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抗震设计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抗震设计原则

抗震设计原则范文1

关键词: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素;参数

Abstract: In the frame structure design, regardless of the project is simple or complex, in fact, after all, it is the basic unit of a combination formed by the beams, columns, plates, so pay attention to some of the beams, columns, plates and structural systems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e point should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made the design of the project is economical and reasonable.Key words: multi-storey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earthquake; design elements; parameter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按照楼、屋盖在平面内变形情况确定为刚性、半刚性和柔性的横隔极,再按抗侧力系统的布置确定抗侧力构件间的共同工作并进行各构件的地震内力分折并经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为了分析判断计算机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结构设计计算时,除了有合理的结构方案、正确的结构计算简图外,正确填写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合理选取电算程序总信息中的其他各项参数也是十分重要的。

1.1结构的抗震等级的确定

在工程设计中,多数房屋建筑按其抗震设防分类属于丙类建筑,如民用住宅、办公楼及一般工业建筑等等,其抗震等级可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的高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6.1.2确定。而电讯、交通、能源、消防和医疗等类建筑以及大型体育场馆、大型零售商场等公共建筑,首先,应当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确定其中哪些建筑属于乙类建筑(可能还有甲类建筑,本文不涉及)。乙、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均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对于乙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1.2合理确定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

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对多层建筑,当不考扭转耦联计算时,至少应取3;当振型数多于3时,宜取3的倍数,但不应多于层数;当房屋层数≤2时,振型数可取层数。对于不规则的结构,当考虑扭转耦联时,对多层建筑,振型数应取≥9;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刚度突变较大,振型数应多取,如结构有转换层、顶部有小塔楼、多塔结构等,振型数应取≥12或更多,但不能多于房屋层数的3倍;只有当定义弹性楼板,且采用总刚分析,必要时,振型数才可以取的更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指出,合适的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90%所需的振型数。SAT WE等电算程序已有这种功能,可以很方便地输出这种参与质量的比值。有些设计人员不大重视电算程序使用手册的应用,选取振型数时比较随意,这是需要应当改进的。此外,由耦联计算的地震剪力通常小于非耦联计算,仅当结构存在明显扭转时才采用耦联计算,但非耦联计算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1.3结构周期折减系数的确定

框架结构及框架-抗震墙等结构,由于填充墙的存在,使结构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计算周期大于实际周期,因此,算出的地震剪力偏小,使结构偏于不安全,因而对结构的计算周期进行折减是必要的,但对框架结构的计算周期不折减或折减系数取得过大也是不妥当的。对框架结构,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6~0.7;砌体填充墙较少或采用轻质砌块时,可取0.7~0.8;完全采用轻质墙体板材时,可取0.9。只有无墙的纯框架,计算周期才可以不折减。

1.4框架梁、柱箍筋间距的确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3条及6.3.8条对不同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箍筋直径和最大箍筋间距做出了明确规定。根据这些规定,工程设计中习惯上常取梁、柱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为100mm,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为200mm。电算程序总信息中通常也内定梁、柱箍筋加密区间距为100mm,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加密区箍筋面积,由设计人员据规范确定箍筋直径和肢数。

对于框架柱,当框架内定柱加密区箍筋间距为100mm时,在某些情况下,亦可能因非加密区箍筋间距采用200mm引起配箍不足。因此,我们也建议程序内定柱的箍筋间距改为取柱的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200mm及某些特殊要求。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梁、柱箍筋非加密区配箍验算时可不考虑强剪弱弯的要求,即剪力设计值取加密区终点处外侧的组合剪力设计值,并且不乘以剪力增大系数。当然,如果电算程序能同时给出梁、柱箍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箍筋面积,则于设计者应更加方便了。

2.结构设计原则

2.1结构的整体性原则

多层建筑结构中,楼盖对于结构的整体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聚集和传递惯性力到各个竖向抗侧力子结构,而且要使这些子结构能协同承受地震作用,特别是当竖向抗侧力子结构布置不均匀或布置复杂或各抗侧力子结构水平变形特征不同时,整个结构就要依靠楼盖使各抗侧了子结构能协同工作。楼盖体系提供足够的面内刚度和抗力,并与竖向各子结构有效连接,当结构空旷、平面狭长或平面凸凹不规则或楼盖开大洞口时,更应特别注意;多、高层建筑结构基础的整体性以及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可靠连接是结构整体性的重要保证。

2.2结构简单性原则

结构简单是指结构具有直接和明确的传力途径,结构的计算模型、内力和位移分析以及限制薄弱部位出现都易于把握。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传力路线越短、越直接,结构的工作效能越高,所耗费的建材也就越少。

2.3结构的规则和均匀性原则

沿建筑物竖向,建筑造型和结构布置比较均匀,避免刚度。承载能力和传力途径的突变,以限制结构在竖向某一楼层或极少数几个楼层出现敏感的薄弱部位,这些部位将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过大的变形,容易导致结构过早倒塌;建筑平面比较规则,平面内结构布置比较均匀,使建筑物分布质量产生的地震惯性力能以比较短和直接的途径传递,并使质量分布与结构刚度分布协调,限制质量与刚度之间的偏心。

3.结构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

3.1框架梁刚度的放大系数的取值应合理

在用TA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框架梁刚度的放大系数应根据楼面的结构形式合理确定。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5.2.2条的规定,对于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框架梁(包括中梁及边梁)可考虑翼缘的作用,刚度放大系数可取1.3~2.0,进行分析计算;而对于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结构,可不考虑框架梁刚度的放大。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这一点很容易被有些设计人员忽视,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抗震设计原则范文2

【关键词】 建筑设计;抗震设计;应用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领域正呈现繁荣发展趋势,在建筑设计中加入抗震设计不仅符合当前发展的趋势,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家不断增加抗震建筑的投资力度,同时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抗震设计能够得到发展的足够空间。建筑领域的抗震因素不仅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社会的稳定,还有利于建筑结构的发展变化,促进建筑领域的长足发展。所谓的建筑设计,即是对房屋建筑结构相关方面的设计,包括建筑高度、结构承载力等。

一、建筑设计与抗震设计的关系

总体来说,建筑设计是作为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存在的,抗震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其任何方面的作业都必须要在满足建筑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上展开。通常来说,建筑设计的结构设计方面难以对整体的建筑设计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建筑设计基本上已经定性,在结构设计作业就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设计原则展开。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如果方案能够满足抗震设计的标准,那么建筑设计师就可以合理布局建筑结构,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二、建筑抗震设计的现状

当前,我国在建筑抗震设计方面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仅是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还由于我国科技力量薄弱,在理论发展方面不如发达国家。总而言之,在建筑抗震发展方面,我国缺乏理论的指导,同时在实践方面缺少创新,从而问题频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理论指导,缺少经验积累

在理论基础方面,我国存在较大的缺陷,知识力量的薄弱导致对于地质地震的认识不够全面完善,在地震成因、预测、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还不能制定科学的地震防治相关规范。由此,在进行抗震设计时,没有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或者依据不完善,因而在建筑设计时难以将抗震设计完美融入。

2.未考虑实际情况

在当前的建筑抗震设计中,将力学参数作为建筑设计固定的规范,在设计方案时,整个方案的完成仅仅依靠这几项参数,未对实际情况认真考察,导致设计未从实际出发。比如在我国的地震研究中,对小地震赋予固定的统计意义,而在具体的建筑抗震设计时,主要就是依照小地震进行结构设计,但是,对于结构设计的承载能力等必须要依照实际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除此之外,在设计时如果不能深入了解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就 不能在设计时兼顾主体与细节,同时不能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抗震原则。

三、抗震设计标准

1.严格遵守规范

我国在建筑设计领域有着严格的规范,不仅是因为建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促进经济飞速发展意义重大,更是因为建筑设计关系到国民生活的基础,在保证国民生活安全有序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单位出台的相关设计规范,科学合理的运用设计原则,严格执行施工标准,并且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

2.实施多级防震措施

多级防护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建筑主体抗震性能,最大程度的减轻因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还可以保证建筑在地震时更加的安全可靠。下图一为抗震墙的相关数据。

图一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范围

3.将概念设计与性能设计完美融合

在充分考察建筑施工地的具体情况以后,在满足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出科学合理严谨的建筑设计。在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建筑理念的融入,还要考虑建筑性能的实现。

四、建筑设计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1.平面布局设计

建筑平面布局设计在建筑整体设计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对于整体建筑功能的发挥以及建筑实用性影响巨大,除此之外,平面布局设计还与抗震设计具有不容忽视的相关性。通常来说,要想将建筑设计与抗震设计两者完美融合,首先就要保证建筑刚度达标,另外,还要保证建筑结构的均匀分布,以保证建筑结构分布的对称性,尽量避免出现建筑扭转的现象。在建筑墙体设计时,也要保持设计的匀称性,尤其是在设计抗震墙时,一定要保证其与抗震建筑设计完美结合,在布置刚度较大的楼层的电梯时,要尽量使其处于中心位置,以避免出现建筑扭转现象。

对于建筑结构的平面布局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抗侧力的合理布局,从而促进建筑的使用功能与抗震需求相结合,以便充分发挥出建筑的抗震设计效果。

2.纵向布局设计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尽可能的将刚度分布较为接近的建筑物沿纵向分布,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剪力墙的布置时,要尽量使其均匀分布并能够纵向贯穿,由底至顶。在设计时避免中断或者不连贯情况的发生,同时也要避免设计时出现某一楼层刚度过小的情况出现。下图二为房屋层数与高度的数据。

图二 房屋层数与高度限值

3.整体布局设计

所谓的整体布局,通常包括平面和立体两方面的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整体布局时,要做到不论是平面还是立体空间上,都要保持简洁规则的特性。在建筑的平面形状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圆形、方形或者矩形等,既可以保证建筑的美观欣赏价值,还可以增加建筑的抗震性能。要尽量避免凹凸型的建筑平面形状,这种形状不利于建筑抗震性能的最大化发挥。如果想设计出间兼具艺术欣赏与实用价值的建筑,必须要把建筑艺术与建筑功能二者完美结合,同时完美融入建筑抗震设计。

4.屋顶抗震设计

随着建筑科技的不断发展,同时为满足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正逐渐步入大众视野,在进行这一类建筑设计时,对于屋顶的设计也是整体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但从当前的建筑设计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设计较高或设计较重。屋顶设计过重,无疑会加大屋顶建筑的压力,从而加速屋顶变形,同时不利于建筑物抗震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屋顶设计时,要尽量降低屋顶建筑的高度。

抗震设计原则范文3

关键词:抗震设防;三水准;两阶段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based on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three level principles discussed, which focuses on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principle of origin, and three level of specific content. And then, based on the three levels of fortification goal, leads to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wo phase principle, which focuses on the two stages of the concrete content, and two stage specific design method and procedure.

Keywords: seismic fortification; Three level; Two stage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关于地震灾害,造成了我国严重的人员和经济的损失。在对于抗震设防方面,我国颁布了规范的抗震设计准则,在设计上,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构建,予以明确的规定。其中关于三水准两阶段原则,是我国构建完善的抗震体系的基础,也是我国强化抗震设防的重要举措。基于三水准两原则,对于我国预防地震灾害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三水准原则

现代建筑结构,注重性能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关于抗震体系构建,需要基于结构的负荷量,确保建筑结构良好的弹性形变。建筑结构在结构截面的设计中,往往出现配筋量过大,结构的延性削减,以至于弹性形变僵硬,影响结构的抗震设防。于此,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构建中,基于三水准的设计理念,削减结构的震后损坏,以及做到建筑结构的经济适用,在抗震设防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良好形变性能的优势。进而,在现代建筑产业中,以经济安全为指导思想,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

(一)关于三水准原则的由来。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尤其是基于地震,造成了我国严重的人员和经济的损失。为了更好地规避地震,减小地震下的损失,我国颁布了规范的抗震设计准则,以强化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呢个。1978年,我国规定: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在地震中满足抗震系数,允许建筑结构有一定的损坏,这是我国早期,自行明确规定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准则。对该规定进行分解,其主要阐述了以下几点:地震之中,允许有建筑结构结构的损坏;当地震强度大于抗震设计系数,建筑结构不能发生严重的倒塌。基于该几点,我国在1989年,形成了明确的三水准,关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有了明确的规定。

(二)三水准原则的内容。我国在抗震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形成的三水准原则,规范地规定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1.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在较小强度的地震中,建筑结构不发生本质性的损坏。

2.在中等强度的地震下,建筑结构不发生整体性损坏,关于结构中的非受力结构,允许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对于该水准,是建筑结构必须具有的抗震性能。

3.在高强度的地震下,建筑结构遭到整体性破坏,但结构不发生倒塌,以至于不危害人员的生命安全。

(三)三水准原则的深入阐析。三水准注重多地震强级别的设计,对于不同强度,建筑结构都能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震性能。

1.对于第一水准,即小震不坏原则。建筑结构在低于地区设防强度的地震下,不发生结构的损坏。其设计基准期内,关于小震烈度的在63.2%左右,地震重现期为50年。

2.对于第二水准,即中震又修原则。建筑结构在地区设防强度的地震下,允许非受力结构发生损坏,但经修缮后,又可以进行使用。其设计基准期内,关于中震烈度在10%左右,地震的重现期为475年。

3.对于第三水准,即大震不倒原则。建筑结构在高于地区设防强度的地震下,结构发生整体性损坏,但不发生倒塌。其设计基准期内,关于大震烈度在2.5%上下,地震的重现期为2000年左右。

三、结构设计中两阶段原则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基于三水准原则,可以为抗震性能构建良好的设防体系。不过,在三水准目标的实现中,需要基于两阶段设计。关于抗震设计中的两阶段,其旨在规范抗震结构的设计,基于规范的结构设计,在结构强度和弹性上,满足抗震的性能的需求。

(一)两阶段原则的综述。我国在制定抗震设计准则时,关于建筑结构设计的三水准原则,有着明确的规定:其有效的实施,需要基于完善的两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主要基于结构的受力,计算出其相应水准下的设计承载程度。对于第二阶段,主要基于结构的延性,尤其是关于结构的弹性形变进行验算,对于非受力结构或核心结构,进行验算和加固施工。基于两阶段的工程计算,对于构建建筑结构的三水准目标,起到主导性作用。

(二)两阶段的具体内容阐析。两阶段涉及结构的受力计算,是建筑抗震性能设计的核心,其对于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有着严格的要求。

1.第一阶段的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进而在结构受力计算中,主要对核心结构的弹性形变量进行计算。具体是指:基于结构的截面设计,验算相应水准下,结构的负荷承载程度;结构的配筋量计算,确保结构具有良好的弹性形变系数。第二阶段的设防目标是大震不倒,进而在结构的计算中,基于建筑结构的整体弹性形变系数进行计算。具体是指:对于建筑结构构层间的弹性位移量进行验算,并且基于短期组合效应,实现结构整体弹性性能的良好。

2.两阶段的设计方法。对于第一阶段的设计方法,主要基于第一、二水准目标,在烈度的参数之上,计算出结构的弹性系数,尤其是基于其地震效应的计算。进而,基于风压、重力等因素,组建联合效应体系,对建筑结构的承载强度进行调整,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第一、二水准的目标要求。同时,基于烈度参数,对结构的弹性位移量进行计算,确保弹性系数在安全保准之内。并且,关于建筑结构的延性、形变性能验算,也是第一阶段的核心内容。而对于第二阶段,主要基于第三水准的烈度从参数,计算建筑结构的弹性角移量。同时,基于现代技术,对于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以达到第三水准的目标要求。

四、结语

关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是建筑结构性能构建的主体。尤其是三水准两阶段原则,对抗震设计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基于良好的抗震设防体系的构建,强化了我国的抗震工作,对于我国的抗震事业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包红飞.浅论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11(06)

[2]梁亚楠.试论抗震设防目标、两阶段设计方法及抗震设防标准的意义[J].中国科技信息;2011(09)

抗震设计原则范文4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建筑的兴起,而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也日益增长。地震不仅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危害还会给人们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地震是难以把握有很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随机振动,若想准确的预测地震的特性及参数很难做到,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研究及设计实践,提出了一些关于建筑抗震设计的意见。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点问题

1.1抗震场所的选择

要避免抗震危险地段选择有利抗震的场所,切记要避开软弱土、液化土、河岸的边坡边缘等不利于抗震的场所,若无法避开,则需要对这样的场所实施抗震加强措施。在进行设计之前要根据工程的需要,对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资料收集,做出综合评价,严格依照抗震设防的类别,加强地基及上部的整体性。同时,同一结构单元的设置应在性质相同的地基土上,应同样选用天然地基或同样选用桩基,不可部分选用天然地基部分选用桩基。若地基有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宜对基础进行整体性和刚度的加强;如果地震发生时产生了滑动,要与之实施相应的地基稳定措施。

1.2合理的选择建筑结构体系

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设计是很重要的,结构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安全性,建筑布局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能确保房屋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一般而言,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有以下几个要求:第一,建筑要尽可能的避免由局部结构问题导致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要尽可能避免由部分结构而影响整个的抗震能力,抗震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内力重分配,这样,即使发生地震也不至于引起由部分构件停止工作而影响其他构件的负荷承载力;第二,建筑结构体系应具备良好的形变能力,承载能力强同时能消耗地震量的能力,这样就能起到减小地震损害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第三,建筑结构体系的计算图要明确,地震作用的传递要科学。在此,水平荷载的布置要均匀,竖向荷载的布置要竖向构件在垂直重力荷载的状况下;楼屋盖梁的布置要将重力负荷通过最短路径传递到竖向的墙构件;转换结构的布置要使上部结构想竖向传递转换;最后,一定的强度刚度也是建筑结构体系所需具备的。强度及刚度的分布应经过科学的计算,避免由局变产生的变形集中。同时,节点的保护在框架结构中尤为重要,保证其不被破坏是基本的要求,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应分散使用,应为底层柱底的塑性形成较晚,对于有明显薄弱的部分要提高其抗震能力。在我国,达到抗侧力主体结构的对称就称为结构对称性。结构的规则性通常体现在:第一,建筑物主体的抗侧力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的刚度及变形特性都应该是相似的,同一主轴的方向各片抗侧力的刚度要均匀;第二,为了防止建筑物的突变,建筑主体抗侧力的结构往往竖向断面是均匀的,防止突变。

1.3重视建筑平面的规则性

在布置建筑的立面、平面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合理的平面布置,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规划、对称、质量与刚度均匀变化,避免楼层错层。要尽可能避免由部分结构而影响整个的抗震能力,对体形复杂的建筑物合理设置变形缝;第二,要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遵循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案。同时,抗震设计的规定要明确,对于不同的建筑结构应进行相应的空间结构计算。对不同形式的楼板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实际刚度计算;第三,对于相对较薄弱的部分应该乘以内力增大系数,在相关的弹塑性变性分析的时候要严谨,对于薄弱部分要进行相应的增强措施。同时,房屋是由横、纵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整个空间结构的刚度和整体稳定性也影响了建筑的抗震能力。对横、纵向构件的设计也是要严谨的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的。

2、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建议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专家们在对大量的建筑地震震害的实例中进行分析及归纳与总结。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复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合理的布局地震外力能量的传递吸收途径

建筑物的布局将影响建筑的动力性,合理的布局才会对地震外力能量进行有效的传递,若支柱、墙。梁维持在一个平面中,就能建立起双向抗侧力体系,所以对地震外力能量的传递吸收途径进行合理的布局尤为重要。由于地震作用的影响建筑物呈弯剪破坏并且塑形屈服最好产生在墙的底部。连梁在梁端塑性屈服的同时还会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在墙断抗震作用的发挥在最大限度的时候要遵循“强墙弱梁”的基本原则,从而提高墙肢的承载力,以来最大限度的防止墙肢剪切遭受的破坏,使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增强。

2.2严格遵守抗震等级对梁、柱、墙的节点实施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砖混结构的水平圈梁应沿楼板标高设置,这样会加强内外墙的连接,使房屋的整体性增强。同时,圈梁能有效地约束预制板的散落,降低了砖墙出平面的倒塌的可能性。在墙的横、纵两个方向布置适当的横、纵墙混合承重会增强空间刚度和整体性,有利于承受横、纵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也利于抗弯抗剪。另外,在布置墙体时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若纵墙无法贯通时,最好在纵墙交接处进行加强措施。若促使钢筋砼在受地震作用影响时具备一定的承载力及延展性,要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设计基本原则,科学的选择截面尺寸,合理的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构件的配筋要求,对节点进行相应的措施也是尤为重要的。

2.3设置多道的防震线

第一道防线就是在抗震结构的体系中受到地震作用影响,一些延性好的构件在要达到屈服时所扮演的,第二、第三道防线就是在第一道防线屈服之后开始屈服的多道抗震防线,与此同时。抗震安全在这样的结构体系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及功效。这就是多道防震线的设置。多道防震线的设置能有效的缓解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减小地震带来的破坏作用。

总而言之,我国通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长期研究逐步总结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抗震设计方法,这套方案正处于发展中,有一些的不足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逐步完善。要想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我们就应该严格遵守相关原则要求,并对其进行严谨的科学分析,实施科学设计,真正的使建筑具备较强的抗震能力。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同时,近年来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设计师的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我们要坚信如此。这样,我们国家的工程抗震设计将会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研究[J]江西建材,2012,(04):89-90.

[2] 李淑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门窗,2012,(08):70-71.

抗震设计原则范文5

关键词: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基于性能

Abstract: earthquak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dden, forecast is still very low. Earthquake disaster is one of severe natural disasters human beings are facing. Our country two seismic zone in the middle, ring the Pacific seismic zone in the east, west of the Mediterranean - Himalayan seismic belt, is one of the earthquake mor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o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ructures in our country has full of necessity.

Key words: seismic design; Calcul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 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抗震概念设计及思路

抗震设防的基本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抗震设计规范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般来说,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概念设计、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整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主要原则,减少由于建筑结构自身带来地震作用及结构地震反映的复杂性而造成抗震计算不准确;抗震计算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定量依据;构造措施则是抗震概念设计与抗震计算的有效保障。结构抗震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忽略其中任何一部分都可能造成抗震设计的失效。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目标是使整体结构能发挥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从而避免结构出现比较敏感的薄弱部位,导致结构过早的破坏。假定整个结构能发挥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是抗震设计方法的前提之一,在此前提下才能以多遇地震作用进行结构计算与构造措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1)结构的简单性,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比较明确的传力途径,结构的计算、内力及位移分析都易于把握。(2)结构的规则及均匀性,造型和结构布置比较均匀可以避免刚度、承载能力与传力途径的突变,以限制结构在竖向出现敏感的薄弱部位,建筑平面比较规则可以使建筑物质量分布与结构刚度分布协调,限制质量与刚度之间的偏心。(3)结构的刚度与抗震能力,结构布置应使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抗震能力、足够的抗扭刚度和抵抗扭转振动的能力。

二、结构抗震计算方法及抗震验算

结构抗震计算可分为地震作用计算和结构抗震验算两部分。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在确定结构方案后,首先应计算地震作用,然后计算结构和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最后再将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进行组合,验算结构和构件的承载力与变形,以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结构抗震计算的方法包括:(1)底部剪力法,特点是忽略高振型的影响,假定结构地震反应以基本振型为主,将基本振型简化为倒三角形进行计算,但是计算精度稍差。(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利用振型分解的原理和反应谱理论进行结构最大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精度稍高。(3)时程分析法,选用一定的地震波直接输入到所设计的结构,然后对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进行逐步数值积分,求得结构在整个地震时程范围内的地震反应,计算精度高。

为了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标准,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进行下列内容的抗震验算:(1)多遇地震下结构允许弹性变形验算,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如隔墙、幕墙、建筑装饰等的破坏。(2)多遇地震下结构强度验算,防止结构构件因承载力不足而破坏。(3)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以防止结构因过大变形发生倒塌。

三、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结构的抗震性能决定于结构的整体性、延性,而结构的整体性和延性与结构布置、结构整体刚度、结构节点和构件的延性和强度密切相关。

结构布置时宜考虑多道抗震防线,一个抗震结构应由若干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通过构件的链接协同作用,有意识地在结构内部、外部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使结构在先屈服的部分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而使最后的“防线”得以保存,便于结构修复。

结构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建筑物的侧移刚度越大,则自振周期越短,地震作用也越大,要求结构构件具有较高的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往往以提高造价和降低结构变形能力为代价,因此在确定结构体系时,需要在刚度、承载力之间寻求较好的匹配关系。

结构应采取的构造措施,对于多层砌体结构,在构造上应采取设置构造柱、在砌体内配置横向和竖向钢筋等措施。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应通过混凝土材料、截面尺寸、纵向和横向的配筋来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碎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黏结破坏先于构件的破坏。

四、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按现行的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的抗震设计规范所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物,在地震中虽然可以避免倒塌,但其破坏却造成了严重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破坏和损失远超出了设计者、建造者和业主原先的估计。

为了强化结构抗震的安全目标和提高结构抗震的功能要求,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通常采用的方法为非线性时程分析法与非线性静力分析法。非线性时程分析法从建立在层模型到建立在截面多弹簧模型上的方法,再到当前正在研究发展的建立在截面纤维滞回本构关系的纤维模型法,准确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基本思路是通过适当数值方法建立和求解动力方程,从而得到结构各个时刻的反应量。非线性静力分析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静力非线性计算方法,先以某种方法求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对应的目标位移,然后在对结构施加竖向荷载的同时,将表征地震作用的水平静力荷载以单调递增的形式作用到结构上,在达到目标位移时停止荷载递增,最后再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判断结构是否可满足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功能需求。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传统的抗震思想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从着眼于单体抗震设防转向同时考虑单体工程和所相关系统的抗震。(2)将抗震设计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转变为在不同风险水平的地震作用下满足不同的性能目标,即将统一的设防标准改变为满足不同性能要求的更合理的设防目标和标准。(3)设计人员可根据业主的要求,通过费用—效应的工程决策分析确定最优的设防标准和设计方案,以满足不同业主、不同建筑物的不同抗震要求。

五、结束语

我国在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各国抗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先进的抗震设计思路。其中大部分内容都符合现代抗震设计理念,但是也有许多考虑欠妥的地方。我国的抗震设计思路应该在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概念设计方鄂华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抗震设计原则范文6

关键词:公路桥梁结构;设计原则;抗震设计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096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使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业的基础保障,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而且使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得到促进,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公路建设中,抗震灾害造成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由于该结构存在一定的跨度,在地震发生过程中容易受到破坏,所以对公路桥梁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能够使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到保护。

1 地震对公路桥梁结构产生的危害

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较大的应力作用而造成地球内部介质发生急剧破裂,在破裂过程中会有地震波产生,以破裂位置为震源扩散至一定范围内,从而造成地面震动的现象。地震波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横波,另一种是纵波,能够造成地面建筑水平晃动的被称为横波,地表建筑上下颠簸的被称为纵波。当出现较大强度的地震时,会造成建筑出现严重变形,在建筑缺乏一定强度或者局部出现失稳的情况下会对整体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

(1)支座破坏。在桥梁结构中,上部主梁紧密连接着支座。当发生地震时,如果防震措施不到位,变形和位移现象会在支座中出现,当变形情况超出支座上限时,会剪断支座锚固螺栓,进而破坏支座结构。(2)上部结构地震破坏。一旦发生地震时,主梁等桥梁上部结构会因地震作用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晃动,当碰撞到相邻的主梁时,会出现严重损害。另外如果出现较大的变形,有自身损伤或移位损伤出现,同样会造成主梁坠落。(3)下部结构破坏。所谓的下部结构的破坏,一般是指破坏桥梁结构的桥台和桥墩。桥台和基础在地震作用下一般会有滑移产生,进而造成开裂、倾斜甚至折断现象在桥台和桥墩与基础连接处出现。(4)地基土地震液化。地基砂土受到地震作用以后,可能会出现液化情况,进而降低地基承载力,导致地基沉降和滑移现象的出现,对地基造成一定的破坏。在桥梁结构中,地基是受力的基础,一旦破坏了基础,上部结构等同于缺少了支撑,进而会出现落梁现象。

2 路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分析

在我国公路桥梁施工中,国家出台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早已成为公路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标准。其中,该细则规定设计采用二阶段,即:A类桥梁采用弹性抗震设计方法,需要遵循中震不坏,大震可修原则;B类和C类桥梁采用延性抗震设计方法,切实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通过该细则能够看出,公路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一般为公路桥梁选址、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要求和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要求三个方面。

(1)公路桥梁选址。在设计公路桥梁结构以前,首先需要认真勘察施工现场地质条件,对施工位置进行合适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设计不一样的设防等级及抗震设防裂度。

(2)结构与构件的强度和延性。当桥梁结构受到一定破坏时,大部分原因是强度的破坏,所以结构或构件需要满足强度要求。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根据相关要求计算受力情况,统计荷载数据,确保所选择的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

(3)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当地震破坏桥梁结构时,某些时候并非缺乏强度,主要是由于结构缺乏整体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失稳破坏的出现。由于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要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良好。在布置结构时,确保在平面和立面中结构的刚度、质量和几何尺寸能够分布均匀,并且有效连接形成整体。在布置桥孔时尽量实现等跨布置。

3 公路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

公路桥梁结构抗震设计主要有时程分析法、反应谱法和静力法三种方法。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桥梁结构设计方法。

(1)时程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进行结构抗震分析时将有限元分析计算与计算机编程相结合。时程分析法在应用时首先需要将桥梁结构通过有限元软件离散成多自由度和多节点的有限元计算模型,随后将地震加速度时程导入其中,将结构的地震反应时程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得出。(2)反应谱法。在我国目前在公路、铁路及桥梁抗震设计中,反应谱法应用最为普遍。反应谱法首先需要认真分析桥梁结构自身的动力特性,随后将应用谱曲线对于不同的主振型记录下某一强震下的最大地震反应值,最后对不同主振型的最大地震反应值进行最不利组合,从而确定桥梁结构的最大地震反应值。在抗震设计过程中,反应谱法的应用能够确保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和安全的设计施工方案。(3)静力法。静力法设计一般不会对桥梁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影响进行考虑,认为桥梁结构地震破坏的唯一因素就是地震加速度。在设计过程中,只考虑构件组件的结构静力分析,将其作为绝对刚性的物体。

4 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

(1)桥梁缓冲装置的设计 。在该装置设计过程中,一般将工程橡胶或氯丁橡胶材料作为缓冲橡胶材料,其允许压应力和硬度需要达到缓冲地震冲袅Φ囊求,随后桥梁橡胶缓冲装置的压应力通过公式计算出来。另外,可以结合桥梁橡胶支座综合设计桥梁垂直竖向缓冲。

(2)桥梁减、隔震设计。想要使桥梁抗震能力得到提高,需要对桥梁进行减震和隔震设计。该设计不但简便先进,而且具有一定经济性。减隔震支座的设计装置能够实现较少的结构能量消耗,另外使结构的振型周期得到增加,使地震时的震波频率得到降低,建设方案的选取与自我复位能力进行有效结合,使相应的建造参数得到建立,从而使结构地震的反应程度得到有效降低,使桥梁建筑损失程度得到最大程度的减少。

5 结束语

总之,现如今仍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灾害,假如有地震灾害发生,不但会有大量人员伤亡发生,而且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需要在公路桥梁结构设计时将结构抗震设计切实做好。在设计桥梁结构抗震时要根据规范要求完成,防止发生地震时桥梁结构出现破坏坍塌。

参考文献:

[1]庄泳浩,刘芳.公路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2011(08):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