机发生令人惊讶的电光和声音,笼盖零个空间。正在艺术家看来,“电火花代表了美、和,火花是制制光的最根基形式,它所发生的脉冲是可想象的最短的声音。”火花闪烁,陪伴灭不雅者的某个诧同的霎时,艺术家的浪漫想象流露无遗。那一创作企图,是通过包含其外的科技逻辑和数字化的沉着的美感实现的。策展人驰尕也对“数字美感”做领会读。他认为,数字做为一类前言或手艺,分歧于以往任何模仿前言,“艺术反是那个时代的艺术,是数字时代所发生的一类特殊汗青和文化现象。”
人类不是的核心让我们转向另一件参展做品,从外体味新艺术动听的力量及其对生命本体更深切的思虑。巴西艺术家古托·诺布莱嘉用动物、特制电、节制器、光纤维、无机玻璃体、LED灯等制成了做品《呼吸》。艺术家描述其为“一个生命体和人工系统的纯交体”。她看上去并没无人类生命体征,正在艺术家的设想之下却具无了最根基的功能。每当你朝动物的叶片呼气或者吸气,传感器就将动物对那小小气流的用光纤维管的收缩表示出来。而它竟然是那么——呼吸的疾取缓,动物的反当往往是强烈的。它更但愿不雅者温柔地呼吸,不然还会带来令它不适的痉挛和哆嗦!呼吸是生命的前提。用数字手艺制制分歧生命体之间的毗连,那一似乎想入非非的构想不再逗留正在科学尝试室阶段,艺术家们也为此创制了可能,并且表达愈加诗意。从展览的从题“延展生命”就能够感逢到,艺术家们对“生命”所做出的表述充满小我色彩,同时也对“人类核心论”表达了强烈的量信。
四、在中国:高科技与艺术的对话
新媒体在中国应该说是跟上了世界的潮流,新媒体是网络时代,人们在交互技术快速发展的时候,进入的这么一个媒体的时代。新媒体艺术在国内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大家皆知的艺术。所以这次展览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他们带来了新媒体艺术的作品,就可以使我们看到我们在艺术和媒体之间,在艺术家和各种技术之间可以产生各式各样的艺术展览。这次展览从作品的数量上说不算最多,也许在近40年里,每一件都能阐述艺术家的文化观念。我相信观众走进这样的展厅,会觉得新的媒体时代和艺术家会发挥他们的才智让我们获得新的体验,新的艺术感知。作为中国新媒体的艺术家来说更可以和国际中的艺术家进行更多的交流,所以这个展览不仅仅是展览,还有很多艺术家的讲座,可以和很多学术机构进行交流,这是关于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一次聚会。
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他们首先有共同点,就是如何运用媒体所提供的新的语言可能性,或者说新的视觉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在这个方面中外艺术家都有共同的语言。但是任何作品的创作都有文化的支撑力,文化的修养、环境、条件,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家在这个时候就体现了一些和国外艺术家不同的地方。比如说,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就一直在进行新的公共语言的探索,公共语言借助的是公共符号,这种符号也是一种媒体,能够产生一种人们新的交流方式。缪晓春这几年一直在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之间做一种很大的历史叙述,要描绘一个大的主题,这就体现中国艺术家不仅关怀中国的问题,而且关怀世界各地的主题。每一件作品都能看到中国艺术家和国外艺术家的差别。
参考文献:
[1]林迅著.新媒体艺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范文6
一、精神意境异流同源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成为显著标志,人们开始用原始的书写工具,在陶器上绘制动物纹样和图案,真实地映射出当时人们渔猎等劳动场景。陶器经历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河姆渡文化在长江、黄河流域的迅猛发展,原始岩画和彩陶画相继成为当时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该时期的陶器绘画作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绘画艺术作品,也是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最早的契合点。在现代的一些考古著作中,部分专家学者认为陶瓷的装饰纹样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绘画艺术史的进程。在陶器成功转型为陶瓷后,经过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国画的一些表现效果再次呈现于瓷器上。纵观诸多史前社会出土的陶瓷作品,如仰韶文化的半坡型彩陶—《人面鱼纹盆》的表现内容,虽考古学家尚无确切定论,但多数学者认为与半坡氏族当时的某种原始信仰有关,是当时艺术家基于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这种艺术的形式,在战国时期出土的一种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帛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例如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时期帛画—《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从笔墨意境来看,显然与当时“阴魂升天”的迷信思想有关,极具情感因素和人文情怀。帛画被现代学术界认定为中国画的雏形。所以从艺术形式来说国画和陶瓷艺术同样带有深厚的民族性、区域性。同样在审美性和历史性上,二者属异流同源。中国画和陶瓷绘画艺术的精神意境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美的感受,源于它生动的表现形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美萃取后在精神意境中集中展现。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在对精神意境的追求和描绘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均是心灵与外物的结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绘画应注重创作者内心的感悟,强调精神意境的传神写照。这种传神写照的描绘手法在陶瓷绘画艺术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创新,如陶瓷艺术大师熊汉中先生创作的作品,尤其注重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愫的融合,其代表作品《清趣图》,就是运用自然景物荷叶、翠鸟的传神写照给观看者营造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国画手法运用在陶瓷绘画上的意境美,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醇厚情意通过陶瓷装饰淋漓尽致的抒发。
二、气韵表现异曲同工
中国画重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工写兼用,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有意境幽远,耐人寻味之意。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五代画家荆洁在“笔法记”中提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其中首要即是“气”。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气韵之境”在中国画里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气与韵之间,尤“以气为主”,“气”在中国画的艺术结构中蕴含着“笔气、墨气、色气”技法含义,以及“气势、气度”的精神意志。汉唐至北宋时期的艺术品颇重气势,荆浩的《匡庐图》、董源的《潇湘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生动概括的形象和动感的线面韵律的表现,都折射了当时的中国画对气韵的推崇。时至南宋,以“气”彰显宁静优雅之韵的文人画派体系成为主流。荆洁在“笔法记”中有云“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亦立形,备遗不俗”。大意是说作画要把握主题的精神实质,汲取主题的内在神韵,在绘画创作中将自我精神情感熔铸到绘画主题之中进而获得神韵。主张气韵联动,形成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深邃广裹的审美情节,并将这种审美情节映射到各种形式的艺术观念之中。陶瓷绘画艺术是以绘画工具在瓷质表面呈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具备独有特性,与国画在表现和用笔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其呈现效果却有着异曲同工之意。陶瓷艺术工匠一般都是“民间美术”的传承者,其“民俗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表现形式的“世俗性”,但其“世俗性”并不影响陶瓷表现中的气韵生动。由于宫廷富贵高雅的文人意识的介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陶瓷艺术创作者的美术素质,使陶瓷绘画艺术在传统的“民间美术”技法基础上汲取宫廷院体画、文人画章法,与国画艺术形式日趋接近,使之有别于民俗工艺美术作品而具气韵之美。正如许之衡云:“明瓷之画也,用笔粗疏而古气横溢,且有奇趣”。由此可见将国画中“气韵生动”的笔法融入陶瓷绘画已不再是单纯的民俗美术了,它在向文化阶级接近,明显提高了传统陶瓷绘画表现的文化品味。
三、笔墨意趣艺疏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