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间设计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间设计的含义

空间设计的含义范文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纵观我国目前的居住区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大多是按照一种典型的理性思维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也是现代主义创作的思维模式。居住区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公共交通与居住分离,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条理,以良好的形体环境来塑造人的生活。然而,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是一种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缺乏了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种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间,来反映生活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

二、模糊性空间的含义

模糊性引司的设计包含二个方面的含义: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感受的含蓄性。传统民居中的很多运用模糊性空间的手法,居民生活和公共交往混合交*,使空间具行流动性、包容性和含蓄性,传达出浓郁的生活氛围和人情味。

(1)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界面是限制建筑空间的物质实体,空间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界面的性质。如传统民居中常用的宽挑檐所形成的廊道,街道与廊之间所形成的界面由若干柱形成,这种界面是不明确、不完整的,空间特性也模糊了,廊空间成为既非室内、又非室外的中介过渡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的水平过渡和渗透,人们得到了一个伸展到街道上的公共宅间和内部私密空间之间的特殊联系的体验。柱、梁架等线性构件对空间说的极弱的界定并不影响到空间的渗透,因而空间具有了流动性。

(2)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由其中所容纳的人的行为活动决定,这种行为活动是发展变化的,于是就导致了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例如街道上交通与日常生活相混杂,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交融;廊空间中交易市场、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茶馆、酒楼等诸多功能容纳于其中。在同一空间内功能多样并存。功能的复杂性意味着它们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彼此之间并非完全独立,体现了空间的广泛适应性,最大限度的将人的行为活动融合其中,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3)空间感受的含蓄性: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及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性为空间承载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人对于这一空间的感受就不是可以明确描述的,而相应地表现出地是一种含蓄性,也可说是模糊性的特征。从认知活动的主体来说,人本身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有机系统,具有大量模糊性思维,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往往是多义化、含糊不清的,丰富性正是由此而来。由于空间的模糊性以及人的认知能力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成为一个具有大量模糊性的,含蓄的机理过程。例如传统民居的老街空间,常常是在功能上和地域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很难说它从何处开始,又在何处结束。空间由于是由空灵的木结构构架搭出来的,建筑实体似乎消融于其中,而空间似乎变成超越了物质的精神意象。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典型的模糊性空间。它对于住宅来说,是外部空间,对于城市和衔区来说,又是内部空间。院落空间是内外之间联系过渡的空间。院落空间的功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如宴会、典礼、游戏、纳凉等等。院落空间可以认为是一个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在院落之内。人体会到的是内外模糊不定的空间特性。充分体现了模糊性空间的含蓄性。人感受到的是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过渡状态,但却是充满复杂意义的空间。

三、模糊性空间在现代居住区环境中的运用

丹麦城市设计家杨.盖尔在《交注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三种类型当中,必要性活动是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基础,即当空间中包含了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如上下班、买菜、做家务等日常生活行为时,其他两种类型的活动如散步、晒太阳、攀谈、打招呼等也就自然被引发了。空间自然地被生活赋予了丰富的含义,空间的功能是多元的,人在其中的感受也是含蓄的。

模糊性空间在居住区环境中表现的方面很多,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道路:自从人车分流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以来,这一方式证明是有效的,避免了大量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是车道上排斥了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缺乏的生活气息,失去了活力。模糊性空间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道和尽端回车场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车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并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堵如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道路空间在这里变成了多义、含混的空间,道路上增加了人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活力。

(2)廊道:廊道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如廊式住宅的外地廊、外部环境的风雨廊、顶层或底层的绿化步道,栋与栋之间的连廊等等,廊道空间是一种有效地能促进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经历和交往乐趣的空间诱因。廊道空间的边界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透空的柱形成的边界使得廊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是流动的,相互渗透的。廊空间既是交往空间,又是交通字间,廊空间同时能够有效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廊空间的功能也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在此的活动可以是多样的,攀谈、晒太阳、家务、游戏等等,能够最生动地反映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含混复杂的机理。由此引起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超越纯物质的状态,而引发出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有意识、有情感的精神意境。日本建筑师大野秀敏设计的茨城县松代公寓在住宅楼的三层楼顶上增加了一条绿化步行道到上面的楼层,并与许多大尺度楼梯、踏步和平台练成一体,由此作为楼上居民自由活动与通行的场地。被称为“上面的街道”。深圳百仕达花园在小区内做了长长的风雨廊,使空间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昆明西华小区规划提出“综合邻里”的概念就是利用二层平台或廊道将几个住宅单元入口联系起来,廊道形成了交往与交通的空间,下部则可以用作储藏、自行车停放、值班、居民交往及服务用房或商店。廊道使建筑得到一个内外交接的过渡区域,建筑的实体感被削弱,空间显示出整体独立性和多义性,使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深居心理层面上保持着传统与环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形成超越物质的精神意象,使人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

(3)底层架空:底层架空是居作区规划的常用方式。尤其在亚热带地区采用底层架空有利于空气对流,对通风更有利。底层架空也是一种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一方面架空的空间可以做多种用途,如停车场、居民的休闲场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环境景观,加深圳的梅林一村社区,底层架空的中间成了一个多用途的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底层架空也可以将住宅设计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作—体化设计,起到联系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的纽带作用,如深圳的万科城市花因。

(4)院落空间:现代意义上的院落空间与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而是属于一个集合体的公共空间。但是传统民居院落的模糊性的特质仍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方式。院落空间相对于城市和整个居住区而言,是内部空间。相对于组团内的住宅而言,是外部空间。是住宅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院落空间对于组团内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域空间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而集体内聚力又使场所得以维护,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院落空间功能具有含混多义性,它既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场所,也是儿童嬉戏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人们集会、娱乐的场所,还是临时停本的地方。院落空间同时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人们透过窗外,最直接的景观就是院落景观。院落空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但空间并不是闭合,而是一种有效的围合,空间是建筑的延伸,或作为前景,或作为衬托、或作为视觉焦点,每一个这样的限定开放空间是一个完整的实体,仅它更是相邻的空间和构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模糊性空间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人具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范围的本能,这就是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缺乏有效的围合是许多不尽人意的空间或地段的关键所在。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并不矛盾。模糊性空间属于一种界定的开放空间,透空的梁、柱形成的是一种弱性的边界,从而使空间具有了流动性,它所创造的一种更丰富的、更富有内涵的空间感受,是与含混复杂的生活相对应的。

空间设计的含义范文2

小区环境艺术设计是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以及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日益迫切的需求而产生的,对各种自然、人工环境加以组织、改造、利用,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并具有更高审美价值的一门新学科。

[关键词]

居住环境观 审美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科学、经济和艺术密切结合的时代,住宅小区环境设计的优劣也标志着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水平。“技艺化、生态化、人性化”,是现代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住宅小区环境景观是小康生活安居工程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观念上不断的更新,当今“居住”的内涵不再单一,而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立体需求。确切地说人既是包容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也是生活在环境之中,既要求有物质的环境,也要求有精神的环境。理想的居住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追求的蓝图,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心理环境对于物质的居住环境已经有了新的改变,甚至心理环境决定着物质环境。在“住”的观念上,已面临着非更新不可的地步。提高人造环境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也就是提高人们的现代生活的质量。

中国的审美观是浪漫的、崇尚自然的。杜甫的 “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表现了网罗天地,饮吸山川的空间意识和胸怀。与自然相结合的思想创造了我们典型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恬淡抒情的一种生活意境。在居住形态上,表现为住宅与庭园的融合;在屋宇造址时,多喜欢与山水林木相接近,所谓“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文震亨《长物志》)。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过理想的居住环境。由群山围合的要塞型,一种出入口很小、利于防卫的形态。唐代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一诗中,也展示了一派村落环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出了自然环境对村落的保护性及村落的对景景观。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是对环境选择的理论总结和概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理想环境观与审美观的发展。

中国古代居住的选址,从某种意义上说最能反映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因为,这类建筑且多发生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度。建筑、居住的环境,“风水说”都始终强调了这样一个整体环境模式,即建筑选址应在山脉止落之处,背依山峰,面临平原,水流屈曲,入收八方之“生气”,左右护山绕抱,前有秀峰相迎。风水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想具有实用思想与文化因素的双重内涵。

小区环境艺术设计是根据人们在物质功能(实用功能)、精神功能、审美功能三个层面上的要求。

首先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空间要素的合理设计,让人们可坐,可立,可靠,可观,可行,既能挡风,又能避雨的空间合理组织,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它的需求,其距离、大小根据内容而定。这样的居住环境就满足了作为空间主体的人的多方面的生理需求。为了使环境更好地实现这些功能,必须考虑到许许多多的细节性要素,比如材料的使用合理,空间的尺度怡人,具体小环境的功能单纯性等等。

其次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人心理上对领域与个人空间,私密性与交往都有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还应该重视个人空间的可防卫性,给使用者身体与心理上的安全感。人在环境中生活,有着私密性与交往的需求。人的私密性要求并不意味着自我孤立,而是希望有控制选择与他人接触程度的自由,所以简单地提供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并不意味着解决了问题。

在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隔断空间的联系,限制人的行为,遮挡视线,控制噪声干扰,就成为获得私密性的主要方法。小区环境中,像阅读、恋爱、亲密交谈等私密性强的行为由凹入式座椅、树阴、构筑物围合、占领而形成的空间来提供,这样的小空间过往行人较少而又相对封闭,一般性的交往,休憩则常常由人流较少的通道旁、水池边形成的领域来提供;而演出、聚会等公众活动则往往发生在向心的,较大的开敞空间之中,这种划分常常是人们心理自然作用下自觉形成的。

心理上私密性与交往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通过门、围墙、绿带对空间加以明确划分,也可以通过铺地材料的变化,地面标高的变化以及光、声、色限定的区域来暗示其不同层次。传统观 “趋吉避凶”也是人的一种典型的心理需求。古代环境中的镇物和镇符一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功能,只不过上满足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而已。

人们除了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外,还有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高情感的心理需求。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喧闹、拥挤常常感到厌倦,越来越多的人在心理上都有向自然回归的渴望,想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沐浴在和煦的阳光、芬芳的鲜花、悦耳的声音之中。

人们居住的物质环境往往伴随着精神环境的要素,物质环境往往借助空间渲染某种气氛,来反映某种精神内涵,给人们情感与精神上带来寄托和某种启迪。在此类环境中主要景观与次要景观的位置尺度,形成组织完全服务与创造反映某种含义、思想的小区空间气氛。可使特定空间具有鲜明的主题,这些环境的主题是大家所熟悉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当人们置于其中,会引起精神上的激愤而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房龙说过,“一切艺术要有含义,要用最简洁的方法说明含义,不要罗嗦”。

在环境设计中,透过具体空间造型来表达某种含义与象征时,最基本、最常见的是从形式上着手,在此寄托设计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在中国古典园林思想中常可看到此类手法。比如关于文人的小型庭院,清代李渔在《一家言》中说到“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置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假山水池,形式上摹拟自然山川,表达了主人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含义。

在用形式表达含义与象征时也可以使用抽象的手法。普鲁斯特曾描述过这一种矛盾感受:“现实当中的美常常会令人失望,因为想象力只能够为不在场的事物产生。有时候,一个场地最明显的独特之处不是实际在场的一切,而是与之相联系的东西,是我们的回忆和梦想穿过时间和空间与之相联系的一切。”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环境”是由于人的介入而被改造、创建的。它必定含有人为的因素,具有理念上的含义。普通环境中所包含的这种含义,人们非常熟悉以至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比如住宅,它常常表达着“生命旅行的港湾——安定与温馨”的理念。另外,设计者要表达的理念上的深层含义与象征,在视觉形式上难以具体体现,往往需要使用者或观者在具有了一定背景知识的前提下,通过视觉感知、推理、联想而体验到。在具体的环境中,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认识阶段可体验到多元的、多层次的理念上的含义。艾柯说:“作品的阅读总是贯穿在一种永恒的摆动中,我们开始从作品里发现它原来设想的信码,从这里引起一种忠实的阅读这一作品的尝试,再回到我们现在的信码和专用词汇上,作品的每次解释总以新的含义补充原来的信息,产生另一新的信息含义,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意识系统,并为明天的读者安排了这作品的新的翻译条件。”

园林植物的应用上,重视那些常被赋予人文色彩的植物,如松、竹、梅等。《周礼.乾卦》较为概括地阐述了我国古代的自然观,“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地而弗违,后天地奉天时。”这一理念不仅仅体现在环境场所的相对选址、布局向背、外观特征中,而且体现在细部的装饰上。这些都是设计者完美表达的最好证明。

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精神功能常常表现在哲学与宗教的意义上,设计者在设计中贯穿他的哲学论点或宗教含义,引发使用者的深层次思考或精神寄托。约翰.拉塞尔说,“一件艺术作品不只是一件娱乐品,它是一座思想库;一件艺术作品不只是美好生活的一种象征,它还是一个力量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景在庄学、玄学思想中本来就具有虚静而明的哲学与美学含义,中唐以后又与明心适性的园林情趣发生联系。而且,儒孔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同样赋予山水以深刻的哲学含义。“竹林七贤”热衷于在山水间静思默想,清淡玄学,赋予山林“无为隐逸”的哲学韵味。南通狼山寺有对联“山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望”“海阔天空”。句中表达了顿悟,山水即是禅理的意思。道教在园林设计与建造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看得见的“圣山”形象,还是理念中的“仙山”境界。对中国园林设计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传统构成现代化的基础,无论我们对传统采取保护还是贬斥的态度,传统无处不在。历史的概念,大家都不陌生,具有历史感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社会经济结构、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历史的含义与象征功能手法体现在许多现代的作品中。

小区环境个体因素要注重新老之间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沿袭连续性。这些元素可以作为历史、文化的反映而有机进入环境之中,它们的功能及意义要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文脉来体现。也就是说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倡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在人文环境中力求通过对传统的扬弃,不断推陈出新。

因此,环境艺术的语言不应该抽象地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必须依靠和植根于周围环境之中。作为生命体验的审美活动正是主体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把握方式。如果说环境艺术的物质功能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精神功能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需要,那么审美功能则满足人们对环境的最高层次的需求。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王小慧著,《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郝卫国,《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2006年9月

空间设计的含义范文3

1.符号从何而来。

由于人类特有的社会劳动和语言,人具有高度发达的意识活动。人的思维是由认识表象入手,再将表象记录到大脑中形成概念,而后将这些来源于实际生活的不同概念规律化并固定,从而使外部世界乃至自身思维世界的各种表象和过程均在大脑中产生各自对应的映像。这些映像是从直观的外部世界中分离出来,独立于思维中保持并固定的。这些映像以狭义文字语言为基础,表现为可视图形、肢体动作、音乐等广义语言。

2.关于符号与符号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外篇》中就已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语言和事物之间是一种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为事物的表征物,事物为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起到事物信息的被传达作用,语言是传达信息的载体。比如“雁泥鸿爪”生动准确地表达了符号的定义。鸿雁在泥沼或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使人们得知曾有鸿雁经过这里的事实,并且可由此推断出鸿雁的大小多寡等信息。符号学正是研究符号规律的科学。

3.平面广告设计是符号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选择、排列、转化、重生的操作过程。由此表明,符号是思维的主体,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平面广告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是在二维空间中对图形、文字的选择组合和相互关系的谋划。无疑,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观者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符号。

平面广告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以利用平面媒体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它一定是广义语言的一部分。因此,平面广告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综合表现形式,同时,它又是以符号的原理为依据,以符号的方式来表达的。由此可见,对符号运用的合理与准确,对于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来说非常重要。找到一个符号X,可以准确地传达Y的信息,这成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关键所在。

4.符号学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

平面广告设计者借符号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达到指导或是宣传的目的。换言之,受众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理解印证,最终感受到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信息。显而易见,作为中介的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这时就充当着设计者传达信息的符号,而这个符号所表达的信息是否被观众准确、快速、有效地接受与认知,是由设计者在设计思维过程中对图形、文字符号的选择、排列、转化、重生等的把握准确有效程度的高低所决定的。因此,符号学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二、发掘符号特性,准确运用符号语言

1.符号运用,赋予想象的空间。

平面广告设计的效果,往往取决于设计的创意。现代平面广告,不再仅仅是商品信息的直白式表露,而是采用夸张、幽默、寓意等手法,运用大量生活中的符号,通过改造与整合,含蓄地表达生活的理念、商品的特色与时尚的信息,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有时候符号是直接加以应用的,让人立刻联想并理解其含义,如音符、五线谱、音部记号等符号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传达给受众音乐旋律及主题的感受和信息。

2.符号深化,赋予更广泛的含义。

从符号与它指涉对象(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或领域)的关联上,目前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可以将符号深化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是符号的三个层次。

(1)图像符号(Icon):图像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的相似而构成的。如肯德基标志,就是人的图像符号。人们对它具有直觉的感知,通过形象就可以辨认出来。

(2)指示符号(Index):指示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是时空上的关联。如“!”符号在道路上是警示、注意指示符号;而门则是建筑物出入口的指示符号。

(3)象征符号(Symbol):象征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内在的联系,它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和有关意义的获得,是将长时间许多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汇集而成某种社会习俗。比如绿色代表生命,仙鹤在中国人眼中是长寿的象征。

以上符号的三种类型并存而不可相互取代,又是符号逐步深化的三个层次,由图像符号至指示符号再至象征符号,是其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含量更加广泛的过程。由此可见,为了使信息更有效准确地传达,需要将符号不断深化演变。但是,缺乏大众基础、无规律、漫无目标的深化符号的指涉是晦涩难懂的,更无法传递出清晰的信息。

3.符号思维,时空范畴的变量。

作为狭义的个人思维,具有与生命等长的长时间性和对不同生活空间的探索性。作为广义的人类社会的思维活动,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永恒性与对所有涉及空间的适用性。作为思维的主体,符号在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中也是可变的。

(1)不同的时间空间,同一符号有着不同的指涉物。河南安阳殷商遗址出土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我国可考的最早文字,是用来记录占卜结果及事件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千年后的今天,除了在考古工作者的眼中它还保留有记录事件符号的特性外,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这些难于辨认的文字,已成为几千年前那个时代的象征。在大量的平面设计作品中,甲骨文的形象反复出现,它所传达的信息已不再是古人记录占卜事件的符号,而转变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追思。此刻,这些文字已经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荣耀的提示符号。

(2)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符号指涉同一事物。社会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变化,变化着的时间和空间赋予事物以新的含义,事物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代表它的符号来适应它新的含义。生活在这样变化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在变化,建立在大脑中的映像――符号,自然会出现差别。时尚也许是社会中变化最快的事物,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会有所不同。在时尚最敏感的时装设计领域,每年、每季都有最新的流行服饰元素、色彩的会。这些不断更新的元素和色彩符号,目的就是借此传达同一种时尚概念,使代表时尚的符号随之不断更新变化。

空间设计的含义范文4

仿生展示设计从仿生学的视角出发,研究自然界生物“结构”、“功能”“形态”、“色彩”、“肌理”“形式美感”、“象征意义”等为研究对象,在设计过程中有选择地应用这些原理特征进行设计,同时结合仿生学的研究成果,为展示设计提供新思路、新思想和新方法。自然界生物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为仿生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仿生设计方法在展示设计应用,满足了人渴望了解生物的猎奇心理,追求新颖、个性化的需求。仿生设计对生物的模仿与再创造,丰富了展示造型形态设计,突出展示主题,营造特定空间氛围、赋予展示自然、新颖、个性化美感特征,同时使得展示更具人性化的特征,把自然生物形态与现代设计元素融为一体,演绎生成全新的展示空间,赋予展示空间无限的创意,践行“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2仿生展示设计类型

2.1展示结构仿生设计自然界里有很多的生物体本身具有良好的结构特征和力学的体现。如蛋壳、气泡、树干、叶脉、骨架等。这些生物的形体结构开启人们对形体与力学的思考,引导人们对生物结构的模仿设计。展示结构仿生设计主要是对自然界中动物与植物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从动物和生物结构中摄取网状骨架结构仿生设计、蜂巢结构仿生设计、杆茎结构仿生设计、树状结构仿生设计、充气结构仿生设计。

2.2展示功能仿生设计展示功能仿生设计是根据展示的内容、展示的目标而对展示空间提出的展示功能要求,它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人类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自然界的很多动物、植物的构造本身具有非常科学合理的功能。最初,人为了求得生存,向鸟儿学习筑巢的本领,通过对鸟巢功能的模仿,建造了人类最初的仿生建筑,满足了人类的居住功能。从中可知,通过效法自然,有可能找到一个接近完全功能化的仿生设计,从而满足展示功能的要求。展示功能仿生设计可以分为:对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仿生设计和生物体静态与动态的功能仿生设计。

2.3展示肌理仿生设计任何展示设计都离不开材料肌理,肌理是展示空间造型的外衣。不同性质的材料肌理表皮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特征,并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心理联想及象征意义。即使是同一种材料,也会因它的形状、体积、重量、肌理、色彩或者是加工工艺等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在仿生展示设计创意中,对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是获得崭新的展示形态的重要因素,美丽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材料,我们可以依据展示空间展示主题的需要而有目的地进行展示空间肌理表皮设计。

2.4展示色彩仿生设计色彩是造型的表情,色彩比其它设计要素更加敏感,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色彩设计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空间视觉环境,传达展品特有的文化气息,表现展品的个性特征,准确的传达展品属性、内涵,营造赏心悦目的展示空间意境,吸引更多的观众。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反映给人不同的感觉。展示色彩仿生设计主要依据展品的类别和展示主题的不同,其展示空间色彩等仿生对象也不尽相同。如食品类展示空间,用鲜艳、具有食欲感的橙色系列、红色系列;如电子产品类的展示空间,往往采用蓝色,因为蓝色给人神秘感、科技感、前卫感;经营化妆品的商店则采用梦幻的粉彩色系,由此可见,展示色彩仿生设计应该密切结合色彩的情感属性表达,仿生色彩的联想性与象征意义的表达。

2.5展示局部与整体仿生设计一般的展示空间都由若干个功能空间组成。按照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原则。展示空间所有的形态都可以采用整体仿生设计手法来营造展示主题氛围,也可以根据展示表达的需要而对空间的某一部分的形态采用仿生设计手法,让仿生设计的形态与非仿生设计形态形成鲜明对比。

3仿生展示设计原则

3.1仿生原型意义与展示主题意义融合原则从展示内容、展品、展示的主题意义出发,寻找与之相融合的生物体及生物形态所反映的符号语意。展示空间的设计可以通过外在的形态设计来表现,但没有与展示主题意义融合的形态创意设计是空洞的,是缺少生命力和展示魅力的。展示的形态语意如同音乐中的音符,正是这些音符构成的旋律形成了一首首千变万化的乐曲。仿生展示空间形态的设计是展示设计主题意义传达的基本单元,它是展示空间意境升华的原生物。仿生形态与展示主题意义融合的仿生设计创作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设计师试图用生物的形态语意去传达展示的主题意义,设计者就必须充分了解原生物的文化内涵、衍生意义与展示本身属性、文化内涵、主题意义和目标观众的审美和理解力,从中寻找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的元素,作为仿生设计的切入点。设计中一方面应充分认知原生物形态传达给我们的各项信息,深入地思考原生物形态语意,另一方面则考虑它如何和展示的主题意义融合。一般而言,传达模仿原型的信息,在于它的构思与展示语意传达的空间媒介、既定目标与表达方式之间转换和主题意义的融合。设计师应深层次的领略仿生物原型的真正含义,这种含义可以是仿生物原型的内含义,也可能是其外在的象征语意和精神内涵的表达,而绝不可能只是对外形特征简单的的模仿。

3.2适度仿生设计原则仿生展示设计中,“仿生”还要有一定的适度性。适度的仿生既可以避免因展示造型不充分所带来的造型形态的不统一性,又能减少由于过渡的强调仿生而造成的形态语意的传达不清。这个“度”的把握主要根据展示形态语意传达的目的来衡量。自然形态丰富多彩,面对仿生原型特征的选择只能是选其具有代表性的或是其中某一部分的形态特征来模仿,而不是对仿生物原型的简单重复设计,只有经过抽象概括和提炼后进行适度的形态仿生才能准确的传达展示理念。而仿生的展示形态要被有效识别,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展示的形态必须清晰地呈现仿生原型;第二展示的形态造型必须与对应的仿原型有相似性,也就是将设计的展示形态与记忆库中的各种形态原型进行比较,一旦与某个形态原型形成匹配,形态的仿生原型就被识别了。

3.3仿生展示形态设计与展示功能相统一原则展示的形态与展示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是骨与肉的关系,骨决定其形,肉是形态的表象,二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展示空间功能设计是核心,展示形态是展示信息传播知觉表情,同时展示形态对展示功能具有反作用。展示形态的塑造应能符合展示目标受众对象的知识背景、审美情趣,正如一幅好的国画作品以留白的形式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在实际的创作设计中,展示的形态设计与展示功能设计对展示信息的传播影响最为广泛。

3.4仿生展示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原则展示活动不是单独孤立的活动,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然和展示的周边环境保持着某种关系,不同展示的环境对展示信息的传播产生不同的效果。除了对展示空间的组合和展示空间功能的布局具有一定的要求外,另一方面的重点是展示的位置、大小、朝向、日照、交通、人流等因素,也会对展示效果的表达、信息的传播产生影响。如果说展示的功能是由展示内部制约的话,那么展示的周边环境因素则是从外部来影响展示仿生设计。仿生展示设计通常融于周边环境的方式就是展示的形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然而仿生展示设计还与展品的功能、属性、形态密切相关,无论展示设计采用那种仿生设计手法,仿生展示的设计创造必须与展示的内容相协调统一,或能相互衬托、对比,有效的突出展示主题。因此,构成展示空间的各个部分的造型形态、功能、展品和展示周边的环境能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4仿生展示设计方法

4.1直接型仿生设计直接型仿生设计是指将仿生原型形态进行简单加工后应用到展示的造型形态设计中,并赋予它一定的使用功能和展示功能。形态直接仿生设计重点在于形态的设计与仿生对象的具象性,所设计的造型形态具有很强的个性感、雕塑感、艺术感,能够较好的点缀周边环境,再现仿生原型的特有形态,形象地反映展示的核心内容和展示主题,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让人产生意想不到的展示效果。所以形态直接仿生设计最大的特点是模仿设计的形态能很快的被认知,并发现仿生设计的原型,它是对自然界形态的简单模仿设计。

4.2间接型仿生设计间接型仿生设计是指设计师将模仿生物原型的特征要素提取出来,可以是整体的简化概括的模仿设计,也可能是局部微观的简化模仿设计,使仿生展示形态达到“似与非似”之间的效果,让仿生原型特征在潜移默化间渗透到设计中,让仿生展示设计具有仿生物原型的“神韵”,从而引入人们丰富的联想。

4.3偶然型仿生设计偶然型仿生设计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展示的环境、展示的内容、展示条件与展示形式综合作用,结果所产生的展示形态与某种生物形态极其相似,而产生仿生形态的偶然性。另一种是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的不规则的展示形体结构或应用计算机随机变形,从而导致了类生物形态的出现。这种仿生设计手法目前十分流行,特别是受到到青年建筑师青睐,并在各类展示设计中崭露头角。虽然很多设计仅仅是纸上的方案未能付诸实施,但这种设计创意手法却很有意义,因为这种设计可能是设计师随意或随机的形态设计创意研究,通过自然的有机或偶然性的模拟生成新的形态,这种计算机数字化的设计,为展示形态的创意设计开辟了新方向。

4.4隐喻型仿生设计展示隐喻型仿生设计表达有个两方面:一是指展示的形态符号语意。从形态符号语意上着手是设计师为展示赋予某种象征含义或隐含某种符号语意的常用设计手法。展示空间形态所呈现的展示符号语意是沟通观众,传达展示信息的媒介,是展示信息与观众心理的一种呼应、联想、共鸣关系。当展示想要表达某种意义而必须透过仿生形态来传达时,如果所模仿的形态具有鲜明象征含义或符号语言,这样人们可直观感知展示所要表达的语意。二指设计师用很抽象、很概念化的形态符号去表达展示的语意。但很多人可能会因不了解仿生形态背后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无法读懂展示所要表达的语意。所以,抽象形态符号语意的转化有一定的深度,且不会引导人们想到特定的语意,但这种形态语意的传达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经验,理解想象与它可能有关的意义。

5结论

空间设计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动画场景设计;场景;背景;概念

从本质上来看,和动画场景相似的传统电影、戏剧的场景,与动画场景有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传统电影、戏剧的场景是属于实物性的空间范畴,而动画场景是属于虚拟性的空间范畴。实物性的空间通常服务于真实角色的表演,受限于角色真实性特征的影响,场景空间的调度和自由度必然要控制在一定范围;而虚拟性的空间则一般服务于虚拟角色的表演,在画面场景空间的调度和自由度上,可以不受如电影、戏剧中的真实环境的空间限制,使动画场景呈现的范围、角度、镜头运动与衔接达到无所不及的自由。当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3D技术已经大量运用于电影制作之中,这使得原有的实物性的空间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而虚拟性的空间的服务对象也出现运用于真人。

因此,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动画的许多概念已经需要与时俱进,逐步更新,从动画发展的时代性与技术性上来探讨动画场景设计与场景、背景的异同。

1 动画场景设计与场景的概念之争

在电影艺术词典中,场景是指“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包含了角色生活、工作等活动场景和想象的非现实环境。”[1]场景,在电影或戏剧中是为角色表演所搭建的舞台,在动画片中同样也是为角色表演所营造的空间环境。只是从传统意义上讲,服务于真实对象的实物性空间范畴与服务于虚拟对象的虚拟性空间范畴作为两者最大区别。但是,数字技术的介入,让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虚拟性空间环境,也使得电影中的角色不再只是真人,还出现了虚拟角色与真人共同在虚拟性空间环境中的表演。如类似《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影片中真人、虚拟角色、实物性空间与虚拟性空间的结合,成为当下电影大片追逐的一种时尚,同时也引领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审美观的提升。

回过头来看,电影中出现的这样一种虚拟空间环境,它在服务于真人角色表演也必须要受制于角色真实性特征,这种虚拟性空间环境仅仅是无法实拍的实物性空间的“模拟再现”,场景空间的调度和自由度必然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电影的虚拟空间环境与动画场景设计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从概念上梳理来看,场景中的“场”通常是指电影或者戏剧的场次、段落,是时间的概念;而场景中的“景”是指景物、环境的意思,是空间的概念。这一点,电影或者戏剧的场景与动画场景两者都是相通的,属于同一范畴。进一步衍生来看,电影、戏剧、动漫、游戏、广告等一系列由镜头语言所表现的作品,都是由角色和供角色表演的环境这两部分组成的,而角色所处的“环境”就是场景。不管是针对什么类型的艺术形式,场景向观众阐明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时代特征和地理特征等。

从现代动画理论发展的研究来看,动画这一门艺术,它被归纳为电影的一个门类,从呈现的最终形式上包含了电影的基本特征。按以前的动画史研究中表述,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是以真人为拍摄对象,而动画则是以虚拟角色作为表现对象。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审美的提高,电影在表现手段上更加追求创新,更加注重基于现代科技的精心包装,使电影似乎呈现出无所不及的电影效果,画面冲击力、感染力,在编剧渐趋成熟的桥段下,散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美感。而与此同时,随着饱含诸多类似动画技术的数字特效大量的运用,电影与动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电影中的虚拟角色有时已经作为主角呈现,或与主角人类同等重要的地位,如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其中10英尺高(约3米)的3D蓝色类人生物“Na'vi族”的展现几乎撑起了影片的主要剧情叙事,而其如世外桃源般的潘多拉星球的各种数字场景与虚拟角色的结合,在忽略真人故事部分后,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部三维动画片,可见数字技术的应用应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动画、纯数字三维动画,更衍生至与真人结合的新的展现形式。因此,现代电影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是饱含诸多动画元素的数字技术的电影;动画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画了,而是一个“大动画”的概念,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两者的界定越来越困难,而蕴含动画元素的数字技术与真人的结合也将成为未来电影发展的趋势。对于这类电影与动画的概念界定,是未来动画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与同属动漫门类的游戏,其“场景”则是指游戏中的环境、建筑、机械、道具等。从动画本体上看,游戏没有动画剧情般的叙事,它只是游戏桥段的环境场所,是为完成动漫游戏的任务、冲突服务,以及为刻画角色性格服务的时空造型艺术。游戏场景通常可以理解为根据企划的要求还原出游戏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环境元素、建筑物、道具、幻想环境等。它的创作是依据动漫游戏剧本、依据角色造型、依据特定的时间线索规定的。游戏场景设计不但影响着角色与游戏进程,而且还影响着游戏画面的欣赏。动画片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动画片中多种元素综合产生的,它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紧张、忧伤、欣喜、兴奋,而在游戏的互动过程中,玩者最直接感受到的还是场景设计所传达出来的气氛和画面整体情绪。

2 动画场景设计与背景之争

对于动画行业传统的从业人员来说,“背景”这一词可谓是非常熟悉的一个叫法,在动画公司,背景是作为一个部门存在,从业人员叫做背景人员或绘景人员,背景是传统动画片中作为衬托角色表演的舞台。但就字面意义而言,背景包含两层意思,“背”是背后、后面的意思;而“景”则是指景物、环境的意思,它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这个空间其实只是一个具体的针对性的单独空间环境,它没有时间性的概念。

首先,传统意义上所谓的“背景”,单独拿出来看,就是一张静止的、单一的、不与角色产生互动的画面。由此,它也不足以表达“场景”,因为场景既具有空间性特征,又具有时间性特征。往往,这种“背景”呈现的是一种“标牌功能”,如同电影中某个建筑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杂货店”等等之类,这是创作者的刻意表达。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没有多少人会在看一部动画片的时候特意去留意角色身后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张“背景”,进而反复揣摩。除非这是一张长时间不动的背景,人们在看腻了角色后只能被强迫去看角色以外的背景,但这样的动画就显得很无聊了。观众通常只会接受“场景”的概念,一旦这张画面完全凝固和孤立,而且无法与角色产生互动作用,那它就显得多余,也就毫无意义了。

其次,在行业实际操作过程中,“背景”这一词也不够严密,比如在具体的动画影片画面中,角色前可能还会有前层、中层,在角色后,背景层前面可能还有后景等,而“背景”两字只是指角色后面衬托角色表演的环境。所以,以单独“背景”一词而概而括之,此概念显然不够准确、严密。只是行业内由于传统动画片场景是以背景居多而产生的一种习惯性说法而已。

那么,对于动画场景设计而言,从目前国外动画行业的一般操作程序来看,有些导演习惯性的在正式进行动画场景设计之前,通常会先展开探索影片风格基调的概念设计,动画影片的概念设计分为角色概念设计和场景概念设计,动画场景概念设计是动画场景设计之前的前期构想与影片基调测试。根据剧本,设计出场景概念草图与场景概念气氛图,可以基本框定影片的时代特征、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是动画影片创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影片的正式制作起到一种整体性引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会经过许多的尝试、修改,直至最终确定。如宫崎骏多部动画影片的场景概念设计,从影片正式制作之初,就基本控制住了影片的风格基调,为影片的展开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依据概念设计的风格基调指示,动画场景设计这一步骤将按此完成整部影片的场景设计细节工作,包括主次场景、多角度场景等。接下来,进入绘景绘制这一程序,完成场景正式彩稿的着色工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画场景设计其实是作为动画场景概念设计的进一步升华,它把导演的想法明确,风格基调确定,与角色设计共同构建出完整的影片世界观。

综上所述,动画场景设计既要包含时间的概念,又要包含空间的概念,更要涵盖动画片所具有的诸多特性,因此动画场景设计可以这样重新定义:指随着动画剧情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特定空间中,除角色以外的一切对象的动画景物元素的设计。这其中既包含了时间的概念,又包含了整个空间的概念,同时又紧扣动画这一基点,基本上完整的阐述了其内涵。有时,在具体创作中,根据需要,我们也往往把作为环境气氛元素的群众角色作为动画场景设计的范畴。动画场景设计它不是单独的背景设计,也不是单纯的环境艺术设计,更不是艺术家感情宣泄的风景写生,而是依据动画剧本特定的时间线索等来为角色表演服务所进行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因此,要学习、研究动画场景设计,必须首先理清“场景”、“背景”和“动画场景设计”的概念,以明析正确概念,使学习起始就能抓住核心要领。

参考文献:

[1] 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18.

[2] 汪璎.动画场景设计[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空间设计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符号学、城市符号、语义

1、符号学的定义与分类

符号学概念率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and?de?sausure)、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士(Charles S? Pierce )等人提出的。前者更注重社会生活中符号存在的意义,关系心理学,属于二元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符号的逻辑意义,关系逻辑学,属于三元理论。后期随着不同学科的融合和社会发展,有关符号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空间逐渐开阔起来,人们通常系统化的将它用于传达或类似传达的指代功能。

随着符号学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展壮大,根据不同形式、指代含义等标准又将符号划分为不同类别。皮尔士把符号的相关问题探讨延展到各类符号现象,并建立了独立于传统意义的符号学体系,将符号体系大致划分为图像符号(具备相似性)、指示符号(具备关系性)和象征符号(具备引申性)三大类。

① 图形符号主要通过表相类似或实际存在的图像意义,借用本源事物来传达它的含义,是直接意指符号。例如肖像,就是某人的图像符号,人们对之熟稔,直觉上可以感知和辨认。图形再利用不同对象间的相关性和联系性来重构本意,读者在后期接受和感受中提取异同符号意义。

② 指示符号包含的对象与符号之间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关联性,人们了解其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才可形成指代作用,让人了解其意义,是群体视界互相关系的结果。如城市公共信息符号中的警示符号,禁止吸烟;男女性别符号,准确的辨别所指代的对象。

③象征符号被视作含蓄的表意符号。它将实际指代转化意义指代,它所代表的对象与实际符号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基于社会习俗、人文习惯等,是群体思维同化的结果。例如中国的国旗,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城市符号学的概念与特征

凯文・林奇指出:“任何现行运作中的城市地区都具有结构和个性,只是其中强弱悬殊”。[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通常,人们对一座城市建立最初的映象,最直观的认知往往是来源于整个城市的轮廓、建筑、公共环境等外在形象。一座城市所独有的外在显性符号,往往能够成为其整体建设作点睛之笔,成为城市的明信片。

城市符号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能够成为城市的代表,具有诸多特征:

①城市符号具有代表性。作为一座城市的符号,必须能够代表这座城市的品牌特色和形象特征,满足其传播与交流职能。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者在确立城市符号时,首先要准确定位城市形象特色和品牌内涵,确立形式、内涵相一致的事物符号,例如东方之珠是上海的地理坐标,代表了上海的一个时代的传奇。

②城市符号具有差异性。差异性强的城市往往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不仅识别度高、受众广,还能有效节约传播成本;相反,如果是相似性高的城市符号则传播影响力小。例如北京是政治之都,上海则是金融之都,所传达的城市印象就截然不同,令人一目了然。

③城市符号具有地域性。空间性决定了城市形象符号应当具备这座城市所独具的地域性差异特征,城市符号也因此具备了不可模仿性。例如桂林山水,独特的地貌特征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城市地理符号。

④城市符号具有稳定性。城市符号一旦形成,就会以相对固定的形式存在,才会逐渐得到社会公认,以方便人们良性的沟通和传播。城市公共建设时所使用的信息符号,均是以国家标准为基础。

⑤城市符号具有认知性。城市符号之所以为大众所辨认,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可代表性的。大家提及天安门就会想到背景,看到东方明珠的图片,就会想到上海。

⑥城市符号具有继承性。城市符号一旦确立后,就会为整个城市的建设所重复使用,因此城市符号具备继承性可以为人们使用使提供更多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⑦城市符号具有可创造性。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城市符号作为城市发展的标志,需要与时俱进,符合城市建设者的设计需求和创新传播。旅游城市的纪念品,就是不断的运用既有的地理符号进行创新再开发的过程。

总之,城市符号会随着时间、空间的转移而发展变化,城市符号之间并不具有强烈的对立性,因为它们同属于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或多或少有些历史的牵绊,例如北京的景泰蓝,是艺术层次的显著符号,略微考究一下其历史,与老北京皇城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城市符号学设计应用

符号的本身存在就是即具有创造性又具有普遍性的,符号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归结成具象表意,又必须在普遍认知的情况下才具有指代、象征等作用。符号的形成过程中或多或少经过了设计加工,符号形成之后则通过设计创新实施于各类产品之中,才能更明确的表达其意,例如结合既存的指示类标识符号形态,在景区公共设施物设计中通过形态、材料等多方面的结合,使得这类符号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进一步体现。

如何把符号运用到设计中,往往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1、对设计对象整体形态的把握,例如在城市现代步行街中的公共休息亭设计中采用园林式休息亭,就显得格格不入。

2、设计结果指示性明确,即能够令使用者理解和操作简单易学,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特定的图形或指代性符号,指示出产品单元部件之间的相互位置、间架结构以及各个层面布局的含义[ 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2000.]。比如方向类指示牌中,除了加以箭头符号表示,指示牌形状或本体即是指示方向,能够给人更直接的观感和应用空间。

3、产品语义与文化价值具有匹配的象征性,在运用符号学理论进行创作设计时,产品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还具有主观文化价值。产品的象征语义包含了设计者的思想、意图和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含义。不同的材料、色彩都传达的不同的符号意义,一般情况下,产品包含的情感界定后,再通过联想、比较等这类具备情感特性的复杂过程来获取深层含义。

4、在运用城市符号于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大众、小众的心理因素,卡西尔说:“ 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 熊兴福,杨慧珠基于符号学的产品设计新探[期刊论文]-包装工程 2004(01)]。

4、结论

简单的套用或任意堆砌符号不具有价值意义,在设计使用时,应充分的理解符号意指和解释其结构关系,才能有效的保证指代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与产品相契合,达到更高层次的语义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