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教师心中有学生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新的教改理念带给我们最大的变化无疑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渗入了,这一句话也许每一位教师都听说过,在具体的说课与评课过程中也都能挂在嘴边,但要真正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付诸实施却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授课的各个环节中用心沉淀,积极改革,将学生放在心中,一切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在讲授“6的乘法口诀”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认真进行了备课,信心满怀地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是6的乘法口诀。谁知道,课堂下面立马乱成了一锅粥,有的说他已经背会了,有的说这些知识根本就不用学,直接开始做练习就行,更有甚者已经开始大声背诵。一时间,面对乱哄哄的教室,我手足无措,不知该怎样面对,我深知这是自己课前准备的预设不够充分造成的,是自己在备课时没有能够真正地把学生放在心中,而只是根据自己对于课堂、学生、教材的想当然来进行教学设计。如果放在以前,我会对学生发一阵火儿,然后利用教师威严来阻止学生的活动,进而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及课前设计进行授课。但在新课改的理念影响之下,我明白了什么教学步骤都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应当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所以,我灵机一动,问学生:哪位学生来背诵一下啊?有些学生开始举手,当然有背诵得好的,也有不好的,我就又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几个关于6的乘法口诀呢?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些问题学生肯定是没有思考过的,我于是顺势一导,在他们沉默与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中进入了自己设计的教学步骤当中。那节课上,学生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学习效果也非常好,我明白这都得益于我在课上把学生放在心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如果按照以前的做法,课堂步骤与进程会有条不紊,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效果。
二、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教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我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教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作出不断的调整。
三、创设有效情境
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我们小学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感受,如果我们在讲授具体的数学内容时能够设置恰当而生动的课堂情境,就会充分地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节课在良好的氛围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老和尚分饼的故事,说一个老和尚分别给了高和尚、矮和尚、胖和尚三人同样大小的一块饼,矮和尚嫌少,说要两块才行,胖和尚说两块也不够,他要四块,结果老和尚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并且保证了分饼的公平,你知道是怎样做到的么?这个故事问题一经抛出,立马引起了学生的议论纷纷,看到他们的学习兴致被充分激发,教师顺势展开教学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其中,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给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练习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2
一、唤醒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为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来。其实,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和讨论的。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学具通过演示得出计算公式V=sh、V=πr2h的结论,在掌握了直接运用公式计算的基础上,为使学生能更好理解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5 cm,沿着直径把它切开平分成两半,表面积增加了20 cm2,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学生用刚学的公式,思考着:虽然半径已知,但要求出它的体积,必须要先求出圆柱的高。于是,我抓住学生这一求知欲望,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指导其通过仔细观察用学具拼成的圆柱体,引导学生从切开圆柱体的第一步开始观察,抓住“表面积增加了20 cm2”这一关键的已知条件,经过学生不断摆弄学具,反复思考及验算,终于有学生举手发言,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式子:31.4×52×[20÷2÷(5×2)]=78.5(cm2)。理由是当把圆柱体沿直径切开平分成两半时,“表面积增加20cm2”是切开后所得到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和,因此须先求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20÷2),再用S长÷d=h,求得圆柱体的高,进而用公式V=πr2h求得答案。由此可见,一道学生苦苦思考不得其解的题目,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究,学生同样会有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推理,这是一种自我发现。因此我认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既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可以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二、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都会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而新的课程标准在学习方式上的改变之一就是合作学习。新教材里明显的特点,就是加强了“实践活动”的教学。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都有差别。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实践活动”的教学内涵,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将给学生提供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8页的实践活动:测量全班同学的身高,并将数据记录下来。①完成全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②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③回答问题;④分析全班同学身高的分布情况;⑤假如你是一个儿童体育服装设计者,你觉得上面的数据对你有什么用处?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量身高、有的作记录、有的看刻度、有的检查错误……通过小组一起学习,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很好地完成了问题,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愉悦。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产生尽可能简便、独特的解题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注意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课前让学生准备3个硬纸圆片,并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个、16个、32个……小扇形。课中让学生把准备的硬纸圆片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寻找联系、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S=πr2;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能拼成我们所学过的别的图形,并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我因势利导,马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动手拼图,学生通过努力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梯形等等,同样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充分体现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克服了单一的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注重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生获取知识基本的办法就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设计一题多解的教学,通过从不同的层面和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75-01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进行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是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所以,教学目标不能表述不明确,或目标过高,过偏,过大。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及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三、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尽量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教学过程安排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让学生有效交流、有效参与,然后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五、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无论是现行的西师版还是人教实验版,都非常注意精选教学内容,教材提供了大量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内容和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以利于引起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完成“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所以,我提出了以下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一般策略: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对于新课的引入,都设计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地提出数学问题。比如: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准备好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叫学生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学生通过在一水平直线上滚动可以找出所给圆的周长。接着,教师问:“如果求圆形水池的周长,还可以滚吗?”学生面对强烈的认知冲突,探索圆周长计算方法的兴趣马上来了。教师让学生在滚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和猜测:圆周长是由什么决定了的?学生有的说:“与直径有关。”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在此基础上对圆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操作测量,通过对周长除以直径或半径的商的分析,最后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地调动起来,深深地沉浸在对问题探讨的过程之中。
二、自主探索,形成数学表象
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就越具有概括性。但是,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材料简单重复,而是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教学中,我应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强化感知。教学中,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列举变式类比想象描述”等活动经历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表象,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填表的方式,感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形成一种数学表象。从而为知识模型的建立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交流合作,建立数学模型
交流合作阶段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自主探索阶段的成果,分享数学经验,讨论存在的问题,合作完成较复杂的活动等。它对于数学表象升华成数学模型,锻炼学生的分析、表述、合作和操作等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此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为他们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想说、敢说、会说”。使他们主动的、大胆的、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要有倾听的良好意识
倾听,是课堂上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只有养成这种素养和意识,我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灵动,知识的传授才会显得水到渠成。
3.要有及时的反馈评价
小组交流后,教师一定要对各组的交流进行集中反馈。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说明理由,作出判断。同时,也能促使其他成员对这种想法,作出必要的补充和一定的评价。通过及时反馈,将使思维碰撞,内化知识,得出合理的结论和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4.要有教师的点拨升华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当学生展示问题时,为了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一味的鼓励,要针对问题在鼓励优点的同时,适当指明不足,在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基于以上情况,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指导。(2)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性指导。(3)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性指导。(4)问题混乱时,给予点拨性指导。(5)问题深入时,给予递进式、发展性指导。
四、练习反馈,提高数学能力
练习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温故知新的主要途径。新课改实施后,部分课堂出现了两种不好的情况:有些课在放任自流的活动中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不组织练习反馈;有些课练习设计仍然停留在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桎梏之中,学生仍在进行着以“练”为主的机械作业。我认为,设计好练习题,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全体与个体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单项与综合的关系、现实与发展的关系。如:在教学了《2和5的倍数》后,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
1.说一说,什么叫倍数和约数?
2.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 )的,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是( )的。
3.数一数:100以内,2的倍数有哪些,5的倍数有哪些?
4.写一写:100以内,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约数的数有哪些?
5.请写出1――20的各数,将3的倍数圈起来,看看有什么特点?
从以上的练习题可以看出,教师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设计,既照顾了全体学生,也为个别学生留下余地,同时,将层次性和发展性充分体现出来了,特别是最后一题,看似很难,但教师没有刻意要求学生规范作答,而是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作出个性化的答案,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分析、表达、归纳、推理等数学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反思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可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会反思和知识梳理,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通常看到的课堂是,教师在教学最后一分钟,利用一个提问来结束教学: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其实,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思总结,不应该表现得如此简单,教师应先教给学生一些反思总结的方法。如:利用板书法、提问抽查法、画图表现法、列表归纳法等等。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要求学生写得十分具体,只要表达清楚就行了,甚至有时,可以让学生利用速记的方法来进行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兴趣;策略
现代的数学教学应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流于形式的做法,推行素质教育,首先需要大胆改变教学理念,追求以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来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果,为了创建一个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由于长期受到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就是为了考试和升学,教师实行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运用题海战术,以熟能生巧的思维,旨在追求学生“会做题,会考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数学学习更加的枯燥和乏味,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才会有了学习的动力。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摈弃以往的“一言堂”式教学,通过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入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使学生“心甘情愿”的在轻松欢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其次,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不能为简单的强行灌输,教师可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引入课堂,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理解性地学习,相比较传统的灌输模式,理解性的学习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任务中抽象的数学问题尽量形象化,将课堂教学任务中的知识点和难点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游戏比赛,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自己总结知识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走进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培养,要注重使学生有切身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的师生相处中,教师应起好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平等的感觉;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教师要严格把握尺度,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教育思路要以激励为主线;教师与学生既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力争做每个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间建立起一种默契融洽的良好关系。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的老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数学教学模式不仅会使学生无法消化所学知识,而且会打压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把学生变为考试机器,使学生发挥不了自身的特点,更无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教育改革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理念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新课标的改革要求指出,在未来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仅仅要限于课堂内,更要在课堂外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小学生正处于好动年龄,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心,适当的在课内和课外模拟情景,增加游戏和活动环节,使学生能够享受到亲手操作和亲自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喜悦,这些环节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
小学数学教学在注重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学评价体系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要结合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数学应用以及创新能力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在面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运用激励机制和分层评价,使其能够看见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畅所欲言,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变教学理念,最根本的就是使学生从过去学习的被动者变为现在探索知识的主动者,通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再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教学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因此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就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可以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可以先让学生利用教具进行分析,将小棒取出48根,然后尝试着去分给其他三位同学。学生通过之前掌握的知识可以了解到,一根一根进行分发太过复杂,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三捆分为每人一捆,然后将一捆拆开与剩余的八根混合起来,平均分开就会使得每人得到6根,再加上自己手里的10根,每个人就可以获得16根了。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增强动手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计算学习水平。
二、在情境中明确算理
教师还应该学会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当中明确算理。比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一个买文具的场景:班级同学分为两组去买铅笔,一组8人,一组7人,每人买2元一支的铅笔,请问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学生在实际运算过程中,可以将式子列为:8×2+7×2,或者是(7+8)×2,都可以计算出最终的结果,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知识,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
三、多种训练提升效果
教师应该有选择地帮助学生制定出最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的训练形式,这样才能提升训练效果,从而使得训练目的体现出来。比如,针对学生经常、反复出现的错误应该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学生计算分数除以分数时,往往会把除数的分子与分母位置进行互换,或者是把除数的分子分母进行位置互换之后,没有及时将除号转变为乘号。针对这类错误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并且让学生多做练习,往往就会起到不一样的训练效果。
其次,教师也不应该让学生将练习永远停留于作业纸上,还可以让学生将数学带入生活当中。比如,当学生和自己的父母到超市购物或者菜市场买菜时,就可以帮父母计算价格,这实际上也是训练其计算能力的重要方式。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计算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保证小学生可以从小掌握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