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学概念

广播电视学概念范文1

田间地头,风雨无阻

2003年初踏上农广校教师这一工作岗位,刘芳首先承担起了中专课程的辅导工作。全日制教育是学生到学校来上课学习,而农广校是学生在哪,教学班就设在哪,农广校依据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学到知识的宗旨,将各个教学班设在镇、街、村,最大程度地为农民参加学习提供方便。每次上课,刘芳和学校老师都是装上投影仪、电脑、教具、学习材料等驱车下乡。冬天,为了不让学员等老师,经常是天还没亮就出发。多少年来,风雨无阻,她累计授课上千课时,从来没有耽误过一节课。

精心设计,灵活施教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刘芳深深懂得“教材是死的,教法是活的”,教授的内容对不对学员的胃口,解不解渴,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她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精心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努力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并在让学员学以致用上功夫。如Excel电子表格这部分内容,她以农户销售农产品为例,通过Excel把人工计算很麻烦的问题轻松解决,让学员们感叹计算机的神奇的同时调动了他们实践运用的积极性。现在,有不少学员都改变了过去用脑子记、拿笔算的传统方式,用起了电脑来为自己的生产生活服务。

对于授课,刘芳深知,学员的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基础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如果教学采取“照本宣科”、“一刀切”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她不断挖掘教材,搜集生产实际中的实例、图片等资料,将知识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展示给学员;她不断创新教法,将书中难理解的概念性知识,用大家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行改编讲解给学员;她不断注意观察,根据学员接受知识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节奏,注重与学员间的互动,切实把知识传授给学员。

一专多能,规范管理

在做好辅导教师的同时,刘芳还是一名教学管理人员。她从各种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反馈,到教学过程的监督、检查,从学员学籍管理到教学档案管理,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大港分校成为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主阵地,一大批农民学会了“点金术”,走上了致富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大港分校多次获得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天津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广播电视学概念范文2

关键词: 广播 电视 艺术学 研究 对象 内容 方法

广播电视艺术学,顾名思义,是专门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一门新学科。广播电视学的理论建构与理论体系及其理论框架,到底应当涵盖哪些内涵呢?这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也是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本文就此发表几点拙见,以其引起关注与讨论。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艺术学学科下属的二级科学,是艺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广播媒介与电视媒介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20世纪后期已经成为可以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视听媒介,同时广播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历史悠久的文学艺术以多种形式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姿的广播电视艺术。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第一个问题,是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解为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

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的主体对象,包括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一度创作主体(编剧、作曲、编舞、策划等)、二度创作主体(导演、演员、舞美设计与制作人员等)、三度创作主体(听众、观众)。

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的客体对象,主要指广播电视的作品与剧(节)目。具体来说,广播艺术的剧(节)目主要包括广播剧、广播戏剧、广播戏曲、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诗歌、广播散文、广播音乐、广播文艺专题节目、广播娱乐节目等等;电视文艺的剧(节)目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以及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如游戏类、益智类、乃至新近出现的真人秀节目)等等。同时,电视文艺还应当包括直播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杂技、电视戏曲、电视戏剧、电视电影,乃至于诸多亚电视节目如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1]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广泛的。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第二个问题,是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所有学科建设的核心与支撑,也是学科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具体来讲,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与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艺术学实际上是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合称。广播艺术学是研究广播艺术的学科;电视艺术学则是研究电视艺术的学科。因为广播与电视关系十分密切,合称“广电”,故将这两门学科合在一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从学科建设高度来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可以以理论研究上起到系统化、综合化、概括化的作用,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可以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重要作用。

(二)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各自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二者既有个性,同时又具有共性。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广播艺术是声音(听觉)艺术综合的艺术,即音画一体、视听结合的艺术。而二者的共同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技性与现代性。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现代化高科技和电子技术的产物。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仅传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传送声音、图像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2]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对“广播”给出了上述广义的定义。而狭义的“广播”,则是“通常专指声音广播。把表达一定内容的声音(由语言、音响、音乐等编制的节目)转换成电信号,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机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3]本文所使用的“广播”一词,是狭义的概念内涵。而电视则是“同时传送声音与活动图像的电子技术。是广播或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常用作新闻传播媒介。”[4]现在,卫星电视、高清电视等新族的出现,更成为现代化高科技的重要标志。可见无论是广播艺术还是电视艺术,均以科技性与现代性为共同的审美特征之一。

2、艺术性与传统性。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同时又都是艺术形式,又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只不过插上现代化高科技的翅膀而已。例如广播音乐与电视音乐,都继承了音乐艺术的传统精华;又如广播戏曲与电视戏曲,也都继承了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的艺术精华,彰显出民族文化之光。

3、大众性与接受性。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大众艺术而不是小众艺术。二者都借助大众传媒,表现大众的生活、情神、文化,体现出大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取向。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艺术学还要把大众性与接受性有机统一在一起,进行同步研究。所谓“接受性”,即以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理论为视角,对广播电视艺术的观众学进行新研究。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括许多‘意义不确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野’云发挥想像力进行再创造。因此美学研究不仅以作家的创作意识为对象,而且应以读者的接受意识为对象。”[5]

(三)广播电视艺术的心理特征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还要涉及到艺术心理学内容,主要是研究广播电视艺术从创作——表演——欣赏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其中重中之重是感知、注意、联想、想像、理解、情感等等。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方法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第三个问题,是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来说,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实践第一的研究方法。要面向广播电视艺术的实践,立足于实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密切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实践。

(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系统论是研究问题的的有力工具,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方法,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方法,主张把各种因素、条件、状况、结果和可能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和运用。所以要运用西方现代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对广播电视艺术学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系统研究。

(三)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在艺术的发展中我们不能只借鉴、参考本国内的艺术审美水平,对于其他国家的成果我们要运用“拿来主义”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以要运用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强化对观众学的新研究。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艺术学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风貌,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今,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新技术手段的发展与普及为广播电视文艺提供了发展空间,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播电视文艺的发展将会更加的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211.

[2]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1020.

[3]同上.

[4]同上.P1657.

广播电视学概念范文3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19-0040-02

在各种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组织不断开展联合,媒介融合已成为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卫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向广播、电视、通信等各个领域全面渗透,传统媒介手段的界限已不复存在,新型媒体终端一统江湖的局面已初见端倪。而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需求逐渐细化,促进了多媒体融合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发展和扩大,以往的媒介受众已从大众分化为分众,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趋势,多媒体的融合恰恰能满足媒介受众对各种信息元素的全面需求。

1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概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麻省理工的一位教授提出,其意义是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即将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手段、移动通信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介融合是印刷、音频、视频、互动性数字等各种媒体组织间的文化、操作、战略等方面的联盟,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是报刊业、广播电视业以及互联网行业所采用的技术越来越趋同,先进的卫星、电缆等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数据、语言、现象等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共同呈现,不同媒介之间的互联、呼唤作用日益增强,媒介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各种媒体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各行业媒介内容制作、传播、接收等工作中,数字摄像机、数字压缩、非线编辑、数字分配矩阵、数字微波、节目复用、数字调制调解技术、数字机顶盒、数字视频音频接收器、数字视频存储器等先进技术以及设备设施广泛应用,传统的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单一媒介形式逐渐向视听多媒体终端形式转化,过去只具备单一服务功能的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等可以同时承担其他网络职能,从而实现了媒介产业发展潜能和空间的不断扩大。

2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发展现状

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工作中,广播电视媒体起着重要的排头兵作用,在现今广播电视行业中,各种广播电视节目的立体化、多层次发展使其自身在社会舆论引导中独占鳌头。随着社会语境的不断开放、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广播电视行业正经历着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过度的重要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专业化运作方面,各地广播电视行业通过将各种媒介手段加以整合和综合利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媒介融合事业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网络电视这种形式的发展问题,大部分网络电视台刚刚建成,运营方式还很不成熟,由于资金问题而造成投入成本不足,无法完全实现独立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其它机构、单位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同时,当今的广播电视节目受众已脱离了过去那种传播内容和形式统一、集中的媒体环境,思想观念更加解放。而由于受到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单一传播方式和习惯的制约,许多信息和媒介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今宽松舆论环境下广大受众对节目内容和传达信息的个性需求,对广播电视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中,普遍采用的服务方式是节目受众被动地接受广播台以及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无法对节目播出时间、节目内容等进行自主选择。而随着新型广播电视网模式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用户参与度的加强成为可能。在新型广播电视网工作模式下,用户可自由选择想要收听、收看的节目,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安排决定收听、收看节目的时间和方式。网络广播电视节目的电视化呈现使广播电视节目的个性化、专属化成为可能,形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受众的分众化趋势。同时,节目的收听率、收视率以及用户体验满意度也能直接决定节目制作的未来走向。这种节目播出方式,能实现节目制作与节目受众的进一步互动以及节目的多元化,带给用户全新的服务体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网络广播电视台客户端在电视机上的终端显示方式,用户可在电视屏幕上用遥控器对网络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选择。这种方式,通过互联网视频手段实现网、台互动互通,丰富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形式,从而提高收听率和收视率。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网络化领域的领路人,美国各大网络电台为我们做出了成功示范。美国的各大广播电视网自己投资制作各种电视剧、真人秀、娱乐节目和新闻节目,并在电视网和电视频道上共同播出,获得了极佳的收视效果和良好口碑,如大家熟悉的《生活大爆炸》、《权利的游戏》、《破产姐妹》、《纸牌屋》等,不仅在全世界网络范围内取得成功,在各大电视台收视榜单上也名列前茅,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与互联网手段的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不仅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广播电视行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

4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

广播电视是主要的娱乐工具之一,而网络是实现讯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终端融合是将这两种方式的信息传播作用和文化导向作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借鉴新媒体的形态要素改造传统媒体内容,以实现多终端传播。使用了新的技术,如果观念不转变,在新的技术平台上生产旧形态的节目,或者将旧形态的节目嫁接到新技术平台上、链接到网络上,实现旧形态节目的网络到达,只是使旧节目有了网络接口,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网络化和网络传播。移动网络时代,需要具有移动网络传播特性的内容。随着媒介终端的多样化和新型化,内容形态要不断革新,适应多种新媒体的传播。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改造内容形态,开发新的盈利模式。随着多媒体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媒介手段的互通互联,广播电视除了具有实现节目传播的传统功能,还应当提供其他形式的生活服务。在未来的网络电视行业发展趋势中,电视线上交易将成为电视媒体手段的主要实用之一。用户通过遥控器操作电视屏幕来选择缴费项目,完成水电煤气等各种生活消耗的费用缴纳,机顶盒与银行建立用户信息对应、保障机制,帮助用户管理、处理缴费工作。新型广播电视网通过与互联网、电信网络的信息、数据互通,形成跨网服务工作体系,实现电视机与电视机、电视机与电脑之间的文件、音频、视频的传输。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支撑下,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给内容生产者和媒介传播者带来新的信息、内容和数据,实现多次传播,带来开发盈利的方式和途径。

5结束语

在新时代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日益发展、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信息消费终端的个性需求为媒体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互联网媒介方式的融合以及内容和终端的各种融合是所有传媒行业演变、改革都必将经历的演化过程。在各种先进媒介方式和手段大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要谋求发展就必先打破传统媒体界限的藩篱,以产业政策、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为依据,进行全面升级和转型,才能顺利完成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雯雯,徐书婕.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瓶颈及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2015(3):29-32.

[2]张晓菲.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J].当代传播,2015(5):68-70.

[3]庞井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2):1-9.

[4]王长潇.传统电视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的选择与拓展[J].国际新闻界,2011(12):11-16,119.

广播电视学概念范文4

【关键词】省级卫视 电视剧 独播剧 自制剧

电视剧是“在演播室里或外景地演出的戏剧或故事片,经过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的艺术处理,运用电子传播手段,通过电视屏幕,传达给观众的特定艺术样式”,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电视文艺节目形式之一。①1990年,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渴望》播出,产生了强烈的市场效应,也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娱乐作用。从此以后,电视剧开始注重平民化、市场化,在电视节目市场中占了很大份额。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电视剧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电视剧题材的不断拓展,艺术水准与制作水平不断提高,电视剧逐渐成为中国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尽管人们现在的娱乐生活是多样化的,但收看电视连续剧依然为其首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时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交流沟通的首要选择。

一、独播剧成新型模式

独播剧也就是独家播出电视剧,是指播映权、发行权等相关权限都被买断、买方拥有独家资源,只在特定播出平台上推出的剧种。②其实在欧美国家独播剧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电视播出方式,但在中国它还是个新鲜事物。这也使得独播剧这种新颖的电视剧播出形式一出现便引起了多方注意,观众看独播剧是为了体验新鲜的视觉感受,电视台关注独播剧是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与高收视率,广告商关注独播剧是为了其产品可以得到更高的关注度。2005年央视首倡“独播剧”概念,播放了电视剧《京华烟云》。紧跟其后的湖南卫视更是加紧步伐,不惜斥资800万元买断了韩剧《大长今》的内地独家播映权和内地市场音像发行权,采用独播剧模式运作后,该剧首轮播出就赚取了4000万元的广告收入,随后,湖南卫视开发了晚间22点档独播剧市场,2006年《金鹰剧场》播出的基本都是独播剧。可以说经过这一轮的独播剧播放战,湖南卫视成功地将其他省市级卫视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与此同时,安徽卫视也加大了投资力度,独家上星、独家首轮上星、首批上星三大核心支柱,力图构造强大的第一供片渠道。为了跳出电视剧同质化竞争,实现电视剧资源的差异化,安徽卫视从品牌发展高度,积极倡导和实践首播剧和独播剧概念,2006年成功引进独播剧,在暑期专门开设播放港台收视冠军剧目的《暑期剧场》,创造了全年收视最高点。2007年,安徽卫视在晚上黄金时段正式推出专门播放引进独播剧的《独播剧场》,开播大戏《天国的阶梯》,全国收视份额即突破4%,排名全国时段第一,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收视成绩。③可以说,独播剧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生产与播出关系的一种新型模式。

二、自制剧成为新战场

2006年以来电视剧市场竞争最大的热门是独播剧,2007年,独播剧竞争愈加激烈,作为省级卫视,播放独播剧已经成为势在必行之举。统计表明,省级卫视电视剧广告经营收入占频道经营总收入50%以上的达14家,而仅依靠晚间黄金时段(19:00-22:30)电视剧的广告收入就占到频道广告总收入39%以上的省级卫视频道达到13家。④电视剧是我国最大众化的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省级卫视之所以积极争取分一杯羹,也证明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省级卫视对电视剧资源争夺的愈演愈烈,电视剧购买、编排和播放出现了混乱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为摆脱同质化电视剧的干扰,电视台自制剧又成为省级卫视竞争的一大法宝。

自制剧属于省级卫视自主占有,独家享有的电视剧资源,无需分享电视版权,又可与电视台受众需求吻合,省级卫视通过妥善安排播放时间,有效地避开同质化竞争。因而,各省级卫视都认识到自制剧是电视台品牌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纷纷投入资金和人力打造符合其风格和定位的自制剧,以完善品牌定位和包装。省级电视台的自制剧由此开始盛行起来。《一起来看流星雨》、《加油!优雅》、《丑女无敌》等由湖南卫视和东方卫视筹拍的多部自制偶像剧热播。随着这股热浪的延续,2010年,湖南卫视又准备了大量的自制剧,从《一起又看流星雨》、《丝丝心动》、《蓝色佳期》、《丑女无敌大结局季》、《娱乐没有圈》等好剧的连番出击来看,有望在2010年再掀收视高峰。目前由蓝正龙、张嘉倪主演的《丝丝心动》,李欣汝出演的《丑女无敌大结局季》、陈乔恩领衔的《蓝色佳期》都已经顺利杀青,韩雪、朱永腾、杨乐乐出演的《娱乐没有圈》正在北京热火朝天的拍摄中。可以预见,在2010年的中国电视荧屏上,电视台自制剧将成为省级卫视竞争的新战场。电视剧的竞争也逐步由电视剧市场的购买独播剧竞争向自制剧竞争转变。

由此可见,独播剧、自制剧已经成为电视台获得商业效应与受众关注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市场优质剧资源价格的水涨船高,省级卫视加大电视剧创作与购买的资金投入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目前,一些电视台的购剧资金已逐步增加到台全年广告收入的15%~30%。不少电视台都已明确表示将进一步增加2010年的投入,不仅以更雄厚的资金支持优质电视剧资源的购买,还将加大电视剧投拍、自制的力度。

总而言之,现阶段省级卫视的电视剧竞争应该是以注重电视剧创新为前提的,新颖的电视剧才能吸引受众的目光,才能获得更好的商业效益,同时重视电视剧质量,避免同质化现象,提升电视剧品质也迫在眉睫。在电视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独播剧、自制剧正逐渐成为提高电视台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法宝,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电视剧市场、尤其是省级卫视走自制剧道路的可行性和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①欧阳宏生:《广播电视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②刘江华,《独播剧战略面临四大挑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

③熊忠辉,《省级卫视竞争进入频道运营阶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9期

④申睿、黄梦阮,《纵向战略联盟:关于打造省级卫视独播剧产业链的思考》,《媒介方法》,2006年第6期

广播电视学概念范文5

关键词:海外华语电视 机遇与威胁 对策分析

海外华语电视的概念的限定不尽相同,本文所指的海外华语广播电视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所办的以华语播出的电视节目,以及面向海外华侨华人所办的以华语播出的电视节目。

中国在海外的华人华侨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海外中文传媒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海外华语电视于6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1963年, 新加坡开办电视之初即办有华语节目,开海外华语电视之滥觞。至20世纪90 年代初,海外华语电视在已覆盖美洲、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逐渐与广播相辅相成,在海外某一地区形成网络。

新世纪以来,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已发展成为全球华侨华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传媒, 并逐步在亚洲的东南亚地区、美洲的美加地区和欧洲的西欧地区形成了三个海外华语广播电视中心。

一、海外华语广播电视所处环境及面临的威胁

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经济水平逐年上涨,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数量也呈现上涨趋势,分布地区也更加均匀广泛。据第二届中国侨务论坛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首次较为明确地统计出海外华侨华人总数:2007~2008年间已达4543万人,如今约为5000万人。华人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华语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现如今,海外华语电视已经从“运营商”阶段步入“生产商”阶段,不再单纯着眼于经济利益,而是更加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融入当地的传媒体系。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海外华语电视传播也被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出口,也是联系海外华人华侨的纽带,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海外华语电视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节目创作和运营上有了相对稳定的模式。但是纵观全局,海外华语电视仍然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主要面临着来自新媒体和当地主流媒体的威胁。

一方面,新媒体的兴起和繁荣带给传统电视媒体极大的冲击,这不仅仅是海外华语电视的困扰,也是电视媒体共同面临的发展“瓶颈”。网络无可比拟的速度优势和容纳海量信息的能力让它成为越来越多人观看节目的首选,尤其在青年一代中占据很大的使用比例。网络的个性化特点也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达到的,与以前电视观众只能被动接受电视台编排的节目不同,用户在自己希望的时间收看到想看的节目。即观众享受到的不再是单向服务,而是双向多媒体服务。加上社交网络的风靡,移动客户端的发展,WLAN的覆盖面扩大,新媒体的强大势头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当地主流媒体仍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从世界大环境来看,西方媒体的影响力远远高于华语媒体。拥有世界人口的1/5 的华人,其媒体占有率不到20%,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80% 以上仍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世界传媒格局不均,使得华语媒体的主导地位缺失,中国文化、中国声音、中国价值观在海外的传播与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步伐无法匹配。

二、海外华语电视发展的若干对策分析

挑战与机遇并存,在丰厚的受众资源和我国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下,华语电视的发展潜力无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经营策略,立足自身特色,发挥华语电视的优势,有助于华语电视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

(一)确定目标受众,广开宣传渠道

目前,海外华语电视的主要受众是华人华侨,数量日益庞大的华人华侨队伍为海外华语电视提供了基本的生存土壤,华语电视也应当立足于此,发挥好联系本国文化与侨居居民的纽带作用。借助中国强大的影响力和学习华语的热潮,华人创办或经营电视台的目标受众定位也日益拓展,开始转向非华语受众,包括习惯于外语交流的华裔后代。

在华语电视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国际形象始终起着很大作用。以广播电视报刊为主的传媒领域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这一点上,华语新闻节目尤其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讨论,让受众了解不同的观点,帮助世界人民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

(二)树立品牌意识,发挥明星效应

华语电视要取得长足进步和长久发展,就要有宏大视角和良好的经营策略。树立品牌意识可以让华语电视找到自身定位,在海外电视台中独树一帜,长盛不衰。所谓品牌,就是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海外不乏一些优秀的华人明星,他们活跃在异国的舞台上,凭借自身的出色演出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内地的优秀艺人也不断走向国际舞台,被全世界所熟知。这些都是海外华语电视可以发掘和利用的资源优势,即把明星效应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核相结合,让这些优秀的艺人成为华语电视的代言人,并以此创出品牌,吸引受众。

(三)发挥各级优势,加强内地合作

海外华语电视媒体与中国大陆电视机构的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当时主要是播出大陆寄送的电视节目。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合作方式也有所创新。一些大陆电视台直接在海外投资,创办分台;一些海外华语电视台与内地电视台达成协议,定向收购某些节目;还有一些华语电视台是和当地电视台合办的成果。

美国东方卫视堪称海外华语电视台与内地电视台合作的典范。东方卫视独树一帜、影响力大的重要原因是节目内容丰富,品位高,质量好。东方卫视每天从卫星接收当天的中国新闻,自制当天的环球新闻,还有电视剧、综艺、老年节目、儿童节目等,给受众以全方位的享受 。

近年来,我国内地的电视节目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内地的综艺节目、电视剧和纪录片在国外市场都非常看好,例如《非诚勿扰》海外专场,不仅吸引了许多在海外生活的华人报名,收视率也十分可观;大陆热播剧《甄嬛传》不仅在台湾地区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还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播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展映时已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播出协议。现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海外华语电视节目与内地合作的技术壁垒已经冲破,依托中国大陆丰厚的资源是海外电视台成长的“乳汁”,加强与内地合作是海外电视台发展的捷径。

参考文献:

[1]李宇.海外华语电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李宇.大洋洲华语电视:挑战与机遇共存,多元与本土并重[ J] .传媒,2009(2) .

[4]朱辰华.美国华语电视的新发展[J].新闻记者,2005(11).

广播电视学概念范文6

一、新媒体崛起与新评估法诞生的必然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报告说,中国2013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656万人,截至今年6月底网民规模已达5.91亿人。报告说,手机网络音乐、手机网络视频、手机网络游戏和手机网络文学的网民规模相比2012年底分别增长了14.0%、18.9%、15.7%和12.0%,各类互联网应用程式中增长规模最大的是即时通信软件,目前使用网民人口达4.97亿人,占总体网民的84.2%。

上述数据对电视业者来说意味着什么?至少昭示了以下几个信息:

中国网络媒介的影响力继续大幅度攀升;

通过网络视频和手机视频看电视、评论电视节目不是成为一种可能,而是成为一种现实、一种潮流甚至主流;

收视率调查很重要,但传统的收视率及其调查方法已经不能反映所有电视观众的真实行为,当然也就不能反映和评估节目的真实价值,亟须创新;

网民和手机用户可以对在传统电视机和网络视频以及手机视频上观看的任何节目或媒介自由地发表意见或评论,互动性强,真实度高,样本价值高。

其实,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网络的“镜像”功能。也就是说,由于网民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地、真实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以某种方式或某种程度地投射到网络上。既然如此,无论是通过传统电视机收看节目的受众,还是在网络上点看电视节目的受众,都可能在网络上留下或发表自己的“观后感”——对某电视节目的评价。由于网民众多,且分布在四面八方,传统电视收视率调查方法对网民的收视行为和收视观感的调查根本无从着手、无能为力,而网络信息抓取技术和语义分析技术的结合,为即时收集、分析海量网民的网络收视行为和收视意见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综上所述,中国的媒体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不但成为广播电视节目播放的新终端,而且成为受众品评节目和民意调查的绝好平台。因此,利用新技术研究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研究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已成为媒体研究和媒体调查市场研究的必然趋势。

二、以满意度为核心的节目评估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电视节目市场调查基本上是围绕视听率展开的,主要解决节目有没有人看以及多少人看的问题。这个指标固然重要,但是,确实无法反映节目的质量和受众对节目的内在态度。而“满意度”作为衡量受众对节目的喜好程度和深度评价的主观指标正好可以弥补收视率的不足。因此,尽快构建一个以“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并能在调查方法上有全新突破的节目评估体系,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可估量。

(一)为何选择满意度作为节目评估体系的核心指标?

满意度为什么应当是而且必须是电视节目播后评估系统的核心指标呢?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文化传播的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满意度

广播电视产品属于文化产品,传播文化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使命之一。文化的价值决定传播的价值,文化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传播的效果。文化传播的效果则取决于受众的满意度。也就是说,满意度是衡量文化产品(节目)传播效果和价值实现程度的主要指标。这是由商品和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特性共同决定的。

2.符合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是传播学领域一个著名的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这里的媒介,实际上指的是媒介传播的内容。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特定的内容,进而使得特定的需求和动机得到“满足”。英国学者布鲁默和美国社会学家卡茨在其合著《大众传播的使用》(Blumler,J.G.,&Katz,E. 1974.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CA:Sage)中首先提出该理论,并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其要点是:

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有两个条件——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和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

受众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满足或未满足需求;

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而对媒介的使用,其实主要就是对内容(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的使用。

由此可见,对节目“使用”的满足与否,一方面决定着对播出内容的媒介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左右着“使用”者以后对媒介和内容的态度。而满足与满意是两个非常相近的概念。因此,选择满意度作为广播电视节目评估的核心指标,不但符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也是衡量节目价值及其实现度的重要标志。

3.满意度是媒体或节目发挥影响力的基础

由于广播电视媒体的特殊性和受众的多样性,节目的满意度也有多个层次:公众意义上的满意度、商业意义上的满意度和政治意义上的满意度。这三个满意度的重合度越高,意味着节目的综合满意度越高,也意味着节目的使用价值越高,更意味着播出节目的媒体的价值越高、社会影响力越高。本项研究的重点在于构建一个以公众利益为诉求的节目满意度评估系统。没有公众的满意度,也就无所谓节目的忠诚度和社会影响力。

(二)新媒体时代节目满意度评估体系的特点

由于广泛采用的收视率等传统的调查方法不具备深度分析的功能,传统的节目满意度调查目前主要依靠问卷式调查和访谈式调查两种方式。但如果被访者没有看过被调查的节目,则满意度就无从谈起;如果看过又记不清了或者只是道听途说,则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可信性又值得怀疑。即便上述两种调查方式的准确度基本可信,但是,也有致命的缺陷:成本高,周期长,反馈慢,无法提供常规的市场服务。因此,寻找一种新的能够反映节目受众市场变化、受众对节目的褒贬喜好态度和节目的网情民意的调查方式和调查技术,既是对传统调查技术的发展,也是对电视节目市场变化和市场需求的一种呼应。

2010年9月至12月,上海戏剧学院媒介研究中心采用国际上最新开发的媒介测量设备在上海开展了“广播电视节目即时、量化满意度调查”研究项目,收集了500位上海受众的广播电视媒介接触行为及态度的数据,测量范围包括上海地区普通家庭受众可接收的61套开路电视频道及三套广播频道。[1]调查的结果如何本文不做评论,但是,其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采用的调查方法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收视率调查那一个套路,而且调查的样本户太少,难以适应当今的媒介生态和市场环境。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自2008年底承担国家广电总局社科课题“广播电视节目评估系统研究”项目以来,一方面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评估领域广泛地收集国内外资料,精心研究和思考如何改进、完善既有的节目评估体系;另一方面特别关注新媒体给广播电视媒体经营和节目评估与调查市场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挑战。经过校内外研究力量的联合攻关和对网络信息抓取技术与语义分析技术的完善,2010年底,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推出了一个新的节目评估体系——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估体系。这个节目评估体系的特点是:

1.调查技术更先进

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估体系是一种基于网络内容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调查技术软件。这个软件按照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操作规范,采用自动采集、自动分类、自动分析网络内容(包括微博内容)的方法,对网民和微博用户在网络或微博上发表的对某个或多个广播电视节目乃至频道、频率和广播电视台的评价进行语义再分析、再评估,进而得出某个或多个广播电视节目(包括在网络上观看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网络满意度(即褒贬度)及其网络满意度指数。

2.智能化程度高

可以代替人脑对网民和微博用户给节目的评价进行深度的语义分析和判断,自动生成数据图表。

3.调查速度快

在网络服务器功能与调查内容匹配的前提下,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估体系第二天就可以拿出对前一天播出节目的市场满意度评价;对单个节目或少量品牌节目可以即时监测、即时评估其满意度。

4.样本量大

可以对数以百万计甚至亿万计的网帖和微帖(发表在微博上的热帖)内容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样本量大的最大优点是:即便有网络作假者或所谓的网络“水军”干扰,也不至于严重影响结果的客观性。而传统的收视率样本在一个大城市甚至一个省区只有300个采样本,有一个不准或者造假,对调查结果的影响都会很大。2010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文《个别卫视“收买”样本客户?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其实,正像有的学者说的,“样本户污染”问题只是收视率造假问题的“冰山一角”,收视率调查领域中诸如篡改数据、数据寻租等问题也很严重。[1]

5.调查范围广

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估体系调查软件的功能可以涵盖当今数百个最流行或流量最大的主要网站和微博用户,甚至可以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国际传播效果进行网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三、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指标的构建

北京大学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估体系包括两个主要系统:网络信息抓取技术与语义分析调查技术软件系统和专家经验评估系统。

(一)网络信息抓取技术与语义分析调查技术软件系统的主要指标

1.关注量

这里的关注量不是说某个节目被看到的人数或次数的总量,而是指某个电视节目在网站和微博的内容中被反映的数量,主要是记录和统计新闻网站、论坛、微博上的关注条数。用公式表示就是:

关注量=与节目相关的新闻条数+论坛帖子条数+微博条数

关注量指标可以反映一个节目的网络人气和受到关注的程度。一个关注量是一百万的节目显然没有一个关注量是一千万的节目网络人气高;而由于网民的普遍性,网络人气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人评论的节目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没有社会影响力。

值得说明的是,在网络上或者微博上发帖评价某个节目,并不意味着发帖者是通过网络视频收看的这个节目。也就是说,即使是通过传统电视机收看节目的观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微博对某个节目进行评价或评论。关注量既不等于收视率,也不等于网络点击量,而是一个衡量“重度”观众的主要指标。

2.市场份额

这里的市场份额指的是一个被调查的节目在被关注的节目市场上的相对份额,就是被调查的特定节目的关注量与被调查的同类节目的关注总量之比。比如,一个节目的关注条数是一百万,被调查的同类节目的关注总条数是一亿,那么,这个节目的市场份额就是百分之一。用公式表示就是:

市场份额=节目的关注条数/被调查的同类节目的总关注条数×100%

市场份额衡量的是一个节目在同类节目市场中的位置和竞争力,也可以说它反映了一个节目在同行中或市场上的影响力。

3.网民满意度

这里的满意度是指与某个节目相关的网帖或微博评论中正面评论的数量程度,也可以叫网民满意度,也就是在网络或微博上表现出来的对某个节目的满意程度。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软件调查技术系统,自动分析网络或微博上与某个节目相关的评论文本内容,计算其中正面评论的条数占总评论条数的比例,进而得出满意度数据。用公式表示就是:

网民满意度=与节目相关的正面评论条数/节目评论的总条数×100%

网民满意度衡量的是受众对一个节目的使用与满足程度在网络或微博上的表现。电视的收视率高或者网络播放的点击率高,网络的满意度不一定高;网络满意度高的节目,在电视播放的收视率或者网络播放的点击率也不一定高。这主要是由于节目的类型差异所造成的。因此,满意度是一个独立程度很高的调查指标。当然,也有关注量、市场份额和满意度三者一致的现象。与收视率有收视时间长短之分一样,节目的满意度也是有程度之分的,如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等,但在结果统计上,都归入满意度范畴。与之相对应的程度指标即不满意、很不满意两个指标。网帖中极少有中立或者没意见的,否则,就不会发帖评论了。

4.网络市场满意度

节目的市场满意度是指节目的网民满意度和市场份额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网民满意度和网络关注量市场份额各按50%的权重加权之后得出的数据。采用公式表示就是:

节目市场满意度=网民满意度×50%+网络关注量市场份额×50%

从数值上看,节目的网络市场满意度一般小于网民的关注度,而大于节目的市场份额值。比如,一个节目的网民满意度是60%,市场份额是10%,其网络市场满意度就是35%。设立网络市场满意度指标主要是为了兼顾节目的网络关注量和网民满意度与市场份额三个指标的意义与价值。因为,网络满意度高的节目不一定关注量高或者市场份额高,关注量高或者市场份额高的节目也不一定满意度高。与网民满意度指标相比,网络市场满意度更接近被评节目真实的市场位置。

除上述指标外,网络信息抓取技术与语义分析调查技术软件系统还可以进行网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地理市场分布分析,进一步了解是什么地方的什么人对什么节目的什么方面满意或不满意。

(二)专家经验评估系统

任何技术或软件都是人发明的,因而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北京大学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估体系设立的专家经验评估系统,正是为了弥补网络信息抓取与语义分析调查技术软件系统应用上可能出现的不足和局限,才邀请了国内最著名的12所大学新闻院校的13位领导和部分电视研究专家,从经验值上对技术系统的调查结果进行必要的修正。当然,这里的专家,也可能是电视观众或者网民或者微博用户之一,但却不是普通的观众和用户,而是对广播电视媒体或节目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判断能力的专家。专家经验评估系统设置的主要评估指标有五个:

1.创新能力

任何节目或品牌的评估都必须考虑创新的因素。网民或微博用户在评论一个节目的时候也一定会对节目的创新性有所评价,这可以包含在满意度的评估指标当中。但软件技术无论怎么先进,都不如人在评判一个节目的创新程度时感觉那么准确。因此,专家经验评估系统把创新能力作为首要指标设置,就是为了弥补技术上的不足。节目的创新能力评估可以参照有关节目创新的标准和要求。

2.文化品位

即使是一件物质产品,也都有一定的技术品位和文化品位。广播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产品,不但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含量,还应该有一定的艺术含量。文化含量有多少之分,艺术含量不但有多少之分,还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分。因此,所谓节目的文化品位,简单地说就是节目中蕴含的文化含量和质量。作为对广播电视节目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对节目文化品位的判断几乎是一种直觉。

3.社会价值

节目的社会价值是指节目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应当或者必须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科教水平、道德文明起到一定的正面促进作用。这种作用的大小高低,正是判断一个节目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据。有的节目收视率很高,但是,传播的观点和行为方式或者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如果是负面的、有害的,其社会价值不但是零,而且是负数。

4.人际口碑

人际口碑是指一个节目在观众或社会舆论中的评价。同一个节目在观众心目中、在同行心目中和在专家心目中的评价有时候一致、有时候不一致,在官方和民间的评价有时候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人际口碑指标设置的依据。

5.总体印象

总体印象是参与节目评估的专家对一个节目在内容、形式、技术、艺术和主持人表现等各个方面的总体感觉和判断。总体印象不一定很准确或者很精确,但往往很正确。

专家经验评估系统的上述每项指标各占20%,其评估结果和网络市场满意度的评估结果分别占30%和70%,最后得出的数值就是节目的网络评估综合满意度,也就是博雅榜的排名依据。比如,一个节目的专家评估结果是80分,网络市场满意度的评估结果(也可称网络市场满意度指数)是60分,则最后的综合评估分为:

80分×30%+60分×70%=66分

网络市场满意度的权重之所以大大高于专家经验评估结果的权重,是考虑到专家的人数大大少于网络用户样本数量,且还有一定的主观性、模糊性。

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出现,对现有的视听节目评价体系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至少是对现有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弥补了现有评价体系对网络受众的遗漏。

第二,解决了电视媒体“唯收视率论”带来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互联网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电视节目在网络上的传播效果可以折射出其现实中的真正影响力。

第三,有助于广播电视媒体提高在新媒体发展方面的方向性和精确性。

四、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调查评估体系的应用

2011年至2013年,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南方电视协作体和《南方电视学刊》①,分别在安徽合肥、云南腾冲和广东佛山举办了三届中国电视满意度调查评估报告暨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会。中国电视满意度调查评估报告在调查方法上采用了继承和创新结合、客观与主观结合的模式。其继承传统的表现是:仍然重视节目的关注量和专家评估的价值,但是,只在评估体系中占适当的权重。其探索创新的表现是:设立了以满意度为核心的节目评估指标体系;开创了用新媒体研究传统电视媒体的新模式;采用了网络信息抓取加语义分析新技术,实现了节目调查范围的全域化和样本的海量化以及主观分析的软件化、数据化、自动化;以网民和微博用户的意见和评论为中心,实现了节目评估的客观化和市场化。

(一)本次调查评估报告和博雅榜的具体操作流程

先由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按照系统设定的指标,将过去一年内(一般是每年的1-11月底)网民和微博用户对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50家卫视频道、31家省级电视台、100家城市电视台和连续播出时间一年以上的1000个电视栏目(分为新闻栏目、娱乐栏目、文教栏目和生活服务栏目四个大类)的海量评论进行抓取、分类和褒贬度量化分析,根据各个电视台、频道、栏目的关注量、市场份额和满意度,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综合满意度排名。

(二)专家经验评估

网络市场满意度评估排名前20的电视台、频道和在四大类栏目中分别排名前50的电视栏目,交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全国著名的12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13位著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按照专家经验评估系统设定的“创新能力、文化品位、社会价值、人际口碑和总体印象”5个指标分别进行打分评选(100分制),由高分到低分,评选出各自的结果,加权后取其平均值。

(三)调查范围

在调查取样的对象上,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网络满意度调查分析软件系统对新闻门户网站、论坛社区、微博客三大类别影响力强的300多家网站进行了内容采集和数据分析。新闻门户网站包括:腾讯新闻中心、新浪新闻中心、搜狐新闻中心、新华网、网易新闻中心、人民网、凤凰网-资讯、中国新闻社、中国网、北青网、环球网、中国经济网、青岛新闻、浙江在线、海南在线、天津北方网、大众网、大洋网、东方网、深圳新闻网、华龙网、南方网、齐鲁网、杭州网、华商网、大河网、扬子网、央视新闻中心、四川新闻网、文新传媒、东北新闻网、南方报网、广西新闻网、荆楚网、解放网、金羊网、中原网。

论坛包括天涯社区、猫扑社区、西祠胡同、中华网论坛、搜狐论坛、西陆社区、QQ论坛、强国论坛、大河论坛、水木清华、凯迪社区、19楼空间。

微博主要是新浪微博。

(四)数据统计分析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每年组织的电视节目满意度博雅榜调查活动使用的网络信息抓取加语义分析软件技术包括自动采集技术、自动分类技术、内容褒贬分析技术、自动报表技术等。(见图一)

(五)评估结果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每年主持的全国电视节目满意度博雅榜评估结果产生的过程基本上可以概述如下:

利用软件技术海量抓取网民对某一节目全年的评论和跟帖,剔除相同IP地址的评论后,得出某一节目的全年关注量(关注度);

利用软件技术自动阅读、分类、分析,得出节目的网民满意度;

网民满意度和市场份额加权后,得出某一节目的网络市场满意度;

网民市场满意度和专家评估各项指标的结果加权后得出综合满意度,也就是博雅榜最终的排名依据。

根据三次评估的结果与经验值的比对,上述方法基本上符合节目在市场上观众心目中的真实地位,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和收视率节目评价系统并列的新型网络节目调查技术体系,并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假以时日,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调查评估技术和活动必将更加完善,应用会更广泛,也必将对中国电视节目的价值评估和发展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见表一)

注 释:

①南方电视协作体由广东电视台、海南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深圳电视台于1996年成立,云南电视台2012年初正式加入。《南方电视学刊》是该协作体主办的、有国内正式刊号的、全国著名的优秀刊物。

参考文献:

[1]方方,等.新型电视节目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发现[J].戏剧艺术,2012(3).

[2]吴叔平.节目测评标准的效用与局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