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悲苦;虚无;解脱;原罪;救赎;疏淡;浓重

中图分类号: I207.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2-0055-02

在回答人生悲剧这一亘古不变的命题时,现代文学大致有三种答案,一种是意识形态的阶级论,将人生悲剧归结为阶级压迫,持这种论调的派别以左翼为代表,最终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这种解释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改变旧的社会制度,用以消除苦难。第二种是佛家之论,认为人生本来就苦,正所谓茫茫苦海,回头是岸,只有解脱是办法。最后一种说法是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生而有罪,必须通过忏悔和自我救赎,才能得救。诚然,第一种侧重文学与外部的关系,后二者则侧重文学与心灵的关系。下面就以许地山和为例,略谈宗教对其二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悲苦的解脱:顺与避

许地山的散文和小说里有一种明显的“悲苦意识”,其代表作《缀网劳蛛》这部小说集所展示的现实人生多是苦难的:《商人妇》、《缀网劳蛛》中饱经人世坎坷的惜官、尚洁;《命命鸟》、《换巢鸾凤》中为争取爱情而死的敏明、加陵及和鸾;《无法投递之邮件》、《慕》中受生活煎熬的青年;也有儿子久无音信,老来寻子却又在混乱中失去儿媳的云姑(《枯杨生花》)和夫妻感情甚笃,却又被活活拆散的祖父母(《读〈芝兰与茉莉 〉因而想及我的祖母 》);还有妻亡女幼的关怀以及失去父母的海角底孤星……这其中包含童年的凄苦、孤独,青年时期为追求爱情、理想所受的煎熬与痛苦,中年丧妻、丧夫、丧子之痛,更有老无所依,晚景凄凉的悲叹,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一生所可能遭遇的苦难。

这种悲苦意识来源于许地山对人生苦难的体验。他的人生浸透着种种悲苦,生下来就逢台湾变乱。19岁时,因家道贫困,开始自谋生活。21岁赴仰光任教,后入燕京大学读书,随后又经历了父死、妻亡……。而许地山自小就有的佛缘使他的悲苦意识与佛教观念相遇合产生了一种悲剧情怀。他生长在崇佛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佛教的熏陶,经常诵读揣摩许多佛家经典著作如《法华经》等。1913年,21岁的许地山曾到缅甸仰光的一所华侨学校任教,缅甸这个佛教之邦神秘的宗教气氛笼罩着他,更加深了他对佛教的兴趣。1922年从燕京大学神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专攻过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回国后又在燕京大学神学院当教授,对宗教有着精深的研究,著有《道教史》、《大藏经索引》、《佛藏子目引得》及许多关于佛教的论文,对佛教教义本体有精深之评述。也正是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使他的悲剧情怀很自然地融入到他的散文和小说里。

许地山在《无法投递之邮件》的《覆少觉》中说道:“唉,怀书的病是难以治好的。一个人最怕有‘理想’……朋友们说她是‘愚拙的聪明人’,诚然,她是一个万事伶俐、一时懵懂的女人……‘理想’和毒花一样,眼看是美,却拿不得……”[1] 原始佛教有三个重要的命题,一是诸行无常,二是诸法无我,三是一切皆苦,这三个命题被称之为“三法印”,成为整个佛学的理论枢纽。诸行无常,是一切皆苦的依据,世上一切万物皆有因缘何合而成,故无自体,无自性,无一不是迁徙转变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人因无明而常生执著之心,这正是造成人生悲剧的原因。以佛法看来,爱情不过是海市蜃楼,如幻如梦如泡影,只有破执着,才能获得大智慧,从而得到解脱。还如《愚妇人》[2]中,作为一名石女的愚妇遗憾自己没有孩子的命运,但作为智者的樵夫却认为少了生产之痛苦,养育之艰难,正是她比天下女人幸福的原因。由此可见小到爱情大到整个人生,人生的悲剧在于无明,即因没有智慧,而起的虚妄之心。

那么又如何从这种无明的悲剧中解脱出来呢?这就需要借助佛教的智慧,即选择“顺”和“避”的人生态度。许地山曾对这两个字做了如下注解:“如果所谓最后胜利是避不是去,是顺不是服,那么我也可以承认有这回事。所谓‘避’与‘顺’不是消极的服从与躲避,乃是在不可抵抗的命运中求适应,像不能飞的蜘蛛为创造自己的生活,只能打打网一样。”[3]可见“顺”就是守本分,顺乎天意,“避”就是不争,不作违背常理的事,这一点在佛经有明确的出处,《菩萨缨络经》说,“顺第一义谛为善,背第一义谛起名为恶”,顺实际上成了佛教伦理中对善的本质规定。在佛看来,顺有二义,一是顺应佛教揭示的无我、无常的真理,即《大乘义章》所云“顺理为善,违理为恶。”二是益事,如《成唯识论》所言:“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为为善”。可见人生如蜘蛛网,难保不破,但照结不误,破了再补,这正合乎佛家“正精进”的主张。虽然前方道路迷茫,悲苦再所难免,但仍然要积极入世。作者借用佛家思想,没有导向对现实人生的否定,而是通过平衡内心,获得智慧,进一步强化了生存意志。尚洁惜官的乐天知命,逆来顺受自不用提,玉官的多舛人生路上每一次努力,也都可以看作佛家“正精进”思想的反映。

二、原罪与救赎

戏剧大师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经典作品如《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等,刻画出了繁漪、周朴园、周萍、陈白露等可憎又可爱的人物形象,并由这些人物演绎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爱情的毁灭,理想的消亡,生命的消逝……然而,这些悲剧的成因是什么?周朴园曾是踌躇满志的个人主意者,坚信靠个人的力量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家庭,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妻子的背叛、儿子的、前妻的重返,彻底摧毁了他的个人信念。抱着伸张正义初衷的仇虎没能改变复仇计划后不安,甚至为复仇付出了几乎疯狂的沉重代价。究竟谁在作怪?谁在主宰一切?宇宙之中定有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这就是原罪。如果我们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以纯粹理性精神对这四部优秀作品进行整体观照,毫无疑问,就一定会敏锐地察觉到,无论是其主题构成还是悲剧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强烈而浓厚的宗教情绪和上帝意识,蕴藉着他基督教人文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对于基督精神的敬仰,对于基督教文化的认同,是不难发现的。

在青年时代抱着人生应该是美好善良的纯真信念,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应该是和谐融洽的;但是,当他走向社会之后,纯真的人生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天真幼稚的美梦,使他完全陷入了理智的惶惑之中。他从现实生活中人的身上发现了一种被他自己称为“原始蛮性”的力量正在引导着人们走向堕落,这使得他深深焦虑不安。对于人性自身弱点的深层焦虑,正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情绪。察觉到,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回归原始的野蛮,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一切都走向极端。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失衡状态,导致了人类社会永无休止的残暴、邪恶、贪婪、和堕落等丑陋现象的发生,使宇宙陷入一种无序混乱状态。于是,虔诚的爱的信仰也因情感的压抑逐渐发展到了另外一种极端,变成了沉郁而凝重的“恨”。这种灵魂深处的痛感,使迫切希望能够寻找到“人究竟该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答案,此时早已浸透于他大脑潜意识层里的基督教人文意识使他想起了拯救人类的“上帝”。这就是精神人格与创作动因的根本之所在。

当以这种文化心态和精神品格进入实际创作过程时,他用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世界末日意识、拯救意识以及博爱意识,精心地构思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悲剧命运四部曲”的主体意念框架,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创作实践,统统纳入基督教文化的伦理规范,进而营造了一个统一的艺术思维模式,即:“恶”(原罪)――“毁灭”(惩罚)――“善”(再生)。最能体现基督精神的体现在《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的安排上:远景是一个教堂医院的客厅,并间接交待了这房子是周家卖给教堂医院的;近景则是屋内格局和陈设的特写,这屋内的一切都已“呈现着衰败的景象”,唯有壁炉上方“空空地,只悬着一个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现在壁炉里燃着煤火。火焰熊熊地,照着炉前的一张旧圈椅,映出一片红光,这样,一丝丝的温暖,使这古老的房屋还有一些生气。” 画外音是远处飞扬而来的教堂的钟声和“教堂内合唱颂主歌同大风琴声”,作者强调“最好是”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时间是大年三十,人物除了修女看护和小孩各两位,主要是一位“头发斑白,眼睛沉静而忧郁”的“苍白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周朴园,作者借周朴园的忏悔向我们暗示了整个人类只有通过救赎,人类才能得救,才能重返伊甸园。

三、疏淡与浓重

可见,同样是人生悲剧,解释者不同,所给的答案就不同。作为东方智慧的佛教把基点建立在人对自身悟性的信心之上,往往抽掉客体去营造一个无所不包的主体。这种自信并非是主体对客体的优越感,而是来自主体的神秘感,这必然会转向对自我和神秘的主体功能的崇拜,因而,佛法讲求智慧,讲求开脱。西方的基督教,是对造物主的崇拜,把一切都交托在神的手中,通过忏悔获得拯救。表现在审美风格上,许地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其小说往往有一定的宗教神秘体验,散文则充满禅思意趣,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崇尚悲剧,他的剧作渲染恐怖描写死亡,故事情节显得十分神秘怪诞,运用一系列艺术手段形成了一种大悲、大恸、大彻、大悟的悲剧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大学语文;对话教学;内涵特点;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15-01

一、大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对话理论的主创者、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思想的本质是对话,语言的本质是对话,文学的本质是对话。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就大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就蕴涵着引发对话的基本条件。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主题涉及人生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含了作者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为学生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感受过去和现代的人们对世界、真理、生命的表达的同时,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他人的交流和对话,去认识世界的本质、发现生活的意义、接受审美的熏陶,从而提升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如果是这样,也就达到了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真正目的。

在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掌握着传授知识的话语权,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缺少自主表达的空间,而在“对话”理念支配下的教学却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态:独白式、被动型的学习变为对话式、主动式的教学;教师由教学的权威变为教学的平等参与者;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个体发展受到充分重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大学语文对话教学应该是变革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教学,是真正加强学生课堂主体性的教学。

二、大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方法

(一)自主学习

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仅要让他们想说,还要做到有话说。“有话说”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课文内容的“背景性”知识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的情况、课文内容的时代背景等。这就要求学生课前要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他们会有一些疑惑的问题和对人对事的独立思考,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下一步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我在讲授徐志摩的诗时,给学生提前布置任务,让他们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徐志摩的资料。在课堂上,同学们争相发言,包括徐志摩的籍贯、性格、婚恋、在英国的留学经历、作品、经典语录等,非常丰富。这些相关背景对同学们解读徐志摩诗歌的内容和风格特点很有帮助,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因此,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上好大学语文对话教学课的前提。

(二)设置话题

对话是围绕话题展开的,它是对话交流的核心,教师在课前应该对课堂讨论的主要话题做精心的准备。首先,话题要紧密联系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话题可以多角度,辐射面可以很广,但不能随心所欲,脱离文本,教师手中应该随时都牵着一条“风筝线”。其次,要设置有价值的话题。话题要设置得科学、巧妙,不但使学生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伤逝》时,我设计以下四个话题“你如何看待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你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展现爱情的悲剧吗?如果不是,请联系时代背景,谈谈它还有什么其他社会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如果你碰到了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请对比这篇短篇小说和你曾看过的小说在叙事方法上有哪些区别?并指出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叙事手法?”这些话题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关于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有的说他们的爱情悲剧主要是冷酷的封建家长制和社会环境造成的;有的说子君和涓生性格上的弱点是造成悲剧的内因;有的说贫穷是造成他俩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在讨论这些话题的同时,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就自然得到了阐释。

(三)教师介入

在课堂上,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给予适时的点拨、归纳、感悟、评价,就象一个节目“主持人”,既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又能把握全场,使学生的讨论不要脱离“正轨”。课堂讨论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感性形态,课堂充满激情和热烈的气氛,有些教师控制不好,话题讨论会信马由缰、无边无际,从而脱离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在课堂讨论中,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以理性的目光审视和梳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抓紧“风筝”的线,使话题的讨论不仅有广度,更要有深度,最终回到课文中来。如《伤势》的第二个话题,针对大部分同学只是就事论事,思维限制在对爱情的反思上,对文章社会意义的提炼不够深刻的情况,笔者对此进行点拨,指出“这篇文章写的不仅是爱情的悲剧,也是启蒙的悲剧。鲁迅对青年一代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揭示无疑是深刻的,但也含有希望他们寻求一条新路的热切期待,同时,他也借小说来反思‘五四’启蒙自身的局限性。”同学们或者点头认可,或者陷入沉思,之后,同学们总结说在分析文章的思想性时不应脱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现代社会婚恋观,同学们看法不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允许学生大胆表达,同时也不忘“教书育人”的职责,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肯定积极、健康的观点,指出错误观点的弊端和害处,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做人,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

(四)课后整理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下课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活动的终结;在对话教学中,下课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对话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想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或引发人的思考,或令人惊喜,或相互补充完善,这其中包含对话的过程和成果,都是弥足珍贵的,教师在课后应加以整理。这是一个回味与反思的过程,对于教师今后的课堂对话教学有着很好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较好的效果。如何最大程度上发挥对话教学的优势需要不断的探讨和实践,大学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真正达到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建军.语文对话教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实践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04-03

Structure of Practice Type College Chinese Course System

Abstract: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integration of College Chinese course contents and the tentative study on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aims to find an effective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mode,so as to improve the validity of Chinese teaching,and strengthen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The professional spirit will be emphasized during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specialized courses,and students'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 to adapt themselves to new posts will eventually be cultivated.

Key words:practice type course system;teaching mode;humanistic quality

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高职教育阶段,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言语技能。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学不同于中学时期的语文教学,不再侧重对文章字、词、句、音、结构的分析和掌握,而最为重要的是把学生多年积累和掌握的语文知识更多地运用起来,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构成自身的职业素养,以便日后在工作岗位上施展出来,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

一、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1.高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教学——提高语文运用能力。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实践性和应用性在高职教育中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只有在这样的目标定位之下,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达到高职教育对《大学语文》课程要求,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2.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结合专业——服从专业,为专业建设服务。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结合专业需要,为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高职《大学语文》应构建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服从于专业需要,为专业建设服务。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要以实用为先导,注重高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为专业成才搭建平台。

二、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之因

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较强的言语交际能力、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应用性文章的写作能力等等职业素养。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要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使《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实用为内容,真正发挥《大学语文》服务作用。因此,“大学语文”应该还其“语文”的本色,将言语技能的训练这一内容置于《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地位上来。

(二)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之路

高职院校的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应当是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强调以实践为核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于实践之中。

1.以实践为主线的语文言语、写作技能训练之路。任何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经过艰苦的系统训练,个人言语、写作技能的提升,同样要经过专门的系统训练。没有训练,没有实践,就没有知识的真正掌握。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淡化课程系统理论学习,以“实用,够用”为课程教学原则,走以言语、写作技能训练为主线的课程学习之路。

2.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养成之路。人文素质的教育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践行”是最为主要的。高职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完备的“人文精神”内容,只有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要素,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之重

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程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在课改的指引下,课程的总体思路是,将《大学语文》视为一个课程群概念,而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课程。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分别由不同的课程来承担,下设《大学语文——文学欣赏》、《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等等课程。本校各学院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课时等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2.改革教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学更是如此,脱离学生的实情,去追求理想化的教学,那就只会是曲高和寡,只有教学的“形”,而不会收获到真正的“质”。

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它主张“学”重于“教”。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国际高职教育理念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求高职语文改革教学方法。(1)侧重以应用写作教学为主。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高校的学生,无论是在校的学习,还是毕业后的工作、生活,都涉及应用文的写作。因此,培养学生学好应用文,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并通过典型的范例分析,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应用文体的特点,让“格式化”写作的感性认识深入学生的头脑中。通过学习与训练,使学生们对应用文体形成的要领及语言美感有所理解、体认和感悟,从而提升其语文修养和语文运用能力,最终达到在工作中能说擅写,得心应手,获得职业发展。这么多年下来,笔者总结了自己的学生主要有四点:一是不太会学习,学习方法不佳;二是自信心不足,内心缺乏鼓励;三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性学习欠缺;四是管不住自己,内心静不下来学习。针对学生的“四缺”情况,我采取“十八个字”:展开抓“心”教学,提倡“快乐”学习,建设“和谐”课堂。一简化课程,减轻压力。多年的教学让我把这门课浓缩为五个字“格式化写作”。课前通俗告诉学生这门课就讲这五个字,把格式学好了,再多的同类应用文体也就是换汤不换药。随后整门课程就围绕这五个字开展,把这五个字牢牢地灌输给学生。二创造教学点,鼓励学生,快乐学习。众所周知,在人的成长道路上,如果缺少鼓励和赞扬,只是一味的责备,人就会变得不自信与自卑,人性就会变得不健康。知透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创设教学点鼓励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让学生擦出“火花”赞扬他们,从而使他们在赞扬中找到成功感,收获一份认可的满足,体味一种身心的愉悦和快乐。三教学环节细致入微,从细微处改变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获取知识太重要了。它包含有多个方面,比如预习、认真听课、集中精力、不开小差、不抄袭作业、上课带好教材、笔和笔记本等等。多年来我所教授过的班级,能做到以上这些的学生有,但并不是太多。其他不说,就拿最基本来讲:上课带好教材、笔和笔记本。可有些学生习惯上就是上课书、笔不带,光带人来教室,如此情形,不能视之不见,置之不理,这些学习习惯缺失的学生更需要我去关注和研究,以便采取好的方法给予改正。四让学生多动笔,少动“机”。学生们现在手上的“机子”种类很多,俗话说:丧志。有些学生是一刻也离不开它,从进教室那一刻至下课,一门心思,都在那上面,即使说说两下,过不到一会又拨弄起来。心不静,身不安,如何有心思集中精力在学习上。做教师可不能干着急啊!得想办法解决这种状况。如何能让他们的手有控制地离开这些机子,我至今能想到的办法不多,只是让他们动手练习,让他们的脑子暂时忘掉那些机子上的内容。仅此而已,希望自己能有更好的办法帮助他们。(2)侧重口语训练教学。文字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社会交往对人们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了解别人,介绍自己,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无论是择业面试或者是走上工作岗位,对大学生来说,口语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应作为《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个重点,把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从教学内容上,课时安排上给以充分保证。(3)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拓宽《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容量。多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教学信息的容量和宽度,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直观问题。为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学习渠道,给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提供巨大的资源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4)坚持并积极推进课内授课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布置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并要求做读书笔记。另一方面,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学习。在教学中,随时留心学生们的需求。记得在上课时,投资理财专业2010级的卢欣欣和崔汉平同学向我请教学习书法的事情,我把他们找来,让他们向学校团委申请成立一个书法社团,组织一些爱好写字的同学来共同学习,我利用每周三晚上义务为他们教授书法知识。(5)精讲多练。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就要改变讲得多,练得少,理论多,实践少的做法,加大对应用能力训练的力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组织多样生动的实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应用技能。例如,笔者教授《应用文写作》课时,每一章节内容,我都有一张练习纸,根据应用写作文体来设计内容(格式+模拟场景),练习前我先给学生开个头,然后学生们根据我的格式思路往下写;同时鼓励学生把多年的语文知识好好运用与发挥,给好时间,当堂完成,当堂批分,按要求表现好的学生多加分等。

3.更新评价。《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打破常用的考核方式“一次考试分优劣”、“重期末、轻平时”的做法,应确立一个新的评价标准,比较全面地测试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课考核的方法要遵循一个原则:突出平时,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平时成绩要力求占到学生总成绩的70%左右。此举才有利于改变“临时抱佛脚”式的应试考试模式。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直面挑战,建构基于实践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院校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才是一条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朱玲.谈大学语文的定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5).

[2]彭庭松.我所理解的《大学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2008,(5).

[3]陈厚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及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现实的反思[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

[4]易敏.关于大学语文改革教学的调查报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陈巧虹.谈谈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6]艺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2,(4).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4

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创新,同时21世纪高校教学的核心也是创新,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为了艺术类高职院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语文”,具有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语文教师的作用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与以往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有所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1]。

一、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新性意识,创新性思维,能够面向未来,为人类、为国家未来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它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擅于与人沟通,积极与人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2]。创新型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敢于独创的精神和一定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简而言之,创新型人才的三大必备要素是创新型能力、创新型知识和创新型人格,其中,创新型能力是关键,创新型知识是根本,创新型人格是最终归宿,这几点互为表里,相依想存,缺一不可,并且有机统一于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全过程。据此,我们在认真分析艺术类高职高专教育与其他同层次非艺术类特别是一般教学型本科高校在培养目标、知识构建、素质和能力以及培养模式上的区别之基础上,提出了艺术类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人才上。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

1.明确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在人文熏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阐释人文思想的文化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现代中小学基础教育一味追求升学率,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很少关注学生人文思想及基本技能教育,教材的编写内容也只是学生应付考试(高考)的“敲门砖”,这些势必造成学生知识面窄能力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为了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广阔的精神知识,大学语文的教学应以文学文本作为平台,采用对文学文本的欣赏、阅读和批评等参与式体验方式对学生施以影响,同时也对培养学生良好积极的精神风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所帮助。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重在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了学生能拥有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就必须使学生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时代正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或基本形成阶段,这一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

2.从实际出发,端正态度,脚踏实地实践语文教学目标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表现出疲软,这已不仅仅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了,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其他高等院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艺术类高职院校语文课已变成一门只开一学年的副科,原先中学时的主科地位被各种专业课所替代,学生感到语文已不再重要。也有一部分学生厌烦语文,是因为他们从学龄前以来,一直学习语文,从未中断,对语文学习已无新鲜感,加之有些老师毫无责任心、事业心,上课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压抑了学生学习激情。兼之在我们艺术类职业院校中,从专业老师具体到每个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可有可无。

对此,我的做法是:我让学校专门组织了一堂语文公开课,特别邀请专业课老师参加听课。在这堂课上结合学校参赛作品――黄梅戏《哭战袍》(选段)角逐全国“小梅花”奖失利情况,我从时代背景、人物身份、剧情以及当时的吴国国情等方面,对作品主人公大乔的“哭”作了具体分析,然后让学生根据听课后的感受再来表演一次《哭战袍》,比较一下听课前后两段《哭战袍》孰优孰劣?最后指出如果做为演员不能分析剧本、把握剧情,不能很好的理解人物性格特点,那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演好这个人物,不会进入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这个人物演“活”。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去感动别人?这一堂课的教学,对专业课老师触动较大,多多少少让他们对文化课的重要性有点认识。那么,如何做个好演员呢?一句话,最起码首先必须得学好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兢兢业业的教学和教研,在实践过程中,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于求成,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蓄积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坚实的知识积累。 其次,要纠正学生的认识,使他们意识到语文课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强大的实用性,也是未来在社会上生存的一项必备基本技能。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在艺术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同时,我们意识到,现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一套适用于艺术类高职高专的语文教材,这也有囿于我们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建议有志于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一同行动起来,共同编写一本适合艺术院校的语文教材(本文作者正在着手编写艺术类高等院校语文教材)。

3.以创新型能力培养为重点,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著名的个人与组织学习设计师罗伯特?弗瑞兹在《最小阻力之路》中提出了“创造性张力”的概念:一种强大的核心结构可以实现你生活中的转变。它的工作原理是当你开始明确你的愿景,并同时了解你目前的状况时,差距便产生了――你的现状与你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这个差距形成了张力,因为张力的自然倾向是需要得到解决,这个差距将自然地试图缩小――就像一个被拉长的橡皮筋――将你拖向你的目标。很多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创造性张力,需要通过组织教学使学生具备这种创造性张力。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具有惊人的力量。教师若能善于利用课堂教学,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不断开发学生潜能,那他的课堂将有无限的“张力”,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有创造能力。过去人们总是说真正的成功属于那些更聪明、更顽强、更有毅力或者更加努力的人,但我们认为这些特质却并非自我超越的核心所在。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们往往擅长于创造生活中的新结构,自然、有效地把他们带向理想的目标[4]。

3.1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注意将课堂“还给学生”。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入学成绩本来就不高,入学门槛较低。特别是艺术类学校更是如此,加之近年来“生源大战”,一些学校对学生文化课成绩几乎不作任何要求,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差异较大,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又将面临新的考验。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为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不同层次思考题,让学生自由作答,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艺术的同学思想本来就十分活跃,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非常愿意展示自我,纷纷踊跃作答……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成绩,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教学原则。

3.2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间共同交流、参与、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忠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特别是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被动的“注入”为学生的主动的“汲取”。同时,还要注意在讨论中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最终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达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授《窦娥冤》一文时,我首先意识到所面对的学生是学习黄梅戏表演的,尽管他们的文学功底差,但他们却是表演的“专家”,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据此特点来制定学习目标,老师先介绍故事情节,再让学生阅读剧本后谈谈自己最喜欢剧中哪个人物并说明原因,然后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上台把这个人物表演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而且还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优化教学时间,高校语文每周仅两课时,如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对此,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只是把难点和重点讲透, 没有面面俱到,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完成“交钥匙”工程[5]。

3.3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到社团及相关单位等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已满足不了现有在校学生的实验教学要求,而且由于缺乏教师指导,不能很好地保证实训效果。为了能更好地吸引、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前沿科技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巧妙地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以及世界文学的最新成就等等。宿州学院张雪涛教授认为,教师是学生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专业知识的咨询者、前进道路的鼓励者、自主学习的引路人[6],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岗位,放眼世界,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时刻关注世界前沿科学,做好学生的“领头羊”。

我们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我们认为在大中专院校特别是艺术类的大中专院校,育人应该放在第一位。我们所教授的对象是学习艺术的,以后走上社会大多成为公众人物,是少年儿童所追的“星”,如若他们没有一个好的德行,一颗为人民、为公众服务的心,那他给青少年们带来的是什么影响?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 运用

“自主学习”是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高度关注的热议话题。所谓“自主学习”,是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把它概括为:建立在学生自主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下面,我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切入点,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书――学生自己读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适时教给学生相应的读书方法,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要让学生在读前有一定的认识,并以此为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也许这些方法看似老生常谈,但往往却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边读边记,让学生切实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事情,扎扎实实地把读书的事情做好,完成在阅读中新知识的建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主人公的形象,经历了与文本相互对话的历程,自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读书的方法是极具个性化的,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包打天下。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为学生设置学习超市,最经常听到的教学语言就是“你想学哪一部分就学哪一部分,想怎样学就怎样学”。这种学习内容的自选,无疑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的理念。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文本个性的问题,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适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指导学生读书不能离开具体的文本,不能为了追赶时髦而简单地肢解文本,冲淡了文本的意境。

二、问――学生自己提

“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一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就是“问题”学生。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质疑。具体说来,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可以从重点词句质疑,可以从文章的内容质疑,可以从内容的矛盾处、模糊处质疑,也可以从同学或老师的语言中寻找疑问。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学生的质疑中也能够了解到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把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正在进行的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当然,我们面对学生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梳理、归类,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切不可虚晃一招,表面看学生举手如林,热热闹闹,提出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结果还是回到预设的教案中来,这种让学生钻圈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三、话――学生自己说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这个世界如此精彩”。(洛克)新课程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把自己的感悟充分地表达出来。我们在引导学生说的时候,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们的发言,更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理解作为结论性的东西硬塞给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生,教师更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充分信任他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尽管表达上也许不太尽如人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时而旁敲侧击,时而正面引导,委婉地逼近问题的实质,最终问题解决的表述还是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四、事――学生自己做

新课程倡导综合性学习。体现在语文学习方面,我认为主要是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效沟通,等等。教师要在相信学生的同时进行指导,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锤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下面介绍一位教师的成功做法――设置新闻摘抄本。教师在与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制定出“班规”:要求学生每天摘录一至两条新闻,资料的来源可以是报纸、电视,也可以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还要对页面装帧进行美化;把星期三下午第三节作为交流的固定时间,交流的顺序是抽签产生和自愿发言相结合,发言时要求脱稿。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加强了课堂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而极大程度上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内容从圆明园鼠兔兽首铜像“回家受阻”到“嫦娥一号”成功撞月,从孟买连环恐怖袭击案到奥巴马宣布从伊撤军计划,从国际金融风暴到俄美卫星西伯利亚上空相撞,以及三鹿奶粉查处三聚氰胺和火箭6年1.33亿美元开价留姚明等都成为学生们发言的话题。学生在叙述的同时,时时有自己的观点参与其中,令人感动的场景时有出现。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为学生搭建展示口才的平台,而学生准备的过程则是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

五、学――学生自己评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重点探讨的话题之一,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在班级精心设计“比一比,谁的红旗多”的评比栏,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表现评出优秀学生。谁的朗读精彩,谁的进步明显,谁解决了大家解决不了的难题,谁的发言最有创意感悟最深刻,谁就有机会得到小红旗。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学生评比的过程也成为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过程。

另外,我们也可把自评和互评的机制运用到作文的评改中。在给出习作要求的同时,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文章,把优点和缺点都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特别在教师的引导下互评习作时,学生都能够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诚恳指出对方的不足。这种文字化的对话与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质量,更是提升了他们的自主能力、表达能力。

总之,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创造条件使学生形成主人意识,想方设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些,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6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目前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现状,依据职业教育的就业教育特点,从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情境的设置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谈谈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是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应该树立怎样的教学观?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突出就业导向,以实践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成了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把项目情境教学理论运用到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改革课程教学。

一、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应用文写作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处于一种“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无效,学无用”的尴尬地位和边缘化状态。仔细分析,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课程设置看,由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并不属于专业课教学,在高职院校强调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大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作为培养基本能力的课程,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却处于边缘化状态,很难得到重视。很多院校,特别是理工科职业技术学院的很多专业都没有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即使有的院校开设了的“大学语文”包含了“应用文”这个章节,但在大学语文这门基础课程中也只是处于从属或附加的地位,笔者所在高职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其中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占了1/3,部分高职专业虽然专门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是由于应用文写作具有特定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写作方式相对固定、规范,所以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讲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给学生归纳几个条条框框,然后提供几篇范文,让学生生搬硬套。这将使高职院校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被弱化。

2.从教材方面看,近几年,应用文写作教材如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出版发行,但仔细比较,大部分教材的体例雷同,重点讲述的应用文种类、概念、特点、注意事项、例文、练习都惊人地相似。当然,近几年出现了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材,其体例上轻理论重练习的方式,相比之前的教材有相当的进步,然而因其教学指导思想未彻底更新,教材内容、教材体例亦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陈旧的内容和例文不但激不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容易误导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重视度。其次,教材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与应用文写作的实际课时不一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对各种应用文的介绍面面俱到,洋洋洒洒40余种或60余种。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习这么多文种,要么走马观花,要么囫囵吞枣。这违背了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适应以后工作需要的初衷。

3.从教学方法看,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它强调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在社会工作、生活中面对现实的认识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目前,我们传统的一系列概念一特点一注意事项一例文的教学方法,不但扼杀了高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导致了写作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师与学生脱节。这都致使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4.从教师队伍看,目前,我国还没有应用文写作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或培训体系,大部分教师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或相关专业,或专业针对性不强,或缺乏实践经验,或缺乏高等教育经验及高职教育经验,所以应用文写作部分的教学乏味无力,在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一晃而过,犹如蜻蜓点水。

5.从学生的角度看,有些院校的学生认为应用文的文学性不强、枯燥乏味,觉得有些内容在中学阶段已学过,有些内容与己无关,学无所用,因此学得没劲,练习写作时也就是强迫自己依照范文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应付了事。

二、对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加强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不仅对高职学生有用,而且与高职教育所倡导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是一致的。至于学生喜不喜欢学,感不感兴趣,能不能学到东西,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是否对路。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1.依据学生的就业需求遴选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应与学生今后工作、生活需要一致。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应用文写作种类发生了一些变化,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如随着现代通讯和网络工具的普及,书信写作的重要性明显下降,请柬、介绍信的模板随处可查阅,借据、借条使用频率变小;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面f临和需要解决的事务纷繁复杂,投标书、合同书、诉讼状、求职信、申请书、企划方案、调查报告类文书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些文书的写作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另外,高职教育强调专业技能,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授课内容是针对所有专业的。也就是说,每个专业学习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是相同的,没有突出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这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以后的工作需求,也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应用文写作的课程内容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生活、工作需要进行调整,教学量适中,突出重点,忽略非重点;同时还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违背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各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并适当调整重点难点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如财经和商业类专业系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经济类文书的内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加强行政公文的写作练习;法律和市场营销类专业系的学生则进一步深人学习诉讼状等文书;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则应以事务文书和商品说明书等应用文学习为主。

2.依据某相关应用文的工作任务安排教学活动。

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项目课程正在尝试逐步取代学科课程,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式。项目教学是实现项目课程的教学方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及人类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虽然不能如专业课那样基于职业需求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工作过程,但可以尝试把每一类应用文的学习看成一个工作任务,然后围绕完成这个工作任务来设计课堂活动。如调查报告的学习,我们可以分解成三部分:调查、讨论、调查报告写作。老师可提前一周讲解调查方法,并确定调查主题,主题可以是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或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大学生的恋爱观、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作用等等。在学生课外调查的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引导、组织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思考、统计、分析,再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组撰写调查报告。最后,教师评析各组的调查报告,并与学生一起撰写较完善的调查报告。至此,撰写调查报告这一工作任务完成。通过这一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地参与调查、讨论和撰写,积极解决工作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不但了解和实践了调查报告这一文种的写作过程,还发挥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这样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安排来实现教学效果的应用文还有很多,例如经济合同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商谈业务;市场调查报告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进行广泛的调查;商品说明书和商品广告的写作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等等。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教师离开讲台,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移到相关的工作过程中去,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应用文写作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劲头长起来,要让教学效果真正好起来。

3.依据相关应用文的实际应用环境设计教学情境。

项目教学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等要素构成。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是应用文文种学习,虽难以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但可以模拟工作环境,即所需文种的工作、生活环境。例如在学习自荐信、求职信的写作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通过不同身份的转换,分别揣摩各自的心理感受,作为招聘者,将会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作为应聘者应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如常用诉讼文书的学习,我们可设置模拟法庭,根据课后的习题或是生活纠纷设置案例,由学生分组担当法官、原告、被告、群众,提交起诉书、答辨书或上诉书,再在模拟法庭上实际学习。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学习、思考诉讼文书的写作,实践了处理诉讼案件的全过程。例如讲演讲稿的写作,就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和喜欢的话题展开讨论和演讲,让学生明白如何确立观点、收集材料和表达,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轻松愉陕地学习,等等。如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见习,了解行政公文的成文程序和处理程序。通过这种自我体验的情景教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潜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三、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的职业教育究其实质就是就业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加之应用文写作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设计的需要,任课教师不但需要深厚的应用文写作功底、还需要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这就给我们从事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老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