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1

一、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1.过于重视孩子的智育

当今社会虽然一直在呼吁社会关注孩子能力的发展,但更多的家长仍然对分数“情有独钟”,觉得孩子只要分数高了就是聪明,分数也成了评价孩子是否成材的唯一标准。家长之间也拿分数来比较,甚至把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都联系于孩子成绩的好坏。所以,为了促使孩子提高成绩,家长们甚至采取了过激的金钱和物质的奖惩措施,考的好就给孩子买这买那,什么都答应孩子;要是考的不好,就剥夺孩子一切吃和玩的权利,逼着孩子看书,学习。这种不注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只关心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既不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现代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还错误地认为只要不惜一切去投资,就会有收获,因此他们不惜财力去盲目地给孩子“塞知识”。在孩子很小时,家长们就迫不及待地花钱投资帮孩子选择了书法、绘画、音乐、英语等兴趣班,哪怕孩子一点也不感兴趣,那也不要紧。他们还不辞劳苦地迎往接送。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从小就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2.娇宠溺爱,忽视了孩子的能力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凸显了孩子为王的普遍现象。家长们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包办了一切的家务,孩子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因此,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越来越差,对于父母也有了更多的依赖。父母更是乐此不疲,真是有“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感觉!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早上来上学都是爸妈给背的书包,到校门口才给孩子,放学走出校门,书包又是爸妈妈抢着背了。去年班中有个蒋同学,平时在班级里表现很好,很勤劳,每次大扫除,他都会抢着扫地、拖地、擦窗,干起活来是有模有样。有天放学无意间接触到他奶奶,闲聊了几句,得知这个孩子在家是从来不做家务的。爸妈从来不让做家务的。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事情的能力。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方式,文化修养,行为习惯,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家长应该及时的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方法,使孩子在正确、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1.提高家长个人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其作用至关重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家长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成长。家长要教育孩子必须从完善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多看修身养性的书籍,端其行正其身。其次,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家长不能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不放心孩子自己去做。其实在人的成长历程中,独立经历和面对一些风雨和挫折,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家长们永远让孩子躲藏在家长的羽翼下,孩子就不可能象雄鹰一样搏击蓝天。偶然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报道,题目写着“神童是这样炼成的”,文中写的正是今年辽宁省的高考年龄最小的考生,12岁的杨航,以606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细看这个孩子有今天的成绩,和她母亲李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位母亲十分重视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从小消除他的依赖性。在杨航三岁的时侯,李娟就要求他自己擦屁股。第一次擦时,自然擦得不干净,婆婆看着不忍心,要去给孩子擦,但是被李娟制止了,“妈你要是给他擦了,孩子就永远也擦不干净了,让他自己去擦,孩子的自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于是孩子在几次擦之后就擦干净了。几天之后,杨航已经可以把自己的小屁股擦得很干净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李娟这样的教育案例比比皆是。是啊,家长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事情。家长要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偏重智育转向德育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2

【关键词】独生子女;品德教育;突出问题

1.应该从小注意培养其耐劳的品质

从人的发展上讲,尤其是在童年时代进行创造性、有朝气的劳动,这是思想和智力发展的活的源泉,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宝贵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担心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这种劳动,他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同时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

不让子女参加家务劳动,对此,有的人说,这是为了孩子更好地读书,多掌握知识日后才能出息。

其实,孩子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和其他劳动,不仅有利于养成从小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对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有好处,而且还会推动他们的日常学习,让他们更加珍惜时间。事实上,参加一定劳动的孩子学习质量并不比不参加劳动的孩子差。这其中只是控制劳动量的问题。

耐劳型还意味着能吃苦。《左传》中有这样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大意是说,各种好的到的品质的产生离不开勤俭,而各种不好的道德品质滋长大多同奢侈有关。

古今中外许多有作为的人物,大多是从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纨绔子弟十之有九败家子。

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上爱子心切,唯恐孩子吃苦而过分溺爱,造成孩子“吃拣精的,穿挑好的”,有的吃包子只吃馅不吃皮,让父母代吃。在吃穿上好和别人比高低,人家有什么,自己也要有什么。而父母不认真考虑利害,总是千方百计加以满足。实际调查已经证明,不少青少年走上邪路甚至违法犯罪,大都有父母的“溺爱史”。应该引以为戒。

2、从小注意养成关心他人的品质

社会上对那些不关心父母的子女的自私行为的谴责完全是应该的。但是,在研究这种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后,我们不能不把这种产生社会弊端的根源归结到家庭教育上来。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不关心他人,只要求别人关心自己,那么,他长大之后就会既不关心父母,也不关心他人和社会。独生子女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要解决所谓的独生子女吃独食、办独事的问题,也应该从培养他们关心他人方面入手。关心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表现。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也需要从小培养。

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呢?

(1)让孩子体会到关系他人和受人关心的愉快,从直观上强化这种行为。

如妈妈洗衣服累了,爸爸启发孩子主动去给妈妈捶捶背;爸爸正在看书、写东西,妈妈启发孩子主动给爸爸递上一杯茶。

启发孩子主动承担一点简单的家务,做点助人为乐的好事。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

还可以利用故事、儿歌来启发孩子的道德意识,如讲“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日积月累,定能见效。

(2)保持道德行为评价的正确性和一致性,从理智上强化这种行为。

孩子的行为是否关心他人,要及时评价,以肯定、表扬为主,也适当批评其不关心他人的行为,确保评价的正确性。

当孩子受到他人关心时,也要让孩子懂得感谢。生活告诉我们,一个不知感激的人,很难设想他会主动关心别人。

如果发现孩子对他人的不幸而幸灾乐祸,绝不放过,必须及时批评。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对别人的痛苦要同情,嘲笑他认识不道德的。

无论是对正确行为的肯定、表扬,还是对错误行为的批评、指正,都要顺便讲出一点道理。

切记不能今天说孩子这个行为不好,明天有说好;也不能母亲表扬孩子这个行为好,父亲又加以指责。必须注意行为评价的一致性。否则就可能模糊孩子的道德意识。

(3)逐步扩大、深化关心他人的范围和程度。

应该引导孩子从关心父母到关心家庭其他成员,在发展到关心同学、关心邻居、学校乃至社会。

孩子对他人关心,首先是从关心父母开始。这种关心也是有层次的,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讨父母表扬到帮父母劳动,再到了解父母劳动的意义并尊重父母的劳动,这就是程度上的深化。

3、注意从小培养自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很深刻:“幸福不是遗产,它不能留下,也不能继承。”“儿子要有自己的根。父母的、父母的业绩、父母的荣誉,不应成为儿子赖以生活、索取财富和特权的资本。”

从小培养子女的自立精神,在生活中,引导他们自理、自知、自立,有自己的“根”,这是对子女、对社会真正负责,是父母应尽的责任。根据独生子女心理特点的分析,可以说,这种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呢?

(1)独立性格的培养

一个人的性格固然和先天遗传素质有关,也和气质类型、神经类型有关。但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

如从先天性来讲,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强而平衡的,性格一般比较独立;神经活动类型是弱而不平衡的,则多数依赖性强。但是,儿童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很大的可塑性。一个活泼、刚强的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单调压抑的环境里,就可能变得呆板、脆弱;一个依赖性很强的孩子,如果有人经常引导他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也可能逐步形成坚强的性格。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让子女逐步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也让他们对自己和家庭的事操点心,这对他们独立性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但这并没什么了不起。人们所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正是锻炼的结果。

(2)让孩子在风浪中锻炼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父母,总是喜欢把子女拉在自己身边,如果有可能,甚至一天24小时总想看着他们,生怕他们独自活动会出现什么意外。有些独生子女家长尤其如此。

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到风浪中去锻炼,去见世面。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独生子女就更视如珍宝。谨慎是有必要的,慎微则大可不必。俗话说“花盆里难育斗风傲霜的劲松,温室里哪有志在千里的骏马。”

(3)让子女有社会责任感

子女自理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得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感也应该从小就加强教育。一个新时代的成员,不能总考虑父母、家庭、社会给予我什么,而应该让他们多想我为社会能贡献什么。处处依赖别人是不光彩的,尽早自立,不依赖别人,同时还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有益的事来,那才是引以自豪的。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3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 关爱 留守独生子女 健康成长

一、留守独生子女的窘态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老家,形成了一个弱势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使他们不得不面临留守家中,独自成长的困境,他们被动地成为空巢乡村的守望者,在迷茫与希望中徘徊。

在这些留守儿童当中,还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基本没有玩伴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一外出打工,留守的独生子女就显得更加孤独,加上孩子自控能力差,监护人监护不到位,学习无人辅导,成绩自然不理想。特殊的成长环境极易使他们形成不合群、不容易与人交往、自私、胆小、孤僻等性格缺陷。这些孩子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的现象,在安全、健康、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因而他们的教育问题更值得人们关注、重视。

二、寄宿制学校的教育优势

如何教育留守独生子女,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呢?全国政协委员、希望工程发起者徐永光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示:“寄宿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唯一有效的补救措施。”留守独生子女在寄宿制学校,就像走进了第二家庭,解决了他们成长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寄宿制学校为留守独生子女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人们常说独生子女容易“独”,过分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不合群,甚至有些孤僻,做事不考虑别人,老要拔尖。寄宿制学校则要求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行为举止以不影响别人为原则,孩子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互助精神,逐渐形成集体荣誉感。寄宿还能够使学生节约大量的时间,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更多感兴趣的课程和技艺,开阔了视野。

寄宿制学校还避免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自制力差贪玩的孩子影响很大,寄宿制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则可免除这方面的不利因素,以防他们误入歧途。

三、寄宿制学校对留守独生子女的关爱策略

要想使寄宿制学校的这些教育优势得以发挥,真正成为留守独生子女的快乐家园,还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管理策略。

首先,学校要与家长协调,共同承担对留守独生子女的教育责任。学校与家长保持紧密的通讯联系,让家长认识到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利用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使父母详细地了解孩子近期表现,对于出现的不良倾向和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

其次,尊重和信任孩子,施以爱心,促进留守独生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全面了解掌握留守独生子女的情况,对于出现的性格缺陷和特殊心理特点,教师应了解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分析其成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经常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鼓励独生子女与其他同学友好往来,使他们融入集体中,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活动中得到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提升。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很好的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知、情感、价值观上的偏离,老师要主动去接近他们,时刻关心、照顾他们,拿出更多时间与他们沟通,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关照,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说心里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减少孩子们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最后,寄宿制学校也要不断改进完善、强化硬件,健全制度。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机制,专人负责,形成保障措施。学校应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工作的支持,加强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施建设,以优美的校园、优越的环境、优良的设施着实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校的生活学习问题。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大量的留守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会影响未来劳动力的素质,他们的性格塑造与能力培养,将深深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该进一步挖掘潜力,找准着力点,积极寻求新的办法为这个特殊的群体构建爱的家园。我们为人师者要尽力解决好留守独生子女身心存在的问题,对他们严慈相济,让他们象其他儿童一样有理想、有抱负、健康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恩根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4

近十几年来我们学生体质正在发生改变,体质成逐年下降趋势。遗传、营养、体育运动三个方面因数主要决定体质。遗传因素很难改变;学生的饮食水平不断提高,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不在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得不将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归到体育运动中。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管理,提高初中阶段独生子女学校体育的质量,注意哪些问题。

一、学校体育管理的概念。体育管理,即体育领域里的管理活动。学校体育管理是为了达到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等因数的作用。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锻炼、代表队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很多方面都是学校体育管理的工作,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

二、独生子女初中学生的界定

(一)独生子女初中学生是指初中学生在家中是父母唯一孩子、没有其它兄弟姐妹或兄弟姐妹身亡的受试者而言。因此,并不包含“有兄弟的唯一女孩”,或“有姊妹的唯一男孩”。(二)由于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家庭的成员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独生子女学习的任务就是一切以读书为中心。这期间便使得部分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怕累的思想,独生子女存在怕苦、怕累、胆怯、意志力薄弱等现象就很普遍。然而体育运动是对意志力和进取心的要求,激励并支持人们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去战胜类似依赖、懒惰等人性的弱点,使人的个性品质得到磨砺。管理好学校体育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激发个人的兴趣爱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三)研究表明独生子知识面宽、智力早熟、兴趣广泛,大多聪明、机智,有较好的学习基础,但是任性、不能与同学很好的合作,有较强的依赖性,使得独生子女们冷漠、孤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到与同学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效果。在体育态度方面,独生子女初中学生弱于非独生子女初中学生,这主要是由于独生子女初中学生更加重视自己文化课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体育锻炼,忽视了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独生子女虽然有温和、顺良、聪智等优点, 但也有不少诸如自私、嫉妒、固执、缺乏社会交际能力等缺点。容易形成流于浅近、功利和感官化的消闲文化氛围,因而产生一系列严重影响他们健康人格塑造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5

(一)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思想"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要做到此点,家长首先要克服自身的"异常心理",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识到孩子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发展,按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去做,才能站得高、看的远、放得开,收得拢。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娇。诚然父母对孩子的家是应该的,爱子女不但是人之常情,而爱的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但是爱子女不但是体现在对孩子生活上,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使孩子在德、智、钵、美、劳各方面健康成长。长大成为对国家、对 "四化"建设有用的人才。为此,对孩子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真正的爱。相 反,对孩子娇、惯、纵容是有害的。俗话说:"严为爱、宠为害",有位教育家说过,"毁于盲目母家的人,此毁于危险的小儿疾病的多。"这是值入我们引以为戒的。 

在家庭中,孩子应当是民主、和睦的团结互助的关系,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兴趣和自尊心,要改变以长者自居的传统观念。克服专横的家长作风,不能因孩子年幼而随意轻视、嘲讽、侮辱、体罚他们。同时家长应放手让他们逐渐具有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不在包办代替。有困难要帮助、有了进步要鼓励,才能增长孩子的自信、自控、自尊的性格。 

(二)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

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以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许多独生子女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处于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理应是家中的"特权者"。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注意,千万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做父母的要在思想上深深的铭记这一点。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是没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吃饭,要使孩子懂得让大人先坐,吃东西时,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看电视时,不要让孩子一人独占座位;家里来了小朋友,应教育孩子把玩具给大家一起玩……、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相处的习惯,使孩子不会感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了。 

(三)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 

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成人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儿童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为成人的许多言行是孩子难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大多数的孩子是好群体生活的。特别是游戏。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分享玩具,关心小弟弟、小妹妹、家长切不要因爱子太深,怕孩子吃亏,将孩子封闭起来;或者偏袒孩子去责怪别人,这样做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 

(四)要舍得孩子吃一点苦 

独生子女大多身上存在着娇气。娇气十足的孩子将来是难有所作为的,要克服这种娇气,家长光在口头上教育孩子"要艰苦朴素","要吃苦耐劳",往往成效不大。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因为吃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因此,在孩子的生活,物质方面,家长不要提供太好的条件。例如,在吃的方面,除了保证孩子必要的营养外,不要让孩子吃的太好,太精。对孩子的零食更要节制,尽量不让孩子养成吃零食的习惯。在穿的方面,主要是让孩子穿的整洁、大方、舒服。让孩子从小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千万不要让孩子穿得花枝招展。有的父母不惜代价给孩子穿着打扮,把孩子打扮得洋不洋,土不土,怪模怪样。这样做不但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而且会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使孩子从小受到不健康思想的侵蚀。在孩子的学习用品玩具方面,不要总是给孩子买新的。要鼓励孩子用旧东西制作各种学习用品和玩具,使孩子养成勤俭朴素的好习惯。另外,家长还要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劳动,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孩子自己去做,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的生活自理能力。 

有的时候,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让去锻炼。如大泠天早晨,带孩子一起去菜场排队买菜,使孩子体会到大人的辛苦。这种有意识地让孩子吃一些苦的做法,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从小让孩子吃一点苦,正是为了使孩子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练。 

(五)对孩子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6

笔者从本校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四个班随机抽出100名独生子女,与部分家长进行了座谈。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独生子女大多在家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反映在体育课上有的表现为以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差,不遵守纪律;有的任性,缺乏责任感;有的依赖性强,怕苦怕累,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有的“不合群”,胆子小,躲在一边不活动。他们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的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百依百顺;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在某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忽视了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

目前,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被家长和学校所重视。笔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重视思想教育,抓好课堂常规

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这方面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要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学应结合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明确思想教育内容,如纪律、意志品质、团结互助、文明礼貌、集体主义等教育。要力戒空洞说教,要把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之中,通过某种教材,利用某个环节或采用某种措施进行教育。例如,课始根据教学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动员;讲评时,要注意表扬好人好事,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进行竞赛与游戏时,要教育学生遵守规则,讲秩序,要有集体荣誉感;在进行队列与队形调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优良作风,行动迅速、准确、协调一致,养成服从集体,遵守纪律的习惯。

2.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此时简单责备、呵斥,有害无益。注意与兴趣是密切相关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越稳定,因此,体育教学必须依据大纲,结合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教材,做到既有系统性,又有趣味性。例如,教学耐久跑时,不是每次课都围绕跑道跑,而是采用跑走交替、计时跑、游戏跑、以及自然地形跑等多种形式,在作业条件更新的情况下,不觉疲劳地完成耐久跑的教学任务。课中的准备活动要多样化,克服那种“慢跑一圈一套操”的老一套。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自编多种徒手操、行进操、音乐伴奏的韵律操等等,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练习的积极性也就较高。课上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力求语言儿童化。实践证明,只要体育教学内容新颖、多样,就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意志训练

学习是一种有任务的复杂活动,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行动。在课上学生不但要学习有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虽没兴趣但必须学习的东西,以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地克服困难,作出意志努力。体育课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使体育课成为“愉快的课”。要改进教法,通过有效的教法去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如“比比看,谁投得最远?谁跳得最高?谁先完成?”等等。这些方法都可激励学生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争上游,实现学习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