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范文1

升级: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深圳市经过36年的改革发展,2015年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851,是国内唯一处于信息社会发展中级阶段的城市,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承担了信息化领域多项国家试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扎实。但总体上又面临数据有整合、欠统一,应用多、欠协同,网络资源多、待整合,安全重个体、缺联动等挑战。

2015年8月,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指出,深圳市已经进入城市经营、治理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深圳建成更具引领作用、更具辐射力带动力、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民生幸福城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15年12月17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深圳与中国电科签署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提出:要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导向”的原则,以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建设为基础,通过提高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构建“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模式,构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保、智慧社区等融合模式,为市民提供全程全时、全城通办的服务,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国电科提出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思路:在利旧的基础上,实现原有系统的充分整合。即以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创新经济、绿色宜居智慧应用为牵引,构建新型智慧城市通用功能平台,以及搭建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服务、创新经济服务、绿色宜居服务“大平台”。

政策:提高信息惠民广度

基于深圳已有的信息化基础和政务信息共享示范市建设成果,国家发改委等十二部委在2014年6月批复的《关于同意深圳市等80个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通知》文件中,将深圳列为全国80个信息惠民试点城市首位。

在获得国家试点批复后,深圳市加快推进信息惠民各项工作,制定印发了《深圳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15―2016年)》。为全面提高深圳信息惠民的广度,该方案在国家要求的十大行动计划基础上,还增加了智能交通、住房保障、文体旅游、残疾人服务、气象信息、消费者维权等领域的信息惠民工作任务。

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深圳质量和幸福深圳进程具有重大意义。为使深圳成为智慧城市示范区、智慧产业领跑者,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智慧深圳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在一些技术比较成熟、有一定基础、惠及民生的领域,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先行项目建设,包括一站式智慧门户工程、智慧市政工程、智慧诚信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医疗工程、智慧食品药品安全工程、智慧环境工程、智慧社区工程、智慧警务工程和智慧教育工程等。

同时,深圳市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融合建设。如贯彻落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出台如“电子证照、网上身份认证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制度”等地方性规章制度,实现统一市民身份认证,方便市民办事;在城市治理领域,出台数据开放管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相关政策文件,实现数据的采集、开放、共享、安全和隐私保护全流程管理等。

特色:市民生活简单从容

2016年1月的《中国智慧城市惠民发展评价指数报告(2015版)》指出,2015年度进入副省级城市以上“智慧城市惠民”排名前5位的城市为上海、北京、广州、哈尔滨、深圳。信息惠民,让深圳市民生活简单从容,在医疗、教育、社保、就业、养老服务等民生问题方面,几乎可以不出家门,仅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操作一键搞定。

深圳市教育领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颇有经验,以区为单位开展义务教育“双免”“积分入学”网上申请,申请人在网上填报身份、房产、社保、计生等信息,无需提交相关纸质证明材料,通过信息共享在后台即可完成各类证件照信息的核验和资格审核。信息惠民,真正做到了为学生家长减负。此外,深圳全市学校100%建成校园网,公办中小学 100%接入教育城域网、100%建成多媒体网络课室。

通过网上申请、电话申请办理《往来港澳通行证》,是深受深圳市民欢迎的一项信息惠民工程,往来港澳签注3个工作日即可办结,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快递到家。此外,深圳市已率先在国内实现户籍审批材料全过程、全内容电子报送,审批时限平均减少10~15个工作日,其中政策性随迁、出生登记、主项变更等业务提速30%~40%;推出户政业务网上预约查询服务,22项户籍业务全面实现网上预约;全面实行35项车驾管业务网上预约办理,其中异地年审、抵押等实行网上直接办理。

从2014年开始,深圳有序推进智能交通信息惠民服务工作,利用“三屏一热线”(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12328服务热线),为市民提供海、陆、空、铁、地全方位、多模式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同时,利用网站、报纸、手机、交通信息屏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实时道路交通运行评估结果,引导市民选择合理的出行时间、方式和线路。

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范文2

据了解,2010年武汉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感知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中心等基础信息设施,构建应用、产业和运行3大核心体系,其中应用体系选择在15个领域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智慧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智慧国土规划、智慧市政设施、智慧公共安全、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社区、智慧物流。产业带动目标是: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产业化,其建设覆盖了光通信、地理信息、云计算、物联网在内的多条产业链。据测算,到2015年将带动这些产业增加值达3040亿元,到2020年将带动产业增加值达到11200亿元。

如此巨大的数额,仅在数字上就已经足够引人注目了,那么对于武汉来说,这800亿的价值又将如何体现呢?

城市规划

随着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陆续公布,智慧城市似乎还未来得及淡出人们的视线,就又迎来了新的关注度。根据《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中所描述,未来几年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将进入试点示范阶段,按照“基础先行,民生优先”的原则,优先选择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进行先行示范建设。计划用8年时间,全面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

据了解,武汉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勾画了“113”的框架体系,即一个发展目标、一套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三大核心体系。具体项目包括拓建光网都市,实现光纤到户覆盖面达到100%,所有光纤带宽用户群都可达到家庭接入速率100Mbps级别、企业接入速率1000Mbps级别的业务需求。同时,除规划建设1个武汉市云计算中心外,还将建设6个行业云计算中心,分别涉及公安、交通、教育、环保、医疗卫生和水务等。此外,城市视频监控系统、肉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13个试点项目也将在未来3年内建成。

总体来说,智慧武汉将是数字武汉的推进和强化。在智慧武汉建设中将实施光城计划,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物联网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努力建设智慧城市。

提升城市基础测绘保障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充实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数字武汉地理空间框架。深化“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工作,推进通信网、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网络全覆盖,提升服务功能,促进融合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在光城计划中会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利用武汉光纤光缆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光纤到楼,大力发展光纤到户,扩大远城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建设智能楼宇、智慧家庭。进一步增加无线网络覆盖点,实现机场、车站、学校、大型商场等公共空间无线网全覆盖。

依托武汉“市民之家”等重点工程,完善电子政务和电子社区工程,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加快建立政府与市民网上互动机制。推进移动电子政务建设。

推广、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等环节的渗透,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加强产品、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发展,提高企业电子交易水平。

在物联网建设层面引进和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安防设施、智能环境监测、数字化医疗等物联网示范工程。实现车联网全覆盖。拓展“武汉通”应用功能,基本覆盖居民衣食住行的小额消费,促进与身份信息管理互联。

产业纵横

而在产业调整方面,武汉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围绕基本构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首先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是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光通信、消费电子、高端器件和集成器件、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快富士康武汉科技园、中芯国际武汉芯片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光通信设备供应基地、国内大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基地;汽车产业方面,重点提高整车生产规模,加快汽车零部件和服务体系发展,提高汽车产业链配套能力。推进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关键零部件制造。加快发展汽车服务业。到2015年,形成15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第三,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及文化创意产业。

在其它领域,武汉还将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围绕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完善交通和市政设施网络,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武汉建设,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范文3

顶层设计,规划先行

智慧健康项目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在项目建设伊始,宁波市卫生局便着手智慧健康项目的顶层规划和系统布局,并将其与系统设计、架构设计和制度设计相结合,启动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的顶层设计。

与顶层设计相匹配,宁波市同期展开标准规范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截至2014年4月,共组织完成《宁波市智慧健康标准规范目录体系》、《宁波市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标准建议-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分册》等9项涵盖了一期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标准规范,编制完成《宁波市智慧健康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宁波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建议书》、《宁波市医卫协作平台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等7项项目咨询报告,均已提交审批或实施。2014年5月,宁波市启动开展了智慧健康二期建设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调研,为后续建设提供顶层设计支撑。

以人为本,成效显著

自2011年项目启动建设以来,宁波市围绕“五个统一、六项任务”,加快推进智慧健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医卫协作平台、综合卫生管理平台等具体项目建设,智慧健康试点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示范效应凸显,逐步成为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的“排头兵”。

区域卫生信息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宁波市以实现“统一数字化集成平台”和“统一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目标,加快智慧健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期建设,为智慧健康从医院走向社会、从医疗服务走向健康服务迈出了关键一步。截至2014年4月底,基本实现9个县(市)区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共享、8家市级医院等公共卫生机构与市平台系统的对接。据统计,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集中了1200万条健康信息和5.3亿条健康档案数据。

智慧健康基础设施率先取得进展。宁波市以实现“统一医疗卫生专网”和“统一的数据中心”为目标,率先开展智慧健康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目前,医疗卫生专网已连接到11个县(市)区,覆盖了所有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智慧健康数据中心为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海曙、江东、江北提供基础平台、服务托管和异地灾备等服务。超前的智慧健康基础设施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了稳定、高效的传输网络。以鄞州区为例,2013年,鄞州区区域影像中心约服务30万人次,其中纠错约3000人次。

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目前,以全科门诊、中医药门诊、免疫接种门诊、妇保门诊、儿保门诊和健康体检中心“五门诊一中心”为基本建设内容的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在宁波市全面推广,全科医生工作站、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和社区医生随访系统已在10个县(市)区广泛应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预约挂号、医疗信息查询系统等惠及民生。数据显示,提供预约挂号、诊疗信息和医疗资源查询等服务的宁波市公众健康服务平台日均服务量超过8000人次,累计服务人次超过400万,年服务人次达150万。根据测算,应用预约服务的患者至少能减少一小时左右的在院时间。2014年4月,中英优质数字医疗展示中心建成并落户于宁波市第二医院,通过远程医疗实现了国内外优质资源整合,为市民提供 “家门口”的数字医疗服务。2014年7月上线运行的“智慧健康―医院通” 手机和电视客户端,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和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

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范文4

近来,浙江省台州市围绕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促进信息消费的战略部署,采取“理机制、夯基础、抓试点、育产业、推融合、搭平台、优环境”七步工作法,坚持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位一体”全方位多角度挖掘信息消费潜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有效地推动了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等领域信息消费的快速增长。

理顺管理体制及统筹协调机制

体制机制建设是促进信息消费工作的重要保障。台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按照职能统一、资源整合、行政效能提升的原则,重新梳理并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与管理体制,明确其工作职能从发改部门调整到经信部门,做到与上级职能部门的对接和统一。同时,指导并帮助各县(市、区)经信部门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建立起运转顺畅、协调有力、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强化统筹协调力度,确保促进信息消费工作“最后一公里”畅通。

夯实信息消费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和运营商的主力军作用,台州市出台了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分别和浙江电信、浙江移动、浙江联通等运营商签订了“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实施骨干网、光纤宽带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对促进信息消费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截至目前,台州市已基本完成LTE传输网改造升级,建成开通4G基站2700多个,实现覆盖人口近300万,覆盖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台州三区、县(市)城区和发达乡镇的连续广覆盖以及高速公路和国道的连续覆盖。大力推进城市宽带提速、农村宽带普及、宽带应用推广等工程,截至2013年底,台州市基本形成了农村城市并举,宽带、融合和泛在的基础网络体系。

点面结合增强公共信息消费力度

抓智慧水务试点示范。台州智慧水务项目涉及防汛防台、资源水利、生态水务、城市水务四大领域,一期主要建设“一个平台、四个子系统”,其中一个总平台指市智慧水务信息化综合展示指挥平台,四个子系统分别是智慧水利、智慧供水、智慧水环境和城市智慧排水。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系统总平台建设开始启动,四个子项目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城区智慧排水等项目一期已投入1430万元,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试运行效果良好,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根据浙江省政府建设智慧浙江的战略部署,台州市专门成立智慧水务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台州智慧水务建设方案》和《台州市智慧水务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并每年安排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政府投资智慧城市项目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推进。同时,开展一批智慧水务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以充分发挥其对相关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做到示范效应突出,为智慧台州建设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建设模式。

抓智慧城市规划编制和创建。为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立足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订完成了《台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4-2018年)》,明确了今后几年“智慧台州”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举措、保障措施等内容,重点对台州未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领域、智慧产业发展等方面从全局和系统角度做好认真谋划。抓智慧城市试点创建,温岭市成功跻身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抓智慧政务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思路,台州市围绕解决经济转型升级、城市管理服务创新、民生改善等重难点问题,全面统筹推进智慧城市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了“统筹式谋划、联动式推进、集约化建设、智慧化应用”的推进机制,为系统化、一体化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跨部门业务协同系统稳步推进,大数据、大交换、大平台的格局基本形成。市级数据交换平台正在建设实施,基本单位名录库、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市民卡工程、网上公安局等一大批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的综合性协同信息平台投入使用并初显成效。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和信息消费提供信用保障。“五水共治”综合信息平台、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一大批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已启动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服务领域信息消费水平。

培育发展智慧产业

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因区域、人才等原因,台州新兴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规上企业达到165家,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2013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生产和效益稳步上升,生产增速高于全市工业水平。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5.16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利税总额11.27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利润总额6.7亿元;完成出货值51.48亿元。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涌现了像水晶光电、星星科技、新世纪光电等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增强软件产业服务支撑能力。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型业态,重点开发阀门、橡胶、模具、汽配等本市特色行业的软件产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目前,台州市软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涌现了一批像浙江智晟、浙江易铖等为代表的软件骨干企业。全市通过双软认证的15家软件企业分别在公共安防、协同办公、企业ERP等领域已具备一定软件研发和集成应用能力。其中,智晟科技作为全市信息服务业重点培育企业,成为全省唯一一家杭州市辖区外的省级信息服务业重点成长性企业。

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围绕省政府关于建设“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的要求,召开了全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动员全市工业企业围绕“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等工程,加大信息消费,促进台州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台州制造向“台州智造”转变。2013年,全市共评选出25家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其中,海正药业入选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其“用友NC-ERP信息化建设”项目被列入2013年省级两化融合试点项目。组织开展全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建设,确定水晶光电等25家企业为台州市2013年度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搭建两化融合政企产学研对接平台,启动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主题宣讲和对接研讨会,相继召开了全市泵阀行业“两化”融合专项服务现场会、台州市海洋经济与信息化高峰论坛以及“两化融合:集成电路与制造业的无缝对接”等系列研讨会,加快形成多方协同有效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同时,搭建台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达8832多家,签约中介服务机构25家,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达1300多条。

搭平台助推“电商换市”

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电商换市”和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研究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明确每年将拿出最高3000万元作为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促进电商发展。主抓电子商务园区建设、电商人才培训、阿里巴巴中国产业带建设以及电子商务进万村等各项工作,拓展电子商务服务的广度深度,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发展。培育一批交易规模大、实力强、影响面广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推进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形成一批如聚宝盆、前后科技、台州商城网等具有较强实力的电商综合性和专业性平台。加快完善电子商务相关的认证、物流等支撑体系,建立电子商务交易保障基础设施,努力创建具有台州特色的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优化信息消费安全环境

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范文5

投资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随着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智慧园区投资规模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

据分析, “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两万亿元的产业机会。在此大形势下,智慧园区建设也取得显著业绩。

2011年,各园区根据所在城市及园区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继续加大智慧园区建设投资力度,投资规模达到49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8%。2012年全国智慧园区IT投资规模依然保持了极快的增长速度,规模也得到了空前提升。

先行园区效益显著

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星光影视园等智慧园区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新一批智慧园区规划也开始着手落地。

比如,2012年,中关村将示范区“一区多园”的空间信息与企业、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科技金融资源、招商引资等信息进行整合,不断促使中关村向智慧园区全面转型;苏州工业园区目前已经构建成了包括电子政务私有云、国科数据中心、风云SaaS平台等软硬件平台架构,具备了云服务方式的条件;2012年7月,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城市光网建设率先完成覆盖,成为我国首个城市光网、3G和WiFi三种网络全面覆盖的高科技园区;青岛国家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中不断引进光纤通信、云服务等先进信息技术,着重突出园区“三网融合、资源共享、高度智能”的特点;2012年7月,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暨星光影视园“新媒体信息管理与服务公共平台项目”投入应用,运用RFID、云服务等构建了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体系,从“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三个角度对园区内的人、车、物等资源以及媒体资料等虚拟资产实现了全方位监测与管理。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仍是重点

国内园区政府是引导智慧园区建设的主导力量,尤其是在资源投入方面主要还依赖政府运作。在国家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了《中国信息化城市发展指南》,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思路提供了指导。在地方层面,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以及本地政府对智慧园区建设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智慧园区建设的决定力量,经济实力越好,机制体制越灵活的城市,对于智慧园区的建设推进力度越大。

当前国内的智慧园区建设依然是以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为重点。首先,在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其次,智慧园区建设应该注重公共领域管理与服务,紧紧围绕公众需求,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生产就业和交通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惠及人人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

向创新化、生态化发展

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范文6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形态,是X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突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瓶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效能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统领,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电子政务、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等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智慧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市及市(区)全部建成农业信息网站,开通“X”三农热线和惠农手机短信服务。建成覆盖全市乡镇、生产基地的X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追溯信息平台。

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实效。全市共有X港核心港区等X个园区被认定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试点企业分别达X个和X个。

三是电子商务发展成效初显。截至X年底,X通过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知名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的商家达X家,在淘宝和天猫店注册的网络零售商家超过X家,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X亿元。

(二)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项目建设实现扎口管理。研究出台了《X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部门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年初申报,由市电子政务联席会议集中审核,未经审核的财政部门不予安排预算资金。

二是资源整合稳步推进。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从基础平台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等四个方面,规范整合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基础资源。

三是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政府累计投资X万元,启动建设政务数据中心,已有社保、民政、经信等X个部门的X项应用系统入驻中心。

(三)信息基础设施及民生应用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教育惠民走在全国前列。市政府累计投入X.X亿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市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录制成X

万余条教学微视频,全市近X万中小学生可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免费学习。

二是“三网融合”工作扎实推进。市政府以入选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市为契机,推进实施光网城市、无线城市、高清城市工程。截至X年底,全市宽带互联网用户达X.X万户,光纤到户达X.X万户,宽带互联网接入端口X万个。

三是公交出行更加智慧。公交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实现统一储存、统一管理,通过X掌上公交及公交站台实时信息显示,使乘客能随时随地获知X公交各种静动态营运信息。

(四)城市建设管理更加优化。

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完成建设。市政府与国家及省测绘局共同推动包括X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典型示范应用等内容的“数字城市”、“天地图·X”工程建设,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

二是数字化城管成效显著。市有关部门借助市场机制,通过数字化形式,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机制、责任,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由以前的不到X%上升到现在的X%以上。

三是城建项目管理效能提升。由政府投资X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的“X数字城建指挥中心”于去年X月投入使用。该中心通过大量城建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对住建系统项目建设及管理的统一监控指挥。

二、存在问题

X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尽管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信息化发展趋势、周边城市发展态势及群众的美好期待,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

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所建的信息化项目已包含了部分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应用系统,各部门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由于上下不贯通、左右不衔接,部门之间缺乏业务协同,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抓取、实时服务等功能,导致数据多却用不上、有信息但找不到。

同时,各部门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一,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

(二)重视程度及统筹推进力度不够。

X智慧城市建设见事早,政府部门行动快、有亮点,但受市政府人员变动及牵头部门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统筹推进缓慢,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标准体系制定等主要任务尚未完成,有的仍处于启动阶段。

虽然市政府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但相关工作机制尚未健全。作为牵头及主管部门的市政府办及市经信委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不足X人,力量明显不足。

(三)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匮乏。

由于信息产业发展滞后,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人才储备不足,能够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分析需要并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高级人才和团队缺乏。

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导致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衔接不紧甚至脱节。受区位环境及薪酬等因素的制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各地普遍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四)信息应用及智慧产业发展滞后。

有统计数据显示,X年,X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X.X、工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X.X,低于X.X、X.X的全省平均水平。部分企业对实施“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意识不强。

与临近的X市相比,X国家及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为X家,X市有X家;软件企业为X家,年业务收入仅X.X亿元,低于X市的X家、X.X亿元。

三、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X长远发展。市有关部门要从区域和全局的高度。

紧紧抓住新一轮信息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政务更加高效、产业更加优化、民生更加幸福、城市更加宜居。

(一)以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为抓手,加速资源整合,推进政务管理不断优化。

一是完善政府网上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的信息公开、在线办理、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服务的“一站式”、并联审批门户网站平台。要尽快建立政府监督平台,制定电子政务监察标准,通过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与电子政务虚拟大厅的融合,推进政务服务中心与相关部门协同办理和并联运行,为社会大众提供无接触式管理与服务。

二是提升政务信息共享水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行政资源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形成统一管理系统下的信息共享运行机制。要以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数据、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三是创新推进城市管理。按照省政府《智慧X行动方案(X-X)》的要求,创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模式,在现有数字化城管的基础上,将市区范围内的街道、社区一并纳入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范畴,拓展建立城乡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加快建立可视化、协同化城乡建设管理智慧应用系统和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城乡建设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二)以推进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目标,加强规划统筹,引领智慧城市科学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及统筹推进力度。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范围广、周期长、投资大,各试点城市无一不从规划入手,发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围绕“优政、强企、惠民、美城”的总体目标,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十三五”规划,加快编制涵盖全市各部门、医药园区、经济开发区、数据产业园区及各市(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和标准体系,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信息安全等体系架构。

二是增强工作紧迫感。要围绕省政府X年建设沿江智慧城市群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立足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高度来认识,作为市委、市政府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的重要内容来谋划,作为谱写“迈上新台阶、建设新X”X

篇章的重要举措来推进,把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高位协调作用,按照人事相宜、人岗匹配的原则,尽快建立有职、有权、有责、有人的专职工作机构或专业团队,形成有人决策、有人协调、有人督查的协调推进体系。要建立有本地专家参加的决策咨询机构,对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开展咨询评估,为决策和指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以打造惠民工程为重点,拓展信息应用,促进民生更加幸福。

一是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尽快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建议参照芜湖市做法,实施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整合公安、社保、民政等基层力量,推动政府管理服务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实现让共享信息帮助百姓去“跑腿”的社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

二是加快市民卡建设步伐。建议学习嘉兴市依托社保卡、建设“多卡合一”市民卡的成功做法,把市民卡建设作为信息惠民的突破口。通过大数据支撑下的部门业务协同,整合各项服务应用,推进社保卡、交通卡、借书卡、诊疗卡、旅游卡、银联卡等的功能叠加、集成合一,使市民卡“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变为现实,让市民切实享受“一卡在手、方便无忧”的便捷生活。

三是打造智慧民生服务平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自助化的智能服务。重点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专家咨询、报告查阅及医疗信息跨医院共享利用等服务。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形成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四)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加快“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

一是推进智慧农业持续发展。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农业物联网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温室大棚、露天作物栽培和农产品销售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感知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

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要抢抓“互联网+”和“中国制造X”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良好氛围,动员引导行业、企业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机联网”、“厂联网”等生产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战略在

X落地生根。要依托医药高新区(数据产业园),加快打造具有X特色、全国有影响的大健康数据平台和云中心,推进互联网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形成高端的“医、药、养、游”产业链和集聚效应。

三是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尽快出台《X市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探索MXC(生产厂家对消费者)、OXO(线上对线下)等新型商业模式。要着力推进生产业加快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树立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理念,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为重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五)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关键,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梳理分析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需求的人才类型和数量,研究制定智慧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要坚持人才为本、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使用、引进和激励机制,依托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加快培育领军型、创新型行业精英和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二是创新工作理念。以政府统筹、市场运作为建设运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创优财政资金使用办法和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化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吸引投资实力强、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市场公认的专业化投资管理团队或运营商,定向支持X智慧产业发展。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