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盈利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直播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直播盈利模式

网络直播盈利模式范文1

21万元起拍,2200万元落锤。近日,在所谓的“新媒体营销史上的第一大事件”的Papi酱招商会上,Papi酱的单条视频广告卖出了2200万元的价格,引起巨大关注,不论是否是做局者的步步为营,Papi酱的走红的确让视频直播愈发火爆,连券商也忍不住加入了视频直播大军。

“网红经济”已渗透到一向严肃的金融圈。日前,方正证券通信组分析师廖蕾因一段直播视频在金融圈迅速走红。廖蕾身着汉服,在一段不足两分钟时长的视频中,大力推荐某只股票,并列举了强烈推荐的三个理由。

紧接着,海通证券煤炭行业分析师李淼也涉足视频路演,她通过直播平台跟投资者交流对煤炭板块的看法。

据业内人士透露,分析师的路演视频流传出来后,不少同行也蠢蠢欲动,连“基金一哥”任泽松也出动了,预计以后这类视频会越来越多。“分析师以后不写研报了,说研报效果大概会更好。”一位券商业人士笑着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调侃。

平安证券最新研报表示,移动直播相比PC直播进一步扩充主体和内容,已从非主流走向主流。现在连券商分析师都开始“玩”直播,足以见得这一业态的火爆程度。“然而任何行业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盈利模式,虽然一时间视频直播受到追捧,但我对于视频直播的前景并不看好,盈利模式不清晰也是移动直播行业的痛点所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资本追捧

事实上,视频直播早就受到资本市场热捧。

除了陌陌和Facebook,新浪微博副总裁曹增辉日前也表示,过去微博主要以短文和图片市场为主,而从2015年后半年开始,短视频及直播市场开始了爆发。他认为,2016年,视频有望成为微博的成熟内容市场之一。

同样,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都将目光投向了视频直播行业。而回顾过去的一年,移动视频直播已然成为互联网界表现最抢眼的领域之一。仿佛一夜之间,他们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一个又一个移动直播APP登上了App Store热搜榜。据不完全统计,200多家相关创业公司正“野蛮生长”,巨头资金择机而入。

梳理这些势如破竹纷纷涌现的视频直播平台不难发现,主要都集中在游戏和娱乐领域。以YY直播为班底的虎牙直播、浙报集团投资的战旗、腾讯旗下的龙珠TV以及表现强势的斗鱼TV、火猫TV构成了游戏直播行业的第一集团。而去年王思聪发起的直播网站熊猫TV正式上线,一下子吸引了外界对这个实则已经如火如荼行业的目光。

游戏直播平台持续受到资本市场追捧。虎牙、斗鱼TV、战旗TV、熊猫TV、龙珠均完成了阶段性融资,龙珠直播在2015年11月完成游久游戏(600652)领投,腾讯跟投的近亿美元B轮融资,斗鱼TV则在2016年3月拿到腾讯领投的1亿美元B轮融资。

至此,各大游戏直播平台背靠各大资本。斗鱼TV由奥飞动漫、腾讯、红杉资本和南山资本的投资;龙珠直播背靠游久游戏、腾讯、软银;虎牙隶属欢聚时代(YY);战旗TV的投资方是浙报传媒;熊猫直播的投资方中则出现了“国民老公”王思聪的身影。

除了游戏视频直播外,以UGC(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视频直播平台同样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不论是papi酱,还是女主播,推广载体就是视频及直播平台,随着互联网一次又一次革新,移动直播正成为新时代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和超级入口。

方正证券首席分析师杨仁文分析认为,无论内容还是盈利模式都在逐渐形成中,而随着模式的形成,不论是全民直播还是垂直直播领域,都将诞生新的巨头。

相关概念股

资本的追捧自然离不开A股市场。经《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梳理,在A股市场,目前拥有自有直播平台的上市公司有:巴士在线、恺英网络、乐视网、暴风科技、宋城演艺、昆仑万维等。

巴士在线2016年将“我拍TV”打造成移动端视频直播的娱乐平台,结合公交移动电视屏幕,实现差异化的线上线下联运模式,孵化优质网红+网生内容。“我拍”上线以来,公司股价涨幅近四成。

而乐视网、暴风科技和恺英网络也在打造娱乐直播平台。宋城演艺通过收购六间房、昆仑万维通过投资“映客”,来实现拥有互联网直播平台。普通投资者又如何在移动直播风潮下分一杯羹?

定位于90后的视频娱乐直播平台“映客”,在2016年1月获得昆仑万维6800万元投资,昆仑万维也由此获得映客18%的股权;宋城演艺在2015年就以26亿元收购视频直播网站六间房,该网站也拥有移动版。

网红还直接催热了概念股,A股市场上的直播类概念股已在暗中疯涨。去年8月,华联股份就公告拟1.6亿元参与设立上海信磐,主要运营产品为“唱吧”及“唱吧直播间”。数据显示,目前“唱吧”用户规模2.23亿次,是当下比较流行的直播平台之一。而随着资本市场突然关注起了这一领域,华联股份4月14日、15日两个交易日连续收获一字涨停,截至4月18日收盘,华联股份4月以来已经累计上涨29.74%。

近两年来,视频直播的迅速发展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文化业态,与之相应的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国内市场规模达116.3亿元,用户数达4.39亿。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间有数千直播间同时在线,用户数达数百万人次,以斗鱼为例,每天访问量高达1500万次,晚上高峰时段常有5000位主播同时在线开播。

根据国元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斗鱼TV估值10亿美元以上;虎牙估值25亿元以上;龙珠直播估值30亿元;战旗TV估值10亿元以上;熊猫直播估值25亿元。

欢聚时代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直播行业其实刚进入萌芽阶段,这种互动和交流的方式会是未来趋势,而且潜力广阔。”

内容瓶颈

资本流动的方向足以说明问题。然而,任何一个行业发展伊始,看似繁荣实则野蛮生长的局面之下,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才是最合理的发展逻辑,似乎还没有确切答案。

分析目前的视频移动直播市场不难发现,产品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整体陷于秀场模式和业务同质化,在这样野蛮生长的环境下,大家似乎都还处于摸索和试错阶段。

以曾经红极一时的“花椒”为例,上线之初,为了区别于其他应用,花椒主打“全民直播”来扩大用户群体和市场——显然想要走的是视频社交的路子。投资人周鸿祎亲自上阵宣传亦让其一度在社交平台掀起浪花,但热闹之后用户却难以长期留存,后来不得不悄然转型为美女秀场直播——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几乎是目前国内视频移动直播的多数派和“常态”。

在成本方面,中国带宽收费是按峰值计算,以最低的码率为800K来算,一个同时在线百万用户的直播平台,每个月仅带宽费用就能达到3000万到4000万元。“怎样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带宽费用也是视频直播行业未来需要探索的。”上述业内人士说。

此外,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网络直播仍然主要依靠广告与虚拟道具的销售。“目前广告和用户可以用虚拟物品表明喜恶‘打赏’是视频直播的主要两大营收来源。因此,内容变得至关重要,网红和明星IP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网络直播盈利模式范文2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二、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1.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2.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三、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四、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网络直播盈利模式范文3

又有一群人边吃外卖边对着直播视频打赏,颇有成就感地听着网络主播捏着嗲音说,“谢谢这位叫XXX的观众打赏的999朵玫瑰哟”。这样的场景总令人想到古代在青楼下簇拥着为让花魁们唱曲抚琴而争相把银子往上扔的恩客们。

在生活中,你也许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所有白富美都跟你没有任何关系。而在网络直播中,只要你花钱送上虚拟礼物,就有姑娘专门为你唱歌跳舞。于是,许多人在网络直播的平台上找到了失去已久的自信,这可能就是如今网络直播火爆的最重要原因。

从本质上而言,网络直播就相当于网络电视台,区别就在于电视节目往往都是录播好剪辑完毕的,而网络直播没存在录播。每个人都可以上直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持人、自己做节目。只要节目有特色有吸引力,人人都可以成为明星。

网络直播可以让每一个参与者即时和其他在线的观众一起交流,更可以和主播直接交流,主播则可以看见每一个观众发表的言论,互动性超强。这是别的载体难以拥有的特点。

而且,要实现以上这一切几乎零成本。不管你是想做主播还是去看直播,只要你有一台电脑就一切搞定了。对于网络直播平台来说,虽然直播的技术的确是门学问,但在社会分工化日益发达的时代,市场上已出现了专业提供直播技术的服务商,有现成的底层架构接口可开放给运营言,后者接入后就立时张罗起一个网络直播平台,行业门槛实在不高。

然而,网络直播行业发展得太快,泡沫也膨胀得太快,几乎是一瞬间就成为了互联网的红海。网络直播跟当时蜂拥而上的微博、团购、打车软件的发展一样,盈利闭环还未成熟就已露出了败相。

就目前的直播市场来说,为了吸引用户,短期内实现盈利,刷粉几乎成为了行业规则。实际上,直播平台的数据造假早就已经不需遮掩,甚至假到任何人一眼都能看出来。2015年WE队员微笑在斗鱼直播英雄联盟时,其显示观看人数竟然超过了13亿。自那时起,直播平台数据造假一事便已不是秘密。

直播平台的数据造假的真正隐忧是:网络直播才被舆论热议大半年,用户活跃度就已经下滑到必须靠全平台造假才能维持了吗?

作为直播界的鼻祖,美国的Meerkat在风行半年后就开始衰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搭载用户入口的Twitter不跟他玩了,用户不能在使用推特的时候分享到Meerkat的内容,Meerkat也就没有了用户。今年3月Meerkat被迫关闭。

作为追随者,国内的部分移动直播平台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有能力做成一个入口,可以吸引到足够的用户。熊猫TV不也号称砸钱迅速砸出了一个亿的用户吗?但是现有的直播平台是否能有着维系用户的能力。

如今国风直播平台约200家,相当多的一部分还没过A轮。而直播平台的盈利模式和手段仍然单一,过度依赖广告,打赏等方式完全无法回报如今的投资成本。但烧钱似乎已经成为部分直播平台继续下去的救命稻草。斗鱼带宽成本每月支出在3000万元左右,此外还需要砸钱养主播,媒体宣传等等各项支出智能依靠投融资来烧钱。烧钱,让直播如同一个鸡肋又如同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刷粉造假也正是行业整体盈利压力下的产物。

网络直播盈利模式范文4

我们的判断

毋庸讳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给传统纸媒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一直以来,我们对网络媒介高歌猛进式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缜密深入的思考,先后作出了两个判断:

早在2008年,尽管国内很多的传统纸媒(包括杭州日报在内)依然占据着强势的市场地位,但我们认识到,传统纸媒绝不能对新媒体的发展采取漠视观望的态度。相反,传统纸媒必须以最彻底的方式与网络融合,才有可能在新的发展时期再创辉煌。随后,世界报业的发展态势很快印证了这样的判断:

(1)2009年美国有100多家有着悠久历史的报纸或倒闭,或停止出版纸质版,改为只在网上出版。其中不乏久负盛名的百年大报。

(2)另一个纸媒帝国——日本,几张发行量雄踞世界前茅的大报,也首次出现集体性巨额亏损。令人瞠目的是,曾拥有800万发行量、被誉为世界第二大报的《朝日新闻》不仅在其创立的130年来首次出现赤字,而且这一数字竟高达100亿日元。

(3)据2010年新近公开的数据,美国2009年纸媒的总广告收入只有276亿美元,比2008年大幅下降了102亿美元。这个营收数额已经下滑至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显然,在网络的冲击下,纸媒的生存危机已经迫在眉睫。虽然眼下国内纸媒的日子还比较好过,但如果无视媒介发展的整体趋势,很可能会让自己措手不及,贻误战机。

2009年的上半年,我们又作出了第二个判断:终端移动化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最新趋势、必然趋势而且是主流趋势。这是正在向网络转型的传统纸媒必需高度关注的一个趋势。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而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也就是说,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增长速度及增长数量已经超过了用传统方式上网。这也是传统纸媒在制定自己的互联网战略时,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判断。

我们的应对

基于上述两个判断,杭州日报主动应对,推出了以下战略举措:

1. 提出“一报一网,报网合一”战略,兴办杭州日报网。

我们于2008年年底开始筹建杭州日报网,并于2009年3月7日正式上线运营。此前,国内的很多报纸或报业集团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但我们的杭州日报网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杭州日报网是杭州日报的同品牌网络,只为杭州日报服务。其次,我们并没有另起炉灶,另行招聘一个团队来办杭州日报网,而是通过全员转型,让杭州日报现有的编辑记者同时成为杭州日报网的编辑记者,最终实现以“一个编辑部,一套人马,同时运营两个媒介终端”的战略目标。“一报一网,报网合一”的核心内涵就是:在“杭州日报”整个品牌框架中,杭州日报与杭州日报网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共为一体,报即是网,网即是报,两种不同的终端介质形态“比翼齐飞”,共同为“杭州日报”这个品牌服务。而在网络发展初期,报纸的强大影响力给了其很大的扶持助益。

得益于“一报一网,报网合一”的框架优势,杭州日报网上线后,取得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杭州日报网的流量快速增长。仅用半年时间,单日最高独立ip访问量就突破了30万,日均独立ip访问量稳定在10万以上。一年后,单日最高独立ip访问量就突破了55万,日均独立ip访问量稳定在20万以上。这样的成长速度,在地方性的综合新闻网站是比较快的。这也说明,杭州日报网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

(2)杭州日报网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也初见成效。上线第一年的10个月,营收达到230万。而2010年1—10月,营收就达到了600多万,全年营收可以比2009年翻一番半。根据我们的测算,杭报网年运营成本在500万左右,所以,2010年杭报网已能够实现赢利。更重要的是,通过近两年的运作,网站已经找到了一些有望支撑持续发展的盈利点,这为今后杭州日报网探索成型的、系统的盈利模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创办“城市通”,打造“三合一”新型融媒体。

2009年下半年,在杭州日

网上线半年后,我们又注意到,网络终端的移动化即将成为新的主流趋势。所以,我们马不停蹄,开始调研,并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提出了我们的移动终端战略。

2010年3月7日,杭州城市通媒体有限公司宣告成立。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技术开发及内部测试,10月11日,杭州日报手机终端“城市通”正式面世,向社会公测。这标志着杭州日报成为真正意义上纸媒、电脑屏、手机屏“三合一”的新型融媒体。

“城市通”利用目前最新的3g无线技术,向手机用户提供城市生活的各类资讯服务,可以实现新闻实时、资讯实时查询。

这样,杭州日报的纸质终端、电脑终端、手机终端就像三驾马车般实现无缝对接,可以全天候、全时段有效覆盖受众。杭州日报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互联网战略也因之成型。

杭州日报自实施互联网战略以来,已经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平面媒体,颠覆性地转型成为融报纸、网络、手机为一体的全新媒体。很多报道,可以通过我们的3g直播车,在杭州日报网上以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实现实时播出。我们的手机终端“城市通”也可以进行同步报道,到次日一早,杭州日报的版面上则用传统方式再一次向受众传播报道。

未来的构想

目前,杭州日报的互联网战略正在以与时俱进、只争朝夕、大胆尝试的态势向前铺展。我们的努力方向是:继续探索报纸、网络、手机 “三合一”终端之间的互融、互促,并进而形成全新形态的媒介运营模式。展望未来,我们的重点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

1. 完善“三合一”运行

报纸、网络、手机三者合一的媒介终端,为媒体运营提供了极具想象力的空间。这三者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能够在不同的时点、空间为受众提供最符合其需求的资讯服务。而三者的融合、对接则可以实现最大范围的覆盖。目前,我们对报纸与网络之间的互动共融已经比较熟悉,新的课题就是要继续研究、探索、完善手机终端“城市通”与报纸及网络之间的“三合一”的运作模式。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三合一的报道策划

我们的新闻报道、新闻策划在实施之初,就立足于从三合一的终端来考虑问题。比如,2010年农历八月十八,我们对闻名天下的钱塘江潮水的报道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在现场安排了直播车,利用杭州日报网这个终端实时视频。同时,我们在城市通的新闻频道中图文报道。到了晚上,所有的资讯又被重新整合精炼,然后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

(2)三合一的人才保障

要想实现“三合一”的传播报道模式,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源。杭州日报有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编的精兵强将。而在我们的互联网战略施行了近两年后,通过实施“全员培训”、“全员转型”,我们也拥有了一批可以全天候、全功能“作战”的全媒体人才。杭州日报的记者彻底改变了拿着“一支笔,一个本子”出现在新闻现场的惯常形象,扛着摄像机、举着话筒、拿着无线上网笔记本出现在杭城大街小巷,进行采访报道的场景已经屡见不鲜。目前,杭州日报有三分之一的编辑记者已经成为具备摄像、主持、现场出镜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我们计划再用1—2年的时间,继续推行“全员培训”、“全员转型”,让70%以上的员工实现完美转型。

(3)三合一的机制配套

自“报网合一”后,杭州日报以一个编辑部同时运行两个终端,而这两种介质终端的性质、形态是大相径庭的。所以,经过认真调研、测算和研究,我们果断制定了两套流程和两套量化考评体系。这两套流程和考评体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从而在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上确保了有机融合,运行流畅。

另外,我们的城市通是以组建市场化公司的形式开展运营的,它的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相对独立,并与上述两套考评体系互有关联。

2. 确保技术先进性

技术对网络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对于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我们来说,技术本是我们的短板,我们必须付出更大的心力与资源来强化投入,保持关注,以确保技术的先进性。

(1)新闻直播车的定制及应用

在初步实现“三合一”终端的无缝对接、全方位覆盖后,我们率先定制购买了全国纸媒中第一辆集卫星、微波、3g三大传播方式于一身的新闻直播车。通过卫星信号

,我们的直播地域大大扩展。有了微波,摄像机无须拉线,在方圆1公里内、车辆无法靠近的地方也能采集新闻并传送回直播车;有了3g,在高楼密集、卫星信号被遮挡的地方,也照样可以即时进行热点新闻的滚动播报。比如,在2010杭州西湖国际烟花大会上,我们的直播车大显身手。新闻直播车在钱塘江主会场,全程同步对烟花大会现场进行了图文、视频直播。这次视频直播共有11595人次同时观看,创造了杭州日报网上线以来视频点击量的新高。

新闻直播车的潜力很大,它的应用将使我们“三合一”的终端框架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新闻运作上有了更大的可能。

(2)微博的开发及应用

微博是当下最火的互联网杀手级应用。我们已经与国内在微博方面做得最好的新浪网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杭州日报的微博应用。我们的微博,内嵌于“三合一”的融媒体大框架之中,不但将用作读者网民报料的信息通道,也可以成为记者快速发回现场报道的利器,还可以用来与我们的受众即时、深度的互动交流。

(3)“城市通”适配机型的拓展

目前,正处于公测阶段的“城市通”客户端的适配机型、适配品牌还没有实现全覆盖。接下来,我们要加快开发速度,尽快拓展“城市通”的适配机型,力争全面覆盖苹果、塞班、安卓、kjava等主流手机操作系统。

(4)ipad应用的开发

ipad的出现及热销,代表着一种新的媒介运营模式。目前,美国的很多知名媒体纷纷致力于搭建基于ipad(包括iphone)的媒介运营平台。我们也将在这方面紧跟趋势,投入资源,开发应用,以求让“三合一”的终端运作更加完善,更趋完美。

3. 开发盈利模式

对于我们的“三合一”新型融媒体来说,衡量这种模式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就是能否持续稳定地盈利。对于我们来说,要想让“三合一”的新型融媒体取得成功,就必须积极探索、开发、完善我们的盈利模式。目前我们的主要做法及思路如下:

(1)广告套餐

用打包套餐的方式来吸引广告投放。套餐不但包括报纸广告,也包括网络广告和手机广告。在具体形式上,不但可以平面广告,也可以视频广告等多种形式。

(2)植入平台

策划举行大量的报网互动活动,将其打造为植入式广告的最佳载体,吸引活动赞助,以广告、冠名、实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加以展现。

(3)收费模式

我们在“城市通”里提供多项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应用及服务,公测结束后,将通过微收费模式提供给广大市民。市民们花了微不足道的一点小钱,就可以得到超值的回报。而这些小钱积少成多,也可以累积成较为可观的收入。

(4)技术服务

通过我们现有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平台(杭州日报网和城市通),提供收费的技术服务,比如兴建网站,在城市通上定制专业化频道等。

(5)短信平台

利用城市通的平台,开发“短信投票”、“短信竞拍”、“短信点播”等应用,也采取微收费的模式,积少成多。

(6)电子商务

利用杭州日报直营的分布于全市各大区域的旺财超市,在杭州日报网上开设专营网店及淘宝店,并整合城市通资源,开展网络团购业务。

网络直播盈利模式范文5

随着“中星9号”的成功发射,直播卫星(direct broadcasting satellites,dbs)再次在国内引发热议。几年前人们还在认识直播星的覆盖、成本、容量优势,讨论其在带动相关产业 发展 上的意义,如今发展直播卫星是我国广电业发展的必然逐渐成为共识。美国directv、英国bskyb等的大踏步发展,更是或多或少让我们对当初没能抓住时机尽早发展直播卫星感到些许遗憾。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迹坚求通,钩深取极”的表述,意即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紧紧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深入探求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探求万事万物 规律 性的一个基本方法。那么我国的直播卫星在未来发展中“迹坚”之处何在,又如何“求通”呢?

确定盈利模式

“中星9号”的升空恰逢我国广电、电信领域的数字化浪潮,在有线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iptv等的重重包围下,为直播卫星的社会角色和业务范围作出定位,是使其能够“盈利”——既收获应有的社会效益,也获取较好的 经济 效益——的基本前提。

国外直播卫星电视大多为付费的商业频道,我国则不同,目前被定位为公益平台。卫星采购、发射及维护成本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一期48套标清数字节目、48套立体声数字广播和数据广播业务全部免收上星费,购置了终端接收设备的用户可免费接收。换句话说,作为完全出资人,国家对直播星一期建设的要求很明确,即扩大 农村 地区覆盖,解决全国已通电但广播电视不通达的20户以上 自然 村收听、收看的问题。WWw.133229.Com

国家“十五”规划要求解决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电覆盖,“十一五”规划则把这一要求提高到20户以上自然村。多年来,政府依靠地面推进“村村通”,这一做法初期取得了一定得效果,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最后5%左右的人口覆盖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利用直播星传输节目是提高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改进信号传输质量、避免与境外节目共星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政府首先把直播卫星定位为公益平台,计划调拨13亿专项资金支持直播星“村村通”的原因。

但细思量,这一定位还有许多值得推敲之处:首先,实现偏远地区人口覆盖意义固然重大,但放弃城市人口显然没能使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巨大的经济投入产生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第二,“中星9号”一期运营只使用了22个转发器中的4个,剩下的18个转发器长期闲置,不仅将面临资金压力,也让人对没能充分利用直播星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感到惋惜;第三,仅完成政府要求的“规定动作”并没能充分发挥直播星在大容量、交互、移动等方面的性能,而缺乏真正的直播星业务的广播电视业是不完整的;第四,从带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角度看,发展直播星及相关产业潜力巨大,如按全国20户以上的71.6万个自然村,每个村以20户、每台接收设备以300元 计算 ,仅“村村通”带来的终端硬件销售额就近43亿元,此外还有卫星制造、发射、维护,节目生产、销售,直播星增值服务等等产业链上巨大的“作为”空间。因此,直播卫星电视显然不能只是作为有线电视覆盖上的补充、解决偏远地区的“村村通”,也应该进入城市,参与数字电视市场的竞争;不能只是作为公益性的平台,而应定位于“公益平台+商业运营”,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皆有所获,从而摆脱依靠“输血”的状态,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直播卫星的管理、运营通常分为空间段和地面段两部分。空间段相对简单,主要负责卫星发射及运行测控;地面段负责的内容比较庞杂,包括接收终端、节目内容、用户体系、各类服务等等。空间段和地面段的运营关系构成了直播卫星不同的管理运营模式:合一运营,即卫星的正常运营、用户管理、售后服务各环节都是运营商独立运作,以美国为代表;分段运营,以欧洲为代表,欧洲各国有关卫星的法规不甚相同,因此一般都是各国卫星公司租用国际卫星组织的转发器,然后自行运营地面段。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直播卫星的空间段和地面段将分开运营。根据国家规划,空间段实施公司体制的市场化运营,2007年12月成立的 中国 直播卫星有限公司是直播星空间段运营的惟一主体(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各占50%股份);地面段则由广电系统负责。借鉴推行付费电视的经验,有关部门必须尽快明确地面段的运营主体和开办条件,并在开办主体、合作主体方面有所突破,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地面段运营竞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直播卫星电视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从“公益平台+商业运营”的定位出发,地面段也可以分为公益运营和商业运营两类。

目前公益部分采用“专营、专控”的方式运行,还没有涉及内容生产。问题在于,直播卫星电视应该不会永远只是地面频道和节目的上星,有朝一日直播卫星开办新的公益性频道靠什么运行?政府投入?还是广告?法国总统萨科齐今年初提出一项针对广播电视领域的动议,意欲打造可与bbc国际频道和cnn比肩的法语新闻频道。为了提升公共频道品质,禁止其播放广告,由此造成的每年6亿美元广告收入的流失,将通过对法国私营电视台广告收入、手机通信费或互联网接入服务费收税来弥补。公共电视台员工担心广告取消后收入将难以跟上,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为此,萨科齐已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研究法国公共广播电视取消广告后的资金来源问题。法国公共电视面临的问题中国也迟早要面临。公共广播电视中广告的口子一开,公众利益便难免受到商业的侵蚀,那么拒绝广告如又何生存?我国直播星作为公益平台如何运营的确需要认真研究。

商业运营部分则应按市场规律、行业提点和观众需求出发,实现通过“订制费+增值服务费”发展自身、服务公众。在节目销售方面,卫星直播电视要比有线电视更灵活。前者既可以将若干频道组合在一起打包(package)付费、也可以选择频道个别签约(premium)或者按次付费(ppv),价格亦可以依据频道和节目的质量分级;而后者则是捆绑销售,每年必须缴纳固定的收视费,为自己不喜欢的节目掏钱容易导致用户流失。

实现直播卫星电视商营部分“订制费+增值服务费”的盈利模式,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其对整个电视产业盈利模式的影响。电视的传输模式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三种,不同的传输模式有不同的盈利模式:无线主要靠广告,有线主要靠收视费,直播星主要靠订制费。我国已有的无线和有线电视基本上属于免费收看(有线电视的收视费只是一种象征性收费),近30年来,媒体依赖垄断性资源在相对封闭的经营环境中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行。这种单一结构的盈利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广告市场总量有限,一旦广告市场告别高速发展或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电视媒体的收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二是媒体经营开拓的重点一旦集中于广告,难免会忽略对内容的挖掘和新技术的探求,我国电视业节目市场迟迟培育不起来和数字技术推进的不尽如人意,不能不说与单一的赢利模式没有关系。国际上成熟的直播卫星产业多数由用户付费支撑,大容量、多样化的内容和互动性的服务使付费电视的现实产出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电视广告。面对不进则退,甚至是进得慢则退的国际媒体竞争态势,中国广电业迫切需要增强自身实力迎接挑战,而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是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已经习惯于免费或低收费的无线和有线电视来说,改变既有的盈利模式绝非易事,而直播卫星电视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如果能在最初定位时恰当地把握好盈利模式,将有可能带来整个产业链条的深刻变革,促成电视业结构更为合理的“广告收入+收视/订制费+增值服务收入”多元盈利模式。

处理竞合关系

直播卫星电视必然带来收视市场的重新分割,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有线电视受到的冲击最大。的确,直播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存在不可回避的竞争关系,两者的市场交集明显。长期以来,以一地一网模式发展的有线电视一直没有竞争对手,虽然国家目前把直播星作为有线的延伸和补充,但有线已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按照目前的态势看,广电部门有意借直播星的技术准备和运营磨合,为有线再保留一段发展时间。如果说这是因为有线电视正处于数字化的关键阶段,还可以理解,但若意欲长期通过行政指令规定二者的竞争空间和业务领域,最终会错失产业发展的契机。毕竟,竞争并不仅仅来自广电业内部。

当前,全球有三个较为普及的信息入户终端:电视机、计算机和手机。广电、电信、互联网等行业拓展业务、掌握终端、争夺用户、占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电信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正在由通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为了能在未来的“三网融合”中取得优势地位,电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利用“村村通”工程的契机,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地区的光纤 网络 建设,开展iptv实验等等。一旦政策放开,若广电地面网络和卫星只能传输广播电视基本业务,不具有综合数据业务能力,电信网络便能够以“装电信宽带,能打电话、上网、看电视,还能享受综合服务”的优势,将广电用户转化为自己的用户。互联网 企业 则跃跃欲试,不仅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的终端,还力图凭借自身内容丰富、数字化程度高的优势把电视机、手机作为自己的终端。

然而,这些依旧不是竞争态势的全部。

英国的经历颇值得借鉴。长期以来,公营的bbc与商营的itv(英国独立电视台)竞争激烈,并逐渐形成了bbc1台对itv、bbc2台对第4频道的双头垄断体系。随着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电视的 发展 ,情况发生了变化。1990年天空卫视与bsb合并为bskyb,默多克成为bskyb的最大股东,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花较少的钱收看公共电视台节目的习惯,愿意花订制费收看bskyb的节目。bbc和itv终于意识到他们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对方,而是那些想尽办法去赢得观众的国际商业媒体,而此时bskyb已经从他们手中抢走了大量的用户。

英国的经历提醒我们,切不可缺乏战略眼光,人为地压缩自身的发展空间,为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使整个行业陷入内耗局面。有线 网络 整合就是一个教训,尽管已经进行了多年且耗资巨大,但目前仍是一张没有互连互通的散网,毫无整体优势;“三网融合”也值得反思,不少国家在天上也初步实现了三网合一,而我们还在因为不同部门的利益难以调和而裹足不前。我国广电业应该一开始就将事业的发展置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加以考量,既要积极竞争,也应善于合作,要在竞争与合作中增强行业的总体实力。有关部门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试图将卫星与地面的优势结合起来,走联合发展战略。但这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技术上如何将机顶盒做成“地面+卫星”双模产品,或者通过电视一体机实现双模接收?直播星与有线的成本相差甚大,利益如何分配?两者联合,会不会因缺乏竞争丧失活力并伤害公众利益?等等。

直播卫星的发展还需要许多“合作”。节目制作及提供商、节目集成及播出机构之间需要合作,设备与软件的制造商以及网络建造和运营商之间需要合作,广电、电信、互联网也需要合作……,这样才能使产业链条顺畅,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实现政策法规匹配

直播卫星电视发展十余年来,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数十个国家都开展了dth(direct-to-home)业务。各国政府也都适时修改相关法规或出台政策,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在我国,有线电视在政策法规上得到了很多支持:《广播电视有线数字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更多体现出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三部委(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为鼓励有线数字化的积极性,在税收、财政上给予了一定的照顾……而直播卫星电视的发展却首先面临着是否合法的问题。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129号令)及其《实施细则》,明确指出:未经许可从事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均属违法行为,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传送电视节目,必须取得接收许可证;禁止利用各种传输载体向居民住宅传送境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卫星电视广播节目。从该规定出台的背景看,其监管的核心重点主要在“境外频道”,因为当时我国没有上星节目,卫星地面接收设备接收到的都是境外节目。但“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客观上限制了直播星的发展,致使十几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几近于零。因此,有关部门已着手进行129号令的修订,这是直播星正常运营的基本前提。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此次修订有必要为直播星的商业运营预留下发展空间,否则政策滞后将使已经落后一大截的我国直播星事业越落越远。

商业运营部分首先面临着凭借什么吸引用户掏“订制费”的问题。对于包括直播星在内的整个数字电视产业来说,内容是盈利之本。直播卫星电视对节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很高,没有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内容,付费收视就无法实现。这在有线电视数字化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有关部门靠付费电视推动有线数字化的设想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原因说白了就是用户对现有的付费频道的内容不买账,这才有了“青岛模式”、“佛山模式”带有政府色彩的整体置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美等国家直播卫星电视恰恰就是依靠的内容赢得一席之地的。比如bskyb将市场细分,对200多个频道实施专业化定位,其中,定位于原创节目和剧集的天空1频道、侧重关注重大国际时事的天空新闻的、长于提供赛事直播的天空 体育 以及天空电影类频道最受用户欢迎。bskyb丰富而细分的内容获得了回报,上一财年(截至2007年6月)订户接近860万户,成长率约5%,本财年(2007/2008)仅第一季度公司总收入就达11.85亿美元,同比增长11%。

可见,必须大力解决广电业内容市场发育不良,内容生产和发行机制残缺不全,内容管制手段相对僵化,内容经营在经营活动中所占比重不足等问题,否则直播星靠订制费运营的设想就无法实现。其实,有关部门早已意识到了内容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特别是2004年的《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 企业 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允许外资媒体公司入股 中国 的广电节目制作经营企业,开展节目制作发行业务。但是几年过去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分析原因,与节目平台、传输平台开放程度不配套相关。可见,单纯鼓励内容生产、交易还不够,政策出台还要讲究配套。另外,在制度供给上还应改变以往“鼓励”、“提倡”等偏“虚”特点,通过一些具体的规定加大可执行性。比如英国政府早在1987年出台了一项规定,要求国内两大广电垄断媒体组织bbc和itv播出的节目中必须有25%来自独立制作公司。几十年来该节目配额政策有效地保证了电视节目在形态、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多样化,并有助于bbc和itv在竞争中保持活力,值得我们在为直播星发展供给制度时借鉴。总之,要尽快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在保证公益平台不受侵害的基础上,打破媒介资源垄断,改变我国电视业传统的“前店后厂”的生产方式和“自产自销”的播出方式,推动社会力量介入直播星的节目制作,打造公开、公平和畅通方便的市场环境,完善节目市场和流通渠道。

直播卫星产业的另一个盈利点是增值服务。在这方面,特别需要通过政策、法规推动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因为新技术及其应用直接影响着增值服务的种类与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积极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其转换成巨大的现实效益。2007年美国两大直播星公司directv和echostar就通过开展高清电视业务赢得了订户数的迅速增长。目前美国直播星用户已占到电视家庭的1/3,在与有线电视的竞争中已经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就我国直播星的发展策略来说,用好节目推动其发展这一国际上普遍的发展思路不一定最快见效,因为在中国,相对稀缺的高质量原创内容集中在开路频道中,因此通过为用户提供包括节目预约、节目背景信息、逛商店、银行、交友、游戏、公共信息、远程 教育 和 电子 邮件等增值服务寻找盈利空间未尝不可作为一个发展思路。这就需要用政策推动宽带、移动性、交互、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网络直播盈利模式范文6

当下的国内互联网行业,在线直播已经成为最受资本追捧的又一个风口。市场规模之大、用户人群之多、商业变现能力之强,都成为资本青睐的理由。但这个如日中天的行业中却涌动着巨大的泡沫,这不仅意味着投资者面临高风险,还潜藏着对国内资本市场秩序的威胁。

有多火,有多滥

平均3小时就有一款新软件上线

据了解,国内在线直播平台兴起于2013年,当年全国直播平台投资估算额为1.7亿元,此后,直播平台投资和发展逐渐进入爆发期,2014年行业投资估算额为7.9亿元,2015年达到23.7亿元,增长率近300%。据媒体报道,从2016年5月起,平均每3个小时就有一款新的直播软件上线。

第三方数据调查机构艾媒咨询的《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专题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其中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达到2亿人,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其中娱乐内容直播占比达到50.2%。

目前,国内在线直播主要分为游戏直播、秀场直播和移动直播3大类。其中,游戏直播兴起时间最早,主要针对网络游戏用户;秀场直播主要是主播在室内固定场景下通过电脑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直播;移动直播则指的是主播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景下直播任何自己希望表达的内容。相较而言,移动直播的内容更为包罗万象,也更能满足看客们的窥视和猎奇心态,有人直播吃饭,便有人收看吃饭;有人直播上厕所,便有人观看上厕所……甚至交警执法、万科股东大会也成了移动直播的内容。也正因为这样,今年以来,移动直播这一形态发展越来越迅速,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在线直播尤其移动直播可以说是自媒体继微博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微博时代赋予了草根阶层通过文字和图片表达自我的权利,推动了自媒体时代的开启;在线直播则将文字和图片的表达进阶为不可编辑的视频形式,这种表达更加直接、内容更加丰富,也可以将其看作自媒体时代进入了新阶段的标志。

怎么赏,怎么赚

变现能力靠粉丝打赏分成

不同于传统视频网站以广告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在线直播从一开始就将盈利模式建立在其社交属性和交互性上。

据了解,目前直播行业的盈利主要依靠用户向平台购买虚拟礼品为主播打赏,再由平台与主播进行分成的模式。一般来说,平台与主播的分成比例为7∶3。主播得到的打赏越多,其与平台的收入也就越多。但是,各平台推出的打赏礼品价格高低不等,落差也较为悬殊。以时下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移动直播平台“映客”为例,该平台最贵的礼品是价值人民币1314元的“游艇”,最便宜的则有价值1元的啤酒、樱花、西瓜等。

随着国内在线直播行业越来越火,一些知名主播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据了解,从2014年初到2015年,游戏主播的身价经历了火箭式上涨,普遍获得了10倍以上的增长,有的身价已经超过2000万元。有的演艺界人士表示,游戏主播目前的身价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一线明星的水准。

“对直播平台来说,用户和流量意味着变现能力的高低。尤其在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做主播的自媒体时代,高流量就意味着关注度高,而高关注度就意味着在线直播行业除了社交之外的其他属性得到了被放大的空间,其他盈利模式也有了被探索的可能。”“映客”公关总监邓唐斐说。

营销是在线直播平台在社交之后被资本和市场发掘的一个重要功能。目前,一些商家开始注意到知名主播们的影响力。对于商家来说,这些主播由于粉丝多、自带流量大,邀请他们到商业活动现场进行直播,其话题性和传播效率都将具有强大的商业变现能力。“但对于一些知名主播来说,参加商业活动的收入还不如平时直播中收几台‘飞机’‘游艇’挣得多,所以主播们的身价也是越来越高。”一位直播行业从业者说。

6月21日,东风汽车(7.890, 0.19, 2.47%)就邀请了100位知名主播现场直播了新车“风光580”在海南博鳌的上市活动,场外同时在线的网友一度达到500万之多。

一些传统媒体也借由直播平台为自己的节目进行营销,如湖南卫视近期与多个直播平台合作直播了《全员加速中》《透鲜滴星期天》等节目的录制,在电视行业中被广泛推崇为有别于传统宣传方式的营销创新。

此外,在直播节目中植入广告的做法也越来越多。2016年欧洲杯期间,“一直播”就邀请了一些明星主播到比赛现场进行赛后点评直播,并在直播视频中植入了广告。“但就整个行业而言,平台与主播进行打赏分成仍然是最主要的盈利模式,这实际上也反映出在线直播行业对用户流量非常依赖,行业的商业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一下科技”联合创始人雷涛说。

谁在播,谁在看

直播数据造假成风扰乱行业秩序

那么,到底都是什么样的人在玩直播?又是什么样的人在做花钱打赏的忠实粉丝?

据了解,目前绝大部分在线直播的用户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低收入群体和缺少经济实力的年轻群体,大城市白领阶层和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群参与较少。这样的人群又如何消费得起动辄价值百元甚至千元的“游艇”“飞机”“赛车”呢?

2015年,某主播在“斗鱼”平台直播游戏“英雄联盟”时,聊天室显示观看人数竟然超过了13亿,直播平台数据造假从此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当前,这样的操作正在变得批量化和规模化。在淘宝网上有很多以“涨粉”“包热门”为关键词的卖家。某家淘宝店铺里对某直播平台的涨粉价格明码标价,1元可以换取2万粉丝,10元可以换取5500人气(即进直播间观看的人数),持续点亮飘心10分钟。目前该店铺的成交量已经高达2万多单。

刷流水同样也是一个关键的运营造假手段。一些直播平台的热门主播会由专门团队或者经纪公司帮忙运作,由团队或经纪公司大批量向直播平台充值,再将充值换得的虚拟货币用于自己旗下的主播账号,随后主播的收入则由经纪公司与直播平台五五分成。在这个过程中,经纪公司并没有经济损失,却捧红了自己旗下的主播,主播还可以通过参与线下商业活动为经纪公司赚更多钱,直播平台也得到了大量优质数据。“由此可知,直播行业刷流水数据造假并不是一方所为,直播平台、主播经纪公司、主播均参与其中,心照不宣的默契打造了一条直播行业造假产业链。”一位从业者说。

业内人士表示,直播数据造假的动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播或主播经纪公司为了捧红主播,制造某主播在线人气旺的假象,从而让普通用户因主播的高流量而产生好奇心,进入聊天室后又出于从众心态进行打赏,进而获取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直播平台的宽带和运营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除了直播本身的成本,存储历史直播内容也加大了成本支出,一线直播平台每月的带宽成本都在2000万元上下。有的直播平台为了收回成本、增加盈利,则通过虚高人气和流量吸引投资者的注意,从而获取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