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北方建筑材料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北方建筑材料特点范文1
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特点,接着分析南北民居建筑受两个层面的影响;最后探讨现代农村住宅如何借鉴传统民居生态的设计的途径。
关键词:南北传统民居 生态性 借鉴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1、中国南北的传统民居特色
传统民居的建造特点与当地的地理、气候、材料以及其生活习惯和风俗等文化传统的关系是不可磨灭的。因此建筑形态也是多样化的,北方有四合院、山西有窑洞、草原有蒙古包、新疆的碉楼、福建土
楼、云南有干阑式竹楼等等。这多样性大部分都跟人们所处的环境有密切联系,使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北方的民居四合院南北较长是对寒冷、干燥气候的适应;窑洞是对黄土高原坚硬的适应;江南
水乡住宅的遮阳、天井排水、通风性更多是对当地雨水潮湿气候的适应;西南地区的“一颗印”,建筑形式多为四方形,对称平稳,方方正正,瓦顶土墙,是一种封闭式民居。可以说每个地域因为不同
的气候、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类型的住宅,正因如此,地域广阔的中国才有如此多样的民居形式。
2、分析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地域性的两个层面的影响
传统建筑民居形式主要受两个层面的影响:其一,外在物质层面,多样性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形等诸多类型,对南北各民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建筑形式考虑更多的有降水、潮湿、通风、遮阳
、室内保温性或凉爽性等措施。其二,内在精神层面,建筑形式的对称原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生活习俗和传统审美文化的传统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结合。
2.1 物质层面
因地制宜。我国的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因为向南的房屋在冬季可多接收阳光,夏季则迎纳南风。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雨水较多,地形较宽松,地形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为了建立小气候居住,南
方民居的墙体和屋顶做的比较单薄轻巧,建筑空间较主动,方便展延、通透。建筑实体可以顺从地势适用建筑空间种种灵活处理的需要。如傣族的吊脚楼,用木料和竹子搭起来,用几根木柱撑起,离地
面两米,楼下空旷,通风性好,白天气温不会升的很高,夜间降温也快,保持相对干燥。
就地取材。中国古代建筑选材自然而节约,在民居建筑中,人们充分顺应自然,利用现有的条件去建造,在建筑选材上,一般都选用当地的材料建筑房屋,这样既方便又经济。所以土质坚硬的地区或利
于建筑的地区多以土为主要材料建筑房屋,如山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以土为主材的民居形式;东北、西南等多林木地区,则多用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气候、通风。北方的墙体要比南方的墙体厚,这样能更好地抵御寒冷的入侵。南方民居的里屋与屋的间距要偏小,可以抵御强烈阳光直射。南方建筑需要降温、除湿、换气等作用,所以比北方的通风遮
阳要强。天井、花格漏窗等采光形式,南方也比北方要讲究,北方民居的南北向墙面通常不开大窗,天井也是封闭的。
2.2精神层面
“择中”观念。中国大陆与对外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东面临海,西北是戈壁荒漠,西南有世界之巅――青藏高原,这些地理上的阻绝地带,形成了内部开阔向心、外部相对隔绝的地理单元
,这些地理条件自古形成了文化上“择中”的观念,流传到民间,则变成“向心”,“中正”观念。表现在建筑住宅布局上,即明显的轴线布局,对称形式,强调布局的中心,以突出主次、等级。如安
徽宏村、西递等南方村落中,从住宅在村落中的位置就可以看出住户在宗族中的地位和受人尊敬的程度。村落中的人们每年还要集体在宗祠中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这些活动无疑拉近了人们的关系,增
加了人们的情感。
人们的审美观念。南方的马头墙不光起到防火作用,而且具有美感的建筑形式。早先山墙的形状跟主人的姓氏生辰八字等相关联,呈现不同的形态,寄托着主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因此民居不仅满足居
住要求,而且还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把美的形式与功能结合起来,呈现中国民居的特色之美。顺应结构的装饰,如窗、门、柱、檐等部位,增添了很多美感,体现人们的智慧和美的追求,使民
居建筑体现朴素与自然之美。
天人合一。儒家天人合一观,强调以天道建人道,以礼治国,重人与人之间的次序、等级,人为通过等级次序的排列可以达到与天道的同构,从人伦上达到“天人合一”。这种依顺天地阴阳顺序而确立
的等级次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中也体现出浓厚的礼制色彩。①从中可以看出民居的情与礼的体现,在选址、布局、建筑技术及装饰等方面较多地体现了固定朴素的传统哲学观念和生态精
神。为了更好地使用住宅和环境融为一体,古代还形成专门的学问――风水,主要是对周围环境与地景进行研究,使自然与人、村落、住宅相互协调,从环境角度达到“天人合一”的一种理论指导。
3、总结
如何更好把传统民居的生态理念应用到现代乡村建筑?
传统民居聚落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结合自然、气候、因地制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生态理念。消耗极少的能源,用最简便的手法、最普通的建筑材料,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它涉及到“生态
”理念是我们祖先长期生活的经验积累,可供后人参考,与现代住宅相比,具有明显的舒适性及节能优势。
(1)利用建筑形式的选择和组合建立适应气候的各个方面,如气候、温度、降水、日照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借鉴传统民居的技术,建筑适应气候条件、减少采暖、空调、
运行时间可达到节能的作用。
(2)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筑装饰体现出当地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等历史文化传统,反应地区特色等方面。但现在材料的选用方面,面对植被的破坏,树木的减少,我们做到跟早先时期利用木材来建
筑民居相对困难。大部分普遍都是利用钢筋混泥土的建筑形式,为了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艺术的观赏性,也要做到与自然融合一体,不破坏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3)村落布局紧凑,节约土地的利用;利用天井和巷道自然采光、通风、节约能源;以巷道地段划分聚居单位,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传统建筑中对周边环境适应性设计尽管与现代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但其设计手法依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优化现代建筑的生态设计,突破创新,使现代建筑具备地域特色和生态节能优势。
指导老师:刘星雄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2]陆元鼎:《中国民居与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汤国华:《岭南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第15卷5期
北方建筑材料特点范文2
【关键词】北部湾地理特点;地域性建筑;气候
从整个华南地域范围来看,广西地区属于岭南地域范畴,这一地区有类似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人民的生活习惯也有着相同特点,也具有岭南的地域文化。桂南沿海在地理构造上与粤西南一隅天然的是一个整体,钦廉濒临海洋,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和六万大山将之与广西其他区域分开,形成与粤西南浑然一体的局面。自然环境中,对建筑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寒冷地方要保暖,炎热地方要降温,多雨地方防雨淋,潮湿地方隔潮通风,对建筑有不同的要求。日照、风向、风速、积雪、冻土、雷击等都是建筑需要认真应对的。地形、水文和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是建筑必须面对的现实。地形和水文队我国南北城市设计影响显著。北部湾地区许多民居是顺丘陵地势而建或背山面水而建,水性曲,街巷依水而建,顺山展开,“纡徐委曲,若不可测”。有些市镇,顺河设廊街,一面临河,一面是街,上有廊顶,可防雨防晒,既是商井,又是休憩的公共场所。水乡街坊循山水弯曲偏斜,房屋的向阳性不严格。
一、地理特点对建筑样式的影响
建筑形态上,北部湾建筑轻巧通畅、多遮拦。我国建筑最显著的地域差异表现在南方与北方之间在街巷排列上,南方城市注意南北向街巷,街巷曲折,称梳式布局,可以引导南风贯入,调节气温和温度。北方城市重视东西向街道和巷子,街巷规正。由于受到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影响,我国南北民居建筑的差异可以总结为南敞北实、南多遮拦、南轻北厚,北部湾民居建筑正具备南方建筑的这些特点。我国南北纬度相差50°,南北气候差别对建筑取暖、通风和采光有重大影响。为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北部湾民居建筑就比较注重遮阳、防热、防潮、防洪、防雷击,沿海一带兼防台风和暴雨。如京族的石条屋民居建筑,每块石条长75公分,宽25公分,厚20公分。石条砌墙,房高约7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抵台风。这种房子坚固耐用而又抗风耐湿,非常适合沿海地区的气候和生活,是京族人民的杰出发明与创造。
广西北部湾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部地区则偏向热带季风气候,全区各地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极端最低气温为-8.4-2.9℃,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水丰沛,干湿分明,季节变化不明显,日照适中,冬少夏多。气候地形条件决定了广西传统民族的依山傍水而居的生活居住方式。广西传统建筑北面有山相靠,左右各有两山,而南向前景开阔,远处又有山峰遥相呼应;涓涓水流从山间流出,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形成群山环绕之势;如此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背山面水的吉地。这样的环境用现代景观学,生态学来分析,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背山可以阻挡冬季的寒风,前方开阔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可以得到良好的通风,并且可以便于望。四周的小山可以起到防风、防洪的作用,形成适宜的小气候;流水既保证了生活用水又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方便。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广西传统壮族“杆拦式”民居建筑主要因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如合浦县廉州镇出土的汉代陶屋,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骑楼也是北部湾建筑的一大特色,在北海老街上随处可见。北部湾地区夏季多骤雨,行人躲避不及时,可能全身被淋湿。骑楼底层架空,行人没有雨淋暴晒顾虑,可以招揽顾客,可以保护橱窗商品不被淋湿。南方人喜欢户外活动,喜欢逛街,逛商店,散步乘凉,骑楼街区是好的去处。
二、地理特点对建筑构件的影响
北部湾属于湿热地区,室外环境往往比室内更宜人些。敞廊、敞厅、敞梯、敞层是南方建筑,也是北部湾建筑的特色,如在那良古镇,沿街的一条民居建筑都有敞廊。北部湾建筑也多遮拦,由于北部湾阳光炽热,雨水频繁,超期上泛,建筑物要遮阳、遮雨、隔潮。北部湾建筑的墙体、屋顶、门窗有遮拦功能。墙和屋顶是建筑物接受辐射的主要载体。浅色对辐射光的传输率较低,南方建筑的色彩以浅色为主,白色尤其普遍。屋顶是遮雨的主力。传统南方民居屋顶坡斜角大体是27°,匠人概括为1:4的高跨比,异于排水,宜于固屋瓦。个别民居用双层屋顶,屋顶成为通风的孔道。这样的屋顶样式在那良古镇我们也能常见。屋檐挑出可以遮雨遮阳。挑出尺度较大时,屋檐下有廊的功能,可以行走、休憩、餐饮、会客。传统的华南民居有“檐口三件”加强遮拦:(1)滴水瓦,又称“满面瓦”,防雨水经毛细管作用反渗到檐口,防雨水迎风反水;(2)鸡胸飞子,又称“飞桷”,抬高檐口,加大檐口瓦的固定性;(3)封檐板,又称“檐板”,提高檐口承重力,上刻有花卉人物,称花檐。为了加强门窗的遮拦作用,有些民居门有凹门,窗有飘板、飘蓬。北部湾建筑受到一定的西方建筑影响,从西方引入的百叶窗也起到遮拦作用。门和窗要兼顾通风、采光、视野和遮阳功能。窗户南北对开和东西对开可以产生穿堂风,加速空气流通。檐下和山墙开风口都可以增加通畅性。北部湾民居大门外常有木栅,大门敞开,木栅紧闭,既通风又安全。又如客家民居中的“躺门”设计,不仅有很好的通风作用,又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为了加速空气流通,南方建筑尽可能减少分隔。北部湾建筑除卧室和洗手间外,其余功能的设施大都在一个开敞的空间内。北方住宅的分隔度明显比南方高。北方采光要求房屋间距较大,促使城市扩张。南方北部湾地区通风和绿化要求城市舒展布局,减少太阳辐射要求城市适当提高紧凑度。
三、地理特点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是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的介体。从建筑形态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材料出产和对材料组合运用方式的区别使得不同地区的建筑呈现丰富多变的造型和风格,也是地域建筑风格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社会对建筑的种种需求通过建筑手段实现。木结构建筑和石结构建筑形态差别明显。地域差异决定建筑的地区性,哲学讲“没有相同的树叶”。地理学讲没有相同的地点,没有相同的区域。长城出现在我国北方,金字塔出现在古埃及,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特定环境的产物,都有强烈的地区性。中国和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主要由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引起,其次是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在我国内部,南方和北方传统建筑材料的差异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起关键作用的是气候上的南北纬度地带性差异,地形和水文加气候差异的深度。广西北部湾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建造立木为柱,架木为空的干栏式建筑很常见,为适应地势起伏的环境,还用竹木筑墙,墙体轻薄,建成挑楼、竹楼等建筑,轻巧多姿。云南独龙河流域的独龙族干栏式民居南北形式也有区别。独龙河北部地势高寒,用木材建木起房。独龙河南部气候温暖,竹林茂盛,用竹篾建干栏式房,壁体轻薄,通透性较好。
【参考文献】
[1]胡兆量.地理环境与建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北方建筑材料特点范文3
关键词:绿色环保新理念;现代建筑设计;应用
一、绿色环保新理念的概述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环保新理念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节约资源,同时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环保、安全的生活环境,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符合现代人的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低碳环保概念的提出,人们对建筑工程环境保护设计日益重视。并且环境法的不断完善和制定,环境治理的力度在逐渐扩大,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绿色环保新理念的提出,是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合法的开采,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二、现代建筑设计新理念的分析
1、现代建筑设计的人文精神理念。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与认知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现代建筑设计都应体现一定的人文精神,使人们通过建筑艺术形式感知到相应的人文关怀精神,进而对现代建筑艺术产生美好的认知。
2、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建筑设计的构思理念、外部场所环境、建筑形式等不仅是艺术审美的体现,对城市形象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应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既要符合现代建筑设计艺术理念,又要对城市文化进行尊重与认同,使建筑设计与城市建立良好的和谐发展关系。
3、现代建筑设计的智能化理念。建筑设计智能化的实质是借助现代先进的科技与数据传输技术,使其巧妙融人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中,将智能化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效结合。如建筑设计中的自动化监控设备可对建筑内活动情况进行监控,对相关异常信息进行收集等。建筑设计智能化还表现在通过智能化控制元件,对建筑内照明、温度及湿度等进行开关控制与调节,从而达到智能化与环保节能的有效体现。
4、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环保新理念。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环保新理念涉及到新材料的应用、新能源的开发、新技术的进步等方面。绿色环保建筑要做到合理规划、合理选址,尽可能降低对能源地消耗,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绿色环保建筑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自然资源的消耗更加迅速,使能源与建筑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绿色环保建筑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其还可以促进资源与能源的有效节约。
三、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环保新理念应用分析
1、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绿色环保新理念的应用分析。现代建筑工程建设首先进行科学地选址,主要是选择一些气候适宜、有利于居住的住址,在选择时,还需要充分地考虑通风情况以及向阳等环境特点。同时必须对当地的气候特征进行综合考虑,选择一些夏天通风效果较为理想,冬天又能够御寒的建筑环境.同时对建筑的采光以及防晒问题进行全面地考虑,从而充分地保证整个建筑项目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需要选择一些向阳的建筑朝向,不断优化建筑的整体布局。比如,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在冬季经常会受到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因此,需要将建筑的整体朝向南方,可以在南边建立一些独立的低层建筑,在北方建立一些高层建筑,并封闭建筑的西北口,通过这种设计方法,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日照效果,增强建筑的御寒功能。
2、现代建筑设计中绿色环保新理念的应用分析。具体表现为:(1)在具体设计时,需要关注建筑物的形体系数,建筑物的形体系数直接决定着建筑耗能的高低。建筑物的形体系数主要是指大气与建筑物相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内体积之间的比值,根据这个定义可知,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决定着建筑物的形体系数,并且外表面积与建筑物的形体系数是正相关相关,即随着建筑物外表面积的逐渐扩大,其形体系数也在逐渐增加,建筑物的耗能也就越大。因此,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需要尽可能保证建筑物的表面平整,从而减少建筑物的外表面。对于一些非居住的建筑物而言,比如展览馆或者是博物馆等建筑,尽量设计成球形,因为球形的建筑的形体系数相对较小。(2)需要加强对建筑窗以及墙之问比例的有效控制。因为墙的热功能性相对比较好,通过墙所得到和失去的热量基本只占窗的40%左右,虽然墙的面积比窗大得多,所以建筑设计时需要对当地的气温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再确定科学合理的窗墙比例,比如,对于一些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需要减少窗墙比,这样有助于避免白天屋里的光照辐射过高,同时也能有效地控制夜晚屋里的热量。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尽可能选择一些新型的节能环保材料,比如,新型的墙体建筑材料、新型的防水密封材料等。与传统的建筑材料相比,新型的建筑材料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更具有环保型,不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同时能够有效地改善环境污染的状况,并且具有可循环使用的特性。新型的建筑材料,充分地满足建筑学所要求的耐久性使用要求,能够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建筑设计需要避免使用石棉纤维水泥等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危害。同时需要对混凝土、砂石等重要的建筑材料进行无公害检测。(3)在进行建筑物屋顶设计时,需要坚持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虽然屋顶在建筑物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是对屋内的实际温度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物屋顶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尽量使用聚苯乙烯泡沫板加空气隔气层,提高屋顶的热工性能。
结束语
北方建筑材料特点范文4
【关键字】城市规划,建筑色彩,选择,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加强对城市规划中的建筑色彩的选择,对于城市的美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建筑色彩的选择,促进城市的整体规划。
二、建筑色彩的重要性分析
1、色彩起到美化的作用:从古至今,从中至西,人类在建筑上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建筑形态上,还表现在建筑色彩上,好的建筑色彩,可以起到提升建筑空间感,为建筑增加生机和活力的作用。
2、色彩可以营造城市氛围:色彩的表达是和人的心情有关的,不论从外在物质还是精神世界来说,色彩从一定程度上都能反映人们内心的认知,对于建筑也是,色彩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心情的愉悦程度,和谐的建筑色彩使建筑更有情趣,使人们心悦神往
3、色彩是城市文化精髓的体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和环境,在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反映在建筑上,其风格、色彩也是不同的。例如苏州民居以粉墙黛瓦为特点,富有典型的江南特色。白墙、青瓦配上绿色环境,构成冷色调,减少炎热所带来的烦恼;北方民居则多以红瓦、砖墙直接构成暖色调,可在心理上驱除一些寒意。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多使用石材和深沉晦暗的色彩,反映了这一时期宗教的神秘力量。而紫禁城红色宫墙则代表的是中央集权。
4、色彩具有识别的功能:有了色彩,视觉区分上就有了很清楚的界限。比如一般公共建筑运用的色彩都是趋于大气、沉稳的暗,而住宅则有时为了凸显和谐的主题,采用暖色系。建筑内部也是一样,特别市展览馆、美术馆等公益性建筑,不同的色彩构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
三、当前城市建筑色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建筑色彩没有特色,缺乏整体感。近年,许多城市模仿欧美建筑形式,盲目追求洋化,并以此作为吸引外商投资的建筑景观,或作为旅游景区和“现代城市”的典范。同时,在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中,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心城市定位上,忽视了建筑色彩的地方特色及建筑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使人对现代城市产生了混杂的感觉。有人说,中国城市建设的弊病就是它的趋同性。其实,中国人的智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民族。但中国的建筑师往往有一种“工匠心态”,最常见的表现是:习惯于复制和重复作业,或是奉命行事,因而阻碍了创作思维的活跃。
2、建筑色彩没有艺术创意,降低了城市品位。建筑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部分,与艺术特别是建筑艺术密不可分。现在一些设计人员往往不根据建筑的功能性质、环境条件和城市及其建筑物所要表达的艺术气氛进行建筑色彩设计,致使不少城市的建筑色彩缺乏艺术创意。有的楼盘为了引人注目,一味采用红色、金色、鲜绿等醒目颜色,却注有考虑对所处片区及整个城市视觉的污染,使城市呈现“异化”发展的趋势。
3、建筑色彩与城市形象没有实现成功对接。城市中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是城市景观的一个缩影。一谈到北京,人们会想到在灰色的平房映衬下金碧辉煌的故宫;一提及青岛,人们就会想到一片片红色的屋顶。而一些城市为追求城市景观的观赏性去营造不切实实际的高层建筑群、构筑物、广场、城市雕塑等人工景观,与周围的环境分离、脱节,导致了建筑色彩不能与城市形象交汇融合,最终使城市形象受损。
四、建筑色彩选择的影响因索分析
1.文化内涵的影响
建筑色彩除了能够引起人们的心理、生理反应外,还具有文化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不同的民俗民风、审美哲理方面。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的传统,会赋子彩色不同的象征意义,暗示某种抽象的精神含义。例如,红色在中国和东方民族被象征为喜庆、热烈、幸福等,是传统的节日色彩。绿色象征为生命之色,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里是最受欢迎的色彩。
2.建筑色彩与地区气候及环境的搭配
众所周知,由于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很大,所以南方在建筑色彩上就宜采用高明度的中性色彩或冷色。如深圳、广州等新建的建筑常用灰色作基调,显得明快,淡雅,这样也适应南方气候特征和人们的心理需要,也容易和常年苍翠浓郁的绿色环境相协调,进而能使建筑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北方气候寒冷,建造色彩就宜采用中等明度的暖色调或中性色川。在夏季,绿树成荫,使人感到清新明快,心旷神怡,从而能体现出建筑美感。但是由于近几年气候异常,使得北方的平均气温升高,因此北方建筑色彩的选用理念也应更新,这是每位设计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3.建筑环境的影响
建筑物都是在一定的景观环境中建成的,它的色彩既影响了环境的整体效果,相反也受环境色彩的制约。因此建筑色彩不能脱离地区和环境孤立地使用。通常,在不同的环境中,建筑色彩要考虑周围环境进行合理设计,既要使建筑物色彩富于变化,又要使建筑群色彩有统一,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首先,城市中的建筑群其色彩必须服从城市的统一色彩规划,将建筑和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想。其次,就单幢建筑而言,其外部色彩处理应充分考虑周围景观的色彩,尽可能地结合自然环境,从而创造一种和谐、统一的色彩效果。
4.建筑色彩应该体现建筑的属性和功能
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采用的色彩也应该不同,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筑美感。如疗养院、医院就应该用白色或中性灰色为主调,在心理上给人以清洁、安静之感;纪念馆等常以桔黄色的琉璃瓦来作檐口装饰,在心理上给人高贵和永久之感;如公安局、法院等执法部门就应该以深灰色为主,从心理上给人以庄严、公正之感;而民用建筑,就该以酱红色、浅粉色为主调,这样从心理给人活泼向上的感觉……如果忽略了建筑的功能,则很容易导致色彩与建筑功能不符。
5.技术条件的影响
满足建筑技术要求是建筑色彩选择的前提条件。建筑色彩的应用必须考虑建筑材料或涂料所能表现的色彩范围、色彩变脏、施工条件的制约因素。因为建筑色彩在建筑技术上主要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设备、装饰构件以及管道标志的用色问题。
在建筑材料的用色中,一要反映材料本身的色彩,二要运用技术手段以改变材料的色彩特征,使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色彩的造型功能以满足建筑表现的需要。有时也可通过技术手段在某种材料的表面涂以部分色彩来改变它们的局部而貌。
6.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物艺术形象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它作为主体结构的表层,铺设或涂刷在建筑物上构成表面色,不仅起到保护主体结构、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作用,而且通过材料的色彩、质感及光泽使建筑物增辉,达到美观的效果。通常建筑外部材料主要分为:涂料类、贴面类、混凝土类、玻璃制品和金属压型板等。
我们应根据以上种类的材料性能,使用时可以按材料的质地、纹理和色彩的不同,恰当地进行材料的组织,或产生对比或产生协调,能够使建筑物具有丰富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当然,建筑色彩除了考虑建筑材料的性能以外,还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要素来运用色彩。今天,新型的建筑材料层出不穷,这些材料不仅因为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而分别适于各种类型的建筑,而且还特别因为具有奇特的质感和色彩效果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不断地加强对建筑色彩的选择,提升城市规划的水平和美观,这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瞿晨 合肥市区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建筑色彩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9-04-01硕士
[2]李雪平 建筑色彩设计中的地域性问题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11-02-15期刊
[3]吴铁菲 中小城市建筑色彩与城市性格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2-04-18硕士
北方建筑材料特点范文5
(1)城镇色彩是体现城市个性的重要载体。
城镇个性是一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城镇的自然与人文特点,而城镇色彩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直观亮丽地彰显了一个城镇的内涵和价值追求,使建筑色彩和地域特征有机结合,形成浑然天成的统一体,充分展现城市个性和特点。因此,城市个性离不开城镇色彩的表达,城镇色彩是体现城镇性的重要载体。如南方建筑多用黑瓦白墙的元素,北方地区市民就未必感到舒适,因为北方民族的粗犷豪放,更需要灰黄色来表达他们内在的文化要求,反之亦然。所以,城镇色彩在表达城镇个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城镇色彩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
过去,由于思想观念和材料、技术等限制,人们对建筑色彩的选择大多被动的,即使有好的创想,也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发展与普及,人们可利用的材料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完全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建筑的色彩。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造福百姓的利民工程,既要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和满足百姓生活、生产需要出发搞好规划设计,更要以城镇形象为主导,注重规划及建筑设计的细节和特色,通过城镇色彩的规划设计,将现代文明成果吸收应用到中小城镇建设中来。因此,城镇色彩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
(3)城镇色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符号。
新型城镇都是以原有城镇或乡村为基础而兴起、发展,或者根据经济建设需要拓荒开垦的,即都有城镇兴建和发展自身独特的历史缘由。同时,生活在一起的群体,也必然因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人文故事等而形成一定的文化背景,构成一个城镇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是城镇建立、发展和壮大的内核和基础。传承这些历史文化是新型城镇建设的重要职能和任务。传承这些历史文化的方式很多,其中城市色彩就是最直观、最有特点的一种载体。比如,哈尔滨以米黄、黄白为代表的城市色彩,表明了其受西方建筑影响、兼容中西文化的独特历史文化背景;成都以复合灰为建筑主色调,代表了当地休闲从容、兼受并蓄的城市风格,等等。因此,中小城镇应以自身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来规划设计城镇色彩,让色彩来诉说自身的历史文化故事。
(4)城镇色彩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色彩不仅装扮了城市的美丽,同时对居民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影响。协调、亮丽、养眼的城市色彩,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赏心悦目。反之,杂乱的色彩则会使人产生不安、烦躁情绪,甚至暴力倾向。据报道,日本东京的市民曾因对公交车、出租车、霓虹灯以及玻璃幕墙等绚烂的色彩感到反感,而出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等症状,最后导致群体集会示威,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纠正城市色彩乱象,安抚市民的烦躁和不安情绪。由此可见,杂乱的色彩对人的心理及身体健康能够产生不良影响,反之,和谐、美好、悦目的色彩则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2城镇色彩设计原则
(1)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城镇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城镇色彩的协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的协调。就哈尔滨等北方城市而言,春天的翠绿、夏天的深绿、秋天的五花山色、冬天的皑皑白雪,都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美色。与之相适应,哈尔滨城市的米黄、黄白色彩,与大自然的天然色彩相互衬托、照应,显得十分和谐、自然,给人自然舒适、温暖的感觉。因此,城镇色彩一定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和谐,实现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2)彰显城镇历史文脉的原则。
一个城镇色彩的形成有其历史文化渊源,当时的人们之所以选中某一色彩作为城镇的主色调,必然有其历史文化的原因。也许这种选择附带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城镇色彩逐渐印入这个城镇人群的脑海和记忆之中,成为这个城镇不可代替的一个重要记忆符号,一种城镇文化的载体。远离家乡的游子,离不开对家乡城镇色彩的记忆,一旦这种色彩改变,游子归来,就有找不到记忆中家乡的感觉。城镇色彩和舌尖上的味道一样成为人们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因此,城镇建设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新兴城镇选定主色调后,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改变。
(3)服务城镇功能区分原则。
城镇功能是城镇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所在,失去城镇功能,城镇色彩也就失去了依附的主体。城镇色彩再重要,也要服从城镇的功能的需要。作为中小城镇,因其功能过于单一和简单,可能不需要更多层次的色彩变化来体现城镇功能的区别,但是,城镇色彩仍然有其鉴别和表现意义。应遵循城镇色彩选择的通行原则,如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要凝重;商业区的色彩要活跃;居住区的色彩要静雅;旅游区的色彩要醒目。同时,城市单体建筑的色彩也要服从其功能,如立交桥等大型基础设施,要保持混凝土质朴本色;高层的办公写字楼,既要彰显个性,又不宜采用轻浮、跳跃的色彩;街头电话亭、候车亭等临时性公共设施,则以亮丽、明快,引人注目的色彩为主。
3城镇色彩设计方法
(1)开展当地色彩调查,分析地域色彩特色。
开展城镇色彩规划设计,首先要通过调研,分析研究当地色彩特点,找出色彩形成变化规律,为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数据。一是做好进行实地色彩调查。色彩是一种具有地域特性的视觉现象,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色。要进行色彩设计,首先要从田野、山河、天空中,去广泛提取可用于建筑色彩中的自然色,取得色彩数据,为进行色彩设计做好准备。二是,调查当地传统色彩。每个地方的色彩都有鲜明的当地特点,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一定要从调查当地传统色彩入手,以传统服饰、建筑装饰、饮食文化、企业产品等为重点,着力寻找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色彩,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优先选用这些具有“优越感”且不容易造成观众反感的传统色彩。
(2)搜集地理气象资料,分析当地季候变化。
色彩不是物体所固有的,它是物体有选择的吸收和反射可见光波所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因此,一定要对当地地理气象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参考各种色彩的自然属性,有针对地进行色彩设计,以追求理想的色彩效果。比如,成都市因常年有雾霭萦绕,空气湿度较大,日照时间短,宜于选用中明度低艳度的灰色作为城市的主色调;而哈尔滨气候干燥、寒冷时间较长,选择米黄、黄白的浅色调,则给人温暖的感觉,等等。这些都说明,当地地理气象条件对城镇色调具有重要影响。
(3)掌握最新建材信息,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建筑材料是建筑色彩的载体,同一色彩在不同的建筑材质上会产生不同色彩感受。目前,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新材料、新技术给建筑色彩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要全面掌握最新建筑材料发展动态,利用最新的材料和技术,为城镇色彩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有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特点属性。因为建筑材料产地不同,所用材质往往来自当地自然环境,比如黏土砖、天然石材、木料等。这些材料因生长和形成地域不同而具有相应的独特性状,在异地使用很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导致色彩出现偏差。因此,最好采用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使城镇色彩与建筑材料更好地融合。
(4)关注色彩流行趋势,做城镇色彩的引领者。
应该说,传统城镇色彩是经过多年自然选择后留下的具有代表性的色彩,它代表着一个地区和城镇的色彩主流,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但是城镇色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在发展变化中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当今社会发展很快,各种新奇事物层出不穷,城市色彩亦然。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城镇色彩发展动态,学习和借鉴最新的城镇色彩流行趋势和创意,用来丰富城镇色彩设计的规划与实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是城镇色彩规划与设计标新立异、独出心裁、彰显个性的必然选择。
(5)精心编制色彩规划,科学论证力求完善。
在通过调研、搜集资料获得充足的色彩基础数据之后,要组织专门的色彩设计师对城镇色彩进行全面深入的规划设计。要借助相关专业设备和软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前期收集的色彩数据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提出城镇色彩规划设计文件,报请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领导进行论证分析。编制色彩规划要科学、周密、严谨、细致,组织论证全面、深入、广泛、客观,力争使城镇色彩规划设计方案达到最优化。
4结语
北方建筑材料特点范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建筑工程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不同的建筑工程其规划设计也不同,首先一个要素就是要从区域环境以及城市环境改善的角度作为出发点,然后通过这些实际条件和环境,来对建筑风格进行制定,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不利因素的可能性。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于季风、太阳能等方面的地区气候定性因素加以应用,促使节能效果的最大化。本文首先对阐述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现;然后分析建筑在特殊地域条件下的施工技术;最后分析深基坑施工环境影响的控制技术。
二、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现
1、建筑的朝向、体型以及间距的地域性体现
建筑的朝向选择对于建筑节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其选择尤其要考虑到地域性的地理特点。例如在北方选择南北朝向的建筑耗能较少,尽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偏离轴方向的建筑朝向,似乎可以增加建筑的灵活性,但是从长远的眼光看还是不利于节能。此外建筑在可以允许自由决定建筑形状与走向时可以首选长方形的体型,并尽可能的朝南。同时根据当地的气候处理好建筑的朝向与季风的关系,在北方,经常使用的房间要避免朝着冬季主导风向,而在南方炎热地区要使建筑的朝向与下级的主导季风有30-60度的夹角。另外建筑的间距也直接的影响到建筑物是否可以得到充足的日照时间以及保证适宜的日照质量。为此在进行总平面布置时要通过合理的布置建筑物,使得各个建筑物聚能得到良好的光照,例如使用退层处理或者降低层高等方式。而如果是土地资源不是相对紧张的地方,那么建筑设计时就没有必要过多的考虑建筑间距问题,只需要使得间距尽量大即可。
2、绿化与水化在地域性中的体现
城市的绿化与水化应该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进行相关的设计,在了解南北方的差异之后,通过对比实际的施工地域进行建筑的把关设计。就南方水域较多、雨水充足的特点来看,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并不需要考虑进行大面积的水域设计。但是,较比北方的干燥气候而言,相对的就需要设计一些绿地、水池。
为了保证建筑周边的温度相对适中,通过建设一些水池以及喷泉的方式将有效的起到降温的作用。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当地的地形以及地域的小气候特征,然后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绿化设计,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这样就可以起到遮风避雨的功能,还能够对当地的气温环流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综上所述,植被的种植过程时应该予以重视的,减少相应的硬质地面的,进行建筑及建筑周边的绿化时很重的。
3、建筑选址在地域性中的体现
地域性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的选址,在这个时候一般应该充分的考虑阳光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经纬度较高的地区,特别是积雪严重的地区一定要重视相关防止积雪以及潮湿的工作,对一些阳光辐射较为强烈的地方,处于地震带的地方,一般需要重视当地的遮阳以及防震工作的进行,面对不同地域的不同气候特征,在选址时也造就了不同的建筑文化。
4、建筑材料中地域因素的体现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往往很多地方能够生产的建筑材料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在畸形建筑材料的选择中,一些建筑会选用就地取材的办法,直接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房屋的建设。所以,这就形成了建筑材料地域因素的影响差异。
三、建筑在特殊地域条件下的施工技术
1、环境保护技术
建筑施工尤其是建筑的续建施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光的污染。在闹市区商业街的特殊环境条件下,由于受地域条件限制,对浇捣混凝土等作业可能产生较大污染的施工过程需要安排在夜间进行,但相邻的建筑如高档住宅等又对声、光污染的敏感性很强。因此,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声、光对环境的影响、强化废弃物的合理处置是高层建筑续建施工中又一大难题。针对这种特殊条件下施工的噪音、光、施工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其解决方案还是采用专门的措施,防止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如对混凝土浇捣等可能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项目,通过设置隔离棚,将泵车产生的噪音隔离;在临近居民区的地方设置施工层隔音壁,来隔离噪音;设立特殊的施工污水汇集系统,将施工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采用“立体场布”的思路,将场地设置在已建好的建筑结构上,设置空中材料周转场地,建立立体的材料堆放、接力运输的体系。为适应“立体场布”的需求,在垂直运输机械布置上,我们采取“高空接力安装技术”、特殊基础加固技术、电梯接力和长扶墙等专门措施,解决续建工程带来的特殊难题。如上海港汇广场建设中,针对地面没有施工场地的特点,将生活设施设在裙房顶,并相应设立了生活污水的排放系统。在底层人货电梯的部位设置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平台,通过平台将固体废弃物直接装车清运,避免了中间污染。
四、深基坑施工环境影响的控制技术
建筑深基坑的施工时,对周边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深基坑土方开挖过程是土体卸载过程,会造成周边建筑、管线或地下结构产生一定量的沉降和偏移,因此,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紧邻“生命线”工程的高层建筑的施工,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的良好与否,事关“生命线”工程和高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对深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目前工程控制方法与系统主要有三大类: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其中开环控制属经典工程控制方法,非常成熟,但由于不存在反馈系统,开环控制不能根据施工过程情况调整控制措施,控制精度比较低。闭环控制属现代工程控制方法,由于包含反馈系统,能够根据结构状态监测结果不断调整控制措施,适合结构复杂的工程,控制精度比较高。自适应控制属最新的工程控制方法,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目前,闭环控制方法是深基坑施工过程控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深基坑施工控制技术主要通过围护方案优化、土方开挖过程优化、信息化施工等来实现。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特殊地域条件下深基坑施工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以现代工程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结构-岩同作用分析方法为手段,通过施工方案的优化达到施工过程环境受控的目的。比如说在上海长峰商城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长峰商城基坑面积约22 000 m2,主楼基坑最深处达-22 m,又紧邻营运中的地铁2号线和3号线,最近处仅1.9 m,且地处市区建筑高密度、施工场地狭窄的区域。在深入调研和方案比较之后,采用逆作法和缩小施工块的方法,成功地控制了基坑的变形,为特殊地域条件下深基坑的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建筑工程要求的提高,所以要在建筑设计中把握好地域性特点。同时又因为建筑设计本身作为一项能够充分发挥出建筑特性的工作,除了要使得建筑能够达到相应的节能效果以外,还应当要对于地域性的特性加以把握和运用,这样才能促使建筑能够增添更多的艺术性气息。也能在进行实际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把每一个新颖的环节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建筑设计上。特别是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将地域性空间加以融合,这样才能设计出超水准的建筑。
参考文献
[1]潘曦.浅谈建筑地域性的回归[J].华中建筑,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