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线上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实施线上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营造良好信息环境和打造终身学习的阵地平台,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然而计算机进入高中课堂十多年来,由于教学没有既定方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导致了实际教学情况千差万别。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步懂得学以致用并自觉做到学用结合,我们坚信,一定会迎来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更为辉煌的明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和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用所获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需要,来选定教材和指定教学内容。当学生发觉所学知识既有趣又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时候,当学生发觉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学习生活中“有用武之地”的时候,当学生发觉“因为有它,更加精彩”的时候,也就会感到欲罢不能了。如学生可以用“Photoshop”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可以用“Word”来写作文、写日记、写通知、编制课程表和写信;可以用“Excel”制作通讯录;可以用“媒体播放器”播放美妙动听的乐曲、等等。

还有,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充分注意到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在应用中加强练习,巩固知识与技能。如笔者在教学“电子邮件”内容后,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可以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与老师联系交流。随后的一个星期之内,我竟然收到12位学生22封电子邮件,有美丽可以的图画,有精彩纷呈的贺卡,还有“实话实说”……后来再经过调查,发觉同学之间从此也展开了这样的“科技交流”。学生学会了简单实用的信息技术,不仅接近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他们的学习也大有帮助。

2新建教学模式,推动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人,教师就当自觉利用学科优势,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努力构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学模式。譬如课堂上教师讲的过多,教学效果就会因为学生的听觉疲劳而适得其反。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精讲多练,并努力做到全方位的互动,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课堂内,学生遇到问题可以与老师或者与同学交流,还可以展开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制作编制课堂教学软件,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用合适的多媒体信息表现出来,如图形、图像和动画视频等,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促进学生对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同时,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声、色、形等各种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组织各类比赛,开展以赛促学活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和创优争先的有效途径。如“中文输入比赛”、“指法输入比赛”、“绘图比赛”、“网页制作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等。可以把学生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然后组织评比、总结和反馈。学生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参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电脑操作水平,增进了自主学习和竞争意识。

3优化教学方法,促进乐学好思

3.1设置悬念法。

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用目标和任务激发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比如教学在Excel中统计和排序有关内容时,可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本次期中考试的成绩放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并且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再自然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这种应用软件来完成这样的工作任务,实在是既轻松又准确。再比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的内容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利用Word来设计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呢?先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来听讲,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能够准确的感受到学习计算机的确管用,能够帮助解决实际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3.2演示实践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让学生能够很方便快捷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很清楚地看到教师具体的操作过程。还有,尽可能的让学生上机进行实践操作,只有自己动手演示,才能更多的发现问题,更准确地理解和灵活应用计算机。如在电子教室学习“微机组装”时,教师当场给学生演示之后,采用课件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分所练习演示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并梳理普遍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以便于精讲释疑和合理布置学习任务,特别是对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充分发挥“亲师信道”效应。

3.3求解多样化。

在信息技术学科,要让学生树立“一题多解、示解多样”观点,诚如教学学科里的解题方式和多个结果一样。比如说,可以用Backspace键删除一个字符,也可以用Delete键删除;使用路径时可用绝对路径也可用相对路径。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性思维,提高他们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持激励性原则,对课堂所学、学生所做的一切进行及时评价,让学生从失败中乐于接受教训,从成功中能够体验喜悦。这样,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都能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在快乐和关爱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范文2

农村英语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农村的学生缺乏英语的使用环境,加上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业关注度也不那么强烈,尤其是到了初中之后,随着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的渐难,孩子和家长很容易自暴自弃,从而放弃英语,甚至放弃学业。所以,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若想让学生取得和城市学生不相上下的成绩,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下面几条方法是笔者和同仁们在探索和总结之后形成的教学经验,愿与读者们和遇到类似问题的教师朋友们共同分享。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这是顶层设计的新型师生观。以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级上册的“Do you like bananas?”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能够掌握大量有关食物的单词、学会运用一些对话来表达喜好和能够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等这些任务。这些目标可能在我们教师的头脑中看起来非常容易,而且如果在一课时内完成这些目标在某些重点校也可能做到,但是对于一些农村中学和农村学生来说,一课时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对学情有充分的把握。七年级下册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及用法,了解动词现在分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运用一些对话进行关于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描述等等,如果我们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他们的视角去设计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其实也就这么两个目标:

1.能够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构成,即:主语+be动词+动词的现在分词;

2.了解动词现在分词形式的变化规则,并能造句。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能被学生轻松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他们对于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坚持学好英语的持续动机,符合《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对于情感态度的要求。

二、突破单词关

人教版《Go for it!》教材以其图文并茂、贴近生活而深受专家、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但是该教材的一大难点就是词汇量大,整套教材达到2000多词。面对这么大量的单词,学生们学起来很吃力,甚至个别学生就失败在了词汇量这道关口之前。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当堂学会每课时的单词呢?笔者认为,每节课学习多少单词全取决于本单元的总词汇量。以八上“What’s the matter?”单元为例,本单元单词量较大,如果在一课时之内完成这些词汇教学,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化整为零,每课时只学习10个左右的单词,采用音形义三者结合的方法,利用情景教学,让所学词汇在上下文里变得“活”起来。我们还要让学生掌握构词法

如后缀法,其次,利用词与词之间的同义或反义关系,积累更多的相关联性词汇。最后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注重词汇的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三、课堂英语的使用率由浅入深、由少到多

一直以来,英语课堂上课堂用语的使用率都是提高学生口语和听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城市中学生相比较,农村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如果学生刚入初中时,教师的全英式授课可能会弄得学生头晕脑胀,不知所云。但凡事无绝对,笔者在刚刚接手初一新生时,学生们连“Let’s learn some new words .和Now practice in pairs .”这样的课堂用语都听不懂,仅仅能明白“Class begins !”之类的课堂用语,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学生的暂时听不懂而放弃使用英语来教学,更不能沦为全汉式授课。

1.借助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用语。教师如果想说:Come to the front and stand in a row .可以借助手势把学生们招呼到前面,再用手势划出一排的姿势。教师如果想表达:Take out a piece of paper and write down the new words .如果学生理解有障碍,可以自己示范性的拿出一张纸,然后做出在纸上写字的手势,这样学生就自然理解了。

2.可以借助优生带动全面。如果教师的指令语只是少数人理解了,那么就让理解的人来做示范,去带动其他还未理解的学生。如教师说:Now please find a partner to work in pairs.可以找已经明白的学生去完成这个指令,其它学生也就会顺其自然地理解教师意图了。

3.在必要时借助母语的帮助。如果一些课堂用语的难度超出了所有学生的理解水平,而有无法利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来演示的话,就要说母语来化解。比如:In this class,let’s talk about your future intentions .此时,学生很难理解future intentions的意思,教师就要用汉语“未来的打算”,来解决此理解障碍,以免影响本课的其它程序的进行。

四、分层教学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范文3

——关于后疫情时代“课堂回归”的思考

湖北省枣阳市太平镇三中李义唐刘霞

各地学校都在准备复课,如火如荼的线上教学将从云端下线。摆在教师面前的,是疫情后课堂如何回归的问题。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课堂搬回学校教室,而是关系到教师和学生如何完美“下线”,并重新回归各自角色的问题。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好线上线下的教学衔接呢?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返校心理调适。

长期居家在线学习突然回归学校线下学习,学生心理难免有所不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长期居家线上“盯屏幕”,缺乏同学、师生间的交流,学生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对外界的好奇心削弱,养成了“孤僻好静”的习惯,进入正常线下学习后,会因为环境变化而心态不稳。二是返校后突然脱离手机等电子产品,不少学生的“娱乐”机会锐减,课外活动受限,会感到不适。三是自律性差的学生,因居家学习时落下了课程,返校前后会焦虑,影响返校后正常学习。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也许是必然出现的这些心理状况,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心理应对策略来帮其调适。如:正式复学返校之前,网上学科授课内容减量,有预设地在网课上向学生渗透“断奶教育”,暗示和提醒学生尽早做好结束网课、返校复学的思想准备,正视课堂学习及要求,及时转换学习方式,尽快转变各自角色。

用好返校第一周的心理调适时机,帮助学生身心“复位”。在符合安全防疫的条件下,多组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和各类活动;借助抗疫过程中各条战线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引导,促进学生尽快进入正常的校园学习状态。

其次,教师要在返校后做好学情诊断。

学生居家学习环境、习惯和自律性各不一样,线上学习状态千差万别,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居家学习的效果如何,需要有效的评测,这关系到复课后如何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落实教学效果。

学生返校前,梳理居家学习的“难题”或“易错题”并推荐给学习小组,学习小组集中讨论后精选题源推荐给科任教师,科任教师与命题教师根据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从题源中选题,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组卷,适当进行“变式”或“再创作”。整个过程是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去,可以较好地实现“以考促学”和“学业诊断”目的。

学生返校后,全校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情检测,并组织教师以班为单位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总结网课期间的成绩并能认真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补救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补交补学活动,促进线下教学平稳、有序、高效地恢复正常状态。

第三,再次精心订计划、调进度,实施教学。

学生返校复学后,为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前后知识的衔接,不至于在学习中“欠下账”、“补不起”、“填不上”,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习,教师要根据实情,有针对性地再次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以期做到“培优补差、查漏补缺”,确保线上教学平稳“下线”,教学早入正规。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范文4

关键词:柔性生产线 高职 传感器技术 项目教学

高职教育在教育部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思想的指导下,一直在以能力为本位,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着。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行动导向的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都被应用到各专业的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如何更贴近企业生产工作岗位实际,学生怎样才能将知识与技能有效的融合,培养专业素质,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本文主要讨论基于柔性生产线的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的实践。柔性生产线为亚龙YL-221型机电一体化柔性生产实训系统。

基于柔性生产线的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改革思路

传感器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电气工程类、机电一体化类及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常用传感器及测量电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信号处理,培养机电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

多数高职院校的传感器技术课程还是相对独立的进行学科式的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进行原理分析,数据处理分析,再配套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箱上完成。在传感器的应用方面,也只是泛泛的介绍,或空洞的引入一些工业应用实例。这样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因为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教学内容多,学生会感觉到这门课程非常深奥,非常难学,听不懂,没有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即便是部分教师在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上做了一些整合调整,引入更多的应用实例,学生也会感觉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从根本上做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笔者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业现场任务为主线,以柔性生产线为载体,结合可编程控制技术(PLC),整合了课程知识,综合了专业技能。主要以工业企业实践中常见物理量的检测组成几个项目,将被测量融合到每个工作项目中形成项目教学。结合传感器综合实验台及柔性生产线,使学生在饶有兴致的技能操作实战中理解各类传感器原理,掌握相关的测量方法,掌握各类传感器在工业企业生产线中的实际应用(安装调试)和技术维护。每一个项目都会是一个典型的实际应用,各个项目综合,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线模拟系统。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企业工作岗位综合素质的养成,真正达到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基于柔性生产线的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实践

教学项目的确定

教学项目的确定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以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为指导,将知识分解整合为具体的项目。笔者在进行项目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将柔性生产线的各分站作为教学项目,结合综合型传感器实验台,设置六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都有独立的知识点,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速度传感器、色标传感器等,知识涵盖了工业企业中常用的现代传感器,更是一个个具体的应用实例。项目在柔性生产线上实施前,还可以提出相关的子项目任务和要求,学生可以按要求在综合型传感器实验台上完成。下表1是基于亚龙柔性生产线的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项目。

表1基于柔性生产线的传感器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 主要传感器 项目主要技术应用 实践能力

供料单元 涡流接近开关传感器、光电反射传感器 托盘定位检测、工件到位检测 应用分析、安装调试

喷涂烘干单元 温度传感器 喷涂室温度检测 应用分析、安装调试

加盖及顶销单元 接触式行程开关、光纤传感器 加盖检测、上销钉检测 应用分析、安装调试

检测及链条传送单元 称重传感器、色标传感器、数字编码器、涡流接近开关传感器 工件重量检测、工件盖、销钉的有无检测、销钉材料检测、工件颜色检测、链条电机转速检测 应用分析、安装调试

成废品分拣单元 电磁阀控制传感器、涡流接近开关传感器 机械手电磁阀控制、成废品检测 应用分析、安装调试

提升入仓单元 伺服电机磁电编码器、光电反射传感器 提升台控制、工件入仓检测 应用分析、安装调试

项目教学的实施

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将教学项目确定好以后,授课教师在课前先实施完成各个教学项目,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分析处理。一方面对整个教学项目会有比较全面具体的了解,便于教学实施,也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在项目的提出时,可以在柔性生产线上给学生展示成果,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感性认知的过程,了解实施该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关键点在哪里。在课程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设备条件限制,要求对教学班级分组分项目进行教学。下面以“检测及链条传送单元”为例说明基于柔性生产线的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教学项目:检测及链条传送单元

项目描述:项目的功能要求分为工件的指标检测和传感器的安装调试。检测内容主要包括工件的重量、工件盖和销钉的有无、销钉材料是否是金属的、工件的颜色识别(能识别红绿黄三种)、链条传送带的运行速度(直流电机转速测量);安装调试内容包括各传感器在生产线上的安装调试。本项目的重点传感器主要有:称重传感器、色标传感器和数字编码器。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会识别常见称重传感器、色标传感器、数字编码器,熟悉其原理,并掌握传感器在柔性生产线中的实际安装调试与应用。

教学组织:将教学项目划分为四个单元来实施:单元一,教师结合综合型传感器实验台及多媒体,介绍称重传感器、色标传感器、数字编码器的实体、原理、应用,演示项目功能效果。小组成员自行熟悉传感器工作原理,根据项目的功能要求,分析讨论用什么类型的传感器实现。单元二,学生根据之前的小组讨论分析,在柔性生产线对应的工作站上安装传感器、配线调试。完成后教师进行检查指导,提出出现的问题或故障,学生继续调试,直到安装合理、配线正确后进入下一单元。单元三,小组成员结合PLC控制技术,实践称重传感器、色标传感器、数字编码器的程序控制。要求能实现项目的功能要求,教师负责关键编程技术指导。单元四,项目实践总结,教师和学生分别就项目的实践过程总结。

为便于组织教学,建立项目实训小组:6人一组,共6组。每个项目的教学学时为14学时,其中单元一4学时;单元二4学时;单元三4学时;单元四2学时。单元一可6组同时进行,单元二、三、四分6个站6个小组分别进行,10个学时后循环轮换项目,即课程的总学时为64学时。各专业可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学时或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项目。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下发项目任务单,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综合型传感器实验台,介绍传感器的外观、结构、原理并演示。学生了解了其原理,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知识后,教师再在柔性生产线上演示传感器在生产线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安装调试及控制。学生可以在综合型传感器实验台上完成一些主要类型传感器的原理验证及测量,如应变式、电容式、电感式、电涡流式、光电式等,以及温度、气敏、湿敏等传感器。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拟出项目接线布局图纸,在生产线上进行传感器的实际安装、配线调试。小组成员之间要求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教师跟踪指导。

3、学生在柔性生产线上进行传感器应用的可编程控制,完成项目功能目标,并讨论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要求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会的带不会的,直到全都会。教师跟踪指导。

4、学生在完成了项目任务后,需要提交一份项目报告,总结主要传感器在柔性生产线工作站的应用,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6个实训小组在完成了一个工作站的项目后,进行下一项目的轮换。到第二轮换学时时,各小组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项目的实施进度,提高项目教学的效率效果。

项目实施的总结

项目的总结也是“项目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由教师对学生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两部分组成。教师的评价主要基于各组各个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和所提交的项目报告,即采用过程考核方式。根据每组各成员在项目实践中的完成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表现,给出一个考核成绩,每个项目的考核成绩,加上学生的项目报告成绩,即是该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每组学生分别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个人收获等。教师最后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总结,对具有创新的实践方法进行表扬,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期待下一个项目的实践了。

基于柔性生产线的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效果

项目教学法紧紧围绕工作项目选择知识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实际企业工作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目前,基于柔性生产线的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在我院系的教学中已在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项目教学,以生产线为项目实施平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浓厚了,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明白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也让学生感到技能训练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了。每一个项目经过实践,学生都掌握了一类或几类传感器的外观款式、基本原理、安装接线、信号处理、实际应用维护等技术能力。对授课教师来说,通过项目教学,使得专业知识的衔接与融合更加紧密,课堂教学思路更清晰、更有活力。学院对课程的项目教学实践的评价是:有效利用了自治区示范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将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场所从教室搬到实训基地,让学生的技能训练可以更加贴近岗位工作实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给相关的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基于柔性生产线的项目教学在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解决提高之处有:一是如何根据有限的教学条件,增加完善更全面的、适应现代传感器技术发展的教学项目;二是如何有效地对课程的项目教学实施进行过程监控,就是出现6个项目同时进行,课堂管理稍显松散、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问题。解决改进的方法是:一是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起,不断研究传感器新技术,并在生产线上增加新的传感器类型、内容,保持课程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性;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配备一名实训指导教师,全程共同指导学生。每个实训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协助教师管理课堂,其他服务等。通过项目管理卡,对各小组成员进行过程监督,对那些不主动学习,坐享组员成果的学生,进行全班通报批评,并在考核成绩上体现。

基于柔性生产线的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能够更好的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巧占.项目导向教学法在传感器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期刊网.2010

[2]秦志强.现代传感器技术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赵鑫.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中国知网.2009

[4]乐文行.浅谈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

[5王煜东.传感器技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范文5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二外韩语;混合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网络覆盖率的不断扩大,利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都开始使用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再加上高校学生信息化素质不断提高,这些都为高校进行混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此条件下,笔者立足于本校学生的特点及二外韩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整合各种资源,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结合混合教学理论及学科特点,进行混合教学实践。

一、二外韩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设的二外韩语课程性质为公共必修课,教学时长较短。二外韩语的周学时为4学时,教学周为18周,共开设2个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二外韩语的课程设置一般比较单一,课程教学一般会兼顾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达到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熟练掌握韩语语法使用语境,并达到基础对话流利的教学目标难度较大。

其次,我校选修二外韩语的学生主要是英语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跨院,跨专业的学生较多,每一届大概有200人左右。由于师资的限制,每个班上课的人数较多,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开展困难,课后交流不便。

再次,目前大多数二外韩语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教师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只注重语法的讲解,忽略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课堂学习感到乏味,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最后,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单一,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网络在线学习,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时间自由,沟通渠道多样的特点。学生通过在线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课堂学习,能有效地改善课堂学习时长不足,师生互动交流不充分等问题,并能给学生很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于网络学习的一系列优点,笔者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了二外韩语的混合教学改革。

二、二外韩语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1.课程设置

二外韩语课程探索的是“课堂”+“网络”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设置了学习的四个模块,即基于课程任务的网络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内容学习(线下)、课堂实践活动(线下)、网络自主学习(线上)。其中课堂的线下教学设置了2学时,网络的线上学习设置了X≥2的学时。因为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长,所以设置了X≥2的学时。具体课程设置的形式如表1所示。

2.学习活动的设计

本课程的混合学习是由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两部分构成,整个过程强调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体验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设置混合教学时,对线上线下的内容充分设计。

根二外韩语的课程特点在线上部分的学习专题是以学习主题单元为单位。每一主题的下面会设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资源、交流讨论四个板块。在每一课的第一课时教师会以课程通知的形式明确学习目标,在播客单元设置学习任务,即把课程的重点、难点与新知识相结合创建教学视频,并提出问题或根据课程内容建立在线测试。在这一学习活动中,教师负责设计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在第二课时的课堂学习部分,教师可以针对在线学生学习测试的结果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讲解,能极大地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内容学习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第三课时的课堂讨论时间,教师事先在网络平台上给学生分组设立不同的情景模拟任务,学生在课堂时间完成情景模拟任务,并互相评价。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分组练习的过程中起到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在第四课时阶段,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和课文相关的文化,进入试题库进行自我测试练习。在讨论区进行话题讨论,教师通过讨论区答疑解惑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指导作用。

在二外韩语的混合教学中,体现了人机交互的学习。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取学习任务及学习资源,并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分组互助学习,也可以通过讨论区进行交流学习。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在线批改作业、答疑、讨论等。新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教师完全主导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想。

3.动态化的管理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首先,学生在每个模块的学习情况均被记录,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时长和学习次数。其次,利用数据库设置了信息反馈系统,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网络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最后,网络详细地记录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较为科学的教学管理保障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4.混合教学的评价

混合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从注重知识内容的考核转变为注重学习者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评价机制中采用综合评价机制。包括形成性评价(50%)和终结性评价(50%)。在混合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中包括自我测验评价,小组评价、讨论互动评价、教师评价等综合评价模式。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中,以全面检测学习者的自我学习水平。

5.学习资源的建设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必须给学习者提供适当的网络学习资源。所以在开发学习资源的过程中,教学团队重新编排了教材,并增加了情景韩国语的自编辅助教材及配套的网络试题库。录制和教材配套学习的视频和音频。

三、影响混合教学实施的因素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影响混合教学的实施

对于教师而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教师在考虑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做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要考虑混合教学实践中哪些内容适合在网络上学习,如何分配网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比例。如何做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如何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线给予辅导及交流反馈等。上述这些环节都要提前做好设计,否则就会影响混合教学的实施。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软件应用,视频剪辑等知识。所以,网络学习环境下对教师的教育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影响混合教学的实施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体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和学习热情。但是由于一些学生对于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不熟练,导致对任务流程、测验方式、如何讨论等基本常识无从下手,所以对于学生来说网络学习也是个逐渐熟练的过程。此外,网络学习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也是一大挑战。一些在线测试以及一些视频教学内容,学生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在调整了试题库的建设以及测试方式之后情况有所好转。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显示,那些积极参与网络学习的学生与不积极参与网络学习的学生相比,学习绩效更好,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除此之外,网络环境和师生互动交流也是影混合教学实施的因素。网络的升级换代,师生网络环境是否统一会影响混合教学实施的效果及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师生互动交流方面,师生在网络上交流越频繁、讨论越深入,学生对所学内容了解就越充分,深刻,学习效果也更好,也有利于建立更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结语

通过二外韩语的混合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二外韩语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学时不够,教学手段单一,师生交流不畅,学习评价体系单一等弊端。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同时,该系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当然,在教学改革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以期望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

[2]黄荣怀,马 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

[3]杨文婷,何伏刚.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技能的新要求[J].中国远程教育,2008(6).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范文6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

1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有效教学

1.1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既可发挥教师组织、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需要随时、随地进行自由、自主地学习。

1.2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一种朴素的教育理念,孕育、萌芽、形成于中外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之中。国内外学者围绕有效教学开展的研究很多,但对有效教学的内涵如何界定,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见解。根据相关文献,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客观教学规律,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以适当的教学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获得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自我发展,实现教学过程和结果双方面的有效作用,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1.3混合式教学对课堂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形成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它所依靠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有效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念和技术支撑,特别是对以数字化教学形态呈现的高职课堂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结合网络化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依靠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老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校兴趣,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

2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责任感

混合式教学首先要求授课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要及时更新知识,根据行业发展、就业趋势、岗位需求等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其次,混合式教学模式还要求授课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无论是线上教学资源的制作,还是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都要求高职教师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将知识点形象化、直观化,将学习形式多样化。此外,混合式教学模式还要求授课教师对混合式教学保持积极性和责任感,保持对学生的重视,对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视,对教学的不断反思和改进,使教学真正有效。

2.2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影响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情感要素,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接受和完成线上线下学习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反过来作用于教师的教学,促使教师更精心的准备教学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此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3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

混合式教学离不开线上教学资源,线上教学资源既要保证一定的数量又要有质量,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能够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要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对关键的知识点,抽象的、复杂的、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和技能,要采用形象、直观、可视等方法展现出来,让学生看的懂,易于理解和掌握

2.4线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线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效果,也是影响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线下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与线上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应根据线上学习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应该是线上学习的重复照搬,而应该是深层化、具体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可以采取小组学习、展示汇报等方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3.1目标性原则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要有目标,不仅每个教学单元要有目标,线上线下教学环节要有目标,而且要把单元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导向,课堂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顺利有效地进行。

3.2评价性原则

要想落实教学目标,就必须根据学生表现、状态和学习情况,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这就是评价性原则问题。混合式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需要依靠教师做好引导,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可、自我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3情感性原则

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沟通方式多样化,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QQ、微信等多种交流工具开展教学交流,避免了学生因面对面害羞而不敢与老师交流的情况。师生通过论坛、话题讨论等板块活动增进来感情,活跃了气氛。作为教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学习、理解,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学会去接受、信任、接纳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学会尊重、宽容与理解学生;学生也更加信任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4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基础课的有效教学实践

4.1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目标设定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必须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提升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根据课程标准和岗位技术要求,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3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7的基本操作,掌握word图文混排的操作;会使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了解网络基本知识,学会使用浏览器和internet工具。(2)能力目标。具备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解决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岗位中的问题,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养成使用信息技术服务学习、生活、工作的习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

(1)案例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学生边实践、边做、边学,老师针对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做相应的引导和咨询,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能力。(2)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任务分解、教—学—做和经验。总结有机结合,采用“教师布置任务一小组制定方案完成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模式,实现“教、学、做”合一。通过工作岗位任务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探索与学习,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门的求知欲望。(3)综合运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教学手段,化解重点和难点,进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综合运用“优慕课”APP、微课、视频、教学动画、教学资源库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4.3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有效实施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自学、讨论、作业和测验等环节,教师通过“优慕课”APP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的步骤和要求完成课件、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的观看,完成自学测验或作业。教师及时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完成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线上学习学习任务,同时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效果情况,对测验或作业的完成质量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易错点,做好线下课堂教学准备。(2)课上学习。线下课堂教学是线上教学的巩固和提升,解决学生线上学习遇到的难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课上学习分为线上学习反馈,课堂任务创设、任务实施和评价提升四个部分。教师根据线上学习中学生认知的薄弱环节,带领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汇总提炼,确定课堂实施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教师在学生讨论和实施过程中进行巡查和答疑。实施完成后各小组进行作品的展示和汇报,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点评和和总结。(3)课后拓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外,更要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该是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相结合,因此课后的能力拓展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优慕课”APP布置课后任务,通过任务拓展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师生通过微信、QQ、网络教学平台等工具进行实施方案的探讨,学生完成拓展任务后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分享,锻炼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4.4课程有效教学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个知识点都结合案例进行教学,课程理论知识由网络教学平台自动评分,学生的实践作品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得出综合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的评价学生出勤、课前预习、线上学习活跃度、测验及作业完成情况等,有效的帮助教师了解和反馈学情,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优化教学流程,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便捷和高效。

5结束语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课堂讲授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对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发挥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很好的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线上—线下—线上、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过程的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由教师为主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提高师生教学满意度,这对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实效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