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下结合线上网络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下结合线上网络教学范文1
职业指导指职业中介机构、咨询机构或教学机构通过对求职者(或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咨询和服务,帮助求职者(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选择,帮助用人单位招聘用人的活动。它是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提供职业咨询、开发职业潜力,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用人观念,指导设计职业生涯,提高求职和招聘用人技巧。归纳起来,职业指导的主体是三类机构(中介机构、咨询机构、教学机构),服务三种对象(用人单位、求职者、学生),拓展五项任务(职业咨询、开发职业潜力、树立正确观念、设计职业生涯、提高求职和招聘技巧)。
二、职业指导课的现状
职业指导是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院校必须开展的教育任务。换言之,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是职业院校依法办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当前虽然大多数职业院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教育教学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能回避的是,教育教学质量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以如下三种典型的职业指导课堂教学为例。
1.职业指导课堂1――“面试指导”
教学环境:传统教室,课桌和椅子按普通方式排放,无电教设备。
教学方式:一名教师上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份教案。
授课过程:教师讲解本次课目标和主要任务;教师讲解面试的场面、面试的程序、面试官的来历及可能问的一些常见的问题;学生听讲。
课堂观察:部分学生听讲,多数学生低头小声说话或睡觉。没有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讨论。
2.职业指导课堂2――“面试指导”
教学环境:传统教室,课桌和椅子按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方式排放,无电教设备。
教学方式:一名教师上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份教案。
授课过程:教师先在学习区讲解本次课目标和主要任务,在黑板上画图讲解招聘过程、学生分组、面试官的工作内容、学生分工及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学生小组中选出面试官,按组轮流操作,教师总结。
课堂观察:教师讲解十余分钟后,面试组的学生在模拟面试,效果一般。其余学生或在观看,或低头说话,或玩手机。
3.职业指导课堂3――“面试指导”
教学环境:传统教室但有PPT设备,课桌和椅子按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方式排放。
教学方式:预设集体面试情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模拟面试,教师在现场针对学生表现,进行纠错、示范与点评。
授课过程:教师运用PPT形式介绍某企业的招聘信息;教师选择3名学生担任面试官,选出3名学生担任求职者,分三组进行模拟面试,其余学生按老师要求进行观察和准备评价;教师组织学生互评,包括学生评价各组的模拟面试官、评价模拟求职者,也要求模拟面试官自我评价、模拟求职者自我评价;教师点评,包括点评模拟面试官、模拟求职者;教师示范纠错,教师针对面试学生现场表现进行纠错和示范,教师针对学生面试紧张心理进行心理干预与指导。
课堂观察:PPT的运用效果好。部分学生面试,其余学生需完成的任务是观察与评价。这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因为没事做而玩手机、开小差等情况;“老师点评”和“教师示范纠错”两个环节的内容很好,综合、系统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面试过程的指导作用。
比较上述三种教学方式,第一种和第二种是需要淘汰的,第三种运用了PPT,教学过程贴近实际,有特点,也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和前二者一样,都缺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尤其是缺少优质数字资源。
三、职业指导课改革与互联网+
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互联网+可以链接职业院校办学从入口到出口的各个主要环节,如招生、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教学、考核、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职业培训、毕业生就业。一旦链接,互联网+职业教育就可以实现互联网+招生、互联网+校企合作、互联网+专业建设、互联网+课程改革、互联网+师资培养、互联网+课程教学、互联网+课程考核、互联网+教学管理、互联网+学生管理、互联网+行政后勤管理、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职业培训、互联网+毕业生就业服务……互联网+教学之中应当包括职业指导课教学。
四、互联网+职业指导课的原则
运用互联网+上职业院校职业指导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肯定比较先进,但是不能因此而过度“迷信”互联网+。因为并不是职业指导课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用互联网+的技术完成。互联网+职业指导课需要把握和坚持一个原则:线上学习与线下实操结合。所谓“线上学习”,指学生在互联网及其运行的工具和适宜的环境中学习;所谓“线下实操”,指学生在真实场地训练。互联网+职业指导课要求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线上学习取得多么好的效果,还得在实际场地进行实际训练和实地测试,只有线下操作过关,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学习任务。
五、线上职业指导课基本路径
互联网+职业指导课的线上教学应该要求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做到如下内容。
1.线上预习
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作业,教师可通过百度云等类似工具将课程预习内容上传,学生通过链接下载预习作业,熟悉课程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对学习的内容在课前有个大概的了解,做好实训准备。
2.线上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线下教学,可以在合适的时段将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发送到电脑或手机上,让学生在网络上开展自主练习甚至自主实训。例如在“职业装”环节,教师可将“职业妆示范”视频和“领带打法”视频同时上传至云端,男生下载观看“领带打法”视频进行练习,女生观看“职业妆示范”视频学习。这样实训教学更有效。
3.线上辅导
通过网络空间,教师主动辅导或回答学生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在线辅导分文字辅导、即时辅导、定时辅导等多种。学校需创造相关条件,使教师能够做到随时随处辅导(工作量大就不容易做到,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逐步实现)。
4.线上批改
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微信、QQ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批改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甚至可以通过考试系统进行无纸化考试批改。
5.线上考试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系统进行无纸化考试。
6.线上公布成绩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堂APP(如classdojo等)进行分组成绩记录,学生也可通过APP即时看到自己的实训成绩,考试成绩可以线上。
不同的学校的条件也不同,不一定要求全部到位,建议因地制宜,逐步进行,到一定程度,视情况综合运用,以取得更好效果。
六、线下职业指导课基本路径
结合线上学习的相关要求,教师在线下的课堂上应完成四项任务:一是组织学生分组复习和巩固线上学习成果,二是接受学生咨询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三是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实际操作,四是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成效的展示、评价、总结等工作。
七、互联网+职业指导课的实践
以职业指导课堂“互联网+面试指导”为例,分析如何进行互联网+职业指导课的实践。
1.教学环境
教室有PPT设备;有可与某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部门联通的网络视频;教室两边均有一排可上网的电脑;教室开通WIFI;允许学生运用智能手机上课;课桌和椅子按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方式排放。
2.教学方式
设计集体面试情景;学生分组开展模拟面试;开通教室与某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部门视频,通过视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部人员现场面试、现场评价。
3.授课过程
首先,教师采用PPT方式介绍某企业的招聘信息。
其次,教师选择3名学生担任面试官,选出3名学生担任求职人,分三组进行模拟面试,其余学生按教师要求进行观察和采用智能手机在微信里评价模拟面试官和模拟求职者。
再次,开通教室与某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部门视频,或由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部人员现场面试,或由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部人员现场评价学生分组模拟面试的表现。
之后,教师接受学生咨询和指导学生完成模拟面试。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企业人员、学生三个方面人员线上线下配合教学,内容由面试、纠错、示范、点评等环节组成。
在此之后,教师组织学生采用手机微信等方式互评,包括学生评价各组的模拟面试官、评价模拟求职者,也要求模拟面试官、模拟求职者采用手机微信等方式自我评价。
完成后再进行教师点评。教师采用手机微信方式包括点评模拟面试官、模拟求职者。
按照各方评价结果自动汇成评价结果,当场显示各位学生的成绩。
最后,教师总结并布置课后拓展作业。
4.课堂观察
线下结合线上网络教学范文2
一、小学英语教研活动现状与问题分析
教研活动有名无实,“有教无研”现象普遍。济源市地处豫西北,全市70%的学校分布在农村、山区,点多面广,规模较小,教师分散。许多教师一人承担了全校的英语教学任务,教研活动难以开展。
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深度交流互动。许多学校依然使用传统教研的方法,缺乏系统的组织规划,主题、目标任务不明确,随意性较大。参与教师经常处于被动状态,缺少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
教研活动难以常态化,研讨氛围不浓。由于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校际、区域之间的研讨不能经常组织。偶尔为之的交流研讨也因主题不突出、缺乏专业引领而使教学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不同层次的教师教研需求得不到满足。
区域网络研讨培训种类多,教师参与缺乏内动力。目前,国培、省培、市培等网络研讨培训种类名目多,令教师应接不暇。研讨教研需要时间与精力,各种培训与繁重的教学相冲突,致使教师缺乏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主动性,研讨成果甚少。
二、 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活动整合与优化策略
1.创新区域教研机制,整合优化组织管理
开展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优势互补的新型区域教研,科学健全的教研组织管理机制是前提与基础。发挥常规教研丰富的管理经验优势,建立“教研室―实验学校―学科教师”三级区域教研管理机制,实施梯级管理。由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引领协助,济源市教学研究室与区域学科骨干教师组织策划,让学科教师定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学习思考、研讨实践,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科教师参与线上专题学习、互动研讨,线下主题课听课议课,后续活动总结反思等教研行为与成果进行及时记录与激励。
2.整合网络研讨平台,优化信息获取渠道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研领域的应用优势,建立并借助微信群、QQ群,及时发送研讨信息,推荐上传优质学习平台与资源,力求达到信息与学习渠道的及时传达与畅通。济源市“小学英语工作坊”作为学科研讨活动信息与成果汇总的主要平台,活动过程中充分运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课例资源、中国教师研修网的网络培训资源与专家引领优势,开展优秀视频课例观摩、专家讲座学习研讨等活动,可以有效提升教研活动的品质,为教研活动留下生动的动态轨迹。
3.整合研讨主题内容,共享教学成果
开展成功的教研活动,要善于将若干系列性与连续性的研究活动融合在一起。为切实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共性棘手问题,课题组在开展问卷调研、多方归纳提炼的基础上,将研讨主题确定为“语音与语篇教学”。各片区实验校结合本校实际选择主题,确定各校年度研究专题,并分解成系列月活动小专题,形成教研主题研究序列,细化到每次主题教研活动中。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选择相同教研主题的学校联合形成共同体,通过同一主题、不同专题的系列协作互动学习研讨,不断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逐步形成合作互助、经验共享、资源共建的区域教研氛围。
4.整合优化活动方式,丰富教研新体验
基于同伴合作交流基础上的知识共享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研活动中我们依据教研主题科学策划设计,有机整合线上自主学习与互动研讨、线下课例观摩研讨与专题培训讲座等。通过多维多元的活动开展优化丰富教研形式,拓宽学习渠道。教师们在网络互动与集中研讨中探讨学科问题,分享成功经验,参与活动的热情日渐高涨。
三、网络环境下系列主题教研活动的具体操作
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济源市形成了网络环境下“五步自主互动式”系列主题区域教研活动基本框架。
1.前期学习策划
为确保每月教研活动规范有效,学期初,课题组将学期研讨主题与系列专题提前公布。活动前,主办学校提前两周依据本校各阶段研究专题详细策划活动方案,推荐视频课例资源,设计研讨课教案等。之后,在济源市“小学英语工作坊”中活动信息,并通过QQ群、微信群发送至各实验校。明确目标与任务之后,研讨课授课教师依据活动主题和教学内容提前独立思考,自己备课,再在校内进行研讨课展示,本校教师听课、交流,协助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并于活动前一周上传至“工作坊”供其他教师学习研讨。
2.网络交流互动
集中活动的前一星期,教师登录“工作坊”,依据活动主题、研讨问题,结合课例与研讨课教案随时上网发帖参与讨论,进行互动磨课,提出意见建议,并推荐好的学习资源等。
3.课堂教学观察
研讨课授课教师(市级学科骨干教师与主办学校课题实验教师各一名)进行课题研讨课展示,与会教师根据研究专题与问题有重点地听课: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的实施运用,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课堂中的展示体现等。
4.主题研讨培训
线下结合线上网络教学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正面舆情教育;路径
1新媒体时代舆论的发展与舆情的影响
党的十召开以来,我国的移动用户规模和移动数据流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移动用户规模进入快速增长期,移动网络使用率升高(见表1),互联网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党的十之后,中国从“网络大国”的配角迈向“网络强国”的主角。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总书记亲任组长,完成了国家在互联网层面的顶层设计。总书记提出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等重要论断,自此之后,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网络正能量更加巨大,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各传统行业北是零售、金融、制造、医疗、教育等都在与互联网加速融合,互联网创业成为新亮点。作为互联网世界中承载着巨大信息量的平台,微博、微信、微视频、贴吧等众多新媒体平台正以雨后春笋的速度,在中国大地蔓延开来。何为新媒体?在媒体漫长的发展史中,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媒体经历了5次大的变革,从报纸到无线电,从电视到互联网,每次媒体手段的进步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当有新的媒体传播手段出现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称他为新媒体。比如今日头条、公众号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抖音、b站相对于电视是新媒体。特别是微信和抖音,这两个新媒体平台的用户使用量非常大,可以说已经成为新媒体平台的佼佼者。这些新媒体平台不仅肩负着传播信息的任务,同时还具有传播舆论,制造舆情的作用。舆论和舆情的定义,笔者在这里要进行一个简要的区分。舆论和舆情这两个概念都涉及社会公众的意见,都关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是很明确的。根据王来华教授在《网络舆情研究———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以及陈力丹教授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所述,舆论和舆情分别有其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舆论泛指公众公开表达的意见,也就是相对于微信来说的“所有人可见”,而舆情泛指公众意见所构成的舆论导向,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意见,直接得说,舆情所反映的是人民对于社会事件的群体性意见,这种意见的持有者占绝大多数,往往会影响舆论的风向。所以我们可以很简单的认为,舆论就是你说他说我说,舆情是很多人说的近似的意见,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来,舆情的风向,与舆论的发表,有着莫大的关系,舆论的发表影响着舆情的发展方向。表1移动网络使用率升高随着网民数量的逐年增长,网络舆情成了相关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曾有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反面案例和现象的时候,有将近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整体上已经进入综合国力高速发展的黄金期,突发事件热点事件频发,其网络舆情也异常高涨,特比是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发展如此迅速的情况下,各种平台的助推使得网络舆情显现出了强有力的网络效应,公众通过网络较强的传播力,渗透力以及影响力,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自有的互动功能,利用其身份的隐藏性,扩大舆情的影响范围,加剧了热点问题舆情的温度,有时候,一点普通的社会问题往往因为舆论的过渡发酵,导致舆情一边倒,出现了普通问题政治化,简单现象复杂化的趋势,这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种挑战。
2高校校园舆论主体、舆论环境及舆论功能的现状分析
图所谓环境,也就是周围所提供的软硬件条件,舆论环境,包括校园舆论环境与网络舆论环境,本文我们重点讨论网络舆论环境。舆论环境尤其是高校的舆论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不仅是因为其可以通过直接得语言刺激学生的感官,更因为网络舆论环境具有直观性等诸多特点,校园舆论的风向以及网络舆论的发酵,往往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不同的舆情,因此,要研究正面舆情的教育问题,必然要先了解到底什么样的舆论环境才是高校应该有的舆论环境,高校应该打造或者引导怎么的舆论环境,才能够有利用正面舆情的宣传。在了解正确的舆论环境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当今社会网络社会的主体———青年人。作为新时代的网民,青年人则是网民群体中覆盖面最大的一个群体。根据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见图1),2020年,年龄在10-19岁的网民占比为13.5%,年龄在20-29岁的网民占比为17.8%,年龄在30-39岁的网民占比为20.5%,可见,青年人在中国网民群体中是一个重要的群体组成部分,数显示,年龄在20-29岁的网民数量则是所有年龄段网民数量中排第三,且与前两个年龄段相差很小,20-29岁,正是大学生学习的这个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接受着改革开放之后最先进的教育,享受着国家发展带来的先进产品,往往他们所接触的事物,都是最前沿的、最新鲜的,这也就造成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接触到更加多元的信息。据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获得校内信息会选择校园网(58.79%)、校园微信圈(53.19%)、校园微博圈(41.01%),而获取校外信息以及校内未公开的信息则不会通过校园网。这些大学生更多选择的是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媒介,特别是像微信、抖音这样的新媒体平台,颇受学生欢迎。那么通过这些平台,学生会自主多元的信息,特别针对一些热点问题,舆论也就随之产生。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独特的群里,有一定的群体特征,他们之中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重视教育但偏于溺爱,很多孩子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往往多数人会产生遇事退缩,不喜欢思考的性格特征,且性格冲动易受影响,这些特点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自制力欠缺、抗诱惑力差、渴望认同、又极易把思想外化于行动,他们既是主流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主流舆论的传播者,舆论环境就此营造。那舆论环境到底是什么呢?又有什么功能?刚刚笔者简述了校园舆论的主体特征,那这部分舆论主体制造出的舆论,也就形成了校园的舆论环境。这个主体很明显,很大一部分是校园里的大学生,他们是新媒体时代的宠儿,也是造就舆论环境的主要人群。笔者做过这样一份研究对象来源于上海10个高职高专院校的问卷调查,其中一份数据显示(图2),调查对象即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5-8小时的偏多,达到了44.36%,而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只有3.51%,可见,校园主体有很大一部分的在校时间是在网络上渡过,那么他们的社交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当社会上出现新的热点问题的时候,舆论就此发起,舆论环境就此产生。图2高职高专院校的问卷调查舆论本身是社会公众社会产生的,它的发散具有随意性、主观性等特点,同时舆论还具有反映社会矛盾、调节公众心理、维护社会秩序等功能,例如2018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上海商学院合并”事件,2018年1月底,一则“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要和上海商学院合并,合并成的新学校将命名为”上海经济贸易大学的传言,在上海市众多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及校友群体里炸开了锅,此番传闻引燃了舆论的高点,上贸大学生、教职工、家长、校友,甚至部分学院领导都纷纷表示震惊,并通过各自的渠道表达了对此的强烈意见。这个案例的舆论发酵迅速,让普通民众感觉到似乎我国大学的等级化更加严重,学生家长对于学校的等级差别更为敏感。同时,这件事还让很多社会公众认为,政府与学校在进行合并决策时,也需要参考学生家长的意见。很多人认为教育局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缺乏公平公正,导致了一段时间内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的质疑,这就体现出舆论具有反映社会矛盾的功能,舆论的产生有利于我们挖掘社会问题,帮助政府或者社会解决或者调节社会问题。校园主体有很大一部分的在校时间是在网络上渡过,那么他们的社交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当社会上出现新的热点问题的时候,舆论就此发起,舆论环境就此产生。
3新媒体时代高校正面舆情教育的路径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经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还提出“广大师生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指明了高校传播正面、积极文化的目标。2017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更是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体现了正面舆情教育是关系高校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部分。同时,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这一章节里,还对新闻舆论制度提出了要求:“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这一观点强调了舆论教育的重要性。舆情的导向是以社会舆论为基础的,舆论正则舆情正,舆论哀则舆情哀,因此,在发展如此迅速的新媒体时代,应该重视高校的舆论引导,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正面舆情教育,对于营造良好的高校舆论环境,控制校园舆情偏向有重要的意义。
3.1优化校园舆情教育平台,统筹专门队伍建设
对学生进行正面舆情教育,笔者认为,首先应从体制机制上提供保障,校园舆论环境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系统,要在这个系统里建设维护相应的舆论平台,对学生进行正面舆论的教育。思政政治教育的生态学理论启示我们,高校舆论环境的优化是一个负责的工程,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控制舆情发展,不是一堂课、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情,它不仅需要第一课堂的灌输,同时也需要第二课堂的知识供给、第三课堂的文化支持;不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的示范引领,更需要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发挥全员全方位育人的作用,同时也需要社会相关机构的密切配合与帮助。因此要营造较好的舆论环境,就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结合各机构之力,对学生进行正面舆情教育,让学生知道正面的舆情有利于事件的解决与平复。同时,校园平台负责人也应该严格把控舆论平台信息的输出,让学生时刻处于正面舆论的环境下,让学生平时就能接触最新最前沿的理论,遇到重要节庆日或者纪念日,能够主动发出或者接收正面舆论,营造正面舆论的环境。例如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就探索将校园舆情教育寓教于研究项目中、落实落细于校园各部门的微信公众号里。作为本市高校10个试点培育网络文化研究室之一,济光学院网络文化研究室以探索创新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机制为核心,围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针对“95后”青年所关心的时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正确的主流舆论引导,弘扬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推进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学院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和信息宣传工作,在各项工作中尤其强调新媒体建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在宣传阵地中的领军作用。学院目前已网上注有济光学院、济光团委、济光建筑、济光建工、济光机电、济光经管、济光护理、济光微思政、济光后勤、济光学前、济光艺术以及部分社团微信公众平台十余个,大部分已经运营一年半以上,已经基本确定各自“产品”的基本形态和建设队伍。通过此类新媒体平台,建立合理的舆情教育体制机制,扩大正面舆论的宣传途径,将最新理论和资讯传播出去,以文化育人,以环境育人,奏鸣正面舆论教育之曲。
3.2线上课堂融合线下课堂,发挥网络舆情教育的作用
以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从各方面扎实推进线上线下课程建设工作,线上以使用“雨课堂”教学平台为主,以“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为辅,启动混合式教学新模式。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以下简称思政部)。思政部建有“济光微思政”公众平台,作为线下课堂的补充,该平台具有新媒体特有的特点: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使用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使用者主要为在校生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传播最新理论前沿,讲授思政理论课内容,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结合最新发生的时事热点,设置与课程相关的问答题,引导同学们回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答案,有意识得引导正面舆论。同时,通过第一、二、三课堂联动发挥作用,全方位地探索思政课程的有效性、针对性建设方案,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线上线下课堂相结合,有利于正面舆情教育目的的实现。
3.3建立正面舆情案例库,打造正能量网络生态
笔者认为,狭义的网络生态可以理解为网络世界的环境。其实无论我们承认或不承认,我们都已经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一个是哲学上所说的原子所构成的物质世界,另一个则是数字化构建的虚拟世界,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基于现实空间而存在,网络空间不能独立于物质世界单独存在。在这个网络虚拟空间里,一切参与者的形态,发表的舆论,交往关系、舆彩等共同形成了网络生态。要在高校实现正面舆情教育,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打造一个正能量的高校网络生态,通过建立正面舆情案例库的形式,把一些新闻热点现象进行剖析,对其分类如图3所示。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正面舆情教育案例分享平台(微信公众账号),定期的分享当前热点新闻、传播正面的主流舆论,开通留言功能,设置讨论模块、针对济光学院的学生开辟一条校园舆论直播通道,及时发现校园舆论新动态,及时传播正面舆论,引导学生接受正面舆情教育。同时,正面舆情教育案例库还可供所有老师分享,用于充实课程内容提升教学体验感。这样的平台需要基于一个或多个部门共同的努力创建与维护。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平台快速蔓延,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提升高校正面舆情教育的质量,还需要更多的支持与投入。高校正面舆情教育的推进以及舆情案例库的建设,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面对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不断涌现的校园网络舆论热点,正在不断挑战高校的正面舆情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来华.网络舆情研究一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王来华,冯希莹.舆情概念认识中的两个基本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12,(6).
[3]程少华,傅丁根.超9成网民看重网络曝光[EB/OL].
[4]邹振东.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M].北京: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18.
[5]郭全中.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战略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
[6]胡杨,徐建军.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优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