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特征范文1
关键词:工业设计;城市公共设施;人文关怀;地域特色
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设施已经不仅满足功能单一、使用性强等特点,也要在品味与品质上追求完美,这是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写实。但是也与其现状和现实发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冲突,如在建设决策、规划、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了严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症结就是在其设计理念中缺乏创新和科学管理。因此,结合国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本文基于工业设计的视角,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价值、特征、理念、方法等进行研讨,希望对于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1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价值
各国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价值都有比较成熟的认可度。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了城市所有的设施,人们通过感知对其外形和质量进行评价,可以得到美学感受;也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可以将公共绿地、广场、道路等很好地搭配和呈现,使其具有功能和视觉的完美统一效果;还有的学者认为,不仅是公共绿地,还有巷弄、庭院等,都应包含在公共设施内。综上,首先应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涵义给予明确的定论——即包含了向社会开放的文化、交通、体育、办公、金融、商业等,涵盖在公共场所范围内的所有设备和设施。公共设施与人们的户外活动紧密相连,随着城市活动日益丰富,就连桌椅板凳等细枝末节都已成为公共设施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公园内的设计不仅可以让人休闲,还能够用来休憩、娱乐。诸如废物箱、饮水器等的外观设计都有了明显改观,成为人们既可使用又可欣赏的服务设施[1]。新的信息技术,如触摸式多媒体、数字咨询服务及大屏幕数字电视等的演进,让街头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数字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完善了服务功能,展现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升了城市建设的品味,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经济水平、社会福利的综合体现。公共设施的设计水平与城市空间环境、形态等息息相关。艺术的处理、合理的规划,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利用和人们的活动方式。这是对城市大多数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的领域。优秀的公共设施建设和设计能够将原有的不和谐、不合理元素加以协调和整合,让城市公共空间变得舒适,让城市真正成为宜居城市。随着城市文化建设加快,城市的环境逐渐成为动态发展的巨大载体,内含巨量的物质、精神层面的变化,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内容,公共设施要考虑的不仅是使用,还有精神文化的追求,以及城市特有的精神面貌和人文高度的体现。
2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的功能是由在人们在活动时从公共场所获得的所有需求的意念中体现的,因为功能性原则是设计原则中最重要的内容。功能性的完善设计可以让人们在享受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城市公共设施在利用工业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设计时,应从城市建设、市民需求、文化品味、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如公共设施的形态设计、施工技术等,还有材料采买、成本核算等加以考虑,并且针对工程建设的风险进行安全方面的设计,图1所示为城市公共设施环形设计层次。城市公共设施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任何设计思路均要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强调的是为人的需求服务,这是设计的最初目的,也是根本要求。将设计与功能性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是工业设计中融入人性的突出特征。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使用者,本着工业设计思想的设计思路,加以人的思维的创新,是理想变为现实的必由之路。运用工业设计思维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要遵循形态美的原则,是要遵循的基本规律。用美来指导设计创作活动,运用美的法则,创造美的产品。
3城市公共设施的工业设计特征
3.1融合性工业设计并非等同于工程技术设计。应用于城市公共设施中工业设计,是运用机械技术的手段实现美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科技手段不断发展,工业设计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产品、视觉、环境等几大领域,加入了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予以介入,将人的需要、美感等融入到其中,使其成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产物,并给人方便、舒适的感觉。3.2协调性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产品一般都是以独立的形式呈现的,相互之间具有协调关系。例如街道设施应围绕街道的商业、文化、交通等系统进行设计,相互应具备内在联系[2]。这需要从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杜绝各自孤立的现象。最终设计的理想效果是将公共设施与整个环境有机联系在一起,烘托出城市整体风格和特征,用色彩和风格征服每个看到它们的人,让城市显得魅力无穷。3.3功能性运用工业设计的理念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要注重功能的特性,满足不同活动和不同需求。明确公共设施的功能是为了人的活动而设置的,首先要对人的活动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公共设施类型;其次,在使用功能、工学要求等方面要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例如垃圾箱的开口设计,如何才能便于人们抛掷废物时不会由于开口太大而影响污染物的储存,同时又能够防止蚊蝇侵害,以及防雨、美观、清洁方便等。3.4强化性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就是将产品进行美化和功能的加强,通过造型、色彩、工艺等技术加以构思、创意和实现。对于城市公共设施中城市景观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让设施发挥功能,还具有装饰效果,将城市整体空间的品质加以创新和提升。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共设施就十分注重美化,有的装饰甚至出自名家之手。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对街区、局部等进行设计和探索,将重新构建出一个集都市特征、文化、品味于一身的新型现代化都市的优美环境。3.5经济性工业设计的最后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性。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赋予的是产品的生产创造力,因此出于对材料的再造和制造工艺的把握,部分可以通过批量化生产降低成本,是工业设计给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优势。例如将汽车站分级设计时,一类站拥有起点、终点等,二类站是客流量较小的站,三类站是不重要的站,按照等级进行相应建设,还可为广告投放留下足够空间,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3,4]。
4城市公共设施的工业设计理念
4.1注重相互协调首先要注重与整体环境的协调。要从视觉要求出发,对公共设施的位置、尺度、造型等进行设计,务求融合于城市景观环境中,衬托城市独特风景;第二要与建筑物相协调。不要分割建筑物的造型与基调;第三要与市政设施相协调。如与候车亭、电话亭、道路指示牌等相协调,起到艺术点缀的作用;第四要与城市绿化相协调。注重视觉效果,按照公共设施的功能配备不同的绿地景观,隐喻时代精神,表现城市气质,体现市民文化。4.2融入人文关怀为公共设施注入人文关怀,也是将工业设计理念引入城市设施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形式和功能的设计,将人性化的因素注入其中,使其能够为人所用,具有个性、情趣和生命。除了实用和经济,人的特殊需要应在设施的功能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要展示城市公共设施对普遍人群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需求的满足,帮助人与设施之间建立和谐关系,使得公共设施达到布局合理、充满人文关怀的境界[5]。4.3尊重地域特色根据地形地貌、地理环境等,使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这是公共设施设计时需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巧妙运用地域特色和自然资源,为公共设施增添趣味。一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发展历程、人文景观、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均有不同,公共设施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上述要素,深入挖掘城市的本土特点,根据地域化特征,将居住、建筑等进行有机结合。图2所示为结合某市特色,将公共设施与街道进行有机结合的示意图。综上,将公共设施与环境协调一致地加以设计,使公共设施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与城市环境相呼应,充分体现城市魅力。力求整体风格统一、协调,让城市公共设施成为城市的风景线,给予城市人文、自然、文化的韵味,并迎合城市品味,在基调上做相应调整[6]。
5结语
城市设计特征范文2
设计空间的文化特征并进行多方面的价值判断,提出新见。关键词:展示设计文化特征网络传播
一 信息时代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
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虚拟的展示空间,虽然虚拟空间还不会取代实体空间的存在,但是,强大的技术力量已经重构了人们的设计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成为数字时代的展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各种数码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广泛运用于展示设计空间,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诉求,新的诉求导致了展示设计空间的新变革。
1 信息时代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突出特点
(1)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与广泛使用。其作用首先是参观者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大大扩充了信息的容量。其次,展示空间面积节约,在空间心理体验上,虚拟空间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从参观者的视角、路径和情节上都具有现实空间中所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从而带给人们更加真实的心理体验。
(2)展示策划、设计与主题相结合更加密切。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世界博览会的展示设计上,例如“200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20个国家参加,每个国家以世博会主题为依据,各自进行演绎,把该国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技巧与智慧、与社会和平共处的文化和文明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传达,可谓全球人类文化艺术交流的大聚会。
(3)“人性化”是人文展示设计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所说的“人性”就是人文关怀,体现在人文展示空间中就要关注其人的生存发展、以人的需求为依据、以人的感受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的场所”,至此,人文关怀精神是人文展示空间艺术的本质要求。
当今,展示设计艺术已经完全走出了传统造物活动的概念,展示空间所呈现的生态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各方面的功能,有更多的关注文化和信息对于环境、对于社会、对于人所产生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调和了现代社会的诸多矛盾,而本质却是不断向自然秩序系统的靠拢,体现对人类的更多尊重,更深入透视人类真实的本性和需要,不是要试图征服自然,甚至也不是模仿自然,而是彰显人文精神。
2 网络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文化特征
以网络为媒介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作为信息时代视觉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当下,它借助网络优势以其强大的传播威力和传播功能,营造出信息时代特有的文化情势和文化氛围,形成了比过去任何一个传统公共领域都庞大的“虚拟空间”,甚至已经超越其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界域,成为数字化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存在方式和消费方式,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1)高效快捷与文化时尚
网络展示空间作为一个信息资源和交流的公共平台,任何与主题关联之信息都能方便地进行检索和调取。从心理学上受众普遍具有推崇尚新的心理需求,网络展示空间传播速度快、时效性与针对性强,传播者总能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送着大量新鲜而又生动的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并始终保持向受众提供与展示内容对应的新信息、新思想,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可见,网络展示空间体现出高效快捷、文化时尚的特征。
(2)多元化与共享性
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全球化共享的公共系统,多元化是网络传播的根本特征,网络展示活动的信息传播方式分散了媒介的话语霸权,使展示传播呈现多元共享的特征,这也是网络信息传播系统不同于传统实体空间传播体系的重大区别。而且各种文化形式多元并存,不论背景如何、表现形式怎样,人们都难以区分网络中人和事的真实情况和具体身份,不同区域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机会在网上获得与主题相关的展示空间,极大地促进不同民族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实现文化信息的无阻碍化传播,促使各种文化资源的全球化,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共享,增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多元化、共享性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3)开放性与大众化
网络展示空间传播属于大众传播,其一,网络展示空间拥有大量与主题关联的文化信息,适应并满足不同受众可能的文化需要,为更多的受众所选择。其二,网络展示空间技术的日益成熟、普及,加速文化对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大众化。其三,网络展示传播为受众提供一个公共的空间,开放给所有公众传递不同信息,容纳多样的意见。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它展示了十分宽容的姿态,既支持政府信息和各种公共信息,也允许一些匿名信息的表达、,使大众自由地参与到公共空间中来,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这里围绕主题内外交流碰撞,既展现了传者和受者个人的独特风格又集聚大众智慧,这种展示信息的开放性和大众化正是社会公共文化的鲜明特色。
(4)多向化与广泛性
网络展示传播不论演绎何种主题,传播活动均具有大众传播所定义的特点,传播路径都是信息多向交流的过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模糊了传受之间的界限。从理论上,网民“受众”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不论其年龄、性别、职业、国别有何不同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相应的主题文化对话。网络的内在动力是将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挖掘了个人的积极性,广大“受众”所贡献的智慧和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影响,就替代了传统展示信息传播由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地释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潜能。因此,网络展示传播真正实现了参与者的信息交流,与传统展示单向传播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受关系,使普通大众成为真正意义上提供自由展示、交流信息的平台。大众文化在这样的传播形式推动下,拓展其新的传播途径和手段,使得传播、交流和利用更加广泛。
网络展示空间传播作为视觉文化的新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受众。当下,它已超越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界域,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展示方式。然而,与传统媒体相比,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网络媒介和以实体空间为展示传统媒介之间尚不具备整体的取代性。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和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之间相互依存、互相推动,仍然以不同的方式服务于社会,满足不同的文化消费群体。
二 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的演变与发展
目前,众多学者对于展示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博会的空间设计方面。世博会是国际性大型人文展示活动,有以下鲜明特征:突出国家民族文化,强调展示艺术氛围,大量采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追求文化、商业、休闲、娱乐的一体化。虽然各博览会主题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参展者不论国籍、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相互间不带有歧见,不带敌意,即使在战争期间,人类也乐意用这种形式为谋求各自的目标走到一起。当今,世博会已成为展示世界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发展成就的大型国际性博览盛会,是国家和地区形象的整体展示,举办世博会已成为一个地区的社会文明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1851―1900),其主要特征是欧洲文化的异域再现,对欧洲文明的伴奏与强烈的自我表达是早期博览会的基调,举办的著名大型国际博览会有:1、1851年水晶宫展览活动――由英国政府主办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博览会――万国产业成果博览会,出现了像水晶宫这样的杰出展览建筑作品。2、1889巴黎国际博览会――埃菲尔铁塔作为最著名的展览建筑成为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标志。然而,
1904年的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和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并不成功,之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经济的萧条使国际博览会的举行中断了十年,展示设计空间发展的第一阶段结束。如果从制度、社会与经济的角度探讨博览会演进的历史,我们发现,1851年英国万国博览会所宣示的目标――增进商贸以促进无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追求和平、展示其国力与工业技术――可以作为考察往后百年间各国博览会性质的框架。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1915-1939),这个阶段有影响力的博览会有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和192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在这两次展会上以装饰艺术风格为设计主流,成为展示设计空间原则探索的起点。
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纪的进步”世界博览会,本次博览会首次出现以主题的形式(主题为“世纪的进步”)举办盛会。同时,博览会展示了一系列新型试验性建筑,诸多建筑大师在世博会上都留下了经典之作,有些甚至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阶段,各国参加国际博览会的目的更多是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世博会范围从技术、产业转向艺术以及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世博会的功能从单纯的工业产品展示会演变为综合性的城市活动。
第三阶段.成熟时期(1958-1990),经过50年代战后经济的复苏,
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和未来的发展充满着自信和幻想。建设的展示馆不仅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更是体现当时建筑设计艺术和造型艺术的进步。到了60年代以后,现代设计渐趋成熟,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这为展示设计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1970年的大阪博览会许多展馆都大量使用视频技术和仿真的手段带给参观者以真实新奇的体验,许多展示更是受到娱乐文化的影响,大阪博览会以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独特的展馆设计和公共娱乐特征成为九十年代以前最成功的大型博览会之一。
第四阶段.全新时期(1990-今),进入90年代以后,博览会设计进入发展的全新时期。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博览会展示设计空间转向对于多元文化的发掘和信息传达互动的方式发展,其策划的重心和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炫耀辉煌成就转向对“人文”、“人性”的思索和探究,博览会更加关注人类自身及其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就共同关注的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的论坛,
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例如,1992年塞维利亚博览会的主题是“发现的时代”;1998年里斯本博览会的主题是“海洋,留给未来的遗产”。2000年汉诺威博览会,主题是“人・自然・科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特征是强化主题思想,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将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当代展示设计空间发展的新贡献给予世人警示:人们认识到科技的进步及其应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然而也带给了自然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这一严峻问题。因此,世博会设计更多的强调人们如何在关怀自己的同时,以科学为手段与自然共同生存,这也是整个时代的共同课题,凸现当代展示设计以强化“主题化”为时代特征不断演变。
如果从思想交汇和文化交融的角度梳理人文展示设计空间,那么首次具有明确主题的世博会是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从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到1933年之间举办的所有博览会设计并无主题,当时全球正处于殖民统治时期,出于人类对资源和财富产生极度的渴求和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各个国家把举办世界博览会作为炫耀本国实力的途径,甚至表现出人定胜天的张狂。伴随美国从经济萧条中开始复苏,为庆祝芝加哥建市100周年,美国于1933年举办了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本届博览会设计正式提出了“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主题,此后各届世界博览会都有确定的主题。我国举力止海2010年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可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紧扣主题,体现对于人类城市发展未来“和谐城市”的探索。
展示空间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出现的新课题,不断向“主题化”发展,这种强化展示主题的新变化,是当代国际博览会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典型特征,标志着展示空间发展迈入全新时期的成熟阶段。
三 结语
纵观博览会史,人文展示设计空间在视觉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传播角色,如果说后工业前期现代主义观念的冲击使展示设计的思潮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90年代以后的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更加注重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主题,展示设计的特点是不再追求高大,而是更加注重个性。作为表达理念的手段,20世纪不断发达的电子影像技术、音响技术又成为博览设计的主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也就是说人们来到博览会不是像以往那样为了去看大量的“实物”,而是体验由高度发达的电子化虚拟空间,同时,这种依靠电子技术形成的信息化空间通过世博会的主题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不论是各类大小专题展览会、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还是世界博览会都紧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以及“历史与未来”四大和谐主题,遵循的理念就是科技办展,体现人文精神。今天,人文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宏观层面和哲学层面看至少有其二:
1 网络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博览会特有的亲临现场的吸引力。因此,很多人质疑展览设计媒介会逐渐为电子媒介和电视媒介所取代。新的技术在今天网络社会中不可能也不需要等待5年进行集中展示,而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因此世博会只有亲临现场才能见到展品的方式受到巨大的挑战。
2 在设计转向非物质时代,人文展示空间设计艺术追求体验性表达语言、多元化价值。不同的设计活动和思想会使建造的空间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人塑造空间、空间影响人”是反向的过程,人的行为是嵌入在物质的当然也是社会的、文化的、感知的情境之中,也即设计观念从简单的、客体的“物”的生产转化为了“事”的创造活动,强调个人体验行为的不确定性使设计脱离物质性层面,在时空的转换中走向精神价值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美]大卫・德尼:戚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5-180
城市设计特征范文3
郑州文化解读
郑州,简称“郑”,是河南省会,地处中原大地的黄河之滨,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早在黄帝时期,在郑州一带就出现过最早的城市群落。3600年前,商汤王朝也定都郑州,使郑州成为了中国的第古都。在此后的几千年发展中,逐渐积累起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包含天下第一寺的少林寺、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道教建筑群中的中岳庙等,也诞生了许由、列子、韩非子、白居易、杜甫等贤达。进入近代之后,1923年的二七,将这座古老的城市又一次聚焦在了历史的闪光灯下,二七纪念塔则永远铭记着这一光辉的时刻。1954年,郑州成为了河南的省会,多条铁路动脉的交汇,使郑州的城市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国内的一线大城市。而文化发展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了新的突破。一方面,郑州立足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各种文化品牌,如黄帝故里祭祖大典、客家拜祖文化、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郑开国际马拉松比赛等。另一方面,郑州市也积极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使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可以说,如今的郑州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有着广阔的文化发展前景和空间。
具有郑州文化特色的城市礼品设计途径
1.树立融合意识
无论是郑州的文化发展,还是城市礼品设计,两者的发展都是自成体系的,分属于不同的系统。现在要求设计出具有郑州文化特色的城市礼品,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融合。只有两者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所以需要设计者首先要树立起一种融合意识。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融入时代环境。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单独存在,所以城市礼品的设计,要体现出对时代的发展和关注,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既可以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望,也可以是对当下时代现实的反映,还可以使对未来时代的展望,这种对时代感的强调,对于设计风格和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其次是融合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是区分不同城市礼品间最为鲜明的特色,需要设计者将这种特色以艺术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具象化、实用化。比如少林寺的禅文化,其本身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体现在礼品设计中,就是要营造出一种静寂、素雅的感觉。虽然一件或几件作品难以对其进行深入而全面的阐释,但是至少要表现出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最后是融入情感体验。艺术设计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形式演绎,而是一种情感的抒发,特别是礼品设计所具有的功能性特征,很容易让设计者陷入到“唯形式论”的误区。所以要求设计者还是要以遵循艺术设计本质规律为前提,充分融入自身的情感,包含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和认可,对设计本身的热爱等等,方能将本地文化和设计真正融合在一起。
2.明确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的明确,是整个设计方向的重要保证。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设计富含郑州文化特色的礼品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独特性。既然是郑州的礼品,那么就要让人们一眼就看出这是来自郑州的,具有郑州特色。所以在设计素材的选择、设计元素的运用过程中,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如郑州的标志性建筑、历史文化名人、特色小吃、民俗故事等,都可以作为设计主体而运用于礼品设计中去。其次是实用性。随着当代人审美经验的丰富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对于产品的实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那些纯粹观赏的礼品已经难以再对购买者产生吸引力。以少林寺为例,之前对于少林寺文化的运用,多是直观的展示,比如将其印在相关产品的表面,亦或者是直接的视觉宣传品,观众看过之后很快就会遗忘。而一些别出心裁的设计者,却将其设计成为了仿真模型木制拼板玩具,经过拼装之后,一个活生生的少林寺就摆在了面前,既可以是精美的家居摆设,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以要通过奇思妙想,实现功能性、趣味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再次是艺术性。这一点是从艺术设计的本质规律而言的,每一件成功的礼品设计,都应该具有丰厚的审美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陶冶。要求设计者要在各种追求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最终达到完美的统一。最后是便携性。考虑到城市礼品的实际用途,要求设计者要对作品的体积、重量、包装、运输等进行综合的考虑。相对来说,那些小巧、便携、精美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以上四点,是城市礼品设计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需要贯穿于设计过程的始终。
3.积极打造品牌
现代营销学泰斗科特勒曾指出:“所谓品牌,就是一个名字、名称和符号,其主要目的就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明显区别于其它竞争者。”结合城市礼品设计来看,因为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审美等都是不尽相同的,这就为品牌的构建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换言之,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越悠久、越丰富,品牌构建的基础就越雄厚。郑州市无疑是具备上述条件的,理应构建起一个品牌体系,并充分发挥出品牌的积极效应。对此杭州市的龙井茶就给了我们以良好的启示和借鉴。西湖龙井是国内外闻名的,对此设计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含对茶文化的学习、对茶礼品现状的市场调研、对产品自身的定位等等。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龙井茶系列礼品。包含茶叶、茶具、茶饮品等多种类型,而且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准,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普遍欢迎。在郑州的城市礼品设计中,也应该树立起这样的品牌和体系理念,可以选取某一个切入点,进入全面而深入的开发,至到其能够形成自身的特色为止。
4.凸显地方特色
既然是基于本地文化的城市礼品设计,那么就要努力体现出这种地域化色彩。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使用本地特有的材料和工艺。首先是使用本地材料。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国地大物博,地区之间在气候、地理等方面差异极大,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着特有的自然资源,所以使用本地资源,既是一种特色的彰显,同时也大大节约了成本。比如郑州著名的黄河澄泥砚,被誉为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在材质上就较为特殊,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 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的特点。这就是一种极佳的、具有代表性的材质,除了继续应用于砚台制作外,也可以向其它工艺品延伸,从而真正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地域性特征。其次是制作工艺。传统制作工艺是一种经过长时间积累的文化精髓,并与材料本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彰显着本地人特有的智慧与勤劳。郑州地区的玉雕、年画、泥塑等都是远近闻名的,既可以开发出相应的产品,同时也可以将其中的一些工艺手段运用于相关产品的制作中,如果在一些现代化产品制作中融入了传统手工艺,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卖点,极大提升了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市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全国各地城市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种同质化的境地,即两个城市很难通过视觉进行区分,都是一样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凸显,作为一个城市固有的记忆,其能够保证着这座城市始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也正是基于这种共同认识,城市礼品设计才应运而生,要求设计者一定要树立起一种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感,学习和品读城市文化,将设计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礼品视为己任。若干年后,或许一些记忆早已经远去,但是看到这一件件特色鲜明的礼品后,一段段往事又会浮现在眼前,这才是礼品设计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设计者始终不渝的目标。
城市设计特征范文4
【关键词】ACCA;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会计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湖南工程学院教改课题。
现今,国际财务报告已经得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认可。在调查中发现,全球有多数国家及地区愿意与国际财务报告中体现的准则保持一致。尽管国际财务报告不可在各个国家被强制执行,但各国都不能忽视国际会计准则所拥有的影响力。可以知道的是,依据国际准则编制且在各国中得到承认的财务报告,其权威性及实施效力是可预见的。而这项报告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行也将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更加顺利,推进跨国公司实现在全球的投资行为,加快国际投融资资本的流动。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是已经进驻国内市场的最著名国际性会计协会。现今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多家大学及培训机构按照ACCA推出的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标准的会计资格考试设置课程及考试内容。很多跨国的国际性企业也对ACCA证书的价值进行认可。对ACCA会计证书进行调查发现,其有很大部分可与我国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衔接,并对現今会计专业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互相作用,发挥优势。
一、我国会计学在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够完善
在我国很多高校中,会计专业一般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及管理会计,按照这些分类来开展有重点的专业教学。但对于本科会计专业来说,只有财务会计可细分为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及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则一般只分为成本会计及管理会计。但现今管理会计在理论创新上也有较大空间可发展,单单依靠一门管理会计的概述性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需要,需要按照教学需要将其分为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与管理控制系统等等。同样地,也应该将财务管理分为中级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
(二)缺乏理论及应用内容
我国高校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一般更注重对其技能性知识的详细介绍,但缺乏对会计理论的详细阐述。尽管对于会计本科学生来说,只需要具备初步应用专业知识的技能,但如果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对理论的详细阐述,就会导致学生对会计整体知识的把握不够,也不利于学生之后向更高阶段的学习及发展。同时,会计专业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会计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导致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出现脱节。
(三)缺乏国际型知识框架
一些高校也认识到会计学在这一方面的不足,纷纷开设了国际会计专业,但多是局限于开设专业英语课,或涉及一些国际领域内的议题课程,未全方位根据学生需要应用国际会计准则设置会计框架,只是在现有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这种做法使得学生很难一窥国际会计准则的全貌,且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精髓也很难真正理解。
(四)专业课更新较慢
随着现今经济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多,现代商业社会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除了现今大学中已经设置的基本课程,大学还需要及时推出新的课程,使得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及能力,更好地应对新出现的各种会计问题。
二、ACCA与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
现今我国本科阶段设置的会计专业,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可掌握翔实会计学基础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核算人才。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中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若财务人员只通晓本国的会计财务,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在现今复杂的经济社会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竞争加剧,为赢得挑战,企业对内部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看重。因而大学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会计人才,还需要对会计人才在现代社会中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培养,如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ACCA注册会计师证书不仅要求每位学员都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广博的知识,还要求道德职业操守跟上要求。另外,除了对学员技能上的专业知识有要求,还要求学员应具备市场、管理及战略等学科知识。ACCA为企业输送的人才不仅仅是知道如何去记账,更对学员的现代思维及国际视角进行了培养,培养的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这样的人才在现代社会中更有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
1.语言要求。ACCA证书对学员的英语水平有着很高要求。在ACCA举办的考试中,除了F1/F2/F3采用的是客观题及多项选择题,其他科目都是计算题,有论述分析题和案例题。随着考试级别的不断提高,对学员的英语水平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以财务管理(F9)试题为例,在考卷上的4道题目中,无论是投资分析类题目,还是融资类题目,都需要在解题后对计算结果或结合公司具体财务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由于考卷采用英语答题,这就需要学员可准确熟练运用英语,利用英语对各种财务理论进行解释,并对其中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从整张卷面来看,约有一半以上的题目是需要学员配上分析的。由于全球有大量的学员来自非英语国家,且每位学员的语言水平具有很大差异,因而ACCA考试机构特推荐ICFE金融英语证书考试,从而对学员的专业英语水平进行提高。而在我国高校设置的会计学课程中,对专业英语的要求体现在一两门专业性英语课程中,如金融英语及会计英语等。而在一些中外合资大学中,双语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可利用到原版教材,这对学生学习财经专业术语有较好作用。但由于ACCA是英国推出的职业证书类考试,要求应试者不仅可理解复杂的财会问题,还需要应试者能利用英语对各种商务决策的分析过程进行表达,并能看懂其中运用的各种复杂原理,这就需要参加ACCA考试的考生财经英语水平很高。针对这种情况,在大学中设置的会计专业课程中,可利用ACCA课程,使得学生财经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使得学生具备直接应用英语分析财会问题的能力。
2.课程衔接。由于ACCA是基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职业证书考试,在考试体系中就需要深入理解国际会计准则。这不仅体现在需要在知识及技能上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掌握,还要能在现实案例中对会计处理技能进行分析,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大学中开设的财务会计专业为例,大学内的会计专业主要是以会计学基础为知识学习基础,中级会计学及高级会计学再对知识进行渐次深入学习。这种课程设置的顺序与ACCA课程设置有一定程度对应。在教学内容上,大学会计专业更加强调学生对会计业务知识进行学习。由于会计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如何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是会计学专业设置以来长期考虑的问题。可对ACCA课程中强调职业技能培养这一特点进行借鉴,对大学会计专业实践方面的不足进行改善。就财务会计来说,ACCA对财务会计方面知识的考核大致是通过F3板块开展的。F3主要以财务会计原则为课程基础,利用复式记账法,按照独资公司、合资企业及有限责任公司的顺序来开展。且在围绕业务记账及财务报表编制上使得会计记账循环得以完成。F7是F3的深入,主要是在基本记账方法基础上,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框架及规则进行讲述,并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解释,还分析了财务报表问题及合并财务报表问题。就管理会计来看,F2主要对基本概念及成本核算、短期决策等问题进行介绍。F5则是在F2基础上,围绕管理会计探讨预算及决策、管理控制等问题展开讨论。P5主要对学生在不同企业环境下可熟练运用各种战略性的管理会计技巧,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就财务管理来看,F9主要围绕企业投资决策、资本成本决策及融资方式等问题展开讨论,其中知识理论学习及案例应用都是考察方式。P4高级财务管理则是针对高级财务人员面对企业的兼并重组问题、投资评估问题及风险管理问题、道德操守等特定的更高级别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三、结语
在市场化经济及全球化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将我国的会计资格考试及课程内容与ACCA课程及考试内容保持一致是必然的。为了使得我国会计学可的教学水平得以显著提高,可以在設置课程时借鉴ACCA证书的课程设置,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但由于两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语言上都存在差异,在借鉴时不能照搬照抄,需要依照实际情况,合理借鉴。
【参考文献】
[1]高利芳,李庆华.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思考——基于国家标准与国际认证标准导向[J].财会通讯,2016(16):44-47.
[2]汤景辉,李春玲.会计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现状分析及优化[J].商业会计,2014(01):110-112.
[3]王昕.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美国奥本大学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之比较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09):78-79.
[4]刘楹林,徐红涛,龙含金.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新旧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7(12):68.
[5]胡晓.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研究——基于30所工科院校会计学实验课程设置的调查[J].财会通讯,2013(04):39-41.
[6]刘凌波.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以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J].中国外资,2013(20):337-338.
城市设计特征范文5
关键词:城市设计;设计导则;规划实施与管理;实效
Abstract: based on the road in urban design case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raised the urban design in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in the actual effect and function and recognition and thin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design guidance of design el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urban design; Design specificatio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Actu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近年来,国内诸多城市对城市重要区域如城市中央商务区、广场周边、滨水区等地区都开展了城市设计工作,但在后期的实施建设中,出现了最终形成的物质空间形态与原初的设计构想走样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让人们对城市设计描绘的美好蓝图的真实性产生质疑,也对城市设计工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提出疑问。这些疑问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城市设计成果方面的认识较为不足,将城市设计的成果与传统终端式的规划成果混为一谈,认为城市设计成果就是一些绚丽的城市景观效果图。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的缺失和现行城市设计实践在技术手段上的匾乏和失效。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中北路城市设计”项目的编制,对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实效和作用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探讨指导开发建设的城市设计的设计要素和实施策略。
2、中北路沿线城市设计项目编制的背景
为提升和强化城市空间活力和空间特色,优化景观环境品质,加强城市设计与规划管理的衔接,武汉市以新一轮总体规划为契机,结合分区规划和控规导则编制工作的开展,将城市设计作为法定规划体系的深化和补充,建立了与法定规划相衔接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完成了整体城市设计的编制。并且在整体城市设计的指导下,针对二环线以内城市功能相对独立的和具有相对环境整体性的地区,开展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工作。
中北路是武昌区重要的核心发展轴线及交通要道,全长约4.1公里,南、北连接中南、徐东两大商圈,两大商圈的繁荣经济对中北路有良好的积极牵引作用。东、西依临东湖、沙湖两大生态湖泊景区,具有不可多得的生态湖泊景观资源。武昌经济总部区对中北路的建设需求为打造江南现代服务业中心,用地功能以商务办公、商业金融、酒店、居住、文化休闲为主,并严格控制中北路与沙湖的视线通道。但从用地建设情况来看,现状用地功能不符合区域发展要求,区域内现状建筑以多层、高层混杂为主,建筑后退参差不齐,建筑体量差异较大,缺乏整体的界面控制。沿街绿化系统不完善,缺乏高品质开敞空间。由于部分道路未按规划形成,缺乏与两湖之间的联系,与水的可看性与可达性较差。人行过街方式相对单一,多为地面过街方式,缺乏人行交通的规划和引导,结合轨道交通的地下空间利用不明确。
为了树立武昌总部区门户形象,展示城市更新风貌,通过城市设计引导城市道路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将设计意图落实到各建设地块中,合理引导中北路沿线建设项目,使中北路建设成为一个功能复合多元、空间疏密有致、交通高效便捷、设施配套完善,独具滨湖特色的高新商务大道。
3、中北路城市设计的目标取向
3.1、基于公共利益的街道空间形态的塑造
⑴ 确保街道的环境品质
通过对建筑空间形态的推敲和设计,将抽象的容积率等数字要点与好的建筑体量相对接,进行整合地块和建筑形态有序化的工作。道路沿线的建筑风格、建筑体量和建筑材质等建筑形式协调统一,对道路各段的建筑后退根据车行和人行的视觉美学要求做严格的限定,结合街头绿地、小型街头广场的设置形成统一而有变化的街道连续性界面。既提升城市空间景观品质, 改善了道路空间的车行、步行、散步的环境,又营造出舒适的环境感受。
⑵ 有效利用并保护滨水资源
建设总部广场和亲水广场,形成与沙湖视线景观的渗透,体现中北路两湖环抱的滨水城市特色。沿岸建设滨水绿化、散步道、亲水广场和游艇码头等绿化休闲设施,充分利用自然材料,对滨水绿化采取硬质、软质景观相结合的建设方式,让植物群落、水体、硬质景观等元素相融合,形成滨湖生态绿化,突出可达性和可视性。并结合驳岸设计配置绿化植物,运用多种植物种植类型,结合水位变化选择适应不同水位条件的植物,注重固定沙壤,保护湖岸。
⑶ 形成积极的城市活动,增加道路沿线的公共开放空间
街道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小型活动场所和行人驻足点, 强化街道景观的连续性。从空间高度、平面形式、植物种类等增添不同的绿化方式, 创造层次丰富、富有连续节奏的景观界面,并与街道家具、小品相结合,形成意义丰富的空间。合理地设置绿地开敞空间并配置必要的设施,满足行人休闲、游憩等需要,使人们的多种活动成为可能。
3.2、协助规范土地经营开发的重要规划管理手段
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城市设计已渐渐发展成为协助规范土地经营开发的重要规划管理手段。通过城市设计对上位规划提出的强度分区、绿线控制等进行细化和优化,利用数字三维模型分析、重要视点景观模拟等分析手段,在形成良好的空间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街坊内部用地的空间形态及使用强度,将抽象的容积率等数字和设计要点提前转化成建筑体量,对法定规划进行完善和补充,加强城市设计要点的可预见性,达到对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的真正引导和控制,为下一步用地管理阶段中建设强度的指标控制的确定和建管阶段的方案审批提供技术支撑。
4、探索与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城市设计管理要素
4.1、形成良好空间形态的城市景观道路的设计要素
城市道路景观空间构成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⑴ 道路的本体:是形成道路空间景观的基本性要素,道路的特征、方向性、连续性、韵律与节奏、道路线型的配合及断面形式特点构成了这一要素的基本内涵。
⑵ 道路的边界:指一个空间得以界定、区别于另一空间的视觉形态要素,道路两侧的边界可以是水面、山体、建筑、广场、公园、植物或以上若干元素的组合体。
⑶ 道路的区域:道路的区域特征可以由地形、建筑、路面特征、边界要素等特征形成,主要表现在色彩、质感、规模、建筑物风格、植物、边界轮廓线的连续性等具体方面。
⑷ 道路的结点:道路的结点主要指道路的交叉口、交通路线上的变化点、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如公园、广场、雕塑等),它构成了道路的特征性标志,同时也形成了区域的分界点。
4.2、设计要素向规划管理要素的转换
通过城市设计将这些要素具体到规划管理中来,对未来项目的空间形态和使用情况进行明确的指导和控制,演变成为城市设计的规划管理要素,从空间景观结构、开敞空间、建筑高度分区、建筑形态及道路界面五个体系进行分析,形成可服务于规划管理的技术文件―城市设计导则,对中北路沿线提出整体设计准则、分地块导则两个部分,其中在整体设计准则中,对中北路沿线提出整体设计的要求,为各地块制定设计导则提供标准;在分地块导则中,对沿线存量地块提出设计指导和建议。
5、城市设计成果与规划管理程序的结合
5.1、城市设计导则与法定规划的结合
结合上层次规划的城市设计要求和区域功能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北路沿线内的空间景观特征和空间结构。将中北路沿线用地按功能结构分段,提出各区段功能类型、景观特征及区段主导用地性质,划分出规划景观结构和重要景观节点。
在优化控规和法定规划的控制要求的同时,重点为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环境体系,主要通过控制建筑的风格形式、后退红线、建筑高度、建筑色彩等具体手段来实现,重点地段还可控制主体建筑控制线、建筑基地线、裙房控制线等,采用城市设计附图形式明确表达控制意图,提出不同深度的控制性要求和指导性建议。
5.2、城市设计成果与规划设计条件的结合
城市设计中分地块导则里提出对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界面控制、地下空间等指导性的控制要求,可作为规划设计条件里建筑设计要求的补充说明,为重点地区项目从用地条件阶段开始提供技术支撑,对新建项目的建筑方案设计提出建议和指导,加强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
5.3、城市设计导则与建管审批的结合
城市设计控制要素在建管审批中应针对城市空间秩序的影响划分不同控制要求,从而增加设计在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如城市空间轴线、主要界面、交通出入口及建筑退让等影响力较强的要素予以严格控制,作为行政许可的依据和抽查依据。对于影响力较弱的要素,如建筑立面、屋顶形式等,局部变化后不会损害公共价值,反而增加其品质,在管理中不宜控制过于严格,应以引导为主要管理手段。
对于特殊类型的城市设计必须对特定要素进行补充控制,如中北路城市设计中存在滨水的特征,因此结合用地结构划分的开放空间控制可作为影响设计整体性的关键内容纳入严格控制要素,但在其他新建地区可作为一般要素进行引导。这样在保证基本城市空间品质的同时,利于多样性城市景观的形成。
结语
目前城市设计在编制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设计成果与现行法定规划的转化没有得到制度化的保障,导则编制方法和管理实施手段之间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在导则的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与管理部门的沟通,将技术层面的内容转化为管理要素的控制内容和控制形式,将城市设计作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规范、标准来体现,并且通过规划管理来实现对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的真正引导和控制,使城市设计的构想成为规划设计与管理者共同的城市空间价值观,从根本上强化城市设计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⑴皱德慈 城市设计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⑵陈亚斌 城市设计管理要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7
城市设计特征范文6
关键字:城市特色;城市设计;整体性;意向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 A
1 现代城市特色的主要特征
整体性与相对性。城市的特色是一种整体效应而非个体作用。通常城市的特色是通过连续的建筑形体、和谐一致的色彩风格和有较为清晰的边界体现的。城市特色也具有相对性,选取不同的“参照系”就会产生不同的特色感知和不同程度的特色认可。城市和地区环境不能直接可见,因而要从宏观的角度去考察。
“老”与“新”。城市的形成都是有一个过程的,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它的整体形态也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所认知的城市必然是各个历史阶段积淀的结果,这些历史积淀包括传统的街区街道、历史建筑物、历史符号等。不论是千年古城还是新兴城市,都可以从过程的角度将城市特色抽象概括为:“老”特色与“新”特色。
地域性。地域性是指与一个地区相连续或有关的本性或特征,通常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资源、民族特色、城市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可以说地域环境是城市特色不同的决定因素。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城市也都有其独特的形成和发展史,因而会呈现出不同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视觉形象。在城市设计中考虑地域因素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思想。
2 城市设计与城市特色的关系
2.1城市设计是塑造现代城市特色的主要手段
城市人工环境通常能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现代城市的特色,因而设计好城市人工环境至关重要。体现现代城市特色的人工环境设计有着多重路径,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再到景观设计,但不难发现各种设计层面都会涉及城市设计这一手段,城市设计将被城市规划分离的城市要素又重新整合起来,其重视自下而上的研究和设计城市的特点是寻求特色的主要来源。因此,城市设计是塑造城市特色的主要手段。
2.2城市设计的目标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契合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城市整体空间质量,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通常分为基本目标与理想目标,基本目标注重的是防止最坏的空间环境出现,而理想目标强调的是创造最好的空间环境。追求现代城市特色是属于城市设计的理想目标,但理想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基本目标实现为前提,要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将营造现代城市特色纳入城市设计及城市发展的目标体系中去。
2.3城市设计的范畴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契合
城市设计一般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范畴。宏观城市设计是在挖掘自然、传统和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对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做出整体构思和安排;中观城市设计就是集中的展现城市风貌;微观城市设计是详细设计城市中的各个具体节点。这三类城市设计均涉及到了城市特色体系的各方面,从获得城市特色的路径来看,城市设计的宏观层面与中观层面能直接体现城市特色属性,而微观层面则是通过间接性导则来实现对于工程与产品的控制。
2.4城市设计的要素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契合
城市设计的要素归纳为:平面结构、土地使用、交通与停车、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公共空间与环境设施等。城市特色的物质构成要素则主要包括总体平面、建筑群、公共空间、天际线、主题景区、交通干道、桥梁、环境设施等,包含了视域内所有体现城市特色的物质要素。虽然有的物质要素与城市特色关联不大,但对应起来,通过城市设计手段能实现城市特色的也包括总体平面、建筑群、公共空间、天际线、交通干道、桥梁、环境设施等物质要素。
3 体现现代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方法
3.1整体特色的构建
构建整体特色一般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来组织城市设计要素。自然山水条件是特色构建中首先考虑到的要素,因此在城市总体设计层面可通过“联通山水”的方式塑造总体平面上的特色。在旧城与新城的联系问题上,除了在交通、功能上加强联系外,还应从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寻求旧城与新城在结构上的统一,并充分展现城市有机成长及结构合理的特色。新城、新区则一般是通过赋予自然图底以象征意义来形成特色。
3.2“老”特色的再生
城市历史是老特色的重要来源,在空间上表现为历史地段。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妥善保存城市中的历史地段,具体手段有:物质空间的保留与再塑造,精神领域的延续与再演绎。传统街区和生活形态的整体保护是城市特色延续最生动的方法。对待历史建筑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功能置换和再利用来恢复其生命力。再生城市老特色也应当提倡地域化建筑设计来加强与城市历史风貌、传统地域文化的联系,以实现城市老特色的再生。
3.3“新”特色的创造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特色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应当从新的视角来研究、审视城市特色。新特色的创造主要体现在新城或城市新区中的那些有秩序、识别性强的高层建筑群,而控制建筑高度和建筑的组合方式是实现高层建筑群秩序感和识别性的主要手段。构建城市公共空间也能展现现代城市特色,新区的公共空间一般尺度较大,所以一般要求平面组织流畅,形成空间序列,并赋予体现地域特色或时代特色的设计理念。
3.4特色意象的塑造
凯文·林奇的认知意象分析法是从人的环境心理出发,通过人的认知底图和环境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形式,强调城市结构和环境的可识别性及可意向性。他认为意象是由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种基本要素构成,特色意象的塑造能直接反映现代城市特色。
路径是城市意象中的主导要素,也是城市空间的骨架,在城市特色塑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路径应特征鲜明,如空间形式别具一格且有活动支持,沿街界面的整体风格、细部装饰能反映地域特征等;其次,要保证道路的连续性,利用林荫道、色彩及纹理加强道路在转角及交叉口的特征;最后,路径应有明确的方向性,并通过“转弯、升起、下降”等方法使道路具有动态,使人印象深刻。边界是城市意象中的线性要素,如海岸、山崖、道路边界、绿化带等。边界通常起到区分和限定城市空间的作用,人们可通过边缘来认知城市形态。在边界的设计上应赋予它一定的使用功能,使其具有可及性和可达性,以加强其与城市在视觉和交通上的联系。区域是二维的,有明确的含义和界限。其形态特征和使用功能与其他区域有明显的区别,但区域与区域之间可以通过并列、互视、相关的线等而相互联系。节点可以是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要点,也可以是人们行程的集中焦点,如道路交叉口、广场等。人们可通过节点感知节点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特征。功能和作用不同,节点的尺度也不同,大尺度的节点可为人们带来丰富的公共生活,是整个城市的形象和特色代表。小尺度的节点能提供具有一定围合感的空间,也可作为小范围内的人流集散地。节点的设计还应结合地域特色,提供活动支持,并与道路关系明确。地标能突出城市形象,加深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也能起方位导向的作用。特色地标应具备单一性和外在性,它可以是建筑物、标志、或自然山体,也可以是多个元素中的一个突出元素。地标的位置应具备使用的公共性和视觉上的开阔性,提倡在开放空间处打造城市地标。地标的形象应鼓励创新和多元手段,同时融入地方和民族特色,当然地标应与周边的环境协调,避免过分突出。
4 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社会文明的日益提高,城市特色问题也日益严重。城市居民在享受城市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城市特色丧失的现实,在相似的城市中生活人们很难找到归属感。现代城市特色需要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特色,也需要反映时代印迹的现代城市特色。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塑造现代城市特色只是一个层面,为了形成城市风貌的整体和谐和统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层面的研究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 余柏椿.非常城市设计——思想·系统·细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侯正华.“城市特色”的三个基本特征[J].华中建筑,2004(2)
[3]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 王世福.城市特色的认识和路径思考[J]. 规划师,2009(12)
[5] 高强.城市设计导则对空间形态的控制研究[D]. 同济大学硕士论文.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