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1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都还小,对新的事情永远保持着好奇的态度,所以新课改后提出,学校不但要注重提高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表达,同时更应重视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时,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对理解语言与积累语言知识的能力帮助很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使用联想的方法加强学生想象力
世界上不同的物质都有着多种多样的形态,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相同的事情依据不同方面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任何的事物都有多面性,将其进行不同的分析与对比,能够使学生将事物了解的更加全面,直接的感受到事物的转变过程,让学生的想象力更加的丰富。比如: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作者并没有把闰土的外貌描写的非常具体,所以提供了非常多的空间让读者去联想。所以,抓住这一点,老师可以让同学依据对课文的理解继续想象与描写闰土的外貌。这个讨论的问题在上课时提出来后,学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很多的描写,有说闰土是白白嫩嫩珠圆玉润的少爷,也有说闰土是面无血色身穿绸褂头戴绸帽的少爷,还有说闰土由于不活动身体不好,所以是个非常瘦的少爷。学生在课堂上的联想调动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思维。
二、使用阅读的方法加强学生想象力
在进行小学的语文的教学时,一定要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也应该留意加强学生的阅读水平。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依据在实际生活当中的体验与经验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做到这些才可以让阅读的文章当中描写的一系列场景在学生的想象力下充分的发挥,让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更加的美好。比如:学习《桂花雨》一课时,老师指引学生把桂花树的花瓣摇下来的场景在脑海里模拟一遍,把固定在书本上的不能动的文字演变成在脑海里活灵活现的能动的场景,让学习课本上知识的过程活起来,让课文中的场景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课文让学生联想到自己在童年时代的开心事,更能切身的体会童年的乐趣。通过指导学生从课文联想到实际,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享受,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使用绘画的方法加强学生想象力
不论什么生物都会拥有好奇心,人类也是一样,小学时期的学生才刚刚开始了解外界的环境,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拥有者非常大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想象的天空中。比如:学习《登鹳雀楼》这一课时,应该最先进行的就是对学生介绍关于鹳雀楼的相关知识,然后将全诗的意思为学生们翻译一遍,在进行翻译时,应该依据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把鹳雀楼在黄昏时分的美丽与壮阔的景象表现出来,让不够形象的文字通过学生的想象力将它具体化,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所想象的鹳雀楼画下来,不但让学生学习时更加感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将课文理解的更加透彻,记忆也更加深刻。
四、使用求异的方法加强学生想象力
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让学生们存在求异的想法来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老师应该全面的理解学生学习时应在的位置,让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之上,影响了学生进行发散想象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的去表达自己。比如:在学习《司马光》这一课时,讲到“司马光并不慌张,拿起一个大石块使劲的砸向那一口缸”这一部分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司马光使劲砸大缸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人回答:“水缸非常的大而且非常的结实,如果不使劲的砸,没法砸坏缸救朋友出来。”如果继续再问学生有没有其他的想法,还会有人说:“司马光看到伙伴掉进缸里很着急,如果时间长了伙伴会被淹死,所以要非常使劲的砸缸。”各种答案表现了不同学生的想法,锻炼了学生进行创新与发散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多个方面了解问题。如果接着问:“如果你那个时候也在那里,有什么办法去就掉在水缸里的小伙伴呢·”就会有学生回答:“如果我那时候在那里,我会马上找梯子,爬上去救朋友。”虽然说,这种方法没有司马光的方法简单有效,但是在进行求异的过程当中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而言之,加强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让学生的大脑更加的灵活。要做到这点,老师应该在学生学习与生活当中,时刻注意着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了学生在想象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2
朗读;空白;仿写;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3—007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
低中年级的课文,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笔者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尽可能地让插图动起来。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指导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朗读表达思想感情。如,笔者在教学《荷花》一文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假设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身边会发生哪些故事。有的学生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还可以结成莲子。”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
三、抓住文本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或有意不把意思说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的地方,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如,《雪孩子》一文,课文中并没有交代出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笔者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还有许多,教师要学着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使阅读教学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四、引导仿写改编,展开想象
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它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其渐渐进入写诗的佳境。在教学中,笔者就不同类型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改写,包括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科学童话改写成说明文;根据故事情节为课文续写等等,使学生变复现式的记忆为创造性的发散性表达,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在想象的助燃下灿烂地迸发出来。如,学了《听听,秋的声音》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例,进行仿编仿写训练。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够轻易地被擦亮,想象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五、结合习作教学,培养想象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小学;阅读;想象力;培养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
一、创设情境,唤起想象
情感与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问:雪融化之后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雪融化之后变成春天。试想,假如这个孩子没有丰富的感情,不强烈地热爱着春天,他的脑海中怎能产生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呢?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营造适宜的氛围,突出教材的动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共鸣,让学生触景生情,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二、凭借媒体,丰富想象
知识经验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从中往往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在教学中把多媒体引入课堂,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动态化,强化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突出鲜明的观察对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丰富学生灵活的想象能力。如,教学《长江之歌》一文,“春潮是你的风采”“惊涛是你的气概”,对于我们北方农村学生来说,感性认识不足,给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是学生真切地感悟到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话说长江》中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视觉的真切感受,理解文中对长江像母亲一样孕育中华儿女的赞美之情。这样,学生的大脑活跃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然后通过合理想象让学生展开叙述。
三、巧用空白,发散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1.利用标点补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成分,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延续的生活内容。例如,《白桦林的低语》一文写道:“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励自己要有你那样的胸怀,你那样的目光……”投影出示这句话后,笔者引导学生由这里的省略号发散想象,此时,看林人的精神激励了你什么?要求学生仿写一句,同学们纷纷举手:“在默默的思念中激励我要有你那样坚守岗位的敬业精神。”“激励我要有你那样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合理地补充了课文的空白。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
2.紧扣疑点悟空白
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例如,《穷人》一文第九自然段中桑娜想到“他会揍我的!”有同学提出她的丈夫真的会揍她吗?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后部分内容了解渔夫是个怎样的人后,反问桑娜的这一担心是否多余时,通过读、议、想象,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桑娜抱回孩子时的那份不安与今后生活的艰难,也进一步突显出桑娜的善良,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3.抓住结尾想空白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例如,《小摄影师》这篇文章让我们了解了高尔基工作繁忙,不接见任何记者,却特许一个少先队员进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的事,反映了革命前辈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交代,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续编故事,他们的设想不论对或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4.运用迁移补空白
“为迁移而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就语文课而言,可利用语文教材中某些存在迁移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促进学生策略的迁移,这其实就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四、异想天开,发展想象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4
一、诵读理解,丰富想象
在分析、理解课文后,课文表达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再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从中观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小语《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精读诗歌,体会意境。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你最喜欢诗的那一句?”“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说:诗的第一句“日暮苍山远”让我们看到了天色渐黑时的一幅风景图,青色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更远了。第四句“风雪夜归人”写得很有意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雪飘飞之时,夜间回来的人姗姗而至,这样,提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想象出诗歌表现的意境,从而丰富其想象能力。
二、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能把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教学看图课文,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欣赏《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1、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丽的景色)2、再看什么?(茶叶)3、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象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三、据文绘图,展开想象
布莱克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进步诗人和画家。他从小喜欢想象,六岁那年放学路过一座公园,在夕阳的余辉里,树木花草呈现出一片迷离的五彩斑斓的颜色。这情景让小布莱克目荡神迷,顿生奇想,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梦幻:许多漂亮的仙女身穿彩衣,生着翅膀,在公园里嬉笑游戏。这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奇妙的想象世界。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为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想象。如教学古诗《登鹳鹊楼》时,先介绍鹳鹊楼,然后逐句理解。上联就登楼所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把黄昏时的一片雄浑开阔景象熔铸在十个字里。下联:诗人由眼前壮丽景色,又想到了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于是又吟唱出极富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不仅倾注着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且富哲理意味,给读者提供了联想的广阔田地。在学习了这首诗后,学生思维活跃,脑海中出现了壮观的景象。这时,让学生把诗意绘成图,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更加体会其真实内涵。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了特别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此时,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汇成一幅图,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四、续写故事,扩展想象
小语教材里的语言意境跟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所积累的各种信息有着必然的联系。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变得更开阔。《小摄影师》中,表现了高尔基对小男孩充满了关心、爱护,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让小男孩拍照。在《小摄影师》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味那些描写:“仔细打量、摆弄了很久很久、一定让他进来”等。启发学生对小摄影师的结局进行扩展想象,“小摄影师第二次能找到高尔基吗?能给他照到相吗?你能想象他照到相后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吗?”使学生通过对《小摄影师》的结局补充和扩展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以上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得到了更多培养想象力的机会,激起了想象的兴趣,也发展了思维,使学生遨游在想象天地。在新世纪的今天,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美的熏陶,扩展想象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想象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比较感兴趣,没有对事物的定格描述,所以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对任何事物进行描述,这也就可以发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比较有效果的。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所以教师一定要将小学作文的作用发挥好,从而使小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1.培养想象思维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就必须加强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能力,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及培养学生自由思维的教学意识,这是语文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们一些修辞手法,让他们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拟人、比喻的例子,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多动脑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仿写。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置,学生所学知识全部是教师在课上灌输的,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开发,这样就会使学生比较依赖教师,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想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也要不断地转变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上发言,给学生设置形式多样的课堂问题,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思考中。
2.扩充想象思维
小学生阅历较浅,这对写作而言非常不利,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想象素材的积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比较非常漫长的,作文想象力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增长阅历,开展形式多拥纳缁崾导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观察力和办事能力,使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出课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阅历有所累积,学生看到某一事物后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用文字表现出来,并将各种修辞手法进行不断的使用,从而使学生爱上语文作文写作,使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不断激发。要想使学生的想象素材得到不断的扩充,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的丰富,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会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不断提升,使学生的写作经验得到不断的积累。教师可以给学生搜集一些写作素材和阅读作品,对写作素材进行较好的把关,选择积极向上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才会受益匪浅。
3.提升立体思维
只有具有优良的立体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不断提高,才能使学生的想象画面更加的生动、形象、具体,进而使小学生在语文作文写作的时候,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小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地采取有效策略来提升小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立体事物进行正面的描写,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就可以使小学生的观察视角变得更加完善,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立体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动手创作一些小工艺品,学生在手工艺品制作的时候,他们的想象力也会得到不断激发,教师引导学生与实际事物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实际与想象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从而科学地纠正学生立体思维的缺点。
4.培养自由思维
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的自由思维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不断地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就要对其自由思维进行不断地发展。自由思维不是要让学生对事物进行肆意的想象,而是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想象事物,使其想象的事物不会过于夸张。要想使小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不断提高,就要注重对自由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一,在作文写作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修辞手法,注重对学生想象空间的拓展;第二,加强对小学生自由思维能力的挖掘,使其广度和深度得到不断深化,可以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次想象,从而使小学生深层次地描写和想象事物,使学生的自由思维得到较好的培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为语文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他们的想象力进行不断激发,从而使其的作文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要想使语文整体水平得到不断优化,就要注重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步芹.浅谈小学作文想象力的培养探究[J].华章,2010(29).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6
一、抓住课文略写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想像
对课文略写内容,让学生在深入揣摩文句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想像补充,作横向的扩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卖炭翁》一诗中,写卖炭翁运炭上市的两个句子:“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像扩展:衣衫单薄的卖炭翁是如何辛苦地驾车赶路的,想像描绘出卖炭翁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有学生这样想像:“在凛冽的寒风中,卖炭翁被冻得筛糠似的蜷缩着身子,一只手抓住单薄的衣衫裹紧身体,另一只手拿起鞭子颤抖着无力地向瘦牛身上抽去,双眼呆滞地望着遥远的路途……”
二、抓住课文的“空白”处,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
所谓课文的“空白”,就是课文省略和跳跃的内容。课文中,往往会对有关内容进行选择或剪接,因而对某些情节会有省略和跳跃,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省略和跳跃的情节展开合理的丰富的想像。
如上册《散步》一课,可以设计这样训练:文中并未写到妻子、儿子的反应,请想像二人的反应并写下来。又如《最后一课》可根据句子“我的朋友,我―我―”要求学生发挥想像,补充韩麦尔先生未说出的话。
三、抓住课文某个情节进行改写
通过对课文某些情节的改写,可以使学生在对课文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揣摩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一系列活动情况,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想像力的目的。如《伤仲永》一文,设计这样的训练: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通过联想和想像,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这样学生的想像力就被激发出来,方仲永“指物作诗立就”时的神态、动作,乡邻的称赞,其父的得意忘形,直至最后的“泯然众人”,无一不想像得惟妙惟肖。
四、抓住课文结尾,启发学生“狗尾续貂”
有些课文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可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像。如《丑小鸭》一文可设计这样的续写训练。(1)已经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又会有怎样的生活呢?(2)丑小鸭变成美天鹅后鸭群里有怎样的反应呢?对于第一道题目,很多学生都会写丑小鸭没有满足于现状,不贪图享乐,继续到大自然中去磨炼自己,从而更坚强、更美丽。第二道题,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母鸭呱呱地叫起来:一是完全由于农夫的有眼无珠,加上火鸡的嫉贤妒能,使我们贫困潦倒,而且被称为鸭子。鸭子是什么意思呢?中国人认为笨是鸭子的特征,难道这是我们的过错吗?有谁培养过我们呢?有谁送我们上过大学吗?”又一个学生写道:“一只秃毛小鸭总以为自己变成天鹅了,走到湖边照了照,硬是看不到天鹅的影子,它苦恼了一会儿,大叫着告诉别人说:‘这个湖水不公平,这个湖水开了后门,这个湖水接受了天鹅的蛤蟆肉,所以把它们照得那样光彩照人。’”
五、抓住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古诗,设计相应的激发培养想像力的训练
古诗词中,往往高度凝练,浓缩了景物,学生可根据诗句所写景物充分发挥想像,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画面情景。如马致远所写的《天净沙・秋思》可设计这样的训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要有想像的内容)。课堂上有学生这样写道: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旁边的稀疏村落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六、运用想像品味写作特色
有些文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象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如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很值得品味,课文《桃花源记》可以设计以下探究性的问题来培养想像力。(1)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2)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据此,学生就充分发挥想像。有学生如是说:桃源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600年。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遭受的灾难。品味方法之二就是运用想像来探究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八年级上册《蜡烛》这一课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精读文章倒数第4、5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并随即出以下思考题: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老妇人为什么对前苏联十分庄重地深深一鞠躬?这样学生的想像思维就被激活了。
七、指导学生运用猜读的方法进行阅读,激发培养想像力
猜读,指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知未知的内容。比如,看到标题,可以猜测正文的内容,然后把正文与推测的内容比较;读了开头,猜测文章将有什么样的结尾;读了上段,猜测下段,或是读了上句,猜测下句,这样就能使阅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从而达到培养想像力、创造力的目的。
八、抓住课后有关想像力训练的作业,激发培养学生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