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团队拓展
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获得成功,人们更看重具有团队精神的合作伙伴。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都是在说团队精神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成功必备品质。因此,对于处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通过团队拓展训练所能获得的团队精神对于他们走向成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关于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现状
我国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而过去几千年的教育模式都是注重关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略了关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新时代下,新的教育体制下,有的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知识,缺乏教育学生团队精神及其意识的方法和手段,以至于本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的大学生更加地成为孤军奋斗的那个人。大学生平时出去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不多,真正能让自己有所收获的机会更少。不少班级同学之间和宿舍室友之间的凝聚力不足,合作团结不够,纪律观念不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重个人发展轻社会合作的倾向。大学生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比较注意自己的个性张扬,从依赖性逐步转向独立性和自主性,喜欢我行我素。而当代大学生即使在学校课堂中学到有关团队精神的课程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也很难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去。不过,在教育界已经有学者开始了反思,认清了这种错误,也在努力地去尝试改变。
二、关于团队拓展训练的分析
(一)关于团队精神的分析
团队精神就是需要大局意识、协作精神、牺牲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如今的时代,一些大型企业甚至中小型企业的老板、领导都更喜欢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多过于与之相比更杰出、更优秀的个人主义者。在一个团队里,大家共同协作,共同受益。为了同一个目标,发挥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智慧与劳动,团队之间的成员彼此尊重各自的兴趣以及成就。在以个人为基础的层面上来开展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核心是协同合作,在必要时需要组织内的成员具有奉献精神,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这样在完成共同目标时即充分利用了每个人的智慧又团结了大家的力量。而且团队精神也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二)关于拓展训练的探究
拓展训练的培训形式来源于国外,而且历史悠久,早在二战期间就有明文记载。而在1970年,在中国香港成立的香港拓展训练学校是我国第一个加入拓展训练国际组织的专业培训机构。在中国大陆,于1995年成立的第一个专业拓展培训机构是“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公司”,其将拓展这种注重体验式的方法和理念的培训体系引入中国大陆。拓展训练利用的主要是自然的环境和设施,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一个个团队,让他们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下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团队所遇到的困难,每一个成员都需要意志力、毅力,尽量不给团队拖后腿。精心设计各种活动,感悟活动中所蕴藏的理念,进而通过反思获得新知,改善行为方式。拓展训练对个体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对团队是一种有效的培训。在拓展训练中,不但会使我们与自然紧密结合,也会使得我们团队中的每个人都紧紧相依,拓展训练强调体验式学习,使参与者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触动,使他们能够从心底切实体会到团队协作以及团队工作方式的重要意义。
三、关于团队拓展训练在高校中的应用
(一)关于课程体系的系统完善
高校要切实开展拓展训练还需要不少的努力,毕竟对于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团队拓展训练显得美好且稚嫩,社会意义上的团队拓展训练主要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由于它有着跟高校不同的训练理念。所以高校开展团队拓展训练仅能够借鉴社会与此有关的相关经验,来以此建立适合高校的训练体系。关于对课程的选择,要考虑充分,既要满足学生对于训练课程的兴趣以及将来社会的需要也要充分体现出团队拓展训练所能够给学生带来的好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建立的训练体系要灵活,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模式。
(二)关于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资源分析
高校应该对开展拓展训练抱有积极的态度,将其上升为战略的角度来看待高校拓展训练课程,设备添置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对于有利于团队拓展训练的设备要积极采购,对于老师要定期的培训,以跟上时代更新的步伐。这些还远远不够,对于高校来说还要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拓展训练资源。比如可以利用学校空余的场地资源开发建设一些拓展训练项目设施,甚至建造攀岩墙、高空组合架等,不过要小心安全。同时,高校与社会拓展训练资源的整合,可以有力地推进拓展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意义
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可以是一种可以接触自然,借机舒缓压力的方式;也是一种成长式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关卡,实践技能方面可以得到提升,在经历过一些苦难之后对于今后的成长道路也是有诸多益处。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可以使得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不会过度沮丧,通过彼此间信息的分享,使得合作关系亲密无间。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一些特定的项目中,学生面对磨难需要不断地客服自己的恐惧弱点,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挑战自己,进而战胜自己。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克服恐惧,勇于战胜困难,塑造果敢,冷静的优秀意志品质。
五、结语
如今社会的竞争十分的激烈,未来肯定会更加的激烈。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具备能够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合作精神,只有团结合作,互利共赢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而团队拓展训练无疑是赢得人生宝贵财富的敲门砖,是一种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新途径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2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实效性;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60-04
近两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而“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无疑是各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广东南华工商学院为例,根据“凯米斯四环节行动研究步骤”[1]理论,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周期性特点,将研究过程分为两个循环,对“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及其实效性”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
一、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实效性的思考
(一)高职院校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许多高职院校在积极迎接各种挑战的同时,善于把握机遇,大胆开拓创新,不断探寻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广东南华工商学院为例,至2014年6月底,该校应届毕业生中,通过校企合作,在“顶岗实习”后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有211人;与境外高校联合办学,输送25名毕业生到国外留学;鼓励、帮助25名毕业生考上国内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举办校内综合型人才招聘会,以及针对各专业的多场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约1500个就业岗位;与多家人才机构合作进行毕业生就业岗位开发,如开发澳门等人才市场;建立院系两级网络人才供需平台,动员与利用校友等各种有效社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与信息。据2013年11月对学校2014届毕业生调查显示:有55.4%的学生选择以“个人解决”的方式落实就业单位,只有44.6%的学生表示希望得到“学校或教师的帮助”来解决就业问题,按此比例计算,全院3070名应届毕业生中,希望学校或教师协助落实就业单位的只有约1370人。如此看来,学校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后,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和信息基本能满足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需求。
(二)应届毕业生通过学校就业渠道求职及就业的基本情况
通过观察和深入调查,与学校领导、教师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的积极工作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毕业生对求职懈怠。如学校于2013年12月为应届毕业生举办的校内大型人才供需见面会,学生积极性不高。据统计,此次人才供需见面会共有105家用人单位到场招聘,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但最后只有30家企业成功招聘到了所需人才。另外,院系两级针对各专业的专场招聘会,企业来校的宣讲会,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向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等,不成功的比例也较大。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分析
在就业实践工作中发现:一方面,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各种就业渠道,力争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与信息;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就不了业”的供需矛盾现象仍较突出。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无法满足社会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师生对此虽有了较深的认识,但仍有部分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实际操作技能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毕业生的这种技能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形成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2]。也有的毕业生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语言文字表达、人际交往、临机应变等综合能力与素质欠缺,使面试成功的机率下降。
(二)部分毕业生对就业缺乏紧迫感,依赖、自卑等心理现象严重
部分90后毕业生为家中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较优越的生活环境下长大,对求职产生依赖和懈怠心理。还有部分毕业生具有“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的从众认知,在毕业前或毕业初期会处于观望状态,对就业没有较强的紧迫感;另有部分毕业生缺乏自信,面对心仪的就业单位或岗位也不敢前去求职竞聘。
(三)毕业生就业价值观与社会不相适应
课题组成员于2013年底在来校招聘不成功的企业中随机抽取45家企业进行电话访谈式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企业是因“很少毕业生投简历,没招到合适人选”;有19%的单位是因“双向选择中可能因地域、待遇等与毕业生期望不符”最后招聘不成功。研究发现,在“很少毕业生投简历”的单位中大多数是民营私营企业,或非广州市中心区域,且岗位为销售、文员、前台等一线岗位。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好高骛远及功利化的就业价值观,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宜,阻碍了毕业生自身求职的道路和未来发展。
(四)优等毕业生浪费就业资源现象严重
通过了解发现,毕业生中就业资源拥有率极不均衡。调查发现,在每年的应届毕业生求职季节,那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等生,求职面试的成功率要大大高于一般毕业生。实践调研中也发现,一些条件好的优等生,他们通过校内招聘会被多家用人单位录用,但最后却只可能选择一家单位,有的因各种原因,甚至一家单位都没有选择。对招聘不成功企业的调查表明,有25%的单位表示“已有毕业生面试成功,但最后没到岗就业”。这对于高校来说,不但本年度浪费了这些就业资源,而且加大了以后再次开发该用人单位的难度。相比之下,那些各方面条件一般的毕业生,或能力、条件略有欠缺的毕业生,其就业资源就会减少,就业压力就会更大。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为了探索提高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实效的新举措、新方法,选取同一专业的两个平行毕业班级,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组,另一个班级作为研究组。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研究组中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在调查与分析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单位成因的基础上,通过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行动干预,来修正以往就业渠道拓展实效性不足的缺陷,历时一个月后,对行动结果进行验证。2014年3月底,行动干预前两组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单位情况如表1所示。
(一)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单位成因调查与分析
2014年3月底,对研究组中15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通过电话、QQ、面谈等一对一访谈的方式进行了有关求职就业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第一,未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极少关注本院就业信息。15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只有两位参加了学校于2013年12月组织的大型人才供需见面会,且其中1人投了简历后没有获得面试通知,另一人表示招聘单位中没有其满意的企业,所以没投简历。当问到“是否关注过学校就业网站的就业信息”时,回答“关注过”的只有1人,其他大多数人均表示“没留意”。另15人中有4人曾通过教师发到班级Q群的就业信息投递过简历。
第二,网络成为毕业生求职的主渠道。通过调查,15位研究对象中有6位毕业生表示“想自己通过求职网站找工作”,“不需要学校或教师帮助”。这些毕业生均表示“现正在求职的过程中,自己落实就业单位应没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信息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已呈现出以网络为主的多元化。
第三,正确就业价值观缺失、就业心理失调,阻碍了学生求职就业的成功。正确就业观缺失和就业心理失调是毕业生没落实就业单位的主要原因,15人中有3位毕业生因对就业地域、岗位条件、薪酬待遇等要求过高,而影响了求职的成功;有4人“在等家人的安排”,而没有主动找工作;有3人因求职目标不明确,产生心理冲突而感到迷茫;有3人因投简历没得到面试通知或面试不成功而对找工作失去了信心。
(二)对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实效性的计划修正与再行动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毕业生对学校拓展就业渠道的信任度
要使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工作具有实效性,就必须保证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推荐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并要获得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信任。为此,通过QQ群、微信群、个别访谈的途径,并在相关教师、班级干部的配合下,加大对学校就业推荐工作内容、程序、时间及途径等的宣传。对有代表性的来校招聘企业及其招聘情况,以及往届毕业生通过学校拓展的就业渠道成功就业后发展良好的案例进行介绍,增强毕业生对学校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信任度。
2.加强就业价值观及心理引导,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高职院校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工作实效性不显著的原因,除社会因素、学校的教学与就业管理工作外,毕业生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不正确和就业心理失衡是其主要原因。为此,根据每个未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一对一的就业及心理辅导[3]。如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帮助分析心理失衡现象,讲解心理调适方法;指导正确认知自我,明确求职目标;提醒关注自身的成长,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鼓励勇敢面对挫折,大胆迎接社会挑战;传授求职面试技巧,提高求职成功率;做好法律、法规与政策咨询,提供创业建议;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实施职业培训等。对于不愿接受教师主动干预的学生,获得带班辅导员、学生干部及相关舍友的支持与配合,给予关爱,通过各种途径引导班集体中有关就业的正确舆论等隐性主动干预办法[4],增强他们对就业的紧迫感,提高求职的积极性。
3.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重点,拓展有效就业渠道
要提高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实效性,需考虑毕业生个体的真实需求。在帮助、了解研究对象对职业的定位后,引导他们在学校已开发的就业资源中找寻求职目标,同时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就业资源,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其他各种途径获取就业信息。
(三)对行动结果的验证
经过一个多月的边研究边实践,于2014年5月,对全体研究对象以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15名研究对象中除1人准备创业,暂未落实就业单位外,其他14名毕业生均已成功落实了就业单位,其中有4人是通过网络求职落实;有3人是通过家人介绍或安排落实;有1人是通过同学介绍落实;有6人是经学院或教师提供的毕业生就业资源落实。由此可见,他们中利用学校拓展的就业渠道落实就业单位的比例为46.7%。根据同一时间对对照组毕业生的调查,11人中有7人已落实就业单位,其他4人暂未落实就业单位。由此可见,研究成效是较为显著的,见表2。
四、反思与建议
高校应如何切实有效地在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实效性,使每项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应在教育教学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加强如下工作:一是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二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高求职成功机率;三是加强就业及心理辅导,服务到个人;四是就业工作的重心向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转移[5];五是就业工作的重心向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转移;六是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工作管理制度,保证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工作可持续发展。
(广东南华工商学院2013年度重点立项课题《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及实效性研究》,编号:13K01,主持人:文跃玲)
参考文献:
[1]施铁如.学校教育科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65-168.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编写会.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7.
[3]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52.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3
从户外拓展游戏在体育准备活动中的合理运用、户外拓展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合作类辅助教学的运用、户外拓展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对体操类辅助教学的运用、户外拓展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对田径类辅助教学的运用四个方面,谈了户外拓展游戏活动在中专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教学户外拓展游戏辅助教学风糜全球的户外拓展训练,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有了蓬勃的大发展,目前已成为培训白领团队精神及创造能力的首选,其短期内所能取得的良效,令人刮目。1995年,户外拓展活动传入我国后,已有注册的拓展公司多达400余个,成千上万的客户培训后深感满意。但其全部是商业运作的性质,收费高昂且有一定的风险,至今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笔者经过初步的研究和尝试认为,户外拓展训练的先进理念与我们体育课改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体验式学习,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载体,以游戏活动为活动形式,以挖掘潜能锻炼团队为目标,进而完善人格的教育模式恰好与中专学校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相适应,让他们更能适应社会。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户外拓展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户外拓展游戏在体育准备活动中的合理运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对课程目标任务完成起到好的推动作用。实践中,我会选择时间3~8分钟的短小精湛的游戏活动,例如,缩小包围圈、透支等。缩小包围圈游戏方法:让同学们分成两组紧密地围成一圈,让每个同学把自己的胳膊搭在相邻同伴的肩膀上。老师告诉同学我们将要面临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项任务是大家要一起向着圆心迈3大步,同时要保持大家已经围好的圆圈不被破坏。等大家都搞清楚了游戏要求之后,让大家一起开始迈第一步。迈完第一步后,给大家一些鼓励和表扬。现在开始迈第二步。第二步迈完之后,你可能就不必挖空心思去想那些表扬与鼓励的词语了,因为,目前的处境已经使大家忍俊不禁了。迈第三步,其结果可能是圆圈断开,很多队员摔倒在地。尽管很难成功地完成任务,但是这项活动会使大家开怀大笑,烦恼尽消。透支游戏规则:把绳子拉直后放在地上,让同学们在距绳子30厘米处站立,让他们下蹲,双手分别紧握脚后跟。他们的任务是跳跃通过绳子。而手脚不能松开。如果有人完成这个动作,将赢得一份奖励。他们只能向前跳跃,不能滚动或者倒下,同时双手紧握双脚,不能放松。所有人都放弃后,告诉大家在培训游戏中,有时可能根本不能“赢”。成功和失败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通过参与学到东西。对于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有些的确无法办到,但有些却也未必。总之,大家重在参与,乐在其中。二、户外拓展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合作类辅助教学的运用随着人们对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扩展,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全面化,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社会适应,而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产业工人,要注重合作配合,通过拓展活动,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益处。实践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体会是老师单纯的说教无法比拟的。开始我们选择简单易操作的游戏活动,受到同学的热烈欢迎。电波的速度:让所有同学手拉手站成一圈。随意在圈中选出一个人,让他用自己的左手捏一下相邻同伴的右手,问第二个人是否感受到了队友传递过来的捏手信号,这里我们把它称为“电波”,告诉大家收到“电波”后要迅速把电波传递给下一个同学,也就是要快速地捏一下下一位同学的手。这样一直继续下去,直到“电波”返回起点。告诉大家你将用秒表记录“电波”跑一圈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大喊:“游戏开始”并开始计时,告诉大家“电波”传递一圈所用的时间,鼓励一下大家,然后让大家重新再做一次电波传递,希望这次传递能更快一些,让队员们重复做几次电波传递,记录下每次传递所用的时间。等大家都熟练起来之后,变更“电波”的传递方向,使电波由原来的沿顺时针方向传递变为沿逆时针方向传递,“电波”沿着新方向被传递几次之后,再一次让队员们逆转“电波”的方向,同时让队员们闭上眼睛或是背向圆心站立。在游戏快要结束的时候,为了使游戏更加有趣,悄悄告诉第一个人同时向两个方向传递“电波”,而且不要声张,会有有趣的效果。乾坤大挪移:同学平均分成四组,站在一块1米×1米的布上,看那组能在脚不能触地前提下把布翻过来,另一面向上。在同学忙的满头大汗准备放弃的时候,告诉大家最好的方法是两组配合,一组一起站到另一组布上,把布翻过来,再一起站回来;同样的办法帮另一组。告诉同学团队协作是多么重要。三、户外拓展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对体操类辅助教学的运用体操教学旨在提高学生技巧技能,培养灵敏、协调素质。通过拓展游戏活动,学生体验感悟空间感知、定向调控能力。我选择了炸弹游戏作辅助教学:让队员们每3人组成一个小组,给每组发一个气球,让大家把自己的气球吹起来,不要把气球吹到轻轻一压就会爆的程度,让气球内的空气量达到其最大容量的75%即可。让每个小组都面对面围成一个紧密的圆圈,让每个小组都把气球放到圆圈的中间,气球的高度与腰齐平。让队员们向圆心的方向走,直到3个人能够用腹部夹住气球。然后,大家都要把手从气球上拿开,注意,不能让气球落地。告诉队员们他们的任务是走3步,并挤碎气球。第一个挤碎气球的小组将会获得特别奖励。如果有些小组始终不能挤碎气球,让那些成功地完成任务的小组过去帮助他们一下。四、户外拓展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对田径类辅助教学的运用中职体育的田径教学重点是告诉同学走跑跳投是基本的运动技能。教学中易觉得枯燥无味,所以选择有趣味的游戏活动。如带球赛跑。具体的规则选一块宽阔平整的比赛场地。让每个队员找一个搭档。给每对搭档发一个气球。让每对搭档把自己的气球吹起来,缚住气嘴。用两根绳子分别在赛场上标记出赛跑的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的距离至少为30米,让所有参赛搭档站到起跑线之后。告诉参赛队员们这里马上开始一场带球赛跑比赛,赛程是从起点跑到终点,再从终点跑回起点。第一个回到起点的小组获胜。带球的规则是:要自始至终保持气球完好无损;在赛跑的过程中不允许用手或胳膊拿气球;必须两人共同带球(不允许把球夹在一个人的腿上);赛跑的过程中气球不能被掉到地上。如果哪个小组犯规,该小组必须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失败组10个俯卧撑的处罚。在课的结束部分整理放松也运用了走进绳圈、推手游戏第六感等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体育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连许多老师也积极参与其中。我们正在借鉴户外拓展训练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合理地改造其具体地适合中专体育教学项目和内容,使户外拓展游戏成为学校体育教育途径和手段,为我们的中专体育教学所用,那我们的体育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孟文砚,吴纪安.体育教学拓展游戏.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胡仲秋,沈纲.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模式的探讨.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4
从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办背景、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目的与意义、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模式与效果三个方面,就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模式,提升中职学生素质进行了探讨。
中职生 社会实践 素质
一、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办背景
1.职业学校学生的思品素养问题特征及分析
伴随着素质教育近十年的尝试,摆在职业学校工作者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社会在转型,青少年生存环境复杂化、多样化;家庭、非正式群体、社区、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不协调,甚至矛盾、失衡;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行业流动性大,收入低,就业压力大;“80后”对职业的忠诚度、对企业单位的忠诚度有所下降;提前出现待业族、失业族、歇业族乃至成为“啃老族”;校园日趋社会化,职校学生的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个人主义严重、追求享受、盲目交友、厌学、沉缅于网络等不良嗜好,懒惰、自私、偏激、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等,心理障碍与人格障碍问题也相对较多。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人士认为,“适应性差”及“能力不足”是困扰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企业对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其次,是毕业生的“适应性与综合能力”;第三,为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许多毕业生对自己“适应性”(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竞争环境)不自信,对自己“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不自信;自律能力差——上班迟到、早退、说脏话是家常便饭,不服从管理的事时有发生;自身形象差——仪表不规范、行为不拘小节、语言不规范、不文明;沟通交往能力差。人际交往方式还处于自我发现和模仿阶段。
2.开展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广与目标的实施的需要
2005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学校就业与创业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学校面临的隐性迫切问题。经过几年来,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曲折探索,课程改革的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探索、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尝试给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活力与生命力,实施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项目任务为主线、提升学生能力为本位、关怀学生成长为宗旨的人性化教育教学必然取代传统教育而成为21世纪新教育风暴。在这样的背景氛围下,以拓展训练为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了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人性化、能力本位教育的良方妙药和创新途径。
为了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及道德品质,泉州市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安溪县慈山农业学校)在累积创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以拓展训练形式的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并进行了新的尝试,打破传统的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在全面加强和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礼仪交往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1.什么是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英文“OUTWAR—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返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它起源于欧洲,原为二战时期的士兵生存训练,现已拓展拓深广泛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团队整合、野外生存训练和探险活动,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已成为西方和外资企业首选的教育培训的手段和有效途径。拓展训练被引入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增长的中国不过近十年的时间,外企白领、内资管理层、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对这个名词已不再陌生。
在中职学生中开展拓展训练,能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结合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充分激发其才智与潜能,提升个人素质,熔炼团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心智人格的完善,突显职业教育功能,缩短学生踏入社会的磨合适应期,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打造新世纪优质人才所需基本素养。
2.以拓展训练为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锻炼身体、加强合作意识,这都是目前中职学生应该增强的地方。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去交流、去感悟、去反思,对培养团队精神,发掘潜力,增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拓展训练平台,让学生体验怎样处理好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约束,团结协作与创新,包括大局意识与个性的关系,并且把知识趣味性和挑战性融合进去,能从中悟出很多人生道理和人生哲学。培育团队共识和归属感,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树立谋略意识和大局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说服能力、协作能力,创造信任、团结的气氛,有效利用组织内资源和技能,增强团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实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
3.贯彻落实人才强国、人才强市战略,从源头培养大批优秀技术人才
作为中职学生,不仅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沟通能力。以拓展训练为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旨在提升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人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建立高尚而有尊严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能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集体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学习热诚和拼搏创新的动力,使团队更富凝聚力。在塑造团队活力的同时,推动个人成长的不断增值。训练内容丰富生动,寓意深刻,以体验启发作为教育手段,学生参与的训练将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从而让每一系列活动中所寓意的深刻的道理和观念,能牢牢地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并且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合作中发挥应有的效用。
三、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模式与效果
大家都知道,职业学校的学生质量相对高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差距的。有人总结“三不来”,学习好的不来;家里有钱的不来;干部子女不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缺失,有些还可能成为“问题学生”。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师都感到职校的学生一是难教,二是难管。要想使这样的学生群体在学校通过二至三年的学习,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文化水平,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步入社会后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社会的进步力量;二是使他们掌握一门技术,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自食其力,逐步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成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三是使他们学会做人,培育他们的阳光心态,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提高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感恩、回报、奉献、创造、进取的含义,就必须处理好“管”“教”的关系,采取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0以来,泉州市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安溪县慈山农业学校)接受了泉州市4000多名学校中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基地认真制定了一套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具有军事训练与封闭管理特色、就业指导并求职培训特色、礼仪规范和心理疏导特色、能力拓展及行为养成特色的活动方案,让教官都运用体验式的拓展模式,组织学生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功。
(1)利用个人挑战项目。空中断桥、室內攀岩、高空秋千、荡气回肠、信任背摔、高空梅花桩、云梯等项目,挑战学生的极限,挖掘学生潜能,增强自信心。
(2)采用团队项目。轨道电车、毕业墙、天梯、合力过桥、齐心协力、携手并进等项目,溶炼团队意识,发挥团队作用,学会怎样与群体合作。
(3)通过情景项目。疯狂数字、孤岛求生、生死电网等项目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思维,学会资源的整合利用。
(4)通过交流项目。一分钟自我展示、笑容可掬、肢体语言、直呼其名、穿越雷阵、野炊等项目,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分工协作。
(5)通过情感项目。风雨人生、人椅、礼让通行、感恩的心等项目,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责任,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6)通过氛围创设。通过建立团队、选队长、定队名、选口号、定队歌、团队破冰、团队融合,树立学员的团队意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是一个人,我们是一个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相信自己比努力更重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等口号始终响彻在活动场地上空,让激励自己、相信团队的意识在学生意识中扎根。
在活动中,基地教官注重分享、引导、交流,让学生谈感悟,很多项目都让学生明白,没有他人的帮助,自己很多事是做不到的。在总结时,很多学生想到父母、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朋友同学对自己的帮助,以至于热泪盈眶,泣不成声。实践的目的非常明确——让学生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应该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服从管理、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还要会学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五天的活动,学生的转变非常显著,效果非常明显。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5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单一、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向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转变的过程,构建一个协调发展的教育网络体系,营造适于学生发展成才的教育环境,成为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学校是主体,家庭是基础,社会是依托。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形成有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相互脱离、互不配合的现象。
一、家庭教育不能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脱离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所受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外部教育,由于主客观上存在的差异,这两种教育力量能否配合与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种配合与协调决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就家庭教育一方来说,它不只是简单地配合学校教育,家长需要在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互补关系中力图使两种教育力量在学生身上协调与统一起来,强化学生在学校中所受的正面教育,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但是,目前不少家长的教育随意性非常大,缺乏科学性。有的家长溺爱娇惯,有的家长冷漠粗暴,崇尚“棍棒教育”,尤其是现在随着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家庭教育日趋表现出重智轻德、忽视全面培养子女的特点,甚至有些家长的教育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使学生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教育中无所适从,削弱了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比如,现在学校都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但有些家长却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品德、才艺等方面的培养。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让子女考取理想的学校,每天不断给孩子施压,让他们完全沉没在题海之中,其结果是学习成绩上去了,但其他方面的才华却埋没了。
另外,就学校教育一方来说,学校在对学生施教过程中,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将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但是,目前有些学校在进行教育时却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是单方面从学校的角度去想办法解决,没有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例如: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很多学校只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去分析和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作用。现在青少年学生出现违法犯罪、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的现象逐渐增多,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日趋严重化,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的相互脱离、互不配合现象。如果学校定期联系家长,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那么就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异常举动并纠正学生存在的不良言行,避免学生出现人格扭曲、心理变态等异常心理问题;如果家长有定期向学校了解子女在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校的异常表现并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引导学生的言行,那么这种违法犯罪、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念头就会杜绝在萌芽之中。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是教育好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教育呈现疲软状态
社会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径,具有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社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它较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的限制,能较好体现教育的民主性等。但是,因为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致目前社会教育呈现出疲软状态。造成当前社会教育呈现疲软状态的原因有多种,就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二点:一是人们不够重视社会教育。由于社会教育的作用具有隐蔽性、长效性,不能立竿见影,所以很多人忽视社会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二是某些学校和教师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重知识传授,忽视其他培养,学生负担过重,没有或很少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教育部门就针对我国在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象提出了素质教育理论并要求学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自提出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是有不少学校存在轰轰烈烈讲“素质”,扎扎实实干“应试”的现象。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不顾教育部门有关取消学校补课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方面的文件精神,利用假期或周末的时间给学生补习功课,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些家长为了让子女能以高分考取理想的学校,利用平时休息的时间请家教补习功课,占用了大量娱乐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限制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
三、协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若干途径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教育部门、学校为了解决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很多实用、有效的解决对策。如,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共同管理、教育好学生;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从而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建立家访制度,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解决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需要在充分利用原有教育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采用一些新型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解决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和谐发展问题,可以采用如下若干途径。
1.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搭建网上教育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很多家庭都配置了电脑,用于子女教育或上网获取信息。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条件,搭建网上教育平台,从而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和建立家校联络体系。例如,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已不可能完全深入到学生宿舍,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那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聊天软件、BBS、电子邮件等,与学生进行网上对话,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状况。同时,为了更快、更好地与学生家长沟通,互通信息,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
2.制作家校联系卡,搭建空中对话平台
电话、手机已成为社会生活必需品,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拥有电话。学校为了能更好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制作家校联系卡,定期进行电话互访,掌握学生的相关信息。因此,学校可以在新生入校时收集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汇总制作成家庭联系卡,发给学校每位教师;同时也将学校老师的联系电话制成卡片派发给每位学生家长,这样家校双方可以根据需求不定期进行互访,掌握学生的表现情况。如果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情况,家校双方可以及时通过电话进行交流,共同做好教育工作。通过制作家校联系卡,大大方便了家校之间的联系沟通,也方便彼此快速了解学生在校或在家的具体情况。因此,制作家校联系卡可以搭建空中对话平台,使家校互通信息更为快速方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状况。
3.挖掘社会企业教育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没有社会教育参与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教育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参与教育的社会风气。社会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才能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对接,形成校内外一致的教育网络体系。如:围绕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的企业资源进行教育,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教育,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企业的工作岗位能力培养充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一方面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平台,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4.与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单位合作,建立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
社会教育资源的内涵非常广泛,只要对人能够形成教育的单位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的范畴。例如,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军事基地、养老院、素质拓展基地等单位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这些社会教育资源是教育学生的好教材、活教材,学校要加强同这些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这些单位的教育作用,将这些对学生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学校长久的、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以此全面加强学生的教育。比如,将素质拓展基地作为学校长期、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不定期组织学生到素质拓展基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能力、锻炼学生体魄和意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网络体系是营造适于学生发展成才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校教育没有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则只是一句空话。正如《家教名言》中顾晓鸣所说:“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中田.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J].教育探索,2003,(10).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6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培养 合作化
[作者简介]左雁(1971- ),女,内蒙古包头人,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英语教育理论。(北京 10114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087-02
社会的高度发展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化程度需求较高的教师群体,由于专业学科的日益进步与提高,其自身发展研究正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领域。高校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不仅是教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既是衡量高校毕业生成功与否的新标准,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新的杠杆。本文在实践共同体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提出高校教师职业培养中的合作化模式,并在实践中积极尝试,探索高校教师职业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培养
高校教师的职业培养需要从工作目标与性质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能力、人文素质和相应的教学任务管理辅助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各项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支撑点,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或社会效益的能力;人文素质是指由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以及意志等多种因素导致形成的一种内在品质,这是教师一种通用能力,也是高校教师综合发展的必需能力;专业辅助能力的培养包括心理素养和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等,可以保证教师在工作压力中自我调节,也能合理引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高校教师的职业培养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行为。在集体合作发展而共同提高的基础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会稳步提高,专业化意识会积极提升,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二、合作化模式的内涵及构成
通过组建高校教师实践共同体,有着共同信念与热情的高校教师会彼此交往,互相帮助,交流信息,得到共同提高与发展,最终推动事业的发展。这一共同发展提高的路径在本文中被界定为合作化发展模式,或称合作化发展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理论最早由Lave和Wenger提出,定义为“关注某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怀有热情的一群人,他们通过持续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增加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实践共同体理论表达了一种“基于知识的社会结构”,是把对某一特定知识领域感兴趣的人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网络。大家自愿组织在一起,围绕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共同工作和学习,共同分享经验成果,协作发展这一领域的知识。这样一个群体由于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共同的问题或者对同一个话题的热情,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影响,从而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实践共同体包含三种基本要素,即定义一组问题的知识领域、关心这个领域的人们的共同体以及他们所发展的在这个领域内有效的共同实践。
有研究者在实践共同体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实践共同体”,指的是为了专业发展,教师群体、教育相关群体通过反思、对话、交流、协作自愿组合形成的教学促进组织。在共同体中,教师是学习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他们相互传递知识和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互相交流经验,不断反思实践;他们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共同研究的对象,强调行动研究与合作研究。在合作学习和研究中,教师们充分了解、信任与尊重,互相支持、互相交流,在充满热情、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最终达到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专业素质的综合提高。
本文引入高校教师的合作化发展实践共同体。高校教师满足实践共同体的三个基本特征:共有的兴趣及能力领域、互相帮助的共同体及有意识的实践者。合作化发展模式会涉及教学内容的准备与实践两个环节。在准备过程中,高校教师群体通过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对彼此的教学材料进行积极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教学中及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高校教师能积极进行自我反馈并倾听同行的反馈意见,有选择地接受改进意见之后,教师认真改进教法,同样借助于资源共享,对教学材料与方法进行总结,投入到下一阶段的课程准备中。研究中引入合作化发展模式的高校教师群体具有下列特点:
1.共同的愿景。在高校教师合作化发展实践共同体中,每个成员和实践小组本身的愿景一致,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在共同体中,集体的愿景是促进内部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个人的愿景是促进自己和其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自愿参与原则。为了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加入都坚持“自愿原则”。没有任何强制,教师不会因此感到压力,可以保持教师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3.平等开放原则。每个共同体成员在参与共同体活动的时候,会淡化以往的身份、成就,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平等对话,共同寻找有效的提高方法与途径。而且,高校教师共同体是开放的、动态的、流动的和充满活力的。
4.层次多样性。高校教师群体是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并存。它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旨在提升教师整体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学实践共同体;另一种是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的教师科研实践共同体,共同体由几个教师组成,可以是同年级的,也可以是跨年级的。鼓励和支持不同层面的共同体有效、持续地行动起来,解决共同关注的教学、科研问题,达到合作共生、共同提升。多层次的共同体教研同时展开,相互交织。
三、合作化模式的实施途径
1.教学思想整合。教学思想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某种方式组织并表达出来,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教学思想中包容有“教”的思想,即如何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创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教学思想中也包含“学”的意义,即“学而知之”,强调“学以致用”以及学与思的关系。高校教师合作化模式教学中首先强调教学思想的整合。基于当前高校教学对“实践性”的突出要求,教学思想中不仅有“教”,而且有“学”,同时还要强调“做”,即“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整合。教学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实践岗位紧密相关,因此,教学途径与手段必须与专业实践活动紧扣。教而不实践,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实践,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要以教学实践为中心。
2.多模态教学模式升级改造。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模态运用多少可以影响学生的语言接受。在合作化发展模式中,模态拓展需要高校教师群体共同关注、共同实践,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课堂交际的效果取决于多感官的协作配合。以培养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为主的专业教学需要多模态的话语学习模式。比如课堂中的多媒体授课体现了视觉、听觉的同步运用;专业实践活动模拟与讲解则是听觉、视觉和触觉同时进行的。改造升级多模态教学模式,前提是必须分析教学中主导模态选择的基本因素,其中包含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领域(话语范围)、教学对象的情况以及与授课者之间的关系(话语基调)和高校教学的条件与场所等(话语方式)。通过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观察教师课堂话语的多模态效果,经过实验性研究,选取最优话语模式。
3.课程群改造。学校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打破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分类,可以考虑建设以下四大课程群:人文素养课程群、专业知识课程群、职业素质课程群和拓展能力课程群。高校学生通过对人文素养课程群的学习可以吸收人类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修养。专业知识课程群主要包括专业研究领域的一些普遍知识,从专业理论方面为学生打下扎实基础。职业素质课程群涉及一些专业实践社会活动中的基本礼仪、策略、技巧以及人际沟通、职业道德等课程。拓展能力课程群则与学生的未来职业相关,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课程群的改造为教师专业重组奠定了基础。
4.多模态化模式训练。合作教学理论为高校教师职业培养提供理论基础。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到高校教师合作化培养模式中来,必须融合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话语内容、当前学校教学活动中可以提供的有效教学传播媒介,并且必须结合高校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及话语互动与话语配合程度的考查。通过专业课程群改造,对高校教师群体进行重组,以教学任务为模块,先粗放式地分成几个教学群体,逐步细化到具体的教学模态选择及教学人员分配。合作训练模型的建构要保证专业的适应性与教学执行的有效性。
在调查教师合作教学意识的基础上,期望能够通过改造专业课程群、整合升级教学手段与媒体,搭建教师教育的合作化发展模式,最终促进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以实训为主,采取教研组分任务模块集体备课、同行互相听课及集体科研等途径,目的首先是实现合作化意识的统一,这是成功的实践共同体所具备的条件之一。同行听课可以对教师能力起到推动作用,集体科研则可以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在高校教师团队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之间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合作模式会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