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农庄的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农庄的盈利模式范文1
1.大局在握――源自科技,只要把“1”做好就有无限商机。这里的“1”,是吉吉吉公司盐碱地开发的“1+3”模式的首项。“1”,即开发1万公顷盐碱地,“3”即配以一个盐碱地生物有机调节肥生产厂、一个系列化农产品深加工厂、一个配套的农业物资及深加工产品物流中心。
2.吉林浙商目光投向盐碱地,从“浙商”到“浙农”先一步布局“处女地”。2009年5月29日晚,在杭州香格里拉饭店举行的“浙商大会投资论坛暨浙商最佳投资城市颁奖仪式”上,吉林省浙江商会会长、吉吉吉公司董事长缪明伟指出:“到吉林,如果不做农业,那是浪费浙商的智慧!”。
吉林省浙江商会聚浙商团队的智慧,叩开了将重度苏打盐碱地变废为宝的大门。吉吉吉公司苏打型盐碱地改造实验基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北正镇后二十五村。该村于2000年被认定为“人类无法生存和居住区”,86户农民303口人全部移民至其他乡镇。吉吉吉公司于2007年进驻该村旧址开始了开发“处女地”创业路程。经过3年的艰苦拼搏,在当地市县镇三级政府和中科院东北地理生态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一举获得了重度盐碱地的改造的成功,改良技术通过了吉林省科技成果鉴定,生产的稻米通过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的有机大米检测。吉吉吉公司的董事长缪明伟被浙江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评为浙江百强民营企业中“农业生物育种”八个特殊贡献人之一,“2009年度东北十大最有影响力浙商”并与国内企业界风云人物马云、鲁冠球、李书福、南存辉等一起荣登“2010新新浙商百人榜”。
2008年8月2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会上吉林省时任省长韩长赋宣布:吉林省在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过程中,要把西部作为粮食增产的后备区,以种植水稻来治理盐碱土壤、开发易耕荒滩,新增耕地255万亩。20多年前,温州人曾在北大荒开荒种地,而后再没有浙商在农业上有大作为。如今,敢为天下先的浙商再次将资本投向农业,蕴含着不同凡响的重要意义。
3.盐碱地生态改良产业园问世,集约化农业的先行者。
2009年8月21日数位浙商在吉林省浙江商会会长缪明伟会长的带领下,在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北正镇后25村的盐碱地上宣布“吉林-浙江农业生态产业园区”建立,这个国内第一个农业产业园标志着吉林浙江向盐碱地吹响了农业产业开发的号角。同时也是全程机械化改良盐碱地的先行者。
和国内传统农业方式不同,对后25村盐碱地的改良和开发完全应用机械化的方式。几百公顷的大型农场从整地到收割完全使用机械,包括后勤人员在内诺大个农场常年工作人员只有十几人。吉林省西部的盐碱地地广人稀,用这种有机加上全程机械化的方式进行改良作业,能够迅速将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肥沃的黑土地,推广意义十分巨大。
目前吉吉吉公司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大型农场生产体系,并总结出对应的模式。下一步会着手进行机械手、种植技术人员和农场管理人员的招聘和培训工作,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扩大产能,增加盐碱地改良的施工能力。
二、民营治理盐碱地的模式和成果
吉吉吉公司的苏打型盐碱地改造技术已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2009年在PH值平均为10.37的重度苏打型盐碱地试验种植200公顷。其中:甜高粱30公顷,每公顷产秸秆60000公斤、籽粒3550公斤、吸收二氧化碳45吨;秸秆平均茎高280cm,平均茎粗1.5cm,秸秆液汁糖锤度为17%,含糖量高于甘蔗(甘蔗常规品种常规种植的含糖锤度平均为16%),是燃料乙醇和制糖的最佳原料。无药残有机水稻20公顷,每公顷产量6000公斤,种植水稻的用水量每公顷仅为0.7万m3,与普遍应用的“灌溉冲洗”技术每公顷用水2万m3相比,节约水资源65%。
2010年,吉吉吉公司的盐碱地改造进入了大面积推广阶段,新增试验种植面积280公顷,除原有的种植品种外,还将增加冰葡萄、香料及荷花等经济、观赏作物。
三、百万亩的规划和“1+3”利民惠民模式的实施
吉吉吉公司计划按照“1+3”模式,在2010~2020年向松原市投资70.5亿元,改造7万公顷(105万亩)盐碱地,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其中开垦水田4万公顷、旱田3万公顷,新增商品粮12亿斤。
到2020年,在长岭县太平川镇建成“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和“农副深加工产品物流贸易区”,以此向全国各地浙江商会的浙商及其他省市商会的民资企业招商,吸引足够的民间资本共同投入到吉林西部后备区盐碱地综合产业化开发事业中来,最终形成:盐碱地改造专用生物有机调节肥生产盐碱地改造高标准农田大型全程农机化农场群稻米加工(甜高粱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原料(上游稻麸、乙醇下脚料)生产蛋白饲料(蛋白饲料下脚料、外购大型养殖场畜禽粪便)生产盐碱地生物有机调节肥的农工循环产业集群。当地农民不花一分钱即可获得改良好的土地、获得土地出租的收益、获得在全程农机化农场和农产品深加配套企业就业并享受“四险一金”待遇,投资商在获得长期稳定回报的同时又可为吉林省新增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做贡献,实现造福一方百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效益。
生态农庄的盈利模式范文2
关键词: 十堰市;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 F234;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0036-05
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人均收入水平的改善,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可供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而如何既能选择到一种安全、生态、健康的食品,又能享受到自然的田园风光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也随之在中国产生,其在我国各地的发展之路与可行性问题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
一、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概述
(一)社区支持农业内涵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为CSA,是一种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直接市场交易的形式,生产者能有效规避生产风险,而由消费者“买单”的一种模式[1]。具体而言,由消费者通过在早期生产之前预付一定资金给生产者(农场主)租用农场土地,消费者承担农作物的最终成果,并有选择性地进行土地管理,而农场主负责过程性管理工作。
CSA农场将销售环节提前,使得农产品生产风险由消费者和农场主共同承担,并共享最终的成果。这种模式不仅提升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也利于消费者更深入的参与到农场的生产过程中,享受田园生活。
(二)社区支持农业形式
目前,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其农场管理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作为农场成员的消费者可以亲自全程负责自己农场的生产,让自己的家人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自己负担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劳动与成本,部分生产任务也可以雇佣生产者进行间接管理与生产,此类消费者称为劳动型用户;另一种是由消费者直接通过支付劳动佣金的方式,将自己的土地全程由生产者进行生产管理,在产品收获季节生产者为客户定期进行配送或客户自己采摘,此种消费者称为配送型用户[2]。
二、我国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发展现状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十分成熟,但在我国才处于起步阶段。从2006年开始,由部分学者实施的“购米包地”以及2007年策划的“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构成了我国社区支持农业的雏形。2009年我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正式建成,即小毛驴市民农园。随后经过学术界与公益组织的努力,以及消费者对自身食品安全的关注与以休闲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我国CSA模式的农场数量短期内迅速增多,截至2013年,我国主要的CSA农场数量超过200家。
而随着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王志强(2016)研究发现农场收入水平与参与用户规模显著相关,当收入水平增加时,相应的农场的盈利水平也随之增多[3];林文声等(2016)研究认为当农场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内部管理过程中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农场的服务质量和网络营销能力,客户的满意度也随之提升,最终通过客户的口口相传促成的口碑效应使得农场参与客户群体也增加,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反馈循环系统[4]。而江颖(2015)研究则发现随着农场参与用户规模的增多,直接导致农场经营费用随之增加,从而对农场的盈利水平产生负面的影响作用,反而制约了农场的可持续化发展[5]。
纵观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以社会学领域为主,集中分析CSA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开始探索其现有或潜在的市场价值,诸如对消费者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问题的解决等。这些相关的研究也让人们对CSA模式寄予更多的期望。然而,CSA模式作为国内的新生事物,其在我国各个地区发展的适应性和可行性问题仍得到不断的关注,其具体的发展情境和消费者的信任度等问题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
三、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强化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做出重要的指示,要重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做好农产品销售工作。而实现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也为十堰地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条可行性的发展之路。
(一)必要性分析
1.实现社区支持农业(CSA),可以为十堰地区的“精准扶贫”项目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CSA模式的实质是要求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产品的全产业链实现有效融合,本质上属于一种提前预售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销售难的问题,而且也间接提升了农民的销售收入[6],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建设。
2.助推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可以有效调节十堰地区农产品物价水平,从而缓解通货膨胀问题的发生。CSA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省去中间环节,便利于消费者直接消费。另外,它也能作为一种“期货”,不仅能使得农民通过预付货款方式转化风险,保障农民收入;而且也利于消费者以更优惠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最终获得双赢,进而能有效减缓十堰地区通货膨胀发生的危险。
3.大力发展CSA模式,吸引消费者参与,以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也利于十堰地区农业的多功能化、多产化发展。一方面,CSA模式实施“参与式保证监管体系”,最大程度上使得消费者能全程参与生产者的劳动过程中,与生产者共享农产品生产信息,监督生产者生产全过程。这种模式能保障农产品生产流程的生态化,增进了双方间的信任度,最终有效保障农产品的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十堰地区城乡间的互助行为,增加了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空间。诸如将农业模式延伸到生态观光、休闲养生、教育培训、农产品深加工、工艺美术品等等,这在间接上也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新方向,而且也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营销。
特别是可以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CSA健康环保的体验农业,参与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其自身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增加动手能力,而且也能收获新鲜的农产品,在间接上也提升了十堰地区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尤其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无疑也是一种戒除网瘾的有效途径。
4.从宏观角度分析,CSA模式可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健康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的内核主张消费者和生产者间的对等关系,真正能够实现共同田间劳作,共享劳动果实,共同领略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其最终追寻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人间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7]。具体而言,在CSA模式中,农产品的最终定价,成本的考量均由双方沟通决定,最终形成双发间的“协商价”。这样的交易方式不仅节约了流通成本,而且使得双方间能始终保持一种和谐的交易关系。最后,CSA模式在生产者与消费者间构筑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利于整个市场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也利于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一)可行性分析
1.项目适应十堰地区人民生活与销售需求。近几年来,十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出现明显提升(如表1所示)。
截止到2014年十堰地区的中产阶层占全市职工总数接近一半水平。他们整体收入水平居于全市中等状况,一般薪资待遇较好,个人整体文化素养水平较高,希望能获得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据相关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到2016年第一季度,十堰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3.5 亿元,同比增长13%,居湖北省市州第三位(如下表2所示),整体消费水平较高。因而,居民期望获取更安全健康的食品;并且他们也具有充分的闲暇时间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观光、休闲、生态式的生活。
2.项目有成熟的“自然农法”生态农业模式的借鉴和参考。目前,国外的CSA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尤其以美国、日本等国的模式最为完善,其具体的运营方式如下图1所示[8]。而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处于成长阶段,从2008年兴起的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河南新乡田桂荣生态农业合作社较为成熟,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的郊区,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类产品的需求,释放工作压力、缓解心情,并从农业劳作中获得愉悦感。
而在借鉴各国生态农业开发模式的同时,也可以加强与他们的合作,主要包括在生态农业、新品种方面技术与园区组织管理方面的深度合作。通过相互的沟通与合作过程,结合十堰本地城镇居民的个性化要求开发适合其需求的项目,以增进本地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的可行性。
3.项目本身也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在2015年《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促进农产品销售,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以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而社区支持农业(CSA)项目本身也是为解决农村地区产品销售与结构调整提供的一种可行性道路,这也体现了城乡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化发展的理念与精神,这也为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提供了理论与政策的支持。
四、构建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建议
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性农业模式目前仍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政策的支持等条件,但也面临资金局限等问题,其发展道路仍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强化政府部门引导作用,实现统筹规划。一方面,十堰地方政府部门应树立建设生态农业的意识。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理念为行为导向,重点突出社区支持农业对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9]。做好地区典型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建设,发挥好优秀社区农业基地的榜样作用,最终实现“以点带面”,促进片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增进社会的和谐。
另一方面,十堰相关组织部门应制定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优惠政策,从资金、渠道等方面扶持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发展。重点推进农户经济与合作社经济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同时,在金融服务、农业信息、科技、网络营销、产品深加工等强化与乡镇地区的合作,积极探索适合十堰地区发展的生态社区农业发展道路。
2.做好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组织建设与渠道建设。一方面,乡镇地区应积极组建生态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和绿色消费合作社,以合作社的组织形态集中地方人力、物力等,便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农村地区以建立生态生产合作社为主,积极推进生态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城市地区以建设绿色消费合作社为主,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生态农产品的销售,而社区支持农业(CSA)作为桥梁,将二者联结起来,不仅能使农民能通过社区支持农业降低生产风险,提升收入水平,而且也能使市民通过多渠道获得“物美价廉”的生态食品。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生态产品的市场宣传与推广,结合网络平台最大幅度上扩大地区生态品牌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具体而言,在农村地区侧重宣传推广生态生产与生态化管理的市场前景;在城市社区侧重宣传绿色消费理念与推广生态农产品价值,并最终促使二者实现有机结合[10]。
3.充分发挥十堰地区公益组织对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引导作用。诸如十堰地区市科协和书法家协会等民间组织在呼吁环境保护、生态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组织定期的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等主题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农业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在社会中产生舆论的影响作用。另外,十堰市各地方科协和书法家协会等公益组织也凝聚了众多在职和离、退休农业技术与市场推广人才。通过市科协与书法家协会等民间组织的沟通、协调、宣传,不仅能充分发挥在职和离、退休农业科技与市场推广人才的作用,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且也有利于助推社区支持农业在十堰市地区的发展,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食品安全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与意义。
五、总结
在理论意义上,任何CSA模式都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用户需求,因为其合符未来社会用户对食品安全与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且也利于农村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和经济的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在现实市场环境中,可能会面临来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任问题,因而关注CSA模式的初始目标,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生态、健康的食品,成为构建CSA模式的核心。另外,也需要强化社区农场的服务质量和社区营销网站质量建设与维护,重点对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强化相关培训,努力完善农场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网站质量。总之,一切工作以消费者满意度为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更多的新客户参与到农场中,扩大CSA农场对新老客户的吸引力,努力打造属于十堰地区专属化的特色CSA农场。
[参考文献]
[1]Tian-Long W U,Liu T S. The Mode of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J]. Commercial Research,2014(12):78-84.
[2]Xue-Shu Q U,Jiao L H. Research progress of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in China [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3(05):45-58.
[3]王志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鲜电子商务平台创建与运营研究[J].质量探索,2016(02):112-113.
[4]林文声,钟倩琳,王志刚.社区支持农业的消费者忠诚研究-以珠海市绿手指份额农园为例[J].消费经济,2016(01):57-62.
[5]江 颖. 国内社区支持农业的蓝海竞争战略分析[J]. 现代农业,2015(01):54-56.
[6]陈孝强.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70-74.
[7]王冬灵,王玲,车生泉.社区支持农业(CSA)型都市农业观光园优化设计――以上海市崇明开心农庄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04):12-18.
[8]辛 佳.多功能性视角下CSA(社区支持农业)效益探究――以山东青岛北宅街道CSA为案例[J].北京农业,2013(2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