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行业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行业的特点范文1
一种给定社会资本形式的最终价值受行动者工作需要的影响。“强连带和弱连带,哪个更有价值?”是“社会网络的封闭性是社会资本的关键之源”(Coleman,1990),还是“充满结构洞的松散网络更有价值”(Burt,1992)?这类问题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一种给定形式的社会资本的最终价值受行动者工作需要的影响。如果把企业看作是组织意义上的行动者,那么,对企业而言,这类问题的正确答案取决于哪一种社会资本带来的好处更重要。只有实现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不断变化的资源需求的动态匹配,才能成就企业的绩效(Hite and Hesterly,2001)。进一步说,社会资本具有权变的价值(Ahuja,2000),理想的企业绩效来自于企业的战略姿态和其内部与外部连带构型的匹配(Stam and Elfring,2008)。不同的社会资本形式为企业提供了不同的资源摄取,而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取决于企业当下的目标。Krackhardt and Hanson(1993)和Adler and Kwon(2002)都认为,社会资本的特点和企业目标的匹配是理解社会资本价值创造的关键。
农村微型企业是由农民创建,地处农村,以自我雇佣为基础,以家庭经营为主,雇员不超过9人,企业绩效和家庭福利息息相关的经济组织(黄洁等,2010)。受创业者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的制约,农村微型企业的目标与一般初创企业的目标有着明显差异,其创业大多是生存型创业,其目标是“求生存”,并且该目标具有长期性。在这样的目标下,农村微型企业的社会资本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特点?这是本文研究要回答的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对于深刻理解农村微型企业社会资本的特点与其“求生存”目标的匹配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对指导农村微型企业主动培育社会资本,提高企业生存率,改善其创业者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背景
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其组织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企业的社会资本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此,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过成果丰富的研究。
Larson(1992)在研究创业背景下组织间网络结构的演化时发现,交易的社会维度是解释交换中控制和合作关系的关键。他把一个组织间网络的动态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交换的先决条件阶段、培养条件以巩固关系阶段以及网络整合和控制阶段。在第一阶段,已有的个人关系和声誉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相关各方建立起能够加强早期组织间合作的期望;在第二阶段,信任不断增加,互惠规范不断演化,于是产生了网络对新兴交换结构的控制;在第三阶段,在道义责任、信任和声誉的约束下,组织间将达成有效的控制和合作。可见,声誉、信任、互惠和相互依赖等社会资本分别在组织间网络的不同发展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
Hite and Hesterly(2001)把企业诞生之初所拥有的网络称为“身份基础网络”,该网络具有三个特点:以社会嵌入连带为生、网络的内聚性强以及企业对网络有路径依赖。当企业进入早期成长阶段时,他们将此时企业所拥有的网络称为“算计性网络”,它更多的是基于经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而建立起来的,这种网络也具有三个特点:社会嵌入连带和保持距离的连带(arm's-length ties)之间要保持平衡、网络充满结构洞以及企业对网络进行主动管理。
Maurer and Ebers(2006)基于六个新成立生物企业的比较性纵向案例分析,揭示了初创企业的社会资本结构及其变化如何影响其绩效。他们发现,在这些初创企业的创立和早期发展阶段,其网络具有内聚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即网络伙伴有着同样的专业身份。但是,他们发现,四年之后,不怎么成功的企业只是继续重视和关注它们与科学社团的关系,其社会资本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相对照的,更为成功的企业则不仅保留着与科学社团的关系,而且从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管理和重构,从而形成了以网络差异化为特征的社会资本构型。
Smith and Lohrke(2008)认为,初创企业经历了三个阶段关系连带的演化。第一个阶段是“个人之间的社会交换”。在这一阶段,创业者基于在商业背景之中或之外的交易历史,决定谁将获得相对的信任。创业者会筛选出第一个圈子,它主要由能够信任的强连带组成。第二个阶段是“双方社会经济交换”。创业者会在这一阶段积极主动地拓展其网络,形成第二个圈子(例如银行家、律师和会计师),其连带数量不断增加。此时,网络结构的特点是弱连带不断增加。这些弱连带在提供非冗余信息方面要强于强连带,例如提供最有效的经济支持和市场出路。第三个阶段是“组织间的交换”。在这一阶段,创业者同主要企业之间的连带不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交换过程也不必必须和个人联系在一起,此时,组织之间会形成追求经济利益的、机构水平上的交换圈。交换圈中不断重复形成交换行为。圈中的连带通过形成资源提供者、事业发起人、市场开拓者和声誉强化者而支持着初创企业的行为,而此时的网络结构的特点是:由数量很多的弱连带而非强连带组成。
在国内研究中,乐国林等(2006)认为,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结构的变迁与家族企业的成长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创业时,血缘型社会资本是家族企业成功创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随着企业步入成长阶段,血缘型社会资本在社会资本结构中的统治地位有所削弱,企业重点转移到友缘型、业缘型社会资本的建构上。孟韬、史达(2006)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的变迁轨迹。他们发现,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人际信任、计算型信任向包括制度信任、契约信任、过程型信任等诸多类型的信任体系的转变。总体上看,国内对于社会资本特点和企业目标匹配性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不难看出,他们的研究结论具有相通之处。企业在创立之时或创立早期,其社会资本的特点是内聚、封闭、以强连带为主。当企业进入早期成长阶段时,其社会资本变得开放、发散、以弱连带为主。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开放、发散、以弱连带为主的社会资本能避免机会主义,达成有效的组织间的控制和协作(Larson,1992);能在结构洞之间架起桥梁(Hite and Hesterly,2001);能突破关系锁定和认知锁定(Maurer and Ebers,2006);能提供非冗余信息和多种资源(Smith and Lohrke,2008)。此外,这些国外学者研 究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隐含前提,那就是:随着企业的成长,企业目标一般会由“求生存”过渡到“求发展”,于是,企业社会资本的特点随之发生了变化。
中国大多数农村微型企业的目标是“求生存”,并且该目标具有长期性。农村微型企业目标定位的低端性和这一目标持续时间的长期性使其社会资本具有自身的特点。农村微型企业的社会资本有什么特点?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目前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都比较少。因此,笔者试图借助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农村微型企业在“求生存”的企业目标下,其社会资本的特点及成因,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为了满足“求生存”的企业目标,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会积极主动地培养和改造其商业网络。商业网络嵌入是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与其商业网络中的商业伙伴通过历史交易互动形成的网络结构和关系,是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基于“求生存”的企业目标而构建起来的社会资本。“嵌入”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经济行为镶嵌于社会关系结构中的程度(Granovetter,1985)。为了深入探究在“求生存”的企业目标下,农村微型企业社会资本的特点及成因,笔者根据Nahapiet and Ghoshal(1998)、Granovetter(1992)对社会资本维度的划分,把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的商业网络嵌入分为两个维度——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然后试图从这两个维度出发,通过案例研究来提炼相关的理论观点。
三、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它特别适用于以下三种研究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需要回答“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第二种情形是,研究者几乎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控制;第三种情形是,关注的重心是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Yin,2003)。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不同程度地符合以上三种情形,因此决定采用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可分为解释性、描述性和探索性三种(Yin,2003)。当现有研究文献无法提供合适的理论框架时,则适合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农村微型企业,是被管理学界所忽视的一类企业。对于这类企业的社会资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相关理论研究的文献极少,因此,适宜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来提炼相关理论。Eisenhardt and Graebner(2007)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案例分析路径,即现象驱动型和理论驱动型。其中,现象驱动型案例分析就是在缺乏相关理论的情况下,基于现象来构建理论。
企业的社会资本是企业成员社会资本的总和(Tsai and Ghoshal,1998)。农村微型企业规模小,其创业者往往身兼业主、管理者和雇工三重角色,他们的社会资本和企业的社会资本高度重叠。因此,本文将案例研究的主要分析对象确定为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
(一)案例选择
本文选取了14个案例,以便开展多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就像做了多个实验,这种设计能对相同的逻辑过程进行重复(Yin,2003;Eisenhardt and Graebner,2007),有助于保证外在效度。案例企业所在地区为湖北省黄梅县孔陇镇张塘村。选取这一地区的农村微型企业开展关于其社会资本特点和成因的案例研究的原因是:第一,张塘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亩,有很大一部分农民需要通过创业的形式改善生计;第二,张塘村位于孔陇镇,创业的商业环境相对较好,农村微型企业比比皆是,方便进行案例选取;第三,张塘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约5500元,处于全国中游水平,该村因而能较好地代表农村中等经济发展水平。这14个案例农村微型企业及其创业者的基本信息见表1。
(二)数据收集
在正式调查之前,课题组先对受访者进行了筛选型面试,筛选的问题是:①是否是农民?②自身参不参与做工?③雇员有多少?只有对第一个问题回答“是”、对第二个问题回答“参与”、对第三个问题回答“不超过9人”的受访者,才是进一步接受半结构型访谈的对象。为了掌握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社会资本的特点,课题组设计了带有理论聚焦性质的开放式问题进行深度访谈。这些开放式问题分别从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的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两个维度去收集数据。
第一次访谈时间是2010年8月18日至19日,持续时间为14小时;第二次访谈时间是2010年8月24日至25日,持续时间为13.5小时。两次访谈共计27.5小时,第二次访谈主要是对第一次访谈结果进行补充和核对。为了提升案例的建构效度,在第二次访谈结束后,受访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被要求对与其相关的案例研究报告草案进行检查和核实。每次访谈都有两名研究人员参加,且全程录音,从而保证了研究资料的信度。
(三)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分三步进行。首先,对单个案例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个案发现;然后,综合单个案例的个案发现,形成一般发现;最后,基于一般发现提炼相关理论观点。在进行个案分析时,本文研究采取的数据分析程序是:首先,按所提出的开放式问题对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的回答进行汇总,以找出其中的重要回答;然后,根据答案本身或其隐含意义归纳出个案发现,完成第一次理论提升;最后,对个案发现进行归类,形成一般发现,并找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完成第二次理论提升。每一次理论提升至少有两人参与,一人负责进行首次dylw.net 写作论文分析,另一个负责确认有关分析发现,如果存在两人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则重复分析提炼程序,直到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在整个分析过程中,本文大量使用了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的原话,以便形成对某个问题的厚重而生动的描述。
四、数据发现和相关理论观点的提炼
为了深入探究农村微型企业在“求生存”的企业目标下,其社会资本的特点及成因,笔者把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的商业网络嵌入分为两个维度: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然后,从这两个维度出发,总结提炼14个案例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对8个开放型问题的回答并提出相关理论观点。
(一)结构嵌入的特点及其成因
1.结构嵌入的特点。结构嵌入是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与商业伙伴联系的总体方式。结构嵌入的特点可以体现为强连带与弱连带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中,强连带指那些持久的、联系频繁的、感情亲密的亲朋好友;弱连带指偶然认识的熟人(Granovetter,1973)。
为了获得关于强连带与弱连带之间比例关系的认知 ,课题组拟定了2个开放型问题,分别为:①“为了企业的生存,与您来往密切、感情亲密的亲戚朋友多不多?”②“为了企业的生存,您偶然认识的熟人多不多?”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受访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对问题①的回答是“很少”,对问题②的回答是“很多”。这说明,在“求生存”的企业目标下,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的结构嵌入特点是:强连带少,弱连带多。
2.结构嵌入特点的成因。为了进一步挖掘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的结构嵌入特点成因,课题组拟定了另外2个开放型问题,分别为:③“有无必要投入较多时间、金钱,和商业伙伴建立来往密切、感情亲密的关系?为什么?”④“有无必要花费不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多培养些熟人关系?为什么?”
(1)强连带少的成因。绝大多数受访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对问题③的回答是“不必要”。具体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农村微型企业生存所依赖的是农民群体而非某个个体,权衡成本和收益之后,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不会投入太多资源与个体消费者建立强连带。农村微型企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占有较大比重,其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耐用消费品,例如家装建材、家电等;另一类是日常用品或生活服务,例如副食、杂货、理发等。对于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为第一类的企业来说,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跟个体消费者建立强连带并不能有效增进销售,因为个体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周期较长且消费量有限。例如,编号为1的受访创业者谈道:“你就是跟别人关系建立得再好,别人家里也只能买一部(电动车)。”对于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为第二类的企业来说,其单笔交易细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利润微薄,企业更是不可能依赖个体消费者而生存。例如,编号为7的受访创业者这样说道:“不可能说,这次跟你搞关系,下次又跟你搞关系。这是小本生意,怎么经得住这么搞呢。不会为了做一个单,投入太高成本。赚的钱还不够搞关系的。”(1998)的“差序格局”理论认为,在中国,人际关系的内外边界是模糊而具有弹性的,基于工具主义的考虑,可以通过交往把“外人”变成“自己人”。而本文研究表明,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同样基于工具主义的考虑,才不把“外人”变成“自己人”。他们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其企业生存所依赖的是农民消费者群体,而不是某个消费者或企业。当面对大量交易对象且每笔交易额非常小时,资源约束和收益预期使得他们不会试图跟其中某个消费者建立强连带。
其次,农村微型企业不需要和供应商建立强连带。受访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普遍反映,他们进货渠道的选择空间大,不需要和供应商建立来往密切、感情亲密的关系。例如,编号为8的受访创业者是一位理发师傅,她这样说道:“洗发水的供应商好多,他送过来,价钱合适,就买,觉得赚不了钱,就不买。”可见,洗发水供应商之间的高度竞争性使受访创业者觉察到,无需投入额外资源与供应商建立强连带,从而能实现关系成本的节约。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断,对大多数农村微型企业而言,其供货市场以保持距离的连带为主,较少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
再次,强连带的建立受既有关系(例如血缘、学缘和业缘等)的制约,短期努力难以突破这一制约。编号为5的受访创业者表示想和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建立强连带,但是,他也谈道,“关键是我没有办法去弄这些关系。别人是跟‘上面’的关系好,他已经有了关系,这是相互的,你现在钻进去的话,很难,因为我是个陌生人啊。”
最后,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具有兼业性,同时进行着创业、打工以及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三种经营活动,因此,他们缺乏建立强连带以推动企业成长的动力。编号为10的受访创业者是位酿酒师傅,他说道:“农村人喝得多。没有说少了谁,dylw.net 写作论文店子就不生存了,不存在。再说了,我老婆可以帮人家打工养鸡,我没有事也可以帮人家装水电。”
当然,极少数受访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对问题③的回答是“必要”。持这种观点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其企业面对的消费者是企业,而非个人。例如,编号为7的受访创业者谈道:“有必要和企业客户建立密切关系。”这位创业者提供电机维修服务,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的纺织企业(张塘村盛产棉花,当地有许多小型棉纺厂)。这一个案从反面说明,大多数农村微型企业对农民群体的依赖性是造成其不选择建立强连带的重要原因。另一种情况是,他们愿意与处于结构洞位置的联系人建立强连带,以获得更多交易机会。例如,编号为3的受访创业者这样说道:“做装修的到我们这儿来,有的是朋友介绍过来的,有的是自己找到我这儿来的。我们的关系一旦建立,就是比较固定的关系。他要是有一点生意,都是打电话跟我联系,叫他的朋友或亲戚到我这里来。”但是,农村市场小、资源少、商机有限的现实,又抑制了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想与处于结构洞位置的联系人建立强连带的动机。例如,编号为14的受访创业者埋怨道:“我们镇没有大的搞建筑的。要有大的建筑、大的开发,才会去搞关系”。因此,总体而言,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建立的强连带的数量还是偏少。
(2)弱连带多的成因。绝大多数受访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对问题④的回答是“有必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弱连带有利于增进销售。例如,编号为2的受访创业者是一位经营木料和板材的老板,他说道:“熟人多是有必要的,认识的人越多,关系网就越大。关系网,说白了,就是一种商机。关系网大一点,商机自然就大一点;商机大一点,商业利润就多一点,带来的效益就多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极少数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已经意识到,和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人建立弱连带能有效增进销售。例如,编号为13的受访创业者是张塘村目前唯一经营鲜花和提供婚庆服务的女老板,她承认自己会有意识地多认识一些在影楼、宾馆和酒店工作的人员。她这样解释道:“在农村,(花车装饰)超过300块(“元”的意思,下同) 时,就没有人会消费,这就要人家去推广。这个推广(花车装饰)的人,我一定得给他好处。他多说一句话,这个事情就变了(实现销售的意思)。一般我们做个花车,100~200块钱吧,给他提成十几、二十块钱。”第二,弱连带便于各方讨论利益而不受紧密关系的束缚。编号为7的受访创业者谈道:“做生意嘛,为了赚钱。关系太好了,反倒不好谈利益,一般的熟人还好说些”。
极少数受访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对问题④的回答是“不必要”。通过进一步分析持这种看法的创业者,可以发现,其企业所面向的消费者大都具有成熟、理性和以男性为主这些共同特点。例如,编号为1的受访创业者(经营内容为电动车、三轮车销售以及维修)这样说道:“我们接触的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对农村来说,2000多块,也不是小数目,不会因为关系好就买你的(商品),而是需要才买。”编号为3的受访创业者(经营内容为渔具)则说道,“一个东西,价格高,他也不会看关系到你这儿来买。他主要看价格和东西(意即质量),看实惠不(实惠)。”这说明,如果消费者成熟、理性且主要为男性,交易将更多地建立在经济交换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此时,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接近为保持距离的连带,而不是弱连带。
通过分析还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不仅认为有必要建立弱连带,而且所建立的弱连带的内部结构有着明显的特点。这些弱连带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信息弱连带”,指能给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商业信息的熟人;另一类是“消费者弱连带”,指实施重复购买的熟人消费者。从受访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对其弱连带的描述看,后者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所建立的弱连带的内部结构还具有“信息弱连带少,消费者弱连带多”的特点。“信息弱连带少”制约了弱连带的信息优势(Burt,1992);而狭小的农村市场又抑制了弱连带的数量优势(Granovetter,1973),这是因为,当地市场如此狭小,“消费者弱连带”也有其上限,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凭借“消费者弱连带”增进销售。
(二)关系嵌入的特点及其成因
1.关系嵌入的特点。关系嵌入是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所拥有的影响其商业行为的特殊关系。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的商业伙伴主要有消费者和供应商两大类,关系嵌入的特点可以体现为其分别与消费者和供应商所建立信任的程度。
为了获得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与两类商业伙伴所建立信任的程度的认知,课题组拟定了2个开放型问题,分别为:⑤“为了企业的生存,您认为您与消费者建立信任的程度高不高?”⑥“为了企业的生存,您认为您与供应商建立信任的程度高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受访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对问题⑤的回答是“很高”;对问题⑥的回答则存在较大分歧,一部分人的回答是“很高”,另一部分人的回答是“这个不重要”。这说明,在“求生存”的企业目标下,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的关系嵌入呈现出以下特点:与消费者建立信任的程度高,与供应商建立信任的程度不一。
2.关系嵌入特点的成因。为了进一步挖掘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与消费者建立信任的程度高而与供应商建立信任的程度不一的原因,课题组拟定了另外2个开放型问题,分别为:⑦“有必要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吗?为什么?”⑧“有必要和供应商建立信任吗?为什么?”
(1)与消费者建立的信dylw.net 写作论文任程度高的成因。几乎所有受访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对问题⑦的回答都是“有必要”。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信任是交易发生的前提。例如,编号为14的受访创业者说道:“用赵本山的那话,尽量不要忽悠客户。说的跟做的,要一致。说一套,做一套,那不行。在本地做坐店生意,都要实在,不实在的话,很难生存。”其次,在交易过程中和交易完成后,信任有助于解决共同问题。编号为9的受访创业者(经营内容为铝材加工和水暖器材)强调道:“我们做这个东西,信用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帮他们做的时候,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在使用后,避免不了有维修的。他打个电话来,说我家浴霸灯泡不亮了,他上午打电话,我下午就去帮他维修一下。人家肯定说,你还是可以。你要是拖个两三天、三四天,人家就不高兴。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你要及时地解决,服务态度好啊,信誉好啊,这是最重要的。”第三,随着交易结束,信任不仅可以巩固现有消费者群体,还有利于形成良好声誉,获得更多消费者。例如,编号为4的受访创业者就说道:“做生意就等于做人,要讲信誉,讲诚信,然后你服务要好一点,价格好(合适)了,服务好了,回头客就多了。”相反,不信任会产生负面声誉,对企业产生极大危害。例如,编号为2的受访创业者谈道:“农村的亲戚朋友一大圈,不是(在)一个乡镇,(而)是(在)几个乡镇,亲戚朋友遍布各个乡镇,骗了一家,就给自己造成无形的隐患。”
此外,笔者还发现,狭小的农村市场会促进双方建立较高程度的信任关系。例如,编号为7的受访创业者谈道:“外面的生意哪能来你这儿做啊。还不是本地的生意。”编号为14的受访创业者很懂生意经,他谈道,“我们只有本地固定的消费者。没有其他来往的客人。大城市,人跟搅拌机一样的,流动性大。大地方,人流量大的话,带有一种忽悠性。我们这个地方不行,消费者是固定的,信誉相当重要。不讲信誉的话,一下子都生存不了。”
有学者把信任的理性或经济的维度叫做“认知信任”(Lewis and Weigert,1985)。本文研究发现,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非常重视培育消费者对自己的认知信任。这是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在狭小的市场环境中,无论对市场如何“精耕细作”,消费者的数量也有其上限。在市场空间明显受限的情况下,只有转向挖掘市场深度,通过价格和服务质量优势来争取消费者重复购买,才能维持利润。同时,他们还认识到,市场越是狭小,机会主义行为越容易被发现而受到惩罚,因此,越应该珍惜已经建立起的认知信任,并通过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以及 合理定价,把认知信任推向更高层次。
(2)与供应商建立的信任程度不一的成因。大部分受访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对问题⑧的回答是“有必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信任有助于解决共同问题。例如,编号为2的受访创业者特别强调要跟供应商建立信任关系。他说:“我们跟供应商是这样的,这个板材是什么价位,里面是什么结构,他必须要给讲清楚,我好告诉顾客。如果质量确实存在问题,他一般会退钱给你,因为你长期跟他做生意”。编号为9的受访创业者也讲道:“像我开店几年了,基本上也是在固定供货商那里拿货。中间有点什么小事情啊,也好解决。有时候,比方送货的时候啊,单子上拿少了(与货单上的货物数量相比,提取到的货物数量少了),(给供应商)打个电话,就补齐了。”第二,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信任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例如,编号为13的受访创业者说道:“刚开始的时候,是先打钱,后拿货,像现在做熟了,就先拿货,后来再补钱。”这样做显然有利于降低利息费用。
小部分受访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对问题⑧的回答是“不必要”。至于为什么不必要,编号为12的受访创业者解释说:“供货商上门来。你跟他销货,他笑眯眼。货卖不动,就退他,进别家的。”他的表述中包含着这样一个意思:竞争使得供应商必须讲诚信,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也就是说,如果供应商之间竞争激烈,作为供应商下家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就无需专门投入资源与之建立信任,只要规范自身的商业行为,彼此间的信任就能自动得以建立。从编号为12的受访创业者“货卖不动,就退他”的表述来看,和供应商之间的信任仍然是顺利实施退货的基础。所以,即使供应商之间是高度竞争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信任仍然存在并且重要,只不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行为削弱了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者投入额外资源与之建立信任关系的动机。
五、结论
本文研究借助案例研究方法,探究了农村微型企业在“求生存”的企业目标下,其社会资本的特点及其成因,主要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农村微型企业在“求生存”的目标下,其社会资本的特点是:强连带少,弱连带多;与消费者建立的信任程度高,与供应dylw.net 写作论文商建立的信任程度不一。
第二,农村微型企业对农民群体的依赖性、供应商之间的高度竞争性、强连带关系建立的受制约性和创业者的兼业性质导致其建立的强连带少;而弱连带有利于增进销售,便于各方讨论利益而不受紧密关系的束缚,因而农村微型企业建立的弱连带多。
农业行业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农业发展;特点;问题;对策
会展是各种会议、展览、展销活动的简称。农业会展主要包括有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种主题论坛、研讨会和各种类型的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等活动,具有各种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型、投入产出的高效益型、经济高关联性等特点,是促进城市了解地方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现代化平台。农业会展经济源于农产品市场交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繁荣,是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旅游、贸易等产业一起必将成为颇具前景的朝阳产业。
一、农业会展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会展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业会展与全省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会展作为一门系统工程,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其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农业会展经济让特色的产业培育出有特色的展览项目。
(2)农业会展能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市场发展体系,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农业会展能高效率促进经济贸易合作。
(3)农业会展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农业会展涉及交通、通讯、商业、广告、印刷、餐饮、住宿、旅游等多个行业,可直接或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二、农业会展经济的特点
(1)农业会展经济是一种服务型经济。我省农业产业经过了农业生产的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现已逐步向发展现代农业转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会展经济能产生可观的直接效益。同时带动了服务、交通、旅游等第三产业消费链,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及相关硬件设施建设。
(2)农业会展快捷有效传播信息、知识和观念。农业会展属于市场调节行为,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展会形式,快速进行展示和推广,并广泛应用于千家万户。特色农产品在吸引众多参与者的同时,不断创造和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促进农业进步和农业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三、我省农业会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农业会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就整体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尤其是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省农业展馆数量少、面积小、层次低,国际化品牌少。由于各地区利益突出,重复办展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整合。
(1)明确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定位。一是政策投入和经济投入。在农业场馆建设、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二是为本省企业提供出省、出国参展经费支持。三是协助、配合展会开展推广工作。
(2)发挥农业部门“搭台”的主要作用。农业作为国民经济收入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在扶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但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卖难”的现象。农业会展作为促进农业市场建设和农产品营销手段,政府应在政策和投入上给予大力扶持,积极搭建农产品展销平台,在农业展馆租金、企业参展补助以及物流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补贴,调动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农民组织进入市场的积极性。
(3)加快农业会展专业化建设,打造会展经济品牌。农业会展经济应该是一个发展的经济体,应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我省应积极吸取国内外农业会展发展经验,不断提高农业会展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行业的特点范文3
我国是农业大国,不仅单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单位众多,而且涉足农业的大中型也不少。我国涉农上市公司近百家,以农业为主业的农业类公司就有40多家,这些公司程度不同地从事了农业活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投资农业的国内外企业或其他机构还会大大增加。因此,制定既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又适合国情的农业会计准则已经十分迫切,而IAS 41的和生效为我们制定出高质量的农业会计准则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一、农业会计准则特有基础概念内涵的界定
要制定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首先应对该准则所依赖的基础性概念作出、合理而明晰的定义。农业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准则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会计要素的内涵应该依循基本会计准则或会计基本概念框架的界定,需要作出补充界定的主要是关于农业所特有概念。这些概念主要包括农业活动、生物资产及其分类、生物转化等等。而这些概念在我国以往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从没有结合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需要作出明晰的界定。
农业可以有狭义和广义的涵义。狭义的农业只包括动植物生产活动,而广义的农业可以延伸到农产品加工活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了狭义的农业定义,即IAS 41所指的农业是只包括动植物生产活动的农业。IAS 41将“农业活动”定义为“企业对将可售生物资产转化为农产品或其他生物资产的生物转化的管理。”这一定义强调了农业活动对生物转化过程进行管理的特性。我们认为,虽然说“管理”一词的涵义是广泛的,但为了增强这一定义的针对性,应突出“管理”一词中“强化”和“控制”的涵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农业活动的主要特征。基于这一考虑,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在我国农业会计准则中我们可将“农业活动”定义为:企业对将可售生物资产转化为农产品或其他生物资产的生物转化过程进行的强化、控制及其他管理。按照IAS 41的定义,生物资产是指活的动物或植物。这就意味着只要原有动植物一旦停止其生命活动就不能再算作“生物资产”。这一界线对农业活动的会计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可以明确地将“活着”的生物和停止生命的农产品进行区分。农产品是生物资产的收获品而不是“生物资产”本身。对“生物转化”和“收获”作出区分也是十分必要的。“生物转化”是生物资产质量或数量发生变化的生长、蜕变、生产、繁殖的过程;而“收获”则指农产品从生物资产上分离,或生物资产的生长过程的结束。可见,收获的结果是“农产品”的获得。生物资产是一种“活机器”,充当着劳动与产品之间的媒介,企业从事农业活动就是要增强生物转化的能力,最终获得更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农产品。
确立生物资产的概念对于农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对生物资产按照其在农业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并披露这一信息,能够较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没有明确“生物资产”的概念,也就不可能有对生物资产的进一步分类。IAS 41鼓励企业信息披露时,以恰当的方式对生物资产进一步区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或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如产畜、经济林木等;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将收获为农产品或准备出售的生物资产,如肉畜、养殖的水产动物、准备收获的玉米和小麦等庄稼、准备作为原木的树木等。从经济学意义上看,这实际上是按照生物资产经济性质和功能不同进行的分类,产畜、经济林木等动植物不仅是劳动的对象,同时又具有生产手段的属性。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只是近似地将产畜、经济林等列作固定资产,将肉畜、养殖的水产动物、种植的庄稼等列作流动资产。我国应参照IAS 41对生物资产的分类,将生物资产区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即使我们在拟制定的农业会计准则中仍然将生产性生物资产列为固定资产,将消耗性生物资产列为流动资产,但考虑到生物资产无论作为流动资产,还是作为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在企业财务报告的表内或表外对列作流动资产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列作固定资产的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单独披露。这样做,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更为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资产结构,并对企业的价值和价值创造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农业会计准则与存货等准则的关系
会计准则的基本功能是指导和约束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行为。然而,从各会计准则所规范的具体对象看,各个具体会计准则又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纵观已经生效的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按其所规范的具体对象大致可以分为通用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和报表准则四类。通用业务准则是用来规范所有企业都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特殊业务准则用来规范并非所有企业都会发生而只有某些企业所特有的经济业务;特殊行业准则用来规范只有某类特殊行业才发生的经济业务;报表准则用来规范报表的基本项目及编制要求。通用业务准则、报表准则可以统称为共性准则,而特殊业务准则和特殊行业准则则可以统称作特殊准则。
作为一种会计规则,农业会计准则同其他会计准则一样,其基本功能在于规范企业有关农业活动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行为。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而这一行业之所以特殊,其原因就在于农业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因此,农业会计准则实质上是关于农业这一特殊行业的特有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规则,是一种特殊行业准则。
既然农业会计准则是一种特殊行业准则,它就有可能与其他相关准则,尤其是一些共性准则在上存在交叉甚至重复的情况。如何既做到将农业特有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全面的规范,又不与其他相关准则发生矛盾或者重复,是至关这一准则质量的重要。与农业会计准则相关的准则主要有:存货、固定资产、收入、政府补助、无形资产、资产减值等。
从性质上看,生物资产中的消耗性部分属于存货,从上讲其会计处理可以在存货会计准则中加以规范。但《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都声明有关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不在存货准则规范的范围之内。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在适用“范围”中指出,该准则不适用于“按特定行业已经确立的惯例,以可变现净值计量的、生产者作为存货的牲畜、农林产品和矿产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也在“引言”中声明,该准则不涉及:“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可见,准则制定者已经为农业会计准则的制定留下了空间。实际上,生长中的畜禽、树木和农作物等都有一个初始计价和再次计价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农业所特有的作为存货的生物资产在农业准则中加以集中处理是一种恰当的做法。
从性质上看,生物资产中的生产性部分属于固定资产,其会计处理可以在《固定资产》中加以规范。但《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都声明有关生物资产不在其规范的范围之内。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在“范围”中指出:本准则不适用于“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在“引言”中说明了该准则不涉及“经济林木和产役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在这里,准则制定者同样为农业会计准则制定有关动植物类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留下了余地。动植物性固定资产虽然具有生产手段的属性,但由于这类固定资产是活的有机体,所以它们在使用中的“实物”形态变化和价值变动既不同于机器设备,也不同于房屋建筑物。例如,幼禽幼畜成龄作为生产手段投入生产过程时,它们的价值常常不是降低而是增加。这样对它们进行价值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更为复杂和困难。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和困难性,才需要在农业会计准则中对这类资产价值变化确认和计量的标准做出专门的规定。
生长中的生物资产是否确认以及如何确认其收入或损失,是农业会计准则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也涉及到农业会计准则与收入会计准则的衔接。《国际会计准则18号——收入》中已明确不涉及: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的初始确认及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农产品的初始确认。这意味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生物资产的价值确认及相应利得或收入的价值确认交由农业会计准则加以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准则中未提及生物资产的价值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我们认为,由于生物资产自身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自繁幼畜成龄转为产役畜等势必会引起价值的变化,因此,生物资产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和计量是必须进行的会计处理。有关这种价值变化所导致的企业损益变化的会计处理,不宜在收入会计准则中规定,而应在农业会计准则中做出规范。但在收入会计准则“引言”中应该说明收入准则不涉及生物资产的价值确认和计量,这样可以明确收入会计准则与农业会计准则的对接。
我们认为,对于农业所特有的政府补助项目的会计处理应该在农业会计准则中加以规范,其他非农业所特有的政府补助项目的会计处理则可以在政府补(援)助会计准则中规范。由于农业中土地使用权、专利权、专利技术等与其他行业中的无形资产并无明显的不同,所以,我们认为,这类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在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规范即可。同任何资产一样,生物资产也会在企业的持续经营过程中发生价值变动,而且这种价值变动具有自身特有的规律性。因此,生物资产发生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亦应该在农业会计准则中加以规范,不需在减值会计准则中涉及。
总之,关于生物资产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处理应统一放在农业会计准则中单独规范为宜,这样有利于逻辑一致地规范生物资产的相关会计处理,进而提高有关农业活动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农业准则与会计制度、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等的关系
1993年我国实施了包括《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在内的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基于当时的会计环境,《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是以“农业企业”这一会计实体作为自己的规范对象的。而从《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看,显然所要规范的是一个庞杂的企业,从农业到工、商、建、运及服务各业无所不含。这一点从会计科目的设置到会计报表项目的规定都可以清楚地看得出来。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了现实中农业企业经营的综合性。1996年,财政部、农业部又联合了《村合作组织会计制度》以规范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份制企业则先后执行的是《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8年)和《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这样一来,作为行业性质会计制度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主要是在原国有农场及少数新创办的非上市农业企业实施。我国2001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一个拟统一和替代行业会计制度的综合性会计制度。随着《企业会计制度》在各种所有制、各行业、各类企业的全面实施,包括《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在内的行业会计制度必将退出舞台。综合以上现实情况,无论是现有农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业务特点,还是农业活动所固有的特殊性,都要求制定作为《企业会计制度》补充的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而且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已经在着手这项工作。
对制定中的《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与将要制定的农业会计准则如何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和分工衔接,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时必须预先予以明确的。
我们认为,《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尽管从其功能级次上可以作为《企业会计制度》的补充,但由于涉农企业的组织形式、经济结构和融资结构各异,规模大小不等,所以《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也就不可能成为主要面向上市公司或大企业的会计制度,而应主要面向非上市且中小规模的涉农企业。基于这样的定位,《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应主要考虑我国原农场及涉及农业活动的中小企业的经济业务特点,尤其是国有农场这一特有的企业组织的经济业务特点,而不必过分地强调在会计处理上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和趋同。这样,《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要针对其规范的对象,除了规定生物资产确认、计量和报告应采用的基本原则和外,还要提出会计科目设置、财务报告列报等方面的指导性、规范性要求。从这一点讲,《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显示出其面向企业“实体”的特征,而不单单是规范农业活动。
农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准则首先要面向的是上市公司或对外筹资的大中型企业。同会计制度相比,会计准则在其逻辑性和一致性等方面必须有更高的起点,也应与国际会计准则有更高程度的协调性。如果说,《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既要规范农业活动又要考虑会计实体的组织结构和经济业务结构的话,农业会计准则则可以撇开会计实体农业之外的因素,而直接对农业活动的会计处理加以规范。也即,不管是什么行业性质的企业,只要按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应该执行农业会计准则,其农业活动的会计处理就要按照农业准则的统一要求进行。
四、农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农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准则,它所要规范的应主要是农业所特有的活动及其结果的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已有会计准则的框架结构,结合农业会计准则的特点,我们认为,农业会计准则主要内容包括:
1.特有术语的定义。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必须首先对其所涉及的特有术语作出定义。农业会计准则应予以专门定义的术语有:农业活动、农产品、生物资产、生物转化、收获、活跃市场、公允价值等。以上术语中的活跃市场、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其他会计准则的定义应保持含义上的一致性;其他术语则是农业会计准则所特有的,应作出简洁的定义。
2.生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由于生物资产是有生命的即“活”的资产,这便加大了有关其确认和计量的复杂性。这里的关键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具体计价方法的运用。IAS 41已将公允价值作为农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计量属性。由于IAS 41刚刚生效,而实际上至今世界上并没有哪个国家已经采用该准则,因此,我国拟制定的农业会计准则在生物资产计量方面究竟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还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抑或是二者的结合,是农业会计准则制定中必须明确的基本问题。我们认为,农业会计准则计量属性的选择要服从于会计目标的要求,要受制于我国会计环境(尤其是农业会计环境)和整个会计准则体系对计量属性选择的制约,而不可能脱离这些因素而独辟蹊径。基于此考虑,我国农业会计准则还只能坚持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属性,暂且不宜采用以公允价值为主的计量属性,像IAS 41第20条规定的:在无法取得生物资产或农产品在现存条件下的市场价格或价值的某些情况下,“企业应利用该资产的预期现金净流量按当前市场的税前利率折现后确定公允价值”,在我国目前环境下更是无法全面的接受。但由于农业的特点,整齐划一地使用一种计量属性恐怕也未必合适。例如自繁自育的幼畜成龄转为产畜,如果存在活跃的市场,采用公允价值比采用历史成本可能更为合适。
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生物资产的价值计量,是农业会计准则遇到的特殊问题。在我国,一方面作为生物资产集合的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的市场”,另一方面,农业土地一般也极少存在所谓“活跃的市场”(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不允许土地所有权的自由买卖,更不存在土地所有权市场)。因此,在我国包括土地价值在内的生物资产集合的公允价值是难以找得到的。这实际上也是在我国农业生物资产中采用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属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认为,农业会计准则中应当对土地改良等支出,根据其数额的大小确定是否资本化,以及资本化为土地使用权的价值还是资本化为生物资产(如经济林木)的价值。
3.农业活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实际实现销售的生物资产,其收入的确认如同其他资产。但自产自用或转化用途的生物资产则需要单独规范。如前所述,由于我国农业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的计量应采用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属性,因此,农业活动利得的确认和计量也必然要受到这一计量属性的,总体上看这会有利于谨慎性原则在收入确认中的贯彻。但对于某些情况下也需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例如,出生的牲畜就是需要使用公允价值的例子。生物资产会因为灾害、疫病、虫害等发生减值,也会由此产生损失。对生物资产利得的确认和计量的时点、方法等都必须在农业会计准则中加以规定。
4.政府有关农业补助的确认与计量。尽管许多行业都有可能得到政府的补助,但由于农业的特殊重要性和弱质性,任何国家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都会程度不同地加大包括政府补助在内的农业扶持力度。这一点已经被世界各国经济的经验所证实。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也会不断加大对农业活动政府补助的范围和程度。因此,需要根据政府农业补助的特点,在农业会计准则中单独对政府补助计入企业损益时点的确认与价值的计量方法做出规范性指导。
5.农业特有项目的列报与披露。主要规范生物资产分类披露的方法,生物资产价值的初始确认及其变动,生物资产实物指标及其他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计提的方法等。由于规模较大的涉农企业常常不是单一地从事农业活动,因此,有关农业活动的许多财务的和非财务指标产生的过程,计量属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运用及其背景或条件,以及其他需要进一步向信息使用者披露的信息都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或增加某些附表加以披露。
主要参考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3.国际会计准则2002.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财政部。2003.企业会计准则2003.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200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译本)。北京:经济出版社
葛家澍。1995.关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等问题。会计,1
农业行业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行业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收入增长; SVAR模型;农业;制造业;金融业;收入分配;行业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50(2012)0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生产要素的利用越来越充分。剔除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各行业的人均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一些新兴行业、垄断性行业收入增长较快。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行业收入分配大幅度地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传统垄断行业(水电煤汽业)的收入也一直不正常地偏高。一些基础性的、传统竞争充分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农业)收入增长却始终相对比较迟缓, 平均收入相对较低, 形成了较大的行业收入差距。较大的行业收入差距导致了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了行业收入的变化规律,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行业收入差距测度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对于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方法,一般都是将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方法扩展为测量行业收入差距方法,如现在学者们通常使用的行业最高最低工资极值差、极值比、变异系数、库兹涅茨指数、阿鲁瓦利亚指数、收入不良指数、离均差、方差、标准差、行业基尼系数、行业泰尔指数等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全部是由国外经济学家提出并最先运用于经济问题研究,我国经济学家或者统计学家逐步将这些统计测量方法应用于中国的经济分析。另一类是对提高行业收入、缩小行业差距途径的探寻。由于行业收入千差万别,学者们依据行业收入差距测量结果找出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重点研究提高最低收入行业的收入与规范最高行业的收入。在中国,农业一直是最低收入行业,垄断行业一直是高收入行业。
学者们致力于研究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外部原因,分析各因素对收入的影响程度,以找到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途径。国外学者认为行业垄断、人力资本、生产效率和社会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行业收入的增长。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各种实证检验,Krueger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和不同的工种之间存在收入不同[1]。Pugel的研究表明行业垄断程度确实对行业工资影响较大[2]。Dickenz和Katz 认为人力资本, 行业垄断程度对行业工资有很大影响[3]。也有一些人运用工资集体谈判模型分析,认为某一行业的工会的力量大小影响了该行业的收入水平。这些观点基本上能从国外不同时期找出其现实依据,因此这些结论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中有一定的正确性。
我国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影响农业居民的收入,与二元经济相关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也影响着的农村居民的收入。我国许多学者利用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我国行业收入增长的因素,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顾严、冯银虎借助非参数估计中的Kemel方法, 对1978年至2006年我国十几个大行业人均实际工资概率分布形态进行了实证研究, 认为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非常明显,已经显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4]。蔡、李实、金玉国、陈怡等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各行业收入增长的情况,认为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有所有制、企业盈利能力、技术水平、人力资本、体制性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贸易开放程度[5-8]。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把影响收入的因素归为四大类;一是垄断因素和所有制因素。蔡、姜付秀和余晖等人认为自然垄断或者国家垄断影响不同行业收入[5,9-12]。二是人力资本(教育制度)因素。任重和周云波等人认为人力资本影响行业收入,随着工业向服务业的变迁,知识经济获得发展,拥有企业家才能的新型人才得到更多的收入[13]。三是制度原因。张原和陈建奇的研究发现国有控股程度和单位隶属行政层次越高的行业, 其收入越高,国有企业个人收入更多地依赖外部市场环境和行业因素,外资企业的个人收入相对更多地依赖个人因素[14]。罗楚亮与李实认为人均资本投入和经营绩效等因素显著地影响着中国行业收入[15]。张原和陈建奇还发现中国工会的存在与否对职工收入无任何影响,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会提高职工收入的重要力量。他们初步认为是我国现行的经济建设模式与管理体制不同程度地抑制着工会的功能[16]。宫希魁认为地方政府公司化并潜在硬化企业工会,把企业工会变成一个服务于地方政府的打工仔,热衷于发展地方经济的地方政府变相地抑制工会功能[17]。四是行业自身内在特点。支持该观点的研究人员相对较少。周君使用 Geweke 的线性反馈模型的研究发现行业的自身劳动生产率差异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行业间的收入差距[18]。
通过回顾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影响行业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尽可能从行业外部找出影响行业收入的因素(如人力资本、垄断、生产要素特点和制度因素等),并研究这些外部因素如何影具体影响行业收入。笔者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所以我国行业收入特点与发展模式也会影响行业收入增长情况。本文观点与周君观点相同,但周君运用线性反馈模型只研究了制造业的收入增长情况,没有全面反映不同行业的收入增长情况[18]。要从根本上解决行业收入增长问题,必须厘清不同行业收入增长的内在机制。另外,周君的线性反馈模型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本人运用成熟的SVAR模型方法研究不同行业收入的增长机制问题。
本文认为一个行业的收入增长主要依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行业的发展速度。行业个人收入、劳动生产率和行业发展速度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如果某一行业个人收入增长快,则激发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吸引高效率高素质人士从事该行业,从而该行业发展速度迅速;如果行业劳动生产效率高,按照中国目前效率优先原则必然带来个人收入高,会吸引其他行业精英人士加入该行业,行业总体发展速度快;如果行业发展速度快,会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或者正外部效应,行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下降,相当于提高了生产率,个人的收入也会提高。从逻辑上看,行业的个人收入、行业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行业生产率高、个人收入高、发展速度快会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行业生产率低、个人收入低、发展速度缓慢形成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随着时间推移,高、低收入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本文拟采用计量经济学中SVAR模型研究行业中个人收入、行业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之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并从中找出各自的收入增长机制,探讨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途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是对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结构化的一种方法,它能很好地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在处理随机冲击项的同期相关问题时,模型可以由实证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决定变量的排序,因此,虽然使用相同的数据不同的人却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另外VAR也无法得到唯一的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而SVAR克服了VAR的不足,可以比较准确地稳定地得到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又可以得到唯一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假设一个包含k个变量m阶滞后的SVAR模型,表达式如下:
(1)
其中为表示变量之间同期关系的 系数矩阵,是t时刻所有的k个变量组成的向量。表示不同的系数矩阵, 是滞后算子L的矩阵多项表达式,则(1)式可以写成
(2)
将(1)改成简化式
再写成滞后算子形式有
(3)
是滞后算子,由式(2)和式(3)结合正定矩阵与cholesky分解可知道是简化式VAR模型的误差项, 即简化式冲击是结构式冲击的线性组合, 代表的是复合冲击。通过对矩阵 A中的系数做出约束并估计系数值, 可以得到可识别的结构式冲击 ,运用 SVAR 模型,不但可以发现变量之间的当期相互影响关系,还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发现新信息冲击的时间路径。对于公式 (1), 为了让模型达到可识别的目的,估计结果唯一又符合经济问题,因此要对模型A矩阵元素做出限制 。
(二)数据选取与变量说明
为了研究行业内的生产率、发展速度、个人收入之间的定量关系,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可获取数据时期较长的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我国行业名称、统计口径变化很大,本文选择1978年以来行业名称都没有变化的行业,并把其分成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行业。结合我现实情况,考虑行业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农业作为低收入行业的代表,制造业作为中等收入行业的代表,金融业作为高收入行业的代表。本文所有数据来自中经网和各年统计年鉴。本文用行业个人的年平均工资wage代表行业个人收入,用人均年产业增加值pvity代表生产率,用行业增加值增长率speed代表行业发展速度,并采用消费价格指数和GDP平减指数(都以1978年为100)进行相关调整。数据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9年。 本文运用Eviews6.0软件对低、中、高收入行业内的行业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和个人收入之间关系进行计量分析[19]。
(三)模型估计
1.数据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存在单位根而造成模型估计结果不准确,本文首先考察各变量的平稳性。对农业年平均工资、人均年产业增加值、增加值增长率依次用wage1,pvity1,speed1表示,制造业年平均工资、人均年产业增加值、增加值增长率依次用wage2,pvity2,speed2表示,金融业年平均工资、人均年产业增加值、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依次用wage3,pvity3,speed3表示。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采用ADF方法检验)。
2.低收入行业(农业)的SVAR模型
模型中有3个内生变量, 因此需要施加3个约束[ k(k - 1 )/ 2=3。]才能使得模型 (4 ) 满足可识别条件.考虑到中国实际情况,行业的当年工资Wage1推迟一年逐年变化,现在的工资不受现在生产率影响,也不受现在行业发展速度影响,即有;当年行业发展速度对生产率的影响是由量变到质变,当年行业发展速度只引起量变,所以当年行业发展速度对当年生产率的影响为0,即。在模型 (4)满足可识别条件的情况下, 本文使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方法估计得到SVAR 模型的所有未知参数,可得矩阵及和的线性组合的估计结果如下:
3. 农业年收入增量的变化量的冲击响应函数
本部分首先计算农业年收入增量的变化量d(wage1,2)对行业生产率和行业发展速度的冲击响应函数。然后, 在此基础上进行方差分解分析, 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农业收入变化的贡献度, 进一步评价不同冲击的重要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对所有变量进行了二阶差分, 因此各个结构冲击并不是各变量水平上的冲击而是各变量二阶差分变化的冲击,为了便于表述, 本文余下部分仍使用行业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收入冲击的表述方式。农业收入变化量的增量对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的冲击响应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1 所示, 纵轴代表农业收入变动d(wage1,2),横轴代表农业生产率变动d(pvity1,2),若农业生产率在0时刻有1个单位增加,则农业的人均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在0时刻由很小的正数在1.5期之后变成0,在第2期之后很快变成一个极小值,以后之后便在0附近波动,在第6期后出现大幅振荡。可以看出在0期一个单位农业生产率的冲击,会导致农业收入在第0期至第1.5期内有少量增加,之后快速下降,在第2期末收入可能等于或低于生产率冲击前的收入水平,这之后收入缓慢增长或者保持原来水平,在第6期后农业行业的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发生剧烈变动,农业收入在原来水平上剧烈波动。从总体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生产率提高会引起农业收入短时间小幅度的增长,之后农业收入会出现大幅度波动。农业收入的大幅度波动会给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图2是农业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对行业速度的冲击响应情况。当行业发展速度发生1个单位增加时,在第1期至第3期内农业收入量出现小量增加,之后出现剧烈水平波动,这说明农业收入对农业发展速度响应敏感,第4期便发生了剧烈波动,远早于对生产率冲击的响应。图1和图2反映了农业的基本内在规律与特点,也反映我国农业的基本情况。由于农业需求价格弹性小,属于蛛网发散行业,而且中国农业贴补制度和措施还不够科学、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发展速度提高时,农业收入增加幅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而且收入会出现大幅波动,对农业带来损失,引发经济不稳定。
4.中等收入行业(制造业)的SVAR 模型与相关的响应函数
同理做出制造业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对生产率和制造业发展速度的冲击响应如图3和图4所示。图3显示制造业的年个人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对制造业生产率冲击的响应情况。第0期个人收入增量是从70%开始上升,在第2期后收入增量的变化量达到极大值,在第2.5期时为0,出现水平波动并趋于平稳。在第1期至第2.5期内制造业收入都在增加,与农业相比,制造业的收入增加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增加的幅度比农业的大,相对农业来说,制造业的生产率提高可长期稳定大幅度地增加制造业的收入水平。由图4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可以稳定地促进收入增长,这说明制造业生产率和制造业发展速度都可以长期大幅度稳定地提高制造业的收入水平。
5. 高收入行业(金融业)的SVAR 模型与相关响应函数
如图5 所示, 金融业的年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对金融业生产率冲击响应由一个很小的负数立即变成一个正数并增加,到第2期后收入增量的变化量达到极大值,之后开始减小,在第2.5期后变为0,在第1期至第2.5期内金融业的年收入一直是增加的。在第3期后金融业的收入出现剧烈的波动。与农业相比,生产率冲击对金融业的收入的影响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增加的幅度较大。由于金融业人员流动性较强,个人收入波动幅度大不会造成该行业的很大损失。从图6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冲击也会导致金融业的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发生变化,引起收入增加与更大的收入波动。在现实中,金融行业的不断增加的金融衍生工具减小了金融行业人士的收入波动幅度。
通过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对三个代表性行业的生产率冲击响应可以看出,低、中、高收入行业的内部各变量有其相互影响关系。生产率都对其行业收入有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与持续时间不一样,一单位生产率冲击,农业收入增加的时间短,增加的幅度小,后其又带来收入的大幅度波动,农业受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规律约束,又源源不断地输出劳动力来支援工业与服务业,农产品期货品种少,这样不利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诸多因素让农业一直成为低收入行业。制造业和金融业的收入增加时间长,增加幅度大,制造业金融为代表的中高收入行业其他行业很少受类似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规律约束,可以人为地快速提高生产率,提高的生产率冲击又可以长期大幅度以地提高该行业收入。这样制造业便可以成为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中等收入行业。金融业另外一个特点是收入波动幅度很大,但该行业有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收入大幅度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该行业成为一个实际高收入行业。
6.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S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 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通过方差分解可以给出在SVAR模型中的每一个变量产生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表3、表4、表5分别是20期的农业、制造业、金融业收入增量变化量的方差分解表。
从表3中可知,农业的生产率对收入增量的变化量的方差解释程度越来越大,解释程度值跳跃幅度也大,行业发展速度对其收入增量的变化量的方差解释程度越来越小,说明农业生产率是影响农业收入波动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不对农业进行相关政策扶持,则农业生产率提高仅依赖现有市场机制只能引起收入大更大幅度的波动,这样的收和波动只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要依靠农业生产率使各农业收入稳定增长,必须有相应的补贴、健全农产品流通等政策来疏通生产率提高收入的传导机制,使得农业收入稳定增长,这也是提高农业收入的最科学长效方法,从表4可知,制造行业中生产率、制造业发展速度对其行业收入增量的变化量方差解释程度基本不变,说明制造业行业发展稳定,收入也在合理范围之内。表5显示金融业的个人收入变化对金融业收入的增量变化量的方差解释程度达90%之多,生产率对其方差解释程度远小于农业,制造业的方差解释程度,暗示以金融业为代表的垄断高收入行业内员工收入差距也是相当大的,马明哲等金融高管年收入6600万与普通金融职员年收入5万的差距是相当大的,这样大的行业内部收入差距并没有摧毁银行业发展,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业内的最低收入在社会是中等收入,不会引起人才外流,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业员工流动性比较强,因此其内部很大的收入差距也不会对行业造成负面影响。另外,金融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高薪水不是由高生产率引起的,可能是他们利用中国庞大的垄断集团力量与金融监管漏洞谋取的,因此国家应该采取健全监管制度,弱化垄断力量等一系列措施限制高收入行业高管收入,让生产率成为解释收入增量的变化量的方差的主要因素,而不是让其行业内收入成为收入增量变化量的方差的主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本文利用 SVAR模型和方差分解对行业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收入增长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以农业、制造业、金融业分别代表的低、中、高收入行业的收入增长有着不同的内在机制。
1.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农业收入对生产率和发展速度冲击的反应是一个发散式反馈效应,生产率与发展速度对农业收入的冲击,在导致农业收入一个较小且短期的增长之后,会引起农业收入大幅度的波动。农业收入大幅度的波动伤害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2.制造业收入对生产率和发展速度冲击的反应是一个收敛式反馈效应,也就是说,提高制造业生产率与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可以稳定且长期地提高制造业收入水平。
3.金融业是一个收入波动很大的行业。金融业生产率与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会引起行业收入长期大幅度的波动。但这种波动并没有摧毁该行业的发展,金融业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金融业生产率与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收入大幅度波动的负面影响。
(二)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以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收入增长机制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大幅度提高低收入行业收入,保证中等收入行业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稳定高收入行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1.对农业等低收入行业,首先要建立符合其行业特点的“产―运―销”市场体系,然后再提高其生产率和行业发展速度,以实现低收入行业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政府需要通过健全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渠道、完善农产品补贴制度、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等措施稳定农产品价格。在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速度促进农业收入增加。只有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和价格稳定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行业发展速度才能提高农业收入,才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2.放松对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中等收入行业的管制,通过行业规制与行业协会等方式使其实现行业的自我约束。鼓励这些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来提高行业的生产率,加快行业发展速度,最终长期稳定提高行业的收入水平。
3.大力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鼓励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笔者反对抑制高收入行业的收入补贴低收入行业的做法。金融业一部分高收入来自于个别高管利用金融监管漏洞获取的非法收入,因此规范这部分金融业高收入的最好办法是加强金融监管。同时金融业又是一个风险极强的行业,根据风险理论,高风险必然对应高收入,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或者转嫁风险,可以取得相对稳定的高收入,所以应该鼓励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以促进金融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Krueger A B,Lawrence H.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industry wage structure[R]. NBER Working Paper, 1986:1-51.
[2]Pugel T A. Profitability concentration and the inter-industry variation in wages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0, 2:248-253.
[3] Dickens W T, Katz L F.Inter-industry wage differences and theories of wage determination[R].NBER Working Paper, 1987:2271.
[4]顾严,冯银虎.我国行业收入分配发生两极分化了吗?――来自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的证据[J].经济评论,2008( 4):5-13.
[5]蔡.行业间工资差异的成因与变化趋势[J].财贸经济,1996(11):3-5.
[6]李实.企业盈亏与职工工资差异[M]//李实,佐藤宏.经济转型的代价.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4.
[7]金玉国.工资行业差异的制度诠释[J].统计研究,2005(4):10-15.
[8] 陈怡.贸易开放影响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的机制探讨――以制造业为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4):1-7.
[9]姜付秀,余晖.我国行政性垄断的危害――市场势力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71-79.
[10]王俊豪,程肖君.自然垄断产业的网络瓶颈与接入管制政策[J].财经问题研究,2007(2):36-42.
[11]沈丽,于华阳.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收入问题现状与合理性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9 (8): 69-75.
[12]张世银,龙莹.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0(4):20-25.
[13]任重,周云波.垄断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4):25-31. [14]张原,陈建奇.人力资本还是行业特征:中国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的成因分析[J].世界经济,2008(5):68-81.
[15]罗楚亮,李实.人力资本、行业特征与收入差距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7 (10):72-83.
[16]张原,陈建奇.工会与行业劳动报酬的剪刀差悖论: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评论,2010(5):82-95.
[17]宫希魁.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及其治理[J].财经问题研究,2011(4):3-11.
[18]周君.行业收入差距: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4):22-26.
[19]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78-298.
Industry productivity, industry development Speed and industry income growth mechanism:
Based on the SVAR Model
Wang li
农业行业的特点范文5
1广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1信贷支持农村农业发展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全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达18%左右,高于全自治区贷款增速5个百分点,涉农新增贷款占全自治区新增贷款的40%。其中,农户贷款余额、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余额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1.2农村金融主体建设稳步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全自治区31家农业合作银行全部开业,县级农业合作银行改制为农业商业银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截至2011年底,已有4家开业,6家县级农业商业准筹建。村镇银行迅速发展,2011年新增5家村镇银行开业,目前全自治区村镇银行总数达到20家,村镇银行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0%以上。
1.3“三农”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当前,广西水稻和森林已被中央财政纳入2011年度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省份,目前正争取将甘蔗种植保险纳入国家财政补贴范围。对生猪生产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能繁母猪承保与赔付力度进一步增强。全自治区实现农房统保,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个实现农房全省(区)统保的地区。全自治区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保障农民人数接近200万人,占全区农民总数的5%左右,“大病小病找新农合,意外伤害找商业险”正逐步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
1.4农村金融改革扎实推进2008年1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批准,田东成为全国惟一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县。当前,田东农村金融改革成效明显,全县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1.18%增长到2010年的5.76%,涉农信贷投放对农村发展的贡献率由4.74%提升至7.04%。全自治区以田东县试点为基础模式的14个试点县(市、区)金融改革协调联动机制基本形成,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2广西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缺失农村存在大量贷款需求,比如大额农户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资金、农村基础设施资金等。但是,广西尚无专业性农业担保机构,农村信贷担保系统缺失。由于缺乏农业保险等支农风险转移机制和对受损农业贷款等提供外部补偿机制,加上农业贷款扶持的农业产业,其资产多为农产品,作为借款抵押物自然风险大,金融机构对成本高、风险大、效益小的支农服务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信贷发展不畅,农户贷款得不到满足,不能很好地满足支持和服务“三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
2.2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广西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小型化、分散化特点,存款总量小,硬软件落后,风险防范能力差。广西涉农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且布局不合理,银行业机构类型相对单一且覆盖面不足,有些区域出现机构网点布局空白,加上农村金融人才匮乏,农村金融网点数量、从业人员偏少且逐年减少。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办的统计表明,广西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数量从2003年的3509个降到2008年的3075个,平均113个行政村才拥有一个网点。
2.3农村保险体系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广西农业保险的规模相对较小,农村保险市场体系不健全,未能为广大农村提供有效和多层次的保险服务。农村保险覆盖面不宽,未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对农业灾害损失主要依靠国家提供灾害补助的方式进行救助,国际上较为通行的且为WTO规则所允许的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农业保险险种少、投保率低、覆盖率低。由于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停滞,农业生产风险无法分散,制约了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
2.4金融信贷产品服务创新不足当前广西农村金融机构以提供存、贷、汇服务为主,票据融资、农业保险、银行卡服务等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及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刚起步,农村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模式单一,订单农业质押贷款等多种融资工具急需开发与推广。适合“三农”特点的信贷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资金供给短期化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贷款结构调整滞后,对现代农业扶持力度不够。
3广西农村金融发展对策与建议
3.1充分发展农村商业金融继续加快农信社改革为县域中小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步伐。引导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和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以及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微型金融服务,鼓励民间力量自发地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机构,形成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小额贷款组织以及其他种类的金融机构相互竞争的局面。
3.2增加信贷资金在“三农”领域的投放量落实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县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存款的70%以上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引导和鼓励县域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加大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比重,保证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大部分用于涉农贷款。
3.3不断改善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引导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授信权限和规模、优化信贷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并设立服务“三农”金融专营机构。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合理调整和增加机构网点,探索建立简易网点和设立定时定点服务点,推行贷款接入点。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接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实现资金跨行间支付“乡乡通”的目标。加大银行卡推广力度,推进农村地区银行卡联通,逐步实现国家各项惠农补贴全部通过银行账户和银行卡发放。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进ATM机等自助设备的合理布放,探索在重点乡镇和经济基础较好的行政村设立离行式自助银行。大力普及POS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话转账业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度。
农业行业的特点范文6
一、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1.我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复杂,地域间差异较大。
2.水资源和降水量不均衡,降水量四季及不同地区变化较大。
3.可耕用的土地有限,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4.农业生产都是以户为单位,经营规模小。
5.农机化水平低,生产率不高,农民经济效益较少。
6.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复杂多样。
7.农业服务范围广,技术难易反差较大。
二、农业生产所具的各项特点导致我国农机产业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1.农机产品种类繁多、品种多样,但仍显不足。从全球范围看,国外农机产品种类已达7000多种,并基本实现了全面机械化;而我国农机产品的品种只有3500多种。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条件比较复杂,地形多种多样,要求设计、制造并生产出多种适合不同地区的(如山地、丘陵等不同地形)农用动力机械及其配套机具,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来填补农机产品的空白。
2.技术差距扩大。农机技术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操作技术,不同的机型的技术差距较大,有操作简单的小型机械,也有操作繁杂的大型机械。尤其是收获机械。不同种类作物的收割机分别采用采摘、切割、挖掘、激振等不同方式收取各种作物的果实、种子、根茎等部位,然后利用各种原理进行进一步的脱粒加工以及清选工作。不同的收割机的操作技能要求有差异,需要进行培训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操作。收割机与其他中耕机相比,技术差距较大。
3.要求农机实用性能稳定,有较强的适应性。农机产业的目标就是生产一种多功能农机具,构造简单、设计合理、实用性强、经济实惠,可以满足各种农艺及生产、生活需要,适应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工作。
4.农机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导致农机科研要经过了一系列的设计、试制以及生产试验,最后推广示范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试验程序错过就可能要等上一年才能继续进行,因此,生产研制一种新的机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