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

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范文1

摘 要 如今的世界经济正在波动中前进,作为特殊经济体的中国,发展势头不减。其中,作为体现经济发展状况的城镇化以及其中的城镇土地管理,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城镇化 和谐发展 城镇土地管理现状 土地资源

城市土地资源是指城市市区内的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空间载体,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进而扩大城市经济总量,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增强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已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筑林立,土地资源紧缺现象十分普遍,而土地资源本身是一种不可再生、有限的自然资源,对保持城市竞争力,维持其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强化土地资源管理,扩大城市经济总量,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已成为当前政府思考的重要课题。

何处理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城市土地利用来说,就是要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走集约利用的道路。然而,无论土地学科还是城市规划学科,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均很少。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首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见解;其次,系统地阐明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回素:第三,建立了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评价方法;第四,应用所设计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福州市进行了案例分析。第五,进一步探讨了实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措施。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土地科学和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土地管理职能部门调控土地供给,制定城市上地集约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拿城市住宅来说,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应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坚持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关注生活区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目前,有些设计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占用过多的宛若间建造园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强调创新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其它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总之,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特别注重利用城市大环境资源,使小区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与协调,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然亲切的居住空间。

土地是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基础。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在不断扩展。乡村土地既要保证为城镇和本区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又成为城镇扩展所需土地的直接提供者。以城乡用地矛盾为主要表现的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指引下,进行基于经济协调发展的城乡用地结构研究,是针对突出的城乡用地矛盾而开展的,同时,这项研究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土地资源作为我国自然资源中的最重要组成,相应的管理措施必不可少。城乡结合部地区作为城市发展速度最快、最活跃的地区,其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性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集约和节约开发利用土地,关键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通过摸清城区内闲置土地的数量,筹集资金开发利用存量土地,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第二,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做到地尽其力,优地优用;第三,综合开发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第四,组织科技力量,针对城市存量土地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第五,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维护土地资源可更新能力。要在对现有土地保护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要对用地单位的容积率和绿化率、公共用地面积等严格控制,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确保城市土地资源不会遭受新的破坏。

参考文献:

[1]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这.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李汉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

[3]刘美平.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当代经济研究.2002.10.

[4]王玉虎.增强大城市国土规划生命力的几个问题.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89.

[5]胡序威.国土规划的性质及其新时期特点——在深圳市国土规划试点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经济地理.2002.

[6]蔡玉梅,王静.开展新一轮国土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

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范文2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土地资源 作用

我国当前开展的土地整理一般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整理行为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对被整理的土地施以工程措施,其二是对被整理土地上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是保障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土地整理也是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土地整理还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战略。

对于如何发挥土地整理的基础性作用,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大土地整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土地整理是近几年来国内理论界提出解决土地开发利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新途径。它不仅是农村、农业、农民的主要工作,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鉴于当前的社会对土地整理观念淡薄,特别是县乡一级党政领导还缺乏这方面认识的现状。当前应主要抓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社会的宣传。不但土地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并且农业、水利、城建以及新闻宣传单位、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使之造就一种社会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的一种共识。二是对领导的宣传,特别是对县乡一级领导的宣传。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邀请相关专家开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座谈会,或讲座等,进行政策、法律、法规、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增强领导干部对土地整理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从而认真抓好这方面的工作。

二、周密规划,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

因此,在编制规划时,必须围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各种工程措施,确保工程设施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通过土地整理,使农村成为规模经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城市成为容积率适中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三、科学组织

土地整理是政府行为,从编制规划、制定政策、筹集资金到组织实施都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应由土地整理单位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杜绝多头整理,避免重复投入,科学落实规划。一是搞好协调。土地整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电力、财政,城镇建设、乡镇企业等很多部门。要使这些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各自的职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积极参与,形成强有力的土地整理的合力。二是抓好示范。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抓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地类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防止一哄而起。三是实行目标管理。将土地整理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四、开拓筹资渠道

土地整理是投资巨大的基础工程,资金的落实是土地整理能否得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起从上而下的土地整理资金保障体系,以保证土地开发整理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目前筹稳集资金的渠道可从三个方面解决:一是建立土地整理专项资金。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原则,建立土地整理专项资金。二是组织农民投资、投劳,以及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投入。三是利用国内金融部门贷款,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可根据土地抵押债权较具可靠性,偿还周期长的特点,申请土地抵押货款。以上是农用地整理的融资渠道,对建设用地,也应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原则,从三个方面解决:

一是从土地出让金及土地增值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专项基金,对符合两规要求的土地实施先期投入,完善土地权属关系,并实施初步开发以具备出让条件;二是利用先期整理的土地资源,向金融部门进行抵押融资,以实现滚动发展,避免地方财政担保,降低财政风险,以实现土地整理资金的良性循环;三是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实现政府综合项目的双赢,即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国有大型公司,具体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土地的一级开发,政府对其土地整理过程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相关村民的安置、配套设施等工程实施监管。

五、完善法制体系

土地整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法规政策来保证。当前各地除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已出台的《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等法规外,还应尽快出台《土地整理条例》或《土地整理办法》、《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出发,制定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限制城镇外延扩张,耕地“占补”平衡等具体的,易于操作的规定和政策,使土地整理日益规范化、制度化。

六、搞好优质服务

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必然产物,是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必由之路。作为土地管理部门,必须竭尽全力搞好服务。这些服务包括:①技术服务。为土地整理提供准确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措施;为乡、村培训土地整理技术骨干,自始至终做好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保障土地整理的高质量。②法规咨询服务。为土地整理制定和提供配套性的政策、法规,使土地整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③信息服务。经常通报本地土地整理的情况和外地土地整理的先进经验,使土地整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④权属服务。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前土地权属的确认和土地整理后的土地变更登记,防止引发权属纠纷。当出现权属纠纷时,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调处,切实保护土地经营者的权益。

总之,土地整理是保障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优质发展空间,实现区域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我们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全方面、多角度的因地制宜的实施土地整理,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0)

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解决措施;生态城市;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现代工程和政府行为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造城市空间,它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促进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城市规划的起步较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成熟。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逐渐增多。一个城市的形象优劣取决于该城市的规划设计。在有限的发展空间内,如何合理的安排空间和土地的使用情况,并整体性的研究好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城市规划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我国城市规划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1城市规划不配套的综合功能

目前,多数城市的内部规划并不和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地质、生态景物有联系,而是效仿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布局进行规划。或者是根据领导的喜好来决定。不根据实际的城市情况来规划,反而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所规划出的城市,会出现配置不全、功能不齐的杂乱现象。效仿其他城市的规划,尽管会有一部分可取,但城市内的古建筑和文化设施是不能列入城市规划的范围之内的。我国部分城市建设用地少,又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进行建设,便对古建筑起了邪念,大兴拆迁之风,许多古建筑遭到破坏。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许多的房屋建筑刚建立就被铲平重建其他的建筑。尽管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依旧屡禁不止,地方城市拆除建筑情况严重。

1.2城市规划没有完整的实施准则

我国早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因此,虽然城市规划由政府宏观调控,但是还有许多的开发商参与其中。这些社会群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而城市内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众多开发商会争夺空间资源。城市规划需能满足社会多方群体的利益需求,因此要求社会大众参与其中,出谋划策,争取公共利益和各方利益都能够达到最大化。但是,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城市规划的编制并没有涉及到大众的利益,而只是众多开发商和利益集团参与其中。这就导致城市规划的内容和实施的结构并不一致。而且,部分城市规划参与方会在实施的过程中略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

1.3城市土地开发缺乏合理利用的观念

城市化速度和趋势的加快,会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在我国许多新兴城市内,城市的布局比较乱,土地的生态保护不合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特别是房地产土地利用,常常会因为松散的用地结构和滞后的规划设计导致土地浪费严重。我国许多的建设企业获得土地经营权以后,干扰周边的生态环境,从而扩大自身的经济利益。盲目的扩充土地资源,导致城市内部结构错综复杂,变得杂乱无章。

1.4规划部门不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政府部门的工作中,要实时的监控和管理企业的建设和开发行为,并作出调节和反馈。尽管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负责机构是政府,但实际上政府并没有做好这一系列的工作。政府部门不分战术和战略,常常用项目管理的办法来解决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政府期望利用指标管理和目标管理负责整体的城市规划,从而缺乏宏观的把握。比如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市长工程现象。政府过度的关注,会使得城市规划缺乏创新和随机应变性,改变了原本以综合协调为主的城市规划方式。

2我国城市规划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因地制宜的开展城市规划

每一个城市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地质构造环境。因此,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需要注重城市独有的特点,因地制宜。从城市的侧面寻找优势,表现出城市的独有个性。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比如有的城市湖泊面积广,有的城市森林覆盖率高。城市根据自身的条件可以构建“森林城市”、“绿色城市”、“文明城市”等,并在城市规划时将这些元素融入其中,营造一个和谐美丽的城市形象。

2.2建立全面的监管机制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公共的管理系统,发挥出城市规划的功能需要利用相关的政治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参与者比较多,更要注重公共的利益。为了达到城市规划的统一和协调,需建立全面的监管机制,实施公开规划的措施,落实每一个部门的工作责任和义务。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调整听证和公示的制度,让群众来监管城市规划,有一定的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只有如此,才能让城市规划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城市规划领域出现不和谐的现象。

2.3科学合理的做好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社会的多个领域和内容。城市规划设计只有做到科学合理,才能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宜居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注重生态环境,将城市内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结合起来,组织成为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当今社会,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理念,城市规划需走节约资源型的道路,注重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的建设方针,营造一个让城市居民感觉舒适安逸的城市内部环境。

结束语:

每一个城市都有发展计划,而构建城市发展蓝图以及全面管理城市,必须要先对城市进行规划。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社会中的众多企业都参与城市规划之中,而这也因此关系到了大众的利益和城市的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城市规划,需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立足于城市的特点和优势,以生态建设为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徐志刚.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10).

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范文4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83-1

1 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实,总结起来便是一句话:发展一定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固发展。现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矛盾日益显现,例如: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的矛盾;建筑用地与绿化用地的矛盾;农田耕地与建筑用地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否则便可能严重影响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可谓是密不可分,在当下,土地资源管理要想取得成绩、要想做得更好,就必须依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以人为本的环境中,把各项资源、利弊等统筹兼顾,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资源管理缺乏预见性

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对耕地、建筑用地等的控制具有强制性,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建筑用地占用耕地的问题,但是把重点全部放在耕地上面便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现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对用地分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2.2 土地资源管理缺乏实用性

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缺乏超前意识和先进理念的指导,就出现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只执行统一方案的问题,这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能因地制宜。

2.3 土地资源管理实施不到位

如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到位,比如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为了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惜牺牲农民的土地、耕地,再加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规划没能得到协调,计划仍是按照需求来确定供给,从而增加了规划的难度,这种做法极易导致计划失控、区域规划不健全、城市规划不合理、城镇规划与上述规划不同步,这极易使土地资源管理出现实施不到位的问题。

3 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措施

3.1 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观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便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理念。土地资源管理是未来我国土地划分的重要依据,应该充分体现科学的精神和理念。但是,在现实之中一些地方的土地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大多是管理者的主观观点,同时还是一种目光短浅、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单纯为获得个人利益的观点。在这些落后、错误的观点下,土地资源管理很难有效进行,有的还对土地资源管理制定了一个完全不符合实际的规划,这样的无特点的发展,是无法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因此,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就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而后用于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一定要避免那些为了政绩、为了高位而大批量建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还要坚决抵制只追求地区经济发展而完全抛却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错误行径。

3.2 让群众参与到土地资源管理之中

土地资源管理应该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从基层做起,将政府决策彻底转变为民主决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管理献计献策,只有群策群力、和谐发展,才能够使土地资源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

4 结语

学习、践行、贯彻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于落实、实施,还要把科学发展观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和良好品质,从而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朝着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中科,袁春,段起超,刘宪权,柴书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03).

[2] 方世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信息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3] 于正林,周为吉,汤惠君.论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展望[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4] 黄贤金,周建春,严金明,欧名豪,王洪卫,吴克宁.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王万茂教授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思想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04).

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范文5

本章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是对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呼应,是对中国地理学习的总结,也是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结合点,更为下一步学习乡土地理做好铺垫。

本章内容没有明显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应点,但为教师灵活把握教材、合理有效的整合课程目标创造了条件。教师要根据当地实际,选取适当的区域为案例,巩固相应的课程标准要求,落实相应的课程目标,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有机统一,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改变学习地理的方式,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回忆、梳理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和家乡可持续发展的实例,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含义;通过对“三北”防护林、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的学习,认识加强区域联系的必要性;收集祖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基本国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学习身边的地理;搜集家乡的或我国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资料,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涉及区域的主要地理差异;搜集、分析和对比图文资料,认识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运用各种资料说明中国在近年来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情感;通过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材分析

全章内容由“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世界中求发展”两目组成,以我国“区域差异大”和“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两大国情为主线,从家乡到国家,再到全世界,明确不同区域的差异,寻求发展的方法,回扣本章“走向世界的中国”的标题。整章内容行文简练,内容简洁,给出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灵活性,为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情况整合拓展教材留足了广阔的空间。

第一框题“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由一段正文、一幅(组)图和两个“活动”组成,突出了我国“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及“因地制宜、加强区域间合作”的解决途径。其中,对“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的理解是本框题教学的难点。教材首先利用正文简洁地点明我国“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接着通过图组9.1的两幅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例证:用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实例说明结合自然和人文区域特点,把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用“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实例说明加强区域联系,治理自然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呼应标题。最后,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案例及全国典型案例,从家乡到全国,分析探究区域差异、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基本技能,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

第二框题“在世界中求发展”:包括三段正文、两幅图和一个“活动”,是上一框题在空间上的延伸,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结合点,突出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另一基本国情及其在世界中的发展之路。其中,理解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是本框题教学的难点。教材通过第一段正文点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因而“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中国要在世界中求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因此第二段正文介绍了经济全球化及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措施,用“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图(图9.2)让学生直观感知理解经济的全球化,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图(图9.3)来证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其中,图9.2表明某型飞机的生产需要多国合作共同完成,直观表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飞机零部件生产国多是发达国家或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这是竞争的结果,说明融入经济全球化,要在竞争中求发展。我国融入全球化,也必须参与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教材第三段正文介绍了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我国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活动”的三个问题分别与三段正文相呼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验证三段正文所阐述的观点,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四、图表利用

本章图像系统不多,仅有3幅,但对探究理解我国“区域差异大”和“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基本国情、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融入世界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本章图像系统见表1。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两组活动计3道题目,内容既有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

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范文6

1科学规划

造林规划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造林设计时,应合理搭配树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树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灌灌混交,避免营造单一的纯林。而且还要贯彻适当集中的原则,不同地区的造林工作有不同方向和任务。同时要恢复和发展生态平衡,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造林地的自然优势,实现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苗木引种

2.1引种季节要适宜

苗木的引种季节性很强,春、秋、冬季一般是苗木的引种佳季,适时引种的苗木生长快且旺,而夏季引种则生长缓慢,甚至难以成活。一般情况下冬种比春种好,因北方冬季气候严寒土壤封冻,最好在春季土壤解冻后种植。

2.2因地引种选苗木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技术能力及市场条件相差很多,因此,要注意因地制宜、因品种制宜,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种植地块的土质、肥力等因素,结合品种的具体要求,选择最适合种植的苗木品种。

2.3引种单位要选好

正规苗木销售单位能保质、保量并开正式发票,给予技术支持。种苗种植有一定的规模,有工商营业执照和种苗销售许可证或税务登记证。此外,购买苗木者有条件的话,应当到苗木销售单位园艺场或基地亲自去考察,看苗,然后再签订购销合同并予以公证。

2.4看准市场引苗木

苗木选取应先了解、分析市场行情,把握预测好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一些市场上空白较多、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好的苗木品种,才会有市场竞争力,才有可能取得好的种植效益。近两年来,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观赏要求,彩叶彩条乔木、观花乔木、观赏灌木、松柏类等彩色、造型树种苗木新秀,备受人们的青睐,市场极好。此类品种有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美国红枫、加拿大红叶槭、蓝杉、金链树、黄花槐等苗木品种。

3苗木的选择

3.1对苗木质量的要求

植株健壮,苗木通直圆满,枝条茁壮,组织充实,不徒长,木质化程度高。相同树龄和高度条件下,干径越粗质量越好。根系发达而完整,主根短直,接近根颈一定范围内有较多的侧根和须根,起苗后大根系无劈裂。具有完整健壮的顶芽(顶芽自剪的树种除外),对针叶树更为重要,顶芽越大,质量越好。

3.2对苗木冠径和规格的要求

树干高度合适,杨、柳等快长树胸径应在4~6厘米,国槐、银杏等慢长树胸径应在5~8厘米。分枝点高度一致,具有3~5个分布均匀,角度适宜的主枝。枝叶茂密,树干完整。

高在1米左右,有主干或主枝3~6个,分布均匀,根系有分枝冠丰满,树干高2米以上,常绿树枝叶茂密,有新枝生长,不烧膛。

根据城市绿化的需要和环境条件的特点,一般绿化工程多需用较大规格的幼青年苗木,栽植成活率高,绿化效果发挥也快。为提高成活率,尤宜选用在苗圃经过多次移植的大苗。因经过几次移植断根,再生后所形成的根系较丰满紧凑,栽植容易成活。

4技术措施

4.1选用良种壮苗

在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下,各类树种一定要按国家苗木标准选用优良品种的一、二级苗木造林,最好就近选购苗木造林。从外地选购且又长途运输的裸根苗木,起苗时应及时用保温剂或泥浆沾根,装车后用篷布盖严,以防运输期间苗木失水。常绿树种苗木应按要求带一定大小的土球,并用草绳、草袋包装严紧,苗木运回应尽快定植。

4.2即挖大坑、反回填

定植坑的大小,直接影响苗木定植后的生长发育。一般要求定植坑的宽度要比苗木根冠直径大20~30厘米,坑的深度比苗木垂直根长度多30厘米。挖定植坑时要将上层熟土与下层生土分开堆放,回填时应将熟土填入定植坑的下边,生土填入定植坑的上边。

4.3栽植前苗木的处理

栽植前先将树苗按大小和质量进行分类,剪去病虫根、修剪劈裂根。速生用材林和其他轻中度失水苗木,应将其放入水中全株浸泡吸水1~3天。苗木栽植后要及时打土埂做好浇水圈或浇水沟。

4.4浇足浇透

苗木栽植后一定要及时浇足浇透一次水,待水渗下后用地膜或秸秆杂草等覆盖树盘,以利保墒增地温,促使苗木早生新根,确保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