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

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半肯”;知识课堂;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32-04

【作者简介】黄海滢,江苏省连云港市院前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42)副校长,高级教师,连云港市名教师。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创生智慧,从而实现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激情与智慧相生相长的过程。教育研究专家成尚荣先生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的场域,它能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智慧n堂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将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心智,唤醒他们的创造潜能,以此充实、滋养课堂,实现转识成智、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半肯”评价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合作、探索式的创造性学习,有助于实现对生命成长及智慧发展的整体关怀,推动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型。

一、以知识为价值取向的数学课堂弊端分析

打造智慧课堂是很多教师追求的目标,但秉持知识取向课堂观的教师也大有人在。这样的课堂观不利于智慧课堂的生成,弊端重重。

1.满足于知识增长,能力发展难以落实。

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还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学生的自主探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他们无法在课堂上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无法理解、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难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数学素养。

2.热衷于方法记忆,深度学习难以实现。

在遇到新问题、新现象、新概念时,很多教师不舍得花费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往往不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认识,而是等待教师给予方法和结论。长此以往,学生只能获取浅层知识,难以实现深度学习。

3.崇尚教师权威,主体地位难以凸显。

当下课堂中,仍有部分教师夸大其主导地位,课堂呈现“教师给结论,学生背结论”的被动局面。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与动力,主体地位难以凸显,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学习热情与智慧被压抑。

二、“半肯”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探析

(一)“半肯”的内涵诠释

半肯,源自古代禅宗思想――半肯半不肯。它的意思是对所持的观点不全部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对教师而言,“半肯”要求不固步自封,教学时不必和盘托出,而是鼓励学生质疑,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对学生而言,“半肯”要求不盲从教师,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观点等不照单全收,而是持质疑的态度,善思、善问、善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追寻新观念,产生新见解。

(二)“半肯”教育价值探析

1.“半肯”有助于引领学生实现从“观众”到“演员”的转变,成为课堂参与者。

在当下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半肯”能引领学生从课堂的“观众”走向“演员”,使学生敢于创新与质疑,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体会到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2.“半肯”有助于引导学生由“尽信”到“质疑”的转变,成为深度思考者。

“尽信师,不如无师。”智慧课堂要培养的是有个性、有创造力、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半肯”鼓励学生对书本或他人的推理、结论进行独立思考,同时为自己的疑问寻找根据,进而进行深度思考。

3.“半肯”有助于引发学生由“他悟”到“自悟”的转变,成为学习自明者。

教师过度讲解往往造成学生非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处于“他悟”的状态。其实,学习是一种体验与积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中完成的,这正是“半肯”提倡的“自悟”状态,是一种基于理解的深度学习。

三、从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的转型之道

成尚荣先生说:“给认知留下通道,让心灵留出空间,就像杯子里不应该注满水;而且,对任何知识、认识、结论,以至任何权威都只能是半肯。”教师应秉持“半肯”理念,还学生思考的时空,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实现从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的转型。

(一)教师的“半肯”理念为知识课堂转向智慧课堂护航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半肯”就是从知识课堂转向智慧课堂的“道”。

1.坚持儿童立场,稚化教师思维,让知识为智慧铺道。

与学生相比,教师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去设计教学,以学生的思维闪光点为契机,为他们汲取知识、生成智慧创造条件。

[案例1]苏教版六下《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的实际应用》

师:一管牙膏出口处的直径是5毫米,如果每次挤出12毫米,可以使用36次。改进包装后,出口处直径为6毫米,每次仍挤出12毫米,现在可以用多少次?

生感觉数据繁难,提出把刚开始的直径5毫米改成4毫米。

师:如果不改,你能想出解决办法吗?

生1:列方程算。

生2:我是这样想的,直径比是5s6,底面积比就是25s36,可以算出答案是25次。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进行“换位思考”,稚化自己的思维,从而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思维特点,顺利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催生数学学习的真正发生。

2.坚持以学定教,从“基于教”转向“基于学”,让知识为智慧开道。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才是有意义的。“半肯”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放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由指导者转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维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多元发展的境界。

[案例2]苏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

师:每位同学选择3个数,先写成a×(b+c)的形式,再写成a×b+a×c的形式,然后分别计算出结果,看两个式子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将等式写出来。

生思考后写出几组等式并汇报。

师板书并追问: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右边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讲给学生听,学生的学将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仅能获取浅层认知。如果教师通过一系列引导性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触发、协调、维持学生的深度思考,则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知识教学向智慧教育进阶。

3.坚持氛围营造,学生发现学习,让知识与智慧同道。

“半肯”追求的是真正的对话,它基于平等,达于理解。教学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不必完全相信教师和教材中的知识,而是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创造,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演奏课堂乐章。

[案例3]苏教版五上《三角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猜想的?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轮流回答,并就反馈的方法进行交流。

上述案例中,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对于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在比较、论证中寻求方法的最优化。对话成为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有效方式,学生参与获取知识与智慧的全过程。

(二)课堂教学中的“半肯”为知识课堂转向智慧课堂引航

疑问是一颗创造的种子,课堂教学中的“半肯”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为知识课堂转向智慧课堂引航。

1.“半肯”为学生提供敢于发表见解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发现,当学习者可以向外界显示和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会更深入,效果会更好。因此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知识尚未成型时就开始尝试进行表述,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敢想、敢说、敢探索的机会。

[案例4]苏教版五下《圆的周长》

师:你打算怎样测量一个圆的周长?

生分别演示用绳子围、在直尺上滚的方法。

生1:我打算用剪刀剪出圆的周长。先在剪刀的刀刃上贴上刻度,剪圆时,记下每次剪刀剪过的距离,然后相加,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了。

课堂是师生真实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程,是新思想和新方法的产生过程,这正是“半肯”要营造的课堂文化。“剪”出周长是在“半肯”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学生智慧和灵性的充分彰显,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2.“半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会超出教材的要求和教师的预设,教师难以做出适当的评价。“半肯”评价则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还学生个性思维的空间。

[案例5]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判断“圆周长的一半等于半圆的周长”这句话。

有的学生认为不对,有的学生认为是对的,学生们各说其理。

师:你们的想法很独特,课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探究什么是圆,什么是半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产生创造性见解的外部条件是自由与安全。如果教师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异议,创新活动就难以进行。“半肯”评价鼓励学生质疑和思考,让学生通过课后查找资料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3.“半肯”催生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数学学习中,有的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解决。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题方案不能过早地给予终结性评价,否则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要采用“半肯”评价,特别是一些开放式问题,“半肯”评价可以催生学生群体创新思维的火花。

[案例6]苏教版六下《体积的变化》

师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正方体,其表面积是30平方厘米,如果把它们改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思考、列式并说出解题思路。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30+30÷6;30÷6×(6+1)。

当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考方法时,教学不能戛然而止,而应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继续前行。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更多观点。如此教学,学生的联想将越来越丰富,思路将越来越宽阔,解题方法将越来越新颖、多样,发散思维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半肯”评价所追求的思维多样性。

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斯指出,对教师的要求是为学生“提供诞生出色观念的机会”。这些机会的提供和保证,可以促使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探索,这正是“半肯”努力倡导和建构的教学文化。教师应秉持“半肯”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完成由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进阶,实现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J].人民教育,2010(23):36-40.

[2]孙朝仁.同课异构“准半肯”评价的思考――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6(Z1):99-102.

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智慧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气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该纲要反映了信息技术在新的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扩大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面;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提升资源服务能力。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的长远目标,还是阶段性目标,信息技术与教育如何有机整合都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改善关系到新的教育改革的成败。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

智慧课堂的构建是实现智慧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智慧教育要通过构建智慧课堂来完成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虽然我国在近些年不断在教育教学方面尝试做出改革,但是仍然没有摆脱教育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教育创新的问题。信息技术走进教学课堂已经很多年了,课堂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仍然没有消除,课堂形式仍以“知识立意课堂”为主,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智慧课堂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没有统一的论述。智慧课堂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台湾教学研发专家吴权威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应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与通信技术促进教育革新与发展为宗旨,以发展智慧学校为基础,以发展智慧学区为愿景,以应用ICT为辅助,打造充满智慧的教育环境,应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想,实现适性扬才、公平均质的境界。基于智慧教育的视角,笔者将智慧课堂定义为: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支持下,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具有教学展现力、学习洞察力、课堂调和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

二、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构建案例

(一)学习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之“气旋”为例,构建基于3D打印技术、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智慧课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气旋的概念、气流场和气压场的关系,还要让学生学会应用气压场图分析天气、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该部分知识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形象事物和抽象概念的相互转换,学习内容较多,对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学习者特征

学生经过一个月的高中学习生活,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以及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来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但是本节课涉及的气压场、空气流场以及时空维度等内容很抽象,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在课前和学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将这些教学资源应用于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直接和间接体验,便于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掌握简易天气图及分析对应的天气情况;能够判读、绘制气旋的示意图;学会识读简易天气图;了解台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3D打印模型演示、学生实验模拟及微课,让学生尝试运用实验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天气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气旋的学习,了解其对天气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地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

2.教学难点。南北半球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天气图的判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在互联网上找到大量的关于制造大气上升和气流旋转的地理实验,将实验的视频传到班级的QQ群,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利用简易手段制作地理实验(确保实验的易操作性和安全性),并将实验录成视频供全体师生筛选;录制关于台风原理的微课,准备课上使用;利用3DMAX软件制作气旋立体图形,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气旋的模型(如图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制作动态卫星云图。

图1 3D打印气旋模型

图2 动态卫星云图

2.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制作动态卫星云图(如图2),通过展示太平洋8-11月份的云系的运动状态,让学生观察云的运动状态,引出气旋的概念。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引导,观察动态云图,积极思考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展示动态云D的过程,激起学生学习气旋的兴趣。

3.气旋的概念及成因。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气旋的3D打印模型,让学生尝试总结气旋的气流运动状态;展示气旋的概念,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是“低压系统的形成原因”和“在低压系统中气流的运动情况”。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幻灯片展示课下自己设计的两组实验,第一组实验是通过羽毛受热上升实验(如图3),用电子气压计测量气压的变化(如图4),进而得出低压系统的形成过程。第二组实验是用水槽流水模拟空气涡旋的形成(如图5)。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原理,让学生学会在气压场图中画出气流的运动情况,并分析气旋这种天气系统是如何影响天气的。

学生活动:观察气旋模型,形成直观印象,参与同学们展示的实验过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用3D打印模型和地理实验这种直观教学法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因,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可以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由表及里地理解气旋这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对天气的影响,进而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4.台风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关于台风的微课,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台风的原理,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台L的防御措施。

学生活动:观看微课,分组探究教师布置的问题,小组派代表进行陈述发言。

设计意图:采用微课这种新的授课方式讲解台风的原理、危害及防御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知识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5.课后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并让学生通过QQ群下载教师录制的关于反气旋的微课,让学生自主完成反气旋的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进行反气旋微课的学习,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QQ群反馈给教师。

设计意图:通过翻转课堂营造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六)课后反思

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范文3

【关键词】英语课堂;意外资源;有效利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随时都会有“意外生成”。当你得意洋洋地揣摩着自己的课堂构思走进教室,却被教室突发的一切打乱了你课前精心的设计;当你正沉浸在理想的教学活动中时,却有学生“节外生枝”,让你措手不及;如果我们能捕捉这种意外,将它当成我们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一种宝贵资源,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它,并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让这些“意外”发挥最大的功效,那么我们就能收获一份份意外的精彩。

一、捕捉“亮点”,闪耀智慧之光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教学预设,出现一些具有亮点的回答。这些具有灵性的回答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我们课堂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这时,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运用教学智慧,敏于捕捉,用心去听,及时肯定,多加表扬,并及时地捕捉和利用“价值不菲”的信息,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

[案例一]:笔者在上四年级上unit 4 What would you like? Part A Let’s learn 在教学noodles这个单词时,我提问了Do you like noodles? Yes, I do .No, I don’t. 在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回答的兴趣盎然。然而,重复几次后,孩子们的兴趣开始慢慢减退。这时有个小孩子还笑嘻嘻地说:“I like egg noodles. .”并伸出舌头舔一下发出吃面时的声音。 这个不一样的声音和动作引起了大家的哄笑。“Oh!Wonderful!”我情不自禁地赞扬他。没想到这个小插曲又一次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于是,我顺水推舟,干脆让台下学生来个“奇思妙想”。台下的孩子纷纷举手,有的说I like beef noodles. 有的说 I like chicken noodles . 有的说I like apple noodles等等。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

简析:正是因为我巧妙的利用了这一“亮点”,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既训练了学生的句型I like …,又扩大了他们的词汇量。也正是因为我及时捕捉到的课堂信息“价值不菲”,所以,才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让课堂闪耀智慧的光芒。

二、点化“错误”,发挥错误之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的问题或错误是正常现象。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发现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应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让错误发挥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后得到结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达到共同的兴奋点。“错误”也因此而“发挥价值”。这种“价值的发挥”,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在学生平时的“错误”中捕捉、挖掘、积累和培养。

[案例二]:笔者曾教PEP五年级上册,Unit 5 My new room 时,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书中有错误:“There is a big closet, a new air-conditioner and a new mirror .”这句话有两个以上名词了, 因此There is 应改为There are这下所有的学生都附和着说错误。面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示意他们观察课文中的句子。不时听到学生说:“你们看外面还有There are two bedrooms, a kitchen, a bathroom and a living room.还有 There is a mirror a bed and a big closet. 学 生一起通过比较和分析,突然一个学生大声说道:“我知道了,不是看有多少个名词而是看挨在There is 和There are 边上得那个名词是单数还是复数,如果是单数就用There is ,如果是复数就用There are.”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笔者又通过具体的实例练习了there is 和there are 的用法,There are two books, a pencil-case and a ruler in my bag. There is a pencil-case, two books and a ruler in my bag等。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简析:学生发现书中的“错误”,促成了这一生成点的产生。笔者不急于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及时捕捉到了这一生成点,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由错误到正确的自我探究过程。捕捉课堂上的错误,认识和辨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寻求改正错误的方法,是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说,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错误,让错误发挥它的价值。

三、化解“尴尬”,迸发创新之火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小尴尬”, 如一只小鸟或一只蜜蜂飞进教室引起的课堂骚动,或者是不明原因的学生的怪问。这些超出了我们的预设范围,干扰了我们正常的课堂教学。面对出乎意料的“尴尬”,教师做为一名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应该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随机应变,追随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教学中的“意外”灵活调控教学。在这种时候,要善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避免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让课堂教学迸发创新火花。

[案例三]: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英语课,一位教师准备新授一些walk,run,swim,climb,fly动作类的词并让学生能运用句型“I can …”进行描述。教师为了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事先预想了相应的动作,并准备了相应的单词卡片。当上课还未满10分钟时,就听坐在后排的男生忽然大声喊起来:“蜜蜂!蜜蜂!”顿时整个班级骚动起来,蜜蜂飞到哪,哪里就传出叫声,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移到蜜蜂身上,全然不顾后面有老师在听课。教师对这一现象也有些措手不及。但马上就看见教师指着乱飞的蜜蜂大声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有学生马上回答说:I can see a bee.紧接着又听到教师说:Look at the bee. It can fly.并引导学生说:Little bee, little bee, fly out, fly out!

全班同学都跟着兴奋起来,边挥动双臂边重复这句话。当蜜蜂停在窗户上,教师把窗打开,小蜜蜂飞了出去。接下去教授表示动作的几个单词时,教师放弃了出示图片的方法,而是顺着“The little bee can fly.”的思路提出问题: I’m a bee. I can fly. Then,who are you? What can you do? 听了这个问题之后,学生的思路一下被打开,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说道:I’m a rabbit. I can jump. I’m a fish .I can swim. I’m a bear. I can climb. I’m a tiger. I can run…

简析:教师的机智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和应急能力。这位教师能及时化解课堂上出现的“尴尬”,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变“尴尬”为自己的教学资源,随机调整了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效的调控,使教学目标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巧引“辩论”, 助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不同的见解。当学生有不同想法或发生意见分歧时,可以引导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独特体验,还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在争辩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他们反应灵敏、有主见、善于表达、有个性的地精彩表现。这样的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方式,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现实性和儿童认知兴趣,加上教师的辅助语言起到渲染气氛、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运用英语表达发挥极致,提高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助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四]: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At a farm Part B Let’s learn公开课时,在巩固拓展环节,笔者请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农作物,并说明理由,如I like cucumbers,because they are tender and green, they are fresh. I like onions. because they are round, pink and white, they are yummy. 只有少数活跃者参与其中,大部分同学兴趣黯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为什么参与度不高呢?我突发奇想,何不来一场“自由辩论赛”,看哪种食物喜欢的人最多。于是我当裁判,在cucumber, onion, potato, carrot单词下面画一个农场,学生每说一个喜好理由,我就在该农场里画农作物,看哪个农场的农作物最多。学生突然兴趣高昂起来,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争强好胜,为自己喜欢的农作物“debate(争辩)”。如:I like carrots . they are long and orange. They are yummy. I like potatos, they are brown. They are healthy for us,…

简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他们反应灵敏、有主见、善于表达、有个别学生的回答让你眼前一亮。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辩论”,既巩固了单词,训练了孩子的句型,又扩大了他们的词汇量,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尊重了学生的个人独特体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我们的课堂中随时都有“意外生成”,我们教师应及时捕捉和巧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动态生成式教学,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为了更好地捕捉和巧用动态生成资源,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实现比预想设计更好的教学目标,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意外生成”是挑战,也是教育智慧迸发和提升的机遇;它是障碍,也是教学中独特的资源。它需要教师长期蕴积的教育艺术,也需要教师充满创造的教育机智;它呼唤教师要冷静思考,更呼唤教师用心去感应,去捕捉。

因此,我们要用一颗灵动的心去感应,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和有效利用这些“意外生成”,并将其巧妙地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让我们不但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更要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巧用”动态生成资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样我们的英语课堂就会因“生成”而靓丽不断,因“巧用”而精彩不断。

参考文献:

[1]陈怡.关注动态生成资源.中小学教学与研究,2007(5).

[2]陈华忠.课堂教学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辽宁教育,2006(9).

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范文4

关键词:智慧课堂;云+端;学习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3/14-0123-04

引言

智慧课堂是随着新课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而提出的新型课堂模式。东北师范大学的唐烨伟博士等学者研究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应以主动、轻松愉快、高质高效和提升智慧为根本目标,智慧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智慧课堂中。他们将智慧课堂定义为[1]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目前关于智慧课堂的概念主要有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智能课堂[2]、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系统[3]、基于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智慧课堂[4]等。结合我们的研究,这里将智慧课堂定义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实质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

智慧课堂学习方式是指在智慧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基于智慧课堂“云+端”信息化平台的新型信息化学习方式。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为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构建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采取基于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的学习方式方法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游戏学习是智慧课堂教学中比较典型的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穿插于智慧课堂的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教学环节,课前和课后学习环节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课中学习环节以协作学习方式为主,游戏学习方式在各个学习环节中均可以使用。

基于智慧课堂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学习行为作为自我监控对象,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实施、自我修正,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学习活动。[5]基于智慧课堂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智慧课堂“云+端”平台支持下,自主完成课前、课后及课中等环节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它是智慧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学习方式。

一般地,自主学习方式在课前预习环节和课后复习巩固环节尤显突出,在课中的探究、练习测试等环节也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智慧课堂“云+端”平台,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自主学习的有效完成。

1.独立学习研讨学习资源

依托智慧课堂“云+端”平台,学生独立学习和研讨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并找出问题。学习资源可以是微视频、富媒体资源和各类测试题等。学生在学习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时,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这是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手段。学生可以在学习完成后通过回忆完成笔记,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记录。在信息化条件下,笔记样式可以是电子表格的形式,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2.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学生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给出初步的结论,然后通过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料,或自己上网查询,或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上与同学、教师讨论交流,探寻求证的依据。也许在探寻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初步的判断存在偏颇或缺陷。

3.自主行动与反思

自主行动与反思是将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反思行动结果。其主要作用是:①学以致用;②增强学习兴趣;③激发创新意识;④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反思行动结果与学习目标、行动问题的关系,以调整、完善自主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自主行动与反思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或上网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基于智慧课堂的合作学习

智慧课堂的合作学习是指基于“云+端”平台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它不仅具有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更体现出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对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实现所起到的强大作用。智慧课堂合作学习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均可以实施,就一节智慧课堂教学而言,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课中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开展合作学习时,要重点做好分组、实施和评价三个方面的工作。

1.如何分组

由于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中存有每位学生的特征档案和学习档案,因此,在分组时,只要在“分组类型”选择栏内选择需要的类型,以及每组的人数,便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支持的“分组类型”有:完全随机分组、志趣分组、成绩分组、特长搭配分组、异质分组等。

①完全随机分组:平台依据学号,按小组要求的人数,随机组合形成合作学习小组。其优势是充分体现了公平性,不足之处是小组内可能会出现成员都是实力强或实力弱的情况,不能形成能力方面的互补。

②志趣分组:平台在学生档案的同一志趣类中,进行随机分组,将志趣相投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中。其优势是相同的兴趣爱好可以增进小组成员间积极的相互依赖,促进互动,不足之处是在遇到不感兴趣的内容时,大家都不愿意做,不利于完成学习任务。

③成绩分组:平台将学生按该课程学习成绩的好坏分成好、中、差三个组,再从这三个组中随机地选取学生,使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内都包含这三种类型的学生。其优势是通过交流探讨、协作互助,满足了每位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不足之处是小组成员间存在的学习差异,可能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

④特长搭配分组:系统将学生按其特长分成若干个组,再从这些组中随机地选取学生,使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内都包含不同特长的学生。其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有条不紊地进行协作学习,不足之处是学生得不到全面的锻炼。

⑤异质分组:系统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会考虑到他们的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知识背景、性别等多方面的差异,使每个小组的成员形成多元化。其优点是小组成员能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扩大知识面,不足之处是小组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控制小组的局面,而懒惰的学生在小组内不出力,却享受小组共同的成果。

2.如何合作学习

①熟练操作信息化平台,把精力用于合作研究、探讨活动上。合作学习需要搜集资料、归类整理,需要记录讨论过程,需要数据的计算对比等,但这些都不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果将这些工作集中交给小组中的某个专人负责,势必会影响到这位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研究、探索、讨论、决策等认知活动。因此,小组中的每位学生都必须扮演多重角色,既是合作学习的主体,又是“资料整理员”“数据分析员”“记录员”等。另外,每位学生还需要熟练掌握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的操作,以及搜索引擎、Word、Excel的使用,PPT的制作等。

②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各司其责同时展开。可以把学习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每人负责其中一个模块,同时展开资料搜集、归类整理的工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想法。由于每人负责其中一个模块的学习内容,所以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该学生便可以担任该模块内容的主持者,既能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又增强了小组合作意识。

③资源共享利于探讨,提高合作学习效益。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小组成员可以将其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发现的资源信息、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观点形成文字,在小组讨论栏内,在讨论过程中,成员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论据材料,便于其他小组成员发表意见;当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中查找新的资料,或利用平台寻求其他组或教师的帮助,直至小组形成统一的观点。最后将合作学习成果汇总上传。

3.如何评价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竞争意识、主动学习品质及创新精神等。因此,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将重心放在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上,要重合作过程的协同程度,轻学习结果和个人表现。例如,小组分工的合理性,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频次、效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属于协同程度评价的指标;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贡献等,则属于个人表现的指标。

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中,我们预留了合作学习评价模块,教师可以自己填入评价指标及评价等级,对每个小组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判,系统便会按照相应的权重自动生成综合评价结果。然后教师根据这一评价结果,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学生改进提高。

基于智慧课堂的游戏化学习

1.如何界定智慧课堂游戏化学习

基于智慧课堂的游戏化学习,是指在智慧课堂信息环境下,学生使用数字化游戏进行的学习活动。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游戏软件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推送适当的游戏学习软件,用于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学习。为了探索和应用合适的游戏化学习方式,必须了解和熟悉与游戏学习相关的游戏概念及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概念:

①严肃游戏。严肃游戏是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其特点是远远超越传统游戏市场的互动科技应用,包括人员训练、政策探讨、分析、视觉化、模拟、教育以及健康与医疗;能够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如训练军人适应异国的文化,让人们在工作时发挥团队精神,教导儿童理解科学原理等。

②教育游戏。教育游戏是指满足特定教育目的的游戏活动,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游戏化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激情和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进彼此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探讨。

③数字化教育游戏。从参与教育游戏活动的要素来看,当参与教育游戏活动的要素除了人之外,还需要利用数字技术或借助数字化平台设备时,我们把这种活动称为数字化教育游戏。电脑游戏、网络游戏、电视游戏、模拟游戏、街机游戏及手机游戏等均采用以信息运算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因此都属于数字化游戏。智慧课堂教学中用于游戏化学习的游戏,均为数字化教育游戏。

可见,教育游戏、数字化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的一个分支。在智慧课堂教学中,用于游戏学习的数字化教育游戏是依据学科教育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目的开发研制的,要考虑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环境的技术和要求。

2.如何挑选游戏化学习软件

智慧课堂数字化教育游戏按照使用对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学生自学的游戏学习软件,另一种是用于教师教学的游戏教学软件。也有一些教育游戏软件既可用于学生学习,也可用于教师教学。由于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用数字化游戏的方式教学、学习,再加上目前的教育游戏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兴行业,很多配套的教学、学习游戏还在研发中,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从众多的游戏软件中挑选合适的游戏推送给学生自学或复习巩固。

挑选教育游戏要把握三个要求:一是目标明确。游戏要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切不可哗众取宠。二是有针对性。课前用于学生预习的游戏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中要选择可以互动的游戏,课后要推送用于复习巩固或深入研究的游戏。三是有挑战性。游戏难度既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及其接受能力,也要有一定的超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3.如何高效地实现游戏化学习

①关注学生自主游戏学习过程。好的教育游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学生沉迷于游戏,那既不利于其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跟踪、监督、控制好学生的游戏学习行为。在课前、课后布置游戏学习任务时,可以定时推送学习游戏,并定时关闭学习游戏链接,还可以将学生在游戏中的闯关情况作为成绩记录下来,同时让学生填写游戏学习反思电子表格,通过学习反思提高认知或思维能力。

②灵活应用游戏促进互动学习。如果学习游戏的设计能与教学紧密结合,那将是非常美妙的事情。但现有的游戏学习软件,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教学、学习设计的个性要求,这便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和利用游戏学习软件,将其有机地融入课堂的互动环节中,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唐烨伟,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王盛之,毛沛勇.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教学管理)中学版,2014(4).

[3]林利尧.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0).

[4]邓光强.“智慧课堂”中的学生个性化学习[J].教育信息技术,2013(12).

[5]李芒,蒋科蔚,李师.信息化学习方式案例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8.

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范文5

一、实用性与适用性相结合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编辑与版面设计上更加注重实用性与适用性的结合,相关案例与内容更加符合生活实际,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还启迪了学生智慧,解放了学生思想。

1.以启迪智慧为核心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编辑方面更加注重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数学教材中的案例全部来源于生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在学生对基础能力的掌握程度得到提高之后,引导学生研究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题目,从而实现在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启迪学生智慧。以“丢弃了多少塑料袋?”这一教学活动为例,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等过程,在了解数学概率统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种课堂教学答案并不具有唯一性,然而,区别于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启迪了学生智慧。

2.发散学生思维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动脑,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检验课堂所学知识,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这种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理念,学生能够从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通过教材内一系列的开放性题目发散思维,从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要求学生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问题分析、处理能力,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锻炼。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不断提高,而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该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探究领域。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1.从趣味性中要效率

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手段,由于数学课程自身特点,因数学内容较难理解而显得枯燥无味,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应当以加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为主。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针对提高数学教材内容的趣味性进行了创新,而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与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以传授学生知识为主要目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应当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评价指标。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除要求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掌握外,还需要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当以教学目的为指导,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相同周长的图形比较面积大小为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比较,对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有新的认识,加深学生印象。

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的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更加注重其实用性与适用性,数学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还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自我发挥平台,使学生能够自我思考、探索,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景课堂教学

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范文6

一、 善于倾听,捕捉智慧

倾听学生的想法不失为一种教育智慧,教师在倾听中要学会捕捉,课堂中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思维亮点,是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案例一:苏教版一年级上册《7的加减法》教学片段

想一想: 5+2=

7-2=

2+5=

7-5=

师:你能计算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1:我先数5,接着再数2个数,得6、7。

生2:我想5和2组成7,5加2得7。

生3:我知道5加2得7,2加5也得7。

正在这时,突然一个学生边举手边站起来大声地说:“5加2得1。”

语音一落,全班一阵哄堂大笑。

怎么办?怎样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回答就要看教师的教育智慧了。如果教师不让学生把话说完,把“5加2得1”视为“胡说八道”“出洋相”而不予理睬,或加以指责,那么这位学生今后可能不敢再发言了。那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又从何说起呢?教师要善于倾听,捕捉智慧,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精彩:

师:哦!5加2还会得1?你是怎么想的?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这位学生由于全班同学们的哄然大笑不敢回答)

师:老师和同学们都在等着你说呢!

生:每星期我们上学5天,休息2天,加起来正好是1星期,所以5加2得1。

师:哦,原来是这样。

师:这样的5加2得1,实际应该怎样说更好呢?

全班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后,知道了“5加2得1”要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正确。

正由于教师的信任,善于倾听,让学生说下去,终于发现这位学生很不一般,他能联系实际,提出生活中关于星期变化的数学知识。

二、延迟评价,等待智慧

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解题方法,或者是学生答案不完整和错误时教师不要轻易作出评价,更不要贸然否定。延迟评价,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也给教师一个冷静思考,妥当处理意外的时间准备。

案例二:苏教版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大家回忆一下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下面先请大家用长短不同的线段作直径画圆。

师:观察一下你所画的圆发现了什么?

生1:直径长,画的圆大些,直径短,画的圆小些。

生2: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

师:估计一下,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几倍?你有办法验证吗?(学生讨论)

师:可以用大小不同的圆,在刻度尺上滚动去验证。(学生各自操作)

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报”:老师,××带的是一根破尺子,滚不了。一检查,果然,这位学生带的是一把断掉一截的刻度尺,长度不够使圆滚动一周。

面对学生的“举报”,怎么办?如果这样做:先批评这位学生没有准备好学习用具,“断尺”怎能用?再出面向班里学生借一把尺子使用。可是,这样做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难道没有更好的做法吗?延迟评价,精彩就会出现。

师(微笑着):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办法,把圆周长量出来。

生:我的尺子是不够长,但我把圆对折,再在尺子上滚动,把量得的滚动的长度乘2就是了,我更快,还不用在圆周上做记号。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的生成过程。面对用“断尺”的学生,不用粗暴的批评,而是用“没关系”三个字,注入了信任和期待,鼓励这位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延迟评价激发了他的创造性思维。

三、因势利导,引出智慧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案例三:苏教版六年级《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师:有两个烧杯分别加入温水120克和280克,再分别加入方糖30克和40克,等糖完全溶解后,看哪杯糖水更甜?

(谁知问题刚一抛出,竟有一个学生没等举手就兴奋地举手发言)

生:让我喝一口。

(一下子把全班同学逗得哈哈大笑)

这个实验设计的本意是让学生分别计算每杯糖水中糖占了百分之几,比较百分数的大小后得出哪杯糖水甜,然后诱导学生得出“只要算出糖占糖水的百分之几,便可以得出哪杯更甜”结论,进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现在,这个天真无邪的学生以“让我喝一口”打乱了教学进程。那么,怎样使教学进程顺利进行而不“搁浅翻船”呢?这需要教育智慧,因势利导,接纳个别孩子的想法,信任每一个孩子,才能使教学进程出现新的转机。

师:行,请你将两杯糖水各喝一口,不过,哪杯糖水甜的品尝结果先得保密。

生:将两杯糖水各喝了一口,得意地笑了笑,看来他已经知道哪杯糖水甜了。

师:谁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计算:30÷(120+30)=20%,40÷(280+40)=12.5%,从而得出第1杯糖水甜)

让“喝一口”的学生说出“秘密”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