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动态能力;动态演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28-0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1990 年,英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与其学生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此后,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论文和文献逐年增多,从而开启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篇章。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进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是基于企业能力的概念,而自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产生后,便有了对于企业能力的研究。而后,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 1925 年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又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的思想。此后,艾迪斯·潘罗斯于 1959 年发表的《企业成长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企业绩效的基础,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自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提出以后,它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有多位学者对于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构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基于协调整合观、知识观、资源观以及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代表是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两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为一种组织内的集团学习能力,是一种如何有效地协调企业的各自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生产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协调技能和整合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应用于企业多项业务并为其带来和提供价值,且不会因为使用的增多而减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是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对其技能和技术的协调整合能力。Durand 认为,企业的能力不仅包括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知识、技术和技能,形成企业能力的关键是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能力。
(二)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的战略管理学家 D.L.Barton 是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代表人物,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思想来源于理查德森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而后,Barton 发展了企业知识基础论,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巴顿还认为,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国内学者刘冀生和吴金希研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知识管理能力,企业通过对其知识链的管理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芮明杰和陈晓静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隐性知识的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关键因素。
(三)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企业基础资源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标志是沃纳菲尔特 1984 年发表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一文,早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于企业资源观的研究目标也是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以也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范畴。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荷兰学者杰恩·巴尼对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性。企业资源具有非完全流动性,在此前提下,只有当自由具备有价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者四个特征才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路径依赖性、社会模仿性和因果模糊性使得企业资源难以模仿,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由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构成,元件能力是局部能力与知识,是日常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构架能力是运用这些元件能力,以新的灵活方式把他们整合起来,发展新的构架和整合能力。拉法和佐罗研究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由操作子系统、企业文化子系统和企业环境子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
(五)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1994年,美国学者达韦尼提出了超级竞争的概念,认为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动态化和复杂化,企业无法有效地保持其竞争优势,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形成一系列的短暂优势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针对企业逐渐处于超级竞争环境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问题,战略管理专家蒂斯、匹萨诺和苏安三人于1994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正式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也就是一种在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实现其核心能力更新的能力。Dosi认为,动态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格,动态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Catherine 和Pervaiz通过研究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重新整合、配置和制造资源与能力,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从而以适应环境变化以维持竞争优势。
(六)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在世界工业的发展史上,每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技术革命都能够对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发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信息技术,自从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就开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多位学者从协调整合观、资源观和知识观等角度,进行了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论的角度出发,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时,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念新等基于中国 296 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 PLS 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在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曹和王以华利用层次回归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了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具有积极影响。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的动态演进
早期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为主,比如,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通过对 NEC和 GTE 的企业案例的比较分析,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描述和诠释。除了案例分析之外,归纳与演绎方法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中也是常有的方法,Kesler通过矩阵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描述,根据每项技能对每个产品或部件的贡献程度,可以构建技能—产品相关矩阵,在根据每个产品对各项技能的依赖程度,构建产品—技能相关矩阵。刘满凤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在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 10 个行业的企业竞争力构建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肖慧和包钢利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的累积效应进行了分析。随着企业所处环境趋于动态化和演化分析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一些学者开始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化过程研究。中国学者毛武兴等就对通信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演化分析,并对朗讯科技和华为技术的能力演化过程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范新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静态评价,并基于马尔科链模型对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评价。
四、结论
综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结论,企业基于协同整合、知识和资源等角度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但是,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化和动态化,成为超级竞争环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凸显,并且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使得企业无法保持竞争优势,而企业通过其动态能力的培养,能够克服其核心能力的刚性,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更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的进展,最初的研究以定性的分析为主,只能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诠释,并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并借助图示的方法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分析也开始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包括演化分析和随机过程方法的应用。纵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动态进展,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如何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具体化,从战略决策层下发到部门操作层、如何克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保持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基于 IT进行企业动态能力的培养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参考文献:
[1] 王念新,仲伟俊,梅姝娥.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1):52-64.
[2] 曹,王以华.动态环境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与提升的路径: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1):1-7.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2
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企业竞争者的情况、企业自身的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会计即为战略管理会计。根据研究发现,为保持企业长久的发展,以下因素是企业必须考虑的内容:客户的满意度;产品或服务在市场所占比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企业的创新技术;良好的业绩。而上述内容正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因素。而战略管理会计所研究的范畴正是上述主要内容。因此,为提升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战略管理会计与核心竞争力的共同点联系起来,寻求特定的方法,结合两者的特征,以期提升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管理会计与核心竞争力的对应性分析
企业的竞争优势一般是建立在物质资源之上的,这些资源主要包括:资金、设备、劳动力、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等,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可以帮助企业创造价值,降低成本,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不同的,核心竞争力是不能仿制的,它是难以替代的。结合服务业企业的业务特性,可以归纳出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性元素主要包括:战略成本元素:信息资源元素;组织及人力资源元素。这些元素与战略管理会计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一一对应,因此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来提升服务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一种必然。
三、战略管理会计提升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行性
根据迈克尔五力模型得知,经过战略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为潜在竞争者的威胁、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货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及行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结合服务业企业自身的特征,战略管理会计对竞争对手的五种力量进行价值链分析,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即供应商—服务业企业—客户,从服务业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减少不增值作业,增加增值作业,控制服务业企业的服务成本,提高收益,进一步提炼出核心竞争力,以期提升服务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关键点是从战略的角度去分析与企业的内外部条件,以寻求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业企业为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必须内外部条件,首先是内部因素,即企业的资本和能力,其次是外部因素,包括竞争者、供应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再者就是有用的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所处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属于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提供信息并传递信息及进行管理的工具。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功能体现在提供并分析战略数据,包括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通过分析,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以保持企业长久并持续的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是从战略的角度纵观全局,分析企业内外部因素及其各种可能性变化,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整合企业的内部组织、进行价值链分析、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考核,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战略管理会计提升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思路
(一)战略管理会计内容的适应性
在服务业企业的战略层面,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分析服务业企业的内外部因素,帮助服务业企业管理层确定战略目标,包括:企业愿景、产品种类、组织架构设置、企业目标的确定等;在市场层面,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消费者偏好分析等内容;在企业运作层面,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对确定管理方法、财务预算、价值链分析、绩效评价、成本控制等,提升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性
企业是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生产团队,流程是一组有序作业(activity)所构成的结构化行为的总体,而价值链分析对企业业务中的每个业务活动的成本、价值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它属于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和方法的运用。以价值链作为连接各个流程的桥梁,将战略管理会计中的方法分别运用于服务业企业中,对其中涉及到的成本进行控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以整个服务行业和竞争对手以价值链的对比分析,帮助企业了解自己在行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评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整合增值作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培育 研究综述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历史背景
在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转变、专业结构调整,生源竞争等因素影响,高职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H模式到C模式的新转变”,即由提高教育质量到特色院校全面建设的转变;借用精英教育模式向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对高职人才培养带来的深刻变革;普通高等院借用高职院校教育方法、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竞争带来的外部竞争胁迫;高职院校快速扩张阶段产生的专业设置雷同及其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压力;高职院校高速发展期间产生的发展过快,资源不足等先天缺陷需要弥补;学生素质不一样,需要因材施教等。由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必要性日益提升。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
关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教育教学竞争力;从广义上讲,还包括社会服务力、文明传承力和科学技术创造力。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培育而成的并在其生存和发展中体现出的内生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高价值性和可持续性优势竞争能力。从能上可以划分为:质能、位能、动能;从力上可以划分为:教育教学力、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所谓质能,这里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内在资源种类、资源数量、资源质量和资源结构,相当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学派的观点。位能指的是排位(现在和未来可能进行相互竞争的同类型学校目前的排位次序),区位(地域位置及其主要服务区域),和定位(学校发展方向与目标等战略性、理念性能力)。动能指的是学校对发展战略、计划、规划的执行力及其过去的发展速度和未来的发展态势(相当于机制体制及其运作能力)。教育教学力是高职院校的本位能力和基础能力;对于有些高职院校而言,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是他们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着力方向。比如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农业科研上成果累累,而且走出过袁隆平这样的重量级院士,把农业科研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既是对过去历史的传承,也是符合国家农业科技发展需要,更是利用农业科技,服务区域农业,求得自我发展重要途径。甚至,怀化的行政部门领导建议将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改名为袁隆平职院职院。又比如,以传媒或人文等作为主要教育教学方向的一些职院,可以将文明传承作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的着力方向。而那些为企业、或社会服务部门培育人才为重点的院校也可以把培育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着力方向。
3.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研究(人才培养研究模式、方法、手段、途径、体制机制),兼及定位研究(品牌研究、特色研究)、核心竞争力概念、要素、层次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
3.1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初始视点,因此,许多学者把它作为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点,基础竞争力指的是教学基础、管理基础和基本保障,环境竞争力包括教育管理制度、区域经济状况。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质量视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3.2定位能力研究。在2006海峡两岸高职(技职)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新的定位,从功能定位、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发展空间定位、教育观念、办学机制五个方面入手,积极适应。如王江秋认为,战略定位准确是培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3品牌及其打造。赵立增等认为:“品牌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胡建波认为: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市场能力、创新能力及品牌管理能力四个要素。这里品牌能力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3.4从力的概念研究核心竞争力。职院校需要整合发展“五大力量”:政策力、行政力、学术力、文化力、市场力。核心竞争力是资源及其利用能力。如郑俊钦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包括六力:管理能力、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和学习能力。
3.5从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上进行研究。核心竞争力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由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方向不同,其构成的要素也可能不同。认为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学者,把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主要归结为教育教学方面。也有些学者的核心竞争力视点跨出了教育教学以外。徐翔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由领先的教育理念、良好的价值观和校园文化氛围、鲜明的办学特色、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要素构成的。这里价值、教育理念等文化要素被引入核心竞争力要素。王前新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及其合力、师资结构及其素质要求、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等八个方面的要素。
3.6从层次结构和评价指标体系上研究。如张清霞等以层次的角度,他们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由内涵层、中间层和外显层等三个层次构成。内涵层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和校园文化等关键要素,是学校无形的精神资产;中间层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源”;外显层主要由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校企联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就业率等方面构成。李国艳.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他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学校文化力、管理能力、专业教师队伍及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
4.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培育方法和路径研究
4.1胡建波从培育路径上提出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认为可以用演化法、孕育法、兼并法和联合法培育。其培育流程包括环境分析、确定目标、集中打造、深化拓展。①演化法:该法是事先设定合理的目标,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在一定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实质上是通过规模较大的组织变革来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项目、多个行动方案,并且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变革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②孕育法:该法是成立专门小组,针对特定目标,在一定期限内开发、培育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元)的方法。③兼并法:该法是通过兼并手段,把具有某种核心能力或办学条件的学校纳入学院,以弥补学院某方面资源、能力的不足。④联合法:该法是通过与其他高校或企业联合办学,提升学院形象或增强办学实力,实现资源共享。
4.2许华春从全面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他认为民办高职院校要坚持“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工作、行政后勤”四轮驱动,构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环境育人”的核心竞争力。
4.3刘欣从经济理论角度研讨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他以品牌竞争力的生成机理为逻辑起点,重点从显性层面、隐性层面和整合层面,阐明高职品牌竞争力的差异性、能级性和匹配性三大基本特性,并进一步提出培育高职品牌竞争力的差异性战略、整合性战略、延伸性战略三大战略构想。并从外生论——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内生论——哈默核心竞争理论,整合论——顾客让渡价值理论阐述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
4.4雷久相、丛峰从校企文化建设上提出了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雷久相认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丛峰认为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互动与融合是可行的,是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要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全面、深度融合,需努力做到“全程、全面、全员”的多维度立体的互动与融合。
4.5焦胜军等从体制机制创新和资源配置角度研究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坚持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与源泉,高职院校必须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宋惠敏认为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培育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4.6运用企业理念培育核心竞争力方法。台湾学者介绍的将企业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引入台湾技职院校办学和管理中的做法为大陆高职院校办学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新的思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翟轰,通过对本校“校厂一体、产教结合”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分析,介绍了具有机械行业背景的老牌职业学院在构建“前校后厂”办学模式中的具体做法,并提出了“准确的学校定位、科学的培养模式、强大的实训体系、合理的管理体制、企业化的实习工厂”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建国科技大学廖仁杰等教授介绍了将企业的ISO 9000质量保障体系运用到本校的经验。高职院校需要主动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跟经济发展彰显目标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培育专业特色,注重实践能力、专兼一体锤炼教师特色,引进企业文化打造文化特色,从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其他方法:如彭新宇等提出高职院校需要从办学理念、战略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去构建核心竞争力。
5.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
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上,目前差异性和独特性研究较少,本文根据大专院校的四个社会功能,把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分教育教学力、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并认为任何一个院校只要在任何一个方面具有重要水平和影响,就可以认为具有核心竞争力。
在核心竞争力研究内容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方面,其他领域也有一些研究,但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本文将核心竞争能力的能,界定为质能、位能和动能,且将力界定为四个方面就是希望把核心竞争力研究从新的视角予以考察。
在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和途径,归纳总结的方法较多,引入的概念也不少。但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核心竞争力培育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要直面现实的问题,要更多的注重本土化,注重对手研究等。
在评价体系上,过去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其他内容纳入不多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建波.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及培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刘欣.对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发展战略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18
[3]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职教论坛.2010,12
[4]王前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27.
[5]丛峰.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的融合与对接研究.湘潭大学学报,2009,S2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4
【关键词】 乳品企业; 核心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法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如何重拾消费者信心,应对外国乳品企业的挑战,成为我国乳品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就必须正视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使得乳品企业能够方便、快捷地判断自己具有的竞争力。
一、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周刊》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被广大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及实务界学者所认同的。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乳品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奶源、技术、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环境等资源要素经过有效整合而形成的、能够创造更大顾客价值的、支撑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与能力的有机组合。“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后,面对大举抢滩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我国乳品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位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作出及时、正确的评价,由此找出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差距,制定行之有效的提高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战略。
二、财务视角下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企业资源、能力及企业所处的环境共同决定,三者缺一不可。但是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一般为企业的宏观外部因素,比如市场因素、政府行为等,企业对这些因素干预能力较小,或者只能被动承受,本文对此不做过多讨论。本文重点研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乳品企业具有较大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即乳品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这也是影响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决定因素。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体现在把握评价指标内涵的正确性、指标体系设计的完备性、数学处理方法的逻辑严密性以及参量因素分析的准确性等几个方面。
2.可比性原则。可比性要求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在保证评价目的可实现的情况下,指标计算口径保持一致,应易于进行同类比较和排序,指标不仅纵向可比而且横向可比。
3.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在满足评价目标需要的前提下,从实际情况出发,评价指标数据来源要易于采集,对于不能直接得到的指标数据,其计算方法也不宜过于繁琐。这样不但有助于降低评价成本,也利于提高评价效率。
4.定量指标为主原则。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需要以定量指标为主,通过量化的表述,给人以直观、清晰的印象。并且其指标数据都应该是可以从国家及行业公开的资料中获得,以此来保证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鉴于上述原则,依据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并结合乳品企业的特点,本文从财务角度设计了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三、财务视角下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模型的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首先是由英国的皮尔生对非随机变量引入的,而后美国的数理统计学家赫特林在1933年将此方法推广到随机向量的情形。其基本思想是将实测的多个指标,用少数几个潜在的相互独立的主成分指标(因子)的线性组合来表示,构成的线性组合可以反映原多个实测指标的主要信息,使得分析与评价指标变量时,能够找出主导因素,切断相关的干扰,作出更为准确的估量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得各财务比率之间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同时,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来确定各主成分在预测函数中的权数,解决主观赋权问题,使权数的确定具有客观性、科学性,而且全部数据处理和图表处理均可通过SPSS软件来进行。
(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的步骤
1.设原始数据X1,X2,…,Xp的样本观察矩阵为X,即:
其中,P表示财务指标变量数,n表示样本数;Xij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项指标变量值。
2.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因为原始指标数据之间存在着量纲、数量级上的不同,所以必须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转化为均值为0,方差为1的无量纲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其中:
3.建立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
利用标准化后的数值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
式中,rkj为指标i与指标j的相关系数:
4.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λ1≥λ2≥…≥λp,以及对应特征向量μ1,μ2…μp,特征值的大小反映了各个主成分在描述对象上所起的作用。
5.利用特征值求得各主成分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在实际评价中,通常只选取其中m(其中m
6.写出主成分,并解释主成分的经济含义
确定了选择m个主成分之后,关键的一步是要对主成分做经济解释,即要对各主成分赋予新的意义,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应该根据主成分的计算结果结合定性分析进行。为了赋予主成分更为合理的经济解释,将因子载荷矩阵按照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以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因子载荷量揭示了主成分与原变量之间关系的相关程度,利用它来解释主成分会更为确切。
7.构造综合得分函数
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方差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因子综合得分函数,得出各样本的综合得分。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5
关键词:物流企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市场化进一步加强,物流行业成为了各国企业关注的焦点。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比较晚,较之国外发达国家大型物流企业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物流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物流企业如何在严峻形势下发展自身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提出并在工商管理中应用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学者和战略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观,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项能力的整合,从而形成的企业组织内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协调观则认为各项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是核心竞争力最为本质的特点;知识载体观强调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特性,主张用各种知识载体,如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示器;技术能力观则以专利份额和显在技术优势来描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在本人看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我们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这个定义涵盖了这么几层意思: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具备有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
(2)它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
(3)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模仿的;
(4)它是长期起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各方面能力整合而成的多元复杂系统,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创新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企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2)应变能力:保持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因时而变;
(3)整合能力:组织协调企业人员、材料、资金、设备、知识和信息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4)转化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
简而言之,本人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亦应如此,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们期望尽快培育和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国际竞争的挑战。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的前提,是一项庞大的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涉及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物流行业自身的特点。为了帮助物流企业在实践中将非核心竞争力区分开来,科学、准确地分析和识别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诸多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步骤的识别方法。
(1)第一步:企业现有资源分析。
企业现有资源分析是分析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有形资源包括企业拥有的运输资源(如车辆和车队等),仓储资源(如库房等)、地理位置资源、物流网络运作资源和装卸搬运及其流通加工的设备设施等。无形资源包括企业的组织资源(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技术资源(如关键的物流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如企业员工的丰富的经验、知识、洞察力和对企业的忠诚等)、形象资源(如企业在客户及社会中的相关形象)和企业文化(如宗旨、理念和价值观)等。分析这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利于企业摸清自己的家底,从而为识别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2)第二步:物流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有效方法。价值链分析将顾客价值作为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导向,它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支持性作业。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基础性作业包括物流市场营销、物流生产运作(如运输生产、库存管理、流通加工和其他增值服务)、物流的售后服务(如客户回访等)等。支持性作业包括一般的基础管理(如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对外公共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企业必要的外购资源的采购)等。在审查价值链的各项构成中,必须将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并采用优、中、差三等对每一项作业进行评定。
(3)第三步:物流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物流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统筹。宏观环境分析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全球化环境等进行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结果将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趋势有重要的影响。行业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五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五要素”是指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企业的资源供应商、物流企业的现有竞争者、物流企业的新加入者和物流服务产品的替代品以及补充品。这“五要素”共同作用,决定了行业的竟争性质和程度。
(4)第四步:物流企业SWOT分析。
物流企业SWOT分析技术是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一步考察企业的这些业务是否适合企业在其中进行经营,是否能够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优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劣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和不足。面临的机会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方面。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利和消极作用的方面。
(5)第五步:找出关键的成功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找出物流企业的成功的因素,分析当前的因素是职能性质的,还是仅仅一个物流服务产品的或者是企业整体性质的。因为,只有横跨整个企业整体的成功因素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乳品企业;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5-0040-06
我国乳制品业在食品制造业中占有很大比重,担负着促进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分享更多市场利润的重要任务,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将现代奶业作为重点领域发展。近年来,国内乳品行业保持快速发展,行业的资本性投入继续增加,市场竞争持续加剧,行业平均利润率逐渐趋薄。同时,我国在加入WTO后,奶业在关税上失去了保护,国外乳制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乳品行业国际化市场竞争。许多中小乳品企业有的被兼并,有的开始为大企业贴牌生产[1]。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有828家,亏损企业为181家,亏损总额达9.03亿元[2]。因此,我国乳品企业唯有构建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Collins和Porras在《基业长青――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中强调:“文化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真正成为行业内领先企业,就要借助于企业文化力。”Hofstede认为企业间存在文化差异,员工的行为模式受企业文化的影响[3]。可见,企业文化是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营业绩。企业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了不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差别,利用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相关文献述评
1981年,美国学者Deal和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被大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4]。我国学者王德胜将企业文化特征概括为独特性、价值性和成长性[5]。企业文化的独特性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受其所在的社会、地理和经济等外部环境以及自身内部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本组织特色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多数员工的“共识”,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一种无形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是企业文化价值性所在。企业文化的成长性是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过程,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当企业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随之不断完善、调整和升华,从而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和组织目标。
与企业文化相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时间要稍晚。1990年,美国企业管理学家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企业不仅要注意外部市场的变化,更要注意企业内部因素,要善于培植具有独特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6]。Meyer和Utterback在技术观点的基础上扩展了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他们指出企业核心能力包括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7]。我国学者认为企业核心能力蕴藏于企业所涉及的各个层次(包括经营环境、企业、学科、技术、产品、核心子系统等),是由能力元和能力构架组成的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8]。楼迎军总结认为人们对于核心竞争力特征的认识基本一致,即创造顾客价值(对最终产品中的顾客利益有突出贡献)、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延展性(有力支持企业业务向新领域延伸)[9]。结合乳品企业的发展特点,俞燕提出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奶源、技术、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环境等资源要素经过有效整合而形成的、能够创造更大顾客价值的、支撑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与能力的有机组合[10]。
在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方面, Collins和Porras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国内学者万守杰也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11]。王德胜从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及契合度两方面评判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得出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和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5]。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外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针对一般企业,对特定行业的研究很少,将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研究时,也只是简单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少量的定量分析如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的专家模型[12]、主成分分析和ISM-Fuzzy AHP模型分析法[9],主要用于核心竞争力指标的构建与评价,样本大多来源于调查问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肖泽磊和李帮义等基于企业家访谈录采用文本信息挖掘方法,提炼出风险企业内生核心竞争力因子,并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帮助相关企业合理定位[13],但是由于企业家在短暂的采访时间内并不能完整概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而且思维受采访者提问的牵制,所以样本数据缺乏完整性。还有俞燕构建了基于AHP的新疆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伊利为标杆企业,选用新疆三品企业为代表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10],该研究虽然针对乳品企业,但具有区域局限性,而且没有说明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可见,针对乳品企业这个特殊群体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实证研究尚属空白,特别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研究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样本选择与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0年中国奶业统计资料上公布的全国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乳品企业作为样本,认真分析了这些企业在官方网站上描述的企业文化,并参照全球乳业20强企业中排前两位的雀巢和达能的企业文化特征,提炼出24个关键词(具体见表1)。由于企业文化不是某个领导的个人臆断,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企业成长发展的积累,所以从企业文化中提取的关键词能全面反映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通过使用信息挖掘手段挖掘隐藏在企业文化背后的使企业走向成功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其他食品企业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
表1给出了24个关键词的内涵,根据关键词的内涵,按照官方网站描述的企业文化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及其内涵出现的频率来分别给其打分。由于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描述很简洁,各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都不高,所以本文采用两分制,一次未出现得0分,出现1次得1分,出现2次或2次以上得2分。虽然全国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乳品企业有53家,这些企业在全国800多家乳品企业中是比较成功的,但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并对企业文化有详细描述的企业只有43家,所以本文共收集到43家乳品企业的企业文化以供分析(见表2)。
(二)分析方法
为了分析不同企业对核心竞争力因子的不同态度,选择聚类分析方法[14]。聚类分析是将物理或抽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同一个类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类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分析每一类乳品企业成功的真正因素,并以此为标杆,激励其他相似企业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因为事先不确定将样本分成多少类,并且是按照关键词对企业进行分类,所以采用系统聚类中的Q型聚类。在设置聚类分析的具体方法时,考虑到样本数据为离散、整数、无量纲数据,样本之间的方差大小能很好地反映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所以本文在聚类方法上选择Ward法,度量标准为平方Euclidean距离。
(三)结果分析
借助SPSS16.0软件对收集到的43个样本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树如图1所示。根据绘制的聚类树分析每一类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发现,企业明显分为两大类:一类同时强调人才和产品质量,以伊利和三元为代表,国外以雀巢为代表。在第一类有11家企业,全部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涉及到此内容,而且得分都是2分,并且企业文化内涵丰富,对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影响因素都有所侧重。而第二类企业则重点强调产品质量,以蒙牛和光明为代表,国外以达能为代表,这类企业的企业文化比较单一,忽略了核心竞争力的很多影响因素。其中第二类还可以分成两个小类,这三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因子具体构成见表3。以上述企业为标杆,可以探寻乳品企业产品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以伊利和蒙牛为例,见表4。
在经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消费者对乳品安全信心丧失,乳品市场一度萎缩,2009年乳品消费需求得到恢复性增长。而最近两年乳品生产又开始断断续续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乳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乳品行业信誉的恢复,国内一些乳品企业受到致命打击。消费者尤其担忧婴幼儿奶粉质量问题,部分经济收入较高的消费群体趋向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进口奶源奶粉或通过网购等方式购买国外原装奶粉[2]。质量安全成为影响乳品消费的关键因素,而消费决定生产,乳品企业尤其需要强调产品的质量。例如,蒙牛从奶源、工艺和检测等多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建设,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员工是企业产品的制造者,核心技术的发明者,经营管理的执行者,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影响都是通过对员工的影响来实现[11]。乳品企业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参与人才争夺,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企业人才。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伊利拥有伊利商学院和伊利-利乐专业学院,采用集团、事业部、分子公司三级培训体系。
三、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拓展
对多数企业而言,创新是维持及获得竞争优势的媒介[15]。当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刚性时,必须对各种能力进行创新,以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性。企业文化创新不但是核心竞争力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各种关键能力创新的先导[16]。随着顾客需求多样化,行业技术日新月异,同时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加之我国乳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研发的基础能力不强,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强调人才和质量,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得到拓展,将科技、学习和环保纳入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因子,使之嵌入企业文化,依靠文化力影响企业的各项行为。
(1)科技是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乳品企业忽略了奶源建设和新产品研发,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差异化程度低,致使战略重点移向销售市场。从乳品市场看,各个品牌的乳品在产品层次上竞相模仿复制,产品趋同,为了争抢市场份额,各大企业展开激烈竞争,以价格战、促销战等方式来扩大销量,而这种竞争方式并非长久之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乳制品不仅注重口感、口味,而且关心其营养成分及功能性、安全性,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优质、安全、风味、便捷等特点的产品成为消费热点。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对类型、规格、包装、口味等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走产品差异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寻求突破,充分考虑加工原料(专用品种和基地建设、贮藏保鲜)、加工过程(加工工艺、加工技术和设备)和加工产品(包装、流通)等环节的动态发展变化。
(2)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资源,学习是企业积累知识的途径。知识的获取、运用和创造能力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最基本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学习快速实现。学习本质上是传承与创新,是知识的输入与输出,既是经济行为,又是发展行为[17]。由于环境变动和企业间竞争加剧,企业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学习是企业通过采取有效的行动而提高企业能力的过程[18]。已有的一些文献表明,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组织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9][20]。乳品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学习型组织,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利用每个人自我超越的潜在心理,设计共同愿景,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不但鼓励个人学习,还要重视培养企业团队学习精神。员工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团队通过共同学习、共享知识、经验,有效提高整体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21]。
(3)保护环境是生产绿色产品的前提,也是响应低碳发展的理念。Hart认为,传统上管理理论重视管理资源和管理能力,忽视了自然环境约束,因而提出了更包容的“自然――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竞争优势建立在企业处理相互关联的污染预防、产品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三种战略基础上[22]。乳品企业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往往冠之于“绿色”,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企业的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乳品企业宣传的绿色产品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首先必须做好环保工作,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坚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加强奶源基地的环境保护。
四、结 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关系到乳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借鉴在乳制品行业中销售额靠前的乳品企业的较为成功的经验,利用信息挖掘工具提炼出隐藏在企业文化内部的难以量化或描述的核心竞争力,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帮助乳品企业识别核心竞争力。结合当前乳品行业发展的新趋向,从科技、学习和环保三个方面拓展了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更加完善。当然,本文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根据企业销售额选择样本,而不是综合效益;核心竞争力因子内涵的准确界定问题,这些都有待作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秀丽,姚艳.浅谈提升黑龙江省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商业研究,2009(1):80-82.
[2] 刘玉满,李胜利.中国奶业经济研究报告(2010)[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Hofstede G,Neuijen B,Ohayv D D,et al.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2): 286-316.
[4] Zhang D. Building corporate culture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
[5] 王德胜,辛杰.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126-128.
[6] Prahalad C K,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 79-91.
[7] Meyer M H,Utterback J M. The product family and the dynamics of core capability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1): 29-47.
[8] ,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3(3):24-32.
[9] 楼迎军,荣先恒.基于ISM-Fuzzy AHP的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J].科研管理,2007,28(1):97-103.
[10] 俞燕,黄文胜.基于AHP 的新疆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10):18-22.
[11] 万守杰,毛明芳.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6(9):88-90.
[12] 郭岚,张祥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7,25(1):132-137.
[13] 肖泽磊,李帮义,项喜章,等.中国风险企业内生核心竞争力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4):20-24.
[14] 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5] Utterback J M,Afuah A N.The dynamic “diamond”: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spective[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8,6(2-3): 183-200.
[16] 王德胜.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关系模型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21):187-188
[17] 赵建辉.学习: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本源――以企业组织为例[J].管理世界,2006(3):148-149.
[18] Kim D H. 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35(1):37-50.
[19] Ellinger A D,Ellinger A E,Yang B,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concept and firms’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2,13(1):5-22.
[20] Yang B,Watkins K E,Marsick V J. The construct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dimensions,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 [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4,15(1):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