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行业的盈利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商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商行业的盈利模式

电商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1

日前,在艾瑞咨询的《2011年中国B2C在线零售商Top30榜单》中,中国新蛋网以-16.7%的负增长率在榜单中分外扎眼,成为中国B2C在线零售商Top30榜单中唯一一家交易额负增长的B2C网站。而其排名也由2010年的第六位后退到第十一位,首次跌出前十名。

早在2001年就开始中国之旅的新蛋网,十年之间,生死两茫茫。

业界普遍认为,具有外资电商背景的中国新蛋网衰落,是因为美国式与中国电商行业发展模式之间存在差异。然而这一论断,未必能解释新蛋的衰落。同为外资背景的亚马逊却以60亿元的销售额排名第三,就是最好的佐证。

今年,中国电商行业进入了近乎疯狂的规模扩张之中。在把规模至上作为扩张模式的中国电商面前,以利润和常规商业模式为根本的新蛋们,没有多少可以对抗的资本,重续辉煌已无可能,生存也愈发艰难。

新蛋,曾经的王者

作为昔日中国3C数码类电商中的洋巨头,中国新蛋网也曾拥有过令中国本土电商可望不可及的辉煌。

创立于2001年的中国新蛋网脱胎自美国新蛋网,是美国新蛋网在中国的试水之作。美国新蛋网是全美规模最大的IT数码类网上零售商,2011年营业总收入达到28亿美元。

创立之初的中国新蛋网不仅拥有优秀背景和强大资本的支撑,而且在供应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当时,很多其他B2C上买不到的东西,在中国新蛋网上都可以买到。

在中国新蛋网初具规模,渐入佳境的时候,京东商城的创始人刘强东还在做光磁产品。2005年,当美国新蛋网在美国销售额达10亿美元时,中国新蛋网也以6000万元的年销售额在国内B2C市场上遥遥领先,是当时京东商城线上销售额的6倍。

在美国新蛋网与中国新蛋网都在各自的市场上所向披靡的时候,美国新蛋网为了能在2009年上市,于2008年终止了中国新蛋网的市场推广计划,开始节省成本,向注重利润的模式靠拢。然而为了让财报好看的新蛋没有意识到,它错失了一次绝佳的扩张机会。

而2007年才获得第一笔1000万美元风投的京东,产品线迅速从3C数码扩充到百货、家电,购销采购、货物分拣、物流仓储系统全部升级,开始向综合性商城转型。也就在这一年,京东以3.6亿元的年销售额首次超过中国新蛋网。至此,风云突变,由京东发起的全行业规模扩张之战全面打响,在以争取市场规模的本土电商面前,谨慎的新蛋一次次无缘与市场保持同步的增长速度,衰败的根源其实早在那时已种下。

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新蛋网在中国B2C网络购物市场上只占约2%的份额,而京东商城则以18.1%遥居第二。

中国新蛋网就这样被一步步超越,一步步从辉煌走向衰落,大好江山拱手让与对手,沦为今天前有天猫、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压迫,后有国美电器、唯品会这些第二阵营电商追杀的悲惨境地。

曾经的王者,无可奈何花落去。

健康模式下的水土不服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普遍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作为外资电商,如今中国新蛋网的衰落,业内人士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中国新蛋网水土不服这一原因。

易观国际分析师陈寿送就指出:“中国新蛋网的最大问题是它的体制。”在陈寿送看来,中国新蛋网是美国新蛋网全球业务在中国业务的分支,因此在营销推广策略、品类扩张策略、物流策略等本土化的实行上会缺少灵活性,对中国市场的定位也不够清晰。

据本刊记者观察,中国新蛋网确实如部分业内人士所言,由于中美商业模式的差异,出现了受制于美国新蛋总部、投入成本不足、高层变动频繁等问题,但这只是其水土不服的表层原因。在中国电商市场,一方是追求利润,重视基础和客户体验的新蛋商业模式,一方是牺牲利润,注重企业规模的中国式激进商业模式,中国新蛋网真正的水土不服并不是不能真正融入中国市场,而是不能融入中国电商只要规模不要利润的不正常的商业模式之中。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京东等本土电商开始跑马圈地占领市场之前,中国新蛋网一直是盈利的。而其业绩开始下滑,源于其没有加入中国电商市场份额的争夺战中,而是选择在品牌经营、用户选择理由和信任度上下功夫。新蛋的这种发展模式被外界质疑为“止步不前”。2009年底,京东的销售额突破40亿元,市场占有率达41%,而中国新蛋网的销售额仅为前者的四分之一,新蛋开始在中国电商激进发展的大潮中落后。

新蛋网COO池勇信一直不能理解中国电商企业为什么从未把盈利放在第一位,“这太可怕了。”池勇信直言,目前赔钱的公司,是做得越多,赔得越多,如果后面的资金不能持续提供,风险很大。

中国电商赔钱赚吆喝,降价促销的手段,“养刁”了中国用户的胃口,也让中国新蛋网在中国培育忠实用户上水土不服。池勇信指出,在美国,用户是长期培育的,他们对新蛋有很高的忠实度。“而中国好的用户体验是用钱砸出来的,目前用户还是徘徊于价格和运费等利益间。” 池勇信称,一旦褪去资本的光环,最后只会让用户失落感越来越强。

正常情况下,中国新蛋网所坚持的盈利模式是正确的,因为无论现在企业的规模有多大,只要找不到正确、合适的盈利模式,注定是昙花一现。但是在中国不正常的电商市场下,新蛋陷入了水土不服的被动局面。池勇信坦言,“从过去到现在,我们缴了一些学费,也学到一些经验,在中国要真正本地化,就得由中国这边做决策,符合这边市场的一些规律和反应速度。”

敲响警钟

中国新蛋网的衰落,不仅凸显了外资电商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窘境,也为当下狂飙突进的中国电商敲响了警钟。

对于中国新蛋网的未来,业内专家并不看好。易观国际分析师陈寿送认为,中国新蛋网与京东、亚马逊中国已经不在一个级别上了,即使它再通过激进的方式去推广,也难再获得前几年的效果。“中国新蛋网已经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时机,未来已经没有太好的机会可以把握。”

中国新蛋网的本土化难题,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与新蛋有着相同外资背景的亚马逊中国。在进行本土化的中国式突围中,亚马逊中国和新蛋一样坚持了以盈利为主的商业模式,最后成功使亚马逊全球领先的网上零售专长与卓越网深厚的中国市场经验相结合,促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成长,如今稳居中国B2C电商行业前三名。

中国新蛋网对自身商业模式的坚持以及亚马逊中国的成功,都为中国电商敲响了警钟。在新任中国新蛋网总裁周昭武看来,中国电商虽然采用赔钱赚吆喝的模式,一时间可以占据市场,但是拉来的流量,并没有忠诚度可言,“这是中国电商最悲哀的地方。”正在价格战中厮杀惨烈的中国电商,也许应该思索一下,目前激进的运作模式是否理性,是否背离了企业盈利的根本,而外资的惨败是否能证明自身模式的正确。

电商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2

2012年国美首度亏损,与国美的战略部署、节奏有关。国美将所有的架构调整都放在了2012年,2013年,国美将展现出整合之后的效果。

2011年底,新的ERP系统上线,新系统中人员和机器之间需要磨合,软件、硬件和服务提供商需要磨合,国美10万多名员工和20万名促销人员需要适应系统;此外,2012年上半年,国美还进行了线下门店网络的调整。凡此种种,在整体经济形势下滑和国美线上业务投入巨大的影响下,造成了上半年的一些困难,但下半年有所扭转。2013年,国美将会给股东和市场更好的交代。国美2012年业绩下滑,实际是大企业在遇到环境变化时做积极调整所付出的代价。

2012年是国美电商平台整合的一年,至此,国美的电商终于站在地上了。目前,整个电商行业还处于成长期,盈利模式是共同的困扰。现有的电商模式基本都是成本高于收入,因此电商盈利途径只有两条:找到成本压缩或毛利增长的空间,也就是开源节流。2012年,国美线上业务所有的调整都是在寻求盈利模式。

新的ERP系统上线后,在2012年下半年,人机交互方面经过磨合趋于稳定。这个信息化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能实现对单人、单品、单店的管理,有效提升了国美全国商品的流转速度,降低了采购成本,对提升国美的供应链竞争力贡献明显。大环境的变化,要求国美必须构建强有力的一个供应链。

纵观2012年,各行业各企业都在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做出调整。从大的市场环境来讲,经济是下行期,但从沿海和内地来看,沿海城市消费下降相对较快,而内陆城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消费影响度相对较小。

以前,国美主要是和地方连锁渠道竞争,从2012年开始,电商的影响逐渐增大,基于这个变化,国美进行调整,坚持多渠道的发展策略:巩固一线市场的网络基础,扩大二线城市的网络覆盖。另外,通过两次整合推动电商业务:国美网上商城和库巴网后台合并,客户端独立;线上业务和国美集团的采购、信息及物流平台整合。两次整合后,国美线上业务逐渐显示出成本优势,前两年电商重在拓展规模,2013年起大家开始寻求成长性,寻求盈利能力。

国美建立多渠道支持的优势,首先是供应链,将持续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1000亿规模的采购平台,建设数百个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ERP上线。咨询机构显示,国美比网商的供应链成本低2%—3%。商品的流转速度快、采购成本低和信息化平台三者的融合,构成了高效的供应链,这也是国美地面店支撑线上线下的最有力保障。比如,沃尔玛作为全球最高效的供应链运营商,也取决于三点:采购能力、物流系统和信息化能力。这就是国美的未来战略。

现在渠道越来越多,我们要给消费者一个在国美购物的理由。所以,国美此前围绕供应商转的平台正转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强调“信”,其实是重新确立国美品牌的含义,重新梳理公司的文化。明确如何取得客户的信任;在公司内部,确立员工之间的信任和协同精神。“信”的建设即是国美自身修炼的过程——给客户一个在国美购物的理由。

电商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3

主角是何许人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据公开资料显示,在过去4年里,这家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两度进入百度,最后创建了一亩田。7月,他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里说:“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也正是这次演讲,让一亩田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

2011年到2013年9月,一亩田主要靠农产品的“去哪儿”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的白菜价格信息。现在中国大概有70万个自然村,一亩田已经覆盖了3万多个。

去年7月,一亩田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目前,活跃在一亩田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

据一亩田公开发言整理,它们主要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数据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二是用互联网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用规模来制定行业规则。目前公司还处在亏损状态,最大的成本是人力。但每个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来自广告、金融、大数据和物流。其中,广告是卖家和买家投放的。

一亩田的集团副总裁高海燕曾说,一亩田平台上大宗农产品的买家客户有25万家,在线的卖家用户有210万家,每天的交易规模达到3亿元。明年实现5000亿元的交易规模没有悬念。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亩田现在大肆“收编”种植大户,把它们的供应品放在一亩田平台上。当它们“收编”了足够多的SKU和足够大的量之后,它们其实想的是干掉批发经销商,从产地直供餐厅或者果蔬零售终端店,甚至直供消费者。

有哪些玩法

自2013年来,农业市场与电商结合,开始产生效应,一波生鲜潮席卷这个未被开垦的蓝海市场,一亩田是其中顺势而起的一棵新竹。众多的玩家中,目前农产品电商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B2C模式,典型代表为顺丰优选、本来生活,这类平台本身不参与农产品的种植,产品均来自其他品牌商或直接采购自某些农场。第二种也是B2C模式,但是自身有农场,平台亲自参与到农产品的种植和牲畜的饲养中,代表平台有联想控股的“佳沃市集”,前不久还在北京举办了会。第三种是B2B模式,深入到供应链的管理环节,通过电商平台撮合供应商和采购商进行交易。一亩田就是第三种模式。

撮合交易模式是典型的中介模式,相比前两种商业模式相对清晰,一亩田的商业模式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以撮合交易为主要职能的平台并不少见,大多数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从交易额中抽成,也就是“中介费”,这种模式目前仍普遍存在于房产、医疗美容、金融等行业,不过这种模式被一亩田所抛弃。一亩田平台对交易双方都是免费的,目前并未考虑盈利的问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亩田的盈利模式问题也一直为媒体所关心。

事实上,国内农产品电商仅有1%实现盈利,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涉农电商企业已经超过4000家,但绝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在一亩田副总裁高海燕看来,“农产品电商仅有1%盈利只是现象并非问题,目前农产品电商不赚钱并非经营模式造成的,而是由于电商平台发展初期都具有类似特征,因为农产品电商需要对整个行业进行架构充值、资源重配等,距离盈利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国内物流成本本身已经很高,再加上大多数农产品的售卖价格又很低,导致运输成本占了商品整体成本的100%甚至更多。这个因素也是导致“高买低卖”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农民抱怨收购价格低,而城市居民又认为瓜果蔬菜的价格过高,双方都满腹牢骚。对于农产品电商平台而言,这个问题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绝不会因其意志而发生改变。它有赖于国家对农业电商行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新能源车辆等方式优化物流环节,从而降低运输成本。

回到一亩田的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中介平台,但却放弃了中介的盈利模式。它有一个口号叫“先交易,后服务”,意思是先培养平台上用户的交易习惯,给用户带来切实的利益收入,然后再提供相关的增值服务,从中寻找盈利点。比如,平台有了大量的交易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涉足农村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这是个十分具有想象力的设想,但很显然现在讲还有些遥远。 一亩田离让“每一亩田都有价值”的目标还很远。

一亩田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保证供应商和采购商始终在自己平台上进行交易。难道一直靠“返利”?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以“撮合交易”为主的平台还有一个共同的困扰,即当第一次交易发生之后,买卖双方会不会绕过平台进行交易?比如一个以加工土豆为主的餐厅,在平台上购买到产品并与卖方取得联系后,下一次需要采购时有什么充足的理由,需要再通过平台采购而非直接与卖家交易?一亩田前文中的豪气来自于哪?

造假风波

5000亿元的豪言还未落下,高曝光率中的一亩田,在台上不小心就露了“短”。

围观这个“商业奇迹”,细心的人开始研究,并指出一亩田交易数据存在造假。在网站成交动态的数据中,有一些数据看起来有些不正常。比如“6小时前刘老板采购了999.999吨毛桃”“9小时前王老板采购了1073741.8235吨洋葱”,如此种种令人对其平台交易数据的真实性生疑。

对于公众的疑问,一亩田方面给出的解释是:“这些诡异的数据其实是产品的Bug(漏洞),它只是版本更新期间的测试数据而非真实数据,而这些数据并不会影响平台交易,因为前台显示的数据和后天交易的数据是完全不同的。”据一亩田市场副总裁李国训说,目前一亩田PC版还是去年6月份的版本。换句话说,一亩田PC站点已经有一年时间没有更新。

一亩田在对造假风波的回应别强调了“平台日交易额集中在移动端,不存在造假现象”。按照这个说法,从2014年4月开始,一亩田便开始将移动端作为发力的重点,所以PC端长达1年时间没有更新并不奇怪。而根据其公布的后台数据,截至今年6月,一亩田交易流水达到153亿元,仅6月20日至7月21日期间,一亩田的流水总额就达到99亿元,完成订单65602笔,日均3.2亿元。这样的数据真的没有问题吗?

苍白的解释并没有为质疑者释疑,后续的调查更揭开了一亩田“暴增”数据的面纱,这些快速增长的业绩大部分是靠刷出来的。在有人假装与一亩田交易的时候,工作人员特别说明“有偿转账”,即签约发货后可以给予交易额的部分作为返利,甚至暗示可以代为介绍供应商,一笔交易能进行多次转账返现。而新发地的一位经销商也证实了一亩田“走账即可返现,且上不封顶”的说法,曾有一些供货商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返利的同时,帮助一亩田刷流水。

看起来事情并非造假与否那么简单。一般来讲,造假或者没造假,只有一种可能,但在电商行业中,通过返利等方式刷流水做大交易额已经是行业默许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创业团队而言,这意味着能够获得更高的估值,拿到更大笔的融资。你很难通过“造假”来定义这样一种行为,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操作行为。知乎上一位自称一亩田员工的匿名用户称,“创业公司需要数据来吸引投资,然而急功近利的结果相信你们都知道。”

造假风波的影响并没有随着话题热度的消失而平息。8月27日,一亩田传出突然裁员1500人与投资方撤资的消息,次日传言被证实并见诸媒体,一个被辞退员工致信媒体,爆出一亩田如何刷单造假。29日公司发表声明称是地推销售违规被辞退,并声称投资方并没有撤资。一亩田从大红大紫一落千丈,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危机过后

一如所有风波一样,对于一亩田的质疑很快就销声匿迹了。这是一个注意力被高度分散的年代,人们在同一事物身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舆论漩涡中脱身的一亩田,接下来该何去何从是个问题。

从目前来看,一亩田无疑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亩田也很容易被当做时代典型而赚足眼球。就在8月初,一场由北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主办的“2015北京国际农业・农产品展览会”上,一亩田还作为嘉宾企业针对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做了发言。一亩田集团副总经理表示,为鼓励采购商大批进货以解决农民“难卖”问题,一亩田将对在某一地区采购量突出的采购商发放现金奖励。

现金奖励、交易返利,这是频繁被一亩田提及的关键词。奖励机制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平台交易额的提升,但长远来看对平台的发展却很容易形成一个怪圈,返利刺激交易额提升,停止返利交易额下滑,然后继续返利。最终的结果是,平台的交易额和估值节节攀升,但是距离盈利却仍然遥不可及。

一亩田的模式在现在看来是十分超前的,但是如果不弱化平台的中介色彩,仅停留在撮合交易上,非常容易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行业规模越来越大,总会有更“激进”的对手将其“颠覆”。比如,放弃中介模式,仅提供信息交互平台,让采购方和供应商直接对接,进行交易。这样的例子在其他领域已经不胜枚举,租房、招聘行业中涌现出的一些新平台已经全然放弃了中介模式的盈利空间,直接让供需双方对接需求。

一亩田关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设想是一种时髦的说法,它紧贴了大数据的潮流,制造出一些想象空间,但目前看来还不太现实。从单纯的盈利角度思考,摆在一亩田面前的路似乎只有两条,要么转型,参与到农产品的种植环节,作为平台的供应商之一获得盈利;要么以58、赶集等分类信息平台的模式,在撮合交易的过程中收取部分“服务费用”。前一种模式理论上行得通,而后一种模式已经得到验证,并且至今仍为主流。

电商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4

显而易见,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关键而非实质性的一步,利率市场化最后的惊险一跳——存款利率市场化才是更关键的一步。面对利率市场化,此前我们无数次喊“狼”来了,但这次利率市场化这只“狼”真的来了。作为服务县域经济、经营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弱的农商行该如何应对?

利率市场化对农商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农商行来说,既是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由于受自身资产规模、业务结构、盈利特征的多重因素影响,在市场利率化进程中,农商行面临的负面影响更大。

减少利差收入,增加资本管理风险。取消利率管制之后,大型银行会利用利率决定权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导致吸收存款能力增加,同时改变负债结构和存款期限结构,使得资金成本上升,促使农商行倾向于发展较多的高利率贷款以获得更高的利率。但是同时利率市场化又缩窄了存贷利差,由于农商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利润下滑,降低了资本积累能力,对满足资本充足监管要求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

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引发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使得农商行不能完全观察到借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在此情况下,调高贷款利率将产生两种作用:一是高贷款利率会拒绝低风险的借款人,必然会失去一些优质客户,从而导致“劣企驱逐良企”,影响农商行信贷资产质量。因为面对银行高利率,只有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借款人才会借款,极易产生逆向选择。二是高贷款利率会刺激借款人获得借款后从事高风险活动,引发道德风险。以上情况使贷款项目质量整体下降,增加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

削弱服务优势,加剧同业恶意竞争。利率市场化后,资金价格竞争将是充分体现银行经营决策的竞争,农商行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的机制活、产品新、效率高等特色化经营优势,将受到价格竞争的直接冲击,客户选择权、议价权效用充分凸显,农商行的存款负债利率低于同业价格,但所决定的贷款资产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丢失优质客户的风险。另一方面,当农商行的存款负债利率较多地高于同业价格,此时其贷款资产利率较多地低于同业价格,却会面临着巨大利息损失,特别是在为了满足监管指标,提高银行存贷比指标和资本充足率指标时,就会出现以较高的成本来获取存款的恶意竞争风险。

农商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作为农商行来说,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利差政策的保护,尽管不愿面对,但利率市场化这只“狼”终究还是来了。面对这只凶狠的“狼”,我们是选择“羊入狼口”,还是“与狼共舞”,都是值得认真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利率的变动能给我们带来成本收益的变动、资产流动性的变动以及系统性风险的波动,也能提供契机,以“一突破、两转变、三强化”为抓手,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应对风险能力。

对策一:突破盈利结构单一模式,实现盈利收入多元化。目前,国外先进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普遍在40%~60%。有些大型银行甚至更高,如瑞士银行的中间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美国花旗银行7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国内大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以及非利息收入占比在20%~30%,但农商行占比仍在5%以下。农商行以信贷规模求发展、以存贷利差求利润的传统经营模式已面临严峻的挑战,寻求盈利模式的转变,减少对利差的依赖已迫在眉睫。农商行应加快建立健全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管理、业务推进、资源配置、考核激励等长效机制,不断探索新的业务品种、新的服务方式,做大做强银行卡、收付、保险等传统中间业务,实现规模效益的跨越和提升;争取代销基金、理财、第三方存管等创新型中间业务资质,实现创新型中间业务的突破,努力打造盈利收入多元化增长格局,实现利差收入和非资本收入的均衡发展,实现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双轮驱动”。

对策二: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实现集约式发展。农商行由于自身天然原因,资金少、规模小、营业网点不多、客户总数相对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摒弃传统的“规模冲动”和“速度情结”,由原有的依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变为走集约式、内涵式的发展之路,树立讲质量、重效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始终把质量和效益作为首要目标,追求平衡发展。避免为追求短期利益和考核套利,不顾成本地拉存款、拉客户,不顾资本地冲规模、争份额,不顾风险地争放贷款、违规经营,避免为“冲时点”造成大起大落。更多依赖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智力资源推动业务发展,经得起经济周期和时间的检验。具体而言,就是要以效益为导向,淡化规模、深挖效益,在处理业务时,力求专业化、流程化、集中化,决策管理部门与市场融合,对市场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实现管理与经营紧密结合。

转变服务功能,实现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由单一产品提供者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提高整体竞争力。利率市场化后,伴随着存贷利差的缩小,农商行的传统业务必然进入微利时代,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创新是必由之路。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多元化业务的拓展力度,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专业的产品设计满足客户需求,通过走“资本节约型发展”和“综合经营”之路,使农商行从“存贷汇服务机构”向“综合金融服务商”、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离柜业务异军突起,而农商行仍以网点业务为主,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虚拟银行处于起步阶段。虚拟银行在节省资源、降低成本、高效服务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农商行必须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使离柜业务成为服务主渠道。

对策三:强化制度与流程改革,突出“统一化”、“流程化”。完善内部治理机构,保证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系统相互分离和制约,改变少数董事等内部人控制全局,管理人员同时拥有决策、执行、监督权力等现状,实行股份制改革,走上市之路,完善内部治理机构。建立相关制度与流程设计来保障各个条线都在推动、深化改革,比如零售条线的改革深化,企业金融、金融市场条线的改革启动,以及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等等;同时,随着银行业务越来越复杂、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部门间的配合协作日益成为常态。与之相适应,农商行人必须摒弃“部门银行”、“人治”观念,进一步强化“统一银行”、“流程银行”的理念和意识,通过制度和流程的管理,推动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开展。

电商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5

6月29日,第三方移动电商平台“拼多多”所在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首次公开招股)申请书。文件显示,拼多多计划通过IPO交易筹资最多10亿美元,拟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或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据悉,此次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扩大运营、研发以及一般企业用途和运营资本,包括潜在的战略投资和收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暂未确定发行价、发行量,也未敲定将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或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

中国的电商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零售电商生态日臻完善,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再有新形式的电商平台出现,而拼多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新电商”平台。成立于2015年9月的拼多多,是主打“拼团”的社交电商平台,用户可通过发起和朋友、家人、邻居的拼团,以更低廉的价格买到商品。2016年9月拼多多现任CEO黄峥创办的“拼好货”合并,组建成为目前的拼多多公司。据相关数据显示,拼多多以22.4%的渗透率超过京东(22.3%),成为第二大综合电商平台。

拼多多的快速崛起于成功,也引发其他电商巨头的纷纷效仿。2018年上半年,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淘宝特价版”的App,直接对标拼多多的拼团模式。而在3月,京东推出类似拼团拼团“京东拼购”,并开放独立招商入驻。

此外,垂直型各类社交电商也纷纷启动融资与IPO。4月23日,分销型社交电商“云集”宣布已完成B轮融资1.2亿美金融资,4月19日,工具性社交电商“有赞”借壳中国创新支付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加上4月12日,导购型社交平台“什么值得买”再次向证监会递交《招股书申报稿》,冲击“导购电商第一股”。移动社交电商一时暗流涌动,成了群雄逐鹿、巨头纷争、资本重兵布局的最热门电商领域,长期关注社交电商行业的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

二、专家观点

对此,国内知名电商智库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EN)电商快评予以评论解读:

亮点一: 急速扩张 成长惊人

1、营收

据招股书披露,2016年、2017年全年和2018年Q1收入分别为5.05亿元人民币(下同)、17.44亿元和13.85亿元,2018年Q1收入同比增长37倍。

2、GMV

拼多多成立近三年,2017年一年做就到了1412亿元人民币GMV,相比之下,京东2014年年初GMV才达到这一数字,这也相当于阿里2009年中的GMV水平。此外,2017年每个季度GMV几乎都翻倍增长,而阿里2017年GMV的同比增速为22%,京东为38.4%。

3、活跃用户

根据招股书数字,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到2017年底是2.44亿,约为阿里的47.3%,2018年第一季度活跃买家为2.94亿,为阿里的53.2%。

因为拼多多和京东的业务模式不同,拼多多的公布的年度活跃买家,而京东披露的是年度活跃用户,但比较京东2017年底2.92亿和2018年Q1的3.018亿年度活跃用户数字,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京东。

4、订单数量

招股书显示,2017年全年和2018年Q1,拼多多总订单量分别为43亿单和17亿单。这一数字可能已经超过了京东。京东近期并未公布订单量,仅在去年第二季度共订单量为5.9亿,因为第二季度有618大促,所以这一数字应当在四个数季度中算高的,即便依此为平均值计算,京东一年的订单量也为24亿,低于拼多多2017年的43亿订单。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竞争目前相当激烈,拼多多也面临传统电商巨头、垂直电商、实体零售商的挑战,但由于拼多多拥有大量且活跃的消费群体、创新互动性强的消费体验、社交+电商无缝对接的能力、性价比极高的商品和留存商户的能力,这些都支撑着拼多多的快速成长。”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经过了前期的快速发展,面临巨头的夹击,拼多多能否持续盈利,提供相对低价的商品同时保证质量、避免被贴上“低廉质量差”的标签,是今后营业收入高增长的一大挑战。但单从交易总额上,拼多多在2017年一年的快速增长足够引起阿里和京东的不安。”

亮点二:在线营销收入占八成

招股书显示,拼多多的收入主要包括在线市场服务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两部分,拼多多平台的收入主要来自在线广告和交易佣金,与目前其他电商平台在商业模式上具有一致性。

在线市场服务收入,主要包括在线营销服务和佣金收入两部分。在线营销服务类似于淘宝的在线广告系统,2018年第一季度了贡献了80%的收入。佣金收入是指拼多多依照商品价值向商家收取的0.6%的佣金。2018年第一季度,佣金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0%。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网络服务年费、交易佣金、营销广告费是传统电商平台盈利模式的“三板斧”,此外,随着拼多多平台大数据的积累、用户画像的完善、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可能衍生的出诸如2C端的消费金融、2B端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以及物流服务、云服务等新的盈利模式,预计不出两年拼多多就可以实现盈利,实现自我“造血”。

亮点三:创始人绝对控股 腾讯持股18.5%

招股书中披露了截至本次发行股份前的持股情况,个人方面,拼多多创始人、CEO黄铮持股50.7%、绝对控股;机构股东方面,腾讯持股18.5%、为第二大股东,高榕资本持股10.1%,红杉中国持股7.4%。

腾讯和拼多多关系密切。腾讯产业基金在B轮融资时介入拼多多,拼多多起家于微信生态,其低价、拼团的策略正是借由微信群、朋友圈的社交关系链条病毒式传播、快速起量。

2016年7月,拼多多获得来自腾讯等机构共计1.1亿美元的B轮融资,正式加入腾讯的电商联盟;2018年2月,拼多多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腾讯同意向拼多多提供微信钱包接口上的接入点,使其能够利用腾讯微信钱包的流量。此外,拼多多和腾讯已经同意在支付解决方案、云服务和用户交互等多个领域进行合作,同时探索并寻求潜在合作的机会。

曹磊认为,拼多多“社交+电商”的模式非常符合腾讯胃口,而美团点评和京东亦是腾讯的左膀右臂,这三家在零售电商、生活服务电商等业务上互补,共同构成了拱卫腾讯系电商版图的“三驾马车”,分为对标阿里系的淘宝、天猫、口碑和飞猪等平台,从而对阿里巴巴发起了新一轮挑战。未来腾讯若能进一步加大对拼多多的投资,不仅拼多多能在美团和京东的优势整合下拥有更大价值空间,腾讯也能借力拼多多来制衡淘宝。

亮点四:成立三年“火箭”上市 创电商新纪录

对此曹磊认为,首先,拼多多成立三年递交招股书启动IPO,应该是电商行业有史以来最快的一家,而在此之前的积累则是“聚美优品”保持:成立四年就上市。此外,拼多多比较低调,与媒体和公众外界直接沟通较少,所以更给大家急速成长起来的“黑马”印象。

其次,拼多多的拼团模式是以用户来发展用户,所以引流成本非常低,整体的运营成本相对比京东这样的大平台,更加可控。虽然财报数据显示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金额不是特别大,只要开源节流、开发盈利产品,加上IPO后有融资进来,现金流还是非常充沛。因此,拼多多选择此时启动IPO,我认为应该说背后应该更多是资本的力量在推动,当然公司上市后,对于拼多多的品牌、平台、商家、用户发展,以及公司治理的完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投入也大有推动作用。

第三,成熟型创业公司“独角兽”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二次发展”,在当下非常普遍存在。曹磊注意到:最近包括小米、美团点评、齐家网、宝宝树、拼多多、找钢网、优信二手车(已上市)、有赞(已借壳上市)、同程艺龙、什么值得买等电商平台、品牌都有纷纷披露招股说明书或成功IPO,此外还有沪江网、51信用卡、微贷网、猎聘网等互联网公司也冲刺IPO。此外,还有一大波互联网创业公司和“独角兽”也即将宣布启动海内外资本市场IPO进程。

对此,电商、互联网公司“现象级”IPO浪,曹磊预测:互联网中概股IPO “第四次浪潮”已经开启,而有别于以往任何一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已小米、美团点评、拼多多等为代表的“新电商”成为引领这股上市热潮的“主力军”,这也意味着一个“新电商时代”正在开启。

缘何是拼多多引领“新电商时代”2.0时代?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传统电商的发展遇到瓶颈,流量红利消失殆尽,电商用户增速大幅放缓甚至负增长,而移动互联网上的用户购物比例占全网购物70%-80%的份额。过去以为搞个APP提高用户下载量就万事大吉了,很多人走了个弯路。近期,以拼多多(拼团模式)、云集(分销模式)、有赞(工具模式)、小红书(社区模式)、什么值得买(导购模式)为代表的五类不同模式社交电商,接连获得融资或启动IPO的“行业级”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对于社交电商模式的认可程度更高了,这也意味着有别于传统电商平台的“新电商时代”正在到来。

曹磊指出,与社交网络的嫁接正在成为电商平台的“标配”,这标志着消费零售电商行业正开启“去中心化”的新纪元,其中仅微信生态圈体系内的基于社交的电商年GMV规模不在1万亿元人民币话下。社交媒体将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平台和商家克服获取新客引流瓶颈的重要工具。以拼多多、云集为代表的裂变式的社交拼团模式,依靠用户“口口相传”能形成“裂变式”传播,以极低的成本带动新用户增长,是移动电商、社交媒体相结合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零售电商行业与平台电商、自营电商并驾齐驱的“第三极”。

曹磊进而指出,多家社交电商平台接连完成融资和借壳上市,社交电商会得到资本的这般青睐,主要是在平台获取用户流量方面,社交电商平台的模式决定了他们天生就是流量磁铁,低廉的商品价格,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朋友圈等体系实现裂变式传播,以非常低的成本代价取得了海量的用户流量。而传统电商平台以内容营销、竞价、广告推广等获取流量的方式的成本,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变得越来越高,盈利的难度也加大,在这种环境下趋利的资本集团自然更倾向于流量成低,发展空间和潜力大的社交电商,资本抢占入局、电商平台涉足社交第三模式已成趋势。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报告研究表明:目前国内的社交电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B2C类平台:小红书、美丽说、蘑菇街、萌店等;(2)B2b2c类平台:云集、有好东西、爱库存、环球捕手、好不满仓等;(3)导购类平台:什么值得买、美柚、堆糖、省钱快报等;(4)“拼团”模式:如拼多多、“淘宝特价版”、“京东拼购”、洋码头“砍价团”、苏宁易购拼团、贝贝拼团等;(5)服务商类:有赞、点点客、微盟等。

此外,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进而指出,目前国内社交电商发展有以下四大特点:

第一,社交裂变模式:社交电商运营拼团、分销和社群三大模式能以较低成本获取大量用户。例如“拼多多”所采用拼团模式中,用户通过拼团模式分享商品、店铺链接,相当于免费在做平台推广,因此为平台带来了低成本的用户流量。同时对于用户而言,拼团带来的较低价格则节省了购买成本。在传统电商平台购物中,消费者时常会碰到难以挑选出满足自己需求的合适商品的窘境。社交电商平台将社交流量与电商结合,通过社交媒体让商品信息更快更准确地传达至消费者,同时来自友人、大咖的背书还能提高对消费者商品的信任度。此外,社交电商通过社交媒体渠道下沉,开发了三、四线城市以下的用户资源。以拼多多、云集为代表,通过社交电商模式,消化了大量滞销农产品,为农村地区电商体系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二,门槛低 服务周全:社交电商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平台入驻比较条件宽松,以此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店主、卖家。部分社交平台如云集,还会为入驻商家提供全方位服务,从选品、物流、客服、IT系统、内容等(美工设计、营销方案)到商家培训等,统一提供。

第三,高效供应链:电商平台发展社交模式的益处还在于,能够通过拼团等模式分析各类产品的用户需求量,将数据反馈至上游供应链中的生产商,能解决供需匹配问题,同时还可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不同于传统电商模式,社交电商基于个体信任,通过社交关系链实现商品信息的传递和交易的达成,实现商品与个体之间低成本、高效率链接。

电商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6

关键词:新兴产业 融资上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稳步加快,同时作为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和鼓励将会是未来主要经济决策和国家发展战略之一。本文所定义的新兴产业是指以知识为基础,并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作为支撑产业发展主要动力的行业,例如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或行业。新兴产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其对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运行的优化、促进、升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居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低消耗、低污染、高质量的支撑,因而新兴产业将是未来社会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目前我国新兴产业公司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从而支持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行为屡见不鲜(见表1)。由于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有别于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并且新兴产业往往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和高速增长性,并且大多数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往往具有低资源消耗、直接面向终端客户、市场空间广泛、经营杠杆较高、先发效应明显和人力成本较高等特点,因此新兴产业企业在改制上市和资本市场筹资过程中往往具有自身特定的特点,需要依据新兴产业的特征对其进行特殊化的安排,从而提高新兴产业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效率,进而更好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新兴产业企业改制上市缺陷分析

在传统经济模式中,传统企业在进行改制上市从而谋求资本市场融资过程中,其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并且通常在其上市过程中,拟发行企业需要提出非常明确的投资项目以获取市场认可,并要在立项、核准、土地、环保等方面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或备案,从而增加项目收益的确定性,向市场释放自身资本性项目收益信息从而获得市场的有效注资。然而,目前在国内大量出现的新兴产业企业,如互联网公司、信息系统集成公司、资讯服务公司、在线培训公司、在线旅游企业等,其主要表现为轻资产运营、主要成本为人力资源成本或运营成本,因此该类企业的募集资金用途无法像传统经济企业那样用于购置有形的固定资产,而是用于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形成。这种类型的资金投入产出预测往往较为困难,且其审批或备案环节与传统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传统的资本市场上市模式对于新兴产业企业的改制上市所起到的支持作用存在一定的缺陷,表现在:

(一)诱导资产重型化

传统的企业改制上市模式对于企业收益稳定性和投资风险的要求往往驱使新兴产业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通过将自身募集资金投入到具有较强变现能力的固定资产类投资项目上,从而使得原本应当属于轻资产运作型的新兴产业企业的运营模式往重型化发展,并促使其盈利模式由以往的服务盈利模式转变为资产运作盈利模式,最终限制了新兴产业企业业态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由于目前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和宏观经济不稳定所导致的资产价值波动风险的不断增大,新兴企业在自身改制上市过程中被迫做出的资产重型化运营配置往往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必要的资产减值风险,其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也往往会使其后续的经营业绩出现并非来自于市场和经营状况的不必要的下滑,从而影响市场对新兴产业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正确评估,并且也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新兴产业企业带来更多的不良影响。

(二)驱使收益短期化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传统企业改制上市的资本要求和投资收益诉求往往会要求新兴产业企业尽可能快速高效地利用融资资金产生可观或者可为市场接受的收益,同时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对于新兴产业企业的回报率要求也往往与传统企业不存在明显的区分。所以,为了满足审核要求,新兴产业企业往往在改制上市过程中被迫提前确定一些经济效益可能不确定的项目,并通过配置购买银行存款或短期债券的方式来将募集资金的收益性明显化,而这种操作往往会使新兴产业企业募集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固化在其非主营业务和非经营性活动上,从而降低了募集的资金可以给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助力效果,其最终结果反而有可能损害股东和资本市场相关人员的利益。

(三)资金用途易变性

由于现代科技升级速度的不断加快和企业运营环境变化频率的提高,新兴产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市场和自身经营目标的变化而灵活地更改自身的经营模式、经营策略甚至更改自身的业务范围,因而在传统的改制上市要求下,新兴产业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不得不为其资金的使用用途做出一个大概的说明,而该用途说明的可信性往往由于新兴产业的高速变动而产生一定的折扣,新兴产业企业在上市后可能频繁更改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从而使资本市场对于新兴产业企业的改制上市说明缺乏信任,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兴产业企业及其保荐机构的信誉,对新兴产业企业的保荐券商的保荐责任的履行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大多数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在其募集资金项目的披露公示上均会说明“基于未来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以及商业环境的变化,我们可能会在晚些时候决定将本次募集所得用于其他目的”。因而这种笼统的说明也为新兴产业企业在资金用途的更换上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

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模式改进建议

本文认为对于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过程中所涉及的三大主要参与者—新兴产业企业、保荐券商和市场监管者来说,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其在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模式升级改进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模式改进建议

为了有效地提高新兴产业企业的上市效率,克服现有资本市场募资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新兴产业企业的弊端给企业筹资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新兴产业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应当采取的改进措施有:

1.增加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新兴产业企业应当将自身的募资项目的主要用途与募资情况报由相关部门审批,并借助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来验证自身的长期盈利能力。此外,为了促进相关部门对于新兴产业企业的投资回收能力的了解,新兴产业企业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来寻求将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借款、补充流动资金、广告性等费用性支出项目,从而避免因为募集资金投资用途的更换给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带来的负面影响。

2.增加相关利益方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理解:新兴产业企业应当在改制上市过程中准备足够的、清晰的、以非专业人员为视角的自身运营状况分析和行业盈利模式介绍资料,从而帮助市场相关方面更好地理解该新兴产业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以翔实可靠的行业数据来印证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国内不具备足够的行业数据时通过国外相似经营模式数据的引入和分析来阐述自身运营前景,从而尽可能地增加资本市场相关利益方对于新兴产业的理解,提高新兴产业企业的募资成功率。

3.清晰地表达自身的独特特征:随着现代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并且由于技术升级速度的加快,新兴产业中的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往往是其扩展市场份额,获取利润和回报的一个主要盈利来源,而对于这种自身特有的独特特征的阐述可以帮助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更好地评估该企业独特的盈利能力,从而减少传统资本市场对于重型资产运作模式的偏好,为新兴产业企业的上市融资活动创造更好的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传统的企业改制上市模式对新兴产业企业所带来的约束和限制,并克服传统上市融资模式存在的不利于新兴产业企业的缺陷,新兴产业企业应当积极主动,以加深市场对自身运营模式的理解从而减少资本市场对自身运作的不合理请求为主要宗旨设计相关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自身上市制度的有效改善。

(二)新兴产业企业上市保荐券商行为改进建议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于新兴行业的投入重视程度的不断升高,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因而在改善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模式的过程中,作为支持新兴产业企业上市的主要合作对象,新兴产业企业的上市保荐券商应当做到:

1.配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的投行人士: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分析往往必须结合其所在行业的特殊特征进行,同时对于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技术知识的了解也有助于相关保荐券商更好地理解该新兴产业企业的盈利模式,进而对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作为券商保荐业务的新市场,新兴产业企业的保荐券商应当在新兴产业上市项目中配备具有一定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投行人士来进行新兴产业企业上市的准备工作,从而科学合理高效地实现新兴上市企业的上市保荐工作。

2.储备足够的研究资料和研究资源:为了有效地支持相关部门的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工作的开展,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保荐券商应当在日常运营中按照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积累一定量的,针对目标上市新兴产业公司所在行业知识和企业运营状况的研究资料和研究资源,从而帮助保荐券商在未来的上市保荐操作过程中能高效地组织起对于目标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有效阐述,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上市方法,进而促进新兴企业的上市制度的完善。在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过程中,作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新兴产业企业的上市保荐券商对于其保荐能力的提高和对新兴产业企业上市保荐过程的改善是推动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制度完善和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

(三)新兴产业企业市场监管模式改进建议

由于资本市场的监管者是制定一系列相关审核和控制机制的市场主要控制人,因而为了有效促进新兴产业企业的上市进度,解决由于传统上市模式给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带来的障碍和局限,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对资本市场上新兴技术企业的上市模式进行变革也是促进新兴市场上市企业发展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1.以开放的意识设计相关市场审批制度: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兴产业企业的业态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升级和发展也会更加迅速,由于新兴产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机制的不断变革,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对于适用于新兴产业企业的新型市场审批、控制机制的个性化设计已然刻不容缓。资本市场上的监管者应当参照国内外的先进实践经验,以开放的意识设计针对我国新兴产业企业上市的新型控制和审批流程,从而促进我国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

2.应用灵活的政策对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进行约束:由于新兴产业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往往具有高于一般传统企业的灵活性,因而对于上市过程的约束政策应当留有一定的灵活空间,从而提高新兴产业企业的上市效率,同时也减少过于僵化的约束政策给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对于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资金募集用途应当规定其披露具体的用途规划,而不需要强制要求其披露短期用途,从而克服以往的上市模式存在的间接导致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信誉毁损的缺陷。

3.构建主动上市指导制度:由于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往往都是中小型企业,因而其专业人士的不足往往会使其在上市过程中面临较多的问题,我国资本市场相关部门应当建立一套主动的上市指导制度,通过与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直接接触来引导其进行更加高效、科学的上市操作,并以此渠道来获得第一手的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资料,进而为后续的监管措施的改进提供科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