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1
作为电商最后100米解决方案的最终一环,智能快递柜兴起不过3年,就已经引得上市公司、电商大佬、快递巨头以及大量草根创业纷纷出手。激烈混战过后,2015年中期开始,手握资源、抢占先发优势或流量入口的巨头开启了资源整合大戏,行业进入门槛再次被抬高。
尽管商业模式仍不明晰,这些企业之间却有个模糊的共识,即以布局24小时智能快递柜为切入点,进军社区O2O这一巨大的市场,不过它们各自侧重的概念却有所不同,包括了社区物流、社区电商、社区金融、社区传媒、电商体验管家等。当然,就现阶段而言,多数还处于纸上谈兵时期,“烧钱”大战正如火如荼。
巨头草根混战
智能快递柜目前被公认为是解决电商最后100米的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方式。快递员将快递投递到社区的快递柜中,系统自动给用户发送短信提取码。由于自提柜24小时提供服务不需要人员值守,它的出现解决了三方烦恼:快递员节省了时间成本;用户可以自行安排提取时间;社区也相对满足了安全管理的需求。
除此之外,智能快递柜依靠进入社区占据的线下入口和获得的大量客户数据,以及将线下向线上导流而产生的流量变现价值,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截至目前,智能快递柜领域已经聚集了电商巨头、物流巨头、上市公司以及各创业公司等,涉及的投资总计近百亿。
上市公司三泰控股(000039)是这一领域的鼻祖,旗下全资子公司成都我来啦网格科技公司2012年下半年率先推出速递易智能快递柜,抢占先发优势。三泰控股2015年中报显示,其速递易业务已扩张至79个城市,签约网点6911个,布放网点31029个,速递易App自2015年4月上线以来下载超过60万次,各项数据均远超同行。尽管盈利模式前景不明,但速递易一度撑起了三泰控股的百亿市值。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三泰电子股价从4元/股多一路攀升至近40元/股,市值高达145亿元,2015年上半年,其市值更是一度突破400亿元。
湘邮科技(600476)和中集集团(000039)是另外两家参与智能快递柜业务的上市公司。湘邮科技2013 年 8 月推出第一代智能包裹柜产品并投入市场试用,随后逐步在湖南、湖北、广西等地邮政公司及速递物流公司进行试点应用,布放智能包裹柜产品700 余套,并成功中标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智能包裹柜项目。截至 2014 年底,湘邮科技智能包裹箱实现收入 108.46 万元。中集集团全资子公司中集电商2014年下半年展开智能快递柜业务“e栈”,2015年3月收购深圳智能快递柜公司智汇合科技,将其旗下webox“网盒”电商快递柜全部纳入中集电商“e栈”体系。目前为止,“e栈”在深圳地区已经拥有了3000多个网点。
此外,上海富友集团以上海为起点推出快递柜品牌“收件宝”;方正科技(600601)以北京为起点铺设智能柜;格力集团以餐饮配送为切入点开展“乐栈”智能柜项目。8月,由阿里投资、家电巨头海尔旗下的物流兼售后服务公司“日日顺”成立新公司“乐家”,宣布进军智能快递柜业务,日日顺在全国拥有3万多个实体门店资源,这是其布局快递自提网点的一大优势。
电商巨头阿里旗下的菜鸟驿站则另辟蹊径,采用加盟的方式在全国广泛笼络第三方小配送点。用户在淘宝(天猫)购物时就可勾选就近菜鸟驿站作为自提点,快递员将包裹送到指定菜鸟驿站。阿里的优势是从电商环节主导消费者,从而避免在末端与其他智能快递柜竞争。
而由顺丰领衔,申通、中通、韵达和普洛斯参与组建的丰巢科技是物流企业中最大的智能快递柜公司,注册资金5亿元,其中顺丰占股35%,申通、中通和韵达各占20%,普洛斯则占5%,计划在全国铺设网点。顺丰自营还有嘿客等网购终端服务网点一直在开拓铺设中。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散落在各地的区域性社区包裹自提服务点,例如南京的魔格、云柜,上海盒宝等。前九鼎联合创始人赵忠义创办的深圳“1号柜”,也在全国招商扩张。不难看出,整个市场资源过于分散,各家标准不同,服务也不同,同一小区很可能装有好几家公司的快递柜,最终投递到哪个,取决于快递员和各个网点的对接,并未在总部形成统一的管理。草莽竞争时代,快速跑马圈地,努力形成规模优势是各家共识。
不能承载之“重”
每个智能快递柜的铺设大约需要3-4万元,因此大面积铺设所需的资金规模可想而知。三泰控股利用上市公司融资优势,总计募资7.5亿元用于速递易项目,截至2014年底已累计投入3.54亿元。为了维持规模优势,2015年上半年速递易在全国扩张的脚步依旧,截至2015年8月14日,累计投放快件1.866亿个,较2014年增长了9倍。但也因此拖累了其财务状况,2015年中报显示,三泰控股上半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9200余万元,同比增亏233.41%(表1)。速递易做好了下半年继续亏损的打算,其财报明确指出,2015年全年将新增 1.7 万个网点,全年亏损约为1.35 亿元。
这一现象并非速递易一家独有,其根本原因在于,智能快递柜尚未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智能快递柜最直接的变现方式包括向快递员收寄存费、向用户收取延迟保管费以及箱体广告费。在免费运营了一段时间后,速递易于2014年开始尝试向快递员和用户双向收费的模式。快递员需要办理速递易的充值卡,按照保管箱的尺寸,每件收取0.4-0.6元的费用。在取件人端,快件存放48小时内免费,超过48小时则收取每天1元的保管费。
不过,这一收费模式在行业内被公认为不可持续。因向快递员收费,速递易在各地都出现了遭快递员弃用的情况,这也是激发快递企业联合起来做自主快递柜品牌“丰巢”的原因之一。速递易CEO贾勇在6月底的一次公开活动中透露,速递易投件量从过去的日均60万件下降到40-50万件,减少了20%左右。而向收件人收取超期费用,也导致用户体验受到影响,黏性下降。该收费模式实施一段时间后,不少小区的速递易都遭到了弃用。
“快递员送一件快递利润微薄,不适合再从他们身上扒层皮。”深圳“1号柜”副总裁王大成表示。上海富友集团的“收件宝”最初设计的盈利模式是广告收入,对快递员、业主则免费使用。不过王大成分析,快递柜用户取件时间短,适合短时间内抓取用户的广告形式有限。而快递柜成本方面,除了3-4万元设备费用,还包括物业租金费、电费、向收件用户发送提取码短信带来的电信设施网络使用费,以及监控摄像头、监控录像硬盘等易耗品的折旧费。显然,仅凭箱体广告一项收入,难以覆盖成本,盈利模式单薄。
看好社区流量价值
短期盈利不现实,更多企业寄望于挖掘规模优势后的社区流量价值,实现线下到线上的变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大致包括社区O2O、社区金融及社区生活服务等多方面。
作为一家全牌照支付企业,上海富友积极探索社区金融,其“收件宝”App上除收寄快递,还包括信用卡还款、便民缴费、周边商户查询等内容,同时引入了电商以及类似“余额宝”的理财产品等。海尔乐家的战略规划是“将社区快递服务延伸至生鲜交付、洗衣交付、食品交付的平台”,试图建立一个社区服务综合生态系统。格力则携手“乐栈”,主要在生鲜食品上做文章,向第三方线下快递公司、商超、生鲜食品、电商平台、外卖餐饮O2O平台以及各类社区服务商开放,提供本地生活消费配送服务。
三泰也在规划速递易未来的盈利模式,三泰控股主营业务是金融电子设备及系统软件,产品包括电子回单系统、ATM机监控系统和银行数字化网络安防监控系统。在董事长补建的战略构想中,三泰要成为“社区服务的金融龙头,打造线下熟人社群连接社区服务与需求,建立社群O2O的场景”,而速递易则起到入口和平台的作用。速递易App中目前容纳了周边商家索引、快递查询等功能。据其官方透露,速递易已经建立了超过2万户的社区周边服务商户黄页,未来计划将它打造成为连接社区居民与周边消费服务资源的纽带,构建最后100米交互全链条的社区O2O闭环。同时将线下流量引入到自家旗下的“金保盟”、“爱意汽车网”等多种互联网平台,实现流量对倒和流量变现。后两者为互联网保险平台,已于2014年被三泰控股以7.5亿元现金收购。
深圳“1号柜”则以智能快递柜为基础,走样品分发道路,快递柜和样品分发柜同时进驻小区。它的模式,是通过快递柜获取种子用户,进而由快递附带或者App游戏,向用户分发提取码,凭借提取码到小区的网点去领取样品。“1号柜”App上同时引入了电商,消费者试用产品后可直接购买。按照其规划,未来“1号柜”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厂商支付的样品分发费、用户问卷调查费用以及样品推广产生的购买分成。
变数巨大
2015年7月开始,掌握资源、流量或具备先发优势的行业巨头之间出现整合趋势。丰巢科技宣布与速递易合作,拟增资认购速递易母公司成都我来啦公司30%-40%股权。随后,菜鸟网络宣布与速递易、中国邮政、富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这3家智能快递柜服务商在全国的4万多个智能自提柜将逐步开放给淘宝消费者。中集e栈则与天虹商场(002419)合作,完成系统对接,以期深度抓取用户数据。用户在“网上天虹”下单,单笔订单实付满59元,就可勾选“e栈”自提,货物在用户端就被指定送到“e栈”的快递柜,跳过快递员选择的环节。
巨头的联合将给智能快递柜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目前来看,阿里是这场整合的最大赢家,菜鸟网络自身不做自提柜,而是选择和快递柜公司合作,菜鸟网络的平台可以帮助快递柜公司打通自提柜资源,有利于零散的快递柜实现一定程度的整合管理和数据共享。未来速递易自提柜很可能作为消费者网购可选择的收货地址,出现在淘宝和天猫的购物页面上。同时,菜鸟网络官方也表示,将会同更多的第三方自提柜服务商合作,覆盖全国的末端自提柜大网。
在用户端,对智能快递柜的功能利弊一直未能达成统一。其中一大原因,是部分用户没有使用快递柜的必要,更希望快递员实现“门对门”的快递送达。如能在电商购物端就实现快递方式选择,通过完善规则给消费者提供更确定性的服务,将大大提升快递柜的使用体验,同时解决快递包裹的安全责任问题。
另一方面,快递公司与速递易合作,以往由快递员自己付费使用智能柜的情况可能被终结,转而从快递公司层面实现整体结算服务,快递企业使用成本也有望进一步降低。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2
今年来,“第一网红”Papi酱曾一度霸占各大网站的头条,其奉献了“中国新媒体世界的第一次广告拍卖”,价值2200万人民币。日前《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中预计2016年红人产业产值预估接近580亿人民币,远超2015年中国电影440亿的票房金额。
庞大的市场背后存在不少声音——爆红背后,如何避免昙花一现的尴尬局面?从内容到变现,如何形成网红、粉丝、客户、平台之间的良性循环?多年来坐拥最强大的视频内容生态和用户规模,成为孕育网红和优质自频道主的天然土壤,成熟专业的互联网营销管理模式加上视频直播电商的最新技术,在网红经济的非理性背后,优酷、微博等平台对于如何玩转“网红经济”可谓先人一步。
“造红”是网红经济制高点
“网红经济”第一要义,是制造网红。我们看到,微博、微拍、淘宝直播、微信等等,在“网红经济”召唤下,纷至沓来。谁能拥有制造“网红”的能力,谁就有机会喝头汤。
可以说,“制造网红”是网红经济的制高点。谁能抢占制高点,便能从容拓展。
我们以优酷为例。
优酷在打造“内容红人”上,可谓风头无二。从最早的优酷“牛人”到一个馒头的血案,再到“万万”系列,优秀的内容带来可观流量,可观流量再继续变现。
我们不难从阿里的网红报告中,看到内容红人和电商红人二者的相似处。这也给内容红人向电商红人的转化提供了很大机会。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优酷则是最佳平台——优酷“造红”能力,是基因使然,最早优酷平台就是UGC起家,经过多年的沉淀,目前优酷平台上的网生内容带来的流量相对全部内容已经超过50%。
根据阿里的报告,Papi酱之所以变成家喻户晓的“第一网红”,优酷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Papi酱团队合伙人、经纪人杨铭表示:“感谢优酷平台,在我们很早期的时候就给我们的支持,赢得了一百多万粉丝的喜爱”。截至目前,Papi酱在优酷自频道的视频播放量超过一亿次,粉丝数接近200万,这些成绩甚至远远超越了Papi酱在其他平台的影响力。Papi酱广告首次拍卖,在优酷上独家直播,创造了347万观看人次的记录。
再往前追溯,《老男孩》案例堪称经典。早在2010年筷子兄弟自导自演《老男孩》,微电影创造了8000万的播放量。此后,《老男孩》升级为大电影《老男孩猛龙过江》。优酷推出的互联网大电影在过硬的IP内容基础上,结合独辟蹊径的互联网营销,尤其是电影主题曲《小苹果》MV的病毒营销,几乎可以说是完成了一个网红经济里从造势到变现的营销范本。
目前,优酷土豆对于UGC、PGC网红的聚集效力越来越明显。除开papi酱、罗辑思维,优酷还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网红资源。其中包括卢正雨、王大锤、叫兽易小星、王尼玛、罗振宇、270夫妇、马睿(关爱八卦成长协会)、谷阿莫、Big笑工坊(任真天)、同道大叔、毒舌电影等内容达人。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优酷土豆用户中有超过2200万用户开通了自频道,自频道同时拥有超过100亿的月视频播放量和超过1000万的日订阅流量。
护城河过浅,电商红人亟待专业平台形成产业闭环
避免昙花一现局面,网红经济如何快速、持续变现?
此前,在招商证券的分析报告中称,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网红商业盈利模式可大体分为输出品牌即红人电商;也可以贡献渠道,即达人分销与达人导购,也可以负责传播,即网红广告。
纵观国外网红盈利模式,国外网红的两大活跃平台即Youtube和instagram,内容也以视频和图片形式为主,目前主流变现模式为广告、电商平台、品牌代言、自创品牌。例如Youtube网红PewDiePie的粉丝用户达4000万,年收入约为1200万美金。而美妆达人Michelle Phan则在凭借视频化妆教程走红后,代言了知名化妆品的彩妆产品。而相对图文而言,视频在传播、互动和吸粉能力上,都更具有优势。
不过,制约电商红人发展有几大短板,取决于红人本身的热度及生命周期将导致红人品牌脆弱,风格相对单一,同时对红人个人形象的依赖程度过高;红人同质化严重,导致竞争激烈,红人产品可复制性强,也就是说依靠个人维护,红人的护城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同时,由于增长过于迅猛,在一夜爆红背后,大多网红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供应链管理能力弱;而大量网红的涌现,也是的红人店铺获取流量能力不如以前,需要依靠更多精力来吸引流量。要突破这些短板,离不开红人生存的电商平台推出红人产品和政策、技术层面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小众兴趣红人的发展广受看好。小众兴趣红人是指某一领域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士,往往在其专业领域聚集了一批小众粉丝。在优酷土豆各类红人自频道中,关注最高的是游戏、美妆和美食等小众领域红人,各类小众兴趣红人将逐渐走向更大的舞台。
视频+电商新技术将给传统商业模式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从生态角度来看,红人行业与传统快时尚行业并无明显区别,均由设计,营销,生产三个环节组成,但不同的是红人把通过互动平台聚集的粉丝转化为消费的核心群体,通过与粉丝互动,红人电商能够更精准,更快速的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节省了营销的时间和成本;因此互动平台(如新浪微博,优酷土豆)与电商平台(淘宝、众筹)结合,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闭环。
对于网红新势力而言,侧重内容的红人发展路径大体为:在优酷土豆等原创内容生产平台上产生内容,同时原创内容生产平台上进行粉丝互动,订购会员制,通过微博的分享转发进行粉丝引流,既为网红本人带来更多粉丝,又最终指向变现,即为其在电商平台淘宝上的红人店铺带来更多客户/潜在客户,而这些客户又通过网红在内容平台上的互动,保持黏性及活跃度,实现粉丝和客户的无缝转换,以及流量变现的闭环。
其中,帮助用户选择产品将成为红人吸引粉丝最核心的价值,而额外的搭配技巧、使用经验或是专业知识,红人即达人也把他们从传统意义上的电商销售以示区分。
而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关键也在内容上。其中,拥有优质、高端内容的优酷,作为平台,吸粉引流不是难事,从而能够帮助内容红人迅速向电商红人转化。
实际上,这样的思路已经得到了有效验证。今年4月,优酷自频道正式开启直播功能公测,并引入“直播+电商”模式。对于自频道主来说,直播的变现一下子有了三种渠道。首先,可以有粉丝打赏;其次,自频道主可以设置收费才能观看直播;最后,优酷底层通过与同为阿里系的淘宝天猫打通,无需跳转即可完成商品购买流程,实现真正的“边看边买”。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3
这场骂架的缘由是麦田质疑韩寒博客作假,方舟子也跟着质疑,韩寒反击方舟子“的会不会胸闷”。随后方舟子发表了数十篇颇有影响力的微博,充分利用了视频、图片、长微博等技术,对韩寒的文章和博客进行了充分的剖析;韩寒阵营则利用博客和微博进行反击。路金波、范冰冰、罗永浩、易中天和宁财神等名人纷纷卷入,成为微博诞生以来最热门话题,门户网站、平面媒体和电视台等纷纷跟进报道,热闹非凡。
“韩方大战”是目前网络热点表现形式的缩影,现在的新闻信息源已经从过去的论坛转移到了微博,而且阵地从静态的电脑转移到了动态的手持终端(平板电脑、手机)。信息流传的速度更快、参与人群更多。同时,微博用户的增加速度也很惊人,截至2011年年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2.5亿,每月新增用户超过2000万,腾讯微博注册用户超过3.1亿,双双成为仅次于QQ的网络交流工具。另外,搜狐微博、网易微博也有千万级用户量,微博已经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新应用,彻底改变了网民的网络使用习惯。
与微博的鼻祖Twitter不同,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颠覆了“轻”的模式,越来越“重”。在两家的微博页面,增加了相册、视频、音乐、游戏、微商城、微群、微访谈、微盘等各种功能。在由轻变重的过程中,微博运营商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围绕SNS关系打造娱乐和商务生态圈。
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步:首先是聚人气,利用核心产品吸引用户;第二步是提高用户使用粘性,通过改善产品性能,丰富产品特性和功能,强化用户使用习惯;第三步是确定盈利模式,即流量变现,寻找用户使用价值与商业价值对接,尽快盈利。
对于新浪微博来说,2010年是聚人气阶段,用户飞速增长;2011年是强化粘性阶段,通过引入第三方合作应用来丰富微博功能,并开发了图片、视频、音乐、游戏、微群、企业微博等各种功能,丰富了用户体验;接下来的2012年,新增用户基本稳定,新浪和腾讯微博的日均访问量增长非常缓慢了,剩下的就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流量如何变现?
从新浪的财报看,新浪微博的变现压力正在加大:2011年第三季度净亏损3.363亿美元,全年净亏损
3.021亿美元。其中,新浪微博的成本逐渐升高,2011年新浪在微博营销和研发方面的总投入比2010年同期增长一倍。新浪CEO曹国伟表示:“目前微博开支仍在增加。”为了尽快将流量变现,新浪微博开始尝试各种收费模式试验,同时腾讯微博也开始了内容整合,将微博与门户、视频、QQ等融合。
学习Facebook变现
Facebook是SNS模式的集大成者,拥有8亿用户、被称为“全球第三人口大国”(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它不仅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社交关系网络、人们必不可少的在线交流工具,而且逐渐形成了基于SNS营销的流量变现模式。
目前Facebook的主要变现模式有两个:精准广告和游戏虚拟应用。
Facebook发明了FB币,采用充值模式,也可以在观看游戏广告的时候由游戏公司给用户充值。用户可以利用FB币进行游戏,所有挂在网站上的游戏要由官方先收费,再分成给开发商。Facebook已经正式创办一家名为Facebook Payments的子公司,专门处理虚拟货币支付业务,这将成为它未来流量变现的核心模式之一。而FB币也将和QQ币一样,成为全球最大虚拟货币之一。
由于Facebook是实名制注册,基于其SNS网络,可以对人的身份特征予以界定、为广告商定制个性化广告、为其提供精准广告解决方案。比如按性别、身份、学历、年龄、收入、喜好、性格等进行定制,可以大幅提高广告效率。据统计,Facebook在北美的网络显示广告(Display ad)份额已经超越雅虎,份额高达28%。此外,据Facebook的S-1文件显示,2011年四季度其广告规模占据总收入的83%,是流量变现的核心产品。
社交游戏是Facebook的另一块收入来源,增速迅猛,已经培养了庞大的第三方开发者社区,有丰富的APP应用和社交游戏。其中,著名社交游戏开发商Zynga超过93%的收入来自Facebook。由于虚拟用品的市场总量增速很快,苹果和谷歌是主要获益者,最近亚马逊也凭借Kindle fire发力,这也是未来Facebook的发展方向。
新浪和腾讯的变现试验
由于运营成本过高、高速增长的态势不再,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也先后开始了流量变现的各种尝试。虽然两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距离盈亏平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见微博商业化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新浪CEO曹国伟预言了可行的六大微博商业模式: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收费。腾讯微博也明确了在2012年里商业化的主要路径:基于社会化营销、社会化电子商务、开放平台的企业级服务平台。
从短期看,电子商务对接、精准广告和游戏应用将成为它们流量变现的主要商业模式。
1.对接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在国内依然属于高速增长的市场。根据艾瑞的统计,2011年国内网购规模高达7700亿元,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广告商,百度约30%的收入是来自电子商务相关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去年B2C电商广告支出高价达百亿,其中京东、凡客等都已经年市场支出超过10亿元。除了百度将电商产业作为战略核心之外,淘宝网也分裂出一淘网开始争夺电商入口,若微博利用其SNS特性进行用户界定、走社交化电商的路径,可以作为其流量变现的重要突破口。
若实现微博与电商的对接,那么微博不仅具有销售功能,还可以拉动品牌营销和客户管理职能,使其具有更大的变现能力。同Facebook相比,微博的用户界面太过紧凑,难以展示大幅图片或Flash广告,微博游戏还没有成熟,视频目前还是以微博为载体,暂时不能作为收入来源,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让微博电商化有了加速的空间。
新浪微博开始将电子商务作为切入点,联合京东和凡客推出“微购物”,通过广告费或佣金模式获利,为电子商务网站提品展示和链接跳转功能、支持微博用户在企业微博上直接购买商品、实现微博和电商平台的无缝连接,后来升级为“微商城”。
与此同时,腾讯微博跟电子商务对接的速度也在加快。借助3.1亿用户群推出“微卖场”,采用转发、降价模式,通过降价过程中的“心理博弈”进行品牌产品促销。首批入驻的不仅有好乐买、柯兰钻石和易讯等腾讯控股电商,也包括特步等品牌企业。“微卖场”引入了更多SNS互动要素,比如转发降价和限时促销,将微博的社交互动和电子商务紧密结合。
无论是新浪微博还是腾讯微博,跟电商的对接还在试验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两家需要把握的关键,是如何利用精准的用户分析和社交网络,为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并利用其SNS网络进行快速传播,从而提高电商产品的成交率和传播率。从这一点来讲,新浪和腾讯微博做得远远不够。
2.精准广告营销
对于SNS社交网络来说,对用户身份的认定可以通过社交关系实现,并由此开展精准广告,这也是Facebook营收的核心。SNS网络比门户具有更强的广告匹配能力,微博名人的广告报价都曾经多次被曝光,发一条微博动辄成千上万元。但是,对于微博运营方的新浪和腾讯来说,基于SNS社交网络的用户识别体系尚未完成,精准广告的商业模式依然在摸索之中。
企业微博是新浪和腾讯重点开展的广告切入点,将门户营销资源与企业微博双重平台打通、探索社会化营销模式,可以拉近企业与忠诚用户面对面沟通、解决产品和服务相关的问题。京东和凡客等电商公司都有专业团队应对微博售后投诉,提高了服务效率。通过与门户营销资源的互动,企业微博也可以快速传播新品、促销和企业新闻,并通过忠诚粉丝的互动来快速传播。
新浪微博已经开始利用视频、门户、微博和公关活动来为企业提供整合营销方案、放大营销效果,这将成为未来新浪微博营销方案的主要形式。由于门户可以承载图片和Flash展示等品牌类营销广告,而微博具有更强的互动功能,两者结合可以产生协同效应,让企业品牌传播效果更佳。据统计,目前已经有5万多家企业开通了企业微博。问题是可开发的应用有限、无力做品牌广告的中小型企业的微博互动潜力没有被充分开发,影响了新浪微博利用广告实现流量变现的效果。不要忘记百度的主要市场份额集中在中小企业,这更应该成为社会化网络媒体的主要客户市场,因为它们具有更碎片化、更互动、更精准的优势。去年新浪微博还进行了一项创新――微搜索,将微博、活动、应用和投票等清晰展示,也为未来的精准广告提供了可能。
由于微博的独立广告创收能力有限,腾讯微博也追随新浪微博,走上了整合式营销的道路。相比新浪来说,腾讯的营销资源更丰富、其门户和视频的力量更强,与腾讯微博形成三者联动关系,整合传播效果更加显著。门户以图片和Flash方式进行品牌展示,视频进行专题播放,而腾讯微博担当互动的作用,引导话题分享和扩散。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4
芒果TV估值近135亿元,即便单独上市新三板,其体量也远超其他公司。2015年-2016年芒果TV两轮融资共计15亿元,2015年营收10亿元,成绩已经是广电系视频网站翘楚。但芒果TV依然是网络视频中的第二阵营,和第一阵营中的爱奇艺、优土、乐视等差距甚远。
即便是第一阵营,多年来靠商业烧钱支撑的商业模式也一直没有改变。整个视频网站行业太需要钱,但由于盈利问题难解,无法给资本市场一个交代,资本市场的态度也比较冷淡。这一点从优酷土豆、爱奇艺等行业领头羊身上可见一斑。
2015年优酷土豆被阿里私有化之后,屡屡被传国内上市,一直遥遥无期。爱奇艺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亏损7.43亿元、11.1亿元、23.8亿元,为了减轻百度的财务负担,爱奇艺谋求私有化,但迟迟无人接盘。
芒果TV要在这样的局面下独立上市,光有内容优势是不够的。自2014年起,湖南广电宣布所有自制内容停止互联网分销,独播战略虽然给了芒果TV强大的内容竞争力,但其盈利模式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
目前的芒果TV,主营业务包括视频网站、互联网电视、湖南IPTV及移动增值服务等。由于持有宝贵的内容+播控双牌照,芒果TV在近年内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张,与芒果TV合作的盒子厂商超过30家。
根据快乐购披露的招股说明书,芒果TV2013年度实现净利润1.38亿元,2014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9亿元。
但这笔收入显然带有政策红利的影子,也会随着政策风向的变动发生改变。免费内容大行其道,收费模式举步维艰,这正是目前视频网站发展道路上的死结。芒果TV此时虽有政策东风,但不具备重塑行业游戏规则的能量。
而且独播模式不仅将内容押在湖南卫视的命运之上,十分被动,且网络视频广告与传统电视广告一样陷入瓶颈,长期下去,难以覆盖高昂的运营成本。
快乐购总市值97亿元出头,在国内电商中也并非第一阵营。更何况快乐购的盈利能力并不稳定。2016年上半年营收虽然增长17.06%,但净利却大降35.28%。
由此可见,芒果TV被打包进快乐购,实际上是抱团取暖,合并有助于创造双方都急需的新收入模式。今年开始,互联网视频直播大火,网红直播除了打赏,卖东西也成了直接的变现方式,这说明在传统电视购物没落的同时,直播购物或新媒体购物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风口。
电商和内容平台实现整合后,有可能构建一个新的消费场景:用户在收看网络独播节目时,屏幕的一角不断闪现主持人、明星们的服饰用品或周边商品,或许会激发即兴消费的欲望。
这一设想原本是在电视购物时代,由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提出的,但至今未能实现。眼下,这种模式很可能是重组后芒果TV快速实现流量变现的途径。
此次打包进入快乐购的总共有七家湖南广电系公司,芒果TV可视为一个流量入口,用来整合电商、服务、广告、游戏、艺人经纪等业务,做大收入的意图明显。毕竟,湖南广电牺牲版权分销的收入,每年损失好几个亿扶持芒果TV,如果收入迟迟无法做大,那就是得不偿失。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5
关键词:微信;SWOT模型;即时通讯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082-01
2013年初,腾讯方面宣布微信用户突破3亿关口。自2011年1月21日上线以来,短短2年时间微信即从腾讯的“自救工具”成长成为金牌产品,仅2011当年就开发4个版本进行44次更新,推出公共平台、摇一摇、二维码、对讲机等特色功能,微信在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可谓如日中天。但值得注意的是,众多新进入者企图抢占市场,运营商与微信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深化,微信自身也存在诸多不足。微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底面临怎样的处境,以下以SWOT模型分析微信的优势、劣势、发展机会与所面临的威胁。
一、Strength优势
(一)用户优势。微信能够在短期内收获众多用户,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其以强大的腾讯为支撑,直接与QQ好友列表关联,可直接通过QQ好友列表和手机通讯录添加开通微信的好友,同时可以邀请QQ好友开通微信,口碑营销和马太效应使微信用户群得以迅速扩张。好友推荐功能、新颖的“摇一摇”以及“查看附近的人”功能也为微信营造了一个“全民社交圈”,使微信用户社交网络从强关系人群向弱关系人群拓展,用户交际面得以不断扩大。
(二)技术和资金优势。依托国内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相比其它需要不断寻求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获取资金支持的创业团队,微信有天然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微信直属腾讯企业发展事业群并直接向总裁办汇报,可见腾讯对微信的重视程度。开发至今两年时间仍没有明确盈利模式的情况下,腾讯仍向微信投入上亿资金,这也是其它团队无法比拟的。
(三)资费优势。相比普通短信每条0.1元的资费,微信具有明显的资费优势。据笔者统计,微信发一则短文字消息消耗流量1KB不到,即使按照未开通流量套餐的1M/10元收费来计算,10元钱也可以发送成百上千条文字信息,更别说若是开通了上网套餐,5元钱有30M甚至更多上网流量;而若是用手机连接WiFi,则发送微信消息的成本几乎为零。
(四)用户体验优势。微信与QQ连接,使微信支持离线接受QQ消息,而后台运行微信每小时消耗的流量也非常小(2-4 KB),自动推送QQ消息使微信用户在消耗少量流量和电量的情况下可随时随地接受QQ信息,方便用户及时沟通。而邮箱自动提醒功能和漂流瓶功能也丰富了微信用户体验。与传统短信相比,微信的收发图片、音频对讲功能、朋友圈等也增添了微信的娱乐性和便利性。
二、Weakness劣势
(一)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虽然微信在用户数量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微信尚未有明确的盈利模式。目前微信已经有一些店家公共帐号上线,但由于微信营销模式为点对点精准推送,唯有客户主动添加店家主页,店家才有机会接触客户。以腾讯以往开发的业务来看,无论是QQ包月服务还是游戏业务,其都能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微信开发至今已两年有余,坐拥超3亿用户,占据了大份额市场却未能将流量变现,是微信的劣势之一。
(二)其它劣势。据笔者使用微信体验来看,微信并不能区分在线好友和不在线好友,若在微信客户端发送一条信息给某个好友,而这个好友并不在线,则消息不能及时送达。另一方面,用户的人身和隐私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漂流瓶”等,虽然为陌生人交友提供了便利,但也滋生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再者,通讯录上传和备份虽然可以防止通讯录丢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
三、Opportunity机会
(一)智能手机的普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终端逐渐普及。无论是苹果、三星、诺基亚等国外知名品牌,还是华为、中兴等国产后起之秀,均主打智能手机市场。智能手机能够连接移动网络、支持视频会话,而其价格也逐渐放低,越来越多人群得以接触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定位高端用户的微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报道称手机已超PC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而WiFi网络的普及也为微信的使用提供了便利。各大运营商也投入大量资金拓展网络管道、建立基地、提升网络容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微信的前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年轻消费群体的庞大。目前来看,微信用户群体主要为80、90后青年。对广大大学生、都市白领来说,微信已成为“时尚”、“潮流”的代名词。笔者周围的朋友大部分都正在使用微信,认为其方便、省钱,并且认为不会用微信就落伍了。年轻消费人群负担较小,消费能力较高,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抓住广大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市场,微信将有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四、Threat威胁
(一)各IM即时通讯产品抢占市场。中国移动推出的飞信可以在各移动用户间直接发送短信至对方手机,仅消耗少量流量费;飞聊可以说是飞信的升级版,支持语音会话的同时支持每月免费向通讯录好友发送50条短信;小米的米聊是国内最早进军IM即时通讯市场的应用之一,面向手机发烧友坐拥千万用户;后起之秀陌陌、友加等也虎视眈眈。微信虽说有先天优势,但其它IM即时通讯产品的兴起也不容小觑。
(二)与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微信对运营商传统业务的冲击使微信与运营商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微信的消息即时推送与对讲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运营商的短信与通话业务市场,而运营商并不甘被边缘化沦为管道商:中国移动推出飞聊、电信推出翼聊、联通推出沃友;以及近日甚嚣尘上的“运营商联合封杀微信”的消息,都侧面反映了微信与运营商之间的矛盾。
五、结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微信似乎颇具生命力。微信在其用户数量、资金技术及资费、用户体验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劣势在于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对用户信息等的保护做的也并不是特别到位。但是在目前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移动互联网发展及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的大背景下,微信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微信唯有正确处理业内竞争及其与各运营商的矛盾,方能继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田欠欠.微信:内忧外患中“火”起来[J].中国电信业,2013,1.
[2]肖然.微信;不要再错过[J].销售与市场,2012,10.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6
你一个大杂烩刚起步,用户从哪里来,特色在哪里,不是说把他们集合在一起了,就都是特色,往往会把大杂烩做成一个没有特点的产品,更无法去吸引用户。
然而,知乎≈新浪微博+人人网+豆瓣网+大众点评
这个问题提出于2011年,事隔3年后回头看,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你再看知乎,它就是上面所说的这个融合体,几乎具有这个问题里所期望的所有融合特征,当时提问者的期望如下:
新浪微博
优点:有很多名人,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可以很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当然,娱乐的也比较多
缺点:总感觉互动的方式太少,而且活动的方式比较有限
人人网
优点:很多同学,用户之间应该是关系非常密切的,相互间信任度最高
缺点:内容低质量,对我个人而言,使用价值越来越低
豆瓣网
优点:有书评,有影评,而且内容相对质量较高
缺点:内容单一,社交性不足,感觉有点太文艺
大众点评
优点:资源多,如有需要都去点评点评,
缺点:这应该算不上社交网站,但是还是依存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同一店的评价)等等,功能单
知乎具有上面的各种特征实际上是有一些内在的原因的。
这背后隐含的正是社会化问答网站的三重根本特征:SNS,论坛,知识管理。具体对应到现在知乎的话,首页上的信息流体现的是SNS属性,话题体现的是知识管理属性,发现则体现的是论坛属性。这三重属性正对应于上述几大网站的根本特征,微博和人人是SNS,豆瓣的影评书评等很类似于论坛的延伸,而大众点评则是一种知识整理。这三者的融合是对旧世界的创造性破坏,这种破坏以问答这一根本需要为切入口,再加上一点点名人效应,引爆了人们在知识与信息分享上的需求,最终才成就了知乎这样的社会化问答网站。
知乎虽繁荣,但问答网站的现状是:“尸横遍野”
如果我们认为知乎是一个里程碑,现在对于社会化问答网站的关键问题是,然后呢?最直观的现实其实是社会化问答网站普遍陷入绝地。
大家都知道绝地无留,但似乎大家也还都不知道路在何方,都还在求索之中。如果用心去观察2011年问答网站的名单,甚至会有种尸横遍野的感觉,啊烦题这样的网站现在也就只是残留在知乎的老问题中了,而卡死大家的关键则是社会化问答网站的盈利难题。
从这个角度看,知乎甚至果壳虽然获得了产品上的成功,但其实并未走出绝地,他们只是比同期的网站做的更好、坚持地更久,但并未真正摆脱社会化问答网站的根本困境。
就此思考,互联网流量真的就一定能变现吗?
那是什么使这一领域成为绝地,依靠流量变现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么?为什么在这里却突然有些行不通了。概括来讲这可以叫:大家想赚钱,但却走在了不能赚钱的路上。
做互联网的似乎已经潜意识的认为有流量有用户必然可以赚钱,所以运作产品的手段也就被简单的抽象为想办法扩大流量,留住用户,接下来就可以坐等金钱滚滚而来了。
这认识其实是错误的,或者说有他自己的适用边界,而碰巧社会化问答网站很可能是站在这边界之外。
眼下来看,社会化问答网站主打的往往是知识(知乎的404页面都是:你似乎来到了没有知识存在的荒原)。而流量变现的关键则是广告,这样一来上面的故事要想说通,等价于要打通知识与广告之间的壁垒。在广告的现有形式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搜索引擎提供的是信息,所以可以通过给定的关键字来提示广告信息,但当一个人正在以一种学习的心态去了解什么是转基因时,转基因食品的广告是完全在他思维之外的。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参照下维基的状况。
维基的流量已经足够大了,但每年不停的号召人捐款加服务器,却坚决的不通过加广告的方式来获得收入,对此Wikimedia Foundation的官方解释是:We are not against the world of online advertising, nor are we against other organizations that host ads. We just know ads are not an appropriate thing to find in a project devoted to education and knowledge–and especially one that strives for balance and neutrality。
维基的观点很简单:广告这东西谁愿做谁做,但和我们不搭。
往虚了说这种不搭是气质上的,你很难想象唐伯虎这种名士每天叫卖古玩字画,因为正常人很容易想象江湖骗子是以各种方式叫卖古玩字画。
知识,流量与广告这三者间内蕴的矛盾使社会化问答很容易成为绝地。它以流量造就一种有潜力的假象,但这种繁盛其实与盈利无关。
这里必须澄清的一点是上面的观点只是从盈利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化问答网站,如果从社会意义等角度来考察那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根据德鲁克书籍,在90年每两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作为志愿者服务于非营利性部门,每周至少工作3小时,是事实上的美国最大雇主(参见: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与政府,企业三分天下。这种体量潜在的意味着,非盈利性部门一样可以有巨大的流量和事业的成功,只不过成功的定义与企业不同。
如果知乎等社会化问答网站把自己定位为非盈利性组织,其实也是一种走出绝地的手段,但这样一来就等于重定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目标,重新定义成功的标准,很可能违背一众人等的初衷,是完全的另一个话题,不再展开,这里主要关注的还是在盈利的前提下,社会化问答网站可以走向何方。
社交问答网站的死:现有的盈利模式对它无解
眼下来看比较确定的事实有两个:
一个是社会化问答网站很难靠贩卖内容获得收益,极度垂直的社区也许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是在免费且普遍互联的的时代里,这很危险,很容易成为它人流量的来源,因为维护知识的私有以及专属,是与时代的趋势是相背离的。再形象点讲就是知乎可以做知乎日报,但你不能指望大家付费阅读。
一个是为保持知识的中立性,不适合直接采用CPC,CPM的方式导入广告,你很难想象在育儿类问答边上是出售各种婴儿用品的广告。为保证用户体验,也不适合像微博那样,在社会事件边上贴衣服的广告。
这两点非常矛盾,前者把盈利模式逼回到广告面前,后者则等价于在说现有的广告模式不适合。前行似乎无路,但这样一来故事其实变简单了,这是正儿八经的在呼唤创新,一切来自于困境的挑战其实都可以是创新的导火索,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说到这里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广告的发展。我个人并没有系统的研究过广告,但从一个广告受众的角度,我认为广告可以分为两代:第一代广告是无相关性的,广告就是广告,内容就是内容,报纸上的广告,电线杆上小广告,甚至电视上的都是这个模式。其中最神奇的是微博,虽然形式很新,但做广告的时候仍然用的是这个模式;第二代广告则是以Google为代表的加入了相关性的广告,你给提示(关键字),我提供的相关信息中同时包含了内容和广告。StackOverlow的招聘广告虽然看着与第一代相像,但本质上却是第二代的,它体现的是领域上的相关性,很像是同一领域的信息被分成了上下游。
传统上的两类广告形式,StackOverlow的形式可能可以适用于部分比较垂直的问答社区,但对知乎这类综合性的问答社区仍然困难,关键难点仍是产生的公益性知识过多,“自李彦宏2012年11月提出狼性以来,百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类问题很像微博上的热点社会事件,也许有趣,也许有社会价值,但离商业很远,形象点讲就是腐败话题可以很热,但你可以把它嫁接到什么广告上去?
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化问答网站需要第三代的广告方式。那社会化问答社区的与广告的结合到底可能是什么形式?
社交网站的生:变身前端打造独立的创生价值
具体形式很难描述,但这种广告应该是基于关联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以及人与知识间的关联的),而非简单的依靠关键字。前面曾经提到,社会化问答社区事实上叠加了三重属性:SNS,论坛与知识管理。如果广告基于知识管理或论坛那就很可能需要走CPC类的道路,这点前面已经分析过,这条路是很难推进的。所以这种广告形式更应该是基于人与人的关联和以及人与知识的关联。这样一来,就需要把社会化问答变成一个彻底的前端,用于打造关联,之后其中嵌入的各种关联(人与知识等)则可以被抽取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创生价值的元素。
这么说可能过于抽象,我们来想象一种具体的场景(眼下这仅只于一种设想,但未来V众投会考虑按照上述思路去实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